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金秀大瑶山语言使用状况研究
当地史料和现代著作大多以“不同的语言和习俗”来解释金秀瑶山瑶族和汉族在文化特征上的差异。今天,如果我们仍然只是以这样一种静态的视角来考察大瑶山各族群人口的语言使用状况,就很难看到其变迁和多样性的一面。2001~2002年间,当笔者对金秀大瑶山的族群关系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时,惊讶地发现有相当大比例的瑶族成员在其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场所中已经不再使用瑶语,相当一部分瑶族成员已不会瑶语,而且各族成员普遍具有使用多种语言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这些变化不禁使人思考一些问题:大瑶山瑶族在语言使用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变化?这种变化对今后大瑶山的族群关系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根据200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委员会的语言调查数据和2002年笔者在大瑶山开展的1771份问卷调查数据,试图解释这些问题。一、关于金秀大瑶山族群中使用汉语、汉语的人1999年,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委员会根据桂统函18号文件,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展开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少数民族方言调查。这次调查涉及金秀瑶族自治县11个乡镇和县直单位,统计的最小基层单位农村为自然屯一级,城镇为单位一级,获得了丰富的族群方言资料。这个调查的数据对研究大瑶山的族群关系有极大的帮助,不仅使我们了解瑶族5个“族系”(即盘瑶、茶山瑶、坳瑶、花蓝瑶和山子瑶)人口的语言使用及人口分布情况,而且也能让我们了解到汉族人口中不同的“支系”(如“客家人”、“白话汉人”)的人口状况。但这次调查也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一是并没有将瑶族5个“族系”的村落及使用不同瑶族方言分别标注出来,因此我们只能知道,某一村庄的居民使用的是“瑶话”,却不知道这种“瑶话”究竟属于哪一瑶族“族系”的方言。二是调查数据汇兑表中对桐木、头排等乡镇的统计数据中缺少瑶族方言的情况并未附加必要的说明。我们只能推测,其原因可能是这两个乡镇的瑶族人口已经在语言上完全“汉化”,不再使用瑶族方言。三是一些地方的数据不够准确,如在调查数据汇兑表中注明:三江乡古范村古范一屯211人和古范二屯228人均使用“瑶话”,但据笔者于2002年的实地访问,这两个村的居民都在家里和社交场合使用“桂柳话”(或官话),已无人能熟练地使用“瑶语”。2002年8月至12月,笔者为了分析金秀大瑶山的族群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共发放了2000份问卷,回收了1771份有效问卷。这次问卷调查也许能够在某些方面弥补上述调查的一些不足,通过问卷获取了一些政府统计资料中缺乏的数据,如各个族群成员对使用本族语言、他族语言的态度,对他族语言的掌握情况等等。但这些问卷主要是采取等距抽样的办法进行,而且主要是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包括县政府所在地)进行调查,因此并不能代表整个大瑶山的情况。不过,政府的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的问卷数据两者结合,可以使我们能够对具体情况作综合性的考虑和判断。以下是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委员会调查得出的基本数据(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到,使用汉语方言的人主要分布于大瑶山的周边地带,如桐木、罗香、头排、大樟、忠良等乡镇,其中使用官话的人口主要集中于丘陵地区,如桐木、头排等乡镇,县直机关干部相当比例的人使用官话和普通话;使用白话方言的主要集中在靠近平南县(该县主要方言为粤语)的罗香乡和忠良乡,另外头排镇的夏塘、平地、大前等屯也主要是使用粤语方言的人群;使用客家方言的人群分布在罗香、六巷和七建等乡。使用壮话方言的主要集中于大瑶山边缘地带的两个乡镇:桐木镇和头排镇,这是壮族人口历史上传统的聚居地。而在桐木、头排、七建等乡镇瑶族方言人口则相对比较少。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桐木、头排等乡镇的瑶族方言人口显示为0以及七建乡显示为148,并不等于说这些乡镇没有瑶族人口,或瑶族人口仅有148人。实际上,根据金秀县民族事务局1998年的数据,这三个乡镇的瑶族人口分别有904、812和325人。这些地方的瑶族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瑶语的机会很可能已经很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有些甚至已经完全不会说瑶语。问卷调查也显示,目前金秀大瑶山已有10.5%的瑶族人口完全不会说瑶话。一位当地瑶族干部甚至担忧:现在不会说瑶话的瑶族人越来越多了,将来是否会出现绝大多数瑶人不会瑶话的状况?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啊!一般人会认为,年纪越小的瑶族人越有可能不会说瑶话。尽管这一观点对于某些乡镇的瑶族聚居地而言可能是正确的,但统计分析结果却并不支持这个观点。我们对2002年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年龄与会说瑶话的程度(分为不会、会一些和很好)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24,双侧检验并不显著(Sig=0.46,N=980),说明年龄与是否会说瑶话无关(本次调查仅限18岁以上的瑶族居民)。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金秀大瑶山许多地方如大樟、罗香、三江、桐木、头排、七建等乡镇,有相当一部分瑶族村落无论男女老少都已经不会瑶话,出现了民族、族群身份与使用语言的不一致的情况,一些民族、族群相当多的成员并非使用本族语言,如大樟乡全部瑶族人口全部都在使用壮话。因此,这些地方的样本情况已经对问卷调查数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汉文化及民俗交流的较少瑶族并无自己的文字,大瑶山瑶族所使用的文字,包括订立契约、刻写碑文、记帐通信乃至道教经本无不使用汉文。从目前在大瑶山的石牌文字看,历史上瑶族由于接受汉文化教育的人并不多,且其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因此在使用汉文字时,存在许多明显的错用与误用。1990年在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三角村发现的《成二、下故都等村石牌》(刻于崇祯四年,即1631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石牌,也很可能是大瑶山瑶族使用汉文字最早的证据。这个石牌应该是由最熟悉汉文字的瑶人刻写的,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当时瑶人对汉文字的掌握程度:大百蚀杀古(应为牯)牛一使(应为只),三两,煞(应为杀)诸(应为猪)一使(应为只),酒二夭(应为窑)。成二、下故都策田设立石牌,回(应为为),定抵照。大小兄弟,合三相良(应为商量),同心心。治位(应为诸位)不得何人生事。五成二把□□。古都村不得金村、上秀、平南、石水。故叁□人不得作事,山遑(应为还)五成二。夫妻男女,生同生,死同水(应为睡)。煞诸一使一办(应为半),二夭酒,十一胡(应为壶)。崇祯四年辛末春二月十八日立石牌。随着时间的推移,石牌中的汉字也越来越规范,说明大瑶山瑶族对汉文字的掌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一些地区的瑶族村庄甚至开始主动地接受汉文化的教育,聘请山外汉人担任私塾教师,如六巷乡的门头村在1940年代左右就请教师给本村人传授汉文化。而从口语方面的情况看,汉语对大瑶山各族群的影响程度可能是最大的。1950年代,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发现:“在瑶族五个系和壮族中,除极少数老年妇女外,几乎没有人不熟悉一种以上的汉语方言的。这里所说的汉语方言,是桂林普通话、平南话、蒙山话(这两种都是夹有土音的粤语)和客家话等四种。其中更以桂林普通话和平南话影响较大。如果能熟悉这两种语言,纵走遍整个瑶山,也不会受到语言的障碍而不能同瑶族交谈的。”五十多年后,这种语言相互影响的状况已经十分显著。2002年的问卷数据显示,七个族群成员都不同程度地掌握了其他族群语言。壮族方言对坳瑶和茶山瑶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样本中分别有22.5%的坳瑶人和15.9%的茶山瑶人“很好”地掌握了和使用壮语方言。这是有历史原因的。目前大瑶山的坳瑶人口主要集中在罗香、六巷和大樟等乡镇,而大樟乡的王田、奔腾、花鹿、高秀等村盘姓坳瑶居民已经全部使用壮族方言,几乎无人再使用坳瑶的方言了。而茶山瑶也同样受周边壮人语言的影响,如金茶、花相、江燕等村庄在民国时期就被唐兆民称作“壮化的茶山瑶村庄”,这些地方日常生活中使用壮语已经十分普遍。而不少地方的“师公道公所用的祭神经典,虽用汉文抄写,但念读时却是用壮语发音的。金秀石牌头人为居民调解纠纷和居民向石牌头人申诉时,常有一种排比句的话语,而这种话语中都是使用瑶语夹杂壮语来讲述的”。粤语方言(白话)对其他族群的影响似乎比壮语的影响更大一些。能熟练使用白话的,除了壮族仅占9.1%外,其他族群达到11%到34.7%不等。其中坳瑶对白话方言的掌握最好,“会一些”白话和白话“很好”的坳瑶人高达62.2%。罗香是坳瑶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与广泛使用粤语方言的平南县相邻,那里的坳瑶人大多都能说一口流利的白话,许多家庭主要收看粤语方言的电视节目。另外,与平南、蒙山等县接壤地区的盘瑶、茶山瑶等族群人口受到粤语方言影响的也不在少数。瑶话相对于壮话和粤语而言,其影响力并不大。壮族、汉族人口中能够熟练瑶族方言的并不多,分别只有3.8%和7.8%。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瑶族族系的成员已经完全不会本族群的方言,如坳瑶有27.5%的人不会本族的方言,茶山瑶有7.8%的人不会本族的方言。这与壮语对他们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花蓝瑶村落由于大多地处偏僻,所以受外族语言的影响不大明显,只有1.8%的花蓝瑶人不会本族方言,主要是那些已经迁居城镇、年纪较轻的人。桂柳话是大瑶山中最有影响的方言,完全不会桂柳话的人口比例并不高。由于坳瑶的主要聚居地罗香与平南县相邻,受粤语方言的影响很大(罗香乡的坳瑶人喜欢收看粤语方言的电视节目,墟镇集会、日常交往大量使用白话),所以桂柳话在这一带并不流行。能熟练掌握桂柳话的坳瑶人口比例是七个族群中最低的,仅占78.8%。山子瑶被访者中有95.4%认为自己熟练掌握了桂柳话方言,这与山子瑶人的“汉化”程度有关。与其他瑶族族系相比,山子瑶较少受石牌制度的约束,族际交往相当活跃。另一方面,前面也曾提到,一些山子瑶早于民国时期或更早的时期就到山外购买田地,不仅已全部着汉装,而且语言也全然改变,头排乡的古范村山子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按所调查地区所有瑶族人口的情况看,2002年金秀县乡镇政府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的瑶人自称能熟练使用桂柳话的已经有87.5%,能简单使用一些的有10%,就是说只有2.5%的瑶人不能使用桂柳话了(见表2)。桂柳话甚至已经成为一些瑶族家庭的“家庭用语”,这些家庭占所调查地区瑶族家庭总数的24.2%(见表3)。这些情况均说明,桂柳话不仅已经成为大瑶山的通用语言,而且也已成为每个人必须掌握的语言。在大瑶山,使用平话的人口较少,在此不详述。根据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委员会调查表(桂统函18号)的统计数据,2000年大瑶山共有8303人使用客家话,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罗香乡(3580人)、六巷乡(1983人)和七建乡(1372人)。七建、六巷乡使用客家话的主要是客家人,他们常常“聚族而居”,较少与他族混居一处。而在罗香乡使用客家话的既有客家人,也有坳瑶人。普通话在大瑶山并不流行,使用这一语言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金秀县城。不过,整个大瑶山目前受普通话的影响也很大,绝大部分大瑶山居民目前收看的电视节目主要是普通话节目,只有少数居民只收看粤语方言的电视节目(在罗香乡一带)。在1771份有效问卷中,99.2%的人收看最多的节目均为普通话节目,分别只有6人和8人主要收看桂柳话节目和白话节目。由此可见,在电视媒体中汉语的影响力一直十分强大,而瑶语的势力则相形见绌。从大瑶山各族群成员在家里主要使用的语言,也可以看出各种方言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2002年的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本族群语言在许多家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不占有绝对的优势。例如,壮族家庭中主要使用本族群语言的比例仅为45.3%,使用桂柳话方言的则达到48.1%;坳瑶家庭使用本族群语言的比例则仅为37.8%,14.0%的家庭主要使用壮话,14.9%的家庭主要使用白话。其他族群家庭主要使用其他方言的比例也不小,例如盘瑶的比例为32.4%,茶山瑶为47%,花蓝瑶为18.5%,山子瑶为24.3%。这些数据说明,大瑶山各族群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惊人的。语言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表明族群之间的交往已经十分频繁。有趣的是,反而是瑶族内部各族系之间的语言交流并不十分顺畅。在瑶话中又分为三种不同语言。盘瑶、坳瑶和山子瑶同操“勉”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茶山瑶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或拉珈语支);花蓝瑶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但实际上,即便是属于同一语支的瑶族,由于“族系”不同,其方言亦有较大差异,难以进行交流。如六巷乡的下古陈屯的坳瑶与相距不过3公里的架梯屯盘瑶的方言虽然同属于“勉”语,但奇怪的是,他们之间交流更多的是使用桂柳话,而不是“勉”语。坳瑶人比起盘瑶人来说更熟悉对方的语言,而盘瑶人则较少能使用坳瑶的方言。三、主动“强化”语言特点桂柳话的强势语言地位和瑶族方言使用者人数的日益减少,已引起了当地一些瑶族精英人士的担忧。而普通的瑶民对这种状况并不太在意,许多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2002年笔者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盘瑶、坳瑶、茶山瑶、花蓝瑶和山子瑶分别有43%、51.6%、45.9%、29.9%和33.3%对家里人使用何种方言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参见表4)。笔者曾撰文指出,坚持在家里使用本族方言的家庭将面临这样的情景:当其他族群成员要以出嫁或上门方式进入本族时,必须能够使用本族方言或接受本族文化的同化。这无疑对族际交往和通婚会产生一定的障碍。一些邻近汉人、壮人聚居区的瑶人由于人数、经济实力均处于弱势,因此在一些汉、壮人聚居的集镇等公共场合,他们尽量在服饰、语言上与汉、壮人保持一致,以避免招致偏见。这种主动“汉化”的倾向也曾令他们一度处于尴尬的境地。但随着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的加快,在大瑶山能够熟练掌握汉语方言的瑶族人口已经占据绝大多数,人们很难再从语言上区分不同的族群,因此这种尴尬的情景已不复存在。当问及“当瑶族人不讲瑶话,只使用汉族方言,你有什么意见”时,75.6%的瑶族成员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11.7%的瑶族人表示支持,只有11.4%的人表示反对。而在学习他族方言的方面,瑶族人表现出相当大的积极性,49.3%的人认为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学会其他四个瑶族族系的语言,只有4.3%的人表示反对。这些情况均表明,瑶族在语言使用上并无禁忌,对本族成员不再使用瑶语而改用汉语方言的现象也怀有十分宽容的心态。与这些普通瑶族成员相比,一些瑶族精英人士在维护本族群语言发展方面的态度则非常积极和主动。根据“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其语言文字的自由”的国家宪法和法规,1958年,在完成了全国瑶族语言普查的基础上,语言学家和语文工作者创制了一套《瑶文方案》,但这套方案因种种原因而搁置。1982年7月,部分在京的瑶族学者和瑶族干部根据瑶族地区发展需要,重新草创了一套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长洞乡镇中村的盘瑶勉话为标准音点、以勉方言为基础方言、采用拉丁字母形式的《瑶文方案》。这套方案先后在广西的金秀、田林、贺县进行了教学实验。根据实验结果,1984年4月对《瑶文方案》进行了修订。1985年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招收瑶语大专班,为瑶文实验工作培养专门人才。1987年2月28日,自治区对瑶文推行使用问题做出决定:“继续进行实验,暂不推广”。20多年来,这些“瑶文”的使用情况极少有人再次提及,其应用效果似乎并不理想。目前究竟有多少人在使用这些“瑶文”?有多少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这些“瑶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问题。四、金秀大瑶山民族语言使用的现状本文利用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委员会的民族语言调查资料和笔者的调查问卷数据,分别介绍和分析了大瑶山各族群的语言使用和相互影响的情况,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大瑶山历史上的石牌文字使用的是汉字,说明汉文化对瑶族有一定的影响。但从其石牌文字的词句错用、误用较为普遍的情况看,历史上瑶族人口中接受汉文化教育的人并不多,且其受教育程度也不高。第二,目前瑶族人口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不会瑶语,问卷调查显示有10.5%的瑶族人口已完全不会说瑶话。一般的观点是,年龄越小的瑶族人越有可能不会说瑶话,而统计分析结果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瑶族成员是否能够使用瑶语或使用瑶语的熟练程度如何,与他们的居住地点、职业有很大的关联。由于瑶族人口迁移较快,一些瑶族居民迁入大瑶山周边地区居住,这些地方是汉族、壮族人口的传统居住地,因此瑶族“新移民”的后代很快融入当地社会,忘却本族语言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一些散居于大瑶山边缘地带的瑶族人在语言的使用上,并没有象汉族中的“客家人”那样,有诸如“宁失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族训。另一方面,从事机关工作的干部家庭以及在县城居住的瑶族居民,受到桂柳话影响比较大。所以在这些家庭中18岁以下的瑶族人口不会说瑶话的比例比其他年龄段更高一些。第三,桂柳话已经成为大瑶山影响最大的公共语言。即便在18岁以上的瑶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品混凝土购买合同书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高温高压冷喷涂设备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微藻虾青素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版投资经理借贷合同终止及清算协议范本3篇
- 2025版性格不合离婚协议样本:标准范文解读与应用2篇
- 水产养殖项目转让居间合同
- 北京市装修工程验收合同
- 陶瓷制品厂租赁居间合同
- 仓储用地转让协议
- 跨境电商居间介绍合同范本
- 煤矿反三违培训课件
- 向流程设计要效率
- 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要点
- 2024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当代中外公司治理典型案例剖析(中科院研究生课件)
- GMP-基础知识培训
- 动力管道设计手册-第2版
- 2022年重庆市中考物理试卷A卷(附答案)
- Python绘图库Turtle详解(含丰富示例)
- 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完整版
- 榆林200MWp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