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件-货币供求_第1页
货币银行学课件-货币供求_第2页
货币银行学课件-货币供求_第3页
货币银行学课件-货币供求_第4页
货币银行学课件-货币供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货币供求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决定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第三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返回目录1998年以来中国货币供应情况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决定一、货币供给的含义及作用所谓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具体地讲,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其次,货币供给必然形成一定的货币量,即货币供给量,它是货币供给的结果。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一国经济的总量规模以及运行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决定二、货币供给量的决定因素概括起来,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体系、财政机构、企业及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一)中央银行的行为影响中央银行既是一国金融活动的调节者,又是基础货币的供给主体,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垄断货币发行权上。流通中的现金全部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具有无限清偿能力的支付手段,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现金的发行数量。中央银行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影响商业银行的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进而影响货币供给总量。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决定(二)商业银行的行为影响商业银行既是基础货币的接受者,又是存款货币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是派生存款,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总额。通过存款的创造,增加了货币供给量。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决定(三)财政机构的行为影响财政机构是通过改变它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存款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的。在基础货币总量既定的前提下,财政机构若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则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并进而引起其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减少,从而减少货币供给量。反之,当财政机构取出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基础货币和根据货币乘数而得出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四)企业的行为影响企业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通过它们对货币资金的需求来实施的。货币供给总是以企业、社会公众等存在相应的货币需求作为前提的。比如,企业对资金需求增加,如果追加投入是靠自身积累,则不会影响货币供给;如果是靠增资发行有价证券,则会影响货币供给的结构。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决定(五)社会公众的行为影响社会公众也是通过对货币需求的行为引起不同存款类型之间的转换。现实中,影响社会公众货币需求决策的因素主要有:利率、社会公众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资产最佳组合的决策、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等因素。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决定三、货币供给决定的一般模型(一)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概念与公式基础货币,又叫强力货币,由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商业银行赖以扩张货币若干倍信用的基础,而真正支持信用扩张的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基础货币=流通中通货+商业银行准备金=(黄金、外汇及特别提款权-外国存款)+(政府债券-政府存款)+对商业银行贷款和贴现+其他资产净值及其他负债=国外资产净额+对政府债权净额+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其他金融资产净额。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中央银行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变动、向政府贷款的变动、金银外汇储备的变动以及向其他部门净贷款的变动。中央银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买卖证券和调整再贴现率以及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都能从不同的方面控制自身的资产规模,从而直接决定基础货币的大小及其变动。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决定(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所谓货币乘数,也叫存款乘数,或存款扩张倍数。指银行存款量对基础货币量的比率,即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总额相对于原始存款的倍数。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它除与原始存款量呈正相关变动外,还受法定存款准备率、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货币乘数的公式表示如下:K=1/(Rt+e+h)其中,K为货币乘数,Rt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金率,h为现金漏损率。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决定(三)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如果用B表示基础货币,K表示货币乘数,则货币供应量M1就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M1=B•K=[1/(Rt+e+h)]•B以上就是货币供给的一般模型。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关于货币供给量决定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是如何决定的。以Ms表示货币供给,B表示基础货币,则:Ms=m·BC+D=m·(C+R)对左面的公式右边分子、分母同乘以D/CR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四、我国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前的三十年中,中国的金融体制是实行“大一统”的银行体制,货币供给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控制。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金融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一直到1984年以前,中央银行体制的银行体系仍未建立。在这一时期,货币管理体制相应地改革为“差额控制”,从而恢复了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货币创造功能。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从此,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人民银行与国家专业银行分立的中央银行体系模式。我国的货币管理体制也由“差额控制方法”转为“实贷实存方法”。第二节中央银行体系下的货币供给:多倍存款创造一、没有中央银行介入的货币扩张机制没有中央银行介入而仅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金融体制下,货币扩张机制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贵金属储备、现金漏损率和超额准备留成率等因素。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其自身的贵金属储备,因为当时虽然商业银行也发行银行券,但在金本位制度下,这些银行券需随时兑现。由于在非现金流通的同时,还存在着现金流通,因此,社会公众手里还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即金属货币和银行券。银行为应付客户提取现金,就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银行券和贵金属。银行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为应付联行清算以及其他业务上的需要。第二节中央银行体系下的货币供给:多倍存款创造二、中央银行介入下的货币扩张机制一国银行体系的货币扩张机制在数量上受制于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的规模,而不是没有中央银行介入下的商业银行的贵金属储备。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除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以应付客户提现和保持一定的超额准备金外,还要把一定数量的现金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上缴到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专户或者在中央银行的一般存款账户保持法定的准备金余额,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第二节中央银行体系下的货币供给:多倍存款创造三、货币扩张机制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

在中央银行产生以后,一国银行体系下的货币扩张机制便置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之下。在现代货币的扩张机制下,由于基础货币的供给、法定准备金率的制定权和调整权都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运用利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影响现金漏损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因此,货币供给是在中央银行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的,商业银行的货币扩张也是在中央银行的调控下进行的。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供给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信用创造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理论基础。信用创造学说的先驱是18世纪的约翰•劳,主要代表人物有19世纪末的麦克鲁德和20世纪的熊彼特•哈恩等人。信用创造学说是与信用媒介学说相对立的一种学说。该理论认为,银行的职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的资产业务优先于负债业务,并且是资产业务决定负债业务;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新的资本,以此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二、传统货币供给理论

其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凯恩斯认为,货币是国家的创造物,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会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方法是公开市场业务。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可以直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的绝对量;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可以改变社会公众对未来的预期,特别是改变社会公众的投机性货币需求,进而影响总需求,从而可以达到间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的相对量的目的。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三、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现代货币供给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一个内生变量,货币存量的决定是各种经济主体错综复杂行为的结果。因此,货币供给不是由货币当局一家决定的,而是由包括金融体系在内的所有经济部门共同决定和影响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不是外生的,而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影响而自行变化的内生变量。第二节货币供给理论四、货币供给新论所谓货币供给新论或新观点,是针对货币供给早先的理论而言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托宾、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等人。格利和肖认为,货币的基本特性是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且在金融市场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各种非货币的金融资产也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从货币供给的角度而言,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广义的货币,即不仅包括通货与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而且还应该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及各种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所发生的负债。第三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一、货币需求的含义及动机

(一)含义所谓货币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包括个人、家庭、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对货币需求量的总和。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概念。即货币需求是指在特定的时点和空间范围内,社会各部门愿意而且能够以货币形式持有其所拥有的财产或收入的数量或份额。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即货币需求是有条件限制的,它以收入或财富的存在为前提,在具备获得或持有货币的能力范围之内愿意持有的货币量。第三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现实中,货币需求既包括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不仅包括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而且包括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二)动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或动机主要有三种:1.为了交易与经营的目的2.为了储蓄的目的3.为了投资的目的等第三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一)从宏观层面看,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社会商品与劳务的可供量。即全社会商品与劳务的待实现的总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商品与劳务的可供量越大,则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多;反之,则越少。社会商品供求结构变动。在市场商品供求结构中,供给一方面取决于产出的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又受制于人们对它的需求,只有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商品供给,才会产生真实的货币需求。第三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一般物价水平。对一国经济而言,在社会商品与劳务可供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一般物价水平就决定着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一般而言,一般物价水平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收入的分配结构。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需求实际上是各部门因对其所分配到的社会产品或收入进行支配的需要而发生的。因此,国民收入在各部门分配的结构,必然决定货币总需求中各部门需求的比重或结构。第三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货币流通速度。一般而言,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单位货币所实现或完成的交易量就越多,完成一定的交易量所需要的货币就越少;反之,则越多。信用的发达程度。一般情况下,一国信用的发达程度与货币的需求成负相关变动。因此,信用制度和信用工具越发达,对货币的需求量就越少;反之,则越多。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及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运输状况等等,也是决定和影响一国货币需求的客观因素。第三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二)从微观层面看,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收入水平。在其他情况一定的条件下,收入水平的高低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变动。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多;反之,则越少。收入的分配结构。在收入量既定时,收入的分配结构不同,将影响持币者的消费与储蓄行为,进而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性交易需求和贮藏需求。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如果商品供不应求,价格趋于上升,会促使人们产生物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进而要求以实物代替货币,则用于贮藏的货币需求将减少。第三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市场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与货币需求成正相关变动。市场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反之,则增加。心理和习惯、偏好等因素。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的消费倾向上升时,用于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就会上升;而当微观经济主体习惯于运用支票账户来完成其收付活动时,则有利于提高货币周转速度,进而减少社会的货币需求量。第三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三、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所谓名义货币需求,它是实际货币需求的对称,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适应物价增减幅度在名义上增减的货币需求,亦即用货币单位来表示的货币数量,通常以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与价格的涨跌按同比例变动,用公式表示:即Md=PQ/V,其中P为市场上商品与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Q为以货币形式交换的商品、劳务的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内货币的流通速度。第三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所谓实际货币需求,则是名义货币需求的对称,是指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由商品流通本身所引起的货币需求,亦即社会经济部门用货币所能够买卖的物品及劳务来表示的货币数量。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用公式表示:实际货币需求=Md/P。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剔除了物价变动的影响。第三节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四、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所谓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是指以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分析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对货币的需求,亦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即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分析各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社会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一、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据考证,中国在古代就产生了货币需求思想的萌芽。在论述兼并时,有这样的阐述:“人君钱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所有并藏也。”这种按每人平均钱币多少即可满足流通需要的思路,一直是中国控制钱币数量的主要思路。直至新中国建立前夕,在有的革命根据地议论钞票发行时,仍然有人均多少为宜的考虑。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思想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以其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并且存在许多前提条件。马克思重点考察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对金币的需求量。所谓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Md=PQ/V其中,Md表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P表示待实现商品或劳务的价格;Q表示待售商品或劳务的数量;V表示单位货币流通速度。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的纸币流通规律,即流通对纸币的需要量。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价值符号,因此,纸币流通规律就是确定流通中应投入多少数量的纸币才能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的规律。用公式表示为:Mp=Mg/Gm其中,Mp表示单位纸币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即代表的金量;Mg代表流通中金属货币必要量的价值,即流通中对金币的需要量;Gm表示流通中的纸币总量。纸币流通规律表明,流通中全部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必须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必要量的价值,否则,则会发生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三、西方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一)古典的货币数量学说1.现金交易数量学说亦称费雪交易数量方程式。它是指把产出销售值与用来交易的货币量联系起来的一个恒等式。用公式表示为:MV=PT其中,M表示同期内流通中货币的平均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平均加权后的一般物价水平;T表示用货币进行交易的社会商品量。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2.熊彼特的收入数量学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则提出收入型货币数量说,以修正费雪的交易型货币数量说。即研究同最终产品和劳务直接有关的那些交易。用公式表示为:MVy=PyTy其中,Vy表示货币收入流通速度;Py表示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的物价指数;Ty表示同期内最终产品的实际交易价值。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3.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学说剑桥学派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了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认为要分析货币需求,除分析货币的交易需求外,还应考虑社会上的现金余额数量,即人们的手中欲作为购买力保存的货币数量或货币需求量。用公式表示为:Md=KPY其中,Md为总体货币需求;K为在总收入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率,即0<K<1;P为物价指数;Y为国民生产总值或实质的国民收入。由于在以上方程式中,Md是指停留在人们手中准备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数量,故又称作现金余额。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二)凯恩斯学派的观点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将货币需求区分为两部分或两种动机,即交易性货币需求M1与投机性需求M2,因此,Md(货币总需求)=L=M1+M2=L1(Y)+L2(I),其中Y为收入,I为利率。交易性需求,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有关,它是收入水平的递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需求,指货币是一种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随时投机。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市场利率(I)的递增函数。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2.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1)平方根定律或称鲍莫尔—托宾模型。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托宾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仅是收入水平的递增函数,而且还是利率的递减函数,从而修正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该模型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并不与总支出或总收入成正比变化,而认为持有货币余额应有一个最适度的规模,这个最适用度规模和总交易量或总收入的平方根成正比,即货币需求对支出或收入的弹性为0.5。经济学家将此现象称为货币管理中的“规模经济”,并称以上模型为“平方根定律”。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2)惠伦模型。针对凯恩斯关于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由收入所决定,而与利率无关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惠伦提出预防性的货币需求同样受利率变动的影响,即它不仅是收入或支出的递增函数,同样也是利率的递减函数,从而修正了凯恩斯预防性货币需求函数。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3)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凯恩斯认为,在投机性货币需求中,人们深信自己对未来利率变化趋势的预测,因而在自信基础上,或者持有货币,或者持有证券。二者能择其一而不能同时兼有。针对凯恩斯理论与现实不符的局限性,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分析了在不确定情况下经济主体同时持有货币和证券的原因以及对两者在量上进行选择的理论依据,从而发展了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较凯恩斯理论更切合实际。第四节货币需求理论(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七个。用函数表示如下:Md=Md/P=f(Y;W;Rm;Rb;Rc;1/p·dp/dt;U)

其中,Y表示恒久收入或财富总值,包括货币在内的各种资产的集合,它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收入水平,不应是年度收入;W表示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即物质资料在财富中所占的比例,亦即财富的结构;Rm表示货币的预期收益率;Rb表示债券的预期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