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女主人公婚恋悲剧的情感分析_第1页
三言、二拍女主人公婚恋悲剧的情感分析_第2页
三言、二拍女主人公婚恋悲剧的情感分析_第3页
三言、二拍女主人公婚恋悲剧的情感分析_第4页
三言、二拍女主人公婚恋悲剧的情感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言、二拍女主人公婚恋悲剧的情感分析

一、古代中国婚姻的媒体“三个语言”和“两个动作”(包括每卷的输入和修改),故事中有一个助理形象,帮助女主人公讲故事、讲述爱、偷走情人和尝试。这些媒婆在小说中往往作为配角登场,对小说中的主人公尤其是未婚的小姐和已婚的少妇在婚恋、偷情行为实施过程中起着陪衬的作用,她们好比是绿叶,衬托着个性鲜明的少女、少妇这些红花,相得益彰,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独特、作品内涵更加耐人寻味。就中国古代男女婚配情况而言,媒人是构成男女之间婚姻关系的重要媒介,在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确立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牵线搭桥的作用,因此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婚姻中,媒人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比如南宋罗泌撰写的《路史·后记二》就记载了上古时代最早的媒人女娲做媒的情形:“祷于神祗,而为女妇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是曰神媒。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66。所以,民间往往把女娲称为媒人的鼻祖。可见,在上古时期,媒人为人做媒通婚的现象就已经存在了。发展到殷周时期,媒人对成就男女婚姻所起的中介作用便更加突出,甚至可以说,没有媒人就没有当时男女双方的婚姻,哪怕是青年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也必须通过媒人的说合牵线才能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从流传至今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可以得到印证:“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卫风·氓》)。由此可见,当时的男女在婚配时必须通过媒人的牵线才能成亲,否则婚姻只能作罢。所谓“媒者,通二姓之言,定人室家之道”,“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男女无媒不交”,都说明媒人是男女交结、订婚的唯一中介人。因此,媒人在古代的婚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之命要依靠媒妁之言来完成。作为行六礼、证婚约的执行者,媒人也理所当然地受到封建婚姻制度的重视。古代男女之间的婚姻只有经过媒人的说合牵线而结成秦晋之好,才是合礼的、合法的。如唐代的法律就明确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如此一来,婚姻是好是坏,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媒人的一张嘴了。这张嘴如果说一是一,诚信无欺,那当然是受人欢迎的,也是人们所期望的。可实际情形却往往是“媒人之口,无量斗”,即说出的话没有定准,让人难以预料衡量。这使得媒人成了封建时代男女婚姻成败与否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就格外引人注目。在古代封建婚姻演进的过程中,媒婆由媒人衍生而来的迹象亦甚明。因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媒人就是个女性,她便是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在中国神话系统里,由于女娲是婚姻制度的创造者,也就被认作男女间最早的媒人。”75媒人在古代又称为“媒妁”。“媒妁”一词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媒”与“妁”两字都带“女”字旁,说明在古代,“媒人”这一角色大多由女性来承担。譬如,东晋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一书记载:“求媒媪之美谈”;在元代官修的政书《元典章》中明确提到媒人应由地方长老报送信实妇人,充官为籍。这就说明魏晋之后无论官媒、私媒大多由妇女来担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小说粗陈梗概的时期,在有些涉及男女情爱的志怪小说中已出现了媒婆的身影,只不过她们的形象还比较模糊,并不引人注目。至唐人小说中,媒婆的形象就逐渐清晰了。其中《霍小玉传》中的鲍十一娘,就是一个典型的媒婆形象,她开了中国古代小说中媒婆形象的先河,并且奠定了媒婆形象的类型特征,那就是交际广泛、能说会道、善说风情。隋唐以后,佛道两教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各地兴庙建观,尼姑、道姑、卦姑遍地皆是。而那些平日深锁闺中的大家闺秀也只有去佛寺、道观进香祭神时,才有破例出门的机会。她们很自然地与“三姑”打交道,请“三姑”为其测字、打卦,“三姑”自然就充当了媒婆的角色。明清时期,社会上涌现出大批出入闺阁之门的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号称“六婆”。“媒婆”这一称呼也随之传扬开来。在“三言”、“二拍”中,担任媒人角色的大多是那些走街串巷的“三姑六婆”,她们的身影经常活跃在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中。她们有时主动出面,成为演绎男女婚恋悲欢离合故事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情节线索。“特别是在小姐与情人见面、私定终身、大胆私奔以及已婚妇女红杏出墙的故事中,婆子、丫鬟、尼姑等配角人物往往起到了最重要的牵线搭桥作用。在明代后期,不少贵族女子的爱情婚姻自主的意识已开始萌生,这和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有着直接关系。若要实现爱情婚姻自主,对于足不出户的小姐夫人来说就必须有与外界沟通的媒介和桥梁,于是这些可以自由出入闺阁的配角女子就应运而生,她们在‘三言二拍’的爱情故事中就变得重要和活跃起来。”。透过“三言”、“二拍”的具体描述可以发现,媒婆的地位都很低,这从对她们的称谓上可窥见一斑。她们往往没有个人的名字,只有一个很笼统的代号,如某婆、某妪、某媪。这种笼统的称谓,显示出这类人物角色作用的相似性和在故事情节中的不重要性。“三言”、“二拍”中的媒婆形象有着明显的类型化趋势,她们往往“无谎不成媒”,为了赚取几两或几十两的媒银巧舌如簧,不顾青年男女相互间条件是否合适,不顾已婚少妇婚姻美满与否,常常花言巧语地竭力撮合男女双方,为少女的偷情私奔、为少妇的红杏出墙牵线搭桥,最终造成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或偷情纵欲的恶果。因此,她们大多成为被别人怨恨、诅咒的对象,也没有好下场。虽然,她们中也有良媒存在,但不是主流。二、“三个词”和“两个词”的特点1.媒体的引导作用“三言”、“二拍”中描写的媒婆大多嗜财如命,在利益的驱使下,她们用尽一切手段,只求达到贪财获利的目的。《醒世恒言》卷9《陈多寿生死夫妻》中,作者借陈青之口讲一则笑话,用来嘲讽做媒之人利字当头的本性,“我说个笑话你听:玉皇大帝要与人皇对亲,商量道:‘两亲家都是皇帝,也须得个皇帝为媒才好。’乃请灶君皇帝往下界去说亲。人皇见了灶君,大惊道:‘那做媒的怎的这般样黑?’灶君道:‘从来媒人那有白做的!’”《喻世明言》卷1《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薛婆,就是这类媒婆的典型。她一出场,就将其利字当头的本性暴露无遗。她听到有人敲门,一听说“徽州陈”三字,便“慌忙开门请进”。徽商陈大郎将一百两白银和两锭金子放在桌上,书中直接插进了一段议论:“看官,你说从来做牙婆的那个不贪钱钞?见了这般黄白之物,如何不动火”。果然,薛婆满脸堆笑,将金银藏到卧室里,这才询问陈大郎所求何事。薛婆为贪图陈大郎所给的百两纹银、两锭金子,以向王三巧推销珍珠为由头,煞费苦心地设下条条计谋,终于诱使王三巧与陈大郎通奸偷情,将一对恩爱夫妻活活拆散,其行为卑鄙至极。其实,见了钱便动火的,又何止是像薛婆这样的牙婆呢?“马泊六”比之似乎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种人就是专门替男女私情牵线的,在各种媒人中,其形象也最为恶劣,可称之为“淫媒”。《醒世恒言》卷16《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中的陆婆,就是一个经常在大户人家间走动、以卖花粉为名的“马泊六”,她“专一做媒作保,做马泊六”。富家子弟张荩风流成性,看上了情窦初开的潘寿儿,试图让陆婆去牵线与寿儿偷情,她是求之不得。张荩先出价十两银子让她去说合,并允诺事成之后,还添加十两。她故意卖起关子,说这事难以办成,张荩看出其想多要银子的心思,只得恳求她:“妈妈,想必嫌谢礼微薄,故意作难么?我也不管,是必要在你身上完成。我便再加十两银子,两匹段头,与你老人家做寿衣何如?”“陆婆见着雪白两锭大银,眼中已是出火”,抬高做媒身价的目的已然达到,她就见机行事。没曾想其无赖儿子陆五汉偷了合色鞋抢先一步去奸淫潘寿儿,事没得逞,陆五汉反杀了寿儿父母,将事情弄砸锅了。后官府查明真相,将陆婆以引诱良家女子之罪,依律问徒。她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种利字当头的媒婆在两书中还大有人在。《警世通言》卷24《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的王婆,她收了赵昂二十两银子,替他牵线撮合与沈洪妻子皮氏通奸淫乐之事,还替他俩购买砒霜,将沈洪毒死,并栽赃与玉堂春,事发后她受到杖责的惩罚。《初刻拍案惊奇》卷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薄》中的王媒婆,韩秀才托她提亲做媒,她见韩秀才穷鬼一个,便态度冷淡,不十分起劲;一旦韩秀才又是送上做媒的银子,又是请她喝酒,并答应事成之后再有重谢,她马上见钱眼开,立即去张罗做媒之事。2.巧舌如动力学《喻世明言》卷28《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对媒婆在牵线做媒时的伶牙俐齿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天下只有三般口嘴极是利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且说媒婆口怎地传遍四方?那做媒的有几句口号:东家走,西家走,两脚奔波气常吼。牵三带四有商量,走进人家不怕狗。前街某,后街某,家家户户皆朋友。相逢先把笑颜开,惯报新闻不待叩。说也有,话也有,指长话短舒开手。一家有事百家知,何曾留下隔宿口?要骗茶,要吃酒,脸皮三寸三分厚。若还羡他说作高,拌干涎沫七八斗。”接着,小说叙述黄善聪女扮男装,与李秀卿合伙经商长达七年之久,未被识破女身,成为千古奇事,且贞节自保,世所罕有。于是媒妪走一遍,说一遍,一传十,十传百,霎时间满京城都知道。守备太监李公,不信其事,差人缉访,果然不谬。“李公意甚悯之,乃藏秀卿于衙门中。次日唤媒妪前来,分付道:‘闻知黄家女贞节可敬,我有个侄儿欲求她为妇,汝去说合,成则有赏。’守备太监李公权势煊赫,谁敢不依?”媒妪立刻施展其能说会道的功夫,不费吹灰之力就撮合成这桩众人期待的婚姻。《醒世恒言》卷3《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刘四妈也堪称这方面的典型。在文中,作者引述了在西湖上浮浪子弟口中流传甚广的一支词曲:“刘四妈,你的嘴舌儿好不利害!便是女随何,雌陆贾,不信有这大才。说着长,道着短,全没些破败。就是醉梦中,被你说得醒;就是聪明的,被你说得呆,好个烈性的姑姑,也被你说得她心地改”,以此来形容刘四妈巧舌如簧的嘴皮子功夫。名妓王美娘本是良家女子,遭遇世乱,逃难途中被不良之徒骗卖到青楼,又被老鸨王九妈设计灌醉酒后破了身子,她万念俱灰,从此托病,不肯与客人见面。王九妈无计可施,便请来结义妹子刘四妈做说客。刘四妈得知事情原委,便向王九妈夸下海口:“老身是个女随何,雌陆贾,说得罗汉思情,嫦娥想嫁。这件事都在老身身上。”于是,她施展其三寸不烂之舌的说客功夫,先是用好言好语来安慰美娘,拉近两人心理上的距离;又夸赞美娘画画得好,人长得美。然后进入正题,恭喜美娘被人梳弄。看到美娘听得提起梳弄二字,满脸通红,低着头不来答应,她便将计就计,给美娘灌输接客的好处,“一来风花雪月,趁着年少受用;二来作成妈儿起个家事;三来使自己也积攒些私房,免得日后求人。过了十年五载,遇个知心着意的,说得来,话得着,那时老身与你做媒,好模好样的嫁去,做娘的也放得你下了。可不两得其便?”刘四妈这一套如组合拳般的话语,将美娘说得是心服口服,哑口无言,自然效果也出奇得好。从此以后,美娘“有客求见,欣然相接。……王九妈赚了若干钱钞,欢喜无限”,彼此皆大欢喜。3.媒体的趋利《初刻拍案惊奇》卷2《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中,作者将媒人瞒天过海、无谎不成媒的特点予以了一针见血的揭示:“世间听不得的最是媒人的口。他要说了穷,石崇也无立锥之地;他要说了富,范丹也有万顷之财。正是:富贵随口定;美丑趁心生。再无一句实话的。”作者不仅通过议论直接批评媒人之言颠倒黑白,而且通过具体情节揭露媒人之言的欺骗性。譬如《警世通言》卷16《小夫人金钱赠年少》中写了东京一个开线铺的员外张士廉,家有十万资产,年过六旬,老婆死后,孑然一身,并无儿女。家中的伙计劝他“何不取房娘子,生得一男半女,也不绝了香火”。他差人随即唤张媒婆、李媒婆前来商量此事。这两个媒婆可谓是瞒天过海的高手:“开言成匹配,举口合姻缘。医世上凤只鸾孤,管宇宙单眠独宿。传言玉女,用机关把臂拖来;侍案金童,下说词拦腰抱住。调唆织女害相思,引得嫦娥离月殿。”员外对她们说:“我因无子,相烦你二人说亲。”两媒婆问他有什么要求,他便提出:“第一件,要一个人材出众,好模好样的。第二件,要门户相当。第三件,我家下有十万贯家财,须着个有十万贯房奁的亲来对付我。”两个媒婆听后肚里暗笑,口中仍胡乱答应道:“这三件事都容易。”就这样,张媒婆、李媒婆为贪张员外百十贯谢媒钱,昧着良心把他的年纪瞒去二十岁,竟帮他圆成了这场春梦。只可怜那个娇艳欲滴的小夫人,一见张员外皓白须眉,便不由扑簌簌地落下泪来,但生米已煮成熟饭,再悔恨又有什么用呢?为此,在《初刻拍案惊奇》卷6《酒下酒赵尼媪迷花机中机贾秀才报怨》中作者特地强调:“话说三姑六婆,最是人家不可与他往来出入。盖是此辈功夫又闲,心计又巧,亦且走过千家万户,见识又多,路数又熟,不要说那些不正气的妇女,十个着了九个儿,就是一些针缝也没有的,他会千方百计弄出机关,智赛良、平,辩同何、贾,无事诱出有事来。所以宦户人家有正经的,往往大张告示,不许出入。”可见,媒婆由于贪财、瞒骗,常常不受人待见。当然,媒婆中也有乐于助人、成人之美者。比如《初刻拍案惊奇》卷29《通闺闼坚心灯火闹囹圄捷报旗铃》中卖花的杨老妈,精于做媒,她热心地为张幼谦和罗惜惜传书递信,并设法安排两人见面,使他们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人们不禁要问:像以上这些媒婆为什么能如此轻而易举地取得别人的信任,利用做媒说合的方式赚取钱财,但过后往往受人诟病呢?那是由于媒婆是游走于封建社会中的一群特殊人物。就性别而言,她们打破了封建社会“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规范,因此不被以儒家士大夫为中心的社会所认同。就职业而言,她们从事的都不是什么崇高的行业,只能依靠微薄的收入糊口。她们表现出了格外的趋利行为,同样不容于“重儒轻商”的封建社会,所以她们常常以负面形象出现,被人痛恨,甚至遭受官府惩罚的也大有人在。因此,“三言”、“二拍”中所描写的良媒人数极少,多数媒婆见利忘义,颠倒是非,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己。陶宗仪在《辍耕录·三姑六婆》中提醒世人:“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盖与三刑六害同也。人家有一于此,而不致奸盗者,几希矣。若能谨而远之,如避蛇蝎,庶乎净宅之法。”126由此可见,两书作者所刻画的媒婆形象丑恶,危害严重,并非是在故意丑化她们,其描写既有现实的依据又具有普遍性。同时,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酿成古代男女婚姻悲剧的成因,可以说古代很多畸形的、不幸的婚姻,是由媒婆一手造成的。三、从小说情节设计的角度认识,强化社会追求,促使情节展现传统的人物塑造理论视人物为叙述的核心,即注重“叙述为人物服务”的策略,关注人物的性格塑造、思想内涵的表现以及人物所属的社会类型、道德价值和社会意义等。但当我们以此视角去考察“三言”、“二拍”中众多的媒婆形象时,情形却并非如此。因为“三言”、“二拍”中的众多媒婆在小说中仅是昙花一现,我们很难从她们身上发现某种道德价值、社会意义之类的特质。但是,当我们转换角度,视之为叙事的参与者和为叙事服务的人物———“功能性人物”时,就能从中看出她们在小说叙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从人物关系的建立和情节的衍生角度看,“三言”、“二拍”中的媒婆往往起着聚合人物关系、催生故事情节的作用。通过媒婆作者可以任意选择两个符合其构思的人物,在他们间建立起联系,从而使某种偶然性成为必然性。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薛婆,她本是一个“日逐串街走巷,卖珠宝首饰”的牙婆,当徽商陈大郎偶然间瞥见独守空房的少妇王三巧的美色后,他见色起意,朝思暮想,但无由得见。他便找到薛婆,出高价让她去撮合此事。于是薛婆登场亮相,以卖珍珠首饰为名,窜到王三巧家中,“去勾动那妇人的春心”,并精心设下圈套,最终使陈大郎与王三巧得以私会偷情,上演了一出红杏出墙的风流戏。试想,在此故事中,如果没有薛婆这个撮合山,陈大郎根本就没有机会与王三巧私会,而王三巧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与一陌生男子接触,两人偷情的情节也无从展开,更不可能使小说情节得以进一步的伸展。正是由于王三巧的红杏出墙,导致她与蒋兴哥的婚姻破裂,使她再嫁知县吴杰。后蒋兴哥做生意时不小心惹上了官司,案子正好由吴杰主审。吴杰审案时获知蒋、王两人情事的原委,又让蒋兴哥与王三巧破镜重圆。从小说的情节发展来看,陈大郎与王三巧能私会偷情,完全是由薛婆牵线搭桥才使然的。小说利用薛婆本身是个牙婆这一特殊身份,写她经常穿梭于市井里巷之间,接触有各种欲望的情色男女,最终在陈大郎和王三巧两人身上找到了一个聚合点,这样薛婆的牵线说媒就顺理成章。陈大郎和王三巧这两个原本毫无联系的人物,通过薛婆的撮合,开始了一段有违常理的婚外情,随后导致双方家庭的婚姻变故。因此,从小说情节设计的角度来衡量,薛婆的说媒牵线是小说聚合人物进而改变人物命运、催生相关故事情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的手段。可以说在这篇小说中,薛婆的出现,对小说情节的纵横开阖、跌宕起伏、回旋反复起到了很好的衍生作用。再如《通闺闼坚心灯火闹囹圄捷报旗铃》中卖花的媒婆杨老妈,她发挥了同样的叙事功能。在张幼谦和罗惜惜这对从小青梅竹马、私下相约同心到老的恋人,因罗父的干涉,致两人情感受阻,无由相会时,正是媒婆杨老妈殷勤地替两人传书递信,才使罗惜惜大胆地与张幼谦密约偷情,并且经过一番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以说,没有杨老妈的往来奔走,张、罗两人的恋情就无法进行下去,小说的情节也无法进一步的推进、扩展,更不可能使整篇小说的情节回环往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其次,从人物身份和情节转变的角度而言,媒婆起着改变人物身份、促进情节转换的功能。媒婆的说合使男女婚姻关系得以建立,也就意味着男女个体身份的转变。“三言”、“二拍”中凡涉及男女婚姻的小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