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5文言文专题训练一一、(2021山东济南一中期中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文本一: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於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馘。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摘编自《孔子家语·致思》)文本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摘编自《论语·为政》)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B.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C.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D.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馘: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功。文中代指敌人的左耳。B.尧桀:与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中的“尧”和“桀”意思相同。C.五教:五常之教,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恭、弟友、子孝。D.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城郭”也可代指城市。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都表现了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B.文本一中,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C.文本一中,孔子赞赏子路之“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D.文本一中,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即都主张以“仁”“礼”治国。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2)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三个弟子谈论志向,孔子对颜回的回答最为认可。孔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简要分析。(3分)二二(2022福建厦门三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材料一: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材料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材料三: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为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③。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节选自苏轼《孟轲论》,有删改)[注]①比:为,替。②耨(nòu):除草。③穿窬(yú):穿壁翻墙,指盗窃行为。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合从连衡:指合纵与连衡。战国时,由苏秦倡导的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谋略,称为“合纵”;由张仪倡导的六国分别与秦国结为同盟的谋略,称为“连衡”。B.仁义:“仁”与“义”的合称,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即仁爱与正义。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C.万乘:万辆兵车,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D.孝悌忠信:儒家八德中的内容。儒家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他退而著书立说。B.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C.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指出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D.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并不是神秘高深的,而是从非常粗浅之处做起。因此孟子的观点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的,它简洁明了,易懂易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2)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5梁惠王想洗雪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给出的建议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三三(2022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文嬴请三帅,(晋襄)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晋襄)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青掩大德。”(节选自《左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B.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C.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D.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公”是其中等级最高的。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B.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三百乘”即三百辆战车。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指高度发达的诸侯国。C.衰绖,丧服。衰,即“缞”,用麻布制成,披在胸前。绖,麻带,围在头上的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衰、绖是丧服的主要部分。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蹇叔在得知秦穆公的偷袭计划后,劝说秦穆公放弃攻打郑国,因为秦军“师劳力竭”必然会失败,可见其深谋远虑。B.文章写的是战争,却没有把战争过程作为写作重点,而是围绕秦穆公“劳师以袭远”的错误战略导致战争失败这一中心,把众多的人物和纷杂的事件组织起来。C.晋文公的夫人文嬴请求将俘虏放回,由秦君处置。对于母亲的请求,晋襄公思忖再三后同意了,这一举动引起原轸极度愤怒。D.郑人弦高犒师的一段话看似彬彬有礼,对远道而来的秦师热情慰问,其实体现了他非常机智的一面,巧妙地使用了缓兵之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5.请结合文本分析原轸的形象。(3分)四四(2022山东济南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注]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注]厄塞:险要之地。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2.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召平为萧何提供的避祸之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五五(2022湖北宜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20分)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等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为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之属B.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之属C.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之属D.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之属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既可指男奴隶、战俘,也可指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也包括百姓。B.“陛下”,陛,指帝王的宫殿。“陛下”后来变成了对帝王的尊称。C.“即军中斩哙”中的“军”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的“军”用法不同。D.“崩”,古代专用于指帝王或王后之死。!“卒”,古代指大夫的死,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樊哙和汉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樊哙做了沛公的舍人,曾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B.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官至左丞相。他还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C.刘邦卧病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人宫内,以赵高的历史教训劝说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从普通平民到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的经历表示惊异,表达了对这些人物的赞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5.《鸿门宴》与本文都写了樊哙闯帐的情节,二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有什么不同?(3分)六六(2022福建福州月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陈丞相平者,少时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汉王疑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钱人以鱼品以爵巴,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孝文帝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B.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即土地神,古人常将“社稷”连用,作为国家的代称。文中“社”是“祭祀土地神”的意思。B.昆弟,即兄弟,文中特指项氏的宗族。此处陈平意在说明项羽任人唯亲,所以自己离开他。C.剖符,古代帝王封赏诸侯或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于帝王处,一授予诸侯或功臣。后因以之称分封、授官。D.四夷,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本文与孟子所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的“四夷”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选的一项是(3分)()A.陈平少好读书,自小胸怀大志。他年轻时主持分配祭肉,父老夸赞他;他却说,有朝一日让他管理天下,他也能像今天分肉一样出色。B.陈平仕途坎坷,侍奉两主均不顺利。侍奉魏王,为魏王献计却不被采纳;侍奉项王,而项王任人唯亲,不得重用;最终归附能够用人的汉王。C.陈平智慧过人,善于化危为机。他从容应对他人的恶意中伤,重获刘邦信任;他精研时局,分析刘、项二人各自的优劣,并向刘邦献上灭楚之策。D.陈平品行高尚,受封不忘初心。刘邦要封他为侯,他却推辞说若是当初没有推荐魏无知,也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刘邦夸赞他是一个不忘本的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2)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5在陈平的分析中,刘邦为人的优缺点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七七(2022北京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期末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汉高祖五年,张耳薨,子敖嗣立为赵王。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自上食,礼甚卑。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赵相贯高,故张耳客也,生平为气,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说王曰:“夫天下豪杰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张敖曰:“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秋毫皆高祖力也。愿君无复出口。”贯高等十余人皆相谓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长者,不倍德。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贯高等。十余人皆争自刭,贯高独怒骂曰:“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笔比死谁白干不反者!”乃辎谋,而并捕土;公寺百死,车胶致,与王诣长安。治张敖之罪,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贯高等十余人皆自髡钳,为王家奴,从来。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上使泄公持节问之,与语,问张王果有计谋不。高曰:“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于是泄公入,具以报,上乃赦赵王。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告之张王已出,因赦贯高。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余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乃仰绝肮,遂死。当此之时,名闻天下。(节选自《史记》,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B.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C.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D.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如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像簸箕那样,是古代展示礼仪的一种特殊坐姿。C.髡钳,古代刑罚名,指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D.持节,拿着符节。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贯高义不受辱,敢于反抗。贯高知道高祖对赵王傲慢无礼后,气愤地替赵王鸣不平。尽管赵王极力反对,他依然与众人商议寻机谋杀高祖。B.贯高重诺守信,勇于担责。贯高在谋杀高祖之事败露后,坚持履行事前的约定,即使冒着灭族的危险也要保护赵王,并怒骂其他欲畏罪自杀之人。C.贯高忠贞不渝,不惧酷刑。贯高在受审时,坚称谋杀高祖是他们几个人所为,赵王确实不知情,即使被打得体无完肤也终不改口。D.贯高侠肝义胆,赢得赞誉。贯高的侠义之举感动了高祖,高祖称赞他是守信义的壮士,泄公因他力保赵王有功,而盛赞他是重名义之士。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谁令公为之?今王实无谋,而并捕王;公等皆死,谁白王不反者!(2)上贤贯高为人能立然诺,使泄公告之张王已出,因赦贯高。高祖为何派泄公去询问贯高?请简要概括。(3分)八八(2021广东汕头金山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节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注]①绛侯:周勃,汉朝的开国功臣。②上林:上林苑,汉时皇家宫苑。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关的名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古人一般习惯称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称其本名。B.舍人,本是官名,后也指门客,战国至汉初,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及左右亲近之人通称舍人;宋、元以后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C.皇后,皇帝的正妻,是众妃之主。古代皇后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的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后来,正宫、中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D.谏,主要指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历代都设有谏官,如汉朝的“谏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等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盎出身卑微,他的父亲曾当过强盗,后来定居在安陵。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舍人;汉文帝即位后,他靠哥哥保举,做了中郎。B.袁盎直言敢谏,他曾在汉文帝面前直接指出周勃的无礼之处,劝汉文帝坚守君臣礼节,致使周勃责备他;但在周勃无辜人狱时,他又替周勃申辩,使其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C.汉文帝有一次带着皇后和慎夫人前往上林苑,人座时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怒慎夫人,皇帝也很恼怒,起身进入内室。后来经袁盎解释,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D.袁盎有些行为公私兼顾。宦官赵同常中伤袁盎,袁盎对此也很忧虑,于是找机会当面羞辱了赵同,但汉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礼制,只能笑着让赵同下车。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司马迁评价袁盎“仁心为质,引义慷慨”,试概括他仁义慷慨的表现。(3分)答案一答案:1.A“对曰”后应断开,排除B项:“孔子曰”后应断开,排除C项;“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结构相同,三者前后都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A。2.C“兄恭、弟友”错,应为“兄友、弟恭”。3.C“繁词”是子贡“辩”的弊病。4.答案(1)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到,就让他们二人跟着我吧。(2)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在两国之间劝说,推究论述利害,消除国家的灾难。解析(1)“唯”,只有;“二子”,指子贡和颜渊;“从”,跟从。(2)“缟衣”,白衣;“推论”,推究论述;“释”,消除。5.答案①孔子强调用道德和礼乐去引导和规范百姓,使百姓受到教化,具备羞耻之心,诚心归服,而政令、刑罚的限制只能令百姓苟免于罪责却没有羞耻之心。②子路勇武,想靠武力征服天下;子贡能言善辩,娴于外交,想靠智计保全国家。但是,孔子认为子路的武略和子贡的文韬并非尽善尽美,只有颜回认识到了用道德和礼乐教化百姓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农业、保障民生的主张和最终实现天下大治的理想。③颜回的为政之道与孔子的为政思想最为吻合,因此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认可。解析题干问孔子为什么最认可颜回的回答,首先应明确孔子的为政思想,再结合文本一分析三个弟子的回答的区别。由文本二的内容可概括出,孔子为政思想的核心是用德与礼去教化百姓。由文本一中子路的话“由愿得白羽若月……搴旗执馘。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可知,子路勇武,想靠武力征服天下:由子贡的话“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之野……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可知,子贡能言善辩,娴于外交,想靠智计保全国家;由颜回的话“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可知,颜回认识到了用道德和礼乐教化百姓的重要性,故颜回的观点最符合孔子的为政思想,因此孔子最认可颜回的回答。[参考译文]文本一:孔子向北游览到了农山,子路、子贡、颜渊在身边陪侍。孔子向四面望了望,感叹说:“在这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没有什么不能想到啊!你们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我将从中做出选择。”子路走上前说:“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机会,白色的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战旗像太阳,钟鼓的声音响彻天际,繁多的旌旗在地面上盘旋舞动。我带领一队人马进攻,必会夺取敌人千里的土地,拔去敌人的旗帜割下敌人的左耳。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到,就让他们二人跟着我吧!”孔子说:“真勇敢啊!”子贡也走上前说:“我愿到齐国和楚国交战的广阔原野上出使,两军的营垒遥遥相望,扬起的尘埃连成一片,士兵们挥刀交战。我穿着白衣,戴着白帽,在两国之间劝说,推究论述利害,消除国家的灾难。这样的事只有我能做到,就让他们二人跟着我吧!”孔子说:“真有辩才啊!”颜回后退而不回答。孔子说:“颜回,过来,为何只有你没有志向呢?”颜回回答说:“文武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贡都已经说过了,我还说什么呢?”孔子说:“虽然如此,只是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罢了,你就说吧。”颜回回答说:“我听说薰草和莸草不能藏在同一个容器中,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因为不是同类。我希望寻到圣明的君主,辅佐他,施行五教,用礼乐来教导百姓,使百姓不修筑城墙,不逾越护城河,把剑戟之类的武器改铸为农具,在原野湖泽放牧牛马,家庭没有丈夫离家、妇人独处的忧虑,千年无战争的祸患,那么子路就没有机会施展他的勇敢,子贡就没有机会运用他的辩才了。”孔子表情严肃地说:“这种德行是多么美好啊!”子路举起手来问道:“先生选择哪个呢?”孔子说:“不耗费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费太多的言辞,只有颜回才有这种想法啊!”文本二: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老百姓,用刑罚来整治老百姓,老百姓虽苟免于刑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教化老百姓,用礼来治理老百姓,老百姓有羞耻之心,而且遵守规则。”二答案:1.B“不能用”的主语是“宣王”,“适梁”的主语是“孟子”,“不能用”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梁惠王不果所言”主、谓、宾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2.D“'孝悌’指的是对父母要孝顺”不正确,“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3.B“然后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施行'仁义’的意义”错误,材料二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4.答案(1)如果以义为后而以利为先,那么不夺取他人的全部利益,就不会感到满足。从来没有讲求仁却抛弃父母的人,从来没有讲求义却轻视君主的人。(2)在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土地;在南边又被楚国欺侮。我对此深感耻辱,想要为死者尽洗此恨,怎么样才能做到呢?解析(1)苟,如果;后(第一个)、先,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餍,满足;遗,抛弃;亲,父母;仁、义,名词作动词,讲求仁,讲求义;第二个“后”,轻视。(2)南辱于楚,被动句,“于”表被动;耻,意动用法,对……感到耻辱,以……为耻;洒,洗雪。5.答案施仁政于民,教化百姓。具体做法是减少刑罚和赋税,用孝悌忠信的道理去教化百姓。解析根据材料二中的“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可概括出答案。注意不能直接翻译原文。[参考译文]材料一:孟轲,是驺地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在通晓儒家学说之后,便去游说服侍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梁惠王不能实现他的主张。他的主张被认为不切实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任用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齐宣王任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向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有德行有才能,孟子却陈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到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19整理《诗经》《尚书》,阐发孔子的思想,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又有驺子等人。材料二: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国得到利益吗?”孟子回答道:“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获利?’士人平民说:'怎样使我自身获利?’上下互相争利,那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国家有一万辆兵车而卿大夫拥有其中的一千辆,或国家有一千辆兵车而卿大夫拥有其中的一百辆,这不能算不多了。如果以义为后而以利为先,那么不夺取他人的全部利益,就不会感到满足。从来没有讲求仁却抛弃父母的人,从来没有讲求义却轻视君主的人。大王只要讲求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梁惠王说:“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是老先生所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一代,在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死在这里;在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土地;在南边又被楚国欺侮。我对此深感耻辱,想要为死者尽洗此恨,怎么样才能做到呢?”孟子回答道:“只要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可称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用这些来侍奉父兄,在外用这些来侍奉尊长,(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拿着木棍也能打赢秦、楚两国盔甲坚硬、兵器锐利的军队了。秦、楚等国常年夺占百姓的生产时间,使百姓不能耕地除草(生产粮食)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那些国家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大王前去讨伐,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疑虑!”材料三:孟子曾经说过:“人能够扩充他不想做害人之事的心,世上的仁就可以用不完了。人能够扩充他不想做偷盗之事的心,世间的义也就用不完了。”……所以说:孟子的学说源于非常粗浅的常识,而在精细之处又达到极点。充满天地之间,传播于四海之内,极细微的事物都有所论述。啊,这正是他成为亚圣孟子的原因!后世研究孟子的人,不研究其他的方面,只要研究这一方面就可以了。三答案:1.D“天奉我也”是判断句,其前后都要断开,排除A、C两项;“奉不可失”与“敌不可纵”句式结构一致,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D。2.B“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指高度发达的诸侯国”错,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3.C“思忖再三”于文无据。4.答案(1)敝国国君听说您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派我)来慰劳您的部下。(2)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战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解析(1)“吾子”,尊称对方,表示亲切;“敢”,冒昧;“从者”,部下。(2)“冀”,指望;“克”,战胜;“继”,后援的军队;“其”,表示祈使。5.答案①刚直(耿直):对晋襄公放了敌人,不顾而唾。②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分析攻打秦军的有利形势并对放回敌人深深忧虑。解析由原文“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可得出答案①;由原文“晋原轸曰……先轸曰:'秦不哀吾丧……可谓死君乎!”“堕军实……亡无日矣”可得出答案②。[参考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战斗力衰竭,远方的国家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将士们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之心。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派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朝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头盔下车,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到达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朝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上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您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派我)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不过为了您的部下的居留,如果住一天,就准备一天的供给;如果要走,就做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郑穆公派人到馆舍察看,(原来杞子、逢孙、杨孙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告别,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的干肉、粮食、牲畜都没有了。如果你们将要离开,郑国有猎场,如同秦国也有猎场,你们自己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亡到齐国,逢孙、杨孙逃亡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战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机会。机不可失,敌人不能轻易放走。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进攻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反而去攻打秦军,(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反而进攻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答什么恩惠呢?我听说:一旦放走了敌人,会成为后世几代人的祸患。’为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而回。文嬴请求释放秦国的三个将帅,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晋襄公,问起秦国的俘虏。晋襄公说:“夫人为这事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仓促之间说几句话,就在国都里把他们放走。(这是)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离亡国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吐了口唾沫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蹇叔的忠告,让你们受了耻辱,这是我的罪过。”(秦穆公)没有撤换孟明视,说:“这是我的过错,大夫有什么罪啊?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四答案:1.D“去”的主语是“项王与诸侯”,“项王与诸侯……而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中,“何”是“具得秦图书”的主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D。答案(1)①召平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朝中,萧何没有遭遇战乱之险,刘邦却给他设置卫队,不合常情。②萧何举荐韩信,韩信谋反,萧何势必受到牵连而引发刘邦的怀疑,刘邦给他设置卫队并不是宠信他而是怀疑他的表现。(2)①不要接受封赏。②把自己的家产全都捐献给军队。解析(1)由“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以宠君也”可知,召平之所以为萧何担忧,是因为他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朝中,萧何没有遭遇战乱之险,刘邦却给萧何设置卫队,不合常情;并且韩信是萧何举荐的,韩信谋反,萧何势必会受牵连而引发刘邦的怀疑,刘邦给萧何设置卫队并不是宠信他而是怀疑他的表现。由“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可知,召平为萧何提供的避祸之计是让萧何不接受刘邦的封赏,并把自己的家产全都捐献给军队。[参考译文]萧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做亭长时,萧何常常帮助他。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常常做他的副手督办公务。沛公率军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相奔向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令、地理图册、户籍档案,并将它们珍藏起来。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项王和诸侯率军进入咸阳屠杀焚烧了一番就离去了。汉王之所以能够详尽地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住户和人口的多少,各地诸方面的强弱,民众的疾苦,就是因为萧何完好地得到了秦朝的地理图册、户籍档案。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平乱,到了邯郸。叛乱尚未平定,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高祖听说淮阴侯被杀后,派遣使者授任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命令五百名士卒、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许多人都来祝贺,唯独召平表示忧虑。召平对相国说:“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统军在外,蒙受日晒雨淋,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战乱之险,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设置卫队,这是因为现在淮阴侯刚刚在关中谋反,皇上对您的内心有所怀疑。设置卫队保护您,并非因为宠信您。希望您辞让封赏,不要接受,把家中资产全都捐献给军队,那么皇上心里就会高兴了。”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高帝果然非常高兴。五1.C“党”的主语是“哙”,“于吕氏”是后置状语,故“党”前不能断开,“于吕氏”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诛”的主语是“哙”,其前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2.B“指帝王的宫殿”错误,应是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3.D“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错误,原文“岂自知附骥之尾”意为“哪里知道自己会附在骏马的尾部”,即“依附他人而成名”。4.答案(1)我死尚且不推辞,何况只是一杯酒呢!(2)这一天(如果)没有樊哙闯人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就危险了。解析(1)“且”,尚且;“特”,只,仅;“卮酒”,一杯酒。(2)“是日”,这一天;“微”,没有;“谯让”,责备;“几殆”,危险。5.答案就樊哙闯帐的情节而言,《鸿门宴》中对樊哙的刻画非常详细,既有详尽的语言描写,又有生动的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而本文中对樊哙的描写比较简单,以语言描写为主,略去了很多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解析《鸿门宴》中樊哙闯帐这一情节对樊哙的刻画非常详细,既有详尽的语言描写,如“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窃为大王不取也”等;又有生动的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如“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等。本文中,该情节对樊哙的描写比较简单,如“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臣死且不辞……心疑大王也”等,以语言描写为主。对比《鸿门宴》中的内容可知,本文省略了很多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参考译文]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为职业,曾和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高祖做沛公时,让樊哙做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率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亲自见到项羽,向项羽道歉,并说明没有闭关的事。饮酒半酣时,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帐外,听说事情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项羽说:“壮士。”赏赐给樊哙一杯酒和彘肩。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何况只是一杯酒呢!况且沛公先入关平定咸阳,驻军霸上,餐风宿露,来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隔阂,臣担心天下因此分裂,百姓心中怀疑大王。”项羽也因此作罢,不再有诛杀沛公的想法。这一天(如果)没有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就危险了。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持作战有功,增加食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平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以舞阳为封邑。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以后到云中,与绛侯等人共同平定了这些地方,增加食邑一千五百户。因为击退陈豨与曼丘臣的军队,战败襄国,攻破柏人,降服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须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给守门的人下诏不让群臣进入。群臣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于是推开宫门径直闯入,大臣们跟随他一起进入。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平定天下,是多么雄壮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衰颓呀!您不接见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难道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起身。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诽谤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世,谥号是武侯。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平素之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织品的时候,哪里知道自己会附在骏马的尾部,在大汉朝廷留下名字,恩德惠及子孙呢?六1.C“出捐”的意思是“拿出”,是句子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内”是“相诛”的状语,两者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项。故选C。2.B“文中特指项氏的宗族”错误。由“妻之昆弟”可知,“昆弟”在本文中指的是项羽妻家的兄弟。3.D“推荐魏无知”错误。由“非魏无知臣安得进”可知,应是魏无知推荐陈平。4.答案(1)如果谁能去掉双方的短处,合并双方的长处,那么天下挥手之间就能平定了。(2)孝文皇帝已经渐渐通晓熟习国家大事,在一次接受群臣朝见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之中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解析(1)诚:如果。去:去掉。袭:合并。指麾:挥手示意。这里用来形容平定天下十分容易。(2)既:已经。益:渐渐。明习:通晓熟习。决:判决。狱:诉讼案件。5.答案优点:知人善任,封赏功臣时慷慨大方。缺点:对人傲慢,缺少礼节(或不知礼节)。解析由“闻汉王之能用人……尽护诸将”“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可知,刘邦为人的优点是“知人善任,封赏功臣时慷慨大方”;由“大王慢而少礼”可知,刘邦为人的缺点是“对人傲慢,缺少礼节”。[参考译文]陈丞相陈平,年轻时喜欢读书。乡里祭祀土地神,陈平担任主持分割祭肉的人,分割肉食很公平。父老说:“好啊,陈家的孩子担任主持分割祭肉的人!”陈平说:“唉,假使我能够主宰天下,也会像这次分肉一样!”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诋毁陈平,汉王怀疑起陈平来,召见责问陈平说:“先生侍奉魏王不成,便去侍奉楚王却离开,如今又来跟随我四处奔走,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去侍奉项王。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我听说汉王能够重用人才,所以归附大王。如果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用的,希望大王采用;假若没有值得采用的,请允许我将封赏交回官府,能够辞职回家。”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将领们于是不敢再说什么了。汉王对陈平说:“天下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爱护他人,清廉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却又吝啬这些封赏,士人也因此不愿归附他。如今大王傲慢又缺少礼仪,清廉有节操的士人不来归附;但是大王能够用爵位、封邑厚待他人,那些没有节操、好利无耻之人又多归附汉王。如果谁能去掉双方的短处,合并双方的长处,那么天下挥手之间就能平定了。大王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的计谋,离间楚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必定会自相残杀。汉王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必然的。”汉六年,皇上与陈平剖符,世代不断绝,封为户牖侯。陈平辞谢说:“这不是我的功劳。”皇上说:“我采用了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这不是功劳是什么呢?”陈平说:“没有魏无知,我怎么能入朝为官呢?”皇上说,“像您这样可以说是不忘本了。”于是又赏赐了魏无知。孝文皇帝即位。孝文皇帝已经渐渐通晓熟习国家大事,在一次接受群臣朝见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之中判决的诉讼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孝文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惭愧不能回答。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皇上说:“主管的人又是谁?”陈平说:“陛下若问判决的诉讼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是什么事呢?”陈平谢罪说:“主管的是我!陛下不知道我才能低下,让我担任宰相的职位。宰相,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亲近依附百姓,使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孝文帝于是称赞他回答得好。七A“我王”是“辱”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乎”在此处为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排除B项。7.B“是古代展示礼仪的一种特殊坐姿”说法错误,叫“箕踞”是一种不符合古代礼仪的坐姿。8.D“泄公因他力保赵王有功,而盛赞他是重名义之迫士”错误,由原文“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可知,泄公盛赞贯高不是因为他力保赵王有功,而是因为身高为同乡,早就对他有所了解。9.答案(1)(当初的事)是谁让你们做的?如今大王大实际上并没有参与谋划,却一并逮捕了大王;你们都死了,谁来替大王辩白没有谋反的事实!(2)皇上崇尚贯高为人重视节义、信守承诺,就派泄公告诉他赵王张敖已经被释放了,趁机赦免贯高。解析(1)为:做。并:一起,一并。无谋:没有参与谋划。白:辩白,洗刷清楚。(2)贤:崇尚,以为贤。然诺:允诺。因:趁机。10.答案(1)泄公是贯高的同乡。(2)了解案件实情(赵王是否想要谋反)。解析由原文“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可知,泄公是贯高的同乡。由原文“贯高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身无可击者,终不复言”可知,贯高被严刑逼问,依然坚称谋反的事是他们私下做的,赵王不知情。高祖派泄公去询问贯高,是想了解事情的真相,即赵王是否想要谋反。[参考译文]汉高祖五年,张耳去世,他的儿子张敖继位为赵王。汉高祖七年,高祖经过赵国,赵王亲自给他献食,十分谦恭。高祖坐在那里,两腿前伸,不停责骂,十分轻慢。赵国的丞相贯高,原是张耳的宾客,平时便爱逞意气,(见到高祖这种样子,)就气愤地说:“我们的大王是个怯懦的大王!”他劝赵王说:“天下豪杰一并起事,有才能的先称王。如今大王侍奉高祖十分恭敬,而高祖对您却如此无礼,请让我们替大王杀了他!”张敖说:“您为何说出这样荒谬的话!况且先父亡国,依靠高祖才得以复国,我们这里的一丝一毫都是高祖给的。希望您不要再说这样的话。”贯高等十几个人议论说:“是我们不愿意受辱。我们的大王是有德行的人,不愿背弃恩德。只是我们坚守道义不愿意受辱,如今我们怨恨高祖侮辱了我们的大王,所以要杀死他,怎么能玷污我们的大王呢?如果事情成功,归功于大王;如果事情失败,我们自己承担罪责。”汉高祖八年,皇上从东垣回京,又路过赵国,贯高等便在柏人县(驿馆的)夹墙内埋伏了刺客。皇上经过驿馆,打算在这里留宿,忽然心有所动,便问:“县名叫什么?”侍从说:“柏人。”(皇上说:)“柏人,就是受迫于人啊!”于是没有留宿,离开了。汉高祖九年,贯高的仇人知道了他的谋划,就上书告发了他。于是皇上就一并逮捕了赵王、贯高等人。与贯高一起谋事的十几个人都争着自杀,只有贯高愤怒地骂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