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大纲_第1页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大纲_第2页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大纲_第3页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大纲_第4页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西方社会学理论(modernwesternsociologicaltheory)课程类型:社会学本科生必修课学时、学分:68学时,4学分任课教师:刘飞联系邮箱:feiorfeisoc@126.com先修要求:社会学概论课程简介:社会学理论是各种社会现象的概括和解释,是由表征社会现象的概念、范畴和描述现象之间关系的命题所组成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这一门课比较全面而有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外国社会学理论,尤其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由来和发展。注重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大家理论中的精华和经典著作。它对社会学或相关专业学生在深层次上理解社会、剖析社会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它将启发学生的分析思路,扩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并与国际社会学界进行对话创造有利条件。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把握。(2)能够运用西方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解释具体的社会现象。(3)让学生接受社会学理论传统的熏陶,培养学生阅读原著的基本技巧,增强学生与社会学思想名家进行理论对话的能力。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与考核方法:课堂听课与课外阅读、预习相结合;学、思、提问相结合;听、讲与写作相关文章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程考核方法:(1)出勤率:10分;(2)课堂讨论:10分;(3)课外作业:20分;(4)期末考试:60分。选用教材: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主要参考文献:[1]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美]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4][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册),华夏出版社,2001.[5][英]布赖恩.特纳编:《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学时及具体章节安排:第一章:导论(2课时)第一节:急剧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学的诞生第二节:社会学理论: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第三节:西方社会学理论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第四节:社会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第二章: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助产婆(2课时)第一节:生平与著述第二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第三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第四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关于社会改进的实证主义思想第三章:斯宾塞与进化论社会学(1课时)第一节:斯宾塞与他的时代第二节:社会有机论第三节:社会进化论第四节: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第四章:滕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先声(1课时)第一节:滕尼斯及其学术贡献第二节:社区与社会第三节:滕尼斯的特殊社会学第五章:齐美尔与形式社会学(2课时)第一节:齐美尔生平与学术成就第二节:社会学:寻找切入社会的视角第三节:社会互动:形式与过程第四节:冲突:社会形式的一种分析第五节:为现代性把脉,或文化社会学的寻访第六章: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4课时)第一节: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第二节: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节: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方法论特色第七章:杜尔克姆:社会学主义的巨擘(6课时)第一节:生平与著述第二节:社会学主义的缘起第三节:《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第四节:团结与社会结构的类型——《社会分工论》第五节:《自杀论》第六节:团结的出现和加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第八章:马克斯•韦伯与合理性问题(6课时)第一节:韦伯的生平与学术成就第二节: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第三节: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第四节:理性化的力量第五节:权威与科层制研究第六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九章:帕累托:来自意大利的声音(2课时)第一节:帕累托的生平与著述第二节: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第三节:剩遗物与派生物第四节:精英与精英循环理论第五节:社会系统的思想第十章:经典时代的尾声(4课时)第一节:库利:在经典与现代之间第二节:凡勃论与《有闲阶级论》第三节:知识社会学的先驱——曼海姆第四节:索罗金,或经典社会学的终结第十一章:社会学的传入及其美国化(6课时)第一节:前两代社会学家及其贡献第二节:美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

第十二章:结构功能主义(8课时)节节节节三节节节节三节节节一二三四十一二三斤冃斤冃斤冃斤冃斤冃斤冃斤冃第第第第第第第第:帕森斯的分析功能主义:默顿的经验主义分析方法:新功能主义章:社会冲突论(6课时):社会冲突论及其历史背景: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像:科塞的功能冲突论第四节: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第十四章:社会交换论(6课时)第一节:社会背景与学术渊源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方法第三节: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第四节:埃默森的网络交换理论第十五章:符号互动论(6课时)第一节:早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第二节:布鲁默对互动论的综合第三节: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第四节:常人方法学的挑战第十六章:社会批判论(6课时)第一节:病态社会的诊断——马尔库塞的观点第二节: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哈贝马斯的观点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与现代性的紧密关系;了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与社会理论的区别;把握范式与社会学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研究的作用;了解社会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其中,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是本章的重点,而社会学与现代性的关系则是本章的难点。第一节:急剧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学的诞生社会学作为一们学科的诞生是与现代性紧密相联的。可以说,对于有关社会人性与社会秩序的问题,从人类肇始,具有敏锐洞见的学者、思想家和政治家们都有所论述。但那只是缺乏科学手段与研究方法的社会理论,是理论家们的天才洞见,而非社会学理论。一、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基础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大革命、自然科学的大发展以及欧洲优良的学术遗产都为西方社会学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西方社会学的思想基础(一)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力1、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2、社会契约论3、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4、苏格兰启蒙思想5、实证主义与圣西门的“工业社会观”(二)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传统1、英国功利主义传统2、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3、德国历史主义传统4、美国的实用主义三、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区别(一)社会理论探讨的是人性与社会秩序的普遍关系;而社会学理论关注的则是工业社会,或因工业社会的到来而造成的人性与社会秩序的巨变。(二)正是因为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出现,使得社会学家有可能从新型的自然科学中获得借鉴,以一种不同于人类早期先哲们的研究手段或方法来探讨人性与社会秩序。第二节:社会学理论: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一、社会学理论的类型(一)宏观理论。(二)中观理论。(三)微观理论。二、社会学理论对经验研究的影响(一)方法论。(二)一般社会学的取向。(三)社会学概念的分析。(四)事后的社会学解释。(五)社会学中的经验概括。(六)社会学理论。(七)正规推导与整理。三、范式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1962年美国著名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在这部著作中,库恩向那种有关科学是通过循序渐进的积累方式发展起来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按库恩的说法,科学不是按进化的方式发展的,它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革命的方式实现的。在解释这种革命的过程时,库恩使用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范式的发展:范式]一常规科学异例危机革命►范式II四、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一)经典社会学。二)现代社会学。三)后现代社会学。第三节:西方社会学理论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一、借鉴西方社会学理论解释中国社会现实,预测中国社会发展与当时的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社会也处于急剧的转型社会中。而且,从深度、广度、烈度等变量上来看,有过之而无不及。借鉴西方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解释)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预测我们的社会变迁将走向何方。当然,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绝不应该更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绝不应该是西方过去的一个简单再现。二、社会学理论中国化跟在西方学术潮流后的社会学研究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笔者以为在中国社会中,最有可能建构本土化社会学理论的学科是社会心理学和农村社会学。第四节:社会学理论与日常生活通过接受社会学理论的熏陶,我们可以逐步培养“社会学的想像力”。而社会学的想像力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认清世事,洞悉未来;纵横捭阖,成就未来。思考题:1.社会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的区别是什么?2.范式与社会学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何关系?3.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有何脉络第二章: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助产婆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孔德的科学分类和社会学提出的思想逻辑基础;掌握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特别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认识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实证主义性质。其中,有关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的论述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第一节:生平与著述一、生平(一)孔德生平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1798年生于法国的蒙特比利埃。他父母信奉天主教并拥护君主制,但年轻的孔德却没有父母的虔诚。他曾在巴黎的综合技术学校念书,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巴黎度过的,在那儿感受到巴黎动荡的社会、知识和政治的气氛。孔德是一个不服管教、具有反抗精神的学生,在一次支持拿破仑的学生暴动被镇压后,他离开了学校。孔德以教数学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总起来说,在经济上孔德基本上是收支相抵,几乎都一直穷困潦倒。(二)动乱社会的反思(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批判二、代表作《现代史简评》《重组社会的必要的科学工作简介》《论神权》《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论人类宗教社会学》第二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孔德的社会观:孔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现实大于依赖的各部分之和(即整体优先),但是为了理解这个现实,就要确信社会就象物质现象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运用经验调查的方法。科学分类和建立其上的科学等级体系,是孔德将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一、科学的分类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按照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研究天体现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化学,研究化学现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最后,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这就是孔德实证主义哲学体系中著名的科学分类。二、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孔德认为,前四种科学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专门研究,成为独立的学问,惟有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尚未进入实证阶段,成为真正的科学。孔德把这门科学最初命名为“社会物理学”,后来改名为社会学。孔德认为,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实证科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其研究方式的实证原则。实证原则有五点含义:第一,实在的而非幻想的;第二,有用的而非无用的;第三,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第四,精确的而非含糊的;第五,相对的而非绝对的。第三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按照生物学区分为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类比,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一、社会静力学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二、社会动力学孔德的社会动力学,主要是应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和18、19世纪之后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第四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孔德认为,社会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研究社会规律、解释社会秩序和进步的科学,主要是因为运用了卓有成效的一些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一、观察法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社会的规律是建立在对社会事实进行观察的基础上。但是,这种观察必须在事先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孔德不仅指出了直接观察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论证了通过对历史和文化遗迹的研究所谓间接观察的科学价值。二、实验法孔德认为,在社会现象研究中一般采用间接实验的方法,即社会研究人员利用社会本身的特殊状况(如社会病态)向人们提供的一种研究机会。三、比较法比较的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孔德认为,通过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比较,从中可以窥探人类社会关系的萌芽,这一方法的重要性还在于它可以直接比较世界各地同时并存的社会状态,发现社会进化的不同阶段。四、历史法孔德认为,历史的方法是社会学研究的专门方法。它对于过去事物所作的一种纵向的和历时性的比较。在使用历史方法时,需要用人类智力和社会发展三阶段的理论作为指导。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归纳和论述,是孔德社会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孔德要把社会学建设成为一门实证科学的努力。第五节:关于社会改进的实证主义思想孔德是法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现实的见证人,他对于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持有某种悲观的立场和批判的态度。一、实现普遍的道德教育在孔德看来,社会的改组不是建立在政治或经济的基础上,而是要靠新的工业社会的道德,是通过普遍的道德教育来实现的。二、牧师的特殊作用为了实现普遍的道德,政治权威或统治的“功能”应集中在人道教的牧师和工业领袖的手中。人道教的牧师就是象他一样的一批实证主义社会学家。他们的任务是,向人们解释人道教的实证主义学说。思考题:1.孔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有哪些?2.孔德的科学分类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3.孔德的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第三章:斯宾塞与进化论社会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思想,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异同;掌握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及社会有机论与社会进化论的关系。其中,有关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关系是本章的难点,而社会进化论则是本章的重点。第一节:斯宾塞与他所处的时代一、斯宾塞其人斯宾塞(1820-1903),西方社会学史上另一位著名的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者、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社会学亚圣”。1897年严复把斯宾塞1873年著的TheStudyofSociology一书译成中文,冠名为《群学肄言》。二、斯宾塞的社会影响十九世纪后期,斯宾塞的思想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大受欢迎。在1860年到他去世的40余年中,斯宾塞著作的销售量单在美国就高达近40万册。尽管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如日中天的帕森斯目中无人的说过,“斯宾塞死了”;又过了近40年,皮尔一面肯定斯宾塞是英语世界中第一个,可能也是最伟大的社会学家,另一面也承认“他也是最受忽视的经典社会学家”,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宾塞的理论却是公认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一个智者能够创造的最伟大的成就”。一、斯宾塞的主要理论倾向(一)反政府干涉的个人主义(二)自然主义进化论(三)实证主义统一观第二节:社会有机论在有关社会唯实论与社会唯名论的争论中,斯宾塞站在社会唯实论一边。由此,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一个实体,一个有机体。同时他还看到了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联系与区别。而这与他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特征的看法是紧密相联系的。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斯宾塞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有机体的发展状况与条件,任务在于获得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斯宾塞认为,孔德并非研究了社会客观性,而是研究了社会的主观方面。若想真正研究社会的客观性,一方面必须面对真实存在的有机体而非其附带的思想状态,把个人、群体活动与社会组织都看作独立于人的思想的外在存在;另一方面则必须排除研究者的主观成见。社会学的学科特征:斯宾塞认为,社会学虽然就本质而言是历史科学,但与叙述性的历史学不同,社会学虽依据历史事实,但其方法论接近生物学。社会学存在的可能性:斯宾塞认为,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可能性在于:第一,普遍的自然因果律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同在自然界中相同;第二,任何现象的要素与结构之间都存在着合乎规律的联系。一、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联系都经历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以及相互倚赖四大过程。二、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区别具体体现在:是松散的整体还是具体的整体;意识遍布于每个人身上还是机体的一定部位;整体为部分服务还是相反。第三节:社会进化论斯宾塞反复论证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之间的相似性,其根本的目的是运用支配着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即进化规律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观i斯宾塞早期的著述中,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持续的、没有倒退的和不间断的过程。社会进化存在于人类历史的始终,是永恒的现象。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观ii成熟时期的斯宾塞,面对19世纪末期英国大量存在的社会冲突,他承认:人类社会在整体进化的总趋势下,在具体的社会中可能有暂时的倒退现象发生。这就是说,从整体来讲社会的进化是必然的,而具体来讲,社会的暂时倒退也是可能的。

第四节: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一、社会分类的标准斯宾塞有关社会分类的标准有下列几种不同的说法:有时他按照社会进化的程度或社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把社会分为简单社会、复合社会、二次复合社会和三次复合社会的序列。其次,他还提出以社会内部管理形式作为基础的新的分类标准。按照这一标准,他把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大类型。二、关于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比较斯宾塞认为,在主要的功能或结构等方面,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类型。尚武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强制。工业社会的是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的。思考题:1.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联系与区别。2.试述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观。第四章:滕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先声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社区、社会的定义,联系与区别;充分认识到从社区到社会转变的过程性与历史必然性;弄清滕尼斯社会学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本章的重点是社区与社会,而难点则是滕尼斯的特殊社会学。第一节:滕尼斯及其学术贡献一、滕尼斯其人费迪南德.滕尼斯(1855—1936)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在西方社会学史上,他以围绕“社区”(community)和“社会”(society)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1887年出版《社区与社会》,被誉为“社会学历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滕尼斯对社会统计和经验社会研究的兴趣,不仅对他个人的社会学生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德国社会学和统计学的联姻。1911年,在德国社会学会成立两周年之后,在滕尼斯的积极倡导下,德国统计学会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正式成立。第二节:《社区与社会》一、《社区与社会》产生的理论背景滕尼斯关于“社区”与“社会”的思想反映了他与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下出现的历史学派的关系。二、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社区”与“社会”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社区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的相互联系是建立在亲密的、排他的、纯朴的自然感情基础上的有机联系体。社会则是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体。腾尼斯:社区与社会的区别社区社会本质意志成员的非个体性社区利益支配选择意志成员的个体性个人利益支配

本质意志成员的非个体性社区利益支配选择意志成员的个体性个人利益支配信仰道德和习惯自然团结共同财产信仰道德和习惯自然团结共同财产时尚、时尚狂热和风尚契约团结,商业和交换私人财产三、由社区过度到社会的历史必然性第三节:滕尼斯的特殊社会学滕尼斯从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这一理解出发,认为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应包括两个基本类别,即一般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而特殊社会学又包括纯粹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根据对特殊社会学的分类,滕尼斯认为在社会科学中可以有三种推理和论证过程:(一)在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上发展起来的纯理论;(二)演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基本原理能够获得应用;(三)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应用进行归纳检验。思考题:1.社区与社会各有何特征?2.滕尼斯是如何对社会学进行分类的?第五章:齐美尔与形式社会学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齐美尔切入社会的独特思想;掌握齐美尔对社会互动的分析;理解社会冲突的影响因素、类型及其功能;把握齐美尔通过文化社会学而对现代性所作的贡献。本章的重点是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思想,而难点则是其对现代性的分析。第一节:齐美尔生平及学术成就一、生平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Simmel)(1858—1918),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形式社会学的开拓者。但由于多方原因,在学术圈中齐美尔始终是一位“心灵飘泊的‘边际人'”。不过,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正是齐美尔所处的这种边际人或局外人的角色赋予了他别人所没有的创造性.用帕克(RobertPark)的话说,这种边际性不仅是一种负担,同时也是一种财富。据统计,齐美尔一生共出版了25本著作、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内容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文艺、政治、社会学、伦理学和美学诸多领域。第二节:社会学:寻找切入社会的视角齐美尔对社会学这一领域的切入角度,与当时社会学中的两种思潮密切相关。其一是“社会学帝国主义”和泛社会学化的倾向;其二是社会到底唯名还是唯实的问题。在对上述两大思潮再估的基础上,齐美尔以自己的方式切入到社会学之中。齐美尔划分出了抽象程度不同的三种层次的社会学:一、普通社会学即对“历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二、形式社会学又称“纯粹社会学”。在齐美尔看来,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些相互作用模式就是所谓的“社会交往的形式”。齐美尔感到,他所力图研究的学科与几何学十分相似,他将其称为“社会几何学”。三、哲学社会学齐美尔对社会学领域的划分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争议,但他的社会学方法论(缺乏精确的定量研究和其写作文风趋向散文、随笔)长期以来却没有获得涂尔干和韦伯那样的声望。第三节:社会互动:形式与过程与孔德和斯宾塞关注宏观的社会结构不同,齐美尔注重微观的社会互动分析。他认为:社会通过相互互动即“结交”而产生。一、不同群体的互动形式齐美尔对两人、三人以及大群体的互动进行了研究。认为他们之间的互动形式分别是:相互依赖、权威和支配地位和制度与法律。二、社会互动形式及其分类(一)社会过程如:时尚。在开放社会中,上等阶层在于通过求异以使自己与其他阶层区隔开来;而下等阶层则企图通过求同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二)社会类型如:陌生人。陌生人对现代社会学的意义不仅在它是一种社会类型,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在陌生人与群体的关系中,距离(既不是太近,又决非过远)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特殊的不远不近的距离,使得陌生人得以和群体的其他成员发生一些不同寻常的互动模式。(三)发展模式如:社会分化。第四节:冲突社会形式的一种分析和马克思一样,齐美尔认为在社会生活中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常见形式。冲突并不是对和谐的否定,它是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和谐过程交织在一起的。一、社会冲突的影响因素除去本能或冲动外,其他的影响因素还有:社会分化、冲突关系、社会关系的控制及社会单位增长的组织化等。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模式:二、社会冲突的类型从冲突的类型上来看:现实的冲突和非现实的冲突;从冲突的范围上来看:群体内部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非人格的思想冲突。三、社会冲突的功能社会冲突对于群体和社会的整合具有积极的功能,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各群体之间的相互冲突,可以促进各群体之间保持相当的独立性和一定的界限,因而有利于保持整个系统个因素之间的平衡,使社会产生一定的分化和整合。第五节:为现代性把脉,或文化社会学的寻访齐美尔对文化社会学的主要贡献体现在《货币哲学》(1900)(ThePhilosophyofMoney)中。可以说,齐美尔对现代性的诊断与后期鲍曼的“现代性与好恶交织”的观念相暗合。一、货币的正功能齐美尔对货币论述最精彩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将货币仅仅视为一种经济交换的手段,或者说他将货币和整个经济交换都视为人类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货币的出现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加强,一方面创造了一个日益物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增进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理性。二、货币的反功能不过,货币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就象一把双刃剑,它不但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理性化进程,也对这个社会尤其是生活于其中的个人和社会关系造成了相当负面的影响。在齐美尔看来,货币的负面影响首先是个人的没落。此外,还表现在由于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社会关系的非人格化,个人变得更加孤立和原子化。思考题:1.什么是形式社会学?齐美尔形式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是什么?2.试述齐美尔的社会冲突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第六章: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把握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特色。本章的重点是对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的把握,而难点则在理解马克思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特色。第一节: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回顾马克思的毕生的理论活动或通观他的全部著作,可以看出,他的全部思想都是在批判中展开的。可以断言,马克思通过毕生的批判活动完全实现了他早年为自己规定的历史使命: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一、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的起点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思想是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评开始的。马克思把黑格尔派看做是毫无希望的唯心主义,因为他们把世界看做是观念的反映,认为“绝对理念”是社会生活的原动力。马克思的基本策略便是把黑格尔颠倒过来。二、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的假设前提(一)人类趋向于变革自己的生存条件,以实现自己的进一步发展;(二)人类社会生活趋向于普遍的丰富性、多样性。因此,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不是针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理论,而是统摄全局的一个思想主旨。三、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的特点(一)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二)批判与发展的统一。总的说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鞭辟入里的批判,对后来的批判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第二节: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与孔德同时代,被公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一、关于“社会”的基本看法在社会观上,与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的二元论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对社会的基本看法有两点:一是社会的本质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结成的一定的交往关系;二是社会具有自在性、经济性和特殊性。二、社会发展观社会发展观是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最革命的因素,一切社会的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二是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三、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论马克思认为,国家和社会的统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无产阶级和历史上其他阶级一样,将不得不利用国家的力量来促使国家的自行消亡。四、市民社会理论关于马克思市民社会的论述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理解:一是把市民社会看做相当于或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二是把市民社会看做工业化初期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经济基础。五、异化理论异化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的批判主义社会学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给了后世的批判主义以极大的启发。六、有关中间阶层的思想从历史上看,中间阶层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社会范畴,它与近代工业文明相伴而生。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已经看到中间阶层的存在:“介于工人一方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为另一方的中间阶级不断增加,中间阶级的大部分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直接依靠收入过活。”七、关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的层次上,马克思的思想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研究过程的经验性与实践性;二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第三节: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方法论特色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论这两层含义。具体来说,马克思的社会学在理论构建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方面具有如下方法论特征: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二、整体主义的研究视角三、实证精神与人文价值的结合四、实践诉求与批判理性的有机结合思考题:1.试述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主要内容?2.马克思社会学思想方法论的主要特色何在?第七章:杜尔克姆:社会学主义的巨擘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社会学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历程;把握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掌握社会团结的概念、类型及所受威胁的原因与表现;明了杜尔克姆《自杀论》的研究思路。本章的重点是马克思的社会学方法论以及对社会分工的论述,而难点则是杜尔克姆对自杀的研究。第一节:生平与著述一、杜尔克姆其人埃米尔.杜尔克姆(1858-1917),又译迪尔克姆、杜尔凯姆、涂尔干。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年鉴学派”的领袖,实证社会学的奠基人。其毕业于“法国知识精英的摇篮”——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二、主要学术著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第二节:社会学主义的缘起谈论杜尔克姆的社会学,不能不谈论他一生推崇又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主义。但社会学主义并非杜尔克姆一个人的“杰作”。恰恰相反,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社会学主义孕育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学主义的特征:(1)承社会学的自然主义;(2)调社会现实的特征;(3)认定社会学是自主的和自我满足的学科;(4)认为社会学是一门根本性的社会科学;(5)力求克服进化论的观点。第三节:《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杜尔克姆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述,是他整个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他对社会学发展所作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中,杜尔克姆回答了如下三大问题:(一)什么是社会事实?(二)社会事实有何种特征?(三)如何研究社会事实?一、什么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一个社会中普遍出现的、同时不依赖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二、社会事实的分类社会事实可以分为两类:物质性社会事实(社会、社会的结构性组成、社会的形态成分)和非物质性社会事实(道德、集体意识、集体表象、社会潮流)。三、社会事实的特征(一)社会事实的外在性;(二)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强制性;(三)社会事实的普遍性。四、研究社会事实的方法首先,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第二,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一种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因素,应该到前在于他的那些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应该到个人的意识状态中去寻找。”第三,一种社会现象的起源和它的功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因此“当我们解释一种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该现象的原因和它所具有的功能”。即社会学中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第四节:团结和社会结构的类型——《社会分工论》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学是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的,而社会团结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事实,它影响和决定着其他社会事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杜尔克姆的基本社会学理论是以社会团结为主线而展开的。一、社会团结的含义

社会团结是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和吸引为特征的联系方式。二、社会团结的类型社会团结的类型包括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大类。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有机团结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杜尔克姆的两类社会团结及其基本特征:机械团结有机团结低度的分工高度的分工根生蒂固的集体意识微弱的集体意识约束性法律占主导地位恢复性法律占主导地位低度的个性高度的个性特殊的规范模式上的一致是重要的抽象价值上的一致是重要的社区对越轨者进行惩罚专门化的社会控制机构对越轨者进行惩罚高度的相互依赖城市的与工业的高度的相互依赖城市的与工业的原始的或乡村的三、社会团结面临的威胁:原因与表现(一)社会解组的危险。(二)反常分工对社会团结的破坏作用。(三)有机团结面临的威胁。第五节:《自杀论》一、研究对象的说明(一)自杀的定义自杀是指凡由受害者本人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的或间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死亡。(二)个人自杀事件与自杀率个人自杀属于个体层次,而自杀率属于社会层次。社会学对个人自杀事件并不感兴趣。社会学兴趣的只是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的比例,即自杀率。(三)选题的原因首先,这是杜尔克姆一贯的兴趣所在。其次,对自杀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为杜尔克姆提供了一个向学术界证明自己方法论原则优越性的绝好机会。他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研究,说明自己的社会学命题:即社会生活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支配着个人的命运。第三,还有一个更具体的原因是,大量的官方统计资料可以直接利用。二、直接影响自杀的社会原因(一)利己主义自杀个人与社会的疏离,所以那些不能很好的整合进较大的社会单位并盛行个人主义的集体、社区和群体,其利己主义自杀的比率一般都比较高。(二)利他主义自杀“社会整合过于强烈”。此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期待和利益。(三)失范性自杀主要发生在社会控制瓦解之时。(四)宿命性自杀第六节:团结的出现和加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发表显示杜尔克姆的研究重心从物质性社会事实(如法律和自杀率等)转移到非物质性社会事实——宗教。杜尔克姆认为:宗教崇拜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崇拜。思考题:1.杜尔克姆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两种社会团结类型个具有什么特点?3.《自杀论》一书为什么被称为实证主义研究的典范?4.如何评价杜尔克姆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第八章:马克斯•韦伯与合理性问题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理解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牢记社会的理性化趋势;把握韦伯对科层制的论述;重点掌握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本章的重点是马克斯.韦伯对社会行动的论述。第一节:韦伯的生平与学术成就一、生平马克思.韦伯(1864-1920),杰出的德国社会学家,被公认为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由于他将社会学建立在对社会行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作“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之上,因而人们称他的社会学为“理解社会学”。二、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儒教与道教》《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二节: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在韦伯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韦伯是这样为社会学下定义的:“社会学(就这个多义词在这里所表达的意义)是这样一门科学,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理解。韦伯对“理解”概念的解释是很宽泛的。“理解”既可表现为理智上和逻辑上的即“合理明晰的”,又可表现为情感体验的和艺术感受的即“移情明晰的”。二、社会学方法论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一)理想类型的特点一方面,它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不同于经验事实;另一方面,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对繁多的经验进行整理之后,突出了经验中具有共性的或规律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典型的形式。(二)理想类型的分类阿隆和科塞将韦伯的理想类型划分为三大类:(1)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理想类型,或者说是由于历史的特殊性确定的理想类型。(2)社会现实的抽象因素组成的理想类型。(3)“一种特定类型的理性化的重构”。尽管韦伯的理想类型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但是大多数社会学家都承认,这是他广为人知的对当代社会学的贡献之一。第三节: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一、社会行动的类型(一)目的理性的行动这种行动“以对外部环境中的客体或他人按某种方式行动的期待为基础,并通过将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以使行动者能够成功地理性选择自己的目标”。(二)价值理性的行动“这类行动可以根据行动所具有的对固有价值的自觉信仰来界定。如此,它是独立于任何功利动机的,仅仅受制于伦理的、宗教的或美学的标准。”(三)情感行动“这是行动者个体的特殊情感和情绪的结果”,也“可能是对某种意外刺激的不受制约的反应”。(四)传统行动“长期形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后两种行动并不属于社会行动。因为在他们中间并不包含行动者明确的主观意义。总之,在韦伯看来,现实中的社会行动是极为复杂的,很少只表现为某种单一的形式,而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的混合。第四节:理性化的力量在讨论韦伯博大而精深的社会学的主题时,许多当代社会学家都将目光聚焦在理性化这样一个主观色彩相当浓厚的概念之上。按照韦伯的观点,理性或合理性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因此又被称为工具理性。实质理性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的和后果的价值,因此又被称为价值理性。只有形式理性才是伴随西方社会的到来而彰显出来的。第五节:权威、科层制与人性的牢笼一、权威的类型(一)传统权威。按照韦伯的观点,传统权威的基础是“对古老传统以及实施权威者的合法性的牢固信仰”。(二)感召权威。在这里chrisma是一种“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它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某个公众人物的忠诚和情感”。具有这种人格魅力的人,常常被认为具有某种超凡脱俗的力量或品质,所以这些人可以被视为“天纵神才”。(三)法理权威。在韦伯有关统治类型的研究中,韦伯对于法理权威的分析最为引人注目。韦伯指出,这种法理性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科层制”(bureaucracy)(又称“官僚制”)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二、科层制(一)科层制的特点它是由受规则制约的行政功能的持续组织化组成的;每一个职务都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各种职务组成一个层级体系;职务可能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资格,它要求参与者获得相应的训练;占据这些职位的职员并不占有与此相关的生产手段,他们只是被允许使用其工作所必须的那些物质条件;不允许任职者抬高自己的职位,职位只是组织的组成成分;行政活动、决策和规则是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表述和记载的。(二)科层制的反功能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盛行;对人性漠视、对个人自由抹杀。第六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是韦伯社会学的核心部分之一。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试图回答这样一系列问题:整个西方的合理化进程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仅仅出现于西方社会?它最初受着何种力量的推动?一、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按照理想类型的方法,韦伯将宗教分为“入世”和“出世”两种形式;又按照宗教的行为特点,将宗教分为“神秘”和“禁欲”。韦伯的研究就是围绕上述两大纬度而展开。研究方法上,韦伯倡导历史比较法。入世出世新教天主教儒教佛教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资本主义精神在韦伯的论述中,“资本主义精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想类型。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它把努力增加自己的资本并以次为目的的活动视为一种尽职尽责的活动,把赚钱本身当作一种目的,当作一种职业责任,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和能力的表现。同时,韦伯指出他这里所使用的资本主义概念具有其特定的含义,即是当时西欧和美国那种典型的现代资本主义,而不是泛指一切。尽管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在此之前早以出现,并一直存在于中国、印度、巴比伦等各个地方和各个时期,但是这样的资本主义全然缺乏上面提到资本主义的精神气质。韦伯还指出,资本主义并不等于贪得无厌和金钱欲,后者普遍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群体中。此外,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主义不断被克服的过程,克服传统主义的关键即是使劳动本身成为目的、成为人的一种愿望、成为一种伦理责任,直至把劳动视为一种天职。(二)新教伦理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上帝的选民,但是一个人在他出生以前就被上帝判决了他的来世命运。由于无法与上帝沟通,这样人在尘世中的一切活动都只是为了遵从上帝的戒律、完成上帝的旨意。来通过完成世俗的活动来荣耀上帝,因而将其作为一种天职。而新教是最具有此种将荣耀上帝作为自己天职的宗教。(三)解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具有很强的亲和性,新教伦理无意识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后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又抛弃了新教伦理,使我们陷入牢笼之中。思考题:1.韦伯整个社会学理论的中心命题是什么?他是如何展开论述的?2.试对韦伯社会学方法论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作一分析。3.韦伯对科层制的论述。4.韦伯是如何论述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的?第九章:帕累托:来自意大利的声音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的区分;把握非逻辑行为的类别;掌握剩余物与派生物的概念及其类型;精通精英与精英循环的思想;知道帕累托有关社会系统的思想。本章的重点是帕累托的精英与精英循环的思想,而难点则是其有关剩余物与派生物的论述。第一节:帕累托的生平与著述维尔弗雷多.帕累托(RaphaelPareto)(1848-1923),184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1850年前后,帕累托一家又回到意大利。1869年,帕累托毕业于都灵综合技术学院,其论文题目是:《固体平衡的基本原则》。系统及其平衡的思想后来一直影响着他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思想。帕累托思想敏捷,言词犀利,清高自负。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普通社会学》。帕累托也为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的经济效益理论命名为“帕累托效益论”,亦称“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帕累托的社会精英理论为法西斯分子所推崇。1923年8月19日,帕累托死于塞利涅。第二节: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帕累托认为,人是一种无理性的、但又能理性思维的动物;人很少合乎逻辑的行事,但又总希望他人相信其行为是合乎逻辑的。帕累托认为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不同就在于,经济学主要研究人们的逻辑行为,而社会学则主要研究人们的非逻辑行为。一、逻辑行为所谓逻辑行为,是主观上和客观上将手段与目的合理的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凡是符合这一标准的都属于逻辑行为,反之都是非逻辑行为。帕累托特别指出,非逻辑行为并不意味着是反逻辑的行为。二、非逻辑行为的分类(一)主观和实际上手段和目的都没有联系在一起的行为。(二)行为与结果毫无逻辑上的联系,但行为者误以为他所采用的手段能够达到他所

希望的结果。(三)手段与目标有联系,但行为者并未想到其的联系。(四)行为的手段与目的有逻辑的联系,但并不符合行动者的主观期待。帕累托指出,人们的非逻辑行为也并不都是由于行为者事先没有意识到,有的是明知其行为是非逻辑的,还是自觉的继续这种行为。他还认为,称某种行为是非逻辑行为并非谴责这种行为。他明确指出,他研究非逻辑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效益,而是为了寻求真理。第三节:剩遗物与派生物

在分析和研究大量的非逻辑行为过程中,他发现变幻多端的感情和感情冲动的背后常

常隐藏着稳定不变的东西。帕累托把这种不变的因素叫做“剩遗物”,把那些可变的部分

称作“派生物”。一、剩遗物(一)剩遗物的定义在帕累托的词汇中,剩遗物指人性中固有的情感与情感的表现(与人的某些本能相符)。

理解剩遗物要把握住两个要点。首先,剩遗物不是情绪或心智状态,而是我们没有能直接

认识,或许也不能间接认识的情感及与其表现(行为)之间的中介物。其次,剩遗物与人

的本能有关,但不包括所有的本能,主要是指能够导致推理的那些本能。(二)剩遗物的类别(1)组合的本能:聪颖的创造力,狡诈的心智和想象力,组合相似或对立物的本能。(2)组合体的持久性:顽强地、持久地维持和捍卫现状和传统的情感。(3)行动的本能:通过外部行动表达感情的需要。(4)社会性:渴望有所归属和被社会接纳、关心社会生活和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情感。(5)个人的完整性:物质利益上的个人主义感情,对地位和自我实现的渴望。(6)性本能:满足性欲望的剩遗物。在帕累托看来,组合的本能和组合体的持久性的本能是影响社会总体形态和变化的最

重要的社会情绪。前者推动社会变革,后者维护社会现状。二、派生物(一)派生物的定义

派生物是指意识形态、信仰和理论之类的东西。帕累托用这个词是为了强调他们的“衍

生性”、第二位性,来源于人类情绪的性质。(二)派生物的类别(1)“简单肯定”:即由绝对真理、公理,或定理组成的论点。(2)“权威论据”:靠引用权威的话来证明正确性的判断。(3)“原则”:靠通行的规范和感觉组成的论据。(4)“口头论据”:纯粹用语言表达的证言,没有任何客观依据的东西,如某些形式

逻辑的诡辩。第四节:精英与精英循环理论一、精英的定义帕累托关精英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社会精英的全部,部分性质

和类别;狭义的精英是指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人。具体地说,广义的精英指那些在人类活

动的各个领域里取得了突出成绩或冒尖的人,无论其所干事情的性质。精英是在生存竞争

中得了高分的人,是在社会赌博中交了好运的人。狭义的精英是指少数统治者,他们制度

政府的政策,作出重大决定。二、精英的类别

精英阶层又可分为了部分: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精英的分布不是恒定不变的。社

会的特点是由精英特别是统治精英的性质所决定的,而统治精英的特性又是由占主导地位

的情绪即剩遗物所决定的。帕累托的精英分类:占主导地位的剩遗物经济精英政治精英组合的本能投机者狐狸

组合的本能投机者狐狸群体的持续性食利者狮子群体的持续性食利者狮子三、精英的循环统治集团的异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同质性的精英集团只会单纯地依靠一种策略进行社会控制,因而容易遭受挫折或失去权力,而由软硬兼施的异质性精英组成的政权会更长久。当组合的本能抬头,而组合体的持久性又衰弱时,旧的精英统治集团将会被推翻,而

代之新的精英统治集团。这就是帕累托有关精英循环的思想。帕累托认为:“历史是贵族的墓地。”在他的笔下,人民群众失去了创造历史的主人翁的地位。用他的话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贵族继往开来的历史。”第五节:社会系统的思想社会系统是由互相依赖的因素构成的,影响系统任何部分的事件都会对系统

整体产生影响。一、社会情绪的循环二、经济生产的循环三、政治组织的循环思考题:

1.什么是剩遗物和派生物?帕累托提出这两个理论概念的用意何在?

2.帕累托的社会精英理论的内容及对其作一评价。第十章:经典时代的尾声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经典社会学与当代社会学划分的依据及其原因;了解库利的镜中我和初级群体的思想;了解凡勃伦对社会学的三大学术贡献;理解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思想;掌握索罗金有关社会和文化变迁理论以及社会分层和流动的相关理论。本章的重点是把握社会学从经典到现代过渡的依据,难点是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第一节:库利:在经典和现代之间当我们的叙述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社会学已经初露端倪,而经典社会学则开始进入尾声。尽管作为思想的演变历史,在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典和现代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但两者之间的分野还是有一个大致轮廓的。那就是:经典时代是欧洲人君临天下的时代,而现代时代的轴心则在美国。如果上述说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洲社会学和美国社会学之间开始了某种自然的“接力”过程。本章将要探讨的库利、凡勃伦、曼海姆、索罗金就是参与这场接力的最后几位社会学家。可以说正是美国的崛起和欧洲的灾难的相互交织,才最终成就了美国作为现代社会学中心的特殊地位。尽管经历人世沧桑,库利的许多真知灼见已经被人们遗忘了。但是,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镜中我”和“初级群体”这两个术语至今仍是所有社会学入门者必须了解的基本概念。一、镜中我(一)镜中我的界定“一个人对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们可以称作‘反射的我'或‘镜中我'。(二)镜中我的三阶段构成(1)感觉阶段;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2)解释或定义阶段;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3)自我反应阶段。由上述想象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库利说:“我们总是在想象,而在想象中我们得到了其他人心目中对我们的评价、判断”。二、初级群体库利的“镜中我”思想与他的“初级群体”思想密切相关。沿着对自我的论述,接下来的问题是:个人的自我感觉是如何延伸到他们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各种群体中去的?库利认为初级群体是人们的自我观念发展的摇篮,是“人性的养育所”。初级群体的特点是:人们亲密无间,有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与合作,这种群体为个人的社会性与个人的理想奠定了基础。最常见的初级群体包括家庭、儿童的友伴或游戏群体、成人的邻里或社区群体,以及友谊群体和职业环境中的工作群体。第二节:凡勃伦:制度与工业社会一、凡勃伦简介凡勃伦(1857-1929),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闲阶级论》、《企业论》、《现代文明中科学的地位》、《工程师和价格制度》、《不在所有权和最近的商业企业》。二、凡勃伦对社会学的三大学术贡献(一)凡勃伦有关制度的分析也构成了他社会学的第一要件。(二)构成凡勃伦社会学的第二要件,是他在制度学说的基础上,对工业社会的研究。(三)凡勃伦社会学的第三要件,是他对消费领域中的竞争及其功能的分析。第三节:知识社会学的先驱——曼海姆讨论曼海姆的社会学思想一定会涉及这样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他的代表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由这部著作所建构起来的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一、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既构成曼海姆代表作的书名,也是其知识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是随着中世纪统一世界观的崩溃、思想多元化的加剧到来的。(一)意识形态及其分类在具体的讨论中,曼海姆将意识形态进一步划分为:特指的意识形态;全指的意识形态。(二)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相对应的是乌托邦。“乌托邦常常是早熟的真理。”在曼海姆那里“只有那些付诸行动时旨在或多或少颠覆现存主导事物秩序的超越现实的意识取向,才被我们称为乌托邦意识”。构成“乌托邦”概念的两个基本前提:乌托邦本身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或者说是一种处在非统治地位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必须对现存的社会秩序具有变革的作用,并被其所属的社会集团付诸现实的行动之中。(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区别意识形态,即那些指导维护现存秩序活动的思想体系;而乌托邦,即那些倾向于改变现存秩序活动的思想体系。二、知识社会学按照曼海姆自己的解释,随着对全指的意识形态概念的一般阐述方式的出现,单纯的意识形态理论就发展成为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将知识社会学分为理论分析和历史社会学分析两大类。同时,他又将理论分析分为纯经验考察和认识论调查两大亚类。第四节:索罗金,或经典社会学的终结索罗金对当代社会学的主要贡献:一是有关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理论,另外则是有关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论述。一、社会和文化变迁理论索罗金认为文化变迁既有相当的可变性,又有明显的重复性。社会变迁其实质是感觉文化、理想文化和观念文化这三大文化的不断轮替。二、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意味着一个特定的人口总体差别化为以等级秩序叠置的阶级。它体现在社会的上层和下层阶级存在中。其基础和真实的性质源于一社会成员在权利、财产、职责和责任感、社会价值和贫困、社会权力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平等分配。(二)社会流动社会流动被理解成一个体,或一社会客体,再或一社会价值,从一社会地位向另一社会地位的任何转变。社会流动可以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两种。思考题:1.社会学从经典到现代过渡的依据是什么?2.试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第十一章:社会学的传入及美国化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社会学自欧洲传入美国的时代背景;把握社会学由欧洲的宏观理论向美国早期微观经验研究的转变;理解以芝加哥学派的经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本章的重点是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思想,难点是沃纳对美国社会分层的研究。第一节:前两代社会学家及其贡献一、美国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学的引进(一)美国社会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南北战争前后,美国的社会经济经历了急遽的变化。为了解决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大量社会问题,美国从欧洲选择了一种最适合美国当时需要的斯宾塞的社会学说。(二)萨姆纳的社会学思想美国第一代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完全沿袭了斯宾塞的学说,认为进化通过生存竞争为自己开辟道路。他的著名理论被称为“合作对抗论”。1876年,他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出了社会学课程,讲授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他的代表作《民族风尚》被认为是研究习惯、风俗的经典著作。萨姆纳提出了“我群”与“他群”的概念。“我群”中的关系是一种团结一致的合作关系,我群与他群之间则是一种敌对的关系。他的“我群”与“他群”、“民族中心说”等概念对于后来社会心理学和民族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沃德的社会学思想其被被誉为“美国社会学的亚里斯多德”。1906年他出任布朗大学社会和政治系教授,并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第一任主席。沃德对社会学的特殊贡献是使社会学在美国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并开创了心理社会学。沃德一方面继承了实证主义传统,另一方面,突出强调人的意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有目的进化”的口号,认为社会学的基础不应是斯宾塞的生物学,而应当是社会学。二、学院社会学的创立(一)斯莫尔的作用和社会思想斯莫尔,美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美国社会学杂志》创办人。斯莫尔将学术研究分为四个阶段:描述、分析、评价和建议,认为社会学应看作为“社会工艺”。在《社会学概论》中,他将与一定群体相联系的“社会利益”视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二)吉丁斯的社会学思想吉丁斯是使社会学从哲学的一个分支变成以统计学为基础的独立学科的先驱。从亚当.斯密的人类情感说出发,吉丁斯提出了著名的“类意识”概念,认为由于人们以相同的方式对相同的环境刺激加以反应,所以,人类意识到大家是同类。他把社会划为四个层面:类意识发达的,不发达的,没有类意识的,类意识堕落的。第二节:美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一、实用主义与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一)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任何一个概念的全部内容和意义在于它所能引起的效果。实用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导致社会学家由对外部进化的思想转向对人自身内部机制的研究,造就了托马斯、米德等社会学思想大师,使美国社会学走向成熟。(二)托马斯的社会学思想托马斯一开始就用心理主义对原始社会加以研究,认为人的行为必须从历史和社会生活的角度去解释。他所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一书是美国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转折点。托马斯定理,“如果人们把情景当作是真实的,那么其结果讲成为真实的。”(三)米德的社会学思想米德是符号互动论的创立者。他认为个人行为只有在他作为成员的社会群体行为的意义上才能获得理解。他提出了“角色扮演”这一概念,将自我划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米德谈到三种社会控制:个体的自我控制、社会自身发展的社会控制,以及社会自然环境的社会控制。二、经验社会学传统的确立(一)促成转向经验社会学研究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从而促成了向经验社会学研究的转变。(二)社区研究的发展社区研究是美国第三代社会学家的研究主题。社区研究的三种理论取向是:类型学的、生态学的和结构功能主义的。(三)芝加哥学派与都市研究1915年在芝加哥大学围绕帕克形成的社会学研究群体,其贡献是使实地调查成为一项完全合法的科研事业和社会学的真正基础,城市是其研究主题。帕克的社会学思想。帕克在鼓励经验研究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帕克认为人类社会具有两个方面:即社区和社会。帕克将社会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调节与同化。(四)林德夫妇的小城镇研究林德夫妇选择了一个普通的美国城镇用作实验基地,阐释其普遍意义。他们关于“中镇”的研究开创了“当代生活的社会人类学”。(五)沃纳对美国社会分层的研究沃纳的《扬基市系列》一书开创了社会分层研究方法。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当代社会问题的探索是沃纳在实地调查初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思考题:1.为什么社会学中心会又欧洲转向美国?2.美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试述30年代美国社会学研究的特点。第十二章:结构功能主义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源源、基本特征以及这一流派的兴衰过程;掌握帕森斯发展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脉络;理解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默顿为发展功能分析而提出的功能分析范式;正确认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发展历史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把握结构功能主义与新功能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本章的重点是默顿的中层理论及其应用,而难点则是帕森斯的AGIL分析模式。第一节: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第一,结构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