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职业性有害原因第一节概述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也许导致不良影响的一切条件或要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原因。职业性有害原因是导致职业性损害的致病原,其对健康的影响重要取决于有害原因的性质和接触强度(剂量)。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原因(1)化学性有害原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2)物理性有害原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高下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3)生物性有害原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及某些植物性花粉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原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妥、职业心理紧张、个别器官或系统紧张、长时间处在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工作环境中有害原因自然环境原因(如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符合职业卫生原则(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局限性、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在同一种车间内)和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原因由于职业性有害原因的种类诸多,导致职业性病损的范围很广,不也许把所有职业性病损的防治都纳入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范围。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当务之急是严格控制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大的几类职业性病损。因此,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范围限定于对劳动者身体健康危害大的几类职业性病损—职业病,并且授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目前我国的职业病种类为10类、115种。职业病危害原因可分为10类。第三节生产性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较小的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急性或慢性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一、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一)来源生产性毒物的重要来源于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气物;有时也可来自热分解产物及反应产物,例如聚氯乙烯塑料加热至160~170℃时可以分解产生氯化氢;磷化铝遇湿分解产生磷化氢等。(二)存在的形态毒物可以固态、液态、气态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于生产环境中。气态毒物是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例如氯气、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刺激性气体和窒息性气体;固态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可形成蒸汽,如碘等可经升华,苯可经蒸发而呈气态。凡沸点低、蒸气压大的液体都易产生蒸气,对液体加温、搅拌、通风、超声处理喷雾或增大其液体表面积均可增进蒸发或挥发。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称为雾。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洒可形成雾,如镀铬作业时可产生铬酸雾,喷漆作业时可产生漆雾等。悬浮于空气中直径不不小于0.1μm的固体颗粒称为烟。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氧化可形成烟。可以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其颗粒直径为0.1~10μm的固体颗粒则称为粉尘。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粉状物混合、筛分、包装时均可以引起粉尘飞扬。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二、生产性毒物的接触机会在劳动过程中重要有如下操作或生产环节有机会接触到毒物,例如原料的开采与提炼,加料和出料;成品的处理、包装;材料的加工、搬运、储存;化学反应控制不妥或加料失误而引起冒锅和冲料,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露,作业人员进入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此外,有些作业虽未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条件下亦有机会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地窖、矿井下的废巷、化粪池、淹菜池等)作业接触到的硫化氢,含砷矿渣的酸化或加水处理时接触砷化氢而致急性中毒。三、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在生产中,毒物重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另一方面为皮肤侵入;由消化道进入,在职业卫生中意义不大。(一)呼吸道气体、蒸汽及气溶胶形式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大部分生产性毒物都由此途径进入人体。由于肺泡呼吸膜薄,呼吸膜的扩散面积很大,正常成人达70㎡,故毒物可迅速大量地通过,直接进入体循环,其毒作用发生较快。影响气态毒物经呼吸道吸取的原因诸多:1、空气中毒物的浓度,浓度愈高,吸取愈快;2、毒物的分子量及血/气分派系数,分子量越小,血/气分派系数越大,毒物吸取越快;3、毒物的水溶性,水溶性较大的毒物,易为上呼吸道吸取,除非浓度较高,一般不易到达肺泡,水溶性较差,因其对上呼吸道的刺激较小,易进入呼吸道的深部;4、劳动强度、呼吸的深度和频率、肺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以及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影响气态毒物经呼吸道吸取的状况颇为复杂,它们在呼吸道的滞留量与呼吸方式和其粒子直径大小、溶解度及呼吸系统的清除功能有关。(二)皮肤有些毒物如芳香族的氨基、硝基化合物,有机磷酸脂化合物,氨基甲酸脂化合物,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铅)等可通过完整的皮肤吸取引起中毒。毒物经皮肤吸取可以通过表皮屏障抵达真皮,进入血液;也可以通过皮肤的附属器官(毛囊、皮脂腺或汗腺)进入真皮。皮肤附属器官虽然分布广泛,但其总截面面积仅占皮肤面积锝0.1%~1.0%,故实际意义不大。经皮肤吸取的毒物直接进入大循环。影响毒物经皮肤吸取的原因:1、脂水分派系数;2、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3接触皮肤的部位和面积;4、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5、溶剂的种类。(三)消化道在生产过程中,经消化道摄入毒物所致的职业中毒甚为少见,常见于意外事故。四、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生产性毒物种类繁多、接触面广,职业中毒在职业病中占有的比例很大。因此,控制生产性毒物,对防止职业病、保护和增进劳动者身体健康,增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我国在这首先获得了巨大成就和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了保证作业场所安全使用有毒物品,防止、控制、消除职业中毒危害,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及其有关权益,国务院根据职业病防治法颁布了《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为生产性毒物的控制和职业中毒的防止提供了法律保障。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故防止职业中毒必须采用综合治理措施,从主线上消除、控制或尽量减少毒物对劳动者的侵害,应当遵照“三级防止”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作好前期防止。详细措施可概括为如下几种方面。1.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替代有毒或高毒原料,例如有硅整流器替代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替代有汞仪表,使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改为二甲苯作为稀释剂等。2.减少毒物的浓度减少人体的接触水平,以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的健康危害是防止职业中毒的关键。其中心环节是加强技术革新和通风排毒措施,将环境空气中的浓度控制在最高容许浓度如下。(1)技术革新:对产生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应当采用密闭生产,消除毒物的逸散的条件。应当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采用遥控和程序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操作者接触毒物的机会。例如,手工电焊改为自动电焊;蓄电池生产中,干式铅粉灌注改为灌注铅膏等。(2)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的生产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业环境空气时,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除。其中最常用的为局部抽出式通风。为了充足发挥其通风排毒效果,应同步做好毒物发生源的密闭和含毒空气的净化处理。常用的局部通风排毒装置有排毒柜、排毒罩及槽边吸风等,根据生产工艺和毒物的理化性质、发生源及生产设备的不一样特点,选择合适的排风装置。其基本原则是尽量靠近毒物的逸散处,即可防止毒物的扩散又不影响生产操作,便于维护检修。经通风排出的毒物,必须经净化处理后,方可排出,并注意回收运用,使作业场所有毒物质的浓度到达国家职业卫生原则。3.工艺、建筑布局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并且应当符合职业卫生规定。有毒物质逸散的作业,应当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对作业区实行辨别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当布置在下风侧;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放散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对轻易积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可产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建筑物构造表面应当符合有关卫生规定,防止粘积尘毒及二次扬尘。4.必要的卫生设施如盥洗设备、淋浴室、更衣室和个人专用箱。对能经皮肤吸取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置皮肤和眼睛的冲洗设施。5.个人防护是防止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防护手套和皮肤防护用品。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当注意防护用品的针对性、功能性。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进行培训;平时要常常保养、维护,在使用前注意检查,保证其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6.职业卫生服务健全的职业卫生服务在防止职业中毒中极为重要,职业卫生工作人员除积极参与以上工作外,应当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监测;对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实行健康监护,认真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及时发现初期的健康病损,并采用有效的防止措施。7.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管理制度不全、规章制度执行不严、设备维修不及时及违章操作等常是导致职业中毒的重要原因。因此,采用对应的管理措施来消除职业中毒具有重要作用。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时、如实申报存在或也许产生的职业中毒危害;从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用人单位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提交“职业中毒危害预评价汇报”、在竣工验收前提供“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汇报”等资料,对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单位在设计阶段还应当提供职业中毒防护设施设计资料。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用人单位提供资料及时做出审核决定并书面告知用人单位。未提交有关资料或未经审核同意的,不得同意该项目的建设、投产和使用。做好管理部门和作业者的职业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使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行之有效的履行职业卫生管理职责,使有毒作业人员充足享有职业中毒危害的“知情权”,掌握职业中毒防护的基本技能,实既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的职业中毒危害防止、控制、消除管理体系。五、急性职业中毒现场急救原则立即将患者移至上风向或空气新鲜场所,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若患者衣服、皮肤被毒物污染,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用清水冲洗(冬季宜温水)。如遇水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应先用干布抹去污染物,再用清水冲洗,以防毒物继续经皮肤吸取。现场救治中,应注意对心、肺、脑、眼的保护,发现呼吸停止时,应进行人工呼吸。第四节生产性粉尘粉尘是直径很小(0.1~10μm)固体微粒,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天然生成,或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人为原因而生成。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可以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它是污染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原因,可引起包括尘肺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一)来源生产性粉尘的来源非常广泛。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送、隧道开凿、筑路等;冶金工业中的原材料准备、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等;机械制造工业中的原料的破碎、配料、清砂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的原料加工;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处理;化工工业中的固体原料加工处理,包装物品的生产过程,甚至宝石首饰加工;由于工艺原因和防、降尘措施不够完善,均可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环境。(二)分类生产性粉尘的分类措施诸多,按粉尘的性质可概括为两大类:1.无机粉尘无机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煤等;金属粉尘如铅、锰、铁、铍、锡、锌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等。2.有机粉尘有机粉尘包括动物性粉尘如皮毛、丝、骨粉尘;植物性粉尘如棉、麻、谷物、亚麻、甘蔗、木、茶粉尘;人工有机粉尘如有机染料、农药、合成树脂、橡胶、人造有机纤维粉尘等。3.混合性粉尘在生产环境中以上两种粉尘同步存在时,其混合物为混合性粉尘。二、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粉尘在呼吸道沉积含尘气流进入呼吸道后,重要通过撞击、重力沉积、布朗运动、静电沉积、截留而沉积。撞击发生在气管的分叉处,重力沉积见于气道的表面。在大气道中重要是撞击作用,伴随气道变小总截面面积增大,气流减慢,重力沉积成为重要方式。直径不小于1μm的粒子大部分通过撞击和重力沉积而沉降,沉降率与粒子的密度和直径的平方成正比;直径不不小于0.5μm的粒子重要通过布朗运动沉降;纤维状粉尘重要通过截留作用沉积;物质破碎新产生的粉尘粒子带较多的电荷,易在呼吸道表面产生静电沉积。(二)人体对粉尘的清除沉积在呼吸道的粉尘重要通过两种方式清除:黏液纤毛系统和肺泡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气管壁上的纤毛在向咽喉方向摆动时,可将阻留在气道壁黏液层中的尘粒移出;黏附在肺泡腔表面的尘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成为尘细胞,大部分尘细胞通过阿米巴样运动及肺泡的缩张转移至纤毛上皮表面,在通过纤毛运动而清除。绝大部分粉尘通过这种方式约在24小时内排除。小部分尘细胞因粉尘作用受损、坏死、崩解,粉尘游离后在被吞噬;尚有进入肺间质的小部分粉尘被间质巨噬细胞吞噬。尘细胞或游离尘粒可进入淋巴系统,沉积于肺们和支气管淋巴结,有时也可经血液循环,沉积于体内其他脏器。纤维粉尘,如石棉还可以穿透脏层胸膜进入胸腔。人体通过多种清除功能,排出进入呼吸道的97%~99%的粉尘,约1%~3%尘粒沉积在体内。长期吸入粉尘可减弱人体的清除功能,可导致粉尘过量沉积,酿成费组织病变,引起疾病。(三)粉尘对人体的致病作用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的不一样,可引起不一样的疾病。1、呼吸系统疾病(1)尘肺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病诊断原则》和《尘肺病理诊断原则》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2)粉尘从容症: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展现一般的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变化,对健康无明显的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3)有机粉尘可引起的肺部病变:吸如棉、亚麻或大麻等粉尘可引起棉尘症;由被霉菌、细菌或血清蛋白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肺炎;细入聚氯乙烯、人造纤维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4)呼吸系统肿瘤:石棉、放射性矿物质、镊、铬、砷等粉尘均可致肺部肿瘤。(5)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2、局部作用粉尘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初期功能亢进、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分泌液增长,阻留更多的粉尘,久之酿成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黏膜上皮细胞营养局限性,最终导致萎缩性变化。粉尘还可以引起阻塞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金属磨料粉尘可引起角膜损伤、混沌。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等。3、中毒作用吸入铅、砷、锰等粉尘可在呼吸道黏膜溶解并很快吸取,导致中毒。三、生产性粉尘的控制粉尘危害非常普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有,尤其以发展中国家为甚,全世界大概近上亿劳动者接触粉尘。1995年4月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职业卫生联合委员会提出一项“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消除矽肺的国际规划”,号召世界各国行动起来,在前明显减少矽肺的发病率,在消除尘肺这一职业卫生的问题。我国粉尘危害异常严重,尘肺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全国登记接尘人员近万,国有企业粉尘监测合格率一般在60%左右,乡镇企业约在35%;粉尘危害异常严重的私营企业几乎没有粉尘检监测、检测记录。(一)法律措施1.立法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有关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的决定》(1956)、《工厂防止矽尘危害技术措施措施》、《矿山防止矽尘危害技术措施暂行措施》(1958)、《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5月1日开始实行)、规定粉尘47项原则的《工作场所有害原因职业接触限值》(GBZ2.1(2.2)—)。2.执法国家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实行卫生监督制度。(二)技术措施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减轻粉尘危害,是防止尘肺病的主线措施。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重要途径,如遥控操作、计算机控制、隔室监控等措施防止工人接触粉尘;采用风力运送、负压吸砂等措施减少粉尘外溢;用含石英低,危害小的石灰石替代石英砂作为铸型材料。2.湿式作业是一种相对经济又简朴实用的防、降尘措施,如采用湿式碾磨石英、耐火原料,矿山湿式凿岩,井下运送喷雾洒水,煤层高压注水等。3.密闭抽风除尘对不能采用湿式作业的场所,应当采用密闭通风的措施。如采用密闭尘源和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溢。抽出的含尘空气经除尘装置处理后排入大气。(三)卫生保健措施1、接尘工人健康检查2、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在作业现场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标规定的水平时,可佩带防尘用品(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防尘口罩)作为辅助的防护措施。常常进行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对增强个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有重要意义,此外,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工作服,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上有效的防尘措施可概括为“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第五节物理性有害原因在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与劳动者健康亲密有关的物理原因包括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和振动、电磁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等等。与化学原因相比,物理原因具有如下某些特点:1.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原因中,除了激光是由人工产生外,其他原因在自然界中均存在。正常状况下,有些原因不仅对人体无害,反而是人体生理活动或从事生产劳动所必须的,如气温、可见光等。2.每一种物理原因均有特定物理参数,如表达气温的温度,振动的频率和速度,电磁辐射的能量或强度等。物理原因对人体导致危害以及危害程度的大小,与这些参数亲密有关。3.作业场所中的物理原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当产生的物理原因的装置处在工作状态时,这种原因的出目前作业环境中并也许导致健康危害。一旦装置停止工作,则对应的物理原因便消失。4.作业场所空间物理原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面传播。假如没有阻挡,则伴随距离的增长呈指数关系衰减。在进行现场评价时要注意这一特点,并采用保护措施时充足加以运用。5.有些物理原因,如噪声、微波等,可有持续波和脉冲两种传播形式。不一样的传播形式使得这些原因对人体危害程度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制定卫生原则时分别加以考虑。6.在许多状况下,物理原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不呈直线的有关关系。而是常体现为在某一强度范围内对人体无害,高于或低于这一范围,才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影响的部位和体现形式也许完全不一样。例如正常气温对人体生理功能是必须的,而高温可引起中暑,低温可引起冻伤或冻僵;高气压可引起减压病,低气压可引起高山病等等。根据上述特点,对物理原因除了研究其不良影响外,还应当研究其“合适”的范围,如最适的温度范围,以便发明良好的工作环境。除了某些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可以产生内照射外,绝大多数物理原因在脱离接触后,体内便不在残留。因此对物理原因所致损伤或疾病的治疗,不需要采用“驱除”或“排除”的措施,而重要是针对损害的组织器官和病变的特点采用对应的治疗措施。根据物理原因的特点,对作业场所劳动卫生学调查时要对有关的参数全面的测量。同步,针对物理原因采用的防止措施时不是设法消除这些原因,也不是将其减少到越低越好,而是设法将这些原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条件容许时使其保持在合适范围则更好。假如由于某些原因,作业场所的物理原因超过正常范围且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而采用技术措施和个人防护又难已到达规定期,需要缩短接触时间的措施以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一、高温作业(一)高温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重要指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这些原因构成了作业场所的微小气候。1.气温生产环境中的气温除了取决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工作热源和人体散热的影响。所产生的热量通过传导和对流,加热生产环境中的空气,并通过辐射热加热四面的物体,形成二次热源。这使受热的空气的面积增大,温度深入升高。2.气湿生产环境中的气湿以相对湿度表达。相对湿度在80%以上称为高气湿,低于30%称为低气湿。高气湿重要由于水分蒸发和蒸汽释放所致,如纺织、印染、造纸、制革、屠宰和潮湿的矿井、隧道等作业。低气湿可见于高温车间的作业。3.气流生产环境中的气流除受自然界风力的影响外,重要与厂房中的热源有关。热源使空气加热而上升,室外的冷空气从门窗空隙或通风处进入室内,导致了空气对流。室外温差越大,产生的气流也就愈强。4.热辐射热辐射重要是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见光的辐射。太阳照射、生产环境中多种熔炉、燃烧的火焰和熔化的金属等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的辐射热。红外线不直接加热空气,但可使受照射的物体加热。当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物体向人体传递热辐射使人体受热,称为正辐射。反之,当周围物体表面的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称为负辐射。热源辐射的能量(E)的大小取决于辐射源的温度,并与其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E=KT4)。其中K为热辐射系数,除了受温度影响外,它与辐射源的表面积和表面的黑度原因有关。热源温度愈高,表面积愈大,辐射能量也愈大。另首先,辐射能量与辐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离辐射源愈远,物体受到辐射强度也愈小。热辐射强度以每分钟每平方厘米表面积接受多少焦耳(J)热量表达(J/㎝2•min)。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不仅受厂房建筑、通风设备、工艺过程和热源状况的影响,并且与地理位置、自然季节和昼夜时间有关。因此,在不一样地区和不一样季节,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差异很大,同一工作场所在一天内不一样的时间和同一地理位置的不一样高度,气象条件也有明显的变化。由于多种气象条件都可以影响身体的生理机能,故在做职业卫生评价时必须考虑多种原因,以制定全面的有效的防止措施。(二)高温作业的类型和职业接触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1.高温强辐射作业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铸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锅炉车间等。2.高温、高气湿作业其特点是气温高、高气湿,热辐射强度不大。形成湿热环境。高湿度的形成,重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或者生产上规定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如印染、造纸等3.夏季露天作业夏季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的露天作业,除了受太阳的直接辐射作用外,还受到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的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露天作业中辐射热强度虽然较高温车间低,但作用的时间持久,加之中午前后气温较高,形成高温和辐射热的联合作用的作业环境。(三)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高温作业时,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变化。重要为体温调整、水盐代谢、循环、消化、神经、泌尿等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假如超过一定的程度,则可产生不良影响。1、体温调整机体与环境的热互换可以用热平衡公式表达S=M-E±R±C1±C2式中,S为热蓄积变化,M为代谢产热,E为蒸发散热,R为经辐射的获热或散热,C1为对流的获热或散热,C2为传导的获热或散热。辐射热总是由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但并不对周围的空气加热。人体经对流将热传给空气分子,气温高时则相反;人体通过蒸发将热传给水分子,风(气流)大可加强对流和蒸发。传导则为热由一种物体直接传给另一种物体。通过上述几种方式,人体与环境不停进行热互换并将中心体温保持在37℃在高温环境劳动时,人的体温调整受气象条件和劳动强度的共同影响。气象条件诸原因中,气温和热辐射起重要作用。气温以对流的方式作用于人的体表,经血液循环使全身加热;热辐射则直接加热机体深部的组织。体力劳动时,伴随劳动强度的增长和劳动时间的延长,代谢产热不停增长。这些内外环境的热负荷使机体获热。当中心血液温度增高时,热敏感的下丘脑神经元发放的冲动增长,导致皮肤血管扩张,皮肤出汗。大量的血液携带热由内脏流向体表,热在在皮肤对流和蒸发散去,维持正常体温。若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一般一平均皮肤温度35℃为界),机体只能通过蒸发途径散热,湿热环境可减少蒸发散热的效率。若环境受热加上劳动代谢产热明显超过散热时,机体则会产生热蓄积,体温也许上升并稳定在较高的平衡点上(如中心体温39中心体温也称深部温度,一般以直肠温度表达,一般认为中心体温38℃2、水盐代谢环境温度愈高,劳动强度愈大,人体出汗量则愈多。汗的有效蒸发率在干热有风的环境高达80%,大量的出汗能及时蒸发,则散热作用良好。但在湿热风小的环境中汗的有效蒸发率则常常局限性50%,汗液难于蒸发,往往成汗株淌下,不利于体温调整,且由于皮肤潮湿度增高,皮肤角质渍而膨胀,阻碍着汗腺孔的正常作用,淌汗更多。大量的出汗可致水盐代谢障碍,而影响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热痉挛发生。3、循环系统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时,心脏向高度扩张的皮肤网输送大量的血液,以便有效地散热;又要向工作肌输送足够的血液,以保证工作肌的活动,且要维持合适的血压。另首先,由于出汗丧失大量水分和体液转移至肌肉而使有效血容量减少。这种供求矛盾使得循环系统处在高度应激状态。心脏向外周输送血液的能力取决于心输出量,而心输出量又依赖于高心率和血管血容量。假如高温工人在劳动时已到达最高心率,机体蓄积热又不停增长,则不也许在增长心输出量来维持血压和肌肉灌溜,也许导致热衰竭。血压变化没有明确的规律,劳工人也许心脏代偿性肥大。4、消化系统高温作业时,消化液分泌减弱,消化酶活性和胃液酸度减少。胃肠道收缩和蠕动减弱,吸取和排空速度减慢。唾液分泌也明显减少,淀粉酶活性减少。在加上消化道血流减少,大量饮水使胃酸稀释。这些原因均可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胃肠道疾患增多,且工龄越长,患病率越高。5、神经系统高温作业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克制,肌肉工作能力低下,机体产热量因肌肉活动减少而下降,热负荷得以减轻。因此,这种克制可以看作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但由于注意力、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精确性与协调性以及反应速度减低,易发生工伤事故。6、泌尿系统高温作业时,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过滤率下降,经肾脏排出的尿液大量减少,有时达85%~90%。如不及时补充水分,由于血液浓缩使肾脏承担加重,可致肾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等(四)热适应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一般在高温环境劳动数周时间,机体可产生热适应:从事同等强度的劳动,热适应者出汗量增长,可增长30%~100%。汗腺无机盐含量减少1/10;皮温和中心体温先后减少;心率明显下降。热适应状态并不稳定,停止接触热一周左右即返回到热适应前的状况,即脱适应。病愈或休假重返工作岗位者应注意新适应。热适应者对热的耐受能力增强,这不仅可提高高温作业的劳动效率,并且有助于防止中暑的发生。但人体热适应有一定的程度,超过适应程度则可以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因此,不能放松防暑降温工作。(五)中暑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重要体现的急性热致疾病。1、致病原因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重要致病原因。过劳、睡眠局限性、体弱、肥胖、尚未产生热适应都易诱发中暑。2、发病机制与临床体现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热射病(包括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这种分类是相对的,临床上往往难于辨别,常以单一类型出现,亦可多种类型出现,我国职业病名单中统称为中暑(1)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整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忽然发病,体温可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后来出现“无汗”(2)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重要体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常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尤以肥肠肌为最;痉挛常呈对称性,时发作,时而缓和。患者神志不清,体温多正常。(3)热衰竭: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增长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增长,不能满足以有效的代偿,导致脑部临时供血减少而晕厥。3、中暑的治疗中暑的治疗原则:重要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体现进行对症治疗,体温升高者迅速减少体温。(1)轻度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予以含盐的凉爽饮料,必要时予以葡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重症中暑:①热射病:迅速采用减少体温、维持循环呼吸功能措施,必要时应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②热痉挛:及时含盐凉爽饮料,必要时予以葡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③热衰竭:使患者平卧,移至阴凉通风处,口服含盐凉爽饮料,对症处理。(六)防暑降温的措施1.技术措施(1)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善生产设备和操作措施是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的主线措施。如钢水连铸、轧钢、铸造、搪瓷等生产的自动化,可使工人远离热源、同步减轻劳动强度。热源的布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①尽量的布置在车间的外面;②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天窗的下面;③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④对热源采用隔热措施;⑤使工作地点易于采用降温措施,热源之间可设置隔离墙(板),使空气沿着隔离墙上升,经天窗排除,以免扩散到整个车间。热成品和半成品及时运出车间或堆放在下风厕。(2)隔热:隔热是防止辐射的重要措施。可以运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热,其中尤以水的隔热效果最佳,水的比热大,能最大程度地吸取辐射热。(3)通风降温:①自然通风:任何房屋均可通过门窗、缝隙进行自然通风换气,高温车间仅仅靠这种方式是不够的,热量大、热源分散的高温车间,每小时需换气30~50次以上,才能使余热及时排除,此时必须把进风口和排风口配置合理,充足运用热压和风压的综合作用,使自然通风发挥最大的效能。②机械通风: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降温的需要或生产上规定车间内保持一定温湿度时,可采用机械通风。2.保健措施(1)供应饮料和补充营养:高温作业应当补充与出汗相称的水分和盐分。补充水分和盐分的最佳措施是供应含盐的饮料,一般每天供水3~5L,盐20g左右(2)个人防护:高温作业的工人工作服,应以耐热、传导系数小而透气性能好的织物制成。防止热辐射,可用白帆布或铝箔制的工作服。(3)加强医疗防止工作:对高温作业的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的体格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3.组织措施: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守有关的高温作业卫生原则搞好本单位防暑降温工作。二、低温作业(一)低温作业是指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二)职业接触低温作业重要包括寒冷季节从事室外或室内无采暖设备的,以及工作场所有冷源装置的作业此种作业人员在接触低于0℃(三)防寒设施。三、异常气压有些特殊工种需要在异常气压下工作,如高气压下的潜水或潜函(沉箱)作业,低气压的高空或高原作业等由于工作气压和正常气压较大,如不注意防护,也许发生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一)高气压1、高气压作业(1)潜水作业:水下施工、打捞沉船或海底救护需要潜水作业。(2)潜函作业:指在地下水位如下潜函内的作业。如建桥墩时,将潜函逐渐下沉,到一定深度时需要通入等于或不小于水下压力的空气,以保证水不至于进入潜函内。(3)其他:如临床上的加压治疗舱和高压氧舱、气象学上高气压科学研究舱的作业,少数人可发生急性减压病。飞行员高速升到万米左右的高空,假如机舱不密封或泄露使气压短时间减少,可发生航空减压病。2、高气压对机体的影响健康人能耐受303.98~405.30kPa,超过此程度,将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在加压过程中,由于外耳道所受的压力较大,鼓膜向内凹陷产生内耳充塞感、耳鸣头晕等症状,甚至可压破骨膜。在高气压下,则可发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的变化。在709.28kPa如下时,高的氧分压引起心肌收缩节律和外周血流速度的减慢。在709.28kPa以上时,重要为氮的麻醉作用,呈酒醉样,意识模糊、幻觉等;对血管运动中枢的刺激,可引起心脏活动增强,血压升高和血流速度加紧。3、减压病减压病为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期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速度过快所致的职业病。此时人体的组织和血液产生气泡,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组织的损伤。3、防止措施(1)技术革新:建桥墩时,采用管柱钻孔法替代沉箱,使工人可在水面上工作而不必进入高压环境。(2)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暴露异常气压后,须遵守安全减压时间表逐渐返回正常气压状态,目前多采用阶段减压法。(3)对作业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4)保健措施:加强健康监护,排除禁忌症。(二)低气压1、低气压下进行的作业高空、高山与高原均属于低气压环境。在高山与高原系指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点,海拔愈高,氧分压愈低。海拔在3000m时,气压70.66kPa,氧分压为14.67kPa;而海拔在8000m时,气压35.99kPa,氧分压仅为7.47kPa,此时肺泡气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仅及前者的二分之一。2、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为保持正常活动和生产作业,在细胞、组织和器官首先发生功能性的适应性变化,约须1~3个月,逐渐过渡到稳定的适应称为习服。人对缺氧的适应个体差异很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上以内,能较快适应;在3000~5000m时部分人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在5330m为人适应的临界高度。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重要由于大气氧分压过低,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互换。例如,在5500m,使机体供氧局限性,产生缺氧。低气压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肺通气量比海平面时增长40%~100%,此外,低密度的大气减少呼吸气的惰性,也是肺通气量增长的原因。过度呼吸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开始接触高海拔时,心率增长,血压可升高,血浆和尿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时间稍长,心率降至海平面时的水平,且最大心率明显低于海平面时的水平,这是由于副交感活性随适应缺氧而增长的缘故。最大摄氧量随海拔升高而呈一定比例下降。由于肺泡低氧肺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毛细血管床减少,导致肺动脉高压,比海平面时高2~4倍,可引起肺水肿,慢性长期作用使右心室肥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随海拔升高而展现增多的趋势;红细胞压积、血液比重和血液粘滞性也增长。此外,初登山者可因外界低气压,而导致腹内气体膨胀,胃肠蠕动受限,消化液如唾液、胃液、胆汁均减少。常见腹胀、腹泻、上腹疼痛等症状。轻度缺氧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反射增强,但海拔继续升高。反应性逐渐下降。机体适应高海拔缺氧后,血液由于血红蛋白增长携带较多的氧;毛细血管愈加丰富和肌红蛋白增长使组织轻易获氧;氧代谢酶等的活力减少等适应性代谢变化;身体活动和工作的效率提高,而耐性加强。3、高山病又称高原病或高原适应不全症。1982年在陕西召开的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提议,以高原病正式命名。临床分型首先按发病急缓,分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再根据临床体现,前者分为三型,后者分为五型。(1)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2)慢性高原病:慢性高原反应、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压症、高原低血压症。4、防止(1)适应性锻炼,实行分阶段登高,逐渐适应。(2)供应高糖、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饮食、多饮水,严禁饮酒,注意保暖,防止急性呼吸道感染,注意防寒、防冻伤,防雪盲等(3)对拟进入高原地区的人员,应进行体格检查,凡有明显心、肺、肝、肾等疾病、高血压病Ⅱ期、严重贫血者,均不适宜进入高原地区。四、噪声噪声是一种人们不但愿听到的声音,常常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干扰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已成为社会公害之一。噪声是影响范围广泛的一种生产性有害原因,在许多生产劳动过程中均有机会接触。(一)基本概念1、声音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引起音响感觉称为声音。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是赫兹。人耳可以感受到的声音频率在20~0HZ之间,在这一频率范围的振动波称为声波。不不小于20HZ的声波为次声波,不小于0HZ的声波为超声波。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两种声波在工业生产、医疗、航海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应用,对从业人员的危害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2.噪声从卫生学的角度讲,但凡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称为噪声。噪声是声音的一种。3.生产性噪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二)噪声的分类噪声的分类措施有多种1、按照来源生产性噪声可以分为:(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打磨等发出的声音。(2)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忽然变化或流体流动产生的声音,如空气的压缩或释放发出的声音。(3)电磁性噪声: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2.按照噪声随时间的分布状况,生产性噪声可分为:(1)持续性噪声。持续性噪声可分为稳态噪声和非稳态噪声。随时间变化,声压波动不不小于3dB的称为稳态噪声,否则即为非稳态噪声。对于稳态噪声,根据频率的特性可分为低频噪声(主频率在300HZ如下),中频噪声(主频率在300HZ~800HZ)和高频噪声(主频率在800HZ以上)。(2)间断噪声。间断噪声又称为脉冲噪声,即声音持续时间不不小于0.5秒,间隔时间不小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不小于40dB的噪声。(三)物理特性及其评价1.声强与声强级声波具有一定的能量,用能量大小表达声音的强弱称为声强。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单位时间内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通过的波的能量。常用“I”表达,单位为瓦/米2(W/㎡)。人耳所可以感受的声音,其强度范围很大,以1000HZ声音为例,正常青年人刚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最低也许听到的声音强度(听阈)为10-12W/㎡,而产生痛觉的声音强度(痛阈)为1W/㎡。在技术和实践上引用了“级”的概念,即用对数来表达声强的等级,称为声强级。一般规定以听阈声强I0=10-12W/㎡基准值来度量任何一声音强度I,取常用对数,则任一声音的声强级的计算公式:LI=10lgI/I0(dB)式中:LI:声强级(dB)I:被测声强(W/㎡)I0:基准声强(1000HZ纯音的听阈声强)从听阈到痛阈的声强范围是120(dB)2.声压与声压级(1)声压:声波在空气传播时,引起介质质点振动,使空气产生疏密的变化,这种由于声波震动对介质空气产生的压力称为声压,声压可以看作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力,以P表达,单位为帕(Pa)或牛顿/米2(N/㎡)。(2)声压级:声压大音响感强,声压小音响感弱。对正常人耳能引起音响感觉的声压为听阈声压或听阈,在技术和实践上也引用了“级”的概念,即用对数来表达声压的等级,称为声压级。一般规定以听阈声强P0=2×10-5N/㎡基准值来度量任何一声音强度P,取常用对数,则任一声音的声压级的计算公式:Lp=20lgP/P0(dB)式中:Lp:声压级(dB),P:被测声压(N/㎡),P0:基准声压(2×10-5N/㎡)听阈声压和痛阈声压之间相差120(dB)一般谈话的声压级为60~70(dB)。(3)声压级的合成:在生产或工作场所,常常有一种以上的声源存在,这些声源可以是相似的,如同一车间统一型号的机器;也可以是不一样的,即每个声源发出的声音强度大小不等。由于声源的声压级是按照对数计算的,在多种声源存在的状况下,作业场所声压级并非是各个声源声压级的总和,而是按照对数法则互相叠加。3.频谱由单一频率发出的声音称为纯音,例如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但在平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绝大部分声音是由不一样频率构成的,称为复合音。把构成复合音的多种频率由低到高进行排列而形成的持续频率谱称为频谱。(四)噪声对人体的影响1、听觉系统听觉系统是人体感受声音的系统,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最早引起人们的注意。直至目前,噪声危害的评价及噪声原则的制定等重要还是以听觉系统损害为根据(1)临时性听阈位移临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通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本来的水平。(2)永久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噪声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3)噪声性耳聋职业性噪声耳聋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噪声性耳聋是噪声对听觉长期影响的成果,是法定的职业病。(4)爆炸性耳聋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妥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导致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称为爆炸性耳聋。这种状况根据损伤程度不一样可出现鼓膜破裂,听骨破坏,内耳组织出血,甚至同步伴有脑震荡。患者注塑耳鸣、耳痛、恶心、呕吐、眩晕,听力检查严重障或完全丧失。2、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听觉器官受噪声后,经神经传入大脑,在传入过程中,经脑干网络构造时发生泛化,投射到大脑皮质有关部位,并作用于丘脑下部植物神经中枢,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反应。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睡眠障碍和全身乏力等神经衰弱综合征,尚有的体现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如易激怒等)。客观检查可见脑电波变化,体现为α节律减少及慢波成分增长。此外,可有视觉运动反应时潜伏期延长,闪烁融合频率减少,视力清晰度及稳定性下降等。自主神经中枢调整功能障碍,重要体现为皮肤划痕试验反应迟钝。3、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噪声作用下,心率可体现为加紧或减慢,心电图ST段或T波出现缺血型变化。初期可体现为血压不稳定,长期接触较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血压升高。脑血流图展现波幅减少、流入时间延长等,提醒血管紧张度增长,弹性减少。4、噪声对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有人观测到,在中等强度噪声(70~80dB)作用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而大强度(100dB)噪声作用下,功能减弱。有人观测了试验动物或接触噪声工人的免疫功能,发现免疫功能减少,并且接触噪声时间愈长,变化愈明显。5、哭声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在噪声影响下,可以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胃紧张度减少、胃蠕动减慢等变化。6、噪声对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动物在噪声影响下,初期卵巢功能亢进,后期功能下降,性周期紊乱,生仔率下降。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接触噪声的女工有月经不调现象,体现为月经周期异常、经期延长、血量增多及痛经等。有经异常以年龄20~25岁,工龄1~5年的年轻女工多见。接触高强度噪声,尤其是100dB(A)以上强噪声的女工中,妊娠恶阻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增设明显。7、噪声声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噪声对谈话、听广播、打电话、阅读、上课都会带来影响。一般谈话约60dB,大声谈话约70~80dB,当噪声到达65dB以上,就干扰了一般谈话,假如噪声达90dB,大声叫喊也不易听清。打电话在55dB如下不受干扰,65dB时对话有困难,80dB时就难以听清。在噪声干扰下,人们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不仅影响工作效率,并且减少工作质量。在车间或矿井等许多作业场所,由于哭声的影响,掩盖了异常信号或声音,轻易发生多种工伤事故。(五)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原因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一般地讲,噪声强度大、频率高则危害大。现场调查表明接触噪声作业工人中耳鸣、耳聋、神经衰弱综合征的检出率随噪声强度增长而增长。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同样的噪声,接触时间越长对人体影响越大,噪声性耳聋的发生率与工龄有亲密关系,缩短接触时间有助于减轻噪声的危害。噪声的性质脉冲声比稳态声危害大,接触脉冲噪声的工人无论耳聋、高血压及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功能等异常变化的检出率均较接触稳态噪声的人高。其他有害原因共同存在振动、高温、寒冷或有毒物质共同存在时,能增长噪声的不良作用,对听觉器官和心血管系统方面的影响更为明显。机体健康状况及个人敏感性同样条件下,对噪声敏感或有病的人,尤其是患有耳病者会加重噪声的危害程度。个体防护有无防护设备和与否对的使用也与噪声危害有直接关系。(六)防止措施1.控制噪声源:根据详细的状况采用技术措施,控制或消除噪声源,是从主线上处理噪声危害的一种措施。2.控制噪声的传播:在噪声传播中,应用吸声和消声技术,可获得很好的效果。吸声是减轻噪声强度的重要措施,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在墙壁或屋顶或在工作场所内悬挂吸声体,吸取辐射或反射的声能,可以使噪声的强度减低。消声减少动力性噪声的重要措施,用于风道和排气管,常用的有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两者联合使用消声效果更好。在某些状况下,还可以运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将声源或需要安静的场所封闭在一种较小的空间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即隔声,如隔声室、隔声罩等。为了防止通过固体传播噪声,在建筑施工中将机器或振动体的基础与地板、墙壁联合处设置隔振或减振装置,也可以起到减少噪声的效果。3.制定工业企业卫生原则4.个人防护: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一项有效措施。如耳塞、耳罩、帽盔等等。5.健康监护:按照国家规定,对劳动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尤其是听觉器官的检查及时发现禁忌症。6.合理安排劳动和作息:噪声作业应防止加班或持续工作时间过长,尽量地缩短接触时间。五、振动振动是一种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直线或弧线围绕平衡位置来回反复的运动.振动普遍存在自然界中,与人们工作生活关系亲密。由生产或工作设备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一)振动的物理量描述振动的物理性质的基本参数包括振动的频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1.振动频率:指单位时间物体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2.位移: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瞬间距离。单位mm。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称为振幅。3.速度:指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单位为m/s。4.加速度:指振动物体单位时间速度的变化量。单位为m/s。位移、速度、加速度均是代表振动强度的物理量,取值时分别取峰值、峰峰值、平均值和有效值。峰值为最大值,由于振动是往复交替的运动过程,故又有正负之分,即有正峰值和负峰值。正峰值和负峰值的绝对值的和为峰峰值。平均值是振动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各点绝对值的平均数。有效值又称为均值的方根值。各值之间的关系如下:有效值=π/2·平均值=1/·峰值所测振动加速度还可以采用振动加速度级表达(VAL),其公式如下:VAL=20Lga有效/a0(dB)式中:a0:加速度的基准值(10-5m/s2a有效:所测振动加速度的有效值(m/s2)(二)振动评价参量1.振动频谱:生产中的振动,很少由单一频率构成,绝大多数具有及其复杂的频率成分,并且不一样频率的振动强度也不一样。为了理解振动源的特性,进而评价其对人体的危害,需要对振动频谱进行分析。振动频谱是将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数值排列起来构成的图形。常用的频带有1/3倍频带和1/1倍频带两种;按中心频率,前者的频率范围6.3~1250赫兹,后者为8~1000赫兹。2.共振频率:物体在外力的激发下,可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该频率称为该物体的固有频率。当外界激发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一致时,振动强度加大,该现象称为共振。3.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研究表明,振动对肌体的不良影响与振动频率、强度和接触时间有关。振动的有害作用在振动频率在6.3~16赫兹之间与频率无直接有关,但在16~1500赫兹谱段随频率的增长,作用强度下降。为了便于比较和进行卫生学评价,我国目前以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作为人体振动强度的定量指标。该指标是在频率计权和固定接振时间的原则下,计算加速度的有效值。所谓频率计权,是根据频率(或频带)对测定值进行修正,即根据不一样频率振动对肌体的效应,设定各频带对应的计权系数。若每日接触振动的时间不等于4小时,则通过公式计算。(三)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根据振动作用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可将生产性振动划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这种分类具有重要的卫生学意义,由于无论从对机体的危害还是所采用的防治措施方面,两者间都存在很大差异。局部振动常称作手传振动或手臂振动,是手部接触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使用风动工具的作业,使用电动工具的作业,使用高速旋转工具的作业,都存在局部振动的影响。全身振动是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的振动,通过下肢或躯干传导到全身。在交通工具上作业,如驾驶拖拉机、收割机、汽车、火车、船舶和飞机等,或在作业平台,如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采矿船上作业时,作业工人重要受全身振动的影响。有些作业如摩托车驾驶,可同步接触全身和局部振动。(四)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全身振动全身振动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合适的振动作用于人体则有益身心健康。在现代文明社会,振动在保健和康复医学方面,已成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工具。它具有增强肌肉活动,解除疲劳,减轻疼痛、增进代谢,增长组织营养供应,加速伤口恢复等功能。但在生产条件下,作业者接触振动的强度大、时间长,对机体可产生不良影响。(1)人体对全身振动的主观感觉人体对全身振动的感觉阈大概在0.0006~0.002g之间,但对不一样频率、不一样强度的振动,可产生不一样的主观感觉。全身振动首先影响人的舒适感,0.05g可使人感觉不快,重者出现疲劳、嗜睡、头晕、焦急、肌肉酸痛、虚弱等。不一样参数的全身振动引起的不适感不一样:垂直全身振动引起的不适感重要发生在1~40Hz范围,而水平全身振动引起的不适感与频率的关系不大。6~20Hz、0.33g以上,20~80Hz、0.5~1.0g的全身振动可使人感到严重不适以致不能耐受。(2)全身振动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强烈的全身振动可引起机体不适,甚至不能忍受。振动可影响手眼配合,使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空间定向障碍,影响作业能力,减少工作效率。大强度的剧烈振动可引起内脏位移甚至导致机械性损伤。在全身振动的作用下,交感神经处在紧张状态,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心搏出血量减少,脉压增大,可致心肌局部缺血,心电图发生变化,以窦性心动过速、ST段下降、心室高电压、右束支传导阻滞为主。1~15Hz、0.3g的垂直振动可致呼吸理增长,呼吸频率加紧。由于呼吸运动增强,体内氧消耗量增长,能量代谢率增大。有时由于过度勇气,发生低碳酸血症。全身振动对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展现抵制作用,可使胃肠道和腹内压力增高。多种车辆驾驶员胃肠症状和疾病的发生率增高。对重型车或拖拉机驾驶员进行X线检查,可发现胸椎和腰椎初期退行性变化,椎间盘脱出症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长途汽车司机发生精索静脉曲张者增多。在强烈振动作用下,肾上腺内氧化型辅酶II和还原型辅酶II呈反应性增长。全身振动,尤其是随机大振幅振动对女性影响较大,出现月经期延长、经血过多和痛经等,这是由于小骨盆内器官血管紧张度减少,静脉瘀血所致。近年来对接触全身振动作业者的心理影响报道增多。(3)全身振动对工效的影响全身振动对工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通过直接的机械干扰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障碍。如人体和物体同步受振时,由于外界物体不能在视网膜形成稳定的图像,可发生视物模糊,视觉的精细辨别力下降;全身振动伴有长时间的强制体位(如长途驾车)是导致骨骼肌疲劳的重要原因;全身振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克制,导致注意力分散、反应性减少、易疲劳、头痛、头晕等,1~2Hz的全身振动具有催眠作用,最终导致作业能力下降。(4)运动病运动病又名晕动病,是作业人员在车、船或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工作,由于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度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器官,而出现一系列急性反应性症状的总称,又可分别称为晕车病、晕船病或晕机病。本病重要由于不一样方向的振动加速度反复过度刺激前庭器官反致。患者先有疲劳感、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继之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伴有视物模糊、血压下降、眼球震颤。呕吐严重者可发生水与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前庭器官敏感者易于发生本病,此外,情绪紧张、过度疲劳、身体虚弱、过饥或过饱以及交通工具内空气不佳等也是本病的诱发原因。运动病预后良好,停止接触并经合适休息症状可迅速缓和,多数患者可逐渐产生适应,致使症状减轻或不发病。治疗可根据病情服用抗组织胺类(如敏克静,乘晕宁)或抗胆碱类(如氢溴酸东莨菪碱)药物,但这些药物可临时影响中枢神经活动,减弱机体灵活性,故不能作为驾驶员的防止性用药。局部振动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听觉器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变化。(1)神经系统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式出现。体现为皮肤感觉迟钝,痛觉和振动觉减退,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反应潜伏期延长。高频振动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血压、心率不稳,指甲松脆,手颤,手多汗等,也许由于振动首先侵犯植物神经中无髓鞘的神经纤维所致。大脑皮层功能下降,脑电图有变化,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2)心血管系统40~300Hz的振动可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变化。血管痉挛变形,局部血流量减少。指端甲皱毛细血管检查,管袢数量减少,口径变细,异型管袢增多。手部血管造影,可见动脉狭小或栓塞。指血流图发生变化,体现波幅低,上升时间延长,上长升角减小,重搏波消失。初期手部尤其是手指皮肤温度减少,遇冷皮肤温度减少更为明显,且恢复时间延长,重者手指遇冷变白(白指)。心电图检查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和T波低平。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3)骨骼-肌肉系统手部肌肉萎缩,多见于鱼际肌和指间肌。手握力和手指捏合力下降。肌电图异常,展现正锐波和纤颤波。可发生肌纤维颤动和疼痛。40Hz如下的大振幅冲击性振动可引起骨和关节变化,重要发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关节。可见骨质疏松、脱钙、囊样变(空泡样变)、骨皮质增生、骨岛形成、骨关节变形及无菌性骨坏死等变化。(4)听觉器官振动过程往往同步有噪声产生,振动与噪声同步作用于人体,可加重对听力的损害。振动对听力损伤的特点是以125~500Hz的低频部分听力下降为主,其损伤发生在耳蜗顶部。(5)免疫系统对链锯工人和局部振动病患者的调查发现,血清中白蛋白含量下降,а2球蛋白、г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IgM含量增高。认为振动也许是引起超免疫反应的一种原因。(6)内分泌系统目前有人观测到,振动病患者血清中缓激肽含量减少而苯甲酰精氨酸乙酯酶活性增高,这一变化对毛细血管的构造、功能和血流速度可发生不良影响。振动还可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甲状腺功能低下,尿中羟脯氨酸含量增高等。(五)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原因振动自身的特性(1)振动频率振动频率对人体的影响起重要作用。1~1000Hz的振动给人以振动觉感受。低频率(20Hz如下)大振幅的振动,当全身受振时重要作用于前庭、内脏器官,由于共振作用个别器官系统也许受更严重的损害;当局部受振时骨关节和局部肌肉组织受损较明显。高频率(40~300Hz)振动对末梢循环和神经功能损害明显。(2)振幅在一定频率下,振幅越大,对机体的影响越大。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作用于前庭器官,并使内脏位移。高频率、低振幅的振动重要对组织内的神经末梢起作用。(3)加速度振动的加速度越大,振动性白指的发生率越高,从接触振动至出现白指的时间越短。接振时间接振时间可用接振工龄和每个工作日纯接振时间(一般以小时计)表达,工作日内接振时间和工龄越长,振动性白指的检出率越高,病情也越严重。体位和操作方式人体对振动的敏感程度与体位有关。对全身振动而言,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敏感,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敏感。有的振动作业存在强制体位,如操作时胸、腹部和下肢紧紧贴靠振动物体,紧张的肢体可减少身体自然缓冲振动传导的作用,故受振动的影响大。操作时,手掌把持工具过紧,由于静力紧张使血管受压,血液循环不畅,促使局部振动病的发生。环境温度和噪声世界上的大多数局部振动病患者均来自较为寒冷的国家或地区,认为寒冷是促使局部振动病发病的致病条件。全身和局部受冷可诱发白指发作。振动工具发出的振动往往同步伴有噪声,噪声除了对听觉系统影响外,还可通过神经系统尤其是自主神经系统,促使局部振动病的发生。工具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工具的重量和被加工件的硬度可影响人体作业负荷以及静力紧张程度。(六)防护措施1.控制振动源:改革工艺过程,采用技术革新,通过减振、隔振措施,减少或消除振动源的振动,是防止振动职业危害的主线措施。如,采用液压、焊接、粘接的新工艺替代风动工具铆接工艺;采用水力清砂、水爆清砂、化学清砂等工艺替代风铲清砂;设计自动、半自动的操作装置,减少手部和肢体直接接触振动的机会;工具的金属部件改用塑料或橡胶,减少因撞击而产生的振动;采用减阵材料减少交通工具、作业平台等大型设备的振动。2.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通过研制和实行振动作业的卫生原则,限制接触振动强度和时间,可以有效地保护作业者的身体健康,是防止振动危害的重要措施。3.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人防护:加强作业过程中或作业环境的防寒、保温措施,尤其是在北方寒冷季节的室外作业,需必要的防寒和保暖设施。振动工具手柄温度如能保持在40℃合理配置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手套、减振座椅等,可以减轻振动的危害。4.加强健康监护:按规定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禁忌症,对患病个体及时处理,是控制职业危害的必要补充。5.加强职业卫生安全教育,提高劳动者职业卫生安全意识:加强职业卫生安全教育,提高劳动者职业卫生安全意识是增强其自我防护意识的重要措施6.加强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保证以上措施得到贯彻。六、电磁辐射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均属于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面辐射传播,它具有波的一切特性,其波长(λ)、频率(f)、传播速度c之间的关系为λ=c/f。电磁辐射在介质中的波动频率,以“赫”(HZ)表达,常采用千赫(KHZ)、兆赫(MHZ)、吉赫(GHZ),其互相关系为:1KHZ=1000HZ,1MHZ=1000KHZ,1GHZ=1000MHZ波长短,频率高,辐射能量大的电磁辐射,生物作用强;反之生物作用弱。量子能量水平到达12eV以上时,电磁辐射对物体有电离作用,导致机体严重损伤,此类电磁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如α射线、β射线、γ射线、χ射线、中子射线等。α射线、β射线、质子、中子射线等属于电离辐射中的粒子辐射。量子能量水平到达12eV如下时,电磁辐射局限性以使生物机体发生电离作用,此类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射频及激光等。紫外线的量子能量介于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之间。(一)非电离辐射1.射频辐射射频辐射的电磁辐射,也称为无线电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段,波长范围在1mm~3k。射频辐射的辐射区域可相对地划分为近区场和远区场。其分界线是距离辐射源2D2/λ各点的连线(D为辐射源口径,λ为波长)。近区场以λ/2π为界又分为感应场和辐射场。距离不不小于λ/2π的区域为感应场;不小于λ/2π的区域为辐射场。在感应近区场,电场和磁场强度不成一定比例关系,因此分别测定电场强度(V/m)和磁场强度(A/m)(1)高频电磁场:我国的民用交流电频率为50赫兹,在其导线的周围存在有交变的电场和磁场。当交流电的频率经高频震荡电路提高到10KHZ以上时,电场和磁场就能以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发射传播,称为电磁波。从100KHZ到300KHZ的频段范围称为高频电磁场。其接触机会重要见于:①高频感应加热: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扎工艺、钢管焊接,使用频率在300KHZ~3MHZ。②高频介质加热:塑料加热、高频胶合、木材与电木粉加热、粮食干燥与种子处理,纸张、布匹、皮革、棉纱和木材烘干,橡胶的硫化等,使用的频率在1MHZ~100MHZ。③对健康的影响:高经度暴露可致急性伤害,但仅见于事故性照射④重要防护措施: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加大辐射源与作业点的距离)、合理布局。(2)微波:当高频震荡电流的频率到达300MHZ以上时,作业人员处在辐射场区内。此区的特性是电磁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面空间辐射,人们感受的是辐射波能的作用。一般把波长在1m~1㎜的电磁波称为微波。微波的强度一般用功率密度表达,其单位为毫瓦/平方厘米或微瓦/平方厘米。①接触机会:微波广泛应用于导航、测距、探测雷达和卫星通讯;在工、农业重要用微波加热干燥粮食、木材及其他轻工业产品;医学上的微波理疗使用也较普遍。家用微波生物炉的普及,使接触机会增多,由于功率小,只要屏蔽质量合格,一般不引起危害。微波的波长短、频率高、量子能量大,其生物效应不小于高频电磁场。微波按波长的不一样分为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厘米波段应用最多。③重要防护措施:屏蔽辐射源、加大辐射源与作业点的距离、合理的个人防护。2.红外线辐射红外线辐射即红外线,亦称热辐射。按照波长可将红外线分为长波红外线(远红外线)、中波红外线及短波红外线(近红外线)。长波红外线波长为3μm~1㎜,能被皮肤吸取;只产生热的感觉,中波红外线1400nm~3μm,能被角膜及皮肤吸取;短波红外线波长为760nm~1400nm被组织吸取可引起灼伤。凡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愈高,辐射强度愈大,辐射波长愈短。例如,某物体温度为1000℃时,波长短于1.5μm的红外线为5%;当温度升至℃时,则波长短于1.5(1)接触机会:自然界的红外线辐射源以太阳最强。在生产环境中,重要的红外线辐射源包括熔炉、熔融状态的金属和玻璃、强红外线光源以及烘烤和加热设备。(2)重要防护措施:重要是个人防护,使用或穿戴用反射性铝制遮盖物和铝箔制防护服;佩戴有效过滤红外线的防护眼睛。3.紫外辐射波长范围在100nm~400nm的电磁波称为紫外辐,又称紫外线。太阳辐射是紫外线的最大天然源,可分为远紫外线(190nm~300nm)和近紫外线。根据生物效应又可提成三个区带:(1)远紫外线区(波长100nm~290nm),具有杀菌和微弱致红斑作用,为灭菌波段;(2)中紫外线区(波长290nm~320nm),具有明显的致红斑和角膜、结膜炎症效应,为红斑区;(3)近紫外线区(波长320nm~400nm),可产生光毒性和光敏性效应,为黑线区。波长短于160nm的紫外线可被空气完全吸取,而长于此波段的则可透过真皮、眼角膜,以至晶状体。(1)接触机会:凡物体温度到达1000℃以上时,辐射光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伴随温升高,紫外线的波长变短,强度增大。冶炼炉炉温在1200~℃时,产生的紫外线的波长在320nm左右,强度不大。电焊、气焊、电炉炼钢,温度达3000℃,可产生短于290nm的紫外线。乙炔气焊及电焊温度达3200℃(2)防护措施:屏蔽防护、距离防护和个人防护。以屏蔽和增大辐射源的距离为原则,加强个人防护。电焊及辅助工必须佩戴专门的面罩、防护眼镜,以及合适防护服和手套。有关的知识培训4.激光激光是物质受激辐射所发出的光放大。它是一种人造的非电离辐射,具有高亮度、方向性和相干性性好等长处,得到广泛的应用。激光于生物组织的互相作用,重要体现为热效应、光化学效应、机械压力效应和电磁场效应。(1)接触机会:在工业上激光打孔、切割、焊接等;在军事和航天用于激光雷达、激光通讯、激光测距、激光制导、激光瞄准等;医学上用于眼科、外科、皮肤科肿瘤科等,治疗多种疾病。(2)防护措施:包括激光器、工作室环境及个体防护。激光器必须有安全措施,凡光束也许漏射的部位,应设置防光装置(防光封闭罩);安装激光启动与光束止动的连锁装置。工作室维护构造应用吸光材料制成,色调宜暗。工作区采光充足。室内不得有反射、折射光束的设备、用品和物件。作业人员应当接受有关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培训。作业场所应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确定操作区和危险区,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阐明,无关人员严禁入内。严禁裸眼观测激光束,严防激光反射至眼睛。作业人员的健康检查,以眼镜为重点。(二)电离辐射凡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称电离辐射(ionizingradiation).它可由不带电荷的光子构成,具有波的特性和穿透能力,如X射线、r射线和宇宙射线;而a射线、ß射线、中子、质子等属于能引起电离的粒子型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来自自然界宇宙射线及地壳岩石层的铀、钍、镭等,也可来自多种人工辐射源。与职业卫生有关的辐射类型重要有五种,即:X射线、r射线、a粒子、ß粒子和中子。1.接触机会(1)核工业系统:放射性矿物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以及核反应堆、核电站的建立和运转。(2)射线发生器的生产和使用:加速器、X射线和r射线的医用和工农业生产用辐射源。(3)放射性核素的加工生产和使用:核素化合物、药物的合成,及其在试验研究及诊断上的应用。(4)天然放射性核素伴生或共生矿生产:如磷肥、稀土矿、钨矿等开采和加工。2.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原因(1)电离辐射的作用方式:外照射:指辐射源位于人体之外,对人体导致的辐射照射。当辐射源距离人体有足够远的距离时,可导致对人体较均匀的全身照射;辐射源靠近人体,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理发店等候区空调租赁合同
- 山西省港口设施施工合同范本
- 服装品牌设计总监聘用合同
- 广播电视消防设施升级合同
- 辽宁省农村公路养护手册
- 2025版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股东变更与大数据应用协议3篇
- 2025版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化改造承包合同3篇
- 2024年物业小区增值服务管理合同3篇
- 2025版驾校与驾驶模拟器生产企业合作推广协议3篇
- 2024年设备保养维护服务合同版B版
-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5版寒假特色作业
- 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 Section B 1a-1e 教学实录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政治试题(解析版)
- 国内外航空安全形势
- 《雷达原理》课件-1.1.6教学课件:雷达对抗与反对抗
- 2024年版汽车4S店商用物业租赁协议版B版
- 微信小程序云开发(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知到智慧树答案
-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上学期福建高二物理期末卷2
- 2024四川阿坝州事业单位和州直机关招聘691人历年管理单位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