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伦理意识与人的存在晚明小说《二拍》的论析
明末文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三言》(明代隐喻、警告与和谐、醒世恒言)、《二拍》(初刻奇怪拍案、二场奇怪拍案)等通俗文学对当时古代文化的内在影响,对正统的历史传承和诗歌的统一繁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内容上,《三言二做》等作品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古代圣人和学者的关注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小说和文化史研究带来了一个问题。从古代到现代,内容不同。或者作者理解和表达这些内容的价值模式。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小说艺术的发展,也关系到外部文化的变化。笔者试图通过对《二拍》的论析,揭示古代伦理文化对小说观念的制约作用以及小说对伦理文化的修正作用,从而获得某些历史性的启示。一也:家庭的和谐之美当人们用“资本主义萌芽”、“个性解放”、“民主意识”之类的词语来评判《三言》《二拍》的时候,我发现,这些词语的内涵实际上被极大地泛化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只有在五四以后,才有比较清晰的个性意识和民主意识,此前一直是伦理意识占主导地位。这种意识把社会伦理关系看作人的本质特征,更强调个体对伦理关系的服从及其应尽的义务。个人只有作为这一关系中的一员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哲学上说,伦理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就把人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指出,在欧洲中世纪,“人类只是作为一个种族、民族、党派、家族或社团的一员——只是通过某些一般的范畴,而意识到自己”。只是在文艺复兴以后,人们的眼光向外看到了广阔的客观世界,向内发现了无限丰富的心灵世界,个人和个性意识从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则在伦理关系中探求人的意义,一切社会关系都被纳入到君道、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等级结构之中,区别只是在于,先秦儒学更侧重人在政治伦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夫妇之道”被视为“君臣父子之本”家庭伦理被提升到政治伦理上来。宋明理学则更侧重于强调家庭伦理本身的意义,对贞节观念的强调和对人欲的节制都有助于维护血缘家庭的和谐与稳定。生当晚明时代的凌濛初不可能不受传统伦理意识的制约.他在《拍案惊奇序》里说: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一二轻薄恶少,初学拈笔,便思污蔑世界,广摭诬造,非荒诞不足信,则亵秽不忍闻。得罪名教,种业来生,莫此为甚。……有识者为世道忧之,以功令厉禁,宜其然也。他的目的即在于“论些世情,说些因果,等听了的触着心里,把平日邪路念头化将转来。这个就是说书的一片道学心肠,却从不曾讲着道学。”(《二刻》卷十二)以“一片道学心肠”写小说,也就是通过小说的娱乐作用证明现存伦理秩序的合理性,从而使之得到维护和巩固,这是小说所要达到的最主要的文化功能.伦理意识在《二拍》中的表现首先是对血缘家庭的重视,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家庭或家庭之间。家庭既里人物活动的背景,也是人物活动的目的。《二刻》卷十叙述赵五虎这五个光棍乘莫翁死去之机,窜掇双荷之子小三与莫大郎打官司,争家产,以便从中捞取油水。正在“拆家荡产”的严峻关头,“有主意”、“见识高强”的莫大郎认了小三——莫翁与双荷私通而生——为自己的亲弟弟,使家产不落外人之手,从而打破了“赵五虎合计姚家衅”的阴谋。莫大郎与小三由于父亲的血缘纽带而凝结为一家,莫家因而被旌奖了“孝义之门”的匾额。在《二刻》卷二十六里,父女之情被贪财之心所破坏,高愚溪于是悟出:“只是我不曾生得儿子,致有今日.枉有三女,多是负心向外的,一毫没干,反被他们赚得没结果了。”只有侄儿高文明才是“自家骨肉”,对伯父高愚溪“尽心供养”,使他得以“善终”。血缘家庭的重要意义决定于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在传统中国,家不只是一生殖单元,并且还是一社会底、经济底、教育底、政治底乃至宗教、娱乐的单元.它是维系整个社会凝结的基本力量”,也是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家庭,便会象高愚溪那样走投无路,托身于破庙.正因如此,家庭小说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在这些小说里,凡是维护家庭关系的人都受到称赞,凡是败家或破坏他人家庭的人都受到嘲讽和谴责。由于家庭如此重要,在《二拍》里,人生的一切问题,包括男女爱情问题,无不转化为家庭或家庭之间的婚姻问题.《二刻》卷六没有把主要笔墨放在金定与刘翠翠之间对爱情的追求和体验上。简略交待了两人“暗地有些自认,两下相爱”之后,情节很快转为金、刘两家父母之间的婚姻谈判,最后达成的协议是金定入赘刘家为婿,成为刘家的一员。爱情的幸福不是恋爱者双方的体验,而是家庭集体的共享。周国能与妙观成亲之后,就接父母“同享荣华”,“周老夫妻见了媳妇一表人物,两心快乐”(《二刻》卷二》).爱情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婚姻关系建立和巩固已有的家庭单元。爱情与婚姻当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婚姻以爱情为基础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但婚姻家庭并不等于爱情,爱情以婚姻家庭为目的并不等于婚姻、家庭以爱情为目的。《二拍》等古代小说从家庭伦理意义上表现爱情,并把建立家庭作为最终目的,因而不可能使爱情具有更丰富的内容.而且,婚姻家庭一建立,爱情的意义也就被消解了.如果说闻小姐与杜子中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的话,那么,在两人完婚之后,他们又撮合了魏撰之与景小姐的婚姻,两家后代“又结了婚姻,世交不绝”(《二刻》卷十七),我们已不再看到爱情的踪影。以商人为题材的作品最容易与资本主义萌芽挂钩.其实,这类作品同样渗透了传统的伦理意识,《叠居奇程客得助》既没写商程宰如何谋取财富,也未表现他在商业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人格心理,他“囤积居奇·而获大利,纯粹由于海神的暗中指点,而且以“人弃我取”——不违反道德为原则:“非分之物,得了反要生祸,世人为取了不该得的东西,后来加倍丧去的,何止一人一事?”(《二刻》卷三十七)如果说在现实社会获取财富总难免见利忘义,有损伦理秩序的话,那么,文若虚在远离伦理社会的吉零国一本万利,显然避免了唯利是图的嫌疑.他在无名荒岛拾到价值连城的龙壳,则更非不义之财.文若虚不向波斯胡按货索价,众人道他“存心忠厚,所以有此富贵”(《初刻》卷一)。买卖关系服从伦理关系,道德价值高于商业价值,这就是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在小说中的反映,古代文化把义与利对立起来,重义而轻利,这种观念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也使小说中不可能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商人形象。上述作品与其象有的论者所说的那样,表现了商人的海外冒险贸易,不如说表现了市井社会幻想发财的白日梦.传统伦理意识高扬道德价值;在《二拍》里,道德感召力被等同于客观的因果关系.作者不相信巫师真能“禳旱魃”,却相信“秉诚县令召甘霖”.“为民请命”的县令在烈日中自行曝晒,祈祷上天,“一念至诚”终于引来“甘雨大注”(《初刻》卷三十九》)。善良的道德既能感动上天,也能给人带来富贵和地位.郑兴儿从一个仆人上升为游击将军,根本原因是他曾在坑厕睡了一夜,把二十多包一袋银子交还了失主,“只因一点善念,脱胎换骨,享此爵禄”(《初刻》卷二十一).更令人惊讶的是,道德还可以为男人带来妻子,为父母带来儿子,为儿子带来生命.韩秀才因为掩埋了露在草丛中的女子遗骨,做了一件“仁人之事”,遗骨女子的魂灵居然做了他的妻子,并为他生下儿子(《二刻》卷三十一).刘元普因为“广行善事”,衰微了的精力忽又旺盛起来,八十岁上又生贵子(《初刻》卷二十).把道德品性看作是下雨、生子之类的自然现象和生理现象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力量,传统的伦理意识被小说创作吸收之后,与神秘的巫术观念连在一起,尽管作者企图以伦理意识代替巫术观念。对晚明文学的了解,不能不注意到以下的事实:在《二拍》里,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谋财害命的故事和奸淫纵欲的故事.例如,铁生有美貌过人的妻子狄氏,又想占有胡生的妻子门氏,以为“人生一世,两美俱为我得,死也甘心”(《初刻》卷三十二);知观黄妙修和两个徒弟轮奸一妇人(《初刻》卷十七);大觉和智国淫媾了村妇之后,又把她杀死(《初刻》)卷二十六);赵六老要以七钱银子把一件夏衣典给儿子媳妇,儿子媳妇只给四钱,并以五月为限给了六老一纸短押.六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破壁来到儿子床前,被儿子当场劈死(《初刻》卷十三);“贪财无行、诡计百端”的贾谋从媳妇那里得知孤儿寡母的亲家多有资财,便“膺行府牒”,骗取亲家的金银器皿(《二刻》卷二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故事当然带有很大的虚构成分,不可据以为实.但它们显然折射出物欲横流的风俗动态.“平人见个美貌女子,便待偷鸡吊狗,滚热了又妄想永远做夫妻,奇奇怪怪,用尽机谋,讨得些寡便宜,枉玷辱人家门风。”(《初刻》卷三十四);寺观中的僧道“为那色事上,专要性命相搏,杀人放火的”(《初刻》卷二十六);“世上人贪心起处,便是十万个金刚也降不住;明明的刑宪陈列在前,也顾不的.子列子有云:不见人,徒见金.盖谓当这点念头一发,精神命脉多注在这一件事上,那管你行得也行不得”(《初刻》卷十五).这些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完全是极为原始而野蛮的物欲和情欲,他们任凭人欲横流的狂涛的挟裹,冲击而上下浮沉.在他们身上,既看不到理性的力量,也看不到情感的光译,他们不仅破坏了传统的道德,也毁灭了他们自己,“十个九个死无葬身之地”(《初刻》卷三十四).正如当时哲学家罗汝芳所说:“少为欲间,则天不能不变而为人;久为欲引,则人不能不化而为物;甚而为欲所迷且蔽焉,则物不能不终而为鬼魅妖孳矣。”作为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凌檬初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对个性解放的呐喊,而是对道德开启人心的呼唤。当然,凌濛初并非食古不化的“迂腐道学”(《拍案惊奇凡例》),在对世风败坏的忧虑中,他并没有完全否定人的情欲。《二刻》卷三十四说:“男女大欲,彼此一般”,富贵之人要想独占三妻六妾,就必定“满闺中不是怨气,便是丑声。总有家法极严的,铁壁铜墙,提铃喝号,防得一个水泄不通,也只禁得他们的身,禁不住他们的心”.《初刻》卷三十四说:“如今世上,小时凭着父母蛮做,动不动许在空门,那晓得起头易,到底难.到得大来,得知了这些情欲滋味,就是强制得来,原非他本心所愿.情欲的泛滥乃由于贵族大家对异性的独占或佛门的禁欲主义等等,总之缺乏合理的出口,冲破不公平的现实和戒律未尝没有合理的因素.作者的目的就在于把人的自然物欲和情欲纳入到传统的道德规范中来,并使传统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面前有所调整.贞节观念在中国古代由来已久.《周易大传》卷三云:“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象曰: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夫子制义,从妇凶也。”宋儒把这一观念进一步发挥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二刻》卷十一入话写陆氏女在夫亡之后,改嫁曾工曹,终于受夫魂惊惧而死,可见作者对古老的贞节观念并不否定.但作者认为,男子负心犹如女子失节,应当受与失节女子同样的惩罚。这与《易经》只要求女子“从一而终”而以为男子“恒其德”则“凶”的观念有所不同。该卷正话与入话相对照,写满少卿抛弃原妻,另娶朱氏,因而得到与陆氏女子同样的下场。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谈得上所谓“男女平等”问题,这与有些论者所认为的近代民主主义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纠正了传统礼教对女子的苛求和对男子的宽松,作品真正维护了传统的贞节观念,使这一观念显得更公允,更“伏得女娘们的心”(同上)。当一种道德准则与另一种道德准则不太一致的时候,例如贞节观念与家庭观念不可得兼的时候,作者总是从生活目的出发,在不同的准则中进行通融和选择.与吴大郎过了两年非正当生活的姚滴珠后来返夫宁家,丈夫与她“仍旧完聚”(《初刻》)卷二);巫娘子被卜良骗奸,自感“有大罪”于丈夫,丈夫认为,“这是所遭不幸,娘子立志自明.”报了骗奸之仇后,“那巫娘子见贾秀才干事决断,贾秀才见巫娘子立志坚贞,越相敬重”(《初刻》卷六).这与《古今小说》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有着相同的观念和构思.在这些小说里,贞节问题固然重要,但贞节本身并不是目的.只要夫妻重归于好,家庭关系不致于破裂,过去的失误或被骗都得到了谅解和同情.由于把家庭看得更为重要,所以才有对贞节问题的变通理解,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尊重;也正由于这只是对传统观念的变通,而不是近代意义上对妇女人格的尊重,所以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里,王三巧与蒋兴哥重—聚的同时,平氏—引诱过王三巧的陈大郎的妻子——也归蒋兴哥所有,“从此一夫二妇,团圆到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为一种礼教规范,是对青年男女在婚姻问题上的选择权利的否定.这种观念既被凌濛初所接受,也被他所修正。《二刻》卷九叙述凤来仪与杨素梅一见钟情,私定终生.后来两人都不满于各自家长主持的婚事,打算以死殉情。谁知经过牙婆撮合、家长做主的婚姻却正是凤、杨爱情的结合。《二刻》卷十七叙述杜子中与闻小姐私下结合之后,又在父母主持下补办了聘礼婚仪、在魏撰之与景小姐的关系上,杜子中与闻小姐实际上起了“媒妁之言”的作用.这些作品表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有合乎个人的意愿才被当事人接受;个人意愿也只有合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范才能得以实现.个人意愿与传统礼教规范的和谐统一,这是作者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当人们在谈到《二拍》等晚明文学时,总倾向强调其中的新因素,并把这种因素与传统道德对立起来.通过上述分析,这些新因素既不是历史突变的产物,也不是外来影响的结果,而是传统规范与日益膨胀的市井生活欲望相互调整的结果。传统规范之所以适应了这种调整,是因为它并不绝对否定和排斥世俗生活欲求。《礼记·礼运篇》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章句上》引告子语云:“食色,性也。”即使是倡导“存天理,去人欲”的程朱理学也并不是绝对的禁欲主义,而是相对的节欲主义.传统本身并不是铁板一块,关键在接受者的态度.只要不是食古不化,经过凌濛初修正后的传统准则因而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三个人意愿与伦理规范的统一对古人作品的评价反映出今人的价值选择。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古人的作品,不能不保持一定的距离,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无济于事。对《三言》《二拍》等小说来说,问题不在于继承传统还是反传统,而在于作者所止步的地方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在《二刻》卷十一里,满少卿的“负心”固然有个人的责任,但其叔父的威严同样起了重要作用。他由打算接取文姬父女,到陷入报答文姬父女恩情与惧怕叔父威严的两难境地,再到最后选择朱氏而被文姬鬼魂吓死,我们会看到环境对个人的重压而一掬同情之泪.但在作品里,同情之心让位于“善恶到头终有报”的情节模式,狭隘的道德感妨碍了对悲剧因素的更深刻揭示。婚姻价值高于生命价值,男女平等的意识被掩埋在因果报应的评判中.满少卿死后,“单苦了朱氏下半世”,她与他“你敬我爱,如胶似漆”的感情终于被葬送。调整后的价值准则仍然留下了无法弥补的漏洞,而这是作者来能意识到的。衣食、男女问题固然是世俗生活的基本需求,但把这种需求的满足只寄托在个人意愿与传统规范的统一上,人物的精神意向最终不能超越最低层次的需求,而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文若虚发财之后,“就在那边取了妻小,立起家业”,“至今子孙繁衍,家道殷富不绝”(《初刻》卷一)。蒋震卿偶因一句戏言,陶幼芳误以为相约私奔的情郎,“假女婿为真女婿,失便宜处得便宜”(《初刻》卷十二).津津乐道于最低层次的满足,或者因侥倖得到的便宜而洋洋自喜,这是通俗文学区别于雅文学的一大特点。在《二拍》里,就是凤生与杨素梅那种活灵活现的青春生命和颤抖心理,也不过指向婚姻的结合.婚姻目的实现之后,情节很快结束,敝开了的心扉又重新闭合,心灵被局限于伦理世界而缺乏张力。因此,《二拍》以事件为构架的故事性强,以心灵为内涵的抒情性弱。为了表现个人意愿与伦理规范的统一,《二拍》中的大多数故事都不出偶然巧合的格局.只有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借款合同范本中介版
- 云南购房合同范本
- 从化学校食堂承包合同范本
- 保洁公司人员合同范本
- pu线条安装合同范本
- fob合同范本日文
- 包架子合同范本
- 公司代管合同范本
- 共同经营餐厅合同范本
- 三方合作民宿协议合同范本
- 民间借贷利息计算表
- 2025届江苏省十三大市高三冲刺模拟历史试卷含解析
-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图形》练习题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4《灯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RBA商业道德程序文件(系列)
- 某山体滑坡综合治理工程监理规划
-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DataOps 实践指南 2.0白皮书
- 供电所班组建设方案
- 委托处置不良资产协议(三篇)
- 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