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思想的两种立场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合论从论述结构切入
《庄子》不是庄子的作品。他的思想极其复杂,在各种国外的作品中显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在现存的庄子33篇中,尤其得到重视的是《逍遥游》和《齐物论》,冯友兰先生认为“庄之所以为庄者,突出地表现于《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之中”,主张“研究庄周哲学,应该打破郭象本内、外篇的分别,以《逍遥游》和《齐物论》为主要线索,参考其他各篇”。1冯先生对内、外、杂篇的看法只是一家之言,然而,他对《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在庄子思想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对理解庄子思想仍有启发。但是,学界对这两篇思想的主旨以及两篇之间关系的认识也不能达成一致。由于《逍遥游》篇提出“小大之辩”,而《齐物论》篇主张小大齐一,对于两篇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多种说法,《逍遥游》与《齐物论》是代表庄子思想的不同方面,抑或是体现庄子思想演变中的不同境界,或者两篇思想是合而为一,表达共同的主旨,真可谓见仁见智。在西方的庄子研究中,则尤其重视《齐物论》,而《逍遥游》篇经常被看作并不重要,正如爱莲心所说:“把庄子第二篇作为第一篇的延续,看来似乎是很自然的,可是,在评论家之中,情况并非如此。”“不论什么原因,第一篇被相对地忽视,其结果就是,第一篇和第二篇之间缺乏可见的联系。”2因此,澄清《逍遥游》、《齐物论》两篇之间的关系对庄子思想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把握文章的主旨,分析其论述结构十分重要。庄子文中多用寓言和比喻,而比喻本身就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但任何解读都不是随意的。庄子经常是一物多喻,我们对任何一个寓言或比喻的解读都应该与其他寓言和比喻相联系和对照,这样才能达到对寓意的比较准确的把握。同时,庄子文中除寓言和比喻以外,还有分析论述的文字,这类文字是庄子寓言和比喻所指,是他所要说明的道理,也是我们解读寓言与比喻的依据。因此,对于庄子文章的解读,不能机械地按照文章的叙述内容分析为几个段落,这样的分析也不能达成一致。而应该根据庄子论述的方式和特点,将其文中的寓言、比喻与分析性的文字相对照来解读,这样就可以避免解读的任意性而最大限度地达到解读的一致性。本文依据这样的原则,从分析文章论述结构入手,分别讨论《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的主旨,并惊奇地发现,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共同的,而且从文章的细节来看,也可以互相吻合。对这一点的把握,为我们理解庄子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同时,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两篇的思想,本文讨论了两篇文章的具体思想背景,使其价值和意义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中得以体现。一、小知乃神之道,所知即人从古至今,对“逍遥”的解释不下百种,具有代表性的有郭象《庄子注》中的“适性逍遥”,他认为鹏鼹虽有大小的区别,却都适性逍遥。支遁认为鹏鼹皆不逍遥,逍遥游是圣人之心游。3浦江清则在《“逍遥游”之话》中说:“以大为通,以小为陋,此类思想,即《逍遥游》正解。”陈鼓应认为:“《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4张松辉则反对以上说法,认为“庄子的写作目的不是在讨论大鹏和小鸟谁自由、谁不自由的问题,而只是想用小鸟不理解大鹏的事例说明一般人不理解圣人的道理,用小鸟与大鹏之间的飞翔差距去比喻俗人与圣人之间思想行为的差距。”5他认为《逍遥游》是以无为为主旨。实际上,以上说法的不同来源于对“小大之辩”的不同理解。郭象以“齐物”解“逍遥”,追求二者和谐一致,因此否认小大之别,但这并不符合庄子本来的思想。支遁在小大之上提出圣人,将小大之辩消解于圣人心中,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浦江清“以大为通,以小为陋”,符合庄子对“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的看法,却仍没有摆脱“自由”的枷锁。张松辉认为小鸟和大鹏的形象是比喻俗人与圣人之间思想行为的差距,为理解《逍遥游》提供了新的角度,但《逍遥游》的主旨是否是无为仍值得商榷。无论怎样的结论,小大之辩确实是理解《逍遥游》的切入点。《逍遥游》开篇所描写的大鹏飞往南冥的画面具有无比的吸引力,我们的想象力被从世俗世界带到了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这不是庄子所要带给我们的错觉,而正是他力图为禁锢于世俗价值观念中的人类提供一个新奇的广阔视野,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大”。而小鸟不能理解大鹏,以自己的生活标准去嘲笑大鹏,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小”,庄子慨叹“之二虫又何知”,对大鹏的赞赏,对小鸟的鄙视,对小鸟不理解大鹏的痛心,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庄子在下文中讲“小知不及大知”,即是对大鹏小鸟的寓象所表达思想的理论解释。小知正是代表世俗的思想认识,它们就如小鸟一样视野狭窄,大知则代表庄子所认同的思想认识,而小知对大知是无法理解的。在庄子思想中,不同的思想认识构成了不同的精神层次。《逍遥游》全篇都可以置于这样的结构中加以理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与“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都是代表小与大的不同层次。而世俗却以彭祖为大,正是因为视野的狭隘。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再到“御风而行”的列子,就是视野的不断开阔,境界的不断提高。而这些还不是真正的“大”。庄子所谓至大者为无所待的“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庄子所要向人们展示的世界即是这样的“至人”、“神人”、“圣人”的精神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庄子看来,世俗的思想认识是小,而他所提倡的认识和境界为大。庄子在《逍遥游》中列举出的相对的形象,不同层次的人物,所要突出的都是其思想与世俗思想的差别。“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是这些寓象所共同表达的结论,其目的也是以他的理想人格与世俗思想作对照,是对“己”、“功”、“名”的批判,或者可以更具体化为对杨朱之“为己”、墨子之功利、儒家之正名、成名思想的批判。庄子就是要向人们提供这样一个看待宇宙和人生的全新的视角,视角的不同、视野的扩大带来了思想认识的巨大差距,这就是庄子思想与世俗的认识和价值标准的差别。庄子在《逍遥游》中列举出的相对的形象,不同层次的人物,所要突出的都是其思想与世俗思想的差别。庄子还尤其突出其思想不被人们认可的情形。肩吾认为接舆之言“大而不当,往而不反”,庄子借连叔之语说:“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世俗之人不能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就象盲人不能看文采之美,聋者不能听钟鼓之声。惠施以为大瓠无用,庄子却建议他把瓠做成腰舟浮游于江湖。惠施认为大树无用,庄子建议他“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就是视角的不同而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态度。大瓠、大树,还有相对于狸牲的牛,都代表庄子在世俗人眼中的“大而无用”之言。至此,我们完成了对《逍遥游》全篇的分析。我们发现,《逍遥游》全篇都遵循着一个小大相对的结构,文章的主旨是批判世俗思想认识的狭隘,向人们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思想世界。二、对人处理的认识不同《齐物论》在历史上也引起很多争论,其标题,就有“齐——物论”和“齐物——论”两种读法,每种读法又有不同的解释。对于文章主旨,有“物本自齐”说,有“无我则物齐”说,有“泯是非”说,有“一切平等”说。对于文章的思想结构,有三段、四段、六段、七段等不同说法。6结论不一,却都是从文章内容出发,而没有考虑到庄子论述的独特方式和特点。《齐物论》开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寓象系统:人籁、地籁和天籁。人籁指比竹之音,比竹本空洞无心,没有任何感情,因为演奏者心中有喜怒哀乐,所以音乐表现出各种感情色彩。关于地籁的描述甚为壮观,大地呼气而生风,风吹形态各异的孔窍而产生各种声音。天籁指自然界中各种声音不同,但都是自然产生的,并没有一个鼓动者。“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关于三籁之间的关系学界亦有争论。表面看来,地籁和天籁似乎都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因此有学者主张二者本无区别。关于地籁与天籁的区别,奥妙就在这一句话中。子綦在回答何谓天籁时尤其强调“使其自己”、“自取”,并以反问的口气否定“怒者”的支配作用。以此相对照来理解地籁,我们发现,孔窍所发出的声音并不是自己产生的,而是由于风吹而产生,而风是大地在呼气,这里有“风”和“大地”的存在,他们就是天籁所说的“怒者”。这就是二者的根本区别。那么地籁与人籁的区别又在哪里?一为人吹,一为风吹,都有怒者的存在。区别在于人有成心,有情感,而风没有,风不会通过孔窍发出的声音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怒者的不同决定了人籁与地籁的区别。庄子的三籁代表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思想认识。人籁指百家关于是非的争论,局限于物的视角,由于成心而产生是非。在庄子看来,物本无是非,就似比竹本是空虚,没有情感,只因为人从成心出发对事物进行是非的分别,于是产生各种争论,就似演奏者利用比竹奏出不同的乐声,表达不同的感情。地籁指那些能无成心地看物,超越了对事物进行是非分别的思想认识,但他们不能摆脱对“怒者”的执着和追问。天籁则不但超越是非分别,更认识到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只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不需要对“怒者”进行追问。《齐物论》全篇即是在从不同角度阐述各种不同层次的思想认识的差别。大段论述性的文字构成了《齐物论》的主体,在批判人籁、地籁层次的思想认识的同时,阐述天籁层次的思想认识。文中对于执着于是非之争的人籁的批判有比较清晰的体现,因而也得到学者们广泛的认可和关注。人籁的代表主要是“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儒墨两派是当时的显学,是庄子思想的主要背景和批评的主要对象。文中又有“以指喻指之非指”和“以马喻马之非马”的说法,被多数学者看作破公孙龙的“指物论”和“白马论”。据《战国策·赵策》记载:“苏秦说秦王曰:‘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如白马实马,乃使有白马之为也。此臣之所患也。”可见,白马说不只是公孙龙的主张,而且是名辩学者、刑名学者的重要论题。“坚白”关系也是公孙龙的重要论题,但从庄子《齐物论》中批评惠施“以坚白之昧终”,在《德充符》中批评惠施“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的说法来看,“坚白”也不只是公孙龙的论题。庄子后学更在《骈姆》篇中讲:“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将杨朱、墨家也看作辩者,并将坚白同异看作辩者的代表性论题。以此推论,“指物”关系也应是辩者共同的论题。因此,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整个名辩学者的群体都是庄子所批评的人籁的组成部分。地籁与天籁的分别由于理解上的不确定,以至于在对《齐物论》进行解读时造成了部分内容的缺失。地籁与天籁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肯定有“怒者”的存在,或者说是否执着于“怒者”对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支配作用。在杂篇《则阳》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关于天地万物是否有支配者的解释影响比较大的有季真的“莫为”说和接子的“或使”说。“或使”说认为世界在根本上有一个主宰,主使着万物的生成和变化。《管子·白心》篇就是“或使”说的支持者:天或维之,地或载之。天莫之维,则天以坠矣;地莫之载,则地以沉矣。夫天不坠,地不沉,夫或维而载之也夫!“莫为”说主张天地万物自生自长自化自为,一切自然并没有主宰。三籁的寓象系统是主张万物自然,并不追问天地万物变化的背后是否有鼓动者。可见,接子的或使说应是属于“地籁”的范畴。陈鼓应认为庄子的三籁较接近“莫为”的主张7。但文中又有: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真宰”与“真君”的说法肯定具体事物的现象之后有一个无形不可见却真实的存在,则更接近接子的“或使”说。庄子后学的解释有利于我们理解庄子思想的真正含义。在《则阳》篇中,作者对于“或使”和“莫为”两种说法都不赞成: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或使则实,莫为则虚。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无论是肯定主使者存在还是否定主使者存在,都不免落入到物的层次上,因此都不正确。“或使”说肯定有主宰者的说法太实在,“莫为”说否定主宰者的说法太空虚。有名有实,是物的存在,无名无实是物的缺席。无论说有说无都是在言物。物可以言说可以意会,但越诉说与道相去越远。道不可有,有不可无。道之为名,所假而行。或使莫为,在物一曲,夫胡为于大方!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或使”和“莫为”为言论所本,但始终不离于物。道不可说是有,但也不能说不存在。道这一名称,只是假借。“或使”和“莫为”的主张限于物的一隅,不能达于大道。《则阳》主张不能说有一个主宰者(道),这样的表述使道成为实在的物;也不能说没有主宰者(道),这样的观点否定了道的存在。作者肯定道真实存在,对万物的运行产生作用,与季真的“莫为”不同;但不能说道是一实在之物,主使万物的生成变化,不同于接子的“或使”。道作为万物演化的动因真实存在,但对它的追究不可能也没有意义。按照《则阳》作者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庄子的意图。他的天籁对“怒者”的反问实际是对接子“或使”说的批评;而他有真宰而不可认识的思想正是对季真“莫为”说的否定。接子与季真生活在与庄子相近的年代,庄子与他们思想的交流也有可能。文中对不同层次的认识又有如下表述: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是非之彰”所指就是以儒、墨以及名辩学者为代表的人籁。人籁执着于是非之分,引起无休止的论争。是非之争带来了道的亏损。但与人籁相区别的认识仍有不同层次之分。从“未始有物”的最高认识到“有物”而尚未有界限的认识,再到区分物与物之间界限的认识。无论是肯定“怒者”的存在,还是否定“怒者”存在,都是将“怒者”作为特殊的物、作为认识的对象来把握,这样的认识虽与人籁不同,但同样不是最高的认识,未达到对“未始有物”的体悟和理解。因此,都属于地籁的范畴。庄子的天籁强调万物自然,似乎同样是否定主宰者的存在,实际并非如此。庄子与其后学同样将“道”这一最高存在作为“存而不论”的范畴,因为无论讨论其有还是无,都是将其作为一物,因而不能反映道的真实存在状态。因为道不当言,不能用世俗的认识方式把握,如果人的认识能力超越了其适用的界限,以对物世界的认识方式和原则去认识本原,就会带来错误。正如文中讲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这就是天籁与地籁的区别,实际所指是庄子思想与别派道家尤其是稷下部分道家学者的思想对照,同时也包括老子的思想。《老子》第二十五章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一章还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的“道”虽然产生天地万物,具有特殊性,但他又以“物”表述道,庄子认为这已经不是最高的认识和境界,与稷下学者的或使说、莫为说一样,没有厘清道与物的界限,将适用于物的思维方式应用于道,是属于地籁的范畴。三、关于“小”与“大”从以上对《逍遥游》与《齐物论》两篇的分析来看,《逍遥游》篇以“小大之辩”为中心展开文章的论述,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BIM咨询服务合同范本(含BIM灾害风险评估与预防)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车股份托管与收益分配合同4篇
- 2025年三轮车品牌授权与市场推广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苗木种植与农业技术培训合同样本4篇
- 2025年度危化品运输车安全知识普及与宣传合同
- 2025年度内资股东股权继承及处置合同协议4篇
- 2025年度高端镍矿现货交易合同4篇
- 2025年度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合同补充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演员与动漫IP合作合同
- 中国末端执行器(灵巧手)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前景战略研判报告
- 北京离婚协议书(2篇)(2篇)
- 2025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春季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Samsung三星SMARTCAMERANX2000(20-50mm)中文说明书200
- 2024年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2篇)
- 2024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含答案)
- 高中学校开学典礼方案
- 内审检查表完整版本
- 3级人工智能训练师(高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及答案
- 孤残儿童护理员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