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的经济政策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之土地制度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公有制)氏族公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成于商,盛于西周,解于春秋,废于战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下》性质:国王(贵族)所有的土地国有制。“田里不鬻。”——《礼记·王制》真题演练(2020·天津高考·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 真题演练(2019·江苏卷·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A 土地制度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材料一:《齐语》载“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材料二:《春秋》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根本②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③各国的税制改革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的原因?土地制度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国家自耕农地主政府掌握国家分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租佃制概念发展影响获得方式经营方式土地兼并军功赏赐公卿占田巧取豪夺土地买卖主要主导屯田、均田等图说封建土地所有制真题演练(2017·全国Ⅲ卷·26)表1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土地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同阶级不同主张农民阶级: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民族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和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的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1924年增加“节制资本”的内容。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封建债务(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②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未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但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③解放战争时期: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制度新中国:不同时期不同主张建国初期的土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未改变土地私有制)。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兴办互助组、发展初级社、兴办高级社的方式,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建立公有制)。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合并和扩大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公有化程度(人民公社化运动,未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改变了经营管理、分配方式。苛政猛于虎2秦汉时期:编户制度
3南北朝时期:租调制4隋唐时期:租庸调制5唐中后期:两税法
6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1春秋时期:初税亩7明后期:一条鞭法
8清前期:摊丁入亩和地丁银赋税制度赋税制度秦汉时期,编户制度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田租、赋税、徭役、兵役的制度。依据: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赋役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影响:①赋役制度正式形成②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③国家对农民的控制严格,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强。赋税制度隋唐时期,租庸调制唐朝初年实行均田制,向21-59岁的“丁男”授田并征收赋役。租,每丁每年纳二石或藉三石;调,随乡土所产,蚕乡每丁每年纳、绢、纯各二丈,绵三两,非蚕乡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庸,每丁每年服役二十日,闰月加二日,不服役则每日纳庸,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国家有事,加役十五日,但正役与加役总数不得超过五十日。租庸调制是“以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只对成年男子征收赋役,且力役可通过缴纳庸来折抵,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人们生活,是一个进步。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①基本特点是以人丁计税为主②实行实物租税和劳役相结合③反映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生产方式下的赋税制度④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严格A①②③④正确B①②正确,③④错误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 (2014全国1卷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赋税制度唐中后期,两税法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内容:每户按人丁、资产(户税)和田亩(地税)交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赋税制度明后期,一条鞭法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纳银代役的规定,可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生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赋税制度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赋税制度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⑤税种由繁杂多项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概念解读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原因:……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也。——班固《汉书·食货志》目的:发展农业生产,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表现: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打击富商大贾的政策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补充:“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如商人参加科举,宋代的榜下“捉婿”之风;唐宋以来,官商分利原则广泛运用,出现盐引、茶引、很多大盐商,地位尊崇。真题演练(2018·江苏高考·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D 真题演练(2018·海南高考·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D 重农抑商政策评价:积极: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制度消极:不利于工商业发展;封建社会晚期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真题演练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的盛衰”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其中“衰机”指的是A.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与世界的交流B.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单一经济结构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先机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C 海禁与闭关锁国含义: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明清“海禁”原因:明代时,倭患严重清初,东南沿海人民进行抗清斗争海禁与闭关锁国清代“闭关锁国”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与贸易的政策表现:广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制度原因:经济根源: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政治原因:统治者腐朽守旧,骄傲自大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影响:积极:在一定时期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科技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携访华团请求扩大通商。1793年乾隆帝在致英王乔治三世国王书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恩加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霑余润。”思考:清朝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土地制度土地兼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土地兼并有利于土地的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的推广、大型铁农具的利用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宋朝不抑兼并,促进了经济的高度繁荣,并惠及后世的元、明、清三朝。但土地兼并也有着众多负面效果:一是使国家丧失税源。二是使地方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三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会铤而走险,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张云华等著,中国农地流转问题调查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土地兼并的原因及其影响?封建社会:土地兼并土地制度封建社会:土地兼并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自由买卖。影响:①影响国家赋税收入;②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③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④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⑤地主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清《租核》曾言: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真题演练D (2016·全国I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土地制度封建社会:大地主田庄“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后汉书》卷四十九概念:东汉建立后,由于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称作田庄经济。特点:①规模大,多种经营,自给自足;②聚族而居,宾客相附;③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④拥有私人武装。真题演练(2012·全国卷I·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 土地制度(北魏)均田制出现的原因,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为了增加生产,迅速改善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另一方面是与豪族地主争夺人口和土地。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国有田地授给百姓,受田者只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并没有获得土地的所有权。这种按一定标准占有土地的制度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封建社会:均田制土地制度封建社会:均田制内容:国家将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制定土地最高限额,限制买卖;受田农民必须交税和服役。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生产②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唐朝时期逐渐瓦解直到废除真题演练(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D 真题演练(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子识别系统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重庆市重庆市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标准卷
- 电子商务对商业生态的影响研究
- 电子商务客服与售后服务的优化
- 2025至2030年中国火炉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正版劳动合同合同范本
- 2024年重庆市荣昌区中医院招聘考试真题
- 2025至2030年中国泥土压平衡式顶管掘进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云南曲靖美年健康服务有限公司人员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梅州市蕉岭县招聘学科教师(编制)笔试真题
- 组织行为学13-组织文化
- 供应链管理课件第5章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
- 4D现场管理培训ppt课件(PPT 45页)
- 餐饮店面投资预算(900平方米)
- 预应力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检验科危急值管理.
-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实训指导书
- 立体几何专题:距离和角
- DBJ-T01-43-2003_(北京)通用家庭居室装饰工程质量验收标准
- 16949客户满意度调查分析报告
- 生产线外包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