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味药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_第1页
甘味药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_第2页
甘味药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味药的作用原理及临床应用

中药味旨在总结药物的性能,概括药物的一些功能特点,解释药物的功能原理,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黄帝内经》以人体五脏为中心,确定了五味与五脏、五色、四时等人和自然界的对应关系,反复阐发“五味所入”“五味所合”“五味各归所喜”“色味当五脏”等认识。《素问·宣明五气》说“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素问·五脏生成》载“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等,这些认识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不仅确定了五味的阴阳属性,而且概括了五味的药用特点,至今仍指导药物的临床应用。甘为五味之一,汪昂《本草备要》总结甘味药物“能补能和能缓”,基本概括了甘味药的作用特点。1甘味药—补益作用《灵枢·终始》指出:“阴阳俱不足……可将以甘药。”提示虚损病症可用甘味中药治疗。《金匮要略》设“虚劳”专篇,其中用药42味,甘药占了近半数,但甘药有甘热、甘寒、甘温、甘凉、甘淡之异,以适应不同的虚劳。金元医家李东垣善用甘温补中,创补中益气汤等;朱丹溪善用甘寒养阴清热,对阴精亏损治疗颇有创见。明代张景岳侧重论治肾脏虚损,以甘药为主创补肾诸方,如左归丸、右归丸。继之,明清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等治热病耗伤阴津,皆重用生地黄、麦冬、石斛之属,创甘寒养阴诸方。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上品药(补益药)中甘味最多(55/125),我国通用教材《中药学》的补益药中甘味药达80%。“调以甘药”是中医治疗虚损病症的基本原则。甘味药之所以具有补益作用,是因为甘味药物能提供各类虚证所缺乏的实物原料,如糖类、脂肪、皂苷、维生素、蛋白质与氨基酸等成分,能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这种能量也是修复病灶所必需的;也因为甘味药能刺激并改善人体的生理机能,如人参的兴奋神经、兴奋心肌和免疫作用,当归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等。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熟地黄、枸杞子、当归、何首乌,滋阴助阳的麦冬、沙参和鹿茸等甘味药都广泛用于滋补强壮和抗衰老的方剂中。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补气药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疲劳,并能促进红细胞、血色素的增多,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补血的甘味药有促进红细胞的增生作用;滋阴药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机体工作效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适应力,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刺激造血器官改善贫血。临床研究和药理实验都证实,具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甘味药,多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无论对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都有一定的促进和调节作用。上述分析充分说明,中医学中“甘能滋补强壮”的药性理论具有现代科学基础。2治疗嘴唇肌痛甘药的缓急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筋肉之急和药力之急两方面。筋肉之急包括肢体筋脉的挛急和脏腑挛缩之急。治疗颈项背强的葛根汤,其君药葛根味甘气凉,能生津液、滋养筋脉、解肌镇痉。钩藤和全蝎皆味甘,能熄肝风、定惊痫、止抽搐,适用于各种筋脉痉挛之抽搐、惊风、惊厥证;当归、阿胶、龟甲等均味甘,适用于阴虚或血虚生风所致的肢体微动症;芍药甘草汤酸甘合用,意在化阴养血,阴复筋肉得养而拘挛自除,以治疗脚腿挛急和脘腹挛痛。治疗脏腑挛痛的代表方可数小建中汤,方中饴糖为主药,甘温补中;芍药缓急止痛,桂枝温阳通营;再有甘草之甘缓,大枣之甘温。诸药配伍,共成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温中健脾、缓急止痛之剂。缓解药力之急主要包括缓解药物的峻烈之性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伤寒论》十枣汤中芫花、甘遂、大戟均为苦寒有毒之品,攻逐水饮,力猛效速;大枣甘温,补中益胃,缓芫花诸药之峻烈,使攻邪不伤正。大陷胸丸证中在大黄、芒硝、甘遂的基础上加用白蜜,以缓上药之峻烈,防其伤及胃气,更因白蜜能缓主药运行之速,以使主药久留体内,尽涤痰饮邪热而出。比较《伤寒论》干姜附子汤证与四逆汤证发现,干姜附子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因甘草能缓附子、干姜药效之速,故于此证去之。实验研究也发现,干姜附子汤能很快增加大鼠的心肌收缩力,增加其心输出量,但持续时间不长;而四逆汤虽然起效慢,然而却能持久地提高大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阳明腑实证有大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调胃承气汤证之别,唯调胃承气汤中用甘草,而另二方却未用,实因燥屎阻结宜速去,热毒偏盛则宜缓泻也。甘味药带有多个极性基团,能与方中其他药物的相关基团进行共价键缩合,氢键键合、络合与缔合,形成更大的超分子集团,使这些药物的特性基团结构形态改变,到达病灶后通过缓慢分解,放出有效的功能基与病灶作用,进而降低与病灶作用的强度,或者抑制其副作用,此即佐制;同时使药物疗效保持更长的时间,此即和缓。3补泻和和进入药域的药物甘味药的调和作用包括健脾消食和协调诸药的作用。消食类药物大部分为甘味之品,说明甘味药与消食关系密切。消食和胃之首方———保和丸中山楂、神曲、莱菔子三味主药,皆为甘味之品。疾病往往复杂多变,表现为寒热交错、或虚实相兼、或表里俱病,这就要求治疗要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表里双解。但是,这些药物的性质相反、不协调,疗效不是很满意,因此需要佐入一定量的甘味药(多用甘草),分别起调和寒热、调和补泻、调和表里作用。如半夏泻心汤中甘草调和黄芩、黄连与干姜、半夏的寒热,黄龙汤中甘草调和大黄、芒硝与人参、当归的补泻,防风通圣散中甘草调和防风等解表药与大黄等攻里药表里双解作用。甘味药多有多个极性基团,可与单个药物分子形成螯合,亦可同时与多个不同的药物分子起作用,使不同的药物成分互相协调。4味渗湿药的使用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谓:“五味各归其脏,甘味两种,甘与淡也。谷入于胃,变为甘味,未成曰淡,属其在于胃;已成为甘,走入于脾也。”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又谓:“土本无味,无味即为淡。淡者,五味之所从出即土之正味也。”可见,淡味依附于甘味,甘味药的作用应包含淡味药的特性。常用的22味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