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版(适用于四川等使用人民版教材的省份)高中历史总复习第二轮复习框架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三代,即通俗上说的先秦时期)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时才实现集中)。1、夏代:禹死后,其子启继承其位,“家天下”制度开始。2、商代的政治特点:1)甲骨文反映了商代的社会面貌及政治经济制度2)把奴隶作为祭祀的“人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宗法制始于商代,在周达到顶峰)4)神权与王权结合密切结合5)以占卜主宰国政3、周代:周初三大制度: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西周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目的:巩固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义务: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权利: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分封体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作用:①稳定政局,镇抚各族,巩固统治,拓展疆域,使西周强盛。②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势力的增强,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致使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根源:生产力发展)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目的: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分大、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宗法制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①灭六国。前221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②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北方修直道;筑长城。③征南越:修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置桂林郡等,统一岭南地区。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④入西南:修“五尺道”,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意义:实现了统一,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秦朝的制度: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的创立、“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法令出一”;地方行政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皇帝制度: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三公九卿不得世袭,均由皇帝任免调动。“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但决策权在皇帝手里。作用: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由皇帝一个人决定。在全国推广郡县制:郡属中央,郡设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监御史(掌监察)。县(少数民族同级行政机构叫道)隶属于郡。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其最大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正确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相对于中央和地方关系而言。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正确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积极影响: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延续;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所沿用。3.“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4•汉代的制度: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巩固政权和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中朝,察举制。(三)汉以后历代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唐代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御史台、科举制。3•宋代的制度: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提点刑狱司。4•元朝的制度:大都沿用宋制、御史台、行省制度、土司制度、宣政院。宣政院:元代管理佛教和西藏事务的中央机构。宣政院辖地:西藏、四川西部、青海西部。5•明朝的制度:八股取士、废丞相、内阁制度、改土归流。6•清朝的制度:八股取士、军机处、改土归流、理藩院。军机处设立的直接目的为了适应西北军务,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运转过程:军机大臣跪奏笔录,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下达各部及地方执行,无决策权。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评价:利: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弊:①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②经济上: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③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理藩院:清设立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西藏(起初只管蒙古事务)。改土归流: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代开始废除土司实行流官,清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地区,包括滇、黔、桂、川、湘、鄂6省乾隆时完成。这样的体制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等;弊端则是地方没有自治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如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相”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吏,是皇帝的政治助手,位高权重,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秦代:设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宰相的军权和监察权。汉代:汉武帝频繁换相;形成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与由丞相御史大夫构成的“外朝”相对应。中朝在宫廷对重要政事先作出决策。中朝人选地位低便于控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三省指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代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决策过程中的失误。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为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宰相财政权。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上承天子,下总百司,行宰相职权。“二院”: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明朝(1368-1662):明前期有丞相,明太祖朱元璋1380年废丞相,权分六部。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司礼监太监在权重时也仅仅是控制内阁,并没有取代内阁。司礼监与内阁互相制衡。清朝(无丞相):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皇帝的权力不断加强,在雍正时达到顶峰;相权由强到弱,主要通过增加相的数量来达到消弱相权。(五)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产生的原因: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感受专治的诸多弊端: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汉武帝接受并实施了由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③西汉巩固④隋唐完善⑤北宋加强⑥元朝新发展⑦明清达到顶峰。(六)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以及行省制的实行:秦朝:郡、县两级。汉代:西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末州、郡、县三级。唐代:道、州、县三级。宋代:路、州、县三级。元朝:行省、路、府、州、县。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权力受中央节制,行省无权更改赋税和调动军队,有重大民政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上报枢密院,中央监察机构监督和省官互迁的方式予以控制。元代两个单列行政区:“腹里”(元大都周围的地区,包括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南部、河南北部),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西部、青海西部地区)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开创)。行省制意义: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行省制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明代:承宣布政使司(仍称行省)、府、县三级。清代:省、道、府、县四级。特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七)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世袭制(盛行于夏商周)、军功爵禄制(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察举制(主要是举孝廉,盛行于两汉时期)、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隋代创立,以后历代沿用)世官制:特点: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内容: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的缺点: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了封闭的特征:权柄于上,民意无从体现。魏晋察举制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由大小中正官对士人德才作出品状,分为九等,成为授官依据,主要还是看门第出身,发展到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科举制:形成和完善:隋朝开创,唐朝完善。明清实行八股取士。都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度评价:(1)积极作用: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是历史的进步②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吏来源扩大了,有利于政权的巩固。③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国家统一。⑤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2)消极作用:发展到后来,特别是明清时期采用八股取士,使知识分子致力于四书五经,脱离了实际,禁锢和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八)历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秦代: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上郡设有监御史。汉代:中央有御史大夫,汉武帝又创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政治,设司隶校尉监察在京官吏。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隋唐设御史台。宋代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元代设御史台(长官为监察御史)。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古代监察体制的局限: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第二章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一)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精耕细作)。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④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基本结构:一•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二•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三•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1•精耕细作: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耕作方式不断进步: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中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神农氏创制耒耜。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时期二牛抬杠,东汉时期一牛挽犁。5.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作用: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产量提高,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缺陷:在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中国传统农业中,农业技术的进步难以实现进一步革命性的发展。农业灌溉方式的不断进步和水利工程:大禹治水战国时期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和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一--秦朝修灵渠——西汉时期井渠法、六辅渠、漕渠一一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一一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翻车唐代北方立井水车南方筒车宋代利用水力的水转翻车清代风力水车。2•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济,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形成条件: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好处和弊端:好处: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弊端:一•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二•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三•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一一盛行(西周)一一瓦解(春秋)一一废除(战国)(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3)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4)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4).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一般不剥削别人,或者对别人有轻微剥削,或者受别人轻微剥削。其生产通常带有较大程度的自给自足性质(某些商业性农业区除外)。了解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力役制度: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支出提供保障的主要手段。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过度征发徭役对农民长期离开土地,这都导致正常经济生活被破坏,由此引发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认识手工业在自然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这也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发达的工官制度发展过程:历史悠久。(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商代手工业作坊叫百工。西周为工商食官。春秋战国为百工居肆。(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中央工官主办。特点与地位:(1)特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供皇帝使用;对民间市场没有显著的影响;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2)地位: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匠户制度:含义: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辉煌成就:(1)•列举汉、唐时期丝织业的主要成就: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蝉衣仅49克(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汉代中国被称为丝国。《西京杂记》里就记载了巨鹿人陈宝光的妻子善织花纹鲜艳的散花绫,每织一匹价值万钱。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唐代:南方超过北方。吴越为江南中心。越州的缭绫尤为精美,有“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的诗句。(2)•列举宋、元、明时期棉纺织业主要成就:宋代:更大发展,丝织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浙江金华有衣被天下之称。元代:品种繁多,技术有所革新。黄道婆创制新式纺车,推动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乌泥泾有“衣被天下”之称。明清时苏州、杭州、湖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镂机结构复杂精密。(3)•列举商周、春秋、汉、唐、宋时期冶金业的主要成就: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器形体巨大,庄重雄奇,纹饰细腻优美,工艺精湛,世界罕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现在已知的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使用煤作为燃料。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叫水排。南北朝: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相州的军刀很出名。唐代:产地分布广,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宋代:北宋有了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这些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4).知道原始时代发明陶器、东汉时期发明青瓷、唐代的白瓷和釉下彩绘技术”、宋景德镇瓷器:原始社会: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黑陶。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陶器唐三彩(在白地陶胎上刷一层无色釉底之后,以黄绿白赭蓝绘成花纹图案,再烧制而成)举世无双。近年发现的唐陶器五彩陶俑比唐三彩还要精美。越窑的青瓷享有盛名。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定钧汝官哥窑)。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明清时期: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景德镇被誉为瓷都。清代康熙年间还发明了珐琅彩。4•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的制约;部门的不断增加;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官府工业与民间工业的同时并存;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官营手工业、城市手工业和农村家庭手工业三者相结合,但官营手工业处于支配地位;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发展具有落后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5•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局限性: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的制约;官营手工业处于支配地位,长期打压民间手工业;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手工业发展具有落后性。(三)古代中国的商业: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远古时代:出现商业交换。商代:商业有初步发展,由于商族人善经商,因此后世将做生意之人成为商人。货币有玉和贝,以朋为单位,10枚贝为一朋。西周:交易活动频繁,货币有骨、铜贝;民间贸易活动频繁,“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就是其真实写照。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如吕不韦(“奇货可居”)、范蠡(陶朱公)等。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齐鲁的刀币、楚国的布币〈布币分为平首布和空首布,形状如铲〉鼻蚁钱),金币有楚国的郢爰,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西汉:商运发达。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原因和条件: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唐代水路两路商业发达:水路有俞大娘航船,陆路有车坊、客舍等。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条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表现:宋: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交子出现(益州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明清时期:出现会馆。明代徽商和晋商势力最为强大。归纳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第一,商业的萌发、形成较早;第二,一开始就由政府垄断;第三,独立自由的私商出现晚,而且发展时间短;第四,古代中国的商业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在封建社会里,重农抑商政策占统治地位,商业不能按其规律发展,举步维艰。概述古代中国的“市”的形成与发展: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实价,违法者要受到处罚。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南北朝时期:形成草市。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是工商业区,坊是住宅区,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唐代草市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乡村有定期交易的场所,称“草市”、“墟”、“集”。北宋: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有夜市和鬼市,草市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南宋:墟市逐渐发展为市镇。明清:都市商业区相当繁华。市的变迁: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特点: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市、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宋:特点: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对市的管理:直到唐代,市的设立都决定于朝廷,所有市都是官市,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了解古代中国重要的商业都会及著名商帮:战国时:有的城市有“市井”的商业区。陶(山东定陶县“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临淄(山东淄博)相当繁荣。汉代:都是因商业集中而相当繁荣。长安城周围长22600米,是罗马城的3倍以上。王莽新朝(公元8-23):在长安和五都(洛阳、成都、宛、邯郸、临淄)设五均官管理市场物价,收工商业税。唐代:洛阳的规模大于长安,“扬一益二”,扬州和益州相当繁华。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管理。宋代:都市相当繁荣。元代:泉州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清代:乾隆时的苏州“富甲于天下”。明清时期:出现会馆。明代徽商和晋商势力最为强大。3•分析古代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的关系,理解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的地位: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宋元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柜坊、飞钱和纸币很早就产生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的地位比较低。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原因:根本原因: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主要表现: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实施算缗:前119年,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告缗:对于商人、高利贷者隐瞒不报或上报不实者,鼓励告发,告发属实,奖被没收者财产的一半。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阻碍了工商业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评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对工商业的管理:秦代:统一度量衡、货币(分为两等:上等黄金,单位镒;下等铜钱,名叫半两),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汉代: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重。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盐官37,铁官39处。“海禁”政策: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表现明朝:明太祖1371年鉴于海盗和倭寇猖獗,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对于违禁者和私行放禁的官兵处以严刑。明成祖禁止民间贸易的同时开展大规模的官方海外交流和贸易,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3年)开放海禁xjVO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1684年康熙23年平定台湾后,下令开放海禁,允许松江、宁波、广州、泉州为对外港口。1759年乾隆24年只准广州一地通商。1842年道光22年中外贸易被严格限制在广州。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评价: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各行业要协调发展。知道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及阻碍其发展的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明朝中后期,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厂。缓慢发展的原因:农民贫穷,无力购买产品;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商人赚钱后买田置地,影响再生产的扩大;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其发展。特点:嫩弱的,有明显的封建烙印;稀疏的,只发生在个别地区的个别行业。客观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第三章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一)一定的思想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百家争鸣)知道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观点:百家争鸣的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儒家:孔子一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一一“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一一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一一“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一一“因材施教”学习态度一一“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一一“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评价一一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孟子一一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政治思想一一“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一一“人性本善”说。价值观一一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评价一一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荀子一一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哲学思想一一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政治主张一一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思想特点一一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评价一一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2、道家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一一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一一“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一一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哲学思想一一“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3、墨家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思想主张一一“兼爱”、“非攻”、“尚力”、“节俭”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结论: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出现大量小生产者,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他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环境来发展生产,故墨家学说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4、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法家思想适应战国后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为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历史意义(评价)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观点、目的和影响:来源一一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影响一一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用文学儒者参政。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三)宋明理学: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兴起的社会背景: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2、隋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3、宋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程朱理学(代表一一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1)内容:“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2)历史地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陆王心学一一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1)内容:陆九渊一一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他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心学与理学的关系(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2)相同之处:①思想上:都属于唯心主义;目的上: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评价: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经济上: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文化上: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理学)因循守旧。异端思想家李贽时期:明后期主张:①破除孔子的迷信,批判孔孟学说的标准;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赞扬历史上“异端”行为(改革、起义、恋爱、女皇…)。评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代表人物及主张(1)黄宗羲著作:《明夷待访录》主张:①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乃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臣纲”的愚忠主张“工商皆本”(2)顾炎武著作:《日知录沢《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①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文化专制及心学的空谈理论。(3)王夫之思想:唯物主义主张:①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哲学上,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理在气中。2、三人的共同主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3、评价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一一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一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一一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一一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一一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一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第四章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一)古代中国的科技:一、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1、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经济保障;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3、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4、中外民族融合和民族交往促进科技发展;5、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人才基础;6、古代人民和科学家们的勤劳创新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经验性,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未能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三、概况(一)四大发明造纸术: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一一甲骨、青铜、竹木简、帛。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纸的发明,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印刷术:唐朝: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还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战争。五代、宋:广泛应用。如火炮、火箭、突火枪等。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起了重要作用,。指南针:战国: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意义:对中国: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对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作用的发挥。2、16世纪以后,中国为什么没能产生近代科学?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其它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科技发展;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科技发展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二)古代中国的书画:一、汉字起源一一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成熟一一商代甲骨文西周一一“金文”、“籀文”秦朝-一-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后出现“隶书”。理论一一东汉许慎总结出“六书”理论,即: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先后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二、书法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秦小篆一一汉隶。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条件一一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代表一一“书圣”王羲之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隋唐达到新高峰:背景一一隋唐一统,盛世气象。成就一一既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益成熟。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背景一一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特点一一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他们追求个性,有意无法。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个性化的创造。三、绘画起源新石器时代从萌芽走向成熟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代表一一“以形写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隋唐:代表一一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唐代:“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吴带当风”。从宋代到明清:宋代:时代背景一一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题材——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特色一一更加注重意境(如“马一角”“下半边”)明清:特点一一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民俗画的发展宋代:时代背景一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题材市井生活特点一一写实代表作一一《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四、中国书画的特征特征:①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③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三)古代中国的文学:一、《诗经》内容:①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的诗歌。风(“国风”)一一各诸侯国的民歌。雅一一宫廷乐曲歌词。颂一一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地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二、楚辞概念: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特点:句式灵活代表:屈原一一《离骚》三、汉赋背景: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特点:专重描述、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是一种带韵散文。代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四、唐诗原因:①国家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度的确立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代表人物时代特点作品风格代表作流派李白(诗仙)盛唐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浪漫主义杜甫唐由盛转诗风浑厚深沉,语“三吏”“三别”现实主义(诗圣)衰时言凝重精练其诗称为“诗史”白居易晚唐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叙事诗:韵味绵长《长恨歌》《琵琶行》五、宋词原因: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地表达情感。特点: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代表:婉约派一一柳永《雨霖霖》;李清照《永遇乐》。豪放派一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六、元曲含义: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社会背景:①根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考物理复习主题单元12第31课时电路故障课件
-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专项突破2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作用课件
- 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光合作用的场所课件
- 《买文具》教学设计
- 《人体解剖学》电子教案关节学(人卫版)
- 新兴城区房产打印发展潜力
- 湘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 建筑施工承包合同样本
- 机场休息室改造敲墙协议
- 科技园区装修施工安全协议
- 园长思想政治鉴定范文(5篇)
-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类与编号规定
- 2022年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人员批评与自我批评
- 检测公司检验检测工作控制程序
- 社工机构项目管理制度
- 充电桩整体解决方案PPT幻灯片(PPT 27页)
- 物业服务集团全员品质督导策划方案
- 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论文(6篇推荐范文)
- 幼儿园PPT课件:数与运算2
- 园林施工组织设计
- 半导体芯片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参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