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世传《本草》版本考述
李清照是明代著名的药剂专家和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他的著作《本草纲目》及其他所创立的相关学说的影响,对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都发生过、发生着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作用。410年来,《本草纲目》出版了100多个版本,围绕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研究的专门著作约百部之多,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在200万言之上……打开《李时珍研究集成》一书,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对祖国医学的贡献,通过众人之口、学者之笔跃然纸上。这对全面认识李时珍、正确评价李时珍、科学应用李时珍的学术成就,从多侧面、多角度给李时珍及其《本草纲目》以多彩的、全面的展示,以期为其共塑了一个完美的形象,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为使人们对李时珍及其以《本草纲目》为轴心的相关学说有个直接的、立体的认识,藉《李时珍研究集成》结集之际,有必要再次对一些相关内容作点说道。1从《病术》中看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公元16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滋生,科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已成为必然。这一趋势,在明万历以后表现得更加突出。时势催发展,时势促进步,叱咤风云的精英,必然要在人杰地灵的神州沃土中产生;绚丽夺目的成果,必然会在深藏着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大地上涌现。作为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医学,势必会在这展现人类光华的大舞台上表现出其固有的敏感性,伸展其东方巨人的翅膀,产生出超越时代的飞跃。公元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在西距武汉重镇300余里的浩瀚长江之滨,在南有凤凰、北有麒麟的群山怀抱之中,在苍松遒劲、修竹茂密的湖北蕲州一个秀丽的湖边村庄瓦硝土具村内,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一位伟大的医学科学家李时珍诞生了。从此,他的名字与中国的医学发展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与世界医学的进步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有考证说,他的祖父就是当地一位颇具影响的儒医。他的父亲李言闻(月池)曾担任太医院吏目,有很高的才华和医学成就。李时珍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和严格的教育,虽然体弱多病,但凭着他的聪敏好学,还是取得了对经史学习的出色成绩,14岁上便考取了秀才。在幼年的学习生活中,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把所读经史子集等书籍中与医学有关的内容摘录出来,在读书中已注意到了医学与多学科的关系,写下了几百万字的读书笔记。这一点,在他的自叙中有记:“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车取著数言”。他的仕途不顺,几年间曾3次赴武昌参加乡试而未果。这或许是由于他读书分心造成的后果,也可能是他坚定信念成为医生的前因。李时珍的博学精神贯穿于他人生的全部,这是尤其值得称道的。他勤于读书,广于读书,精于读书,善于读书,《白茅堂集》中说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蕲州志》中也说:他“刻意读书,十年不出户阙,上自经典,下及子史百家,罔不该洽”。可以看出,李时珍对读书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一生所读之书超过800种,其中包括《黄帝内经》、《难经》、《甲乙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医籍277家,《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图经》等历代本草84家,《说文解字》、《名苑》、《易经注疏》等社会学名著591家。他还虚心向有知者求教,“师日岩公”,在其父亲的知己好友顾日岩的指导下学习理学、诗词等知识。对于把握中医理论最基本的著作《黄帝内经》,李时珍既坚信不移,又灵活应用,把《内经》有关阴阳、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的原理融会、引申到自己的学术思想中去。他认为,研究医学科学,“当以《素问》为准”(《本草纲目》,下同),不可“殊背《素问》逆顺之理”。“不分脏腑经络”,就无所谓医生的称号。要“约取《内经》之粹言”,“顺时气而养天和”,“神而明之,机而行之,变通权宜,又不可泥一也”。对于张仲景创立的辨证施治大纲,李时珍既竭力效法,又多有发挥,真正汲取了《伤寒论》的精髓,发展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他说,张仲景的一些方剂“诚千古之神方”,发“千古未发之秘旨”。他赞扬张仲景的麻黄汤,“虽太阳解表轻剂,实为理脾救肺之药”。他收录了《伤寒论》的方剂60余首,对其中的一些方还进行了加减化裁。对于医界流行的金元四大家之治,李时珍既稳妥地继承研究,又积极地开拓发展。他崇尚河间学派“六气皆从火化”、易水学派重视脾肾命门的学说,盛赞前者的许多观点属“上古所未言”,后者的许多思想能“深阐轩岐秘奥”。李东垣随经用药之妙、张子和汗吐下三法,在他的论述和应用中都被列为重点。他用这些学说的原理,分析药物的功用,制定临床使用的法度,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把他们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虚心使人进步,李时珍学习众家之长、摒弃门户之见的精神,除了反映出其完美的人格和谦逊的态度之外,也是他的《本草纲目》能够高人一筹的主要因素之一。要了解李时珍的博学,不妨打开他的著作一读。在他的所有著述中,章头句尾都显露着超人的才华。他的知识面非常广阔,文、史、哲、医无所不及。扎实的文字学功夫是其长于著述的基本条件,在他的著作中,到处可以找到根据文字的形、音、义原理来阐释药物本义的实例;他的训诂学功底也很深厚,内容深奥的《说文》、《字说》等都是他得心应手的说理工具;他注重群众文化和民俗学的研究,许多在民间流行的丰富的医药知识的精华都被他收入到著作之中;他还善于借用民间文学的力量,让民谚、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等形式在自己的著作中生辉;他有丰富的史学修养,能运用相关知识把历史上由于避讳等原因造成的对药物的误解说个明白、道个透彻,然后准确地纠正过来;他熟练掌握了文学的各种笔法,把引用、比喻、推理、拟人化等修辞手段应用得合理得体。难怪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中称赞他“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对祖国医药学理论的发展、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草纲目》是他的鼎杠之作,为此他不畏艰辛奋斗了30年。在这部书中,他发自身智慧之灵气,集历代本草之大成,医药之外,把植物、动物、矿物、冶金、地质、化学、物候、天文、地理、农桑等学科的知识尽融其中,写出了一部多彩的本草。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称赞他的这部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这真是恰切不过的评价。他还整理、编辑、撰写了包括《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天傀论》、《脉学四言举要便读》、《李濒湖氏时珍脉诗》、《痘科》等11种著作,对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的贡献功不可没。尽管这些著作已大量佚失,目前存世的仅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两种,但其反映于其他医著中的零散记载和由它派生出的精神,已足以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得以世代效法的科学宝藏。李时珍的著述,说的是医道,写的是科学,但也同时用笔录扫描了自己的一生。透过他的著作,我们看到了这位集药学、医学、文学、博物学为一身的大家的风采。在古代,要成为一位卓有成就的医药学家,除必须具有高深的理论造诣之外,首先必须是一位富有临床经验的医生。李时珍起家于医,他一生用精深的医术造福于乡里。从他留下的医案中可知,他为百姓和官员们治病的案例是难以数计的,且治愈率极高,不少还是绝症。“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蕲州志》);治愈楚王之子的顽疾,重金不接受等,还表现出他高尚的人格和医学品德。他坚持科学观点,反对神仙方术等迷信思想,处处以唯物观的犀利目光洞察周围、判断是非。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方士荒诞之谈,不足信矣”。什么“养白鸡能避邪”、“服麻勃能先知”、“食雉肉成遁尸”、水银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都是“不经谬论”,纯属无稽之谈。他还说,桂树是我国南方的物种,月亮上根本没有桂树,“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耳”!他坚决反对借孝道为名,用人的股肉去治疗羸瘵,疾呼:“父母虽病笃,岂肯欲子孙残伤其肢体,而自食其骨肉乎?此愚民之见也!”他提倡有病要找良医医治,而医生必须要有真本事,要向患者高度负责。他26岁时就受聘为楚王府的奉祠正,掌管良医所,不久又被推荐到太医院里任职,接触更高层的病人。乡下、城里,他都把自己置于医生、学者的行列;平民、官吏,他都怀揣着济世救人的志向。正是这样,他的视野才能得以不断开阔,经验得以不断积累,知识得以不断更新,心血和实践一步步打造出了他不朽的辉煌。《本草纲目》中收录的11096首附方,是李时珍业精于医的真实写照和缩影。这些处方,有的是李氏对古人经验的应用,有的是李氏自己的创造。所治疗疾病几乎囊括了内、外、妇、儿、五官、骨伤各科,包含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等众多领域,甚至连养生、保健、食疗、运动疗法、精神疗法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也都有涉及。其范围之广、认识之深,是一般医者所不能为的。创新,是李时珍对祖国医学的重大贡献。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他提出的脑主思维的学说、命门与三焦的体用学说以及奇经八脉的理论,都独有创见,对后人正确认知大脑功能、研究命门与三焦的关系、确定部分经络的循行路线等不无启发。在脉学方面,他创造了以歌诀形式反映脉象的普及方法,阐述了27种常见脉的主病、类病及其相互关系,与临床联系非常紧密,成为历代医者遵循的法则,至今不衰。在临床方面,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提出的辨证观、体质观、因果观、饮食观和强调的扶正法、健脾法等,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他留下的许多经验方,大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医疗技术方面,他也是位有心人,他创造的蒸汽消毒法、冰块降温法、乌贼棒刮除砂眼法、草茎结扎疣目法和妇科会阴切开术、导尿术等,不仅在当时条件下是实用的和先进的,其原理就是如今看来也不落后,甚至对后世的同类创造起到了启蒙导向的作用。在科学实验方面,他虽然采取的是朴素的方法,运用的是朴素的手段,但毕竟开启了实验药理学和分析化学的大门。为了验证苏叶活血化瘀的作用,他以“生猪血试之”;为了证实罗勒子“染惹眵泪浮膜”的药用效果,他用清水泡之。他进行的这类实验很多,与现代的“试管内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妙。进行机体内的实验,李时珍开展得更多,其中有人体的,也有动物的,比如曼陀罗的兴奋作用、生姜的辛热性、越瓜对烂眼的副作用等,他都进行过认真的观察。开展中药化学研究更是他的杰作,他发明的化学提取装置和提取方法,他运用科学方法获得结晶物的过程和技术,都显示了我国古代分析化学的雏形,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非常了不起的举动。李时珍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用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伟大的业绩,无愧于医中之圣、药中之贤的称谓,是深受国内外人民爱戴的、名符其实的医学科学家。他开创的对人类健康有益的事业,已成为永恒的主题,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李时珍永垂不朽!李时珍精神永放光辉!2实践上的准备工作是根本的基础《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学科学家李时珍的传世之作,是我国古代著作中论述中药最全面、最丰富、最系统的典籍。当我们捧着这部洋洋越百万言的医学巨著,徜徉于医药知识的海洋之中,对作者献身医学事业的高尚情操和横溢满腹的才华产生肃然起敬的心情之时,作者为这部书成书而付出的辛劳、著述的艰苦、出版的困难等情形也会一鼓脑地从书中的字里行间迸发出来,一下子又把我们带回到400多年前围绕《本草纲目》孕育、诞生、成长的那如歌如泣的日子里……作为一名有作为的医家,立言是其成功的标志之一。李时珍自幼立志从医,勤奋攻读,思维敏捷,认识超凡。他发现“《本草》一书,自炎皇及汉、梁、唐、宋,下迨国朝,注解群书旧矣。第其中舛谬差讹遗漏,不可胜举”,于是要决心“考古证今,奋发编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他“搜罗百氏,访采四方,始于嘉靖壬子(公元1552年)”。三十而立,从1546年李时珍立志要编纂这部大型本草专著起,又经过了5年的准备,在他35岁那年,这项巨大的工程终于得以实施了。著述的前提是立论,没有明确的思想是难以写出有分量的好书的。李时珍著述的思想非常明确,那就是纠正古代本草的谬误,修改古代本草中不合时宜的内容,补充新发现和新研究的成果。历史上,像这类大型书籍的编纂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的,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工作条件的保证。李时珍要靠单枪匹马去完成这项工作,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准备工作必须要作得充分。首先是思想上的准备,对于被历代尊为圣典的、“关系颇重,注解群氏”的《本草》要动手术,没有顶风冒险的精神是根本无法开局的。李氏虽不是对古代本草改正的第一人,但就其改动范围之大、内容之多这一角度来说,他的举动肯定是前无古人的。不难想象,他的思想压力和经历的思想斗争是十分复杂的,没有大无畏的反叛、创新、牺牲精神是断然会退缩的。其次是素材上的准备,这是李时珍早已下了功夫的,或者说是胸有成竹的。因为这是他立论的先决条件,是启动自己计划的前提。30岁之前,他已遍读了中医各家学说数百种、历代本草上百种和其他相关的著作几百种,摘录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对于他来说,问题的关键不是无处下笔,而是如何为这些问题去找答案了。其三是实践上的准备,这既是最要紧,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因为要纠正、修改、补充的所有内容,都需要有针对性、说服力和符合科学观点的证据,不亲自尝梨子是难以把问题说清楚的。他确定了走访社会、采集植物标本,观察药物生长环境、季节和有效成分的关系等一系列实施方案,而这些都是需要自己身体力行的。他历时5年的准备工作,可以说主要是花在这一步上的。他一方面亲自种植、炮制部分药物和亲身进行一些药物的毒性实验,一方面不顾体弱多病之躯、疲劳饥饿之苦,餐风露宿,沐雨卧雪,走平原,翻深山,闯峡谷,涉江河,足迹踏遍了湖北、湖南、河南、河北、江西、安徽、广东等地,遍访农夫、樵哥、猎户、渔人、赶车的、开矿的、捕蛇者、养殖者,通过亲自采药和走访,获得了大量的包括与药物有关的实物和民间流传的经方、验方等,完成了要写作《本草纲目》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公元1552年,李时珍——这位集文、史、哲、医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巨匠开始了对《本草纲目》的写作。这一写,就是27年。“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历三十稔”,“功始成就”。按照他事先制定好的写作体例和写作要求,每味药下均排出10个项目,包括正名、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制、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重点是医药结合及应用的论述。特别是发明部分,除搜罗历代验方、验案和医论之外,还突出了李氏自己的经验和发挥。对古代本草中已论述的内容,他都一一进行仔细甄别,“复者芟之,阙者缉之,讹者绳之”,既不兼收并蓄,又不轻率否定,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反复考证后,才将正确的结论写入书中,完成了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的崭新创造。为了弄清一个小问题,一味药的性味、功能,他彻夜不眠,有时甚至不惜花几天功夫、查几十种书籍,直到取得满意的答案为止。其追求之真切、治学之严谨、态度之虔诚、文风之纯正可见一斑,真可谓点点滴滴涂肝脑,字字行行淌心血了。1578年,《本草纲目》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药学巨著终于画上句号,李时珍当时已过花甲之年。慎重起见,他又对书稿进行了3次认真的修改,最后才予定稿,他在该书序例中说的“稿凡三易”,指的就是这回事。《本草纲目》全书“分为五十二卷,列为一十六部,部各分类,类凡六十,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共收入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方11096首,插图1109幅。襁袍中的生命是最想早见天日的,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早使《本草纲目》与世人见面,是李时珍此时最强烈的愿望。定稿之后,他就一刻不停地投入到了联系出版的事宜中,开始了新的奔波。他首先跑到离蕲州距离比较近的黄州、武昌,企图通过官府或出版商支持的途径去尝试出版,结果都因经费问题遭到了拒绝。无奈之中,只得舍近求远,决定到南京去寻找出版的路子。当时南京是全国最大的刻印中心,世德堂、富春堂、文林阁、继惠斋等官办、民营的出版机构林立街头,无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上宁乡土志》中有“金陵为图书之府”的说法。从实际情况看,他的选择是正确的。1579年(明万历七年),李时珍怀揣着《本草纲目》顺江而下,直赴南京。他的心境像波涛汹涌的长江水一样翻滚,听着那江水泛起的涛涛浪声,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书已经摆上了案头,他坚信希望就在前面。但事实往往与人的主观愿望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现实有时甚至是残酷的。殊不知,当时南京书商们最感兴趣的是小说、戏曲、丛书类等最有读者群的图书,而对像《本草纲目》这类读者数目有限医书的态度是异常冷漠的。在南京周折1年而毫无结果的李时珍,苦恼之中想到了当时在文坛极负盛名的“后七子”领袖王世贞,如果能得到他的赞许,再出面撰写一篇序言,无疑会给书的出版带来生机。也算事出有缘,大约在七年前,李与王有过一面之交,那时王世贞任湖广按察使,免职在家闲居。想好了就办,1580年9月,李时珍自南京又顺江而下,来到江苏太仓的直塘,拜会了王世贞,向王表示了“愿乞一言,以托不朽”的意思,王也答应了他的请求。其后,李时珍一边在南京行医,一边继续为《本草纲目》出版的事周旋,他的医道开始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草纲目》在一些书商的传看过程中也有了一定的名声。1590年,73岁的李时珍托着老病之躯再一次南下拜会了王世贞,这位被称为“生平刚正不阿,从不对人妄赞一辞”的王世贞不仅留李时珍为客,而且欣然命笔,写下了评价极高的序言,称《本草纲目》“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在上述背景下,金陵书商胡承龙决定出版这部书,一项将为人类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壮举悄悄在古都金陵启动了!笔笔画画刻珍迹,紧张紧张又4年,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这部一鸣要惊世骇人的历史性科学巨著终于雕刻完成!经历了千般辛苦万般磨难的李时珍,尝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含笑离开了人世。他留下的是一生的心血、希冀、成果,带走的是无穷的遗憾和人们对他永远的怀念。1596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面世,世称“金陵版”。当年11月,其子李建元带着这部巨著和父亲生前留下的遗表进见神宗皇帝,神宗亲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的圣旨,《本草纲目》的流传已为水到渠成之势。首次出版的金陵本究竟印了多少册,无从考证,但目前存世的数目至少有7部却是肯定的:中国2部(现分别存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日本3部、德国1部、美国1部(此部是日本学者森立之的批校本,尤为珍贵。原存北京图书馆,抗战时期被移往美国,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盛世修典,繁荣出书,在1993年纪念李时珍逝世400周年之际,我国中医药界的有识之士和出版界的同仁们对收藏于上海的金陵本《本草纲目》进行了影印,使这部原始之著又一次赢得了与更广大的读者群见面的机遇。金陵本问世不久,即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601年,江西巡抚夏良心发现“《本草纲目》一书,大有裨于生人,非特多识资也”,但“初刻本未工,行之不广”。于是,他决定重刻出版。1603年,是书面世,无论刻工还是插图,都较金陵本有很大的进步,确实“较前倍觉爽目”。这第二个版本,就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江西本”。接着,又不断有新版出现,代表性较强的如1640年杭州钱蔚起本(简称“钱本”或“杭州本”)、1885年合肥张绍棠本(简称“张本”或“合肥本”、“味古斋本”)。到2002年止,各种版本已超过百种,大致每隔5~6年就有一种新版出现。此外,历代都有《本草纲目》的简编本问世,著名的如张三锡的《本草选》(又名《本草发明切要》)、倪朱谟的《本草汇言》、郭佩兰的《本草汇》、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汪昂的《本草备要》、张璐的《本草逢原》等,据粗略统计约280多家。一本医学著作能以如此之快的频率重印、如此之多的版本出现,这一现象告诉人们的,正是《本草纲目》的广泛影响和重大价值。从总体看,《本草纲目》的后来版本基本是以江西、杭州、合肥三个版本为母系统的,或者说是由这三个版本派生出来的:明代的版本大都是以江西本为底本,清代的版本大都是以杭州本为底本,清代以后的版本大都是以合肥本为底本的。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母系统的这三个版本,虽然各有所长,但除江西本与金陵本比较接近外,其他两个版本都与原著有较大的差异,它们三者毕竟都不是《本草纲目》的初刻本。作为《本草纲目》最原始刻本的金陵本,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圆满处,却最能体现李时珍的原意。因此,对于《本草纲目》的研究和校释工作原则的确定,都不应脱离金陵本的基础。《本草纲目》问世之后,也迅速在国外传播开来,并且成为我国有史以来被译成外文最多的医学著作之一。1606年,它首传日本,400年间,传入日本的各种版本达数十种。1783年和1929年,日本先后出版了影响最大的《本草纲目说》和《类注国译本本草纲目》两部大部头豪华本。另外,他们还陆续出版了许多简编本和改编本,使《本草纲目》成为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本草著作。朝鲜对《本草纲目》的研究也较早,1613年已出版了该书的简编本,以后又陆续有多种版本传世。1659年,波兰人卜米格首先把《本草纲目》译成了拉丁文,开创了欧洲人研究该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商务对商业生态的影响研究
- 电子商务客服与售后服务的优化
- 2025至2030年中国火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正版劳动合同合同范本
- 2024年重庆市荣昌区中医院招聘考试真题
- 2025至2030年中国泥土压平衡式顶管掘进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云南曲靖美年健康服务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梅州市蕉岭县招聘学科教师(编制)笔试真题
- 2024年河南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河南开封一五五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3课《学会反思》精美课件
- 2024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系统单相冷却液技术指标和测试方法
-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规范 T/CFLP 0027-2020
- 叶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联性研究
- 围墙铁艺栏杆施工方案方案
- 500kV超高压绝缘料和新型特种电缆研发制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备案
- 2024年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审定版
- 客运驾驶人安全考核规程范本
- 2024年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课件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材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