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上编 十七年的小说_第1页
第5课 上编 十七年的小说_第2页
第5课 上编 十七年的小说_第3页
第5课 上编 十七年的小说_第4页
第5课 上编 十七年的小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编第六章小说的题材与形态第一节“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现代小说家队伍的分化中断:沈从文无法适应新的文学规范,脱离了小说创作,从事文物研究;茅盾有过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但没有落实;钱钟书放弃了小说《百合心》的写作,从事学术;水为代表的旧小说无法继续,转向戏曲和民间传说改编。张爱玲移居香港,后去美国。徐訏移居香港。废名、师陀。改造过度:巴金张天翼努力融入适应:艾芜沙汀政治受挫:丁玲萧军路翎受批判继续小说创作的现代小说家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继续小说创作,但风格有很大变化,巴金出版了以朝鲜战争为题材的《英雄的故乡》、《李大海》两个短篇小说集。张天翼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有《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很爱欢迎。艾芜有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和短篇小说集《夜归》以及《南行记续篇》,变化很大。沙汀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影响不大。继续创作及初登文坛的小说家有解放区背景继续产生影响的小说家: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欧阳山、周而复、马烽。新出现的小说家:1)、有革命经历的小说家:杜鹏程、吴强、曲波、茹志鹃;2)、年轻的小说家:李准、王蒙、刘绍棠、邓友梅、陆文夫、高晓声。十七年小说的题材类型概述工农兵生活成为十七年小说的主流题材。农村题材:农村题材小说的核心主题是土地改革之后农村走什么路的问题。代表作品主要有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也有以农民为主人公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主题为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成长。代表作有《红旗谱》。城市题材:主要有两个主题:一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二是城市工人阶级的新生活和新的精神面貌以及新社会的新面貌,代表作是艾芜的《百炼成钢》。军队题材:以共产党军队的战争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核心主题是表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卓越、共产党军队的战无不胜以及表现战争生活的传奇性。代表作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刚》。短篇小说主要有孙犁的茹志鹃的《百合花》、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的《党费》等等知识分子题材:核心主题是知识分子在革命洪流中得到改造成长为革命者。代表有《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等等。抒情诗:以细节或者某个瞬间的故事,用抒情诗的笔调,更多表现为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如《山地回忆》、《铁木前传》、《百合花》等等。革命历史题材:中国现代历史所具有的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所具有的巨大的历史内涵,决定了作家们力图以史诗形式表现这段历史。他们主要采取了三种史诗形式。一、是以宏大的战争规模为小说结构规模的战争史诗,其代表是《保卫延安》与《红日》;二、是以主人公成长道路为小说结构的成长史诗,代表作有《青春之歌》和《红旗谱》;三、是以社会历史进程为小说结构的社会发展史诗,如《创业史》、《山乡巨变》等等。四、一表现党的地下斗争历史的故事,代表作有《红岩》、《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传奇:在传统演义体文学、武侠文学影响下的小说创作,代表作品有《烈火金刚》、《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等,作者多有亲身战争经历,小说高度重视故事性、注重人物性格,题材上多为游击战、剿匪或地下斗争。游击战与剿匪题材接近武侠小说,地下斗争题材接近侦探小说,都充满悬念和紧张感。这些作品近年来得到大量的改编,形成红色经典热。《亮剑》、《历史的天空》、《狼毒花》是这类小说的变体。“十七年”小说的美学特征

1.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革命英雄主义的情绪和基调。2.民族化和大众化成为作家追求的艺术方向。3.以突出工农兵正面人物为主的人物塑造原则。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

1.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2.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3.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第二节题材的分类和等级一、什么是题材?什么是当代的题材决定论?在当代题材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关系,被认为是关系到文学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程度”,关系到“文学方向”的确立的重要因素。在左翼看来,选取何种生活现象作为创作的题材,关系到创作的等级和优劣。毛泽东的所谓“表现新的世界和新的任务”,赞美和歌颂“工农兵和革命群众”。何其芳指出:文艺要优先为工农兵以及干部服务为主。二、题材等级的明确区分职业身份:工人农民军人、革命群众革命干部领袖人物、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市民

类型:工业题材军事题材军队题材农村题材

时间: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

这些不同题材类型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和优劣,以主要/重要题材和次要/非重大题材的概念来区别定级。三、题材之间优劣工农题材优于知识分子和非劳动人民的题材重大政治斗争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私人生活现实的重大政治任务优于逝去的历史中共领导的革命历史优于其他历史事件对于行动和斗争的直接描写优于内心及感情的书写刻画讨论:50年代的农村题材和20年代乡土小说的不可替代性?在突出的逻辑之下,被遮蔽和压抑的领域?优劣的分野之下标准和理由是什么?重构历史的需要和政治需要之间的关系?题材之于创作的重要性强调题材的等级之分,主张描写重大题材,即描写工农兵斗争生活,表现时代精神。重视反映时代的“重大题材”,提倡直接描写重大的政治事件,轻视所谓“家务事”、“儿女情”以及花鸟虫鱼等“非重大题材”

。四、题材决定论与当代小说

胡风与反题材决定论这一规则对当代小说的抑制和影响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小说的畸形繁荣

第三节当代小说的样式1、长篇小说多关注逝去的历史。全景式反映大时代从内容到篇幅都能满足作家企图阐释历史,鸿篇巨制的创作愿望,实现自己展现革命和历史风云的整体全景,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到了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的长篇小说,主要是为建国十周年献礼,出现了众多体现这一时期水准的长篇小说。如:79页短篇小说

多关注现实生活。截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横截面,以小见大,以部分暗示整体,能够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对现实反映快捷,对政治的配合也比较及时。从另一个侧面来达到反映“整体”和“本质”的总的目标。出现了短篇小说家的名词。思考:短篇小说的现代性问题?赵树理的民间传统中的故事与通俗?第四节类型单一化趋向第四节类型单一化趋向1、现代小说与当代小说创作的比较现代小说:类型语言题材视角风格上多样和差异当代小说:统一/单一趋同风格单调多样性不足(例如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幽默、讽刺、摩登女性、爱情)2、当代小说的戏剧化左翼:“只有人的行动才能表现人的本质”,文艺需要写矛盾斗争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事件。这种观念影响了当代小说的叙事和表达,形成了设计对立的人物冲突,“戏剧化”观念的小说模式,并对其他形态的小说形成挤压。因而写典型任务,写矛盾冲突,设计有波澜的情节线索,情绪上要热烈宏伟,写作的角度要冷静,宏观而又写实,这些写法成为主流,成为衡量小说价值的主要尺度。诗化和散文化的小说发展空间不大。复杂的矛盾的心理状态被认为是不正确和不健康。3、小说类型单一化人物形象高大全/生活形态尖锐复杂化/情绪风格高亢雄伟浓烈上编第七章农村题材的小说第1节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一、农村题材小说的基本情况1、作家人数与创作的数量都是所有题材之首

这与文学界的上层对这一题材的强调有关系,尤其强调作家要表现“现实斗争”,关注中国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比如农村进行的政治运动和中心事件,比如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农村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成为农村题材小说重心。(现代文学的乡土小说则是以乡村的自然宗法秩序,日常生活,社会风习,人伦关系等,很大程度上不再是重点描写的对象)2、叙事学角度的变化作家在叙述角度和口气上以及立场、观点、感情上,要与表现对象一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口气。以赵树理为榜样,以及要与大众的立场和方法相结合。这种作法限制了关于农村小说写作的叙述的规范,窄化了作家的农村体验和描述的视点。3、农村题材的南北差异

北方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占据“当代”农村小说的主流。这是解放区农村小说传统的延续。北方农村题材作家:以赵树理、马烽为主的山西作家,山药蛋派。(“本地人”角度挖掘农村“传统”中具有生命力的素质,启蒙的意味和超越性眼光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变革”和“新人”的出现,以及旧的伦理关系和秩序的调整与重建,在叙事上推崇“话本”“说书”的民间资源)以柳青、王汶石等的陕西作家。(先进人物的塑造更富有浪漫理想色彩,具有表现“时代精神”和“历史本质”的野心,注重新的价值灌输,叙事上更注重西方和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李准:受到赞扬,但存在阐释和图解政策的普遍模式。周立波:通过特定地域的乡村日常生活来展开。对农村内部的冲突持有一种比较宽厚和同情的态度。常有乡村的人情风俗,自然风光,另他的叙述的口气和语调比较幽默和风趣,有乡村生活特定的美感和趣味。(二)农村题材

这以时期,从土改到农业合作化,从大约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50年代。60年代农村所进行的一系列变革斗在这些小说中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在题材上,十七年长篇小说比较成功的作品,大多数是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和斗争。2.十七年长篇塑造了一批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3.受特定年代社会风尚和美学趣味的严重制约,十七年长篇小说,在小说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人物的性格复杂性等方面,斗存在较大的缺陷,长篇的艺术深度,和多彩的艺术容颜,并未显现。第二节赵树理和山西作家一、赵树理及山药蛋流派的争议何谓“文学流派”?赵树理及山西的农村作家们可以称之为一个流派吗?“山药蛋派”和“山西作家群”的说法来源:地域共同性、题材上的农村共同性、写实风格的面貌、重视故事性、多采用方言土语、情感立场上的民间性、注重小说社会功能何谓“山药蛋派”“山药蛋派”作家群也就是山西作家群。指的是以活跃于五、六十年代文坛的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为代表的山西籍小说家群体。这批小说家以《人民文学》、《火花》为阵地,承《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格调,发表了一批趋向相似,风格相近的作品,代表作有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赖大嫂》,束为的《老长工》,孙谦的《伤疤的故事》和胡正的《两个巧媳妇》等。共同性是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从农村各类运动诸如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中取得素材,写作的多是问题小说。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擅长描写在各项运动中采取犹豫观望态度的中间人物,如赵满屯、赖大嫂等,对农民的精神弱点进行善意的嘲讽具有诙谐幽默的轻喜剧风格。在形式方面以农村读者能读懂为出发点,取话本、拟话本的传统手法,以叙述为主,故事有头有尾,结构单纯,交待清楚,主要靠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来刻画人物,语言幽默生动。具有通俗化、大众化,为老百姓的喜闻乐见的美学特点。因这批作家都是山西人,作品又带有明显的山西乡土色彩,而山西又以盛产山药蛋闻名,故称这批作家为山药蛋派小说家。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山药蛋派作品选》。(一)赵树理的小说

赵树理以农民的感情写农民的小说。他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发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随后他参加了太行农民的减租减息和反奸反霸斗争,并以此为题材先后写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以及短篇小说《地板》和特写《孟祥英翻身》。二、作家介绍山西沁水县人,生于1906年,自幼受到民间文艺的熏陶,通晓农民艺术。1925年考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小二黑结婚》出版,彭德怀为之题词:“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半年间销行三四万册,创下了新文学作品在农村流行的新纪录。还创作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等一系列小说,其创作被作为“赵树理方向”在解放区得到有力的提倡。1950年发表短篇小说《登记》。1955年发表了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三里湾》。1970年被折磨致死。农民作家赵树理1949年全国解放后,他到了北京,参加了戏剧改革工作,兼任《人民日报》记者。同年十月,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去苏联参观。这期间,他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经理》、《福贵》、《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

1950年5月,发表短篇小说《登记》。1955年发表长篇小说《三里湾》。他下决心成为一个农民作家。他认为要真正实现为广大农民写作的目的,就必须走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的道路,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他感到当时的“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于是他决定不上文坛,只上“文摊”,写农村中农民看的,不识字的人可以让识字的讲给他们听的故事。

赵树理小说等同于革命工作,试图打通新文学与农村民众之间的隔膜,突出小说的教诲功能。《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三里湾》《罗汉钱》《实干家潘永福》马烽西戎束为孙谦短篇小说创作的新成就建国后第一篇小说《登记》与《小二黑结婚》一样,都是以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由为题材的作品,但《登记》反映的是解放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矛盾。

《登记》赵树理建国后发表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说通过小飞蛾母女两代人在爱情问题上的分歧、波折,写出了新时代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艾艾和小晚这对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主,首先遇到的阻力来自艾艾的母亲、青年时代也曾与相爱的人私订终身的小飞蛾。这一情节的设计意味着经济上、政治上的翻身并不等于传统封建思想和习惯势力对劳动妇女的禁锢的结束。小说以罗汉钱这种北方农村青年男女富有风俗味的定情物,串连起三代妇女的命运。这是赵树理所讲的最动人、最有韵味的故事之一。《锻炼锻炼》某农业合作社落后妇女“吃不饱”、“小腿疼”长期以来仗着自己是社党支书和社主任的本家嫂子,又瞧准支书和主任都是老好人,遇事总是和稀泥的弱点,取巧肥私,损害集体利益,是社里两个令人头痛的人物。1957年秋农业合作社整顿运动中,社副主任杨小四贴出大字报,批语她俩的错误,她俩都不以为然。杨小四有心整治她们,联络青年数人乘支书、主任外出开会之机,看准她俩爱贪小便宜的弱点,巧设圈套,故意安排她俩去拾棉花。她俩果然中计,在偷棉花之际,被当场捉住,只得低头认错,表示要痛改前非。在事实面前支书、主任既检讨了历来“和稀泥”的错误,也改变了总认为杨小四不够成熟,需要锻炼锻炼的看法。《锻炼锻炼》是赵树理当代的代表作,批判农村中落后社员的资本主义思想与行为,批判农村基层干部的小农思想与不良作风,在他后期作品中占有显著地位。老主任王聚海、“小腿疼”、“吃不饱”都是写得很生动的人物。《三里湾》

在华北老解放区模范村三里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下,围绕着秋收、整党、护社、开渠等事件,通过对多种矛盾的描写,再现了农村各阶层农民对合作化的态度及表现。作者歌颂合作化运动,批评反对和抵制合作化运动的种种倾向,同时还反映了所有制变革后的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劳动、家庭、婚姻、道德观念的变化,及对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向往和追求。小说描写了三里湾四个家庭(合作化带头人、支书王金生家,热衷于个人发家的村长范登高家,富裕中农糊涂涂家,党员袁天成家)在扩社过程中的矛盾和变化,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如王金生、王玉生、范灵枝、王满喜、王玉梅等都有一定风采;范登高、糊涂涂、常有理、惹不起、铁算盘、能不够等形象也颇为生动。长篇小说《三里湾》

《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描写解放后农村生产合作化潮流的优秀长篇。它的发表,显示了赵树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忠于现实生活的创作态度。

《三里湾》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三里湾》在揭示农业合作化初期农村的生活矛盾时,没有有意去设置一条地主、富农破坏的情节线索,人为地去制造一种敌我矛盾的气氛;即使写合作化中两种思想对立的人“摆开阵势”,也不故意地将矛盾推向两个极端。

《三里湾》的人物在《三里湾》中,我们看到了一批具有传统美德的农民形象。万宝全、王金生和王玉生父子三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在“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这一家富裕中农人物的身上,作者集中刻画了他们作为小私有者的落后、顽固与自私。作者笔下的村长范登高,是一个私心严重、有着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人物。他是抗日时期党开辟工作时候的老干部,当他在土改时多分了好地而比别人“翻得高”时,更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合作化产生了“离心力”。这个艺术形象的出现,真实地显示了当时农村斗争的复杂性。

解放前后赵树理的变化:不如解放前那样泼辣活泼,因为解放区的文学环境对作家则更加包容,解放后激进的政治运动对传统的农村的冲击和摧毁,那种作家们曾经建立在对乡村传统、民间文化的体认基础上的社会文化想象受到了抑制和改变,这一点引起了作家们尖锐的不安,这种不安来自被冲击改造后的农村并不是作家们认同和理想中的。第3节赵树理的评价史

周扬:创作前已经相当成熟的作家,新颖独创的人民大众艺术家,杰作,毛泽东文艺思想上的重大胜利1946年8月:解放区的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和旗帜

1949年文艺从书中,赵树理被安排在特殊重要的地位上。解放后的去经典化的努力

赵树理被树立为榜样,但是被认为有很多缺点的榜样。过多的表现了农民的缺点,和农村落后的一面。不善于创造英雄的形象。对于农村内部的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的斗争表现不够尖锐,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对农民的革命性的一面表现比较少,对于矛盾的解决的表现比较的简单化的处理。

1957年因赵树理对农村的激进运动提出质疑,受到批判。

1959年赵树理因为《锻炼锻炼》“歪曲社会主义农村”受批判。

1960年代激进、浪漫主义运动的低潮,赵树理在现实主义深化的思潮中价值重新被开掘出来。文革中再次受到攻击,1970年辈折磨致死。

1980-1990年代,赵树理文学的独特内涵和时代价值重定位。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特色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是赵树理作为一个农民艺术家的最突出的特点。反封建的主题决定了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内容,这民族内容需要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去表现,这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就是赵树理笔下的一代新人。1、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形象在塑造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人物时,作者首先把他们放在斗争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

其次,赵树理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通过别人的议论来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第三,采用有个性的语言表现人物。第四,通过直接披露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第五,通过环境来表现人物。

2、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结构形式

第一,单纯,明了的结构。赵树理的小说多是单线结构。即用某一事件作为情节发展线索,贯穿始终。

第二,完整的故事。

第三,生动的情节。

第四,大故事套小故事。

第五,保留关节,制造悬念。

3、运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

第一,人物语言的群众化、口语化。

第二,叙述描写语言的民族化、大众化。

赵树理运用群众口语不是原原本本引用,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力求土而不僻,通而不俗。纯朴中见文采,庄重中见诙谐。

对赵树理的评价:赵树理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最了解中国农民的作家。他写出了中国农民思想改造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塑造的一系列落后农民形象是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大贡献。他的小说中有丰富的地域色彩浓郁的民俗内容,民俗为他的小说提供了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环境,有助于表现人物在社会变革中的精神变迁,并加强了小说的故事性,成为赵树理小说最有魅力最有趣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还是一个语言大师,一个地道本色的农民语言大师,他的小说毫无学生腔和书卷气,语言具有谐趣幽默、明白如话的特点,吸收了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能琅琅上口,具有可朗读性,对农村口语的运用已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使相当一批作家竞相效法,为之折腰。马烽的小说

马烽原名马书铭,一九二二年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县一个贫农的家庭,一九三八年春参加革命队伍。一九四○年,到延安的部队艺术学校学习,读了大量“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以及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作品,并开始业余写作。

马烽是一位擅长于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家、他的长、短篇小说、电影文学剧本,都有一定影响。而其中以短篇小说的成就最高。主要短篇小说集子有《一架弹花机》、《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太阳刚刚出山》等。

《我的第一个上级》是马烽的力作,小说通过一场抗洪斗争,成功描绘了农村水利局副局长老田的英雄形象。一、欲扬先抑的构思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感人。二、把日常生活的行为与关键时刻的英雄行为结合起来描写。三、平易朴实而传神的语言。

第四节柳青的《创业史》

柳青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学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柳青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一九三四年。早期主要写短篇小说,曾结集为《地雷》。一九五二年五月,他毅然从北京回到陕西,在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一九五六年出版的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就是他的这种辛勤劳作的纪实。

柳青个人简介一、柳青陕西吴堡人,1916年生。1934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2年到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十四年,任长安县委副书记,参加农村的合作化运动。他把50年代的农村变革提高到民族的高度,他意识到他是在面对一场历史性的巨变,而他是历史的记录者。1959年发表第三部长篇小说《创业史》。《创业史》的出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认为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清湛的艺术,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到一个新水平。文化大革命中,柳青遭到迫害。新时期,柳青的《创业史》第二部上卷得以出版。1978年柳青因病去世柳青创作的艺术特色

画面的宏阔和笔触的细腻相结合。精确的描写和强烈的激情相结合。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的风习色调相结合。长篇小说《创业史》

皇甫村故事和人物,从生活、思想和艺术上,为作家第三部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创作作了充分的准备。《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创业史》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一个小村落蛤蟆滩的生活演变,广阔地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

《创业史》的三条线索一是梁生宝互助组同富裕中农郭世富的斗争。郭世富是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他凭借优厚的经济力量,用自己的榜样去吸引个体农民,公开与社会主义对抗。二是梁生宝互助组同反动富农姚士杰的斗争。姚士杰站在郭世富后面,施展阴谋诡计破坏互助组。三是梁生宝互助组同党内自发势力的代表人物郭振山的斗争。郭振山是土改英雄,是蛤蟆滩第一个共产党员,他热衷于发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运动。郭世富、姚士杰和郭振山被称为蛤蟆滩的“三大能人”,走的是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他们的道路选择既有广泛的代表性,又有强大的影响力。梁生宝互助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集体生产、集体致富的道路。梁生宝互助组的胜利,自然说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创业史》的两个人物梁生宝:一个农村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冯牧认为:“在梁生宝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崭新的性格,一种完全是建立在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土壤上面的共产主义性格正在生长和发展。”梁生宝的新首先体现在他对解放的与一般农民截然不同的理解。一般农民理解的解放只是自己的个人的解放,梁生宝却能从中感觉到这是人民的解放。其次,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准确。一心要用多打粮食这个最有说服力的物质成果来显示互助组的优越性,把大多数农民吸引到互助合作的道路上来。第三,他富有理想、善于思考、公道能干、有魄力、有气度、有奋斗精神。《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梁生宝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梁生宝决心把自已的一切都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

对于梁生宝的形象的不同的意见

为了显示人物的高大成熟,有理想,作品中大量写了他这样的理念活动:从原则出发,由理念指导一切。严家炎还谈到:“作家把更多篇幅用在写梁生宝能够处处从小事情看出大意义上,这是为了显示人物思想上的成熟。显然,在许多地方,是作家把他自己从生活得来的对党的思想和政策的体会,加到了梁生宝的身上。

梁三老汉一个转变中的农民典型。一方面,他自私保守,继承了中国传统小生产者狭隘的观念。他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业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但他无法自觉接受公有制道路。他梦想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再次创业,做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对共产党有感激之情,对农民兄弟有亲近之情,并在党的教育下成为合作化的拥护者。梁三老汉是成功的艺术形象

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

作者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揭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创业史》具有史诗的特点和规模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人物的描写上,小说表现了宽阔的艺术视野。在结构的安排上,按照史诗规模的要求,《创业史》采取了多卷式的布局。

《创业史》的文学史地位内容:对农村各阶层的心理动向和阶级冲突,向历史深处延伸和挖掘,生活体验的书写比较深入。效果:广阔而又深入的的体现了当时土改时的农村,是现实主义深化的表现,比起当时图解阐释政策的浅显作品,该小说在内容形式和政治意义上有较为高度的整合和统一创作特点:全知叙事视角提炼后的口语夹叙夹议重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注重典型形象的塑造注意小说文本表现出的历史深度上编第八章对历史的叙述第1节革命历史小说何谓当代的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是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概述

总论:十七年的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突出,其社会影响非常广泛,读者数量非常庞大。许多时候长篇不仅仅被当作文学著作,而且被但作政治教科书和生活教科书。十七年的许多长篇曾经哺育过整整一代人的心灵。(一)历史题材1.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2.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3.反映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革命历史小说再解以1921年到1949年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历史活动为题材的小说。这里的历史特指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时间区间。革命特指在这个历史区间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从事的各种各样改变社会、改变人、乃至改变历史的活动。1、何谓历史?何谓革命?讲述由中共发动领导的“革命”的起源,和这一“革命”经历曲折的过程之后最终走向胜利的故事。2、写革命历史小说的目的以整体性的“真实性”历史来反映历史发展的本质以小说的形式推动对历史既定叙述的合法化补充在民国时期文艺中对此历史叙述的不足3、革命历史小说的面貌整体史诗性质的的追求与把握/掺入传奇性质的元素接近现代通俗小说/自传体和回忆录形式革命历史小说的动机革命历史小说对历史的叙述有着明确的现实功利目的。它不仅是成为“历史”的革命活动“终成正果”的胜利庆功,通过再现“历史”以表现“历史主体”的丰功伟绩,充满着欢庆胜利的感性层次上的情绪色彩。它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理性层次上的叙事动机,那就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叙述或者说是通过叙述历史所作出的选择来证明现实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一潜在的叙述动机决定了革命历史小说在思想倾向上的一致性。第二节“史诗性”的追求1、何谓“史诗性”?揭示历史本质和把握时代精神的愿望,试图反映“伟大的时代”、结构上时间上空间上宏阔的跨度和规模,重大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融合,创造英雄人物和典型人物,英雄主义的风格和基调,作家自觉的社会历史化的叙事意识。“史诗性”的追求(长篇小说)

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在结构上的宏阔时空跨度与规模,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以及英雄形象的创造和英雄主义的基调。《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以“一代风流”为总题的《三家巷》、《苦斗》等,都显示了作家的这种创作追求。

代表作品

《保卫延安》杜鹏程

《红日》吴强《红旗谱》梁斌(以主人公朱老忠的“成长史”来穿插着阶级斗争、乡村风俗、侠义性格,从个人的自觉到时代的自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杜鹏程一九二一年出生在陕西韩城县的一个贫农家庭里,自幼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一九三八年到延安参加革命,曾在鲁迅师范学校、八路军随军学校、延安大学学习过并在陕甘宁边区的农村、工厂作基层工作数年。一九四九年开始,杜鹏程动笔写《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挺拔的笔力,真实地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延安保卫战中几次著名的战役;热情歌颂了党中央的军事思想,塑造了周大勇等人民战士的英雄形象;特别是第一次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成功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感人形象。

《保卫延安》的英雄史诗精神首先表现在它描绘了一幅真实,动人的人民战争的壮丽图画。《保卫延安》描写的人民战争场面,规模宏大,头绪纷繁。其次,小说的“英雄史诗精神”还表现在以高昂的笔调描绘了一系列人民英雄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高赞歌。《保卫延安》全书始终洋溢着激越的革命热情。吴强的《红日》《红日》是继《保卫延安》之后又一部正面描写军队生活与革命战争史实的规模宏大的优秀长篇。《红日》在艺术地反映大规模革命战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比《保卫延安》有较大的进展。这部作品,不仅描写了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而且将战争中的一切生活场景和各种人物的思想活动,都有条不紊、自然而然地交织在一起。

梁斌的《红旗谱》

梁斌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蠡县梁庄,11岁离开家乡就读县立高小,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考入保定二师。

1932年春,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保定二师学生宣传抗日活动踊跃。国民党当局7月6日清晨,突下毒手,冲入学校向学生开枪。12名党员、1名团员惨遭杀害,40名学生被捕,史称“七·六”惨案。梁斌曾说:“自入团以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一个荆棘。二师‘七·六’惨案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二棵荆棘。‘高蠡暴动’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三棵荆棘。自此以后,我下定决心,挥动笔杆做刀枪,同敌人战斗!”梁斌夫妇《红旗谱》梁斌的《红旗谱》被誉为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红旗谱》反映的年代,正是中国民主革命斗争迅速发展的年代。小说从清朝末年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写起,以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后中国农村掀起的革命风暴为背景,展现了将近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包括土地革命、北伐战争,轰动全国的“保定二师学潮”等等。朱老忠的性格特征

朱老忠形象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他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阶级性表现为他的爱憎分明。民族性表现为:豪爽、讲义气。时代性表现为他思想的与时俱进。

严志和的形象也刻画得很成功,他是农民中的另一种典型,他性格善良、勤劳、朴实而又显软弱。安分守己而保守、胆小。在地主残酷的剥削压迫下,他具有要求翻身过好日子的愿望,但又惧怕生活的风雨和颠簸,总是向往平静安稳的小康生活。在地主剥削压迫面前,往往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严志和的形象反映出很大一部分农民在革命大动荡年代的思想状态和行动轨迹,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从民间的角度来解读《红旗谱》,就会发现这部小说在描写北方民间生活场赴和农民形象方面还是相当精彩的。

茅盾认为:“梁斌有浑厚之气而笔势健举,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而不求助于方言。”

革命历史小说意识形态的独特性革命历史小说是典型的党性文学,它不仅以中国共产党作为历史叙事的主体,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为题材,而且全力以赴地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念乃至方针政策。于是整个革命历史小说构成了一个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再到夺得政权的“宏大叙事”,具体的革命历史小说作品则成为这一宏大叙事的一个组成部分,犹如交响乐中的一个乐章。革命历史小说的类型A、战争小说:从题材的角度,革命历史可以分解成四次战争,即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一次抗日战争。这四次战争实际上将革命历史分成了四个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可以以这些战争为题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革命战争小说。代表作主要有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党费》、《七根火柴》等,反映抗日战争的《铁道游击队》、《战斗的青春》、《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反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火光在前》、《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百合花》等。由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正面主体还不是中国共产党,所以,革命历史小说鲜有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题材的革命战争小说,其中,陈立德的《前驱》以北伐战争为题材,但影响不大。B、斗争小说:革命活动的舞台不仅是正面战场发生的战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人占领区的群众运动和地下斗争。这类题材的作品按时间顺序也可以形成一个系列,如反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活动的欧阳山的《三家巷》,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革命活动的《红旗谱》、《青春之歌》、《小城春秋》,反映抗日战争的《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反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红岩》等。C、成长小说:这类小说写的是主人公的人生道路,表现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也就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但在20世纪特有的革命文化语境中,成长小说更倾向于叙述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向一个革命者,也就是一个新的社会理念的接受者的成长历程。通过他们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共产党人(革命者)的成长历程来证明中国人在现代中国历史上人生道路选择上的唯一正确性。小而言之,是作为个体的中国人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中国共产党为其选择的人生道路,走一条从个人反抗到社会反抗的革命道路;大而言之,是作为整体的中国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中国共产党为其选择的道路,走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实际上是通过对历史的叙述来证明作为历史的结果的合理性、合法性。代表作是《红旗谱》和《青春之歌》。D、通俗传奇:从传奇的角度去表现革命的正义性和艰苦卓绝,呼应当时文学叙事的主旋律。它常常以战争作为题材,但它描写的战争通常不是正规的战争场面,而是游击战。革命传奇小说是从中国古代英雄传奇演变而来,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强调故事性、传奇性、可读性。代表作是《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解放区文学已经出现这种类型的小说,如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和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革命历史小说的艺术新质从风格上说,它带来了一种粗犷、明快、豪迈的风格。从题材上说,它开拓了新的生活领域和生活体验,对底层生活有切实的描绘,对战争场面有逼真的记录。革命历史小说的思想艺术局限作家的文化积累普遍不足。这种文化积累的薄弱从思想与审美两个方面对他们的创作形成了制约。思想方面,这批作家的创作可以说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只是对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完全的应和,所以,今天的读者几乎不可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挖掘到有价值的思想资源。思维方式上,有简单化之嫌,这种简单化既表现为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单面和心理的浅显,也表现为作品中人物关系和集团关系的简单,还表现为对其所描写的题材缺少超越性的审视,以及对战争、人性、人的命运这些已经触及到的重大问题的反思。审美方面,这批作家同样没有自觉的审美意识,他们是真正的“业余”创作,其写作更多依靠热情的支撑,缺少专业的技术和技巧。第三节《红岩》的写作方式1、《红岩》传奇发行量的意义,写作方式的创新(亲历者的回忆与聚合,有类似文革时期写作组的意义),《红岩》被改编和演讲的形式。2、教科书式的小说以对“革命”的更具纯洁性的追求,来实现对这一历史时间的“本质”的讲述,强化小说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性质的手段。

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红岩》是根据四十年代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创作出的一部深刻反映黎明前光明与黑暗最后决战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以其思想和艺术的高水平,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罗广斌《红岩》同其他长篇小说比较起来,在人物创造上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它不着力描写一、两个英雄人物,而是以巨大的篇幅、澎湃的激情,塑造一个在极端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战斗集体。《红岩》的内容《红岩》以“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为主线,展开了对当时国统区阶级斗争全貌的描写。全书有三条斗争线索(集中营的狱中斗争、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和地下工作、农村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展现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形成了纷繁的斗争场面。《红岩》以《挺进报》的斗争情节将这三条线索联结起来,汇聚在狱中斗争上,集中描写革命者为迎接全国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红岩》改编的电影《红岩》改编的歌剧《红岩》的人物许云峰和江雪琴是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也是写得最为成功的形象。江姐小说还成功地描写了狱中领导人齐晓轩雄伟而悲壮的形象。反面人物徐鹏飞的形象也很鲜明突出。《红岩》的艺术特色结构宏伟而严谨,错综而集中,是《红岩》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烘托,是小说又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第四节革命的另类记忆王愿坚:写小说是为了延续老前辈们崇高品质,故事简练清晰。峻青:英雄受难的情节里凸显出了革命者的“超人”意志和力量,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孙犁:语气平淡,穿越于政治与文学之间。“回忆”与“感情”支撑了小说,情感性的散文化叙述较强。茹志娟:关注女性的命运,尤其是走出家庭的女性们的行为和细微心理变化,该话题被纳入了50年代的妇女社会政治运动。刘真:以伤感的怀念的语气回忆了自己的情感,并以此来表现革命历史,受到批判。茹志鹃的小说茹志鹃,一九二五年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杭州。一九四二年初中毕业,次年冬参加新四军,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就内容来说,可分而类:一是反映战争年代,主要是解放战争年代的生活;一是描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活。

短篇小说《百合花》

茹志鹃是50年代少数几个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来描写战争的作家之一。短小精致的结构与细腻独特的视角浑然而一体,体现出这位女性作家独有的明朗秀丽风格。这位在1943年参加新四军部队文工团的女作家,对战争的关怀和理解都别具一格,她似乎并不在意战场上敌我双方的进退胜败,而专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塑造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不是爱情的爱情的赞歌。《百合花》的艺术特色:

1、选材立意上以小见大。2、在结构上,善于写细节,善于用道具。百合花的被子的象征意义;通讯员枪筒上的树枝和野菊花,出现两次,表现通讯员爱生活,爱美;两个馒头,表现对同志的关心,肩膀上的破洞,出现四次,推动情节发展。3、在人物塑造上:(1)细节描写

(2)心理描写

(3)戏剧化的表现手法,人物动作的戏剧性,人物出场的戏剧性。

峻青的小说峻青原名孙俊卿,一九二二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县,一九四○年参加革命,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工作。

早在四十年代,峻青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建国后他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短篇小说,曾结集为《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海燕》等。一九五九年作者又以自选短篇小说集《胶东纪事》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

在描写革命战争的作品中,写于一九五四年的《黎明的河边》是优秀的名篇,也是峻青的代表作。这篇小说的主线单纯,主要是描写交通员小陈带领两位武工队负责人通过敌人封锁区时,他和他的一家为革命赴汤蹈火的壮烈故事。主人公小陈是一位在战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作者将小陈放在激烈、紧张的斗争环境中,让他的英雄性格及高尚的思想火花在与敌人的生死搏斗中得到充分展现。《黎明的河边》除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情节的结构与布局也很有特色。

王愿坚

与峻青一样,王愿坚的短篇创作也是以描写革命历史题材见长。王愿坚一九二九年生于山东省诸城,一九四四年参加革命,次年参加八路军,做过宣传员、文工团分队长、报社编辑等文艺、宣传工作。王愿坚的小说创作一九五四年王愿坚开始了短篇小说创作,写出了第一篇作品《党费》。接着又先后写出《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三人行》、《亲人》、《支队政委》、《普通劳动者》等一系列作品。短篇小说《党费》《党费》所要着力表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在革命危难时刻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党费》中的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送丈夫随红军长征后,便带着孩子在家乡坚持敌后斗争。当时敌人割断了她与党组织的联系,生活又极端困苦,但她牢记党员的责任,积极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交给组织,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献出年轻的生命。峻青的小说与王愿坚的小说比较

相同之处:1、表现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严酷斗争。

2、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使作品真实感人。

不同之处:1、峻青多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短兵相接,慷慨悲壮。

王愿坚很少写短兵相接的战斗,而是通过特定的生活事件和有特点的人物形象从一个具体的、富有现实针对性的角度来完成这个主题。突出一个焦点。如做党费的咸菜。

2、峻青的故事多写得紧张,曲折,惊险,并且成功地运用悬念。

王愿坚的故事平淡无奇,短小单纯,作者通过对人物动作,人物行为的细致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出生活的深刻内涵,找到蕴藏在生活里使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美的诗意。3、峻青喜欢写景,重彩浓抹,烘托渲染,由此来表现惊心动魄的场面,尖锐激烈的冲突,曲折多变的情节,英勇豪迈的人物,造成一种浓郁悲壮的抒情氛围,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王愿坚写景少,对环境描写细致,风格上显得深沉,真挚,简洁,凝重,写景写人大多用白描手法,淡淡写来,但情深意长。感情比较含蓄。4、峻青夹叙夹议,有评有赞,叙事则曲折悲壮,议论则辞切理深,赞颂则热情洋溢,评论则推崇备至。王愿坚的小说以客观描写为主,很少议论,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行动去说明问题。5、峻青过分追求故事的离奇、曲折、激烈,人物刻画不够。

王愿坚把注意力放在把握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上。

河北作家群(荷花淀派)“荷花淀派”作家群又被称作白洋淀派作家群。它指的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小说创作群体,并以孙犁的小说成名作《荷花淀》为其命名。这个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维舟等。这批小说家多生活在京津冀(河北)水乡地区,其作品以写白洋淀、冀中平原、冀西山区以及运河两岸的农村生活见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