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生实习报告实习名称:青岛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实习专业班级:1203班地理历史双学位姓名(学号):张浩(2012119030335)2013年7月7日--#一、实习时间2013年6月7日—2013年6月13日二、实习地点山东青岛三、实习目的使我们明确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与工作阶段、城市的职能、性质与规模、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置等;使我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对青岛的城市环境的感知、城市风情的体验、城市文化的解读、体验“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人文景观去认识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性;通过对青岛中央商业街、港口码头、城市规划展览馆、八大关别墅群等的参观,,加深对人文地理知识的掌握;撰写实习报告。四、实习报告(一)青岛简介青岛市,简称青,别称胶,又被誉为琴岛和岛城,是山东省省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山东省经济中心城市、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z〜37°09z,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等六区)为3293平方千米,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四市为7989平方千米。青岛市的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后于明嘉靖年间首度被记载于王士性的《广志绎》中。明万历七年(1579年),即墨县令许铤主持修编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记述为:“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这里的“青”,即指青岛。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二)行程介绍6月6日市北区中心商务区;6月7日青岛港,黄岛区政府,金沙滩;6月8日青岛城市规划馆,香港中路,五四广场,奥帆中心;6月9日五四广场,花石楼,八大关,第二海水浴场,第三海浴场,海军博物馆;6月10日观象山大地水准点,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中山路,栈桥;6月11日崂山北九水;(三)历史沿革青岛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是东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商周时期,这里是中国海盐的发祥地,位列中国“四大古盐区”和“五大古港”。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建立了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即墨故城”(今平度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遗址。越王勾践在琅琊(今黄岛区境内)筑台会盟,成为一代霸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巡天下,三登琅琊。据记载,中国最早的一次涉洋远航——徐福东渡朝鲜、日本,就是从琅琊起航的。汉武帝少年时代在不其(今城阳区境内)做过胶东王,是中国有记载的到青岛地域巡游次数最多的皇帝。唐宋时期,这里作为衔接南北航运的“中转站”,成为中国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宋时专门在板桥镇(今胶州市境内)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元朝,为方便海运漕粮,开凿了中国唯一的海运河——纵贯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明清时期,这里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时称胶澳。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1919年,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1929年7月,国民党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1981年青岛被列为中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青岛被列为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6年青岛被列为5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1994年青岛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2011年青岛被定位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城市。(四)青岛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青岛逐步形成了开放城市、港口城市、品牌城市、旅游城市、海洋城市和奥运城市的鲜明特色。近年来,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科研中心,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港口对青岛这样一个沿海城市是至关重要的。青岛市开辟港口进行海运的历史悠久,东周至宋元时期,都有海港和航海活动的记载。1892年,青岛第一座人工码头兴建,即今天的栈桥。1898年,德国在租借地内开建青岛大港,建成后即被誉为东亚第一良港,9月作为自由港向全世界开放,青岛遂逐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如今青岛港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七大港、我国第三大外贸口岸,是我国重点国有企业,中国第二个外贸亿吨吞吐大港。是太平洋西海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港内水域宽深,四季通航,港湾口小腹大,是我国著名的优良港口。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四大港区组成。青岛老港区主要从事件杂货物的装卸服务和国际客运服务,拥有沿黄流域最大的散粮接卸基地。当前正在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世界级的邮轮母港,已建成可停靠世界最大22.5万吨级邮轮的专用码头,邮轮客运中心主体工程2014年将基本完工。前湾港区主要从事集装箱和矿石、煤炭等大宗干散货物的装卸服务,拥有可停靠1.8万TEU船舶的世界最大集装箱码头和20万吨级矿石码头、10万吨级的煤炭码头等专业化大码头,2013年9月18日成功靠泊世界最大的3E级18000标准箱大船。目前,青岛港拥有153条集装箱航线,其中国际航线124条,每月来往世界各地航班700多班,全球前20强船公司都已在此开辟航线。黄岛油港区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品、石油液化气装卸、中转、储存作业,拥有30万吨级原油码头,最大可停靠40万吨油轮,是中国大陆沿海最大的油品运输、中转、储存基地。青岛市贯彻“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以“一湾两翼”为载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统筹海陆发展,推进科学集约用海,壮大蓝色经济总量,优化蓝色经济结构,提高蓝色经济发展质量,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公共服务能力。(五)青岛城建图1青岛海滨全景(约1900年)1897年德国租借胶州湾地区之前,今青岛市市辖区范围的建制为即墨县仁化乡和里仁乡。1898年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签订后,今胶州湾的旧称“胶澳”成为此片区域的代名词。德国将该一级行政区建制的租借地命名为“胶州德租界(Kiautschou,DeutschesPachtgebiet,即胶州湾租借地)”,要塞防线内界规划建设四个区域,即青岛(Tsingtau)、大鲍岛(Tapautau)、台西镇(Taihsitschen)和台东镇(Taitungtschen),首府(Gouvernements,近代译为“总督府”)官邸置于青岛。自此,德国政府大力建设青岛,并对青岛市进行了详尽的规划。早期以军事设施和应急房屋为主,即新建兵营、炮台、码头、医院、海关、住宅,改建防波堤、栈桥,筑立灯塔,开辟水源,设置上下水道,规划建设军港。1900年,胶澳总督府工务部编制了青岛史上第一个城市规划——《青岛城市规划》,规划青岛市区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10万。1910年,又编制了《青岛扩张计划》,规划面积约50平方千米,人口15万,将内界的台西镇、台东镇和外界的四方、沧口等纳入规划,确立了青岛南北狭长的带状城市格局。城市规划制定,确定了城市性质和发展布局。随后兴建铁路和港口,将水陆交通连成一体;结合地形地势修建城区道路;华洋分治建设居住、商贸、工业、休闲和办公区;兴建公共建筑,进行城区绿化,建设公园。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取消了华洋分治的政策,并计划将台西镇和台东镇纳入市区,但终因战败而未能实施。第一次日治时期,青岛的城建基本延续了德国的规划,进行了局部调整,新辟了水源地,新建了发电所,兴办了学校、医院和商店,在大鲍岛北侧建设新町,西侧建设金融区,在四方、沧口铁路一带设置了工业区,扩建了车站、码头和别墅区(今八大关一带)。1935年,青岛特别市政府出台《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规划面积137.7平方千米,人口100万,市中心和客运站北移,确立了青岛作为“中国五大经济区中黄海区的出海口”的地位,规划建设经新疆直通欧洲的铁路,性质为工商业、居住和旅游城市,但未能全面实施。青岛特别市建立后,城建继续充实老市区,辟建新市区,在中山路、河南路、馆陶路一带设立银行街,建设剧院、饭店,在前海一带建设音乐厅、会堂、体育场及宗教场馆,扩建别墅区。1932年,后海开始增建港口码头,在台西建立平民住宅区。1938年第二次日治时期,建设方向以服务军事的公共建筑和住宅为主。1939年,第二次日治时期制定了《青島特別市地方計畫》和《青島特別市母市計畫》,将即墨和胶县划入,成立“大青岛市”,规划面积8500平方千米,人口180万,性质为政治中心、港口、工业和旅游城市,但亦未能实施。1945年因国共内战爆发,城建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市政府城市建设局编制了《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城市性质确定为轻工业、进出口、海军基地、风景旅游和疗养区。1957年,制定了《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确定青岛是一个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的多功能城市。1960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确定城市性质为“国防、工业、港口和疗养的综合性城市”,市区人口100万,城市用地98平方千米;由于文革期间并没有执行规划,使得1975年青岛城市总用地的63平方千米中,生活居住用地20平方千米,工业仓储等用地40平方千米,二者占到了90%以上,青岛风景旅游功能丧失殆尽。1978年,总体规划重新编制,198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1989年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城市布局调整为一心(主城区与黄岛)、一环(胶州湾沿岸城镇)、一群(市郊五市卫星城)。1999年,建设部确定青岛为全国城市规划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确定了青岛市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的城市性质,城市规划区面积1946.22平方千米。2009年,市规划局编制的《青岛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定稿,城市性质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城市职能为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市域城镇体系由中心城区(6个市辖区)、次中心城市(4个县级市)、重点镇(24个)、一般镇(49个)等五部分组成。(六)城市建筑1、居住建筑青岛建置前,青岛的民居多是自然村落中的中国传统三合院、四合院。德租时期,依据其城市规划,分区域建设民居。在今江苏路、沂水路、德县路一带建设德式庭院建筑,在今栖霞路、莱阳路一带建设别墅,在台西镇、台东镇和大小鲍岛等华人居住区沿街建设周边式住宅。第一次日治时期,在大鲍岛北侧、馆陶路建设日式风格住宅区,沿街一层为商铺,二楼为住宅;同时在台西镇北侧、大鲍岛南侧建设中国式的天井里院,在四方、沧口工业区建设简易劳工宿舍。1922年青岛回归后,根据社会各阶层经济条件和地位的不同,居住建筑主要分成了别墅、庭院、公寓、里院、棚户等几类。1930年代,在今八大关一带建起了滨海别墅建筑群,因其风格多样别具特色而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同时为提高下层市民居住条件,在台西镇建设了10余个平民居住区,因居住质量相较于棚户有了很大的提升而获得了“台西十大公馆”的雅号。第二次日治时期,在今合江路一带建起了公寓,在小鲍岛一带和莱阳路周边建起了小住宅。共和国初年,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住宅建设发展几近停滞。改革开放后,青岛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市区棚户改造,至1980年代中期,市区仅剩不到1%的棚户。1990年代至今,随着东部大开发和北上西进的城市化进程,市区面积在逐步扩大,新建的高层、封闭式、物业服务居住区遍地开花;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一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相继在城市新建区或旧城改造区建立起来。2、公共建筑图2天主教堂图3八大关景区青岛建置后,1892年在前海建起了中国传统样式的总兵衙门,标志着青岛公共建筑的发端。1897年德国租借后,开始建设具有欧式风格的公共建筑,如俾斯麦兵营、胶澳总督府、胶州帝国法院、胶海关办公楼、山东铁道公司、德华银行青岛分行、胶澳巡捕房、胶澳邮政局、基督教堂、野战医院等,这些建筑多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德国建筑公司施工建造。第一次日治时期,建设了一些医院和学校等,如青島病院(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西院区)和普济医院(今青岛市市立医院)。1922年青岛回归后,开始在中山路、馆陶路一带建设银行、影剧院、商店、饭店等。1930年代建设了许多宗教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多是由归国留学生或侨居的外国设计师设计,风格多样、中西合璧。第二次日治至共和国初年,仅有少量军事建筑建成。1950至1970年代,建设了一些医院和疗养院,会堂和礼堂。改革开放后,经营性建筑开始发展,许多的大型酒店大楼、邮电大厦和体育馆建成。1990年代至今,公共建筑以东部的新市府大楼为标志,开始了新一轮公共建筑建设,其中以雕塑园、广电中心、太平洋中心、世贸中心、会展中心、市博物馆、市中级法院办公楼、大剧院、体育场、东部医院等最为重要,较为出名的雕塑建筑为五四广场矗立的“五月的风”雕塑。青岛崂山青岛崂山景区为国家5A级风景区,崂山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崂山地处亚热带之终,北温带之始,又濒临黄海,故气候温和湿润,宜于南北各方多种植物在此生长或驯化繁殖。由于地形复杂,植物种类繁多,形成森林、灌木丛、草丛、沙生植物、盐生植物及农业栽培等多种植被类型。崂山森林植被自然分布属华北落叶阔叶林带胶东松栎林区。由于崂山地形复杂,小气候差异明显,所以森林植被分布也不尽一致。崂山的木本植物有72科、156属、328种和变种;崂山的温带落叶灌木丛,常见的有黄荆、荆条、胡枝子、映山红、天目琼花、木天蓼、多花蔷薇、锦带花、华北绣线菊、鼠李及溲疏等。多分布于山区林木植被较为茂密略具郁闭的林下;温带草丛多为自然植被,常见的有黄背草、野谷草、结缕草、鹅鹳草、羊胡子草、白茅、地榆、百里香、丝石竹、柴胡、桔梗、野生大豆、玉竹、元胡远志、野菊、百合、石苇及山草等,为荒山、荒坡、冲沟、峪谷及疏林树下的优势植物温带沙生植物多分布在沿河的沙滩与田野,有筛草、白茅、节骨草、狗尾草、三棱草、乌眼草、刺儿菜、老鼠布袋、蒲公英、苦菜、荠菜及灰菜等;温带沿海沙滩盐生植物常见的有碱蒿、芦苇、柽柳及獐毛草等,群落差度70〜80%。参考文献1、《历史沿革》.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14.4;2、《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国共产党青岛市委员会、青岛市人民政府;3、《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2009-2015)》.青岛市发改委.2009.7;5、《青岛百科全书》.青岛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第1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8;6、《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托尔斯藤•华纳•青岛城市档案文献丛刊•第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5;7、《建国前青岛市政当局主要施政方针概述》•青岛档案信息网http://;8、生态崂山・地理资源•青岛崂山景区管理局•青岛崂山风景区网http://。五、实习总结(一)小记青岛今次青岛之行使我感慨良多。行走于青岛城市之间,恍然隔世。青岛是一个与中国其他地方的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记得一位被捕的贪官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老了之后能到青岛去养老。青岛的作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发端于1898年,从第一份城市规划书订立以来,青岛这座海滨城市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史。德国人在他们的《青岛城市规划》规划及之后的《青岛扩张计划》为青岛制订了百年的发展规划,并奠定了今日青岛的城市格局。来到青岛我首先的感受就是这座城市的地面,它与我所到过的中国其他的城市最大的不同就是城市地面的干净,它他的整洁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但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我明白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二就是青岛的气候,滨海城市特有的海风吹拂造就了青岛城市的宜人气候。其三就是这座城市的规划格局,依照整体的地形地势进行的规划使这座城市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杂乱无章的,摊大饼的城市建设方式。第四是我关注许久的青岛城市排水的问题,青岛据称是中国唯一一个不会遭受城市内涝的的城市,而它的秘密就在于从德占时期就开始规划建造的,和地上规划同等重要的城市地下系统。青岛的城市排水系统始建于德租时期的19世纪末,其间共铺设雨水管道29.97千米,污水管道41.07千米,建有排水泄洪处4座。至共和国成立前,全市共有雨水管道64千米,污水管道106千米,雨污合流管道64千米。雨污分流是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工程,当今中国绝大部分的城市采取的是雨污合流的排水方式。青岛的干净在其地面也在其空气中,而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正是城市清洁的关键。另外青岛还有中国唯一的一段德式下水道,青岛市博物馆保存着一段德式的下水道。从横断面来看,它高约80厘米,上大下小呈蛋状而不是现在通用的圆形,上半部分简单地以水泥抹面,下面大约二分之一高度的部分贴了白色的瓷瓦,现在依然釉面光亮。下半部分呈“V”型的部分,确保了在污水流量比较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比较高的流速,使污水中所夹杂的泥沙污物被冲击得没有沉淀的机会,减少了日后的养护。而贴上了光滑的瓷瓦,又能确保污物垃圾不会被毛刺挂住,减少了堵塞冒溢的可能。上半部分呈半圆形,直径比较大,又能在水量比较大的时候确保过水面积。上大下小的蛋形结构,还可以让管道拥有尽可能大的承压能力,因为埋在城市街道下,管道所承受的压力主要来自上方,横向方面的压力相对来说就要小得多。如今的青岛中山路的下面仍然使用着百年前制造的德国下水道。实际上这些德式的管道完全是中国制造,材料是中国的,工人是中国劳工。而德国人的功劳在于认真而又富有远见的设计理念和为达到设计目的而严格坚持的施工质量。这也许就是现在的我们和一百多年前的德国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二)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排水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和良心。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痪,每到雨季,中国大多数城市都会陷入这种”宿命”中。据住房部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至2010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有137个城市的内涝次数达3次以上。随着一场场的暴雨来袭,“去武汉看海”、“到杭州观水漫金山”、“坐北京地铁观赏水帘洞景”、“到南昌街上垂钓”等等已成为大众无奈的笑谈。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会计学 2022下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水处理设备安装及调试方案
- 酒店员工服务质量提升方案
- 房地产开发汛期风险管控方案
- 短视频内容创作服务方案
- 旅游行业应对疫情的演练方案
- 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管理制度
- 提供兽医信息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工会社工培训课件
- 地下工程基坑井点降水实施方案
- DB11-415-2016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技术要求
- 《规划每一天》教案2021
- 草莓创意主题实用框架模板ppt
- 山大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第5章 口腔种植外科-1概论、口腔种植的生物学基础
- 员工人事档案目录
-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第二版)
- 木材力学基本性质和概述
- 各种各样的叶子 ()通用PPT课件
- 《电工复审》培训课件
- 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楼设计
- 辛弃疾(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