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菀《登楼赋》的艺术成就_第1页
论王菀《登楼赋》的艺术成就_第2页
论王菀《登楼赋》的艺术成就_第3页
论王菀《登楼赋》的艺术成就_第4页
论王菀《登楼赋》的艺术成就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王菀《登楼赋》的艺术成就

王迅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也被称为同时的孔子荣、陈林、徐干、成龙、王玉、英章和刘震。他以诗赋见长,《登楼赋》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董卓挟往长安时,王粲亲历乱离,目睹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灾难,感触颇深。后王粲在荆州依附刘表,住了15年,据《三国志·王粲传》“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脱,不甚重也”。《登楼赋》是王粲滞留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写。这篇赋文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更引起文人骚客的唏嘘感慨和纷纷效仿。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登高之作的里程碑,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一、基肥—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登高一开始是我国古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它的起源和我国的重阳节有直接关系。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认为“阳爻为九”。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也称“重九”。重九成为节日,据文字记载可以早到汉代。《西京杂记》载,在汉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酒,令人长寿”,民间遂开始流传。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追究起来,恐怕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又恰逢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后来便管这种上山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相传始于东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重九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孙思邈《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曰,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返。”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顾名思义,“登高”就是上高处登临,有山则登山,无山则在当地找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高”有高寿的意思,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在汉代时除登高郊游之外,还增加野宴助兴。发展到后来,大家乘登高之便,并兼扫先人的坟墓以怀亲。因此,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一个家人团聚、纪念祖先的节日。而事实上,古人的登高并不局限于重九这一天,集中于重阳登高也仅是起一个提倡的作用,就像我们今天的“植树节”,道理是一样的。只要兴致高,有登临的愿望,就可相约亲朋好友同赴高处,举酒属客,赏景叙情。尤其是古代的文人,经常郊游聚会,登高宴飨、酬唱叙情乃是常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登高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的文化现象,成为古代文人舞文挥墨的重要舞台,登高和古代文人便有了不解的情缘。王粲生于东汉末年,正是登高文化刚刚兴起之时,作为一代才子,他岂能不关注这种文化的影响?更何况长期流亡在外、漂泊异地的生活,必然时时牵起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登高眺远,借景抒情,自然成为其排遣乡思之情和离愁别恨的最可取方式。而寄人篱下却不被赏识重用的压抑和痛苦,在时局黑暗无处诉说,亲人离散无人诉说的境况下,亦只能借助登高所见之景而暂时得以释放和麻木,借助钟爱的文字来安慰自己,表达人生的失意和愤懑。《登楼赋》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不仅仅利用登高这种形式来抒怀遣情,更重要的是,把个人的不幸放在时代离乱动荡的大社会背景中,从而使作品表达出一代人的心声,成为那个时代的实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意义。而把国愁家愁、个人壮志难酬的苦闷融入登高文化中,也使这篇赋文开了先河。它的出炉,不仅丰富了登高文化的内涵,也扩大了登高文化在文人中的影响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登楼赋》不仅是登高文化兴起的奠基之作,也是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影响的登高之作。二、回肠九转,忧心百结《登楼赋》抒发了王粲避乱荆州,不为刘表所重,蹉跎岁月,已逾十二年之久的苦闷心情。作者叹年华易逝,惧匏瓜徒悬,冀王道一平,贤人得假高衢而骋力。但世道纷乱,无异萧瑟并兴的秋风,故登楼销愁而愈增惆怅,至忄妻怆感发,夜不能寐。赋中塑造了一位乱离人的形象,抒发了因久客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倾吐了期望天下统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情怀。通篇写愁,满纸悲情,思乡怀归之愁、怀才不遇之忧、河清未至之虑、乱离伤时之感交织一起,可谓回肠九转,忧心百结。这篇赋文几乎涵盖了历代登高之作的思想内容,其后文人登高写景抒怀的作品,很难逾越这一范畴。下面就《登楼赋》所表达的内容(原文)和其后登高之作的主要内容(原文)加以印证。1.“视野”:原始、自然、娱乐《登楼赋》先从登楼观景着笔。作者登楼的目的是“聊暇日以销忧”,是为遣愁取乐,寻求安慰。赏景取乐便是古人登高的重要内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只有登高,才能让更广阔的美景进入自己的视野,跳出狭小的生活圈子,给心灵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寻觅登高之趣。如:“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邱,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登楼赋》“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滕王阁序》2.“黄粱梦”“清源动物,性好事”《登楼赋》第二段便最为集中地抒发了这种思情。对游子而言,登高便是寄托乡思的最佳场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地漂泊,身如浮萍,思乡之情“剪不断,理还乱”,如影随形。登高远眺,更觉孤独冷清,归思难收,“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如:“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登楼赋》“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不变?”——谢月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3.忧国忧民之志《登楼赋》第三段则深沉表达了如此隐痛。也正是因为境遇的相同,古代文人在阅读前辈登高之作时,总有同病相怜之感。自己登高时,这种感情更为强烈真实,感染着自己,也影响着后代的文人。登高四望,放眼天地,顿觉宇宙之浩大,个人之渺小,人生之短促,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前赤壁赋》)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古代文人,也随岁月的磨砺和仕途的坎坷而生出颇多感慨。“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时光匆匆,人生易老,“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序》),功业未就的苦闷成了一生的心痛。如:“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徒倚兮,白日忽其将匿……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王粲《登楼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此外,《登楼赋》亦有时事动荡之乱的感慨,如“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并通过个人遭际间接流露出忧国忧民之志,如“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代士大夫多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紧紧相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就是他们崇高精神的真实写照。尤其身逢乱世,家愁国恨便成了登高时挥之不去的情思,少了暇日登高的那份轻松和自得,代之而袭上心头的忧国忧民之志让登高多了几分肃然。如杜甫的《登高》、《登楼》、《登岳阳楼》均是登高咏怀的杰作,融自然景色、家国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抒写了忧国忧民的怀抱。这些作品的内容和《登楼赋》是一脉相承的。还有,登高怀古之情在《登楼赋》和以后的登高之作中,也是常见的内容。三、表达悲绪,回环嘴唇此赋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以登楼游览的活动为顺序,以“忧”字贯穿全篇。开头写“登兹楼以四望”,结尾点出“循阶除而下降”;登楼希望借览胜以“销忧”,下楼反而“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应,首尾相连,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构成低徊俯仰、一唱三叹的回环之美。作者登高的主要目的是抒情。本赋抒情方式灵活多样。一是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意。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异乡风光越美好,思乡之情越殷切,以眼前乐景反衬心中哀情,特别深切感人。末段写傍晚景色。日日奄日奄、天惨惨、风萧萧,兽狂顾、鸟倦飞,原野阒寂,悄无人声,一片凄清。作者着意渲染寂寞凄凉的气氛,勾勒出一幅魂断城楼图,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怆惨恻,读来令人黯然神伤。前后两段景物描写,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回环跌宕,感人肺腑。二是借典故抒发感情。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切,毫无铺陈堆砌之感。“仲尼叹归”、“钟仪楚奏”、“庄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河清未至”、“匏瓜徒悬”、“井渫不食”含蓄而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丰富了文章内涵。三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深沉,引人共鸣。“虽信美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均强烈抒发了作者长期积压在内心的苦闷,和前两种抒情方式有机结合,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登楼赋》以抒情为中心铺采扌离文,在作者笔下,眼前景物均自然地随着感情的波澜而起伏变化。文章条理井然,用笔省净。扬雄称:“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继承了丽以则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笔法创作出的抒情名篇。它代表了东汉抒情小赋的最高艺术成就,亦是后世文人抒写登高之作的范本。下面对照杜甫的《登高》略作解说。《登高》通过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细处着笔,描写秋江的景物和各自的特点,以表现夔州特定的环境,渲染秋天苍凉萧瑟的气氛。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大处落墨,含无限于有限之中,气魄宏大,意境开阔。前四句写景,用语简洁而更显老练,晓畅而饱含内蕴,画面富于层次感,声色毕现,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萧瑟苍茫的秋景图,也无形中传达出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晚景凄凉的人生感慨。以上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抒情。颈联将诗人悲秋苦病的情怀、羁留他乡的愁思、暮年凄凉的哀叹等丰富的内心世界揭示的淋漓尽致。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