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_第1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_第2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_第3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_第4页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前言淄博新城区发展规划经淄博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批准,在2002年12月20日的淄博日报上向全市公示,新城区大规模建设即将开始。为了科学合理地指导新城区各项工程建设,提高新城区综合防震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震害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新城区得到可持续发展,淄博市地震局于2003年6月5日委托淄博市规划信息中心编制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此前,淄博市地震局委托山东省工程地震研究院完成了淄博新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编制了淄博新城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工作报告(以下简称工作报告),并经中国地震局批准通过。该工作报告结果为淄博市新城区内一般建设工程提出了抗震设防要求,可供建设工程抗震设计使用,也作为城区土地使用规划的依据。此次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中地震影响小区划的有关内容即摘自工作报告。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期间,我们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并与相关人员多次座谈,经过修改,最终完成了本专项规划成果。该成果将为城市合理规划、工程优化布局、土地有效利用和建筑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淄博市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国土利用、抗震设计和地震应急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在此项工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淄博市规划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第一章总则第一节淄博新城区规划概况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交接地带,东邻潍坊市,东北与东营市相连,北接滨州市,南靠临沂市、泰安市,西与济南市、莱芜市接壤。南北较长,最大纵距为151公里;东西较窄,最大横距为87公里。全市国土总面积5938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淄博市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中心城市之一,鲁中地区经济、科技、信息中心。淄博市为典型的组群城市,由相对独立的五个城区共同组成,市政府所在地即中心城区是张店区。淄博新城区位于淄博张店区的西部,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莱高速公路,南起昌国路,北达济青高速公路。规划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40-50万人,以行政办公、文化娱乐、教育科研、体育、居住等为主要职能,是拓展产业序列、加强区域协作、引导城市交互增长的重要基础,是新的市级行政办公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以及居住社区。建设新城区的目的是完善中心城区的区域职能,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竞争力,新、老城区在空间上保持联系,功能上相互补充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两者之间保持同步发展,不能单纯发展新城区而放弃老城。新城区以“十字轴”为空间骨架,利用“十字轴”布置市级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公共功能。南北轴线在西十路和西十一路之间,东西轴线依托华光路形成“十字轴”的四个居住用地。“十字轴”的南北两端分别是文化广场,城市休闲公园和体育公园。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形式,基本框架为五纵七横。五纵(自东向西)依次为:世纪路、西八路、西十路、西十一路、西十三路,七横(自南向北)依次为:昌国路、新村西路、人民西路、华光路、联通路、中润大道(魏北路)、鲁泰大道(南营南路),均为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控制60—100米,五纵七横之间规划城市次干道,道路红线控制30—40米。五纵及其间的次干道解决南北向交通,加强南北对外联系。七横及其之间的次干道向东与老城区现状道路对接,保障新老城区的交通顺畅,向西与区外相联系。第二节规划范围、年限及模式一、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东起世纪路,西至滨莱高速公路,南起昌国路,北达济青高速公路,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二、规划年限近期规划:2004--2010年远期规划:2010--2020年三、规划模式《淄博新区发展规划》中规划新城区可容纳人口40—50万人,会同老城区人口将超过百万,此次防震减灾规划按甲类模式编制。第三节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4.《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17741—1999)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7.《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TJ32—78)8.《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9.《淄博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淄政办发[2001]160号)10.《淄博市新城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工作报告》(2003年)11.《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12.《淄博新区发展规划》(2002年)13.《淄博新城区防震减灾规划设计条件》14.《淄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二、规划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综合防震减灾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的保障。三、规划目标根据淄博新城区遭遇地震时的震害特点,分析认为建筑物和各项工程设施的破坏等次生灾害是新城区地震灾害的主要形态。可能出现的火灾、爆炸事故和有毒气体的散溢,是新城区次生灾害的主要形态,而震后水、电、煤气等各项生命线工程的损害情况是影响新城区震后重建的重要因素。根据上述特点,本次规划的总目标:到2020年,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的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1.全面提高城市抗御地震能力,保证各项建设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规定进行。2.基于防震因素提出城市总体布局、土地利用、新建工程设防的规划要求和对次生灾害源、生命线工程、要害单位等减灾措施的实施方案。3.按紧急备震期、抢险救灾期和过渡期三个阶段,提出各系统各单位编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具体要求,以求震时能够迅速做到震情清楚、决策正确、指挥理智、临危不乱、社会安定,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按照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能力和“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通过规划实施达到以下目标:1.震前兆监测能力达到A类(≥1台项/每千平方公里);测震台网能监控到ML=级地震,定位精度达到B类(△≤10km)。2.在发生城市直下型6级地震时,按淄博新城区地震小区划结果进行设防的建(构)筑物,在遭遇设防地震时遭受严重破坏的比例不超过2%;大型厂矿的重要设施、城镇的重要建筑及生命线工程整体不遭受严重破坏,局部的严重破坏能在5日内抢修恢复;易燃、易爆、毒气、放射性等易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和较多的中等破坏,个别产生跑漏情况能立即报警和抢修,不致蔓延。3.规划区范围内不再有棚户区与公用危房及其他严重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位于城市上游的病险水库隐患基本排除,抗震加固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4.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震后2小时内能担负起组织指挥抗震救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责任,迅速、准确地实施《淄博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灾情速报能在30分钟内传递到上级政府和抗震救灾指挥部。5.社会、民众不产生大的混乱,不造成大的人为损失,震后5日内基本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第四节防震减灾现状及问题分析一、现状概况(一)水文地质特点淄博新城区在大地构造分区上位于华北断块区中鲁西断块区的北部。属山前丘陵向山前冲洪积平原地貌单元过渡带,以第四纪冲洪积平原为主,南部为冲洪积扇顶部与丘陵过渡带。地势西南高北部低,最大高差达26米多。新城区内主要河流有孝妇河,属于小清河水系。孝妇河属于山溪性河流,河水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现河水已严重污染,成为排污河。另外,沿新城区东界还有人工景观水系—玉龙河,一般常年有水。规划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是:灰岩岩溶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潜水、碎屑岩裂隙水。该地下水埋藏深度随基岩面和地形变化明显,西南部高、东部及北部低,水位埋藏深度米不等,规划区内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及河流补给。(二)气候特点淄博市地处暖温带,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ºC—ºC;极端最高气温ºC,极端最低气温ºC;年降水量。最大冻土深度为地表下48cm。(三)地震地质背景及地震历史根据国家标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的要求,以规划区场地周围250公里作为区域范围;规划区场地周围40公里范围为近场区。在区域范围内对规划区地震危险性有重要影响的活动构造带有郯庐断裂带、燕山—渤海断裂带、聊考断裂带、沧东断裂带、鲁西隆起内的北西向断裂带和鲁东隆起区内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其中郯庐断裂带是对淄博新城区地震危害性有重要影响的活动构造带。历史上沿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曾发生6次7级以上强震。近场区内分布有张店—仁河断裂、王母山断裂、禹王山断裂、淄河断裂、广饶—齐河断裂和益都断裂,这些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其中张店—仁河断裂是横贯淄博市区并对其有较大影响的一条隐伏断裂,北起桓台县新城,从淄博市东南部经过,南至黑旺与庙子镇之间渐灭。全长约50公里,断裂带宽几十米至上百米。1970年以来,近场区共发生级以上地震74次,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综合分析认为规划区近场区30公里范围内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四)人口、建筑布局及其它现状规划区现状有行政村42个,居民万户,总人口万人,耕地面积3133公顷。现行政村内多为二层以下建筑,发展规划中考虑合村并居,迁入新型城市居住小区。规划区现状中沿世纪路、新村路已建有山东理工大学、张店区政务中心、凯瑞园居住区、南家居住区、世纪花园居住区等,总建筑面积约131万M2。规划区范围内,现有500KV高压走廊一条(邹淄线),220KV高压走廊四条(淄位线、淄付线、位周线、济付线),五条高压线从规划区穿过;规划区南有付家220KV变电站、东北有魏家庄220KV变电站,规划区内有110KV马尚变电站;新村路与世纪路交叉口西南有通信端局一处,另有模块局八处,通讯基站十三个;规划区供热现主要由六中、电大换热站及环保一、二、三站来解决;规划区内现状无消防站、无水厂泵站;距规划区20多公里有库容量257万M3的萌山水库;城区东南部有煤气公司的大型储气罐;规划区有17座加油站,其中世纪路7座、昌国路3座、新村路2座,布局相对集中,不甚合理。规划区有部分瓶装液化气站,布局混乱,对周边环境构成了威胁。二、城区现状震害分析及预测规划区现状绝大部分土地为村庄和农田,村庄已在新城区规划中合并拆迁,建设新型居住小区。区内建筑物大部分是九十年代新建的建筑物,震害预测对象是规划区内二层以上的建筑物,区内农村平房及个别零星建筑由于面临规划而很快拆除,所以不在此次工作范围之内。对其余建筑物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规划区共有各类建筑物269栋,总面积约131万平方米(调查数据为2003年2月前),建筑物按照结构类型划分,共有4种类型,即多层砌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业厂房结构和空旷结构,主要为多层砌体结构和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现有建筑物概况见(表一、二、三)。表一按结构类型划分现有建筑物统计表结构类型多层砖混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业厂房空旷结构房屋底层框架合计栋数(栋)23034221269面积(M2)表二按建造时间划分现有建筑物统计表建造时间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000年后合计栋数(栋)1321739269面积(M2)表三按用途划分现有建筑物统计表目前用途教育办公及综合车间住宅及宿舍服务合计栋数(栋)1917222011269面积(M2)规划区现状震害预测通过科学、系统的工作技术途径得出以下结论:1.规划区内的建筑物总体抗震能力较好,总体上符合Ⅶ度抗震设防要求。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新建的建筑一般都按照Ⅶ度设防考虑了抗震措施,这些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好,有些达到了Ⅷ度抗震设防要求。建造时间相对较长的八十年代建筑物,其预测震害相对严重,应当进行抗震性能鉴定与加固。2.规划区内的各类建筑物,在遭遇不同地震烈度时的抗震能力为:Ⅵ度时,现有建筑物的预测震害很轻,绝大多数基本完好,极少数为轻微破坏;Ⅶ度时,现有建筑物主要为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个别建筑达到中等破坏;Ⅷ度时,现有建筑物主要为中等破坏,少数建筑的震害在轻微破坏以下,没有严重破坏以上的建筑;Ⅸ度时,建筑物的破坏以严重破坏和中等破坏为主,少数为轻微破坏;Ⅹ度时,建筑物的破坏以严重破坏为主,少数建筑物为中等破坏,另有少量建筑物出现倒塌。规划区地震烈度达到Ⅶ度时,各类建筑物可能受到的震害如表四所示。三、防震减灾能力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规划区共有各类建筑物269栋,总面积约131万平方米,建筑物主要为多层砖混结构和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规划区内的建筑物总体抗震能力较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新建的建筑一般都按照Ⅶ度设防考虑了抗震措施,当遭遇到相当于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基本上能够保证建筑安全。从目前城市现状看,在抗震防灾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规划区内尚有13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建筑,总建筑面积约38299平方米,这些建筑大多没按Ⅶ度设防考虑抗震措施,需尽快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2.无给水规划,水源不足;地下供水管线,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供水管线,尚未采取有效措施加固,震时会有部分地区断水,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困难。3.生命线工程及相关设施不足,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无法及时救援,会加重损失。4.规划区东南部的大型储气罐及规划区分布的17座加油站,是地震次生灾害的重要隐患。表四规划区建筑物震害情况汇总表(单位:万平方米)房屋类型建筑面积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以上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多层砖房00多层框架0000工业厂房000000空旷房屋0000合计005.上游的孝妇河拦河坝是一个重大的次生灾害源,遭遇严重破坏性地震时,将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6.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够,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淡薄,地震时可能引起惊慌、混乱。第二章抗震设防区划新城区规划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现状已建设用地不足十分之一,大部分土地还没有建设,此次抗震设防区划的重点是利用地震影响小区划,探明新城区场地地震地质的有关情况,初步明确各区域地震动参数,预测地震危害性的影响程度,划分建筑场地类别,指导城市规划和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第一节地震影响小区划一、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分析1.区域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淄博新城区在大地构造分区上涉及鲁西、冀东—渤海和胶辽三个断块区,位于鲁西和冀东—渤海两个断块区的结合部,鲁西断块区的北部。对新城区场地有影响的主要活动断裂有郯庐断裂带、燕山—渤海断裂带、聊考断裂带、沧东断裂带、鲁西隆起内的北西向断裂带和鲁东隆起区内的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这些断裂相互限制、切错和组合,构成本区的复杂构造格局。这些断裂在第四纪时期有过一定程度的活动,对区域强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郯庐断裂带是对新城区地震危险性有重要影响的活动构造带,它是我国东部一条巨型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6次7级以上强震,对新城区地震危险性有重要影响。2.近场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分析近场区内分布有张店—仁河断裂、王母山断裂、禹王山断裂、淄河断裂、广饶—齐河断裂和益都断裂。这些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断裂切割深度和第四纪活动程度各有不同。有史记载以来,近场区内共发生Ms≥4级地震3次,1970年以来,近场区内共发生ML≥级地震74次,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场区的西部和南部,震源深度在5—40公里范围内均有分布,与华北地区的震源深度分布特征是一致的。根据近场区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的研究结果,结合不同震级档发震构造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近场区30公里范围内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3.新城区活断层探测与场地稳定性评价利用大比例尺卫片影像增强处理技术,采用浅层地震反射勘探、电法CT探测和工程探测等方法,探测了新城区内有无断裂通过,确定了断裂的具体位置和活动情况,估计了断裂的地震活动潜势。根据工作报告,新城区范围存在两条第四纪隐伏断裂:王母山支断裂自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发生过地表活动,张店—仁河断裂活动强度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变弱,通过新城区的断裂在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二、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小区划1.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通过对郯庐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地震活动统计,根据历史地震情况、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球物理场、长期地震预报结果等多方面因素,分析对规划区地震危险性有主要影响的潜在震源区有淄博级潜在震源区、临朐级潜在震源区、安丘级潜在震源区、渤中8级潜在震源区、莒县级潜在震源区、郯城级潜在震源区和平原—高唐级潜在震源区。利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有关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经综合计算表明:场地超越概率水平50年63%、10%和3%的平均土条件下的归整地震烈度分别为Ⅴ度、Ⅶ度和Ⅶ度,规划区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分别为Ⅶ度。2.地面地震加速度小区划水平向地面地震动加速度峰值计算:编制了50年超越概率为63%、10%、3%水平的加速度峰值等值线图,详见新城区地震小区划工作报告。水平向地面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区划:依据各计算控制点反应谱的形状,参考新城区场地工程地质特征,通过认真比较分析各计算控制点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各周期点的放大倍率等,将场地划分为Ⅰ、Ⅱ、Ⅲ共3个区。地震动参数见表五。表五各分区地震动参数分区参数50年超越概率水平63%10%3%Ⅰ区βmΤoΤgCⅡ区βmΤoΤgCⅢ区βmΤoΤgC其中:βm—反应谱最大值Τo、Τg—反应谱拐点周期,单位为秒C--衰减系数3.场地砂土液化判别根据新城区场地土层结构条件、历史地震震害情况、地下水埋藏条件、粉土粘粒含量、砂土埋藏条件进行砂土液化初步判定。结果表明,在规划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时,按地质年代判别,场区砂土可判定为不液化;依据粉土粘粒含量判别,场区15米以上大部分粉土不液化,仅有个别地方存在液化潜势;依据砂土埋藏条件判别,由于各钻孔粉土层埋藏较深,其上覆盖土层较厚,地下水位又较深,判别大部分粉土不液化。第二节建筑场地类别分区一、工程地质分区地震钻探和水文地质钻孔资料表明规划区覆盖层自上而下可分为15层,主要由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冲洪积形成的粘性土、粉土、卵—砾石土及砂土层组成。场地第四系厚度由南西向北东和北逐渐变厚,由5米逐渐变到70—80米。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场地土类别、场地土厚度和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将场地自南向北划分为A、B、C、D四个区,各区的场地情况如下:A区:以丘陵及剥蚀准平原地貌单元为主,位于规划区的西南部,面积较小,约为平方公里。场地土类型以中硬土为主,局部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类。B区:以冲洪积扇顶部地貌单元为主,沿孝妇河两岸发育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单元。位于规划区的西南部,环A区外围,呈半环状,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场地土类型以中软土为主,局部为中硬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强。C区:以冲洪积扇中部—尾部地貌单元为主,位于规划区的中北部,占规划区的大部分,面积约为平方公里。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弱。D区:以冲洪积平原地貌单元为主,位于规划区的北部,面积约平方公里。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二、建筑场地分区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和波速测试结果,覆盖层厚度小于5米的中软土和覆盖层厚度在3—50米之间的中硬土均划为Ⅱ类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米的中软土则划为Ⅲ类场地。按照此规定,将规划区场地划分为Ⅱ类强(Ⅱ+)、Ⅱ类、Ⅱ类弱(Ⅱ-)和Ⅲ类建筑场地。Ⅱ类强建筑场地:主要分布在规划区西南部,其覆盖层厚度小于10米,属工程场地条件优良地段。Ⅱ类建筑场地:主要分布在联通路以南,除去Ⅱ类强场地以外的其它场地,其覆盖层厚度介于10—30米之间,属工程场地条件良好地段。Ⅱ类弱建筑场地:主要分布在联通路以北,南营南路以南的区域,其覆盖层厚度介于30—50米之间,属工程场地条件较好地段。Ⅲ类建筑场地:主要分布在规划区北部,其覆盖层厚度大于50米,属工程场地条件一般地段。三、场地卓越周期分区场地自振周期或固有周期是评价场地总体动力性能的指标之一。据实际震例及理论研究表明,场地的周期特性对建筑物的震害程度有重要的影响。从共振效应的角度出发,当场地自振周期和地震动周期相同或相近时,地震作用将会出现最大峰值,即发生共振作用。在地震主震动的频度—周期曲线上,频度最大周期叫卓越周期。规划区场地60个点的地面卓越周期测试结果表明,规划区场地三分向地面卓越周期在—秒之间,由南西向北东和北逐渐变大。卓越周期测试值反映的工程场地土土层的振动特性与覆盖层厚度和土层刚度的相关性较为一致,这与工程场地第四系厚度由南西向北东和北逐渐变厚的趋势特征是一致的。按照场地的特点将卓越周期按等值线分成五个区:A区:卓越周期值≤秒。B区:卓越周期值<T≤秒。C区:卓越周期值<T≤秒。D区:卓越周期值<T≤秒。E区:卓越周期值>秒。第三节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新城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成果,初步揭示了新城区工程地震地质的有关数据,划分了建筑场地类别,可作为新城区城市规划、工程布局、建筑结构基本周期不大于秒的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抗震设计和已建工程抗震加固使用。新城区建设中应严格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有关规定,并严格按照地震小区划成果,进行相应的建筑抗震设计,确保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质量。地震小区划选取的50年63%、10%和3%的超越概率水平,分别对应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三级设防水准。50年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动参数可供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时进行强度验算;50年超越概率为3%的地震动参数可供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时进行变形验算,但其抗震构造措施必须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设工程,按照淄博新城区地震小区划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工程场地活动断裂探测,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其它建设工程,如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亦应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抗震规范进行抗震设防。规划区范围存在两条第四纪隐伏断裂:王母山支断裂自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发生过地表活动,张店—仁河断裂活动强度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变弱,通过规划区的断裂在第四纪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也不明显,但是建议重大工程和因地震可能引起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宜考虑断裂避让问题。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设计单位必须对抗震设计质量负责。业主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抗震设计审核。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并对抗震施工质量负责。监理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计的要求和施工规范,保证监理工程质量。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监督检查。抗震设防要求审核工作应当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规划区范围内建设工程在选址阶段必须取得淄博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抗震设防标准审核意见书》。第三章地震监测设施布点规划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其特点是:传播速度快、强度大、危害重,加强对地震的科学研究,准确及时地预报震情,及时组织居民预防、疏散,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灾情。因此应加大地震科学研究和预报的科技投入,提高预报水平,减轻地震灾害。淄博新城区作为新的市级行政办公、金融、文化、体育等中心,建立完善的监测预报网络体系是新城区防震减灾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一个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内容。根据规划区地质分布情况以及监测设备监测范围的要求,在规划区设置三处监测点(观测点),具体位置为市政务中心广场、张店—仁河断裂与王母山支断裂交汇处、孝妇河自然生态绿地。每个监测点用地规模在公顷。重要建(构)筑物应根据有关规定和防震减灾需要布设强震仪。淄博遥测地震台网设在防灾救灾指挥中心。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观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确实无法避免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工程设计前应当征得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担增建抗干扰工程或者拆迁、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费用。第四章避震疏散规划城市规划时应考虑防震减灾的要求,用地布局中应当有足够的避震疏散场地和疏散通道;城市道路应按道路疏散级别满足防震要求;绿地公园规划中应当设置防震减灾设施;建筑物间距以1:为宜,不能满足的应按防震的有关规定,考虑建筑倒塌后堆积宽度的影响;震后能保证汽车通行的街坊道路间距不应大于130米。第一节避震疏散人口预测根据地震灾害预测,地震烈度达到Ⅶ度时,近期规划区约有万平方米的建筑受到中等程度破坏;Ⅷ度时,约有105万平方米的建筑受到中等程度破坏,约有21300人无家可归。远期新城区规划人口将达到40-50万,如果考虑社会因素的影响,避难人数还会增多,其中除少数重伤者需紧急处理外,其余人员需有组织地按规定路线疏散到指定地点予以妥善安置。另外,新城区大部分地区为新规划建设地区,建筑抗震能力、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在面临Ⅶ度以上地震时,新城区东部地区还应为老城区提供部分避震疏散场地。因此新城区远期避震疏散人口按55万考虑。根据淄博市规划局提供资料,淄博市张店区人口如下表所示:淄博新城区人口(万人)张店城区人口(万人)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人口(万人)合计(万人)2003年3792010年19132020年5018第二节避震疏散通道规划各级疏散通道除满足新城区规划中有关要求外,尚应满足城市抗震救灾的需要,震后能及时、畅通地运送救灾物资、疏散灾民。沿道路的建筑物除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后退距离外,尚应满足防震要求。具体规定如下:1.防灾供应干道:济青高速公路、滨莱高速公路、鲁泰大道(南营南路)、联通路、新村路、昌国路、世纪路、西十路、西十三路,它们与外界紧密连接,确保震后救灾物资运送。该级道路除满足救灾物资运送的基本功能外,还承担着区内部分疏散的任务,因此道路设计建设应能确保震后20米以上的汽运通道宽度。重要救灾物资(食品、衣物等)的主要供应站布置在西十路与昌国路、鲁泰大道(南营南路)与世纪路交叉口处。2.市级主要疏散干道:中润大道(魏北路)、华光路、人民路、西八路、西十一路,应保证震后20米机动车通道宽度,确保疏散道路畅通无阻。特别东西向疏散干道,是联系新城区和老城区的主要疏散干道,是老城区灾民向新城区疏散避难的主要通道,应确保其畅通。3.区级主要疏散干道:董北路、开发区中路、共青团路、和平路、西九路、西十二路、西十四路,应保证震后15米机动车通道宽度。4.街坊通道:震后能保证汽车通行的街坊道路,其间距不应大于130米,平时应注意疏通,禁止沿路设置影响交通的建、构筑物,以利人员疏散及消防救援车辆接近。各级疏散道路情况详表六。第三节地震避难场所规划一、地震避难场所分类1.按避难距离分:避震和震时疏散可分为就地疏散、中程疏散和远程疏散三种。就地疏散是指居民就近疏散,基本不离开所在的居民小区、商业区、工厂等,可利用房屋之间的空地、居住或工作地点附近的公园、中小学操场或其它空旷地,疏散半径不大于300米。中程疏散指居民疏散到约1—2公里半径内的空旷地带,并应在半小时步行到达。疏散场地可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大学、地下空间、体育场等。抗震性能好的房屋也可作为集中疏散场地。地震时疏散场地应由专门部门统一管理使用。远程疏散指居民使用各种交通工具疏散至外地。有利于缓和震区城市压力,但必须保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表六疏散道路情况一览表等级方向名称起止点红线宽度断面形式备注防灾供应干道东西向济青高速公路80二块板鲁泰大道(南营南路)世纪路—西十三路60一块板中间20米绿化带,两侧各20米绿化带联通路世纪路—西十三路西十三路—滨莱高速60一块板二块板出入口中间20米绿化带新村西路世纪路—西十三路西十三路—西十四路60一块板二块板两侧各20米绿化带中间、两侧各20米昌国路世纪路—滨莱高速路60三块板两侧各50米绿化带南北向滨莱高速公路80西十三路南营南路—昌国路60二块板中间20米绿化带两侧各20米绿化带西十路济青高速路—昌国路100三块板世纪路济青高速路—南营南路南营南路—昌国路60108一块板一块板每侧各30米绿化带包括玉龙河,市级主要疏散干道东西向华光路世纪路—西十四路110二块板中间50米绿化带人民路世纪路—滨莱高速路60三块板两侧各20米绿化带中润大道(魏北路)世纪路—西十三路西十三路—西十四路6040一块板南侧45米,北侧25米绿化带南北向西八路董北路——南营南路南营南路——昌国路4060一块板东侧50米绿化带西侧20米绿化带西十一路济青高速路—新村路100三块板区级主要疏散干道东西向董北路世纪路——西十四路30一块板开发区中路世纪路——西十二路40一块板共青团路世纪路——西八路47三块板和平路世纪路——西十路30一块板南北向西九路新村西路——昌国路40一块板西十二路董北路——新村西路40一块板西十四路济青高速—新村西路30一块板2.按避难时间分:避难场所有临时和长期两种。临时应急避难场所主要指发生灾害时受影响建筑物附近的小面积的空地,包括小公园、小花园、小文化体育广场、小绿地,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强的地下人防设施。这些用地和设施一般只能够起到发生灾害时,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受灾居民临时避难用的功能。此类避难场所用地是整个防灾疏散场所规划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受灾市民防灾避难以及避免和减少伤亡来说最为重要。长期避难场所用地相对于临时避难场所的面积要大,是容量较大的城市和区级公园绿地,各类体育场,包括篮球、排球场、网球、羽毛球场、中小学操场等。该类避难场所用地既可以为一个居住区或办事处内受灾市民使用,也可为多个居住区的受灾市民服务。临时避难场所要求步行5至10分钟内到达为宜。长期避难场所要求满足步行半小时到1个小时之内到达。临时场所应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长期场所除配备临时避难场所用地的水、电管线等外,还要有较完善的所有“生命线”工程要求的配套设施,如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另外,还要预留安排救灾指挥部门、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等用地。二、新城区地震避难场所规划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城市管理向科学化、人性化发展的象征。在防震减灾规划中根据避难场所分类及设置原则,新城区各种避难场所规划如下:1.建设临时应急避难场所解决居民就近疏散。一般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利用规划用地内的小公园、小花园、小文化体育广场、小绿地、各中小学操场以及抗震能力非常强的地下人防设施。用地面积可按人均平方米进行预留控制。在新城区规划中各地块应按表七控制预留。表七临时避震疏散场地面积控制指标一览表地块编号地块性质地块面积(公顷)容纳常住人口(人)疏散人口(人)疏散场地面积(万平方米)1城市发展备用地——623402城市发展备用地——309303城市发展备用地——576604居住用地31380313805居住用地16920169206居住用地42060420607居住用地31350313508城市发展备用地——406809居住用地298202982010行政办公——1096511居住用地322803228012居住用地249602496013教育科研用地9915991514商业金融用地——3892015商务办公用地——3316016商业金融用地——2008017居住用地157501575018商业金融、居住117452740519教育科研用地9690969020商业金融用地——3784021商业、娱乐用地148732693022商业金融用地——1956023居住用地148501485024居住用地235502355025教育科研用地153301533026教育科研用地186301863027文化娱乐、体育157531969228教育科研用地234302343029居住用地171001710030城市发展备用地——2850031居住用地381003965032居住用地278402784033城市发展备用地——2598034仓储用地——1285035居住用地3012030120合计495446948117注:1)居住用地按人口毛密度300人/公顷;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用地按人口毛密度150人/公顷;商业金融用地按人口毛密度400人/公顷;仓储用地按人口毛密度100人/公顷2)城市发展备用地容纳人口按居住用地类型考虑。3)10、15、21、27地块容纳常住人口依据新城区核心区控规。2.结合广场公园建成长期应急避难场所,解决居民中程疏散。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11种应急避险功能: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应急广播。为满足以上功能,规划中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应当预留救灾指挥中心、卫生防疫站等用地,设置有可供直升飞机降落的停机坪,在道路交通出现问题或不能满足形势需要时,可马上启用空中运输通道;地下配备有供生活用的上下水管、电线等设施;地上有公用电话、消防器材、水井口等;根据使用性质的不同,设计醒目的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和道路指示牌,使居民可以快速辨认和识别。规划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使人们在发生地震、突发事件或其它灾害时可立即使用,满足避难者较长时间的生存需要,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参照目前的规划,长期避难场所一般按每人1.5到2平方米标准进行建设。新城区按人均2平方米的标准规划,新城区长期避难场所用地面积110万m2。新城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分布在北部城市休闲公园、中央公园(包括市政务中心广场、商务中心广场、娱乐中心广场、体育中心广场)、孝妇河自然生态绿地、区政务中心广场及山东理工大学学校操场。其中区政务中心广场及山东理工大学学校操场同时为旧城区沿世纪路部分居民提供部分避难场所。表八集中疏散场地面积一览表地块陆地面积(公顷)城市休闲公园中央公园区政务中心广场孝妇河自然生态绿地理工大学学校操场合计三、救灾小区规划规划区避震疏散及相关救灾工作的基本单元为救灾小区,它以街道办事处行政辖区划分,以街道办事处为主组成领导体制,受防震减灾指挥部统一领导、部署。救灾小区按居委会、户籍片设若干抗震救灾片。救灾小区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小区疏散、安置、灾情汇报和组织抢险救灾等工作。救灾小区应规划合理的疏散路线、分配避难场地,平时应加强对疏散路线和场地的管理,组织安置生活必需的各项准备。应急避难场所的使用是在政府管理下有组织、有计划地使用。规划区按地域及人口规模划分为六个救灾小区,分别为:救灾小区1:联通路以北,西十路以西,由地块1、2、4、5、8、9组成,疏散人口约8万,应急疏散方向为向东,进入城市休闲公园和市政务中心广场,总用地面积约公顷。疏散道路主要为西十路、西十一路、西十三路、鲁泰大道(南营南路)、中润大道(魏北路)、联通路。救灾小区2:联通路以北,西十路以东,由地块3、6、7、11、12组成,疏散人口约13万,应急疏散方向为向西,进入城市休闲公园和市政务中心广场,总用地面积约公顷。疏散道路主要为世纪路、西八路、西十路、鲁泰大道(南营南路)、中润大道(魏北路)、联通路。救灾小区3:联通路以南,人民路以北,西十一路以西,由地块13、14、15(部分)、19、20、21(部分)组成,疏散人口约万,应急疏散方向为向东,进入商务中心广场、文化中心广场、体育广场,广场总用地面积约公顷。疏散道路主要为西十一路、西十三路、联通路、华光路、人民路。救灾小区4:联通路以南,人民路以北,西十路以东,由地块15(部分)、16、17、18、21(部分)、22、23、24组成,疏散人口约万,应急疏散方向为向西,进入商务中心广场、文化中心广场、体育广场,广场总用地面积约公顷。疏散道路主要为世纪路、西八路、西十路、联通路、华光路、人民路。救灾小区5:人民路以南,西十路以西,由地块25、26、27(部分)、30、33组成,疏散人口约万,应急疏散方向为向南,进入教育园区操场以及孝妇河自然生态绿地。疏散道路主要为西十一路、西十三路、人民路、新村路、昌国路。救灾小区6:人民路以南,西十路以东,由地块27(部分)、28、29、31、32、34、35组成,疏散人口约万,应急疏散方向为向西,进入孝妇河自然生态绿地、教育园区操场以及区政务中心广场。疏散道路主要为世纪路、西八路、西十路、人民路、新村路、昌国路。根据医疗机构及物资供应站的规划,将六个救灾小区分为三个医疗救护责任区和两个物资供应区。救灾小区1、2为北医疗救护责任区,医疗队伍主要来自规划新建医院和职业病医院;救灾小区3、5为西医疗救护责任区,医疗队伍主要来自学校医院和规划新建医院;救灾小区4、6为东医疗救护责任区,医疗队伍主要来自学校医院和中心城区各医院。救灾小区1、2、4为北物资供应区,物资供应来自北供应站,在鲁泰大道(南营南路)与世纪路交叉口西北角处;救灾小区3、5、6为南物资供应区,物资供应来自南供应站,在西十路与昌国路交叉口东北角处。救援队伍主要由淄博驻军、淄博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市公安消防支队组成。规划区可分为三个救援队伍责任区,其范围同医疗救护责任区。第五章城市生命线工程防震减灾规划通讯、消防、供水、供电、交通、医药护理和粮食等系统,与人民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是震灾期间维持整个城市人民正常生活、生产的生命线,所以被称为生命线工程。生命线工程如果在震时不能正常运转,整个城市将陷于瘫痪,给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造成很大困难。根据历次震害教训表明,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也将伴随着次生灾害,如水灾、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溢散等,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对整个城市抗御地震能力的大小和地震灾害的轻重关系极大。规划区大部分地区处于规划阶段,在以后的建设阶段,应依据本规划,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以减轻地震时生命线工程的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利于震后抢险救灾和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的顺利进行。第一节生命线工程现状一、交通系统规划区现已有主要对外联系道路:济青高速、滨莱高速、世纪路、西十路、昌国路、新村路、人民路(局部),正在修的道路有西八路、西十一路、联通路、华光路、魏北路、人民路,这些道路按规划修建等级较高,质量较好,道路宽度能够满足防震疏散要求。新建小区道路基本满足街坊防震疏散道路的要求。但也有部分旧街坊道路较狭窄,建筑密集,影响震后疏散及救援。二、通讯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讯联系以由原来的固定电话、电报为主的比较单一的模式,转向固定电话、移动电话、Internet互联网多元化发展。这样的发展变化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提高了城市通讯系统的抗震能力。目前淄博市的各通讯、网络运营单位主楼都在老城区,而且大多数为新建建筑,满足Ⅶ度设防要求。规划区目前现有通信端局一处,模块局8处,接入网设备5处,局所建筑都能满足Ⅶ度设防要求,但接入网设备不足,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且设备还需鉴定加固。三、供电系统大面积停电将会造成所有行业停产,甚至导致生产设备的破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停电也会给抗震救灾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应特别重视供电系统的抗震防灾问题。规划区主供电源为山东电网,由付家变电站220KV输电线路供电,主要的电力设施有付家220KV变电站、南定热电厂、张店热电厂,另外规划区内还有500KV输电线路和魏家庄变电站220KV输电线路。目前,发电厂、变电站已加固,基本上能满足安全要求,符合Ⅶ度抗震设防要求。四、供水系统规划区水源为大武水源地和引黄供水。生活用水主要由张店水厂供应。目前居民用水满足要求,但随着新城区建设,用水量加大,仅由张店水厂供水,将会不足。在现有的供水系统中,水厂及调节水池等工程已做过抗震鉴定及加固,但供水管线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供水管线还没有全部按抗震要求进行改造,特别是管线之间的刚性接口,是供水系统的抗震薄弱环节,震时容易断裂,将会减弱震后救援能力。五、消防系统老城区现有消防站2个,共有消防队员69名、消防车17辆。现有消防站房屋抗震能力较好,满足抗震设防要求。规划区还没有消防站点。因道路大多还未建,消防管道及消防栓达不到消防和抗震要求。六、医疗系统目前规划区内医院较少,仅有山东理工大学校医院规模较大,其余大部分为乡镇医院,医疗设备也比较落后,主要还是依靠老城区重点医院。在新城区开发建设中应尽早建设医院,提高震灾时的救治能力。七、粮食系统现有粮食储存能够满足需求,但应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物、油罐、主要粮食加工设备进行加固。第二节生命线工程防震减灾对策一、确定城市生命线工程防震减灾的重点根据以往抗震防灾的经验,交通主干线中不易修复的桥梁和枢纽,市一级重点医院、广播、通讯枢纽工程,发电厂主车间和主要输电设备,供水构筑物及主干供水管道,消防设施等是生命线工程防震减灾的重点。规划区生命线工程防震减灾重点有防灾供应干道、市区级疏散道路、玉龙河上的桥梁、与高速路相交的立交桥、500KV、220KV高压线走廊、规划的大型变电站、通讯端局、广播通信发射塔、新城区水厂、消防站、供热站、防灾减灾指挥中心、重点医院、物资供应站等,在这些工程的规划建设时必须满足抗震设防要求,预留足够用地;对生命线工程中的设备包括重点医院、广播、通讯、发电、变电、供水泵房、消防主要设备、粮食加工主要设备等,均应采取抗震措施。未加固的应于近两年内予以加固,以确保震时能够正常使用。二、生命线工程防震减灾规划措施1.交通系统(1)对已建道路进行抗震鉴定,对不满足抗震要求的限期加固;对规划道路的建设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和施工。(2)结合旧区改造,有计划地将人口密集、道路狭窄的道路拓宽,重新规划道路,主要街道宽度不宜小于15米。(3)玉龙河沿世纪路贯穿规划区南北,造成新城区和老城区东西向联系道路全部跨河,道路桥梁建设时应重视,严格执行相关抗震设计规范,确保震时东西向道路畅通,保证抗震救灾顺利进行。2.通讯系统(1)根据新城区人口及建设容量的估算,在新城区需再建设端局一处,模块局14处,基站60个,固定电话容量达到30万门,移动电话容量达到30万门;在规划道路上敷设弱电管沟,使新城区通讯畅通;管沟中应预留一孔作为防灾救灾通讯专线使用。(2)新城区原有建筑及通讯设备应进行抗震鉴定,使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新建建筑和安装的设备应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和施工。对防灾减灾指挥部建筑及设备设计中宜提高一个等级。(3)通讯设备中应当增设应急通讯设备,如供电专线、备用电源、移动通讯车等。3.供电系统(1)新城区电力规划中有三处110KV变电站和两处220KV变电站,三条高压线走廊,其中沿滨莱高速设60米500KV高压线走廊和30米220KV电力线各一条,在西八路预留50米220KV高压线走廊一条,110KV沿规划道路敷设,以地下电缆为主。以上为防震减灾重点,确保其安全,才能保证震时电力供应的畅通。(2)对原有建筑及电力设备应进行抗震鉴定,使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对不合理线位改造,如500KV高压线改造沿滨莱高速、220KV高压线沿西八路,并设立必要的高压线防护走廊;对能下地的电力线应尽量埋地敷设,拆除地上线杆,减轻震时灾难;对新建建筑和安装的设备应严格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和施工。(3)指挥部、医院、通讯、物资、供水、消防、应急避难所等重要用电单位,为确保震时、震后及时供电,应当配备自备电源,做到平震结合。4.供水系统(1)根据需要,在新城区南部规划新城区水厂一个,西十路、西八路敷设主供水管道;对于这些新建工程应严格按照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加强管理施工,保证施工质量。(2)对现有水厂及供水设备应进行抗震鉴定,使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有计划地结合维修更替接口和抗腐蚀性弱、质量差的管线。通过规划改造,使管网形成闭合网路,对穿越河道的管道宜采用强度高、延性好的钢管,并设一定数量的柔性接头,保证供水系统安全。(3)作好震后应急水源及应急线路的设计,重要场所应当自备水源;增加一定数量的备件库存量,以备应急抢修之用。5.消防系统历次地震经验表明,地震时常引起火灾,有时死于火灾人数甚至高于死于被房屋砸死的人数,同时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加强消防系统建设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环节。(1)按照新城区消防规划,近期尽快建设3座消防站和消防培训训练中心,远期再建4座消防站,沿路作好消火栓的设置;编制应急方案、明确震时消防车辆行驶路线,保证消防指挥和消防通讯的畅通。(2)消防指挥机构和消防站不受地震破坏是灭火的先决条件,按《城市消防规划建设管理规定》,消防站建筑和消防指挥建筑应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对现有消防站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近期采取防震加固措施。新建消防站在布局上,优先选取对抗震有利的地段,选择有利于抗震救灾的消防人员避难场所,以保证地震时消防人员、车辆、设备的安全。(3)为了消防队伍能够在震后发挥抢险救灾突击队作用,应结合常规装备建设,配备一定数量的大容量水罐车、扑救特殊火灾和抢险救灾的专项器材,并保证物资储备。6.医疗系统地震会造成城市居民的伤亡,震后及时抢救伤员,并防止传染病蔓延,是医疗系统在防震减灾的主要工作。规划区除现有理工大学医院和已规划的职业病医院外,应再建设一座综合性现代化医院,规模应能满足规划区居民医疗需要。各医院应当编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配备应急医疗设备,建立震时抢险小组,发生破坏性地震,立即投入抢险救援。7.粮食系统(1)在新城区规划两处物资供应储备站,一处在南部西十路与昌国路交叉口近货场处;另一处在北部世纪路与南营南路交叉口处。其容量应能保证震后居民临时粮食供应。(2)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粮库、油罐、主要粮食加工设备进行加固。对新建建筑和安装的设备应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设计施工。总之,规划区内大部分生命线工程正在规划建设中,凡是新建工程应严格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抗震设防,确保工程的抗震能力。在新城区建设中应优先安排生命线工程建设,尤其是医院、消防等新城区缺少的工程设施。医院、通讯、供电、供水等设施都应有一定数量的备用工程和备用设备,包括备用工程设施、备用能源和备用物资、器械等。第六章防止和减轻次生灾害地震时极易引起次生灾害。次生灾害是指由于房屋倒塌、工程设施破坏等诱发出的火灾、水灾、爆炸、有毒气体溢散等灾害。次生灾害有时会导致比原生灾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防震减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调查次生灾害源,分析次生灾害发生的形态与规模,采取可行的策略预防,是防震减灾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一、对次生灾害的估计经过对新城区乃至整个张店城区的现状调查,分析认为在地震烈度为Ⅶ度或Ⅶ度以上时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有如下几个方面:1.焦化煤气公司储备站。该站位于昌国路以南,距离昌国路不足300米,储气量为5万立方米。可能造成煤气泄漏或爆炸,带来较大危害。2.分布于规划区中的中小型液化气瓶装供应站、规划区内的加油站,地震时容易引起火灾或爆炸,甚至蔓延成大火。3.城区上游的萌山水库是一个重要的次生灾害源。4.规划近期形成由中润大道、人民路、世纪路、西十一路组成“井”字状供气管网,联通路、华光路敷设部分枝状管线。远期敷设昌国路、西十三路、南营南路、西十二路与世纪路共同组成外围环网,形成环状供气管网,设调压站38座。这些天然气中压输气管道及调压站,可能会造成管道断裂,天然气泄露,遇火将造成火灾和爆炸事故。5.老城区东部的农药厂、制药厂及化工企业,有可能造成毒气泄漏等次生灾害。6.马尚火车站货场,有易燃易爆品仓库,地震时有可能引起爆炸和火灾。7.昌国路南侧规划为商贸物流区,其中的冷库等遇地震可能造成毒气泄漏。二、防止和减轻次生灾害的措施1.凡可能在地震时造成重大经济及生命损失的易燃、易爆、剧毒、洪水等工程设施,均应在近两年内采取防止其发生和蔓延的措施,能迁移市郊的尽快迁移,不能迁移的要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并采取隔离措施。2.城区上游的萌山水库是一个重要的次生灾害源,应当加强维护,确保抗震能力。3.对于老城区东部的农药厂、制药厂及化工企业,应结合总体规划,尽快对有毒车间迁移,避免地震时次生灾害的发生和蔓延。4.易燃、易爆及有火灾危险的仓库应尽快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并在周围采取防护和隔离措施。第七章震前应急准备及震后抢险救灾大震前后,充分发挥各级管理机构的作用和城市防灾潜力,就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灾情蔓延,减轻地震灾害,缩短恢复周期。一、抗震救灾体制(一)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其主要职责淄博新城区抗震救灾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发生破坏性地震后,淄博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即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是抗震救灾的领导机构,行使组织、指挥和管理职能;震灾严重时,由指挥部抽调有关人员组成地震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设在新建市政务中心。抗震救灾指挥部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主要职责:1.统一领导全市地震应急、抗震救灾工作,部署和监督市内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施。2.指导地方救灾,协调解决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跨市灾区的救灾工作。3.确定和宣布震后应急期的起止时间,及时将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省政府或省抗震救灾指挥部。4.把握震情、灾情的宣传报道口径。5.依据地震应急需要,决定在震区实行管制措施和解除管制措施。(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下设机构及其主要职责1.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由市地震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职责:(1)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险情,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2)与地震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有关部门保持联系;(3)贯彻落实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决策和下达任务;(4)协调各部门地震应急工作;(5)负责对外接待及日常事务工作。2.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由副市长或市政府秘书长任指挥。主要职责:(1)直接组织指挥灾区抢险救灾,控制灾害扩大;(2)救治、转移伤员,安置疏散灾民,保障灾区基本生活;(3)实行交通管制,维护社会治安;(4)做好现场监测预报,进行地震现场考察与灾害评估;(5)及时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震情、灾情和险情,提出紧急援助的项目建议;(6)接待安置外来救援人员,接收、调配救灾物资;(7)提出地震应急期限延长和实施特别管制建议;(8)加强宣传,平息地震谣言或误传,保持社会安定。根据破坏性地震严重程度,成立若干现场抗震救灾指挥小组,承担淄博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规定的相关任务。(三)基层救灾组织及其职责基层救灾组织是以街道办事处为主组成的抗震救灾小区,各小区设抗震救灾指挥所,由办事处主任负责,公安派出所等部门配合,全面负责本小区的人员疏散、安置、治安、灾情汇报和组织抢险救灾等工作。救灾小区下设若干救灾片,按居委会或户籍片划分,负责震时居民疏散、安置、生活管理和治安等工作。二、震前应急准备和震后防灾救灾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按照本规划和淄博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编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1.震情预报加强对地震的科学研究,准确及时地预报震情,及时组织居民预防、疏散,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灾情。因此应加大地震科学研究和预报的科技投入,提高预报水平,减轻地震灾害。2.震前应急准备(1)淄博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应当准备好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抢险救援队伍和与之匹配的快速运输工具,随时待命出动;淄博军分区应当与各级政府和淄博驻军保持通讯联系畅通。(2)卫生部门应当随时准备好急救、防疫队伍、救护车辆和必要的各种医疗设备,医药部门准备好救灾所需药品。(3)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在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适当的抗震救灾资金,以保证抗震救灾工作的需要。(4)物资、粮食、石油、商业供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