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简本、几—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建设生态县、市、省是我国21世纪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迄今,我国已有张家港、日照、扬州、绍兴、长沙、盘锦、海宁、常熟、威海、青岛等城市率先提出建设生态市。《2003年山东省委常委工作要点》提出“规划生态省建设,突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山东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落实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山东省政府于2003年11月发布了《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指出《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和各地区、行业、部门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基础和重要依据,生态省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滨州生态市的建设提供良好契机。在此背景下,尽快开展滨州生态市建设,系统地指导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合理地发展区域经济,对于保护滨州市生态环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深远意义。滨州市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同时又具有比较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城市建设,规划先行,滨州市政府印发了《滨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的通知》,于2004年1月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主要相关局局长为成员的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领导小组。为了科学、严格地编制《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滨州市政府委托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环境规划研究院进行本规划的编制。青岛天人环境规划研究院在对滨州全市生态、经济现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区域发展制约因素。以环境污染防治、水资源平衡、循环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务实、严谨、科学的程序进行了《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编制。生态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行政区域;其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形成并不断发展;城乡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f产品f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再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最终实现循环社会理想,将人类活动纳入整个生态循环。本规划纵向逻辑结构如下:首先提出规划指导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进行区域现状分析,包括优势分析及制约因素识别;在完成区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总体定位及建立指标体系;为了实现生态总体定位目标以及指标体系,首先作了生态功能区划,然后进行了3大类共8个专题规划,各专题规划包括示范工程及相应的可行性和效益分析;其次是保障与监督措施,以实现'规划、实施、监督、提高”的动态循环;最后对生态市建设预期效果进行了可达性分析。本规划横向逻辑结构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划分。规划编制人员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领导、专家不吝指正。1总则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整个滨州市区,包括滨城区、经济开发区、邹平、博兴、惠民、沾化、信阳无棣等8个区县,海岸线长239公里,土地总面积9445平方公里。规划时限规划基准年:2002年规划时段:近期(2004〜2007年)中期(2008〜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中国21世纪议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全国生态建设规划纲要》;《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关于开展环境保护'十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重点城市'十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规范》;《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地方环境保护'十五”规划和2015年长远目标纲要》编制技术大纲;其它相关政策、法规和文件。地方相关规划与计划:《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议》;《山东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汇编》;《滨州统计年鉴》(2003);《滨州市林业发展规划(2001—2010)》;《滨州市渤海碧海行动林业项目建设规划》;《滨州市水利建设“十五”计划及2015年发展规划》;《21世纪初期滨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滨州市六河水变清实施规划》;《滨州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滨州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2002年度滨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1.4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加快实施“赶超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用十六年的时间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建设现代河、海生态市的总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和产业结构优化、污染防治、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土绿化四个关键环节,按照“一点两带”布局,加快滨州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文明的道路。1.5规划原则以规划地区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为前提,通过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三者特征和相互作用规律出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货币计量的方式体现资源的价值,实现开发与保护并重,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同步的协调发展局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1.6规划目标总目标——鲁北现代河、海生态市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腹地的区域优势和“中国棉纺之都”的经济特色,以循环经济发展为理念,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用近20年的时间,实现滨州市由粗放型产业向清洁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实现环境污染严重向生态环境清洁优美的转变,实现传统孙子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融合,把滨州市建设成黄河三角洲上一颗经济发达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社会文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鲁北现代河、海生态市。阶段目标:1、近期阶段一一启动和推进阶段(2004〜2007年)初步形成生态市框架。生态区划基本完成;生态市基本形态和发展模式、生态群体、城市功能区域与建筑群体设计风格基本确定;交通网络和绿化、碧水网络全面构筑;功能区和景观区逐步建设;各城区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18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审批;生态城市初级目标———构建“山、水、田、城、海”生态市的格局开始形成。2、中期阶段——发展和提高阶段(2008〜2015年)从2008-2015年,在完成生态市第一阶段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至2015年要形成滨州生态市雏形,以耕地、园地、林地为主体的生态市发展区,以生态隔离带、交通要道、河流为主体的绿色、蓝色通道及其它生态网络。生态区域得到全面建设。滨州城区生态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质量、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市民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适宜度不断提高,“山、水、田、城、海”的内涵不断扩展,与住宅区相匹配的城市园林广场不断兴建,独特的北方城市生态景观和城市建筑群景观逐步形成。以生态隔离带(圈)相隔离的组团式的滨州城区中心商务区,辐射状的分区商务区与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区与生态农业区、生态工业区、居住区与休闲区不断涌现,经济开发区和邹平成为本市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一部分,邹平、无棣、博兴、惠民将建设成为生态城市次中心,生态市形态中期目标——“山、水、田、城、海”生态格局基本形成,共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6个,各县均有1-2个乡镇创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3、远期阶段——全面发展阶段(2016〜2020年)再经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全面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滨城区和经济开发区成为滨州市中心区域,建成符合生态市基本要求、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内外交通便捷、城市建设群体错落有致、充分体现现代河、海型生态市内涵的新城区。整个滨州市将初步建成为赋予自然生态和园林诗画内涵、中西园林与建筑合壁生辉、富于北方特色的鲁北现代河、海生态型城市。1.7规划指标具体见附表1。2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2.1优势因素潜力来自于优势,发挥好优势,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之源。从现实来看,滨州市发展优势主要有:(1)优越的海河地理特色,明显的区位优势滨州市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和渤海湾畔,临河滨海,是环渤海经济圈十七市之一,也是“黄河三角洲”和“海上山东”建设的重点城市之一。在已经初步形成的辽宁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综合经济圈之中,滨州位于这一经济圈中部,不仅有重要的城市依托,而且有广阔的内陆腹地。只要抓住这一新的机遇,加快建设和发展,滨州市将不仅在黄河三角洲,而且还将在整个华东和黄河流域的未来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滨州市又处于京津唐与胶济线两大经济隆起带的复合区位,双重辐射的拉动效应将越来越明显;本市毗邻国家跨世纪重点工程黄骅港,黄骅港的兴起必将拉动滨州经济的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心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预计在本世纪初,环渤海区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地带,而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腹地的滨州市也将成为下世纪初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区之一。(2)具有优势的传统农业资源和一批成长性良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农业方面,滨州市已形成粮油、棉花、畜牧、林果、水产、蔬菜、食用菌、桑蚕等八大主导产业。多年来滨州市一直是山东省的粮棉大区。建成了110万/15公顷金丝小枣、44.2万/15公顷红富士苹果、18.7万/15公顷鸭梨、30万/15公顷冬枣密植园、80万/15公顷蔬菜、6.5万/15公顷桑园、20万/15公顷牧草和32万/15公顷水产养殖等商品基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生产结构雏型基本形成。此外,滨州市还培育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名优特农副产品,如冬枣、鸭梨、金丝小枣等。工业方面,培植形成了纺织、化工、食品、机械、建材等五大支柱行业,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领先的“明星企业”群体,有鲁北企业集团、滨州化工集团、魏桥棉纺织集团、华纺股份公司、渤海活塞集团、邹平琥珀啤酒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位于无棣县的鲁北企业集团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生态工业园区之一,在建设滨州生态市过程中,可以将其做为滨州市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滨州的棉纺织业,出口创汇额排名第二,仅次于青岛海尔的出口创汇额。以上这些均为滨州市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3)典型的生物资源,多样的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系统为滨州市创造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生物资源。全市范围内共有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马谷山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鹤伴山森林公园、打渔张森林公园等四个自然保护区,占滨州国土面积8.78%,这在滨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的发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4)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谐的人文环境滨州历史文化悠久,是兵圣孙武的故乡、世界兵家思想的发源地,以《孙子兵法》为核心的孙子文化博大精深,在国内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和谐的历史人文文化为滨州生态市建设和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从近代看,“滨州棉”一直是国内知名的品牌,滨州市同时拥有门类齐全棉纺行业,形成了从基础加工的纺纱、织布、印染到毛巾、服装的配套体系。2003年滨州市成功举办了“家纺文化节”和其它有影响的文化活动,为滨州打造“中国棉纺织之都”的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当今国内外城市发展普遍重视城市文化品味和历史文化特色的环境背景下,进一步突出滨州市孙子历史文化特色,建设好现代的棉纺文化名市,是滨州市进入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城市行列的重要依托。(5)扎实的工作基础,有利的政策导向滨州市前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为生态市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治理河流和海洋污染问题,滨州市进行了《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实施规划》、《滨州市六河水变清实施规划》等众多规划,并通过审议,已正式颁布实施;博兴生态县规划已通过评审并批复,滨城、无棣、邹平等生态县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滨州市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4处,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都有独立的环保机构,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并建立相应的环保规定;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卓有成效,三年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2.2制约因素(1)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普遍存在滨州市目前的产业发展阶段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主要是资源开放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资源深加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小,高技术产业规模小,多数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如对滨州市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较大的棉纺行业,其出口额主要来自于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粗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品牌产品。滨州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滨州市特色农业产品冬枣为例,由于其在生产、贮藏、销售等环节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使滨州市的冬枣生产在入世后将面临严峻挑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产量,轻质量。冬枣园管理较为粗放,偏重化肥、农药的使用,水资源消耗偏大,忽视科学施肥和合理的灌溉技术,而使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浪费严重,导致冬枣产品质量不能得到稳定的保证。二是重生产,轻市场。生产与销售脱节,农产品生产销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市场开拓力较弱。三是冬枣保鲜技术和贮藏设施研究没有得到提升。冬枣的保鲜一直是困扰冬枣产业发展的难题,主要是由于保鲜期短(通常是3个月)且缺乏深加工产业,而造成大量囤积的冬枣一旦超过保鲜期,即开始逐渐变质,造成农民的经济损失。滨州的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在滨州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形成共识,在三产中的比重偏低,结构较为落后,缺乏市场竞争优势。旅游资源较省内多数城市总量不是很丰富,尤其缺乏大体量、高品味的资源载体。除孙子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外,大多数旅游资源在省内都缺乏一定的吸引力。现有的景点布局较分散,综合协调不够有力,整体联动性不强,规模效益不突出,规范培育力度不够。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道路、码头、车船、厕所等还存在较大的缺项。旅游专业人才缺乏,这直接影响旅游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2)高级人才短缺,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品开发能力不足滨州市目前具有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品开发能力的人才比较缺乏,还不适应滨州市未来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科技的要求。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工程技术、网络信息、外经外贸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拔尖人才明显不足,尤其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家。再加上科技投入不足,全社会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2002年资金投入还不足1%,由此造成科技对经营增长的贡献率偏低。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例也很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不高,企业创新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目前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下一步将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双线推进的任务。(3)生态与环境保护薄弱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有些生态环境的退化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按照城市功能定位要求,滨州市生态环境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容量小,随着水资源的开发,目前滨州境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水环境容量较低。土地利用率低,未利用土地面积竟占到了滨州市国土总面积的1/5。由于土地的退化、盐渍化和沙化,使许多可利用的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滨州市水土流失面积188237.5公顷,占滨州国土总面积的19.92%,土地盐渍化面积158743.2公顷,占16.8%,沙化土地98976公顷,占10.47%。滨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差,2002年滨州市城区在山东省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最后。这主要与滨州市长期的能源结构不合理有关,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滨州市的主要能源,2002年煤炭消费占整个能源消费的66.7%。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美国的煤炭消费只占24%,日本占17%。发达国家中,煤炭消费比例最高的是德国,占30%。这些国家相应的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水平较高,与之相比,滨州市煤炭消耗比重过大。因此滨州市改变大气质量的关键是改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施“蓝天工程”。城区的污染治理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环境质量的要求。2002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0%,全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或作为农业用水;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40%,无害化处理率78%,其它未处理垃圾被临时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而且造成二次污染。2002年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70%,全市的危险废物主要是医疗废物,处置措施是各医院采取焚烧手段。本市尚无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对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不能全部做到无害化处理。河流污染严重,市控河流受到较重污染,18条市控河流中属严重污染的河流13条,占市控河流的72.2%,其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在2.36—22.71之间,其中污染指数平均值超过10的河流有3条,占严重污染河流的23.1%。只有加快生态环境的整治改善工作,才能使滨州市达到经济、环境、社会三者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3生态功能区划3.1生态功能区划结果3.1.1北部滨海滩涂湿地生态区位于山东省北部的渤海之滨,地处无棣县北部和沾化县北部,涉及埕口、小泊头、柳堡、大山、马山子、佘家港、冯家、下河、西小王、滨海、沾化县城部分区域及海防办事处,总面积230065公顷。本区主要生态问题:一是近海污染严重;二是捕捞过度,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三是赤潮和鱼虾贝藻病害频发;四是海洋生物种类不断减少、养殖种质退化等。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保护和恢复海洋、海岸、海岛等湿地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鸟类与渔业资源,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围绕海上滨州建设和“碧海行动”计划,加强海洋国土保护和海洋生态建设,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好滨州市现有的海岸带湿地自然保护区、无棣县古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建立新的保护区;继续扩大晒盐规模,并发展一系列的盐业加工,形成一条生态盐业发展链;利用一些自然洼地搞蓄水工程,进一步扩大芦苇种植规模,在沾化和无棣县发展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生态工程,将荒芜的重盐碱地改良为芦苇绿洲,发展生态造纸工业园;搞好草场建设,改良天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场,改善草群结构,提高载蓄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鱼虾类产卵场、索饵场和鱼虾贝藻类养殖场;严格执行休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开展人工增殖,积极发展远洋捕捞;发展浅海滩涂优势产品养殖;巩固和发展海防林,搞好沿海防潮堤建设;封滩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形成乔、灌、草结合的沿海绿色植被体系;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综合发展其他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滩涂与荒地开发,建设以粮、棉、牧、渔为特色的综合农业基地和以速生林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基地;充分发挥海洋、海岛和黄金海岸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海滨度假旅游。3.1.2北部高效农业生态区地处无棣县、沾化县、阳信县、惠民县,该区位于黄河以北,境内海河流域的河道主要有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和秦口河,另有排水面积3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52条支流河道,潮河独流入海。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土壤盐渍化与沙化严重;受上游水污染及本区工农业污染的影响,地表水污染严重。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利用生物、土壤、工程等措施治理和改造盐渍土和沙化土壤;加大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建设,营造生态防护林、名优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发展节水农业,发挥粮、棉优势;在保护的前提下,依托丰富的林果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加强对过境河流的污染治理,实施六河水变清工程、潮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形成无棣枣粮间作、阳信鸭梨园、沾化冬枣密植园、惠民林果园等特色林果园区。3.1.3中心城市生态功能区地处滨城区,该区域经济基础较好,城市化水平高,是滨州市的经济中心,具有人口众多,交通密集,耕地面积少,建筑面积广的特点。面临着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因此该区域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3.1.4沿黄河生态产业和“四环五海”旅游观光区包括博兴县北部、邹平北部、惠民县南部。涉及乔庄、纯化镇、码头镇、台子镇、大年陈、姜楼、清河镇、李庄、魏集、里则、梁才、杜店、旧镇等镇。本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滨州市为引黄灌溉区,造成大量泥沙淤积,加之防护林建设不配套,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造成大量土壤养分流失;土地沙化和盐碱化现象严重,本区土地成陆年幼,海拔低,受引黄灌溉积聚泥沙,黄河侧渗,滨海矿化地下水顶托及地表裸露,蒸发强烈等因素影响,导致本区极易受风沙化和次生盐碱化危害;水资源短缺,供水基本依赖于引黄河水,自产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利用不足。本区建设主要任务:加大黄河河道泥沙清淤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生态安全;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恢复天然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倡建设生态林,适度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建设生态功能高的复合型农田林网;综合治理开发中低产田和荒碱地,逐步改善生产条件,扩大耕地面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大力发展淡水养殖,搞好植桑养殖,积极发展畜牧业,实现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和增加污水处理能力,使污水达到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最终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进行博兴县打渔张森林公园封育建设和“四环五海”工程建设。3.1.5沿小清河高效农业生态区包括邹平北部地区和博兴中南部地区,涉及邹平县的邹平、长山、焦桥、孙镇、韩店、九户、明集和博兴县的曹王、兴福、店子、湖滨、博兴、闫坊、庞家。小清河位于黄河以南,属淮河水系,该河自邹平五龙堂入境,流经邹平、博兴两县,辖区河道长76.16公里,包括29条支流,主要有孝妇河、胜利河、杏花河、预备河和乌河等。小清河的主要功能是排洪、灌溉、航运、水产等多种功能。本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淡水资源匮乏,地下水急剧下降,在邹平县东部包括县城、长山镇、黛溪镇已形成大型地下水降落漏斗,环境污染较严重,化肥、农药污染,农田林网不健全。本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严格执行《山东省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解决小清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实现至2012年小清河流域水体变清阶段目标;土地资源种养结合,减少化学能量投入,发展高质高产型农业,重点搞好有机食品生产,同时进行商业化生产和有机农产品加工;完善农田林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加强生活节水、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循环水利用等节水设施的建设,提倡、鼓励节水设施的使用,进一步提高节水力度;加强对该区地下水的管理,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逐步调整高耗水产业,停止新上高耗水项目,对已发生严重地面沉降的地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清理不合理的抽水设施,停上新的加重水平衡失调的蓄水、饮水和灌溉工程。3.1.6邹平南部低山丘陵旅游生态区包括西董、临池、好生、青阳四镇,土地总面积23993.54公顷,由白云、会仙、摩诃三大山群组成,大小山头317个,最高点长白山摩诃顶主峰,海拔826.8m,属于鲁中泰沂山区的北麓,地貌和水温条件复杂多变。山区流域内有黛溪河、潴龙河、淦沟河主要沟河28条,大小山峪408条。本区还有储量达39455吨位的铜矿和少量锌矿、伴生硫铁矿等矿藏,位于临池镇的王家庄铜矿为小型特富综合有色金属伴生矿。本区复杂的地形和土壤条件为发展林果业、进行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而且本区是城区地下水资源的主要补给区,在生态功能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105t/akm2,流失面积达224.94平方公里,占邹平县土地总面积的18%。本区保护与发展主要方向和任务:加强次生天然林保护,积极推进封山育林,实施退耕还林,加速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恢复天然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扩大山楂、杏、香椿等名优土特产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时发展食草畜牧业、生态农业旅游和高效旱作农业;坚决制止矿产资源的非法开采,加大对城市周围自然景观的管理和治理力度;以鹤伴山森林公园游览区为重点,加快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形成人文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旅游区。3.2分区控制性规划3.2.1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地区1、河流源头和沿岸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主要是位于博兴县的引黄济青渠道。滨州市淡水资源缺乏,保护好这类功能区,可以增加生态用水、提高淡水供应能力、保证区域生态安全。控制性规划措施:(1)建立严格保护区域,设立禁挖区、禁采区、禁伐区、禁牧区、禁垦区、禁磷区,禁止在区内建设有污染、有毒的工业;(2)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和城镇生活、工业污染治理工程;(3)开展退耕还草还林、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等人工生态建设工程,适当开展生态移民;(4)调整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与生产布局,组织生态产业示范,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名优特产品;(5)保持水土,维护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库区草、灌、林植被或生态系统,治理水土流失;(6)减轻水污染负荷,改善水质条件,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2、邹平南部山区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生态功能保护区控制性规划措施:(1)建立鹤伴山自然保护区和马庄流域自然保护区,运用生态学、林学、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选用乡土植物种类和其他适宜种类,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自然恢复森林和灌丛植被,营造水源涵养林和生态林,提高森林覆盖率;(2)发展生态产业,在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建设果树林、经济林等;(3)加强梯田的整饬工作,兴建高标准水平梯田,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同时,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相对安全的替代品。3、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和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所在区。该区域包括: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马谷山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博兴县打渔张省级森林公园、邹平县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的自然保护区(惠民县沙窝林场、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无棣谭杨湿地自然保护区、博兴县麻大湖自然保护区、邹平县马庄流域等)和有特殊意义的文化遗迹所在地(魏氏庄园、孙子故园、博兴丈八佛石造像、范公祠等)。控制性规划措施:(1)严禁在区内乱建采石点,尤其是在景点、道路两侧及重要的水源涵养区附近,注意恢复自然景观,减少水土流失;(2)以封山育林为主,陡坡垦种的农田一律退耕还林、还果、还牧,并在旅游点附近或交通要道旁,兴建旅游果园,美化环境,并起到水土保持作用;3)禁止在区内建设与旅游无关的建筑设施及乱扔废弃物,滥捕鸟类等行为,对严重违章的建筑予以拆除;(4)严禁在区内建设污染排放型企业和进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开发性建设活动;(5)在区内推广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发展安全食品,降低和减少化肥使用量,用微生态肥料替代化肥,逐步以生物治虫替代农药治虫,将化肥使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6)对重点自然保护区采取封山、封滩育林育草,依靠自然演替,加强自然更新来恢复天然生态系统,尽可能地再造原始的、天然的植被类型(即森林、灌木林、草原),在现有保护区基础上,扩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同时建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对重点区域,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和增加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特别是国家级的保护区,并依据生态特点、保护现状、生态功能恢复的状况,以及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统筹规划,分部门和地区制定建设规划。3.2.2生态环境保护性利用区1、重要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滨州市重要的湿地有浅海滩涂湿地、黄河、徒骇河、德惠新河、漳卫新河、秦口河、潮河、小清河、支脉河、博兴县麻大湖湿地和蓄水量大于1000万方以上的水库,有浦城水库、秦台水库、三八水库、月明洼水库、毛家洼水库和“五海”等。针对滨州市湿地系统,特提出以下几项控制措施:(1)在东郊水库、孟家水库、幸福水库、三角洼水库、毛家洼水库、齐圈水库、打渔张渠首水库、纯化水库、三八等作为饮用水的水库周边建设不小于500米的绿化带,绿化率达到80%,使这些保护区成为为中心城镇服务的生态环境调节区和旅游区。(2)对中型水库、蓄水兼行洪河道、农用河道(接纳再生水为主)及排涝河道这些地区周围500米范围内控制建设用地,加强生态农业和农田林网建设。(3)控制陆域面源污染的排放,在区内推广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发展安全食品,降低和减少化肥使用量,用微生态肥料替代化肥,逐步以生物治虫替代农药治虫,将化肥使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4)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和城镇生活、工业污染治理(5)以保护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鸟类为主体,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海岸带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限制捕捞强度和时间等多种途径和措施,逐渐恢复大面积的沼泽地和芦苇湿地生态环境。(6)规划保留现状的盐田及滩涂。2、风景旅游度假区滨州市目前有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魏氏庄园和一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孙子故园,同时还有许多待开发建设的风景游览区,如徒骇河生态旅游区、秦台旅游区、麻大湖旅游区等。该区的控制性规划措施:(1)严格控制风景旅游区中的非法建设,对严重影响景区视觉敏感性的不合理建筑或标牌要改建或拆除;(2)进一步加强风景旅游度假区的管理规范化,对环境污染和乱开滥采的行为采取制定相应法规;(3)加强对重要岸线段的环境监控和管理:规范海上养殖活动,削减养殖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船舶污染控制,推广生态农业、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等。(4)景区内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属生态环境重点维护的区域,禁止开发与这一原则相违背的产业和项目。3、沙化、盐渍化生态脆弱和退化区滨州市沙化、盐渍化生态脆弱和退化地区主要集中在滨北地区,包括无棣、沾化、阳信三县和滨城区。(1)通过控制地下水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施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方面考虑遏制和改善沙化、盐渍化土地;(2)在农田中,采取相应的综合技术措施,减轻盐分危害;在荒滩上播种耐盐牧草和绿肥,增加地面覆盖植被覆盖率,抑制盐分上升;(3)利用废弃滩涂建池养虾,发展海产养殖,但必须兼顾土壤改良,避免人为抬高地下水位,加重附近土壤盐渍危害;3.2.3生态环境引导控制区1、地下水库水源地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建立梯级拦蓄、回灌补源工程及扩大上游河流的供水能力等工程措施,防止海水入侵和地面下沉;地下水库及其汇水区范围内,禁止建立污染严重企业,禁止废污水的排放和农药、化肥、家禽等污染源的排放等。2、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清理不合理的抽水设施,停止新的加重水平衡失调的蓄水、饮水和灌溉工程;对地下水超采区应加强生活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循环水利用等节水设施建设,提倡、鼓励节水设施的使用,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进一步提高节水力度;在地下水超采区,建立高耗水项目管理制度,逐步调整该区的高耗水产业,停止新上高耗水项目,确保流域生态用水。3、农田严格控制基本农田的数量,落实土地“占一补一”的政策,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发挥平原地区土地资源优势,以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创汇的生态农业;开发荒滩、荒地进行种植或养殖,对矿业废弃开采区进行复垦,合并村庄,改造空心村,腾出耕地;推广节水农业,推广滴灌技术;完善平原绿化体系,提高农田林网标准和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农业园区的发展,通过综合控制农药、化肥、除草剂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施用,采用生物防治,增施高效有机肥、复合肥,使用可降解地膜等综合措施,降低农畜水产品中污染物残留量,发展无公害食品,并逐步使之发展为集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在农田周围禁止建设重污染、高耗能的企业。4、小型水库开展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目的的退耕还林还草、植被培育工作,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增加绿化面积,以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在小型水库周围可发展生态型产业,在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建设果树林、经济林等,杜绝污染严重、耗能大的企业。3.2.4可开发建设区该区主要包括各区县的工业园区,还有滨州城区、经济开发区、邹平县、惠民县、阳信县、博兴县、无棣县、沾化县等各县城区、各镇区及中心村。本区的规划方向如下:1、保持适度的人口密度,控制各类用地比例,避免由于城镇化发展,而导致人口增加带来众多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2、根据适度的可开发容量,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建设。已有的建设用地应加强环境管理。3、严格控制开发建设用量和建设用地性质,建筑风格宜地区化。4、加强各城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严格控制人为造成的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5、严格执行水、气、声、渣污染排放控制管理,不得将污染废弃物直接排入主河道。6、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状态,减少取直、筑坝等工程,使河流保持自然的动态和较强的自净能力,将河流两岸林带建设与城镇景观建设相结合,在建设中充分保持和发挥河流的生态功能。7、结合河道、公路等廊道,推进道路绿化、小区绿化和绿化带建设,推广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包括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墙体绿化、桥绿化、室内绿化等各种绿化形式,逐步提高城镇的绿化水平。8、必要时在工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外围,建设500米宽的防护林带,以消除工业区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绿化率达到60%以上。3.3绿色空间构架3.3.1生态廊道网络建设1、“黄河森林生态廊道”“黄河森林生态廊道”属于滨州市政府提出的“一点两带”建设中“一带”,廊道的生态建设是以林地为主,沿黄河南北两侧建设宽度为500〜1000米生态绿化林地,绿化覆盖率保持在70%。西与“徒骇河生态廊道”相连,东与博兴县“打渔张省级森林公园”相接。在贯穿滨州市中心发展主轴——黄河上,建设“走廊型”生态廊道,将生态建设与发展黄河两岸经济紧密结合,将是滨州市近期生态建设的重点。本廊道要成为滨州市的标志性黄河景观带,成为连接四县区的绿色纽带,而且应当成为滨州市自然生态恢复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2、“沿海滩涂森林生态廊道”沿海基干防护林带:沿61.9公里的新海路两侧各栽植100米以上宽度防护林带,建设面积1720公顷。在管理方式上采取粗放式管理方法,遵循自然演替模式和进程,恢复植被中物种之间的生态交互作用,提高异质性,创建天然的沿海生态防护林系统。沿海封滩育林和飞播造林区:规划区域为新海路以北至渤海。封滩育林区面积为8000公顷,通过采取整平,开挖排碱沟等配套工程措施,充分利用机械作业辅以人力,造、管、封、育相结合,以采集当地物种,大力发展耐盐碱、抗瘠泊的优良树种,以柽柳林为主,遵循自然演替过程,尽快恢复天然生态系统。中近海人工造林区:在新海路以南的中近海区域,面积5980公顷,以绒毛白蜡、杨、柳、刺槐等树种组成的混交防护林。内陆绿化区: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农耕区,规划以冬枣、小枣为主的经济林3267公顷,规划以沟、渠、路绿化带为主的防护林带1700公顷。农田林网:在耕地范围内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144666公顷,折实造林面积6552公顷。沿海滩涂森林生态廊道的建设将成为保护滨州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滩涂生态环境,丰富和完善滨海旅游资源,提高生态文化品位和内涵。在此范围内还需注意无棣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和马谷山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3、滨城市区“四环五海”湿地森林生态廊道四环景观:环城国道以及公路的外围林带景观---密林叠翠;国道、公路与河道之间的防护林带景观---林荫绿障;由环城河所形成的河湖水景景观---碧波清流;以及靠近城市内侧的滨水游憩绿地景观---绿茵花径。景观特征为: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突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光旖旎的特色。五海景观:东海以“水”为主题,利用3.40平方公里的东郊水库为基面规划沿水库的250米宽的松林防护带,形成大水面、大绿地的景观效果;南海以“情”为主题,突出“黄河风情”的设计理念,以南海坐佛的意象为其设计形态,景点布局有:莲花池、滨河风情带、黄河科普中心、黄河风情村、工艺作坊、菩提树、渔村、翠堤春晓、娱乐休闲中心、密林仙踪、修剪灌木园、南入口广场等景点;北海:以“人”为主题,突出人与自然相融的设计理念,该绿地主要作为市民游憩、运动的场所,景点布局有:生命起点、生命意义、水上彩虹、温馨家园、滨水休闲、水波广场、渔人码头、水上漂流、野外探险、彩弹游戏等景点;中海:以“天”为主题,突出日月星晨的设计理念,规划布局以相应的形态将绿化小岛散布在宽阔的水面之中。整个生态林带绿化工程把生态防护林、生态经济林、风景林与景点绿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森林生态为主体,形成大的森林生态圈,达到林中有城、城在林中的绿化、美化效果,营造出“清水环绕,层林叠翠”的生态格局,充分体现现代生态文明城市新形象。在“四环五海”湿地生态廊道建设中,应大力植树造林、发展林果、花卉业等,形成绿树与碧水交相辉映的绚丽景象。其间可适度发展旅游农业、渔业,养殖一些珍稀或贵重水产品,并应预留足够的候鸟迁徙生存的空间以保护生物多样性。4、“芦苇湿地保护区”在无棣县埕口镇、马山子镇、柳堡乡、西小王乡和沾化县富国镇、冯家镇、滨海乡、下河乡、利国乡建成以种植芦苇为主的湿地生态保护区。通过建闸蓄水,将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秦口河、潮河等五条河流尾水和汛期水源蓄积起来,并引入中水,用于芦苇生态湿地的开发建设。芦苇湿地生态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可以起到“肾”“肺”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还可以为造纸提供原料,并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在无棣县柳堡乡和沾化县富国镇建设造纸厂,将芦苇用于造纸原料,同时预处理后的污水排入芦苇湿地进行处理,并实现污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最终实现盐碱荒地资源的有序和可持续利用,建成物产丰富、环境优美、效益良好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带。5、河流绿色通道河道改造和建设(包括两岸的绿化、净化、美化),将形成本市的绿脉,提高河道在滨洲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景观和形象建设的功能与作用。将本市河流生态廊道分为一级河流廊道和次一级河流通道:一级河流廊道规划是徒骇河、德惠新河、马颊河、漳卫新河、秦口河、小清河、杏花沟、孝妇河、潮河等,两岸设置50米以上植被绿化带;其支流为次一级河流通道,两岸设置20米以上的植被带。植被搭配应以当地花草植被、灌木丛和高大乔木有层次的组合,应尽量选择当地物种来进行河流廊道的建设。6、公路、铁路绿色通道在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之间建立生态走廊和绿色屏障,保护中心城区和各发展区的生态环境。该廊道以成片林地、草地与河流、湖泊、水库相结合,旅游农业与近郊牧业相结合,形成绿色走廊、蓝色走廊。根据国家规定,城市主干道绿化断面应占路宽30%以上。在林种的搭配上以乔、灌、草为主,保持自然林原貌,为生物的迁移和歇息提供良好空间。7、打通生态廊道和绿色通道打通、梳理黄河、小清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等密布城乡地区的河网水系及渤海绿化带,形成网状的“绿色通道”系统,特别是中心城市外围规划的“四环五海”城市生态保护圈,各大型自然保护区和主要河道、道路干线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与多种类型公共绿地构成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地系统。在中心城生态保护圈内外,建设若干个湿地——“滨城之肾”和若干个环城森林公园——“滨城之肺”。城镇绿化林荫道、市政设施绿化廊道等,将各类公园、自然保护区、街头绿地等线状、点状和块状的生态绿地串联起来,共同构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型网络式生态廊道体系,形成水面绿地城市一体化的城乡生态格局。3.3.2生态保护圈针对滨州市北部沿海,南部有山,黄河穿越中部的独特自然地理特征,建立三个生态保护圈。第一个保护圈是位于滨州北部的沿海生态湿地。加强沿海滩涂森林生态廊道建设。第二个保护圈划在滨州市“四环五海”绿化带和黄河生态廊道。完善“四环五海”绿化带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城市集中公共绿地、道路绿地、河流湖泊绿地的建设。沿外环线建立8个绿色楔形绿地,并在其间建设城市风景区、植物园、公园、生产绿地等,8个绿色楔形绿地形成城市的对外窗口,通过黄河森林、“五海”绿化和环城绿化成为中心城区补充新鲜空气的通道。第三个保护圈在邹平南部山区。在现有的鹤伴山自然保护区和马庄流域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育草、自然恢复手段,丰富南部山区的森林植被资源和鸟类资源,改善当地的森林生态环境,成为滨州南部绿肺。4生态经济体系建设4.1区域循环经济构建与产业体系结构调整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围绕果菜牧渔四大主导产业,加强科技投入,发展特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创汇农业,提升产业档次和水平。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培育市场、强化龙头企业建设等,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可持续农业转变。围绕果菜牧渔四大主导产业进行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林果(冬枣为主)、牧草(苜蓿为主)、瓜菜、水产、棉花、金丝小枣六个百万/15公顷特色工程建设,渔业重点引进大菱鱼、南美白对虾、文蛤、螺旋藻、丰年虫、海参、沙蚕、海蜇八个品种,优化提高第一产业,突出强化加工行业,大力搞活第三产业,形成以生态渔业、生态畜牧业及出口加工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链,以生态种植业、生态林果业、花卉为农业的辅助产业,不断延伸产业和相关产业联动配套的产业群,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的物流循环,实现农、林、牧、副、渔的高效耦合,带动农业综合效益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滨州市各阶段的主辅产业发展规划详见下表:表4-1-1滨州市第一产业主辅品种发展规划时段名称措施GDP增加值(亿元)占GDP比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人)现状主导产业粮油、棉花、瓜果//18.422670辅助产业蔬菜、蚕桑、食用菌、苜蓿、水产、畜牧近期主导产业粮、棉、瓜果、蔬菜、苜蓿、蚕桑、食用菌重点发展吨粮田,发展绿色食品基地77.8115.13957辅助产业畜牧、水产养殖、出口加工、花卉提高畜牧、水产比重,部分地区发展花卉种植中期主导产业特色棉、蔬菜、畜牧、精品渔业、出口加工增加有机食品基地,建设高科技水产、畜牧示范园,新建和扩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144.6116.87350辅助产业绿色林果业、花卉发展沾化冬枣、无棣金丝小枣、阳信鸭梨、邹平水杏等特色优质林果业,壮大花卉种植业远期主导产业生态渔业、出口加工、生态畜牧发展良种繁育场、规模饲养场、增加和扩大农产品加工规模164.0118.411000辅助产业生态种植(包括特色棉、粮食、蔬菜种植)、生态林果、花卉走高效、高产、优质生态种植业、林果业和花卉业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和产业,淘汰和限制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重污染的企业和产业。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重点,关停、淘汰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生产项目,对落后生产工艺实施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快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六大产业的改造提升,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解决造纸、酿造、电力、建材等行业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实现资源、能源、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搞好上下游产品的配套,不断延伸产品、产业链;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促进资源开发型城市的生态恢复和老工业区的改造;实现污染物的源削减,降低污染负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铁路、高速公路、海运网络为基础,以现有的纺织、化工、汽车配件等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为主干,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科技开发园、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等功能园区,形成特色生态经济区。下表列出了滨州市第二产业不同阶段的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情况。表4-1—2滨州市第二产业主辅产业发展规划阶段产业名称措施GDP增加值(亿元)占GDP比例(%)现状主导产业化工、纺织、机械、轻工//50.89辅助产业建材、冶金近期主导产业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植壮大低污染、低能耗产业,逐步替代传统产业340.1154.2辅助产业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海洋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产业中期主导产业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海洋工程、机电一体化、环保产业、纺织、化工724.0550辅助产业轻工、机械、建材、冶金远期主导产业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海洋工程、海洋化工、环保产业1001.4343辅助产业机电一体化、轻工、纺织、机械、建材、冶金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电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普及9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知识创新的经费和人员投入,促进企业提高知识创新投入,加强滨州市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知识产业和知识劳动者的比例,提高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发展环境产业,近期规划建立资源回收公司,完善滨州市物资分类回收系统,实现工业固体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组建生态维护产业,维护滨州市的生态环境安全,促进滨州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水利、交通、电力、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能力。表4—1—3滨州市第三产业主辅产业发展规划阶段产业名称措施GDP增加值(亿元)占GDP比例(%)现状主导产业商贸、电信、金融保险//30.76辅助产业中介咨询、旅游、物流、房地产近期主导产业生态商贸、现代物流、资源回收再利用业、金融保险、房地产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知识信息产业和环境产业209.5934.4辅助产业生态旅游、知识信息产业、生态维护产业中期主导产业生态商贸、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知识信息产业、资源回收再利用业578.4440辅助产业金融保险、房地产、生态维护产业远期主导产业生态商贸、生态旅游、现代物流、知识信息产业、资源回收再利用业、生态维护产业1164.4550辅助产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可参照下图:(略)产业布局调整——“四区两城一廊”四区:海上滨州建设区——以无棣的埕口至沾化冯家、滨海为界的北部沿海区域。发挥海洋滩涂和区域资源优势为主,重点建设海洋渔业(句括养殖、捕捞)、海洋运输业、海洋化工、海洋机械制造与拆修、海洋旅游业及贝壳资源利用等,把该区建设成为黄骅港城的淡水及农牧渔业供应基地。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以无棣棣东高效农业开发区、绿色产业基地和沾化农牧综合开发区为起点,逐步向周围辐射,建立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三园一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区——以惠民、阳信、滨城、开发区四县区为主体,包括无棣南部、沾化西南部、博兴北部、邹平中北部等区域,建立以优质林果(鸭梨、红富士苹果、冬枣、金丝小枣等)、蔬菜、桑蚕和畜牧业(牛、羊、鸡、猪、兔)为主要内容的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矿产资源开发区——以邹平县南部山区为重点,加快开发铜金矿(有色金属)、花岗石建材、麦饭石、矿泉水等资源,辅之以山区林果及旅游业。充分发挥济青高速公路的作用,逐步建成“二级经济中心”。两城:高科技化工城——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鲁北企业集团建成名闻中外的高科技绿色环保型化工城,成为滨州新的经济增长极。纺织城——以魏桥棉纺织有限公司为依托,充分发挥保税仓库的功能,建成全国重要的纺织城和保税区。一廊:工业长廊——以滨城区、博兴县城及205国道沿线为重点建设工业长廊。充分利用现有的大中型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纺织、机械及食品加工业,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将其建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长廊。4.2生态农业建设4.2.1规划目标突出体现农业的“生态”特性,加强科技投入,发掘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有机食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和有机肥,使农业向无害化和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4.2.2生态农业建设方案生态种植业粮食:发展立体种植、间作套种等新的种植模式,提高粮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大力提高优质粮种植比重,适当发展粮饲兼用作物和名特优小杂粮。发展优质高产粮,扩大荒碱地植棉面积,重点发展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和可纺性强、适用市场需求的抗虫杂交棉、彩色棉等优质高效品种,着力培育桑蚕龙头企业和技术力量。蔬菜业:发展精细名优菜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选用大棚、温室、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方式,发展反季节蔬菜果品等高产优质高效作物。着力培育重点食用菌生产乡镇,建立示范服务基地,发展区域规范生产,把滨州市培植和建设成具有鲁北特色的黄河三角洲食用菌基地。生态林果业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名优经济林、木本药材、花卉业、森林旅游业等重点林业产业区和产业带,培植发展木材加工业、经济林产品贮藏与加工业,发展林业“绿色银行”。经济林以建设冬枣、鸭梨、金丝小枣、短枝红富士苹果、邹平水杏、惠民蜜桃六大果品生产基地为重点,把冬枣突出确立为滨州市特色农业的主导产业和林果业的拳头产品。生态畜牧业有计划地改良天然草场,实行草田轮作或退耕还草,大面积种植人工牧草和饲料作物,推广种草养畜,实现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的动态平衡,形成良好的生物循环。坚持农区畜牧业与草地畜牧业并重,生产与加工、流通并举。稳步发展猪鸡鸭生产,突出发展牛羊兔等食草型、节粮型畜禽,大力发展苜蓿种植和黑牛、德州驴等特种动物养殖,推进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生态渔业采用工程和生物技术,有计划地培育和保护近海渔业资源,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减轻海水养殖污染。大中型水库养殖要遵循生态规律,以生态养殖为主,实现精养高产,重点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养殖。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重点强化对主要病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利用低洼盐碱地改造建设高产高效渔塘,台田种粮(树、草)形成“上粮下渔”的生态渔业。注重产品的加工、运输和销售,建设水产品批发市场。形成苗种繁育、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渔业生产产业链。为防止捕杀幼鱼和卵前成鱼,划定禁渔期和禁渔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禁止在禁渔期和禁渔区从事渔业活动。4.3循环经济型工业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模式,建设滨州市循环经济型工业体系。图4-3-1工业循环系统(略)依据滨州市的工业发展状况,打造“五大生产基地”,培植“五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四个工业园区”。“五大生产基地”——化工基地、纺织印染基地、食品轻工基地、汽车零部件基地和铝材加工基地。“五个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及制药产业、海洋工程、新材料产业、电子与信息产业和环保产业。“四个工业园区”——滨州魏桥纺织邹平工业园、鲁北高新技术工业园、综合性工业园区、亚光工业园。工业布局滨城区:生态造纸、家纺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机械加工、生态旅游;沾化县:生态造纸、盐及盐化工、生态旅游、冬枣产业化、农副产品深加工、海洋生态渔业;无棣县:生态发电、盐及盐化工、畜牧业及饲料加工和皮革加工、河海生态旅游、枣及枣制品加工、棉花及家纺产业、海洋生态渔业、环保产业;阳信县:农副产品深加工、畜牧养殖加工、生态科技工业;邹平县:农副产品深加工、棉花及家纺产业、冶金工业基地;惠民县:农副产品深加工;博兴县:食品、轻纺产业、现代物流业。4.4生态友好型服务业建设滨州市生态友好型服务业建设包括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建设。通过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第三产业的进步,争取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在2007年达到32%,2015年达到40%,2020年达到50%。图4-4-1生态服务业循环系统(略)4.4.1商贸物流业发挥大中型骨干流通企业的龙头作用,放开放活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个体私营经济,构建大流通格局。围绕滨州市已形成的纺织、化工、机械、食品、建材五大传统支柱产业,搞好流通业的配套发展。围绕实现农业产业化战略,搞活农产品流通,搞好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企业集团。争取到2007年建成10个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4.4.2现代物流业依托所处的区位优势,依托小城镇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强化滨州市商贸特点,带动滨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滨州现代物流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4.4.3生产生活服务业通过发展滨州市的生产生活服务业,促进相关行业内部、行业间直至一、二、三产业间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探索和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从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到最终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全过程控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并将其融入现代服务业体系中,建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4.4.4生态旅游业控制旅游区烟煤污染,控制尾气超标汽车直接进入景区内部,考虑使用低噪音、无污染的电瓶车,严禁在旅游区焚烧秸秆。在麻大湖、徒骇河等主要游览水域和游览河段,严禁控制油污“跑、冒、漏、滴”现象,鼓励和提倡使用无污染船只,严禁直接向滨海湿地和近海水域直接排放污水。旅游区内限制使用汽车鸣笛,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区内禁止鸣笛,避免在“安静期”施工,以免影响鸟类的正常活动。在各旅游区建立科学的垃圾收集,摆放与清运系统,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随地堆放或就地焚烧。在各旅游景区逐步建立起旅游生态环境监测预测系统并实现全市联网,对各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定期或随时跟踪调查,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方案,指导监督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在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提高宾馆、酒店的星级水平,完善旅游餐饮、娱乐及旅游购物,发展绿色酒店,提倡绿色服务,在2005年前现有的高档旅游饭店基本达到绿色宾馆标准,2008年前,全部中高档宾馆达到绿色宾馆标准;完善生态旅游交通体系,发展绿色交通,开辟连接主要旅游景点的旅游公交专线,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加强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使旅游活动成为生态教育的基地。旅游景区要通过编制手册、树立标牌、导游讲解、实物展示等手段,宣传生态保护知识。实行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制度,推广使用可降解的旅游快餐餐具和包装物,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禁止制作、出售用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制作的纪念品,保护好生态资源。加强旅游培训基地和岗位培训制度建设,加强对导游和外联人员的生态文化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5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保护规划5.1规划目标遏制生态破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人口、资源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使滨州大地天蓝、地绿、水碧,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确保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废污水收集、废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收集进入城市管网集中处理后排放,建成滨州市截流、治污、导流的污水处理格局。结合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入河排污口布局,充分利用水环境容量,保证重点水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彻底解决滨州市水体有机污染问题。实现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相对平衡,充分发掘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潜力,大力开展水生态建设,不断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全面保障滨州市人民生活、工业生产和生态保护水源质量,建设环境优美的海河之滨。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污染指数不超过60;风景游览区、森林公园大气环境质量好于一级标准的天数达到100%,其他各区大气环境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95%。建立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加大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比率;在全市逐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对危险废物采取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避免二次污染。海洋生态建设取得成效,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根治,入海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海洋生物资源基本恢复,2007年实现功能区划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将全市未绿化的沟路渠、大型河道及宜林的荒山、荒滩、荒地基本绿化起来,形成以主要公路、大中型河流、堤岸绿色通道为骨架,以农田林网、农林间作为主体,由多林种、多形式、多层次组成的综合防护林体系。5.2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保护方案5.2.1水污染综合治理和保护(1)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抓好蒲城水库、东郊水库、秦台水库、三八水库、月明洼水库和毛家洼水库等较大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并建立其水质旬报制度和水环境治理报告制度;要对南水北调调水沿线水域实行重点保护;加大保护力度,确保饮用水的水源地及输水沟渠不受污染。(2)自然水体(江河、湖泊、海洋)与地下水的水质控制加快各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各企业排放的废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河道。在农村大力实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推行生态农业发展。(3)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各区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步伐,推进“国家渤海碧海行动”和“六河水变清”工程的实施。城区平均水体环境质量由现在的劣V类,到2007年降至V类,2015年好转至IV类,2020年达到III类水质;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近期达到60%,2015年达到80%,2020年增至85%。(4)工业废水污染防治突出抓好造纸、食品加工、酿造、化工、印染、纺织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尤其是淀粉、造纸、印染等行业。(5)中水回用和污水资源化加快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步伐,使之成为滨州市重要的补充水源,以缓解水资源紧缺压力。加强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2007年由现在的27.27%增至30%,2015年达到50%,2020年实现70%目标。在现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建设再生水农业回用(包括集输调配系统、调蓄水库)配套工程,形成再生水利用系统和沿海潮间带生态恢复工程系统。(6)近岸海域水质保护争取近期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100%达标,完成碧海行动计划。控制城市污水和农业面源对近岸海域的污染,削减氮、磷入海量。完成港口各类污染物的治理,包括进出港船舶的压仓水、生产性废水、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固体废物、港池海域固体漂流物等。油船和400吨以上的非油船、供油轮、供水轮、拖轮等船舶应全部配备油水分离器,禁止压舱水直接排海,禁止船舶在海上投弃垃圾,小于400吨的非油船机舱舱底含油污水全部上岸处理。完善海上溢油污染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事故处理体系,配备应急围油栏、吸油毡、消油剂、撇油器等,消除或减轻突发事故对海域环境造成的损失。滨州海岸带集中了海洋化工、发电、港口、码头等各类企业。除按照《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原有陆源污染物加强监管外,还要按照《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预防各种经济开发对海洋的污染损害。加大海上污染控制力度,严禁海上倾废。(7)水环境生态恢复河段生态恢复:在有条件的河段,利用河道生态恢复方法,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荷花等,吸收转移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改善重点河段水环境质量;「沿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在无棣、沾化沿海滩涂湿地,利用马颊河、德惠新河、徒骇河、秦口河等四条河流尾水、汛期蓄积水,以及回用中水,种植芦苇,同时可以吸引鸟类的栖息繁衍,逐渐形成滨州渤海湾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城区绿心生态恢复:扩大绿心的水域面积,增加麻大湖、芽庄湖、青沙湖等的调蓄能力和环境承载力。疏通麻大湖、芽庄湖与小清河的水上通道,疏浚各绿心之间的河道,构筑滨州市水上绿色通道。在水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必须满足生态用水的基本需要。在优先满足生活、农业和生态基本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再考虑兼顾生产用水,使滨州市河流与湿地水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发展——湿地耐污、耐盐种群比例降低,总种群数量上升,生态总量增加;初级生产者及初级消费者配比向合理化发展;高层次底栖生物及鱼类等总量增加。大气污染治理2002年滨州市滨城区是山东环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应加大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到2007年每年至少有260天好于或等于空气质量2级标准,2015年达到300天,2020年增至320天。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继续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固体废物控制与管理建设全市固体废物管理网络,完善回收利用和交换系统,加快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步伐。(1)集中处理危险废物建立滨州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集中处置危险废物;制定滨州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2)加强工业废渣的治理和综合利用采用粉煤灰制造轻质隔墙板材生产线和修路回填土,将粉煤灰转变为建材原料,使每年新生的粉煤灰随产随消,保持动态平衡。至2007年实现工业固体废物100%集中处置利用。(3)逐步消除“白色污染”加强市场、市容的执法力度,禁用不可降解的超薄塑料袋和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尽快消除白色污染并完善回收利用系统;继续加强塑料制品的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化。(4)市区生活垃圾的管理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和袋装化,建设滨州市垃圾处理厂,2007年前垃圾处理规模600吨/日,处理方式实行卫生填埋、生物制肥和焚烧利用热能相结合,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水平,2007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2015年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在各城镇建设一批垃圾转运站,垃圾的清扫及收集工作由环卫部门负责收运至转运站,最终统一运送至垃圾处理厂集中处置。对有机垃圾,在各区县提倡推广小型垃圾造肥装置,就地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5.2.4噪声污染防治综合治理市县区声环境,在市区道路建设、新居民区建设和市区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加强法制管理,严格控制建筑施工和社会、商业、娱乐等各类噪声扰民源;加强对机动车整车噪声的管理和道路禁鸣管理,控制交通噪声污染;继续加强噪声达标区的建设,巩固和扩大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加强信访工作,及时解决群众投诉。加强对固定噪声源的执法监督。噪声达标区内禁止新建噪声污染严重的项目。2007年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95%,2015年增至97%,2020年再提高到98%。5.2.5辐射和化学危险品污染防治加强辐射环境管理。建立医院、学校、研究院所、企业等放射源登记管理数据库,做好生活社区、学校等场所电磁辐射水平监测,提高监控能力,加快放射性废物分类收贮,妥善落实中、低放射废物处置措施。加强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实现对有毒化学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和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剧毒、高毒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加强有毒化学品废物处理场所建设,实现有毒化学品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5.2.6城市污染治理重点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网配套建设工作,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工程和污泥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推广小区中水回用先进技术。加快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加快整治城市内河、内湖以及餐饮业油烟污染。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煤气,积极推进餐饮业煤改气的进程。控制建筑施工过程中扬尘、粉尘等污染。推广使用清洁交通工具,市内出租车要逐步向环保型汽车过渡。实行噪声分类管理,加强建筑施工、文化娱乐噪声扰民情况的监督管理,消除噪声污染。认真解决市民噪声污染投诉。改善城市绿化的结构,发展节水型绿化。对邹平县裸露山体和开山采石场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对城区中主干街道两侧的房屋楼宇进行装饰美化,在城区增建多处景观。在城区大力种树植草栽花,建立覆盖整个区县的绿色公共交通快速网络。在2007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m2,2015年达到15m2,2020年达到16m2。农业面源污染控制(1)化肥、农药污染控制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推广平衡施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大幅度降低化肥、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至2007年化肥施用强度由2002年的601公斤/公顷降到300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降到5公斤/公顷;2015年化肥施用强度继续降到280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为3.8公斤/公顷;2020年化肥施用强度为150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降到1.0公斤/公顷。采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防止肥力衰退与土壤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增加土壤肥力。具体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和合理施用化肥,以便不仅有利于当季作物的高产,而且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提高。对于某些盐碱低产土壤要借助化学改良剂和灌溉施肥等手段进行改良,消除障碍因素,以提高肥力水平。此外还要进行合理的耕作和轮作,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防止某些养分亏缺和水气失调;防止土壤受重金属、农药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污染;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布局,促进生物物质的循环和再利用;防止水土流失、风蚀、次生盐渍化和沙漠化等各种退化现象的发生,保护森林植被,维护生态平衡等。(2)农业废弃物污染控制加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实现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废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发展秸秆气化工程、秸秆饲料加工工程、过腹还田等工程,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业白色污染防治,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力度,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小城镇环境保护(1)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引导乡镇工业向小城镇集中,因地制宜实行污染集中控制。(2)坚决淘汰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而又治理无望的落后生产工艺;积极扶持无污染、轻污染的高新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特色美术立体课程设计
- 猜数字游戏c课程设计
- 焰火鞭炮行业国际市场拓展与贸易考核试卷
- 电机在纳米技术设备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玻璃纤维卫星通信天线考核试卷
- 碱性物质的生物降解考核试卷
- 瑜伽墙系列课程设计
- 2024年度高新技术产品预采购框架协议3篇
- 2024年滴灌系统市场推广与销售合同
- 2024年混凝土制品生产委托协议
- 食品安全检测合作合同
- 养殖场转让写合同范例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解析版)
- 2025年统编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1、2、3共3册必背考点知识点汇编
- 《灭火应急疏散预案》课件
- 【高分复习笔记】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9版)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
- 2024社区市民学校工作计划社区市民教育工作计划
- 常见皮肤病与护理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初级)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一
- 2024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与参考答案
-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导论(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