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胆的年代看《学前记》的版本问题_第1页
从三胆的年代看《学前记》的版本问题_第2页
从三胆的年代看《学前记》的版本问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三胆的年代看《学前记》的版本问题

在一些古代体育史上,“谷”和“球”经常混淆。这显然是历史的真实面目。在古代,“鞠”、“毬”和“球”三者的含义是不同的,而产生的年代也不一样。“鞠”在汉代以前就有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指出:“鞠,蹋鞠也,从革、匊声。”郭璞注《三苍》云:“毛丸可蹋戏者曰鞠。”(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毬”开始指充气的鞠。此字最初出现在南朝梁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毬”的出现,显然是对“鞠”的革新,它对我国古代足球的发展演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唐时,“毬”字已普遍地与“鞠”字通用。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说:“近俗声讹谓鞠为毬,字亦从而变焉,非古也。”就是说,“毬”字非古字。故宋朝陈彭年等奉诏重修的《广韵》说:鞠,“今通谓之毬子,巨鸠切,古今字也。”宋朝大徐本《说文解字》才收入此字,并云:“毬,鞠丸也,从毛、求声。”从“丸”这个意义出发,“毬”字又有了引伸义,不论充气的,或者是角质的、木质的,凡圆形成团者都称之为“毬”。“球”,出现的时代是相当早的。但它的本义是美玉,又写作“璆”。《说文解字》说:“球,玉也,从王、求声。”汉·《尔雅·释器》说:“璆,美玉也。”《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瑯玕。”《传》云;“球、琳,美玉也。”《诗经·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传》云:“球,玉也。”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科技和体育的传入,于是“球”字接过“毬”字的含义,作为“毬”字的异体字逐渐取代“毬”字。相反的,“球”字的本义却逐渐消失了。1955年12月中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共同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明确地规定,以“球”取代“毬”字,停止使用“毬”字。但指山:“翻印古书须用原文原字的,可作例外”。关于“鞠”的制作,《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引东汉应劭《风俗通》曰:“丸毛谓之鞠。”毛丸又称丸毛。唐·颜师古对鞠的制作讲得很具体。他在《汉书·艺文志》注中说:“鞠,以韦为之,实以物,蹴蹋之以为戏也。”(亦见《汉书·枚乘传》注)在《汉书·霍去病传》注中说:“鞠,以皮为之,实以毛,蹴蹋而戏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唐·司马贞《索隐》亦云:“鞠戏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为戏也。”关于“毬”的制作,唐·仲无颜《气球赋》讲得也很具体:“气之为毬,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这是说,毬,是用皮做的,手工弥合各片尖皮而进行缝制,用气充之,使饱满而不漏气。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开始充气的毬是不用球胆的。南宋计有功的《唐诗记事·皮日休》中记晚唐时归氏子以姓嘲日休,诗中说:“八片尖皮砌作毬,火中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这更具体地叙述了“毬”的制作工艺。但也没有讲到用球胆充气。我们再考之西汉出土文献。在西汉前期汉文帝时期的马王堆汉墓的三号墓中发现的一批距今已两千一百年前的古帛书。其中《十大经》有一篇《正乱》,记叙黄帝战胜蚩尤的事,有一段内容是涉及蹴鞠的,现将有关原文摘录如下:“……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剥(剥)其□革以为干侯(箭靶),使人射之,多中者赏。(剪)其髮而建之天,名曰之(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鞫(鞠),使之执之,多中者赏。……”这里的“充其胃以为鞫”,充,指充气。与《淮南子·原道训》“气者,生之充也”中的“充”字义同。这句就是说,以动物的胃充气作为“鞫”。现存南阳汉画馆中有二幅汉代画像石。一幅:一个头挽高髻,身穿长袖衣的女子单人蹴弄双鞠,边蹴边舞;一幅:建鼓左侧一男子,头和身子后倾,右膝抬起,鞠在其膝上方,姿态也呈舞蹈状,建鼓右侧一男子呈跨步蹴鞠状。从这些画像,我们可以联想到宋·江少虞在《宋朝事实类苑》中所说的:“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踢为戏乐也,亦谓之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善跳跃然,或俚俗数少年簇围而蹴之,终无堕地,以失蹴为耻,久不堕为乐,亦谓为筑毬鞠也。”这就不难看到西汉帛书所说的“充其胃以为鞠”与江少虞所说的“纳气而张之”的牛彘胞有何等惊人的相似,所玩的式样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性。一直到宋以后还常有以胞充气为毬者。如清初蒲松龄在《聊斋·汪士秀》中描写的蹴鞠,所蹴的毬,就是用大鱼胞充气为之。由此可证,西汉时期已有充气的胞作为蹴踢的鞠。从战国末期至两汉所流行的蹴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类于汉画石所描绘的那种玩法,流行于民间。所用的鞠是充气的胞。这种形式的“蹴鞠”属于技巧表演类,其发展到宋朝达到了高潮。另一种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所说的“穿域蹋鞠”的蹴鞠,流行于军中,属兵势,“所以陈武事知有材也。”(见刘向《别录》)这种进行对抗性比赛的蹴鞠发展到宋以后便衰落而逐渐消亡了。此种形式的蹴鞠所用的鞠,开始以皮为之,中实以毛,或中实以物。至南朝逐渐吸取充气的胞的优点,充之以气,出现了“毬”的制作。这两种不同玩法的“蹴鞠”,到唐朝都有所继承。唐人并非“充气毬”的发明者。唐人只是对前朝已有的充气的毬作较大的改进,使毬更加讲究、精巧了。为了区别充之以物的和充之以气的不同的“鞠”,便根据南朝时的俗称,正式定名为“毬”。但是,唐朝的“毬”虽说是充气的,仍不用球胆。(有球胆的毬,那是南宋以后的事。如明·无名氏的《蹴鞠谱·蹴鞠文》中就有“香胞一套,子母合气归其中”的说法,这就是用胞充气作胆的毬。)到宋朝,充气的毬,也是不用球胆的,它的制作工艺,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卷九中作了专门的叙述。他说:“杨子曰:梡革为鞠。亦各有法。革,皮也。梡革为鞠,即后后世皮毬之斜作片瓣而缝合之。故唐人借皮为喻,而以诗诮皮日休曰:‘八片尖皮砌作毬,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闭气如长在,惹踢招拳卒未休。’其谓‘砌皮’、‘包气’,即今之气毬也矣。古今物制,固多不同,以其类而求之于古,即《霍去病传》谓为穿域蹋鞠者,其几于气毬也矣。……师古曰:‘鞠,以皮为之,实之以毛,蹋鞠而戏之。’今世皮毬中不置毛,而皆砌合皮革,待其缝砌已周,则遂吹气满之。气既充满,鞠遂圆实。所谓‘火中燖了水中揉’者,故其皮宽而能受气也。详此意制,当是古时实之以毛,后加巧而实之以气也。”程大昌回顾了古代从鞠到毬的制作的演变过程,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宋时的毬也是皮制的,但内不置毛,而通过特殊的精巧的工艺来砌合皮革,“待其缝砌已周(遍)”,不至于漏气,于是便吹气。气足,毬就变成圆实。这与唐人仲无颜《气毬赋》中所说的“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的工艺是一致的。“弥缝”,即弥合缝制。“砌合”、“缝砌”,就是把两片尖皮合粘在一起,然后用线缝牢。这种不用球胆,“加巧而实之以气”的“毬”,直到明朝还保持着这种制作方法。明·陈继儒的《太平清话》卷四中说:“蹋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戏,以革为圆囊,实之以毛发。今则鼓之以气。”明代无名氏的《蹴鞠谱》中,除了谈及有球胆充气的毬之外,也谈到不用球胆充气的毬的制作方法:“熟硝①黄革,实料轻裁,密砌缝成,侵②不露线角,嵌缝深窝。梨花可戏,虎掌堪观,侧金钱(盏)缝短难缝,六叶桃样儿偏羡③,……”(见《蹴鞠谱·健色名》,又见该书《主张健色》一节》)说到这里,有两条史料是需要澄清的。第一条,唐豪先生在其编辑的《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七、八辑第189页,引录了所谓唐·徐坚《初学记》一段文字:“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或以韦为之,实以柔物,谓之毬子。鞠亦作踘。又,蹴鞠之处口毬场。胜者所得谓之毬采。”《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和许多体育史论著都在引用这段文字,以说明唐代的毬是以胞充气为球胆的。《体育词典》在其第560页至第562页多处引用,以作依据。其实,今本《初学记》没有这段文字。这段文字是后人制造的,事出《康熙字典》,错在唐老先生。徐坚《初学记》卷四中那段原文是这样的:“打毬。刘向《别录》曰:‘蹴鞠,黄帝所造,车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案:鞠与毬同,古人蹋蹴以为戏。”《初学记》这段文字抄自《荆楚岁时记》,文中案语系宗懔的话。《康熙字典·毛部》那段所谓《初学记》云云,“鞠即毬字”是编者间接引录《初学记》“鞠与毬同”的话,而从“今蹴鞠曰戏毬”起九句是编者综合历代有关“鞠”的注释而成的。唐老先生未作仔细考订,便认作为《初学记》之语而引录之,以致以误传误。第二条,《太平御览》卷三十引:“刘向《别录》曰:寒食蹋蹴,黄帝所造,车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案,鞠与毬同,古人蹋蹴以为戏。”有的体育史论著据此便确定“寒食蹴鞠”起于汉时。这是不对的。《太平御览》此段引刘向《别录》云云,转引自《初学记》卷四,而《初学记》卷四转引自《荆楚岁时记》。宗懔《荆楚岁时记》的原文如下:“打毬、鞦、施钩之戏。按:刘向《别录》曰:‘蹴鞠,黄帝所造,车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按,鞠与毬同,古人蹋蹴以为戏也。”文中后一按语非刘向原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无“毬”字可证,其它各家所引刘向此段文字亦无此句。宗懔根据当时岁时活动,把“打毬”置于寒食一节来叙述。《初学记》在“岁时部·寒食第五”中引录刘向语时,便照录宗惊全文,把宗懔的按语也包括进去。而《太平御览》不仅全录《初学记》引文,并在转引时自作聪明地加上“寒食”二字,又误“鞠”为“蹴”。我们再查阅一下《太平御览》之前各家所引刘向此语,如:《史记·苏秦列传》裴駰《集解》引、司马贞《索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