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美的哲学与美学意义
在中国艺术史上,老子一直被认为是“美”的否定。罗根泽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里明确指出:老子“反对美”,“反对‘美言’”,“反对美的观念”,“所以老子之在文学批评史上,只是一个消极的破坏者”。罗先生的话是很有代表性的。其实,这对老子实在是一个误会,老子固然反对人为的艺术,发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1的议论,但他并没有否认“美”的存在,并没有把“美”的概念驱逐出人类的王国,只不过他的“美”有它特殊的含义罢了。《老子》一书八十一章,其中有六章谈到“美”,毫无例外,这些“美”都是被当作褒义词来使用的。从字面上讲,它们都是完美无缺憾的意思;从本质上看,它们都是以信从自然、无所作为的无为主义思想为特征的。虽然老子的“美”有着浓厚的哲学色彩,但不可否认,在客观上,它也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无论在审美情感的性质上,还是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老子之“美”都有它特殊的地方。所以,说老子的“美”有它特殊的含义是正确的,说老子“反对美的观念”,是“美”的否定者,则是站不住脚的。笔者有感于老子之“美”长期遭受误解的情状,特为此文予以辨明,不周之处,衷心希望行家们予以指正。认为老子“反对美的观念”,是“美”的否定者,其中心论据就是《老子》末章所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个字。对这八个字的传统解释是:真实(或真诚)的言辞并不华美,华美的言辞并不真实(或真诚)。表面看来,这一解释是十分畅达的,老子既反对人为的努力,华美的言辞当然是要抛弃的。可是如果我们认真加以分析就会知道这种说法是十分错误的。这里的“信”实应读为“申”,它是“申言”、“申说”的意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真正意思是:被申说的言辞并不完美,完美的言辞并不申说。“申”、“信”通假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常识,这种用法在先秦是并不罕见的。清王先谦《庄子集解》释《庄子·盗跖》“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引唐成玄英《庄子疏》云:“多信,犹多言也。无耻贪残则富,多言夸伐则显”,可见,“信”假作“申”,作“申言”、“申说”讲,在《庄子》一书中也是存在的。《老子》十七章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从逻辑上看,其中的“信”似乎也应该读为“申”,释作“申说”、“申言”才是恰当的。所以,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信”应该读作“申”并非是没有根据的。显而易见,老子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目的在宣扬道家顺应自然、不言而教的无为思想,“美”在这里的字面意思虽是“完美”,但在本质上则是以顺人称物、不加指令、信从自然的无为主义思想为内容的。传统上认为老子在倡导言语的真实性,这种认识是根本难成立的。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证实。首先,从《老子》总的经义出发,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只能作这样的解释。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它的力量决非人力所能替代,所以人类只能听从大道的安排,任何希求有所作为的想法都是幼稚的。政治统治也是如此,统治者只有一无所作,才能实现天下大治。五十七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讲的正是这个道理。需要注意的是,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仅仅指人的行为,它也包括人的言语在内,反对言教也是《老子》的主题之一。二章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五章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十七章云:“希言自然”,四十三章云:“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老子反对言教的明证。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为“被申说的言辞并不完美,完美的言辞并不申说”,既然也是在倡导不言之言,与老子这种反对言教,提倡无为的思想显然是一致的。毫无疑问,我们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这种解释是可行的。第二,从《老子》末章自身的行文逻辑看,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作反对言教的解释也是无可挑剔的。《老子》末章的全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不难看出,《老子》末章五十七字,其中“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最能体现它的主旨,这一主旨完全是以利物不争、顺天应人为内容的。那么,如何做到“利而不害”呢?只有一条,那就是抛弃一切有为的想法,一切听从大道的安排,对万物的发展不表一态,不置一辞,使它们都得到充足发展的机会。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释为“被申说的言辞并不完美,完美的言辞并不申说”,既然也是在倡导信从自然,无所指令的无为主义,与《老子》末章的主旨显然也是非常合拍的,而传统上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为强调言语的真实性,与《老子》末章的主旨则是极为背离的。第三,从概念的统一性上看,传统的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如上所言,《老子》一书八十一章,除末章外,另外还有五章谈到“美”,毫无例外,它们也都是以“完美”为字面含义,以信从自然为本质内容的。下面对它们逐一分析。三十一章:“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按,此章经文各传本互异,但在不以胜人为美,不以“杀人”为美方面,诸本则是颇为统一的。“杀人”是最粗暴的以己律人行为,是最明显的有为主义,老子既反对以“杀人”为美,则老子以为美的东西显然应是以顺人称物,任其自然,不加干涉为内容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以反对言教、信从自然为内容,与“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在语义上的一致性显然是勿庸辩驳的。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按,“小国寡民”是老子一生的理想所在,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对物质生活是毫不苛求的。所以“美其服”,认为他们的服饰完美,完全是因为这种服饰朴素无华,得来容易,毫不费力,正好应和了他们恬淡无欲的心理,这种心理与那种贪得无厌、追慕华贵、终日想着向外掠夺的心理是绝不相同的。因此,这里的“美”和上文“胜而不美”的“美”一样,也同样是以信从自然为唯一内容的。不同的是上章是从反面,从对外物的态度上讲的,此章是从正面,从对自身的态度讲的。对他人他物要顺性适意,依从自然,对待自身也应如此。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对这两句话的传统解释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就显露出丑了;皆知善之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其实,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天下皆知完美为完美,那就不再被认为完美了;天下皆知完善为完善,那就不再被认为完善了。就像流行的衣饰,流行的歌曲,如果太流行了,也就不再为人所喜爱了一样,恶的、不善的东西常常是由美的、善的东西变来的。那么,人类曾经以为美,以为善的东西是什么呢?这就要首先弄清它们现在所恶的东西。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四十二章云:“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等等,由这些论述,我们足以看出人们现在所恶的东西完全是老子所提倡的以守柔处下、利物不争、信从自然为内容的无为主义。恶的、不善的东西既然是由美的、善的东西变来的,那么,人类曾经以为美的东西显然也是以老子的无为主义思想为特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的“美”既然指的就是人类曾经以为美的那种东西,它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的“美”在本质含义上的一致性显然也是不待明言的。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按,此章经文传写有误,由来已久,正确的经文应该是,“唯之与诃,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前人对此已有详证2,此不重述。刘师培云:“‘唯’为应词,‘诃’为责怒之词……‘唯之与诃’犹言从之与违也。”3所言极是,此后注本大都同此。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迎合与背逆相错有多大呀?完美与残缺相差有多远?由于“美之与恶”是承“唯之与诃”而来的,所以它们在意思上也是一致的,明确一点说,也就是老子是以唯为美,以诃为恶的。由于“唯”是顺人应物,随同自然的,符合老子的无为主义思想,所以老子认为它是“美”的;“诃”是违人逆物,以己匡人,背离自然的,所以老子认为它是“恶”的。换句话说,老子在这段经文里虽然说的是两句话,但这两句话在本质含义上是并无差别的。这里的“美”既然仍是以顺人应物、信从自然为内容,它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美”在含义上显然仍是无异的。传统上认为“唯之与诃,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意在说明“唯”与“诃”、“美”与“恶”的无有差别,其实,“唯”与“诃”、“美”与“恶”乃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处世态度,老子这里意在感叹它们的差别之大,传统上的理解显然是误解了老子的原意的。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完美的言辞可以买来尊贵,化为行动还可以凌架于人。六十六章:“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说的同是这个意思。由上下文的逻辑可知,“行”的后面显然省了一个“之”字,这个“之”字是代指“美言”的。魏王弼说:“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4,虽然“尊行”连文,译解失当,但在“行”下加一“之”字,这一做法却是很有见地的。奚侗等人据《淮南》所引,认为“行”上也有“美”字,这样始可与“美言”对文,显然是误解了老子的原意。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行”的上面也无“美”字,足见《淮南》所引是并不可信的。完美的言辞因为顺人应物,不违其意,所以自然可以博取好感,买来尊贵,如果再把它由口头上转化到行为中,获得的报酬自是更大的。老子所以说“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其中道理正在这里。老子所以对此如此倡导,其根本目的仍是在教人顺天应人,不伤物性,实行守柔处下、无所作为、信从自然的无为主义。因此,与前面几章的“美”字相比较,此章之“美”在含义上与它们是并无差别的。传统上人们常常释此二句为“美巧的言谈可以博得尊敬,美巧的行为可以超越众人”,这与老子反对智巧的主张显然是不相容的。由以上五例可以看出,我们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分析是完全成立的。那么,老子的“美”有没有美学的或者说审美的意义呢?从客观上讲,应该说是有的。首先,老子的“美”并不是一个纯理性的概念,它也带有情感愉悦性质。称人应物,顺应自然并非仅是一种理性抉择,它也是一种可感的行为,老子对它以“美”命名,认为它没有缺憾,完美无比,很明显,是带有情感愉悦色彩的。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将“甘”、“美”、“安”、“乐”四者并列,更见“美”字确确实实也带有情感成份。因此,可以肯定,老子之“美”是带有审美意义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子的“美”中所包含的这种情感成份,仅仅是对他所认可的正面事物的悦纳激赏,这种情感只是肯定的、兴奋的,在它里面是没有否定成份或者感伤色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美”所包含的美学意义并不是很广泛的。第二,从审美对象上说,老子的“美”也是有它的特点的。老子的“美”是对山水田园生活的高度赞美,对山水田园文学的产生是具有极大的倡导作用的。老子的“美”以顺应自然,于己无伤,于人无害,于物无损为特征,而这正是山水田园生活的特色。“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是对老子的理想之邦的形象展示,也很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田园文学的萌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美”也同样是具有美学色彩的。老子讲“美”虽然并不是要引导人们进行山水田园文学的创作,但和后世从事山水田园文学创作的作家一样,二者对山水田园生活都应该是欣赏的、赞美的。如果后世的山水田园文学作家不首先具备老子的审美观,那他们是绝不会那样尽情地歌颂山水田园生活的。也就是说,老子虽然感受到了“美”,但他并没有自觉地去表现“美”,这一点与后世的山水田园文学作家是有差异的。但不管怎样,老子感到信从自然、无作无为的山水田园生活是美的,这一点,是勿庸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创业联盟合同
- 2024年商业物业投资抵押借款合同
- 2024年全新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书样本
- 2024年口罩出口销售合同
- 施工机械租赁合同
- 艺术品交易销售合同实例
- 离职员工保密合同模板
- 2024年塔吊司机劳动派遣合同
- 2024年土地分割合同模板:共有产权分配
- 装配单元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经济学基础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关于学生会主席的就职演讲稿
- 《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学课件
- 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 大学物理-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
- 金蝶案例分析
- 陈丽芝《新疆之春》教案5
- QC成果提高混凝土搅拌机计量合格率
- 群文阅读(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模板课件
- 大一新生的学业规划书(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