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渊源_第1页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渊源_第2页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渊源_第3页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渊源_第4页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渊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导论本篇说明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与发展演变宏观经济的部门构成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宏观经济中的有关总量及其核算方法本篇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本篇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前提性知识,是学习宏观经济学主体内容的必要的理论准备。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渊源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及体系构架,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和演变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教学重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时数3节教学内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对象:单个经济单位□内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企业:如何用既定成本在各种要素的购买中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户:如何用既定收入在各种消费品购买中实现效用最大化□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法□解决的问题:资源配置□实现途径:价格机制2.宏观经济学□对象:国民经济□内容:国民经济整体经济行为主要是国民收入的决定、变动□研究方法:总量分析法□解决的问题:资源利用□解决的手段:政府调控3.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单个经济单位是构成国民经济的元素企业→产业→国民经济□许多总量是个量的加总产量→总产出投资→总投资□某些个量的变动规律与总量的变动规律相同如:个量消费函数总量消费函数□总量的决定与变动是以一定的微观主体行为为基础的如:i变动—————————对I水平变动的影响以规范的企业行为为基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存在成本约束)注意: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一些总量不是个量的加总,而是平均值如:价格水平□一些总量无对应的个量如:C+I+G+XC+S+T+M□总量与个量的变动规律会出现差异如:投资—产出:微观正相关宏观不一定工资—产出:宏观正相关微观不一定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1.总产出□总产出的含义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劳务)的总和价值形态即GNP或GDP□对总产出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

总产出水平关系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小如:国别GDP(2001)单位:万亿美元第四篇宏观经济政策第九章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第五篇开放的宏观经济第十一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第十二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第十三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第十四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经济理性主义假定1.经济理性的含义经济主体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本性□经济主体存在着自身利益(自利本性)□经济主体在实现自身利益的时侯存在着理性:

非常明确自己的行为目标(追求什么)

对实现自己行为目标的手段能够作出合理选择(如何得到)2.经济理性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之一□微观:资源合理配置——以微观主体的经济理性为前提□宏观:总体经济行为——以全部经济主体的理性假设为前提投资函数————整体企业是理性的消费函数————整体消费者是理性的3.经济理性主义假定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判断□是最接近于事实的假定□是符合绝大多数人情况的假定□其他任何假定都比它离事实更远4.经济理性主义假定的潜在含义肯定经济主体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二、实证分析方法1.基本含义客观地揭示经济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经济学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客观地揭示,只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涉及优劣评价□例如:农民收入增长问题……2.实证分析的两种不同方法□经验归纳法(经验实证)□逻辑演绎法(逻辑实证)三、均衡分析方法1.均衡的含义□力学含义:相对静止状态□经济学含义:指经济变量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指三种情况:

经济主体利益的最大化状态

市场供求的相等状态

市场供求非均衡状态维持不变2.均衡分析方法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经济学研究:经济现象□研究的两个角度变化过程均衡状态3.均衡分析法的意义□均衡状态:理想状态(目标状态)□对均衡状态的研究:是对经济现象运动趋势的研究四、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1.总量分析□总量分析的含义

总量:与国民经济活动相关的经济变量

总量分析:研究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各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即:建立总量函数:投资函数消费函数□总量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特有的研究方法由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2.结构分析□含义:

结构:经济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

结构分析:对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部门的构成状态和变化趋势的分析□经济结构应成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对象

经济结构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结构的变动可以促进增长□西方经济学一般不涉及经济结构问题

理论上:结构——生产结构适应需求结构——资源配置——价格机制解决

实践上:发达国家,结构问题不是其主要问题五、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1.含义存量与流量是对经济变量的一种区分□存量:在某一时点上取值的经济变量□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取值的经济变量2.举例固定资产——————存量投资(ΔK)————流量财产——————存量收入——————流量3.宏观经济学侧重流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着重研究:□一国一年新增财富的决定□不是一国总财富的决定六、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1.含义经济变量又可分为□事后变量:经济活动发生后的变量经济变量的实际取值实际量(统计量)如:《统计年鉴》中的值□事前变量:经济活动发生前的预测值经济变量在决策时的取值如:2.统计分析与经济分析□运用事后变量进行分析——统计分析□运用事前变量进行分析——经济分析3.宏观经济学的分析重点□事前变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功能之一:预测宏观经济形势第三节“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一、什么是“古典”宏观经济模型1.说明的问题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模型的理论渊源□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我们学习的宏观理论:凯恩斯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实际背景和理论渊源关系。搞清这种理论渊源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凯恩斯理论。2.凯恩斯以前经济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传统理论讨论的主要是微观经济学□传统理论的基本框架

完全竞争——价格机制——资源配置

中心问题: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

解决手段:价格机制

制度保障:完全竞争□传统理论的实际回应

经济波动:1825年起……

垄断:资源最优配置问题并没有解决好3.凯恩斯以前经济学也涉及到一些宏观经济问题总供给与总需求(如萨伊定律)储蓄与投资LS与LD货币的供给与P水平等4.“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及其特点□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凯恩斯以前的边际主义经济学中所包含的宏观经济思想□特点

微观、宏观不分

观点相对零散,理论不成体系

对完全竞争市场有效性的充分肯定二、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是以萨伊定律为基础的,或者说是在论证萨伊定律合理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萨伊其人□生平与著作

1767—1832法国经济学家

最早将斯密理论介绍到欧洲大陆的学者

其兄弟、儿子、孙子均从事经济学研究:被称为“一个经济学皇朝”

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政治经济学问答》(1817)·《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828—1830)□理论贡献

关于经济学对象:三分法:生产、分配、消费

价值理论:·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劳动——W资本——I土地——R

分配论:“三位一体公式”

销售论:萨伊定律□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很高“科学王子”斯密:李嘉图——马克思萨伊——马歇尔2.萨伊定律的基本内容□含义:供给能创造等于自身的需求一种产品的供求就是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的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然相等□举例:□供求不一致的可能性及其解决途径

个别产品可能会出现供求不相等

价格机制作用下可以实现供求相等3.简单评价□萨伊定律成立的前提:

实物经济、货币经济中很难

卖全部转化成买(无储蓄)

卖立即转化为买(时间)

卖在本地转化为买(空间)□事实上,这些条件是难以成立的【过渡】【过渡】边际主义学派在维护萨伊定律过程中,阐述了一些宏观经济思想三、“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之一:储蓄与投资的关系1.引言□萨伊定律的一个重要前提销售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支出供给(Y)=需求□事实上供给——Y:CS供给≠需求□“古典”宏观理论认为

上述失衡是暂时的S——转化为——I

并且,在利息率的调节下S=I

这样:萨伊定律仍然成立具体分析如下——2.储蓄函数□含义(S的决定因素)表示储蓄与影响储蓄的相关因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S主要是i因此,储蓄被看作是i的函数□内容

储蓄——利息率:正相关,增函数

原因·储蓄——放弃现期消费——激励(i)·可以用经验事实证明□图示(图1-1)iiSi1i1i2i2I(MPk)OS1S2SOI1I2I图1-1图1-23.投资函数□含义:(I的决定因素)表示投资与影响投资相关因素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决定投资的因素·利润率——收益(i支付的最大边界)·利息率——成本

利息率与利润率间关系对投资的影响·i<πI↑i>πI↓·又∵资本边际生产力递减(短期)…………π递减∴I↑…………I↓□内容I与i:负相关,减函数□图示:如图1-24.投资与储蓄的关系□质:储蓄是投资的前提i投资是储蓄的保障□量:只要让利息率自由波动,SS=Ii2□市场上的I水平、S水平E由I与S的均衡点决定i*↓形成均衡ii1I↓OQ1Q2I=SQ3I、S只要i可以自由波动:S=I四、“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之二:劳动市场的供求与均衡1.引言□按萨伊定律——资源充分就业——没有失业——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实践回应:存在失业□边际学派的辩护:这是暂时的因为:劳动市场———竞争性市场———劳动的价格(W)由SL与DL决定W自由波动决定SL与DL可以实现均衡2.劳动的需求□劳动的需求主体:企业□企业对劳动需求的决定因素: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收益

劳动的工资率……………成本□企业对劳动需求的决定原则: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工资率

劳动边际生产力>W,增加劳动雇佣

劳动边际生产力<W,减少劳动雇佣

劳动边际生产力=W,雇佣量边界□劳动需求与工资间的关系:W∵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短期)∴工资与DL成负相关W’劳动需求曲线负斜率Ld(MPL)3.劳动的供给:OL1L0L2L□劳动的供给主体:工人□工人提供劳动的决定因素:

劳动的收益:工资(实际工资)

劳动的负效用:获得工资的成本□工人劳动供给的决定原则:工资=劳动的负效用

工资>劳动效用LS↑

工资<劳动效用LS↓

工资=劳动负效用LS的最大边界□劳动供给与工资间的关系:W∵劳动的负效用递增Ls工资与Ls成正相关W0ABEF劳动供给曲线正斜率OL1L0L2L4.劳动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是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结合点市场上劳动的使用量由Ls与Ld共同决定□劳动的供给量与劳动的需求量由工资来调节W较高LS>LdW↓W较低LS<LdW↑W达到某一点:LS=LdW□劳动供需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注意:充分就业的含义)W/PW/PLsLs(W/P)2(W/P)1(W/P)0E(W/P)*E(W/P)1LdLdOL1L2L*L3L4LOL*L1L补充:“古典”理论关于劳动市场供求均衡分析的不足第一、劳动市场完全竞争的假设不实际;第二、工资自由波动不现实;第三、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不实际。五、“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之三:货币数量方程1.引言□萨伊定律:总供给=总需求理论前提:实物经济□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变化是否会否定萨伊定律?W1———G(变化)————W2古经济理论认为:不会他们用货币数量方程来说明2.货币数量方程的表达式有多种表达方式,主要有:M·v=P·YM:V:P:Y:MV:以货币购买量表示的总需求PY:以价值量表示的总供给3.价格水平的表达方式P=Mv/Y其中:v:取决于支付制度、习惯等因素、短期内大致不变Y:实际总产出,在短期内既定这样:P主要由M决定P增加←M增加4.基本结论第一、货币数量不会影响实际产出水平,实际产出水平受劳动、资本、技术等供给因素的影响。第二、货币数量影响价格水平,从而影响名义总产出。第三、在Mv=PY关系中,货币数量的变化并不影响等式两端的平衡关系。YYM2VM1VP1P2P六、“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归纳⒈生产函数Y=Y(K,L)其中K=K0,所以产出主要取决于就业量即Y=Y(L)显然,这是短期函数。⒉产品市场□储蓄函数:S=S(i)□投资函数:I=I(i)□储蓄与投资的均衡:S(i)=I(i)⒊劳动市场□劳动需求函数:Ld=Ld(W/P)[Ld=Ld(W)]□劳动供给函数:Ls=Ls(W/P)[Ls=Ls(W)]□充分就业:Ld=Ls⒋货币市场Mv=PY或M=KYP第四节凯恩斯革命引言:传统理论受到两个方面的挑战⒈实践:⒉理论:马克思:凯恩斯:一、凯恩斯革命的主要表现1.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中心

中心问题: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基本含义:·既定资源如何在各种可能用途之间作出合理选择·资源配置问题可以由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表示(图a):yyy2Ay2By1By1AOx1x2xOx1x2x(a)(b)

资源配置问题存在的原因:·资源的稀缺·稀缺资源在各种可能用途间的使用具有竞争性

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实现机制:市场竞争·生产点为什么会落在生产可能性线上?·生产点的选择?□凯恩斯关于经济学的研究中心

现实中的主要问题不是生产可能性线上不同点的选择,而在于生产点经常落在生产可能性线之内,如图(b):

现实表现:·失业·企业开工不足、关闭·经济萧条

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解决失业问题□凯恩斯与传统经济学在经济学中心问题上的关系

资源稀缺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