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导入
刚出生的浩浩,他会哭、会吃、会睡;
6个月大时,对妈妈、爸爸会笑,而对陌生人出现了警惕的表情;
1岁的时候,浩浩的妈妈发现浩浩已能“察颜观色”:别人发怒,孩子会感到不安;当别人表示温情或亲密,孩子也会表现深情行为或妒忌。3岁左右,在幼儿园想妈妈了,会要老师抱;5岁时
,问爸爸、妈妈哪个好?会当着爸爸的面说爸爸好,会当着妈妈的面说妈妈好;知道男孩穿裤子,女孩穿裙子;
……
2一、几个概念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步转化的过程,即社会性的发展过程。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综合。社会性发展(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一个“自然人”逐步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3二、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他社会性的发展4二、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涅尔·戈尔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卡耐基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所学的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却占85%。情商、交际能力这都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结果。
56二、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艺术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重视社会性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标志。
7二、社会性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这是由于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在此阶段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开始逐渐显示出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8想一想: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9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墨森: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和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自我意识、同伴关系、社会认识、社会性情绪、社会行为、社会技能、道德行为与道德体验、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独立性、亲子关系等等。澳大利亚萨恩森博士: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10三、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1.亲子关系的发展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这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早期的亲子关系(依恋)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112.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12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社会性别)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身份,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13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143.亲社会行为
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4.反社会行为也叫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儿童中最突出是攻击性行为。15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意损坏东西(不是出于好奇)、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16本章内容:亲子关系(依恋)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17谢谢!亲子关系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这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因素。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早期的亲子关系(依恋)是以后儿童建立同他人关系的基础。19内容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依恋的类型及形成原因一二20学习目标明确依恋的概念、依恋的类型了解早期亲子依恋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掌握儿童依恋类型的测试方法希望能够在将来生活与工作中帮助儿童建立安全的依恋2122一、依恋的含义和发展过程依恋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抚养者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笑、哭、依偎、跟随)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感情联结。依恋是双向的、多重依恋依恋的发展过程想想看:什么时候小孩子对妈妈产生了依恋?2324依恋的发展过程3到6个月出生到3个月6个月到3岁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依恋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25二、依恋的类型及形成原因艾斯沃丝和他的同事长期观察了乌干达和美国家庭母子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婴儿陌生情境测验的方法,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A类型:回避型依恋B类型:安全型依恋C类型:反抗型依恋大多数儿童属安全依恋类,A、C两类又称不安全依恋,各占25%和10%左右。26依恋的测量
艾斯沃丝等1969年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回避型依恋父母在场:无反应,表现冷淡。亲子分离:不难过,无分离焦虑。亲子重聚:回避父母或不及时打招呼。陌生人在场:像对待父母一样。27安全型依恋
父母在场:把父母看作安全保障,能安心地游戏和探索。亲子分离:情绪出现困扰,产生分离焦虑。亲子重聚:易抚慰;寻求和母亲亲近和接触。陌生人在场: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顺利地与陌生人交往。28反抗型依恋父母在场:亲近父母,但不愿探索。亲子分离:极度痛苦,似乎离不开母亲。亲子重聚:难以抚慰;既想寻求与母亲接触,
又在母亲亲近时生气地拒绝和反抗。陌生人在场:惧怕陌生人,不与之交往。29思考:什么原因造成了儿童不同的依恋类型?30有关研究艾斯沃丝研究:母亲喂养模式对以后婴儿形成的依恋类型确实有一定预见性。母亲教养类型与依恋的关系:安全型——敏感的、接受的、合作的、易接近的回避型——拒绝、不敏感反抗型——干扰、不理会克拉克—斯坦怀特研究:母亲抚养的三个维度:反应性,积极的情绪表达,社会性的刺激3132实验证明:身体接触的舒适性(触摸)比食物在依恋形成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哈洛(Harlow,1960)的实验33小动物的依恋---印刻现象洛仑兹小动物的依恋有关键期形成依恋类型的原因:儿童早期父母对孩子采取的养育方式(最重要的)儿童早期父母亲的缺失、稳定情况(例如:留守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儿童本身的气质、智力、生理特征、出生次序等情况34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使儿童获得安全的依恋?35作业1.
什么是依恋?2.依恋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使儿童获得安全的依恋?
婴儿依恋类型调查36婴儿依恋类型调查下面是一份测试婴儿依恋类型的小问卷,问卷中的每道题目都有是或否两种答案,回答“是”计1分,“否”计0分。如果孩子的主要抚养者为其他人,如奶奶、爷爷时,问卷中的妈妈应换作奶奶、爷爷。371.与妈妈分离时,会哭泣或表现出不安,但能很快安静下来。2.妈妈回家时,仍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很少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3.喜欢缠着妈妈,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玩耍。4.哭闹或受到惊吓时,在妈妈的安慰下,能很快安静下来。5.虽然是陌生人的逗弄,仍会露出笑容。6.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出强烈的不安,哭闹个不停,很难平静下来。387.妈妈回家时会很高兴,喜欢与妈妈一起玩,愿意和妈妈分享玩具与食品。8.对妈妈的离开漠不关心,很少表现出哭泣、不安的情绪。9.即使在家中,也很难接受陌生人的亲近。10.去新的环境,刚开始可能较拘谨,但不到10分钟就可自在地独自玩耍。11.能够很容易地让不熟悉的人带出去玩。3912.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虽然父母在身边,仍表现的很拘谨,不愿独自玩或别的小朋友一起玩。13.能在妈妈身边独自玩耍,不时会向妈妈微笑或与妈妈说话。14.与妈妈在一起时,很少关注妈妈在做什么,只顾自己玩玩具。15.与妈妈重聚时,紧紧缠在妈妈身边,生怕妈妈再次离开,怎么安慰都没有用。16.在妈妈的鼓励下,能比较放松地在陌生场合表演节目。4017.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妈妈的拥抱,或与妈妈亲近。18.在哭闹时,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使他平静下来。19.在妈妈的鼓励下,能很快和陌生的成人玩耍或说话。20.不怕生,第一次去别人家里,就能自在地玩耍。21.与妈妈重聚时,有时会表现出生气、反抗、踢打妈妈的行为。41统计说明
以上题目分为三组:1、4、7、10、13、16、19是测试安全型依恋的题目;2、5、8、11、14、17、20是测试回避型依恋的题目;3、6、9、12、15、18、21是测试反抗型依恋的题目。将三组题目的得分各自相加,哪组得分最高即代表儿童属于哪种依恋类型。42谢谢!第三节同伴关系的发展45内容同伴交往的作用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同伴交往的类型一二三影响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四小组讨论同伴关系有多重要?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如果只有亲子关系,而无同伴关系会怎么样?46同伴交往的作用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同伴交往帮助去自我中心和认识自我
47二、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一)2岁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客体中心阶段儿童的相互作用更多是集中在玩具或东西上,而不是儿童本身。简单交往阶段
儿童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儿童的行动。互补性交往阶段
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交往,可以看到模仿已较普遍,还有互补或互惠的角色。48(二)学前期同伴关系的发展2-5、6岁,儿童同伴交往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儿童合作-互动游戏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米尔德雷德.帕腾(Mildredparten)研究指出,儿童社会交往行为的发展经历了三阶段:最初是-非社会活动阶段:无参与者或旁观者的行为或独自游戏;然后是-平行游戏阶段:共同分享相似玩具,但无交流;最后是-社会交往阶段:包括两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行为: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49(二)学前期同伴关系的发展联合游戏——儿童分别进行不同的活动,但通过交换玩具和彼此评论来相互交流;合作游戏——进一步的交流行为,期间儿童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目标,如共同扮演一个假想的游戏。50幼儿园小、中、大班游戏照片51幼儿园小、中、大班游戏照片52幼儿园小、中、大班游戏照片53注意:在幼儿期,儿童的游戏基本是以平行游戏和联合游戏为主,到幼儿晚期,才会出现有组织的合作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虽然具有阶段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进行下一个阶段的游戏就不再出现上一阶段的游戏,而往往是混杂的。性别偏向,从婴儿期起,儿童更爱选择同性别的伙伴在一起玩。54同伴交往类型的测试方法
同伴提名法“你最喜欢班上哪3个小朋友?”——正提名“你最不喜欢班上哪3个小朋友?”——负提名每个小朋友正提名得分负提名得分
三、同伴交往的类型55同伴交往的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正提名负提名13.3%正提名负提名14.3%正提名负提名19.4%正提名负提名52.9%56
被拒绝型幼儿
被忽视型幼儿
交往特征性别特征冲动、缺乏友好交往的技能退缩、不喜欢交往以男孩居多以女孩居多57启示儿童同伴关系类型研究的启示:
教育者要重视儿童交往中被忽视和被拒绝的儿童,尤其是被拒绝的儿童的引导和教育,使得他们能回到正常的儿童交往中,这有利于这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5859四、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形成安全依恋类型的儿童易和同伴形成良好的关系。儿童自身的特征待人态度,长相、认知语言能力、社交技能等。幼儿教师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教师的信任与鼓励;教师的个性等。作业题:调查被拒绝和被忽视的幼儿各有哪些特征?作为幼儿教师应如何帮助被拒绝和被忽视的儿童?60内容基本的概念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一二三双性化与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四61学习目标理解性别、性别角色、性别角色发展、双性化的概念了解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了解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充分认识幼儿阶段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性,以期能够在将来生活与工作中关注并促进幼儿性别角色发展。62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你知道吗?
性别
性别角色
64一、基本概念性别(sex)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作为男性,其性染色体由xy组成,有性腺、睾丸,而女性染色体由xx组成,性腺是卵巢。男女性的外部生殖器也不同。先天的自然的性别角色(社会性别gender)
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身份,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后天的社会的65性别角色每个社会对男性和女性都会提出种种不同的要求,小到服饰、言谈举止、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大到家庭分工、社会分工,形成一套男女性别有意无意必须遵守的刻板的性别模式。66从洗手间标志看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67印象中的男性特质大胆、勇敢、正义感大大咧咧、不掉眼泪思考不周到赚钱养家保护女孩子……68印象中的女性特质细腻、温柔、
体贴、贤惠重感情,易掉眼泪思考周到会持家,顾小孩较柔弱……69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在对性别角色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性别行为习惯的过程,从而导致儿童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性别差异。
70二、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过程性别概念的发展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71(一)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阶段年龄(岁)
测验问题
特点
性别认同1.5-2
你是个男孩还是个女孩
正确地把自己和他人认作男性或女性
性别稳定3-4
你长大后是当妈妈还是当爸爸
理解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
性别恒常6-7
如果一个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他会是一个女孩吗
意识到性别不依赖于外表
72(二)儿童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性别角色知识:个体关于男性或女性各自适应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
2岁半的儿童就表现出了较为稳定的性别角色知识
(库恩kuhn,1978)方法:采用向儿童列举一些典型的男性或女性的行为活动的方法,如打架、玩洋娃娃、骑马、烧饭等,让儿童说出哪些活动是适合男孩干的,哪些活动是适合女孩干的?73(二)儿童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5岁左右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分
男孩要勇敢,不哭,女孩子要文静,不能粗野儿童性别角色知识在3-7岁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74从幼儿到青少年这一阶段,儿童性别角色成见的发展呈一种“U”趋势。即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其认知能力发展的局限性,通常把规则看成是必须绝对服从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认识到规则只是一种社会习俗,在某些情景中,出现不适合性别角色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而在性别认知上其态度相对灵活,性别成见反而少于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要指出的是,到了青春期这一阶段,由于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会产生相当强烈的与性别相联系的期望,他们的性别角色态度会重新恢复到早期所具有的刻板状态。
75(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2岁前男孩和女孩的行为没有太多差异。2-3岁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行为偏向逐渐明显。76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请想象一下你正看的是一张女孩的照片,你对她有什么期望呢?想象一下,如果他是一个男孩,你又有何期望呢?77三、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性激素、大脑功能的单侧化、染色体的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等(二)社会化因素的影响:父母、教师、同伴、大众传媒等78(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雄性激素已经被证实影响人类的攻击性行为(Hyde,2004)职业足球运动员的雄性激素分泌量高于牧师(Dabbs和Morris,1990)刚刚做了父亲的男子,其体内雄性激素水平会下降,使其表现出更多的温情行为。(视频父/u57/v_NzM2NTQxMDM.html)79(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有一些研究认为男子的脑功能比女子的脑功能更加单侧化、专门化;女性的脑功能具有更多的双侧性。
同样遭受左脑半球损伤,女性比男性造成的语言缺陷程度要低。如果是右半球损伤,女性比起男性造成的空间缺陷程度也要轻些。
80(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有一些研究认为男子的脑功能比女子的脑功能更加单侧化、专门化;女性的脑功能具有更多的双侧性。
同样遭受左脑半球损伤,女性比男性造成的语言缺陷程度要低。如果是右半球损伤,女性比起男性造成的空间缺陷程度也要轻些。
81(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有关研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鲍克等人曾对167个家庭空间能力测验的研究中发现,空间能力的遗传为性连锁性遗传。82(二)社会化因素的影响父母的影响:
心理学家在父母对子女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方面看法并不完全统一。但关于男孩形成男子气特征方面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一般都认为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父亲在家里的地位影响男孩的性别角色发展。5岁前与父亲分离的男孩,有更多的女子气;如果男孩与父亲的分离是在6岁以后,他们的行为就与核心家庭长大的男孩没什么区别。可能学前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敏感期。83(二)社会化因素的影响教师的影响:
3—6岁的儿童每天与幼儿教师接触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幼儿教师就成为一个人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除父母之外的重要他人。幼儿教师的性别、性别角色特征、性别偏见等大众媒体的影响
电视、网络、报刊杂志84同伴85复习题1.性别性别角色2.简述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3.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有哪些?86谢谢!第七节亲社会行为教学目的掌握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理解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亲社会行为定义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2.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岁以前,儿童能够对别人微笑或发声。这表达了最初的友好倾向。幼儿在1-2岁时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岁时,儿童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2岁以后,随着生活范围和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发展,能够逐渐根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应的抚慰或帮助行为。3.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亲社会性的反应模式和行为倾向,如微笑、乐群性等等。这些逐渐成为亲社会行为的遗传基础。3.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2)社会生活环境经济文化水平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利他和合作行为的鼓励程度也不同.
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更多地鼓励儿童友好、合作、关心他人的社会行为;而工业化程度高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则更多的鼓励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个人的独立奋斗。这些不同文化传统对社会性行为的不同态度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发展中的儿童,对其社会性行为发生影响。文化人类学家M・米德(1935),观察了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发现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不同影响,而在同一个文化圈内生活着的人们都具有共同的行为方式与人格倾向。例如,住在山地上的人,传统上一向和平相处,因此该地居民人与人之间很合作,性格温和,对人亲切;住在河岸的土人,由于传统上好斗、残酷,不论男女,其性格极为相似,因而当地居民也是相互攻击,不合作,占有欲很强。
3.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3)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另一方面,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关键。3.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4)同伴的相互作用。在儿童的安慰、帮助,同情等能力形成过程中,同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移情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识别和接受。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的内在因素。
移情是诸如助人、抚慰、关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它激发、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器。”
——霍夫曼如何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听故事《金色的房子》、《香香的饼干》、《分果果》等引导理解帮助幼儿分析故事角色间发生了什么?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续编故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父母该不该逼孩子分享?一个孩子手里拿着玩具,他的对面站着一个年龄相似的孩子,眼巴巴地看着他手里的玩具,他不愿意把这个玩具给对面的孩子玩,他的妈妈苦口婆心地在旁边劝说:“给小朋友玩一下吧,你现在又不玩,给小朋友玩玩,他会很高兴,你也会很高兴的,大家一起分享玩具……”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真正的分享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从动机上说,产生分享行为的孩子必须是主动自愿的;从形式上来说,孩子与他人是共享资源的从情感上来说,孩子通过分享行为,最终获得的是愉悦和满足的情感。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种要素,才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否则就是“伪分享”作业: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设计一个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教育活动方案。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培养亲社会行为(爱、分享、合作、助人)的幼儿故事。第八节
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教学目的掌握攻击性行为的含义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案例一:佳佳和莎莎正在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她看见莎莎笔盒里正好有一支,想也没想伸手就去拿,嘴里还宣称:“这是我的!”莎莎也正想用这支红色蜡笔,丝毫不肯让步。这下佳佳可生气了,一下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并把莎莎推倒在地上,还用小脚去踢她。案例二:
妮妮和小朋友发生冲突后,总是一边哭一边说:“我用棍子把他们打得稀巴烂!”“你这个笨蛋!”“把你打得乱七八糟!”(一)何为攻击性行为上述几个小朋友表现出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死亡分配协议书范本
- 水费减免协议书范本
- 有效催收协议书范本
- 交通协议书范文模板
- 税务委托缴费协议书
- 养育子女协议书范本
- 兄弟房屋捐赠协议书
- 业务合作欠款协议书
- 施工船舶租赁协议书
- 情侣协议书模板链接
- 电缆沟、电缆管、电缆井专项施工方案
- 2024年公务员考试中财务知识的考察试题及答案
- 《人工智能技术基础》课件-第六章 知识图谱
- 2025年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中考物理一模试卷(无答案)
- (三模)吉林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4-2030年中国驱蚊用品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10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
- DL∕T 1751-2017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余热锅炉运行规程
- 呼吸内科利用品管圈PDCA循环提高患者对无创呼吸机的有效使用率
-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与王介甫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 松木桩地基处理计算表格(自动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