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设备行业市场分析_第1页
激光设备行业市场分析_第2页
激光设备行业市场分析_第3页
激光设备行业市场分析_第4页
激光设备行业市场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激光设备行业市场分析智能制造转型,激光加工设备需求稳步提升激光技术优势明显,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激光由激发辐射过程产生。LASER是“LightAmplificationbyStimulatedEmissionofRadiation”的缩写,受激发射(Stimulatedemission)是由爱因斯坦1917年提出,狄拉克1927年首次实验证明受激发射存在。除受激辐射外另外一种光的发射过程是自发辐射。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是一种人造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和“奇异的激光”。它的亮度约为太阳光的100亿倍。历经多年的发展,激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激光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光源材料、光学元器件及其他组成激光器的材料;中游主要为各种激光器、机械系统、数控系统,其他例如电源、散热器、传感器、分析仪、防护镜等;下游则是成套的激光加工设备,如激光切割机、激光焊接设备、激光打标机等。激光产业链的终端应用领域涉及交通、医疗、电池、家电、商业用途等。在激光加工设备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及制造成本占比10%左右,原材料成本占比90%左右,其中激光器成本占比在30-50%。中国激光加工设备原材料成本占比90%左右。激光是由受激辐射的光放大产生的辐射。其中激光器是产生、输出激光的器件,是激光加工系统的核心器件。激光器是激光的发生装臵,有三大功能部件:泵浦源、增益介质、谐振腔。泵浦源为激光器提供光源,增益介质(也称为工作物质)吸收泵浦源提供的能量后将光放大,谐振腔为泵浦光源与增益介质之间的回路,振腔振荡选模输出激光。工业是激光行业的主要应用市场,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激光加工是利用高强度的激光束,经光学系统聚焦后,通过激光束与加工工件的相对运动来实现对材料(包括金属与非金属)进行加工的一门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切割、蚀刻、焊接及精细微处理等诸多工业生产领域。激光加工具有加工对象广、变形小、精度高、能耗低、公害小、远距离加工、自动化加工等显著特点,目前已成为一种新型制造技术和手段,被誉为“永不磨损的万能加工工具”。激光加工具有输出能量集中、稳定的特点,能够较好地处理传统工艺方法较难处理的硬度大、熔点高的材料。激光加工设备是实现激光加工的工具,按照不同的用途,主要可以分为:激光切割设备、激光刻蚀设备、激光打标设备、激光焊接设备等。在精细微加工领域,激光具备切割质量好、切割效率高、切割速度快、非接触式切割、材料损伤小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激光加工设备开始从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动力能源等传统宏观加工领域逐步渗透到显示面板、消费电子、集成电路等精细微制造领域,极大地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未来,随着全球制造业升级的不断加快,新的生产需求和应用场景也将不断出现,激光加工设备的技术水平及应用领域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业是激光行业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工业激光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激光工艺对传统工艺的替代。目前材料加工行业以传统的机床加工为主,但激光加工具备加工应用范围广、加工精度高、节约环保等优点,激光加工渗透率在快速提升。2023年1月,制造业PMI为50.1%,2月为52.6%,均位于荣枯线以上,工业投资持续改善,宏观数据向好。与世界制造业大国相比,我国制造业及装备制造业中激光的应用比例偏低,仅为30%。而美、日、德激光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比重均超过了40%,其中德国高达46%,高出我国16个百分点。因此我国激光产业的市场潜力较大。激光设备市场稳步增长,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行业整体维持稳定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2021年全球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约为210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达到232亿美元。目前激光技术被应用在锂电、光伏、医疗等多个行业。由于激光技术壁垒较高,导致长期以来我国激光器核心器件的进口依存度较高,为降低对激光器核心部件的进口依赖和生产成本,近年来国内厂商纷纷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未来随着技术差距的进一步缩小,激光设备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也将进一步提升。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跨领域应用逐渐增加,其与制造业的融合日趋紧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跨领域应用逐渐增加,其与制造业的融合日趋紧密。同时激光加工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进入材料加工与光刻、高端工程机械、桥梁建筑模板、装配式建筑、特变电输送铁塔、航空航天、通讯与光储存、医疗美容等工业及消费领域,上述领域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激光加工设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激光器作为激光设备的核心部件,迎来国产替代激光器是激光设备的核心部件。激光器的主要原材料为激光晶体、芯片、特种光纤等激光材料和元器件,因此产业链上游为光学材料、光学元器件、数控系统等制造商。激光器组装成激光设备后可以完成多种激光加工工作,例如打标、切割、焊接、清洗和熔覆等,应用服务面非常广泛,包括汽车、钢铁、石油、造船、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既可用于传统加工行业,又可进军高新技术行业,为光伏电池、锂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的实现提供支撑。激光器是激光加工设备的部件,而激光器器件包括泵浦源、光学谐振腔等,由于其技术壁垒较高,导致长期以来我国激光器器件的进口依存度较高。为降低对激光器部件的进口依赖和生产成本,近年来国内厂商纷纷加大力度,投入多科研资源,我国激光器行业逐渐步入成长阶段,国产化程度逐年提升。对于激光加工应用场景,业界一般定义功率低于100W为低功率激光器,功率位于100W-1000W之间为中功率激光器,功率大于1000W为高功率激光器,在中、低功率激光器领域,国产替代率高,而在高功率激光器领域,仍被国外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中低功率市场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厂商纷纷向高功率段进军,高功率激光器研发不断突破。在激光加工设备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及制造成本占比10%左右,原材料成本占比90%左右,其中激光器成本占比在30-50%。近年来,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一直保持增长趋势,2020年市场规模达109.1亿美元,同比增长7.16%,占全球激光器市场66.12%的份额。根据数据,预计2022年将继续保持增长,市场规模将达147.4亿美元。目前中国激光器市场主要以光纤激光器为主导,由于光纤激光器性能优异,适用性较强,近十年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占比达51%。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占比相差较小,分别为17%、16%和16%。2021年我国光纤激光器市场增长超出预期,达到124.8亿元,根据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预计2022年整个市场将会继续增长到138亿元。2021年中国光纤激光器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三企业占比总和达73.7%。2021年,IPG市场份额继续下降到28.1%,锐科激光上升到27.3%,几乎和IPG持平,创兴激光占比达18.3%。除光纤激光器外,近年超快激光器成为激光器市场中受关注较多的一个细分领域。这是因为如今各个行业的产品都向更小的体积,更强大的功能方向发展,带动了生产工艺精细化和微纳化。超快激光器具有超短脉冲宽度和超高峰值功率密度,可提供可靠、高质量的精密“冷加工”,这种“冷加工”无冲击,热量几乎不会传递到材料中,可以减少熔化区和热影响区,微裂纹较少,能够实现对敏感材料的一致、受控加工。先进制造助力激光加工设备发展,行业集中度较低,看好龙头企业成长空间近年,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发展,激光先进制造技术凭借其加工效率、精度、加工质量及环保等优势,替代传统制造工艺领域不断扩大,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世界各国重点发展和竞争的领域。我国激光加工设备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激光加工设备行业属于高端技术制造业,长期以来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鼓励和大力支持。近年来,中国激光市场快速增长,2021年中国激光设备产量约为20.19万台。激光加工设备行业,目前随着国内上游核心元器件以及高功率激光器的持续研发投入,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大族激光、华工科技等国产厂商一定程度上冲击了IPG等国外品牌此前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总体来看我国激光加工设备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大族激光在2020年市场份额为13.0%,化工科技占比3.3%;我们认为随着国内厂商不断加大对激光加工设备的研发力度,国产企业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激光切割技术是利用经聚焦的高功率密度激光束照射工件,使被照射的材料迅速熔化、汽化、烧蚀或达到燃点,同时借助与光束同轴的高速气流吹除熔融物质,从而将工件割开。激光切割具有切割质量好、切割效率高.切割速度快、非接触式切割、可切割材料种类多等优势。根据《2022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数据,2021年我国激光加工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达到821亿元,其中激光切割设备为激光加工技术的第一大应用领域,市场规模达280.1亿元,占比高达34%。预计2022年国内激光加工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950亿元,其中激光切割设备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24.6亿元。激光焊接设备市场随着汽车制造、新能源电池、数码加工、精密加工等领域应用的崛起,国内激光焊接设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2022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近年来受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半导体及新兴市场的需求驱动,同时受益于激光功率的不断提升和激光器价格的下降,激光焊接设备在各行业渗透率不断提高。2021年中国激光焊接成套设备市场销售收入为66.5亿元,同比增长29.9%,预计2023年将近90亿元。激光熔覆技术,又称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以激光为能量源的增材制造技术。可以达到显著改善工件的耐磨、耐蚀、耐热、抗氧化等性能,或达到修复工件表面尺寸、强化延长寿命的效果。根据《2022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数据,2021年我国激光熔覆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达42.9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53.7亿元。光伏激光设备市场广阔,技术迭代释放需求光伏行业作为目前我国最有竞争力的新兴可再生能源产业之一,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光伏产业从技术到产业,都成为中国领先并引领全球发展的“长板”,正以不可估量的速度飞速发展,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也是未来实现我国承诺减排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业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近年来,随着国内加快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和全球清洁能源加速应用背景下,光伏装机容量将持续攀升。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2年上半年国内光伏发电装机30.88GW,同比增长137.4%,已超过2021年1-10月国内新增装机容量总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2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将达到85~100GW。预计2022年-2025年,国内年均新增光伏装机将达到83~99GW,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呈现稳定上升的发展态势。光伏行业尝试各种渠道推动电池片生产成本的下降。一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电池转换效率每提升1%,成本可下降5%-7%,因此提升转换效率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二是通过降低物耗以降低成本,电池片加工环节的主要材料成本包括晶硅和浆料,其中浆料价格与银等大宗商品挂钩,下降难度较大,因此企业往往通过技术升级来降低电池片中的浆料用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三是通过压低原材料价格以促进成本降低;四是通过设备的国产化,提升生产品质的同时大幅度降低投资成本。综上,为在平价上网的大背景下保持企业竞争力,电池片生产成本降低将成为市场趋势。此外,占地面积小、单位面积发电量高的高效电池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电池片转换效率主要由其技术路线、工艺和生产设备等因素决定。光伏发电将凭着环保优势对传统能源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在能源中的占比将迅速上升,由此带来对光伏组件的巨大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效太阳能电池加工设备的市场需求将被进一步拉动。PERC电池仍为主流,激光技术助力增效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光电反应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能量转换器,在太阳能电池生产中,激光加工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消融、切割、刻边、掺杂、打孔、激光修复、激光划片等工艺。PERC叠加激光掺杂SE:采用激光掺杂的SE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太阳能电池浅扩散区域的表面浓度,降低表面复合,在金属接触区域实现重掺杂,改善金属浆料和电池的接触,降低接触电阻,提高电池转换效率。因此,激光掺杂技术能在与现有PERC电池线兼容的基础上,提高产出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ERC+SE电池较普通PERC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绝对值可提高0.3%至0.5%。利用激光加工工艺实现PERC+电池,光伏制造企业仅需在PERC生产线基础上增加SE激光掺杂设备,投入较小,效益明显。2019年,为降低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中的酸排放,碱抛技术逐步替代传统的硝酸和氢氟酸,成为PERC电池PN结隔离的主要手段。碱抛技术的应用,提升电池背钝化面的平整度,提升了背面反射率和钝化效果,提升了转换效率提升。针对碱抛工艺的激光掺杂技术也应运而生,解决了原有技术的局部腐蚀问题,提升了转换效率。随着大尺寸硅片时代的到来,182mm和210mm的大尺寸硅片进一步提升了激光消融和掺杂整幅面的均匀性的要求,PERC叠加激光掺杂SE技术和碱抛已经成为2020年新增PERC产能的标准配置。PERC消融(刻蚀)工艺:PERC高效太阳能电池是通过在电池背面增加钝化层,阻止载流子在一些高复合区域(如电池表面与金属电极的接触处)的复合行为,减少电损失,同时可以增强电池下表面光反射,减少光损失,从而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提高电池的性能。PERC电池与常规全铝背场电池最大的区别在于:电池背面用全表面介质膜钝化和局域金属接触方式取代全铝背场电极。在PERC技术中,背面电极透过钝化层实现微纳级高精度的局部接触是技术难点之一。加工过程中,在对钝化膜精密刻蚀的同时,不能损伤到硅衬底材料,否则会影响电池片最终转化效率。早期实验室主要采用湿法刻蚀工艺,产业化难度高,且成本高。即便利用激光方式,也要求激光加工能够定位最优化的能量密度分布,精确控制激光作用时间,同时保证每个脉冲严格一致。只有特制的激光器和光路控制,配合长期积累的工艺经验,才能得到最佳的电池性能。迅速定位与特定材料加工匹配的微纳级激光加工技术和适应高效生产的控制系统是PERC电池激光加工设备的技术核心,同时也是高效太阳能电池实现产业化的保证。激光掺杂帮助TOPCon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在PERC高效太阳能电池快速发展的同时,限制于电池结构的限制,转换效率逐步接近天花板。以N型电池为代表的TOPCon电池、HJT电池、IBC等高效太阳能电池结构不断技术升级,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据预测,各大企业对N型的研发投入逐渐加大,在未来几年内,以N型为主的TOPCon、HJT和IBC增长趋势明显。从生产工艺来看,IBC电池工艺最难最复杂,TOPCon次之,HJT电池工艺最简单、步骤最少。从生产设备来看,TOPCon电池与现有主流技术PERC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兼容性最高,可从PERC产线升级,IBC次之,HJT电池完全不兼容现有设备,需要新建产线,且设备投资额最大。2013年德国FraunhoferISE研究所提出TOPCon电池概念,采用N型硅材料作为衬底,硼扩散形成发射极,背面采用一层超薄氧化层和掺杂多晶硅层钝化层,双面丝网形成金属电极,经过几年的技术优化,FraunhoferISE公布的最高转换效率已达到26%。国内晶科能源、天合光能、中来股份等多家光伏企业相继开展了相关研究,量产的转换效率得到快速提升。在TOPCon电池生产流程中,激光技术可以用于选择性重掺(SE工艺)及激光转印等环节。TOPCon电池中,激光硼掺杂为提效核心工艺之一,可实现0.2%-0.3%的效率提升。从技术原理上看,TOPCon的激光硼掺工艺原理与PERC+SE基本相同,即通过实现局部重掺,提升光电转换效率。但最大差异在于,两种工艺的扩散材料本身存在差异,前者扩散硼,而PERC电池扩散磷。且扩硼难度高于扩磷难度、更为复杂。PERC电池技术标配激光SE为一次掺杂,但TOPCON电池用的是N型硅片衬底,需要硼扩散,硼扩散速率慢、温度高,在硅中固溶度低、一次掺杂困难,此前行业内使用二次掺杂方案较多。二次掺杂工艺主要工序为硼扩散后首先用激光开槽,将表面BSG硼硅玻璃打穿至掺杂面,然后再进行一次硼扩形成高低结重掺。但是硼扩温度极高、能耗较大,同时第二次硼扩也会额外增加硼扩、清洗等设备投资。激光LIA修复设备帮助HJT提效降衰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eteroJunctionwithintrinsicThinlayersolarcell)是在晶体硅上沉积非晶硅薄膜,综合了晶体硅电池与薄膜电池的优势,具有转换效率高、工艺温度低、稳定性高、衰减率低、双面发电等显著优点。日本三洋公司在1990年研发了HJT电池,2010年核心专利过期后,多家公司开始专注于HJT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在光照情况下,对HJT电池进行加热退火,可以提高非晶硅的钝化效果,提高电池转换效率。除此之外,在HTT电池上,LIA技术同时能减少电池片的暗衰减,延长电池组件的使用寿命。修复工艺的核心是能否将效率提升稳定保持到组件上,主要路径有LED光注入和激光LIA设备。激光LIA设备兼具抗衰减和提效双重功能,且可以有效降低组件端衰减,已成为HJT光注入修复路径中的重要选项,较传统LED工艺具备绝对优势。在HJT电池中的应用方面,以帝尔激光为例,公司激光修复技术通过激光均匀辐照,整幅面激光辐照均匀性可达5%以内,满足230mm以下尺寸电池片高光强辐照,提高非晶硅的钝化效果,提升电池开路电压,同时改善银浆与衬底的接触,大幅提高填充因子,进而提升转换效率。根据帝尔激光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其激光LIA设备曾获量产订单,单台设备价格不低于300万元,对应激光LIA设备单GW价值量约3000万元。新型无接触激光转印技术,替代空间广阔激光图形转印技术(PatternTransferPrinting,简称:PTP)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的印刷技术,该技术在特定柔性透光材料上涂覆所需浆料,采用高功率激光束高速图形化扫描,将浆料从柔性透光材料上转移至电池表面,形成栅线。PTP技术能够突破传统丝网印刷的线宽极限,轻松实现25μm以下的线宽,实现更优的高宽比,帮助电池实现超细密栅电池,匹配选择性发射极技术,提升电池转换效率,做到18um以下可以浆料节省30%,在PERC上已经得到论证,HJT电池使用的是低温银浆,颗粒度小,转印可以达到更新的线宽,从而降低银浆耗量,提升电池效率,TOPCON工艺是N型双面银浆,对银浆耗量更为敏感,在TOPCon、HJT等路线上的节省量会更高。丝网印刷过程中,为保证整个电池幅面印刷质量,全程对电池表面施加比较大的压力。PTP技术加工过程中则无需接触电池表面。随着182mm、210mm电池尺寸时代的到来,印刷面积更大,硅片进一步减薄,加工过程中的压力降低可以显著降低电池的破损率,提高生产的良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PTP印刷技术在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中的应用,可以实现超细线宽的银浆印刷,改善印刷质量,进一步提升高效电池的转换效率,同时降低银浆耗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PTP印刷技术不局限于电池结构,在PERC、TOPCon、HJT、IBC等电池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对于银包铜、低温银浆等不同的浆料类型也可以使用。锂电激光设备:下游需求不断释放,发展空间宽广锂电激光设备是指利用激光技术,实现新能源锂电池组焊接、切割、清洗、焊接、打码等工艺流程的设备。根据加工目的不同,锂电激光设备可分为锂电激光切割设备、锂电激光焊接设备、锂电激光打标设备、锂电激光清洗设备等。锂电激光设备具有安全性高、自动化水平高、精度高等优势,随着锂电产业发展,锂电激光设备市场需求不断释放,行业发展前景广阔。锂电池生产工艺复杂,制造技术、安全性和设备要求极高,近年来,随着锂电池能量密度、生产自动化水平提升,市场对加工设备的精度、安全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光作为新一代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先进技术,在此背景下,其在锂电池加工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进而带动锂电激光设备市场规模扩大。目前激光技术已广泛应用在锂电池制造的各环节,随着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电激光设备市场需求随之增加。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锂电激光设备市场规模达74亿元,同比增长42.3%,预计2022年将达89亿元。相较于传统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具有高效精密、稳定可靠、自动化和安全程度高、洁净环保等特点。随着锂电池,尤其是动力电池厂商产能不断扩大,对锂电设备的精度、安全性以及一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光加工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加工技术,高度契合锂电池的生产需求,在锂电设备中的应用量呈增长趋势。从全球市场来看,海外市场长期使用圆柱电池,圆柱电池市场渗透率显著高于国内。一致性高、安全性好、成本优势明显的圆柱全极耳电池已经成为特斯拉、宝马、松下、LG、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全球巨头的一致选择,电池全极耳化发展趋势逐步显现,并面临迫切量产需求。随着锂电设备全球化发展与圆柱全极耳电池全球量产加速,圆柱全极耳电池设备有望成为锂电设备的新增长极。锂电激光设备市场参与者较多,市场竞争格局较分散,在国内市场上,锂电激光设备供应商主要有联赢激光、大族激光、光大激光、迅镭激光、华工科技、海目星激光、尚拓激光、锐科激光等。随着激光技术在锂电池制造广泛应用,锂电激光设备市场需求不断释放,未来行业发展前景广阔。锂电激光设备供应商多,市场相对分散,但随着需求升级,锂电激光设备定制化发展趋势明显,相关企业凭借技术、定制化服务、快速响应等优势,与下游客户建立较强粘性,将提升锂电激光设备行业进入壁垒。激光切割:锂电池加工对精确性、可控性和加工机器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在激光技术出现前,锂电池产业通常使用传统机械进行加工和切割,但传统模切刀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磨损,粉尘掉落并产生毛刺,可能进而引起电池过热、短路、甚至爆炸等各类危险问题。与传统的机械切割相比,激光切割拥有无工具磨损、切割形状灵活、边缘质量控制、精确性更高和运营成本较低等优势,有利于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大幅缩短新产品模切周期。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直接决定整车性能。由于对精确性、可控性和加工机器的质量要求较高,金属箔分切(foilslitting),金属箔切割(foilcutting)和隔离膜切割(separatorfoilcutting)等需要运用到切割工艺的环节更适合使用激光进行加工。激光焊接:激光焊接机的作用是为客户提供整套锂电池生产装备,确保电池在运行过程中的续航里程和安全性。相比传统的氩弧焊、电阻焊等方式,激光焊接具有显著优势:一是热影响区小,二是非接触加工,三是加工效率高。从激光焊接来看,锂电池主要的焊接材料包括铝合金和铜合金。电池外壳形状主要分为方形和圆柱。目前,方形电池在国内的普及率比较高。焊接方式主要包括拼接焊和叠焊。在新能源锂电领域,激光焊接技术已经大规模用于极耳、电芯壳体、密封钉、软连接、防爆阀、电池模组等焊接。激光清洗:(1)极片涂覆前激光清洗,锂电池的正负极片是在金属薄带上涂覆锂电池正负极材料而成,金属薄带在涂覆电极材料时,需要对金属薄带进行清洗,金属薄带一般为铝薄或铜薄,原来的湿式乙醇清洗,容易对锂电池其他部件造成损伤。激光干式清洗机能够更好的解决以上问题。(2)电池焊接前激光清洗,采用脉冲激光直接辐射去污,使其表面温度升高而发生热膨胀,热膨胀使污染物或者基底振动,从而使污染物克服表面吸附力脱离基底表面从而达到去除物体表面污渍的目的。该方式可以为电池焊接提前做准备,以减少焊接的不良品。(3)电池组装过程中激光清洗,需要对锂电池电芯进行外贴胶处理,以起到绝缘的作用,防止短路的发生以及保护线路、防止刮伤。对绝缘板、端板进行激光清洗,清洁电芯表面脏污,粗化电芯表面,提高贴胶或涂胶的附着力,且清洗后不会产生有害污染物,属于环保的绿色清洗方法,这在全球高度关注环保的情况下越发显出它的重要性。激光打标:为更好地把控产品品质,追溯锂电池的全程生产信息,需要将关键信息(包括原料信息、生产过程和工艺、产品批次、生产厂家及日期等)存储在二维码内并在电池上进行标识。传统的油墨喷打码技术存在易摩擦,长时间容易缺失信息等问题,而激光打标具有永久性强、防伪性高、精度高、耐磨性强、安全可靠等特点,可以为产品品质追踪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行业内重点公司分析华工科技:新能源业务增添发展动力,盈利能力迎来提升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0.11亿元,同比+18.14%;实现归母净利润9.06亿元,同比+19.07%;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21亿元,同比+32.53%;其中第四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84亿元,同比+551.99%。公司毛利水平从21年的17.04%,提升到2022年的19.16%;净利率水平从21年的7.36%,提升到7.41%;公司的盈利能力、经营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装备国产化的背景下,公司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供的产品收入在2022年已超过21亿元,产品利润超过5亿元,较2021年增长幅度超100%。智能制造业务:公司围绕新能源、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船舶等重点行业,销售重心转向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其中第三代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智能装备面向热成形行业交付突破200台,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聚焦锂电和光伏方向,成功推出了锂电大卷清洗设备,其中基于激光技术的宽幅正极锂电池清洗设备为行业首台;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光加工装备收入同比增长71%。去年公司智能装备事业群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净利润同比增长73%。在激光微纳加工领域,公司聚焦半导体制造核心工艺制程,解决激光表切、隐切、退火、缺陷检测等关键技术,推出半导体激光表面切割划片设备、半导体激光隐形切割划片设备和SIC衬底外观缺陷检测设备,实现国产替代装备应用;持续拓宽新能源赛道,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聚焦比亚迪、特斯拉等行业优质龙头客户,打造扁线电机自动化产线,实现国产替代。感知业务:公司的新能源PTC热管理系统业务全面开花,覆盖国内近八成新能源汽车品牌,同比增长260%;国际业务成功进入Daikin(大金)品牌供应系统,Whirlpool(惠而浦)、BSH(博西家电)、GE(通用电气)智能家电用传感器实现批量供应。去年公司传感器业务整体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0%,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业务成为公司主导业务,销售贡献占比超过54%。联接业务:公司继续围绕下一代信息通信网络,从芯片、材料、技术、工艺和应用布局新领域。2022年公司的100G/200G/400G全系列光模块批量交付,进入海内外多家头部互联网厂商;应用于超大规模云数据中心800G硅光模块已于2022年第三季度正式推向市场。在5G业务领域,无线光模块系列产品发货量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客户侧10G-400G传输类光模块全覆盖,线路侧CFP2/QSFP-DD产品迭代取得重大进展,光模块产品收入同比增长21%;“觉影”(Joinsite)5G无线小站产品发货量行业领先,并成功推出RHUB新产品,产品向更高端迈进。公司全球光器件供应商排名跃升至第八位,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光伏激光设备龙头企业——帝尔激光公司主要产品为应用于光伏产业的精密激光加工设备。在光伏领域,公司可针对国内外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综合化的高效太阳能电池激光加工解决方案及相关配套设备和服务。同时公司也在积极研发高端消费电子、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激光加工设备。2022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0.53亿元,同比+12.65%;实现归母净利润3.36亿元,同比+19.5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2亿元,同比+19.03%。公司2022前三季度毛利率46.9%,同比+2.3pct,主要原因系应用于大尺寸PERC电池片激光设备毛利率较高,净利率为31.95%。公司已成功将激光加工技术应用到PERC、MWT、TOPCON、IBC、HJT、钙钛矿等高效太阳能电池及组件技术,是行业内少数能够提供高效太阳能电池激光加工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爱旭科技、晶科能源、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阿特斯太阳能、韩华新能源、东方日升等国际知名光伏企业均与公司开展合作。在光伏领域,公司对激光印刷相关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开发,站在当前时点,综合几种技术来看,激光转印的优势非常明显,主要优势在于:激光转印的栅线更细,因此浆料节省更多,低温银浆也同样适用,激光转印为非接触式印刷,可以避免挤压式印刷存在的隐裂、破片、污染、划伤等问题。同时,未来硅片薄片化趋势,薄片化会带来更多隐裂问题,激光转印由于非接触式印刷,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该技术在PERC、TOPCON、HJT、IBC等电池工艺上都可以应用。除PERC激光消融、SE激光掺杂等技术外,在TOPCON电池工艺上,公司拥有激光硼掺杂、激光开膜、特殊浆料开槽等相关技术储备;在HJT电池工艺上,公司的LIA激光修复技术已取得客户量产订单;在IBC电池工艺上,公司的激光开槽技术已经取得量产订单;同时,公司也在开展钙钛矿电池的相关研发并取得订单。组件方面,公司在薄膜打孔、切割、激光无损划片拥有相关技术储备,其中激光无损划片、叠瓦已有量产设备交付。除光伏领域之外,在显示面板行业,公司针对LCD/OLED、MiniLED的激光修复工艺,均开展了研发和样机试制,在半导体封装、应用电子领域的激光微孔工艺,公司已取得设备订单并交付。激光焊接设备龙头企业——联赢激光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精密激光焊接设备及自动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汽车制造、五金家电、消费电子、光通讯等制造业领域。公司产品主要包括:激光器及激光焊接机、工作台以及激光焊接自动化成套设备。2022Q1-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94亿元,同比+106.80%;实现归母净利润1.87亿元,同比+232.33%。并且公司发布2022年业绩快报,实现营业收入28.23亿元,同比+101.65%;实现归母净利润2.75亿元,同比+198.64%;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47亿元,同比+258.41%。盈利能力方面,2022Q3公司的毛利率为35.94%,较上年同期下降0.38pct;净利率水平上升较多,2022Q3公司的净利率为9.90%,较上年同期上升3.74pct。公司主要产品涵盖激光器、工作台以及激光焊接自动化成套设备。激光器产品包括:YAG激光器、光纤激光器、复合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蓝光激光器、脉冲激光器等系列产品。与一般专业激光器厂家不同之处在于:公司的激光器是专门针对焊接进行开发、生产的,工作台和成套设备也是根据客户的产品和要求定制化设计、生产。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汽车制造、五金家电、消费电子、光通讯等领域,客户群体覆盖宁德时代、比亚迪、欣旺达、亿纬锂能、上汽时代、国轩高科、科达利、星恒电源、富士康、泰科电子、长盈精密、松下、三星、中航动力等行业知名企业。在激光焊接领域精耕细作,积累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及行业客户资源,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品牌、技术等竞争优势,现已成长为国内激光焊接行业的领军企业。激光器+激光智能装备促进成长——杰普特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业激光器、激光精密加工装备及光学精密检测设备。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半导体、集成电路、被动元件、动力电池、光伏材料等的精密制造和检测。公司是中国首家商用“脉宽可调高功率脉冲光纤激光器(MOPA脉冲光纤激光器)”生产制造商和领先的光电精密检测及激光加工智能装备提供商。公司2022年实现营收11.73亿元,同比-2.17pct,实现归母净利润实现0.77亿元,同比-15.99pct,扣非净利润0.54亿元,同比-16.80pct。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33.42%,较上年同期下降0.09pcts;净利率为6.27%,较上年同期下降0.71pct。公司深耕上游核心激光光源技术,通过与3C、新能源、集成电路、半导体等重点行业标杆客户深度合作,实现激光技术和产品在重点领域的突破。公司的“激光光源+”发展战略,依托于品类齐全的自主激光光源,让公司能够在新领域拓展的时候快速匹配最合适的激光器,并针对加工工艺的需求做定制化的调教,以达到最佳的加工效果。锂电:目前公司的产品已经覆盖了锂电生产的全部激光加工工序,并且在头部客户里面完成了所有激光加工工艺的验证。公司为客户设计的激光解决方案已在批量出货并在持续对接客户的新需求。除新扩产产线中进行国产替代以外,原有激光器的替换、锂电生产的创新激光应用、储能等泛新能源领域我们也在积极跟客户验证。同时公司也在持续对接更多的锂电客户,未来在锂电头部客户开始批量使用国产激光器并稳定生产后其他锂电客户也将进行激光器的国产替代工作。光伏:2022年公司在晶硅电池的技术路线上从组件端到电池片端做了更多激光器品类的扩展,从电池片无损裂片、光伏玻璃钻孔,到PREC开槽以及这两年下游扩产趋势较为明确的TOPConSE掺杂,都是国产激光器新工艺的突破,目前都已经批量出货。未来公司将继续配合下游客户需求,在光源方面做更多工艺及设计上的优化,进一步提高激光工艺对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作用。在钙钛矿方面,公司激光膜切设备推出了第二代产品方案,涵盖P1-P3薄膜划切工艺段及P4清边工艺四台设备及前后小型自动化设备,第二代方案在线宽可调区间以及加工效率方面相比之前都有较大的提升,目前公司正在广泛与下游客户进行业务拓展。激光设备领军企业——大族激光公司主要从事工业激光加工设备与自动化等配套设备及其关键器件,公司的主要业务分为:通用元件及行业普及产品、行业专机产品、极限制造产品,业务范围从工业激光加工设备与自动化等配套设备拓展到上游的关键器件。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9.61亿元,同比-8.40%;实现归母净利润12.97亿元,同比-39.35%;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75亿元,同比-43.25%。2022年,在经济下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