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砼房屋抗震设计_第1页
第五章砼房屋抗震设计_第2页
第五章砼房屋抗震设计_第3页
第五章砼房屋抗震设计_第4页
第五章砼房屋抗震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本章要点

■掌握: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框架内力和位移计算;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设计。

■理解: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

■了解: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主要结构体系及震害特点。15.0概述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筒体结构和框架-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体系由梁和柱组成,平面布置灵活,易于满足建筑物设置大房间的要求,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广泛。

抗震墙也称剪力墙,这种结构体系由钢筋混凝土纵横墙组成,抗侧力性能较强,但平面布置不灵活,纯剪力墙体系一般用于住宅、旅馆和办公楼建筑。

筒体结构或由四周封闭的剪力墙构成单筒式的筒状结构;或以楼电梯为内筒,密排柱深梁框架为外框筒组成筒中筒结构。这种结构的空间刚度大,抗侧和抗扭刚度都很强,建筑布局亦灵活。常用于超高层公寓、办公楼和商业大厦建筑等。

框架-抗震墙结构:在框架房屋中增加抗震墙构成。

框架-筒体体系:在框架房屋中增加筒体构成。25.0概述框架房屋抗震墙框架-抗震墙35.1震害及其分析设计不良或施工质量欠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在地震中遭遇震害的情况,亦不鲜见。主要震害可概述如下:1.共振效应引起的震害2.结构平面或竖向布置不当引起的震害3.框架柱、梁和节点的震害

梁柱变形能力不足,构件过早发生破坏。一般是梁轻柱重,柱顶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柱和边柱更易发生破坏。(1)柱顶

柱顶周围有水平裂缝、斜裂缝或交叉裂缝。重者混凝土压碎崩落,柱内箍筋拉断,纵筋压曲成灯笼状。

主要原因:节点处弯矩、剪力、轴力都较大,受力复杂,箍筋配置不足,锚固不好等。

破坏不易修复。45.1震害及其分析(2)柱底

与柱顶相似,由于箍筋较柱顶密,震害相对柱顶较轻。55.1震害及其分析(3)短柱

当柱高小于4倍柱截面高度(H/b<4)时形成短柱。

短柱刚度大,易产生剪切破坏。65.1震害及其分析(4)角柱

由于双向受弯、受剪,加上扭转作用,震害比内柱重。(5)梁柱节点

节点核心区产生对角方向的斜裂缝或交叉斜裂缝,混凝土剪碎剥落。节点内箍筋很少或无箍筋时,柱纵向钢筋压曲外鼓。

节点破坏将导致梁柱失去相互之间的联系。

节点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节点的受剪承载力不足,约束箍筋少,梁筋锚固长度不够以及施工质量差所引起。(6)框架梁

震害多发生于梁端。在地震作用下梁端纵向钢筋屈服,出现上下贯通的垂直裂缝和交叉裂缝。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梁端屈服后产生的剪力较大,超过了梁的受剪承载力,梁内箍筋配置较稀,以及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抗剪强度降低等。75.1震害及其分析4.框架填充墙的震害

砌体填充墙刚度大而承载力低,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破坏。一般7度即出现裂缝,8度和8度以上地震作用下,裂缝明显增加,甚至部分倒塌,一般是上轻下重,空心砌体墙重于实心砌体墙,砌快墙重于砖墙。

框架-剪力墙结构上部较严重,框架结构下部震害严重。85.1震害及其分析

填充墙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墙体受剪承载力低,变形能力小,墙体与框架缺乏有效的拉结,在往复变形时墙体易发生剪切破坏和散落。95.1震害及其分析5.抗震墙的震害

在强震作用下,抗震墙的震害主要表现在墙肢之间连梁的剪切破坏。主要是由于连梁跨度小,高度大形成深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形成X型剪切裂缝,为剪切型脆性破坏,尤其是在房屋1/3高度处的连梁破坏更为明显。105.1概述6.防震缝的震害

防震缝宽度过小,地震时结构相互碰撞造成震害。

总结以上震害调查结果,除注意场地和地基因素外,从结构上主要应注意:(1)结构的刚度在平面上和沿竖向的分布要规则、均匀;(2)结构构件要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3)重视构造,加强对混凝土的约束,防止剪切、锚固等脆性破坏;(4)保证施工质量。115.2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5.2.1结构体系选择不同的结构体系,其抗震性能、使用效果和经济指标亦不同。《抗震规范》在考虑地震烈度、场地土、抗震性能、使用要求及经济效果等因素和总结地震经验的基础上,对地震区多高层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给出了规定。房屋的高宽比值愈大,即建筑愈瘦高,地震作用下的侧移愈大,地震引起的倾覆作用愈严重。故《规范》对房屋的高宽比按结构体系和地震烈度给出了不同的要求。注:当有大底盘时,计算高宽比的高度从大底盘顶部算起。选择结构体系时,要考虑建筑物刚度与场地条件的关系,要注意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及埋置深度;还必须注意经济指标。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檐口的高度(不考虑局部突出屋顶部分)。125.2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5.2.2结构布置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结构布置的基本原则:①结构平面应力求简单规则,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应对称均匀布置,尽量使结构的刚心与质心重合,避免地震时引起结构扭转及局部应力集中。②结构的竖向布置,应使其质量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避免结构刚度突变,并应尽可能降低建筑物的重心,以利结构的整体稳定性。③合理地设置变形缝。④加强楼屋盖的整体性。⑤尽可能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1.框架结构布置框架结构主要用于10层以下的住宅、办公及各类公共建筑与工业建筑。常见的框架柱网形式有方格式与内廊式两类。135.2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常见框架柱网(a)方格式柱网;(b)内廊式柱网

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计原则。

在确定框架结构结构方案的同时,应初步确定框架梁柱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等级。框架结构中,非承重墙体的材料、选型和布置,应根据烈度、房屋高度、建筑体型、结构层间变形、墙体抗侧力性能的利用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确定。应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刚性非承重墙体的布置,在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均匀对称,避免形成薄弱层或短柱。145.2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2.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框架-抗震墙结构是由框架和抗震墙结合而共同工作的结构体系,兼有框架和抗震墙两种结构体系的优点。既具有较大的空间,又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多用于10~20层的房屋。框架-抗震墙结构布置的关键问题是抗震墙的布置,其基本原则是:①抗震墙在结构平面的布置应对称均匀,避免结构刚心与质心有较大的偏移。框架一抗震墙结构平面布置示意②抗震墙应沿结构的纵横向设置,且纵横向抗震墙宜相互联合组成T形、L形、十字形等刚度较大的截面,以提高抗震墙的利用效率。③抗震墙与柱中线宜重合,当不能重合时,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之间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155.2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④抗震墙应尽可能靠近房屋平面的端部,但不宜布置在外墙。⑤抗震墙应设置在墙面不需要开大洞口的位置,开洞口时应上下对齐,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联肢墙的洞口不应采用弱连系梁。3.抗震墙结构布置抗震墙结构是右钢筋混凝土墙体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结构体系。具有整体性能好、抗侧刚度大和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该类结构无突出墙面的梁、柱,可降低建筑层高,充分利用空间,特别适合于20~30层的高层居住建筑,但该类建筑大面积的墙体限制了建筑物内部平面布置的灵活性。⑥抗震墙宜贯通全高,沿竖向截面不宜有较大突变,以保证结构竖向的刚度基本均匀。抗震墙的数量以能满足结构的侧移变形为原则,不宜过多,以免结构刚度过大,增加结构的地震反应。抗震墙的间距应能保证楼、屋盖有效地传递地震剪力给抗震墙。165.2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抗震墙结构平面布置示意

抗震墙结构的布置除了应注意平面与竖向的均匀外,尚应注意:①较长的抗震墙宜开洞口设置弱连系梁,将一道抗震墙分成较匀匀的若干墙段(包括小开洞墙及联肢墙),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应小于2,并应保证墙肢由受弯承载力控制,靠近中和轴的竖向分布钢筋在破坏时能充分发挥其强度,以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抗震墙的墙段与墙肢②抗震墙有大洞口时,洞口位置宜上下对齐,以形成明确的墙肢与连系梁,保证结构受力合理、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不宜有错洞墙。175.2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③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其抗震墙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相邻上层抗震墙截面面积的50%,框支层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24m;④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布置宜对称,且宜设置抗震墙筒体;⑤落地抗震墙之间楼盖长宽比不应超过规定的数值。4.抗震缝布置

高层建筑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

当建筑平面过长、结构单元的结构体系不同、高度和刚度相差过大以及各结构单元的地基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应考虑设防震缝。其最小宽度应符合下面要求:(1)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7、8、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2m,宜加宽20mm。(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框架规定数值的70%,且不宜小于70mm。185.2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按不利体系考虑,并按低的房屋高度计算缝宽。5.防撞墙8、9度设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防震缝两侧的结构,当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在防震缝两侧房屋的尽端设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th框架框架-抗震墙高度、刚度相差较大层高不同195.2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每一侧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宜分别对称布置,墙肢的长度可不大于一个柱距。

内力应按考虑和不考虑抗撞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按不利情况取值。抗撞墙的端柱和框架边柱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5.2.3抗震等级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震反应有下列特点:1、地震作用越大,房屋的抗震要求越高;

地震作用与烈度、场地等有关,从经济角度考虑,对不同烈度、场地的结构的抗震要求可以有明显的差别。2、结构的抗震能力主要取决于主要抗侧力构件的性能;主、次抗侧力构件的抗震要求应有差别。3、房屋越高,地震反应越大,抗震要求越高。205.2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

抗震等级是确定结构构件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的标准。根据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建筑类别、结构类型及构件在结构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共分四个等级,其中一级抗震要求最高。

在同等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其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要求可低于主要抗侧力构件,即抗震等级低些。

设防烈度为6度、建于Ⅰ~Ⅲ类场地上的结构,不需做抗震验算但需按抗震等级设计截面,满足抗震构造要求。215.3框架内力与位移计算结构计算考虑地震作用时,一般可不考虑风荷载的影响。整个设计步骤如图:

结构抗震计算的内容一般包括:①结构动力特性分析,主要是结构自振周期的确定;②结构地震反应计算,包括多遇烈度下的地震荷载与结构侧移;③结构内力分析;④截面抗震设计等。22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要求结构处于弹性状态是不必要,也是不经济的。通常是在中等烈度的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某些构件屈服,出现塑性铰,使结构刚度降低,塑性变形加大。当塑性铰达到一定数量后,结构会出现屈服现象,即承受的地震作用力不增加或增加很少,而结构变形迅速增加。延性结构的荷载-位移曲线延性框架的概念左图为延性结构的荷载-位移曲线,延性结构即是能维持承载能力而又具有较大塑性变形能力的结构。结构延性能力通常用顶点水平位移延性比来衡量。延性比定义:

μ=Δu/Δy其中:Δy——结构屈服时的顶点位移;

Δu——能维持承载能力的最大顶点位移。235.3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一、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一般情况下,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全部由该方向抗侧力框架结构承担。计算多层框架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一般应以防震缝所划分的结构单元作为计算单元,在计算单元中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的集中质点Gi设在楼屋盖标高处。对于高度不超过40m、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分别求单元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各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i和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n

245.3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按上式计算,必须先确定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数值。一般多采用顶点位移法计算结构基本周期。式中ψT―考虑非结构墙体刚度影响的周期折减系数,当采用实砌填充砖墙时取0.6-0.7;当采用轻质墙、外挂墙板时取0.8;uT―假想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为水平荷载,按弹性方法所求得的结构顶点假想位移(m)。注意:对于有突出于屋面的屋顶间(电梯间、水箱间)等的框架结构房屋,结构假想位移uT指主体结构顶点的位移。第i层的地震剪力Vi求得第i层的地震剪力Vi后,再按该层各柱的侧移刚度求其分担的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一般将砖填充墙仅作为非结构构件,不考虑其抗侧力作用。255.3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二、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的计算1.反弯点法适用于层数较少、梁柱线刚度比大于3的情况,计算比较简单。2.D值法(改进反弯点)近似地考虑了框架节点转动对侧移刚度和反弯点高度的影响,比较精确,应用比较广泛。用D值法计算框架内力的步骤如下:(1)计算各层柱的侧移刚度D式中Kc―柱的线刚度;h―楼层高度;α―节点转动影响系数,由梁柱线刚度,按表取用。265.3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2)计算各柱所分配的剪力Vij

(3)确定反弯点高度y(4)计算柱端弯矩Mc上端下端(5)计算梁端弯矩Mb梁端弯矩可按节点弯矩平衡条件,将节点上、下柱端弯矩之和按左、右梁的线刚度比例分配。柱剪力Vij与反弯点高度y(如图)275.3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梁端弯矩(6)计算梁端剪力Vb(7)计算柱轴力N边柱轴力为各层梁端剪力按层叠加,中柱轴力为柱两侧梁端剪力之差,亦按层叠加。梁两端弯矩计算图柱底层柱轴力为:边柱轴力285.3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三、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1.分层法(1)将该层梁与上下柱组成计算单元,每单元按双层框架计算其内力,每层只承受该层竖向荷载,不考虑其他各层荷载的影响。注意:除底层外其他各层的线刚度均乘以折减系数0.9;柱的弯矩传递系数由1/2改为1/3。(2)用弯矩分配法逐层计算各单元框架的弯矩,叠加起来即为整个框架的弯矩。每一层柱的最终弯矩由上、下层单元框架所得弯矩叠加。对节点处不平衡弯矩较大的可再分配一次,但不在传递。2弯矩二次分配法将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同时作分配和传递。第一次按梁柱线刚度分配固端弯矩,将分配弯矩传递一次(传递系数均为1/2),再作一次弯矩分配即可。竖向荷载框架内力近似计算可采用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295.3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3.弯矩调幅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塑性内力重分布性质,在竖向荷载下可以考虑适当降低梁端弯矩,进行调幅,以减少负弯矩钢筋的拥挤现象。现浇框架:β=0.8~0.9;装配整体式框架β=0.7~0.8M0—简支情况下跨中弯矩将调幅后的梁端弯矩叠加简支梁的弯矩,则可得到梁的跨中弯矩。跨中弯矩为:竖向荷载下梁端弯矩调幅注意:只有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可以调幅当活荷载不很大时,可按全部满载布置。当活荷载较大时,可将跨中弯矩乘以1.1~1.2系数加以修正,以考虑活荷载不利布置对跨中弯矩的影响。305.3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四、内力组合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情况确定构件内力设计值,进行截面设计。在框架抗震设计时,一般应考虑两种基本组合:1.地震作用效应与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组合式中SGE―相应于水平地震作用下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标准值;SEh―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标准值。2.竖向荷载效应,包括全部恒荷载与活荷载的组合式中SG―由恒荷载产生的内力标准值;SQ―由活荷载产生的内力标准值。取上述两种组合中的最不利情况作为截面设计用的内力设计值。注意:考虑地震组合时,构件截面设计值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315.3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五、框架结构位移验算框架结构构件尺寸往往决定于结构的侧移变形要求。1.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的计算对所有框架都应进行此项计算2.罕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塑性位移验算规定:7~9度时楼层屈服强度系数小于0.5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进行此项计算。《抗震规范》规定,对于不超过12层,且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可按简化方法验算框架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325.3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一、框架梁截面设计梁端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①梁形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②梁筋屈服后,塑性铰区段应有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③妥善地解决梁筋锚固问题。(1)框架梁抗剪承载力验算①梁剪力设计值为了避免梁在弯曲破坏前发生剪切破坏,应按‘强剪弱弯’的原则调整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一、二、三级框架9度和一级框架结构尚应符合:335.3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9度时高层建筑还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分别为梁左、右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正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梁的剪力增大系数,一级为1.3,二级为1.2,三级为1.1。---梁的净跨;---分别为梁左、右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根据实配钢筋面积(考虑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抗弯承载力所对应的弯矩值一、二、三级框架9度和一级框架结构尚应符合:345.3框架结构的抗震计算与构造要点②剪压比限值剪压比:截面上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即剪压比过大,混凝土会过早发生斜压破坏,箍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它对构件的变形能力也有显著影响。因此应控制。跨高比大于2.5时:跨高比等于或小于2.5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梁的截面有效高度;---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梁的截面宽度;---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35③、框架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验算梁的受剪承载力由混凝土和抗剪钢筋两部分组成。试验研究表明,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构件上出现两个不同方向的交叉斜裂缝,直接承受剪力的混凝土受压区因有斜裂缝通过,受剪承载力比一次加载时的受剪承载力要低,梁的受压区混凝土不再完整,斜裂缝的反复张开与闭合,使骨料咬合作用下降,严重时混凝土将剥落。根据试验资料,反复荷载下梁的受剪承载力比静载下约低20%~40%。因此,抗震设计时,框架梁、柱、剪力墙和连梁等构件的斜截面混凝土受剪承载力取非抗震设计时混凝土相应受剪承载力的0.6,同时应考虑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并且要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因此,在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抗剪承载力有所不同。抗剪承载力验算公式为:无地震作用组合时:集中荷载对梁端产生的剪力占总剪力值的75%以上的矩形截面梁:对矩形、T形和工字形截面一般梁Vb≤Vb≤(1.5≤λ≤3)36有地震作用组合时对矩形、T形和工字形截面一般梁Vb≤集中荷载对梁端产生的剪力占总剪力值的75%以上的矩形截面梁:Vb≤(1.5≤λ≤3)式中Vb——为保证延性框架梁塑性铰区的强剪弱弯的设计剪力,一、二、三级抗震时要根据梁的抗弯承载能力计算其设计值;

bb、hb0——梁截面宽度和有效高度;

fyv——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Asv——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

s——箍筋间距;

λ——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在塑性铰区以外的各个梁截面,仍按照弹性计算所得的组合剪力,计算所需箍筋数量和间距。37(2)、框架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1.梁受弯承载力的设计表达式2.由抗弯承载力确定截面配筋非抗震设计:γ0M≤Mu抗震设计:γREME≤Mu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bxα1fc+A′sfy=Asfy

Mb≤(As-A′s)fy(hb0-0.5x)+A′sfy(hb0-a′)有地震作用组合时:试验研究表明,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与一次加载时的正截面承载力没有太多差别。因此,对框架梁正截面承载力仍可用非抗震设计的相应公式计算,但应考虑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bxα1fc+A′sfy=Asfy[(As-A′s)fy(hb0-0.5x)+A′sfy(hb0-a′)]

Mb≤式中M、ME——非抗震和抗震设计时梁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Mu——梁截面承载力设计值;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设计时,将γ0M与γREME进行比较,然后取大者进行配筋计算。对于楼面现浇的框架结构,梁支座负弯矩按矩形截面计算纵筋数量;跨中正弯矩按T形截面计算纵筋数量,跨中截面的计算弯矩,应取该跨的跨间最大正弯矩或支座正弯矩与1/2简支梁弯矩之中的较大者。式中Mb——组合的梁端截面弯矩设计值;

As、A′s——受拉钢筋面积和受压钢筋面积;

a'——受压钢筋中心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γ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取0.75。38二、框架梁抗震设计及构造要求框架主梁的截面高度可按(1/12~1/18)l确定,l为主梁计算跨度,满足此要求时,一般荷载作用下,可不验算挠度。在地震作用下,梁端塑性铰区混凝土保护层容易剥落。如果梁截面宽度过小则截面损失比例较大,故一般框架梁宽度不宜小于200mm。为了对节点核心区提供约束以提高节点受剪承载力,梁宽不宜小于柱宽的1/2。狭而高的梁不利于混凝土约束,也会在梁刚度降低后引起侧向失稳,故梁的高宽比不宜大于4。另外,梁的塑性铰区发展范围与梁的跨高比有关,当跨高比小于4时,属于短梁,在反复弯剪的作用下,斜裂缝将沿梁全长发展,从而使梁的延性和承载力急剧降低。所以,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1)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承载力要求、构造要求、剪压比限值。1.构造要求2.剪压比限值

梁端塑性铰区的截面剪应力大小对梁的延性、耗能及保持梁的刚度和承载力有明显影响。根据反复荷载下配箍率较高的梁剪切试验资料,其极限剪压比平均值约为0.24。当剪压比大于0.30时,即使增加配箍,也容易发生斜压破坏。

39剪压比限值,主要是防止发生剪切斜压破坏,其次是限制使用荷载下斜裂缝的宽度,同时也是梁的最大配箍条件。因此框架梁的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地震作用组合时:(2)有地震作用组合时:Vb≤0.25βcfcbbhb0跨高比大于2.5的梁:Vb≤跨高比不大于2.5的梁:Vb≤式中βc——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50时取1.0,为C80时取0.8,高于C50、低于C80时取线性插值;

γRE——承载力调整系数;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bb——梁的宽度;

hb0——梁的有效高度;

Vb——框架梁剪力设计值,按强剪弱弯原则调整梁的截面剪力。40框架梁的混凝土受压区的限制

控制框架梁混凝土受压区的目的是控制塑性铰区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试验表明,当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很高时,梁受压区的高度相应加大,截面上受到的压力也大,梁的变形能力随截面混凝土受压区的相对高度增大而减小。为防止框架梁因过高的配筋率而不能满足延性的要求,对梁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根据不同抗震等级加以限制,受压区高度小则有利于提高梁的延性。当ξ(x/h0)为0.20~0.35时,梁的位移延性可达3~4。另外,梁端截面上纵向受压钢筋与纵向受拉钢筋保持一定的比例,对梁的延性也有较大的影响。原因是:一定的受压钢筋可以减小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在地震作用下,梁端可能会出现正弯矩,如果梁底面钢筋过少,梁下部破坏严重,也会影响梁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因此,梁端部截面必须配置一定的受压钢筋用以提高梁的截面延性。具体要求如下:

非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

x≤ξb·h0

一级抗震等级:x≤0.25hb0二、三级抗震等级:x≤0.35hb0

Ξb=41可见,增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相对受压区高度增大;增大受压钢筋的配筋率,相对受压区高度减小。因此,为实现延性钢筋混凝土梁,应限制梁端塑性铰区上部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同时,必须在梁端下部配置一定量的受压钢筋,以减小框架梁端塑性铰区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梁跨中截面受压区高度控制与非抗震设计时相同。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应满足一定的比例,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塑性铰区有足够的延性,另一方面是考虑地震作用可能引起受力方向的改变。受压钢筋的面积除按计算确定外,与顶面受拉钢筋面积的比值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级框架梁:A′s/As≥0.5二、三级框架梁:A′s/As≥0.3式中As、A′s——梁端塑性铰区顶面受拉钢筋面积和底面受压钢筋面积。42承受地震作用的框架梁,除了保证必要的受弯和受剪承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好的延性,使梁端塑性铰得到充分开展,以增加变形能力,耗散地震能量。试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影响梁截面延性的主要因素有梁的截面尺寸、纵向钢筋配筋率、剪压比、配箍率、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等。1.框架梁配筋率限制

2.纵向钢筋的配置

3.箍筋的配置

(1)梁端加密区的配箍:

(2)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箍筋设置:4.梁筋锚固

431.框架梁配筋率限制

限制梁纵向受力钢筋最大配筋率是为防止截面发生脆性的混凝土受压区破坏(超筋梁破坏),而最小配筋率要求则是为了防止截面承载力过小而发生的钢筋拉断的破坏(少筋梁破坏)。非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和45ft/fy两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要求见表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级位置支座(取较大值)跨中(取较大值)一级0.40和80ft/fy0.30和65ft/fy二级0.30和65ft/fy0.25和55ft/fy三级、四级0.25和55ft/fy0.20和45ft/fy442.纵向钢筋的配置在地震作用效应与竖向荷载效应组合下,框架梁的弯矩分布和反弯点位置可能发生较大变化,故需配置一定数量贯通全长的纵向钢筋。为保持梁有一定的承载能力,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钢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

45(1)梁端加密区的配箍:在框架梁端可能出现塑性铰的区域,由于受到反复作用和截面较大的转动变形,应加强对该处混凝土的约束;同时也可提高梁的变形能力,增加延性。因此,进行抗震设计时,应设置梁端箍筋加密区,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5.4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3.箍筋的配置表5.4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取较大值)(mm)箍筋最大间距(取较小值)(mm)箍筋最小直径一级2.0hb,500Hb/4,6d,10010二级1.5hb,500Hb/4,8d,1008三级1.5hb,500Hb/4,8d,1008四级1.5hb,500Hb/4,8d,1006注:d为纵向钢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46(2)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箍筋设置:①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级

ρsv≥0.30ft/fyv②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支座边缘50mm处。③在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④箍筋应有135º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和75mm的较大值。⑤在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钢筋受拉时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钢筋受压时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⑥框架梁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⑦当梁截面宽度大于400mm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截面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二级ρsv≥0.30ft/fyv三级、四级ρsv≥0.30ft/fyv式中ρsv——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474.梁筋锚固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将发生退化,梁筋锚固破坏是常见的脆性破坏形式之一。锚固破坏将大大降低梁截面后期受弯承载力和节点刚度。梁筋的锚固方式一般有两种:直线锚固和弯折锚固。在中柱常用直线锚固,在边柱常用90º弯折锚固。

48由于地震具有不确定性,不可能绝对防止在柱中出现塑性铰。为了安全储备要设计延性柱。国内、外历次大地震中,由钢筋混凝土柱失效造成的震害是很多的,房屋是否能够破坏而不倒,很大程度上与柱的延性好坏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对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作了大量试验研究,提出了延性柱的设计方法及一些抗震措施。柱承受压、弯、剪的共同作用,为保证延性,首先要防止脆性的剪切破坏,还要避免几乎没有延性的小偏压破坏。二、框架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一、影响框架柱延性的主要因素三、框架柱正截面承载力验算四、柱斜截面承载力验算五、框架柱的构造要求框架柱抗震设计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