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创新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_第1页
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创新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_第2页
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创新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_第3页
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创新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_第4页
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创新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1.1选题背景问责制是建设责任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2003年4月“非典”事件问责之后,就引发了社会对党政干部问责制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政府以及学者们对问责制的理论研究和问责实践探索。2004年的重庆中石油开县井喷事件问责、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问责、2008年6月的贵州瓮安事件问责、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故问责。这一系列的“问责风暴”事件为建设责任型政府开辟了新的道路。其中瓮安事件是我国问责制度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瓮安事件后续的问责中时任瓮安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及县公安局长等干部被免职,州委书记吴延述在此次事件中被调整职务。这次“捆绑式”党政干部问责标志着问责制度迎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自2003“非典”事件以来,问责理念已深植于人民心中。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党政干部问责的各种形式的政策法规。2004年中央出台《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2009年中央颁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2016年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这些制度的出台推动了问责由以前的行政问责向党政干部问责转变。中国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与经济高速增长带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责任主体角度看是多方的。但从根本上来讲责任还是在于政府里党政干部对生态环境的监管责任不到位和缺失,党政干部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为:重党政干部的经济责任,轻党政干部的环境责任;重党政干部的环境权力,轻党政干部的环境义务。导致党政干部不履行环境责任或履行环境职责不到位,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形成了阻碍。因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对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环境责任问责制建设力度刻不容缓。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问责制是追究责任的制度,是构建我国完善的法律体系要素之一。为此,加强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的创新研究,对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理论体系有着积极作用,使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体系程序化、规范化。党政干部作为行使环境保护公权力的主体,对环保职责不可推脱。党政干部环境问责制的形成与落实,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这不仅可以增强不同问责主体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进行有效的制约与监督,还有利于改善我国以前环境法律重党政干部经济责任、轻党政干部的环境责任及重行政相对人的责任追究、轻党政干部环境损害责任的问责的现状。1.2.2现实意义我国目前一些地方党政干部过度追求政绩,只顾提升GDP,环境保护力度不够,不顾牺牲公共环境的利益,甚至对于一些招商引资的企业不惜降低了环境保护的门槛,为排污企业提供保护伞,由于我国没有健全的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且对于党政干部未履行好环境职责不予追究或追责不彻底,这就导致环境问题“公地悲剧”、“搭便车”等问题不断涌现。为此通过对党政干部环境损害问责制的研究分析,一方面,有利于党政干部作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督促党政干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建设美好的生态环境,能够确保责任主体对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过程进行有效作为;另一方面,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的创新研究,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1.3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目前,我国对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问责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还在起步阶段,可以借鉴的资料很少,对该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图书馆查阅、互联网、查阅国内外相关著作、论文以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性文件等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完成本课题。(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相关立法与实践的考察,分析差异,完善落实我国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制。2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创新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2.1党政干部环境问责制的内涵2.1.1问责与问责制的概念在1998年版的《辞海》中并没有收录“问责”一词,但对于“问责”一词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指宣布对方的罪状,并加以谴责。这里所谓的“问”,有“审讯、追究”的意思。2005年印发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问责”一词,对“问责”一词的注释是“动词,追究责任。”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顾杰.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与完善,理论月刊[J],2004(12)2.1.2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的概念《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对“制度”的定义是“抑制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2页的规则体系。对于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由于我国对此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解释的概念。我国学者邹健认为:“党政干部问责制是指特定组织或者个人通过一定程序追究党政干部没有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致使相关问题突出,追究其相应的行政责任、法律责任,接受谴责、惩处等后果的所有制度的总称。”邹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研究》[D],中央党校2007年博论文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2页邹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研究》[D],中央党校2007年博论文2.2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创新的理论基础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的完善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要得到强有力的执行需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公共物品理论、法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为党政干部环境问责制提供了理论支撑作用。2.2.1公共物品理论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其具有公共性的属性。公共物品理论主要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在长久的发展于应用中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理论。萨缪尔森是现代经济学对公共物品理论的研究创始人,他对公共物品的界定是指每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使其他人对该种产品消费减少。萨缪尔森:《图解公共支出理论》1995年在经济学领域中狭义的公共物品指的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环境资源作为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环境问题、“公地悲剧”、“搭便车”等问题应由政府里的党政干部承担主要的治理责任。若党政干部没有履行好环境治理的责任导致环境损害的就应对其进行问责,以此督促党政干部更好的为环境保护履职尽责。萨缪尔森:《图解公共支出理论》1995年2.2.2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广泛应用于我国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用于解决委托人该如何监督代理人与怎样制约代理人的代理问题。经过了40余年的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得到验证,该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规范成熟的理论。我国是典型的民主制国家,公共权力的所有者与公共权力的行使者相互分离,公民把公共事物管理的权力委托给国家,公民不直接行使公权力。而国家通过体制机制的设计,按照公民的意志管理公共事物。因此党政干部就成了行使公权力的委托代理人,公民是委托人。但党政干部作为公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又是社会各类公共资源的分配者,受利益驱动的诱惑;而作为公共权力的所有者的公民大多处于孤立无援的分散状态,这就可能存在公权力的行使者与所有者的意志部保持一致。故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对公权力行使不当的党政干部进行问责是一种有效达到目的的手段。2.2.3法治理论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全民共有,党政干部环境治理权是由人民委托取得的,有权力就有义务、有责任,权力与责任互相制约。近年来党政干部环境保护权力运行有些脱离轨道,公权与私权定位不明确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有必要运用法治来制约与监督党政干部行使环境权力,党政干部环境治理必须依法行使保护环境的权力,对于损害环境的需要依法进行问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环境保护法》及《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等法规出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对党政干部履行环保职责起到了整风整纪的作用,提高了环境保护力度也提升了政府公信力。3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实践分析及创新的内容3.1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实践分析3.1.1党政干部环境问责制的发展第一阶段:萌芽阶段,环境问责其实在改革开放前就已开始显现。1973年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针对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一系列规定,这也是首部针对环保方面做出的规范性文件。1978年我国宪法修改中明确了政府环保责任,政府应承担生态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公共利益受害的职责,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党政干部是国家机关任命的环境保护决策者与执行者,兼具环保责任与义务,这也标志着环境问责的萌芽。第二阶段: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环境保护策略随着经济的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1983年被提出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1989年颁发的《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公务员环境损害后将会被问责,第四十五条规定了“负责环境保护监管人员在环境权力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将会受到上级主管机关的行政处分;构成环境损害犯罪事实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xinwen/2014‐04/25/content_2666328.htm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在环境问责上做出了探索,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为生态环境问责提供了法律依据。2002年安徽出台了《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规定》、2003年河南出台了《违反环境保护规定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xinwen/2014‐04/25/content_2666328.htm第三阶段:深化阶段,2005年以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政府对环保意识的提高,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进入了深入探索阶段。2006年国务院颁布《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这项规定初步确定了环保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环保职责和环境损害行为的处理形式,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环境问题的专门性规章制度。2009年中央颁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为党政干部相关问题问责提供了法律依据。2012年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问责暂行办法》。2012年河北出台了《生态环境损害行为问责的暂行规定》。这些制度的确立不仅为党政干部环境损害问题提供了问责依据也推动了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的发展。3.1.2党政干部环境问责制实践状况我国的环境责任问责制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渐走向成熟阶段,逐渐由以前的环保行政问责向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转变。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2015年贵州印发了《贵州省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2015年中央颁发《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这是中央首部针对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在问责各项内容上多方面进行了新的界定。2017年2月新疆库尔勒市根据当地情况制订了《库尔勒市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问责办法》,规定了在库尔勒市范围内发生的较大以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需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党委、政府及各工作部门进行问责,由党政机关任命的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也将受到问责。2015年以来,为守护青山、绿水、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中央成立了环保督察巡视组,针对我国多省市进行环境保护督察,掀起一轮接一轮的环保问责风暴。这也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问责风暴”,更是一次深刻的“灵魂革命”。环保督察组在督查过程中将秉承边督、边改、边移交的原则,推动地方及时解决环境问题,倒逼地方政府及官员对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从根本上减少了环境损害问题的发生,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近两年来许多地方针对环保问题进行查处。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河北,对河北的环境问题进行试点督查提高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因环保工作不力,河北省487人被问责,其中包括厅级干部4人、处级干部33人、科级以下干部431人、企业主要负责人7人、企业其他管理人12人。其中有294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17人被约谈、10人被免职调离、移送司法机关5人。2017年中央第三轮环保督察巡视组又进行新一轮的环保督查,对安微、辽宁、福建、天津、山西、湖南、贵州等7省(市)实施督察驻住。7省市实行边督边改的原则,已问责1278人。至此,中央环保督察已覆盖我国23省份,这场环保督察是我国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规模最大的环保督察行动已经持续一年多。环保督察成利刃,今年中央将实现全国环保督察全面覆盖,通过督察强化地方抓紧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地方政府党政干部环保责任落实,带动地方政府建立环保长效机制。3.2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创新之处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作为一种新的环境保护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2015年最新颁布了《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下称《办法》)。在问责内容上从问责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形式上较以往的环境问责制有一定的创新之处。通过对环保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防堵环保漏洞,推进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的长效化、常态化。3.2.1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的主体创新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的主体是指党政干部在不履行或没履行好环境保护的职责时应由“谁”来认定和追究法律责任。它是环境责任问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政干部环境损害进行责任认定需要构建完善的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问责主体是构建问责体系的必要要素之一。《办法》规定了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追究实行同体问责基础上并且对追责主体进行问责。根据该《办法》规定,负有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职责的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组织部门是党政干部损害生态环境责任的调查、移送和问责的主要主体。参见2015年8月9日中央、国务院颁发《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参见2015年8月9日中央、国务院颁发《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第11条3.2.2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的对象创新问责对象构建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是不可或缺要素,环境责任问责对象即环境损害后的问责客体,指生态环境损害后应该向“谁”追究责任。《办法》的出台为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制明确的规定了问责的对象。根据该《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及与环境利益相关部门领导干部,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党政领导干部是环境损害追究责任的主要问责对象;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对所管辖区域内的环境保护承担主要责任,其他对环境有利害关系的有关领导成员承担自己所对应职责范围内相应责任”。参见2015年8月9日中央参见2015年8月9日中央、国务院颁发《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第2条例如在湖北荆门市杨树港污水处理厂环保问题中,由于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不完善,污水处理不能正常进行,导致超标污水排放到竹皮河致使水质恶化。荆门市住建委因对污水处理厂监管不力被通报批评,市住建委主任、副主任受到行政警告处分;斧头湖水域环境损害问题问责事件中,由于受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养殖户围网养殖的影响致使水质恶化,斧头湖管理局未落实管理工作,局长李胜强被做出行政记大过处分。省水产局局长由于未履行好监督工作被免去局长职务。这些都体现了问责对象具有针对性。3.2.3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的范围创新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的范围指应在什么情况下对党政干部环境损害责任进行问责。《办法》的出台对问责范围进行了新的界定,列出了每种情形下相关的责任清单。针对仅仅是重大生态环境污染事故才进行环境损害追责的传统环境问责制的问责事项问题进行了新的规定,规定了每种环境损害情形下的环境责任清单,使得问责范围明确。主要包括承担环保责任影响环境利益的行为、党委及政府和其有关政府工作部门涉及环境利益决策行为、执行行为和监督行为有违背该《办法》条例的都将受相关的责任追究。党政领导干部利用职务的影响力干预环境审批、环境司法活动及环境项目建设等行为,追究党政领导干部的相应责任;对落实环境保护职责过程中履职不力、违法履职并导致严重后果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将进行责任追究;党政干部在环境执法执法过程中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有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追究其领导干部责任。例如在河北通报的省环保厅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监管不严、监督不到位,导致本该淘汰的设备违规保留造成的环境问题,环保厅副厅长李葆被追究刑事责任,相关领导干部受到行政记过处分、通报批评。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高炉异地改造项目工程中未批先建造成的环境问题,董事长、分管领导受到行政记过、诫勉谈话。在这些环境问题问责中,不仅反映出问责力度大也体现了问责范围广,即有厅局级干部问责,也有相关部门领导干部负责人被问责。3.2.4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程序创新问责程序是执行党政干部环境损害追责的必要流程,指对问责对象所产生的环境损害行为进行问责时所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办法》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部门、监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工作部门发现追责情形后需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追责程序,然后对生态环境损害问题开展调查,在做出处理决定后向纪检机关、监察机关或组织部门移交处理书面材料,对后续工作处理由相关工作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完成。基本概括为:环境问题损害受理、问责的启动、调查、审理、作出问责决定、送达问责处分材料、档案归档。此程序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前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启动难、实施难”的问题。其次,为实现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的有效性与公正性,建立救济途径,确保问责过程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党政干部受追究责任后若对相关部门的处理意见不服,可根据该《办法》规定对其追究责任的机关提出申诉进行权利救济。3.2.5党政干部环境责任问责的形式创新党政干部环境责任的形式指党政干部对环境损害后所需承担的问责结果。《办法》明确规定了有权必责、党政同责、中央地方同责、终身追责和根据承担责任不同差别责任追责。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效益目标将纳入地方党政干部选拔录用的考核指标,凡受到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党政干部在评优、提拔任用、转任重要岗位职务等方面都将受到严格条件限制,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党政干部不能再担任重要职务。参见2015年8月9日中央、国务院颁发《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参见2015年8月9日中央、国务院颁发《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第15条参见2015年8月9日中央、国务院颁发《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第12条3.3党政干部环境问责制创新不足之处3.3.1异体问责缺失环境责任问责主要由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构成。但长期以来我国环境责任问责主要是集中在行政内部问责,无论是以前的环保法规定的问责主体还是新出台的《办法》都主要是由政府行政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对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进行追究,属于“同体问责”。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等外部问责相比,这种同体问责虽然有利于提升责任追究效率,但在行政主体内部的问责机制具有随意性,操作弹性较大,不利于追责结果得到真正落实。主要原因是在行政主体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着相同的利益诉求,当环境损害问题发生后,在实际的环境损害问责过程中,上级为了尽快平息社会公众愤怒,简单的把责任推给基层负有责任的官员来承担,基层承担环保责任的官员在问责中就有失公平性与公正性。3.3.2党政干部问责制实施细则缺失问责制不仅要基于事实,还要基于制度和程序。所谓制度安排应该更规范、更细致、更具可操作性。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实践,党政干部环境问责制作为针对环境损害追责的一种新制度,在于真抓实干把党政干部环境问责制度落实到实处,而不能让出台的新制度形同虚设而成为纸老虎。有一些地方大刀阔斧的问责,以突出决心、不顾目的和动机,良好的问责制度,如果没有科学有效、详细的制度设计和规范程序,问责不公平。甚至沦为“不得不”的手段。《办法》还只是一个框架性、原则性的法律法规,对执行环境损害追责,缺乏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问责制缺乏执行的具体细则则缺乏性能。因此对党政干部环境损害问责的执行效果还有所欠缺。目前我国环境问题严重,亟需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党政干部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只有针对每条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责任问责实施细则,该项制度才可落地、才可强有力的执行。3.3.3信息公开机制缺失环境信息公开属于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在环境权益方面,公众有权要求政府对环境信息公开,了解各种各样自己所需的环境信息,从而以实现保障的环境权益。实现我国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需要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公众或社会组织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如今公众对于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信息公开的要求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公众在日常生产过程及生活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公众的环境权益受到了损害,公众对政府环境信息的公开就有了强烈的需求欲望,而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缺乏时效性,公众对环境信息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社会公众对环境消息的公开的需求对环境信息公开机制造成了严峻的挑战。环境信息公开机制的缺失,主要包括:公开的环境信息内容不全面、环境信息公开渠道缺乏,环境信息公开的标准参差不齐、具有滞后性等等问题。4国外生态环境问责制创新的实践与经验4.1美国、加拿大生态环境问责创新的实践状况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层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优良的成绩是世界公认的,这与美国、加拿大的环境立法及生态环境问责体系方面较为完善密不可分。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在环境保护方面就逐渐建立健全了环保的法规体系,以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内部机构、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等为主体,形成了多主体相互联系的生态问责制度体系,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司林波,刘小青.美国生态问责制述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6).加拿大在环境立法实践方面也有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1975年颁布《环境污染法》、1988年颁布《加拿大环境保护法》、2008年颁布《联邦可持续发展案》及2012年颁布《加拿大环境评价法》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为生态环境问责提供了有效的依据。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自开始建立生态问责制度至今已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无论在制度建设上还是实践方面都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司林波,刘小青.美国生态问责制述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6).4.2美国、加拿大环境问责创新的经验4.2.1完善法律法规,为生态环境问责提供法律依据美、加两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世人认可的成绩,这是由完备的法律法规取得的效果。美国于1969年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作为美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197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宣示国家的环境政策与目标;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对联邦政府及州政府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建立环境质量委员会。NationalEnvironmentalPolicyActof1969[DB/OL].[2016‐03‐12].http:/nepa69.pdfNationalEnvironmentalPolicyActof1969[DB/OL].[2016‐03‐12].http:/nepa69.pdf而我国环境问责制起步比较晚且我国的环境基本法只是规定了政府的责任,对生态环境的问责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对问责细则没明文规定,到目前为止缺乏有针对性的、正式的生态环境问责法律,仅限于规章和规定等形式。虽然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针对生态环境问责也没有专门的法律,但在美国、加拿大的国家基本法以及各个地方的环境保护法都明确规定了环境保护责任及监督责任。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处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责制建立相对较晚,对环境的立法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为此我国应尽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环境问责的配套制度,使我国的环境问责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4.2.2环境问责主体多元化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在生态环境问责制方面都由多个主体构成,在环境政策和服务、环境风险管理、环境监管上也各个主体也有各的主体责任,各主体都有与之相关的责任与义务,形成完备的环境保护与问责体系。环境问责主体主要由环境审计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监督机构、社会公众及政府等构成,多主体构成环境责任问责体系利于问责有效执行,其次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还专门建立了环境评价署作为执行机构。这些多元化的主体之间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了多元化的问责体系,使得生态环境问责能全面的落实,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我国在环境问责主体比较单一化,主要问责方式是以政府内部的上下问责为主,这就可能存在着徇私枉法的现象,且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外部问责主体参与环境问责途径缺失,在相关环境保护法里也没有明文规定社会公众在环境公益遭到破坏时该如何维权、怎样问责。因此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问责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针对不同的情况,拓宽环境问责的主体范围,使问责主体多元化。4.3.3环境信息公开保障机制全面环境信息公开是保护环境有效途径之一,美国早在1966年美国就开始实施《环境信息公开法》条例,是最早实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国家。该法的实施有效保障了每位公民的环境权益,公民或组织都可以要求政府对环境信息进行公开找到自己需要的环境信息。且政府或环保署需要在本法规定的时间内回复寻求环境信息的公民或组织,若是在规定的短时间内无法给出信息的,他们也会回复正在收集答案和相关信息。加拿大也是信息公开制度建立较早的国家之一。1988年实施的《环境保护法》就是一部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典。政府应当在行政过程中遵守宪法和法律,但同时应依照《环境保护法》向本国公众提供所需的环境信息。不仅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的收集方式,还规定了环境信息的收集范围和具体公布时间节点。根据本法,环境信息公开的形式以部长认为适当的形式进行,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是关于环境权益的所有信息,一般有环境质量方面的信息、环境污染预防的信息及环境状况的定期报告等信息。胡红玲.中美环境教育及立法比较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3-45.胡红玲.中美环境教育及立法比较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3-45.5完善党政干部环境问责制的建议5.1建立多元化的环境问责机制我国目前的环境问责主要集中在党委和政府,在环境损害的问责实践过程中等同于行政内部上下级进行问责,导致问责结果不实。在加强同体问责的同时也应强化异体问责的力度。充分肯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体机构及社会公众对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追究责任的问责的权力,建立健全的外部问责机制。实现环境问责主体多元化,多元化的主体之间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多元化的环境问责体系。使党政干部环境问责任责制得到全面的落实。其次,应建立环境损害第三方评估机构,生态环境损害若由上级评估下级或者由同级政府及相关环境部门评估可能导致整个评估结果不实。为此应建立专门针对生态环境损害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