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下事物的无为而治
在当今世界,管理是一个极其快速和热点的领域。从本质上说,管理是一种与对象发生关系,从而对其进行控制以达到目的的活动。对人的控制是一种管理,对物的控制也是一种管理。管理体现了人对外界的一种观念,一种态度。管理作为人们对外界的一种观念和态度的体现,可追溯到古代的文明,而现代文明同古代文明比,在物质方面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但东方先哲们的观念似乎有优于现代文明的地方。现代世界一些最先进的国家中开始出现的对东方古代哲学的向往和追求便说明了这一点。在对待外界的观念和态度上,中国古代先哲老子所提出的“无为而治”,对于现代人们的管理观念也许不无启发。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发掘一下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内涵中所蕴藏的精华,并以此作为我们考虑未来的一个参照系,从而使现代文明的发展不致走向畸形。在老子哲学中,“无”乃是其最为根本的观念,因而要确切把握“无为而治”的意义,就必须弄清“无”的真实内蕴。老子的“无”并非简单地对应于常识上实体性的没有、不存在之义,它超越了这一含义。这一观念认为,万物皆变,而且随时在变。而每一瞬间物的固定状态则是暂留的。这一暂留的固定状态即是“有”,即是常。由于,物随时随处而变,因而无常贯穿始终。无常是对一切暂留固定状态的否定。亦即变化为常,“无”为常。“有”不是永久的、恒定的,而是不断采取各种不同的形象。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无”是对“有”的否定,其意义便是无恒定的“有”。此处的“有”并不局限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也包括抽象的观念理论等。至于变化的根据,老子认为这是其本性使然。因此,老子“无”的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把握了事物的真实本质,它撇开了从感觉实证方面的“有”去把握事物,因而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以下引此文,皆注章数)显然不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而言的,而是深刻表达了他对世界万物的洞见。“无”在认识论上意味着祛除主观的偏见,即主体的自我束缚,从而消除任何“有”的痕迹。这里所说的主观偏见恰恰是将自己的认识视为最客观、最符合外界的认识,从而排除了其他各种认识的有效性。这种自认为最客观的认识会导致一意孤行,产生与事物内在趋势不符的行为,从而引出危险的结果。这种主观偏见产生的根本原因乃是没有认识到并不存在完全客观的认识。因为真正的“完全客观”意味着没有认识主体的参与,这样的话,这种“完全客观”的认识便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既要使认识具有有效性,又要使认识具有客观性的情况下,老子的“无”的观念便充分体现了他的优越性。这就是在承认各种“有”(对外界认知)的前提下,又不断地否定这种“有”,从而获得一个尽量符合事物内在趋势的动态平衡的认识,这就是“无”的认识论真正的内涵。“无”作为一种对万物所持的观念,它很好地与对象的本性相吻合,使人能够真正地顺其自然。以“无”为指导,人就能够不与对象相对抗,从而体现出一种人与对象协调相处的状态。这里的对象包括社会与自然。对自然而言,“无”的观念体现了一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它不把大自然视为与己相异的客体并且作为征服的对象,而是与其溶为一体,从而轻松自如地驾驭和控制着它,在本真的意义上管理着自然界。强烈的控制和管理意识,是“有”的一种表现。只有以“无”为本,抛弃这些“有”,才能使人与万物随然相处,这客观上体现了控制和管理的最高效果——和谐与秩序。现时世界上所谓的生态危机正是对自然的干预和管理、控制和征服的意识过于强烈所造成的,是执于“有”的一种反映。因而追求控制管理的效果的结局,恰恰是破坏秩序。这一事实印证了两千多年前老子“无”的观念所体现出来的睿智。对社会而言,控制的最终对象是人。然而,同万物相比,人更为复杂,因为他有自我意识。强烈的干预和控制必然会使人心灵深处产生反弹力,因而预伏下以后的危机。以“无”为指导,在管理中顺势而变,不执于“有”,包括不拘泥于传统教条,不与对象对抗,不用强力使对象按一定方式行事,从而顺其自然,使对象自愿采取这种行为方式,而并不感到某种外在力量的驱使。正如老子所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采取“无为而治”。其中重要之点乃在于“无为”,而非“有为”。因而我们就必须弄清“无为”和“有为”的真正区别及“无为”的根本内涵。“无为”中的“为”乃是不符天时地利的妄为,是一种不顺着对象的内在趋势而逆之的活动,此即是“有为”。因而虽然暂时达到了目的,却潜伏了日后的危机。“无为”和“有为”的区分不在于是否通过对对象的控制和管理而使一个目标得以实现,而在于达到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的实现是否隐含着一种内在的危机或失调。“无为”是一种以“无”的观念为指导的活动,它并不拘泥于作为一种“有”的理论体系或思想观念。因而不论什么理论体系或思想观念永远是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描述和反映。加上语言所具有的天然缺陷,亦无法真正反映事物“无”的本质的。因而以“有”的态度和观念为指导,则在根本上会隐伏下内在的危机。“无”的观念并不在于要否定这种作为人类智力成果的理论体系和思想观念,而是要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这些智力成果的历史局限性并且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之。“无为”就在于不执于这些“有”,而是顺着对象的内在趋势进行活动,这样就能无所不为,即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48章)。因此,历来认为老子“无”思想具有消极性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误将“无为”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了。老子的“无为”,乃是位于更高层面的一种观念。他的“无为”观念并不决定任何具体的行为方式,它有时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如果这种积极的态度并不与对象的内在意向相逆的话。事实上,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无为”具有最积极的意义,其积极之处要远胜于“有为”式的积极。其所胜之处乃在于通过“无为”所取得的效果是没有预伏危机的。“有为”由于是不自然的妄为,因而得到的结果会反过来危害主体自身。可见“有为”的积极乃是外在积极,本质上的消极;而“无为”则是外在消极,实质上却是最大的积极。“无为”意味着它的最大包容性,即既否定任何的“有为”,又肯定任何的“有为”,它的外在表现无任何内在的或外在的固定规范。它的行为主要是根据目标,顺着对象的内在趋势而活动。“有为”并非指某种或一组具有某些特点的行为,而是指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的执着。如果我们不执着于任何一种行为,则任何行为都是“无为”。反之,则都是“有为”。因而“有为”与“无为”之区分,不是建立在对具体行为作出判别标准基础上的。进而言之,它们之间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区分。若企图对此作出完全严格的区分,则这种做法本身便是一种“有为”了。因为从“无”的观点来看,执着于区分亦会变成一种“有为”。而对“无为”的执着,也将成为一种“有为”。“无为”的特征就其从根本上否定任何规范而言,它体现了万物运行所展现的丰富性。可以说,“无为”包容了一切“有为”。“无为”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所作为,亦不是区别于“有为”的另一种行为方式,它就在“有为”之中。作为一种不妄为、不逆着对象的内在趋势而活动的“无为”,是顺着道而活动的方式。对象世界的万千景象体现了它丰富的内在趋势,因而“无为”实际上也就是相应于对象世界万般景象的“有为”,只是它不执于一种“有为”罢了。执于一种“有为”,则作为组成“无为”中的“有为”就成了与“无为”对立的“有为”了,这种“有为”正是我们所要摒弃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48章)的意思就昭然若揭了。按“无为”的方式去做,则势必无所不为,不可能达不到目标(它的目标就是道的运行结果,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因为它所做的是符合于道的,如老子所说:“道常无为无不为。”(37章)作为老子所表述的世界本性——道,是难以进行描述的。就从“道可道”的意义上来说,它的最基本表现乃是“无为”。而其根本特性乃是“无”。通过“无”的观念,“无为”的方式,对象世界的内蕴——道、便与事物的外显连系起来。将“无”的观念和“无为”的表现与对具体对象的控制和管理联系起来,便是“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是“无”的观念通过“无为”的方式外化而已。“无为而治”并非任对象自流,无所事事,而是无“有为”之治。“有为”之治是违反了道的治理,它与对象的内在趋势相悖,是一种独断的主观作为。它强使对象按自己的意志发生变化。这种治理最终会伏下与治理初衷相悖的危机。“无为而治”就是要去掉任何“有为”,即人为的东西,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治理效果,如老子所言:“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要去掉“有为”,就要如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里所说的圣智、仁义和巧利并非指人们自然可具有的内在道德和智慧属性,乃是指一种与人的内在本性相悖的规范化了的东西。这种规范化的东西已经从本质上背离了它所表达的真正内容。实际上它是圣智、仁义和巧利的异化物,它反过来会阻遏人们去获得真正的圣智、仁义和巧利。其次,这种自认为圣智、仁义和巧利的态度还会造成一种缺乏自我批判性的独断倾向,从而使行为与道相分离。在这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老子的这些观点具有一种反文化的倾向。这在表层意义上而言似乎言之成理。然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则是完全误解了老子的本义。如果说老子反文化,那未他所反对的只是那种已经离开了人及万物的本性(道)的文化,即那种以离开其本来意义的抽象观念为核心的文化。这种文化反过来不仅阻碍了人们复归其本性的淳朴、自然,而且会使人变得虚伪、奸诈,从而实际上不仅未能起到对人们的约束和管理作用,而且反而内在地破坏了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因此,对这种文化所采取的反对态度,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其简单地归结为一般意义上的反文化态度。这种态度恰恰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文化的反映,是主体的内在道德境界得以提升后所形成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体现了道的运行,因而是与人的本性相一致的。在另一方面,从“无”的观点来看,一味地反对人类已有的智慧和道德的形式与内容——文化,亦是一种“有”的态度,是一种执着的态度,而这与老子“无执”的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老子说:“天下神器,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9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64章),而此处的执是针对任何对象而言的。因此,“无为而治”就是要“无执”,就是要去除智慧和道德对人们的束缚。就智慧而言,老子所反对的是那种“有为”式的智慧,是作为一种外在东西来追求的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并非通过有意的追逐得来,而是人的内在本性使然。老子曾在《道德经》中多处强调“归根”、“宁静”和“复命”即是此意。回复本性并非为了求得智慧,而是为了得道。而得道也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最高的智慧。但是道亦非有意求得,乃是“无为”而得。“无为”乃能与万物贴合自然,与万物浑然一体。这就是最高的智慧,是本来意义上的智慧。这种智慧从根本上来说是“无”的表现,故不会伏下内在危机。那种异化了的智慧则不然,它会导致人们借以谋取私利,因而是“有”的表现,于是欺诈冲突就会产生。如老子所说:“智慧出,有大伪”(18章),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控制管理便很费力,甚至有时不得不借助于强制和暴力,而这样又会产生新的危害。因而“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章)这里的“愚”便是去掉人为的聪明,返朴归真,从而使人们得到真正的聪明和智慧。同样,就道德而言,老子所反对的亦是那种“有为”式的道德,是作为一种外在东西来追求的道德。这种道德愈追求,人们的实际道德状况便越差,如老子所说:“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章)从而使人们将这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变成掩饰其鄙行的华丽外表。这样,作为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谐与秩序就难以达到。而人的真正的内在道德则脱离了道德观念的束缚,如老子所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38章),这种道德是包含于“无”中的道德,故它不会导致人性的堕落。“无为而治”还意味着管理要若无其事一般。要顺其自然,而不要人为地通过各种强制力量去规定和左右事物发展的进程。这就是说,要按事物的本来趋势去运作。这种本来趋势在本质上恰恰是最进步、最合理、最积极和最有生气的趋势。因为它体现了道的运行,生命的本质。而这种本来趋势只有借助于“无”的思想,借助于“抱一”、“守静”的态度,并通过“无为”的方式方能将其显化出来。顺应这种趋势去管理,就会如无事一般。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一切都是与事物的内在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因而得到的结果无不顺遂。这样就好象无人管理那样,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而这恰恰是控制管理的最高效果。因此如老子所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48章)在此要注意的是,不要在特殊的、具体的常识意义上来理解“无事”。“无事”所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方法。至于具体的管理方法则应另当别论,但是它们所依据的原则应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事无事”(63章)。这样就能够做到“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在各种各样的“有事”中,体现出“无事”的精神。四知识文化的价值二重性西方文化的根本特性乃是知识性文化,因而其管理思想也就深深地印上了这种标记。知识性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即是主客体严重对峙,而其中的主体又是一个认识思辨的主体,因此它必然要向外活动,从而以征服客体为其目标。这样,其活动便无不带着这种标记。在这种文化浸润下所产生的管理思想,显然是充满着对象的强烈的控制意识和征服意识。当然,从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来看,它从将人视为机器的理论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对人的各种特性予以充分关注的思想,如从X理论发展到Y理论,这种管理思想对人本身的关注意识的加强并不与其文化的对外征服扩张本性相矛盾。其具体管理方式乃至管理思想的变化发展所赖以奠基的文化本性并未改变,而前者的变化发展只是将后者不断地充分外化而已,这种变化发展是与后者的本性始终相一致的。作为一个认识思辨的主体,为求认识和征服改造客体,以求得功利的效果,就必然要使其工具之一——管理理论及实践不断精化,这样就导致了其工具的历史发展。因此,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路途,基本上反映了知识性文化对外界扩张征服的特点。然而,这样一个以认识和征服客体为其主体目标的文化的一个最大缺陷,乃是缺乏在主体内建立起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精神。这种精神便是纯粹以主体的价值为其活动的源泉,并将主体的价值外化为现实的活动,但这种活动的根本目标乃是主体道德境界的提升。而知识性文化向外索求的特征发展下去,便是主体的活动失去了对其本身价值的关注及其依托,使主体处于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景观,从而表现为一种缺乏内心安宁的心态。这种心态亦可称作为心灵的生态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刨冰刀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凤嘴花雕酒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光十热光子嫩肤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农业植保员备考指导试题及答案
- 农业植保员考试中的问题解决方法与思维方式试题及答案
- 企业内部办公自动化与区块链的深度融合
- 回收汽车合同协议
- 堡坎合同协议范本
- 大棚换膜合同协议
- 国外火电合同协议
- DB35∕T 2174-2024 改良酸性土壤专用有机肥料通 用技术要求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课件教学课件
- 辽宁葫芦岛协作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 NB-T32042-2018光伏发电工程建设监理规范
- 2024年纪检监察综合业务知识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完整版)
- DL-T5181-2017水电水利工程锚喷支护施工规范
- LY∕T 2580-2016 森林防火通信车通.用技术要求
- 医院专项资金使用方案
- GB/T 43741-2024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众测服务要求
- JT-T-1003.1-2015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技能和素质要求第1部分:地铁轻轨和单轨
- 接触网抢修支柱组立及补偿绳更换教案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