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_第1页
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_第2页
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_第3页
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_第4页
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

众所周知,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欢迎参阅呀!

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篇1】

一、课题简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是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指导有关电解和物质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2、新课标要求

掌握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是高考必考内容

3、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及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确立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引导学生认识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原理

②增强学生实验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②结合实验探究,微观解释盐类水解的概念及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调查“盐碱地的治理和改良措施”,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热情,立志于将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

②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的pH等知识,这几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均有一定的难度,而盐类的水解又是这几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就更有难度,因此,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授课前三天我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分配各组的调查任务:

1、(第一组)新闻链接:被蜂蛰伤莫大意—采草药的老伯差点送了命!

某日上午10点左右,家住市区的李伯与邻居到附近的山上采草药时,不慎被蜜蜂蛰伤,当时他并未在意。回家后李阿伯感到伤处疼痛加重、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家人急忙拨打急救电话,经医生对症处理,李伯已脱离危险。请问这次险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黄蜂或蜜蜂叮咬后应如何利用家庭常用的物质及时处理请第一组的同学查阅有关资料,以便上课时与其他同学分享你们的成果。

2、(第二组)你知道附近的盐碱地是怎样形成的吗有哪些防治措施请你查阅有关资料,随时准备把你的发现公之于众。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阅盐类水解的相关资料,旨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就化学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和作出判断,并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意见,感受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新课导入】

俗话说:“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损失的原因吗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可以帮你解决。引出课题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俗语引课,用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准备解决的问题上来,而一定的知识储备是解决此问题的前提条件,根据学生的调查反馈,检查预习、查阅资料情况。

【一组调查汇报预测】

健康人血液的pH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这是因为血液中存在血液酸碱平衡。H2CO3H++HCO3-,医学上称之为血液酸碱平衡。当人受到叮咬时,皮肤上常起红疹,这是因为蜜蜂蛰人后注入的酸性物质导致人体血液酸碱平衡被破坏所致。

被黄蜂或蜜蜂叮咬后,其处理的方法却不相同,这是因为黄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种碱性物质,而蜜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种酸性物质。被黄蜂叮咬:在患处涂抹食醋即可;被蜜蜂叮咬:在患处涂抹纯碱、小苏打或肥皂水溶液。

【二组调查汇报预测】

附近盐碱土形成原因: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另一个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附近的盐碱地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积累有关,其中以Na2CO3为主,Na2CO3溶液水解生成少量NaHCO3和NaOH,使得土壤显碱性。

改良盐碱地的原则是要在排盐、隔盐、防盐的同时。积极改良土壤,主要措施有这样几条:

1、通过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2、增施有机肥。

3、深耕深松。

4、客土压碱。

5、合理种植。

汇报展示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取资料,如何制作课件,如何组织语言,并增强了学生自信心。通过调查,相互交流,学生可以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盐类水解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时,利用一组同学的汇报,抛砖引玉,抛出问题

①Na2CO3、NaHCO3和肥皂水溶液能减轻蜜蜂蜇后带来的痛楚说明了什么

②Na2CO3、NaHCO3和肥皂(主要成分:硬脂酸钠)属于哪类物质估计它们的水溶液呈碱性还是酸性

引出实验探究,请大家分组测试以下盐溶液的pH值,根据溶液酸碱性分类

【实验探究】测定下列溶液:食盐(NaCl)、小苏打(NaHCO3)、氯化铵(NH4Cl)、硫酸钠(Na2SO4)、醋酸钠(CH3COONa)、硫酸铵(NH4)2SO4的pH值

【实验结果】:呈碱性的溶液:NaHCO3、CH3COONa

呈中性的溶液:NaCl、Na2SO4

呈酸性的溶液:NH4Cl、(NH4)2SO4

根据试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操作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乘胜追击,向着本节的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挺进,讨论强碱弱酸盐CH3COON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讨论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要求学生首先提出假设,教师必要提示)

讨论、整理、可能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Ⅰ:水能电离出OH-,使溶液显碱性。

假设Ⅱ:醋酸钠本身具有碱性。

假设Ⅲ:醋酸钠与水反应,使溶液显碱性

……

根据假设预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验证实验

验证实验:

实验Ⅰ:H2O+酚酞

实验Ⅱ:CH3COONa+酚酞的乙醇溶液

实验Ⅲ:实验Ⅰ混合液+CH3COONa

……

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能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CH3COONa溶液呈碱性是醋酸钠与水反应的结果,使盐类水解概念的构建,更上一层楼,接着再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我利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1)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它们能否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3)离子相互作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最终会引起溶液中的c(H+)和c(OH-)如何变化

【讨论结果】CH3COONa===CH3COO-+Na+H2OH++OH-

CH3COO-+H+CH3COOH

水解方程式:CH3COONa+H2OCH3COOH+NaOH

请你把上式改为离子方程式,模仿分析出氯化铵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写出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并总结归纳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

一系列问题情景的创设,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让学生自主构建盐类水解的概念及其本质,从而突破重难点。为了陪养学生知识迁移、语言表达的能力,开展以下的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根据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分析NaCl溶液显中性的原因。根据以上三种溶液酸碱性的分析,试图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

【板书】盐类水解反应的规律⑴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⑶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

学以致用,再次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以第二组调查成果为资源,认识盐碱地里的水解反应,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立志于将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

盐碱地中主要的水解反应

Na2CO3==CO32-+2Na+H2OH++OH-CO32-+H+HCO3-

水解离子方程式:CO32-+H2OHCO3-+OH-

至于多元弱酸根离子的水解,我放在研究性课题上学习。

最后分组讨论俗语中的问题,做到首尾呼应,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盐类水解的应用做好铺垫。

“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损失的原因吗K2CO3和NH4Cl这两种肥料能混合使用混合使用的效果好吗(分组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1、盐类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本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的规律:⑴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⑶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不水解)

【教学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设计时应注意: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2)结合实验,由宏观结论引出微观解释,从旧知走入新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⑶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课堂内容和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将知识讲解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⑷运用记忆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

⑴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授课中必须精心组织及时调控,否则课堂时间不易控制。

⑵学生对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能熟练掌握###有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篇2】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5、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

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篇3】

课文的特点和地位: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种烷烃。对学生来讲能否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将直接影响以后有机化学的学习。本节重视与初中化学的衔接,不仅重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科学态度,以及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在初中化学中的已学知识点。比如它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

2、在巩固旧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着重介绍它的正四面体型结构。

3、在学生初步了解甲烷的正四面体型结构基础上,联系它的结构和得失电子情况讲述它主要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受热反应)等。

4、着重强调甲烷的取代反应

5、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和由分子结构决定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的化学性质、甲烷的分子结构和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取代反应以及反应的本质。

三、教法分析:

演结合、自学引导、对比教学、学生互动。

四、学生现状分析:

大纲中只要求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但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五、教学过程分析:

1、由于学生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绍甲烷分子的结构时,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首先通过学生对物质组成知识的回忆,再结合碳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键的知识,逐步给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甲烷的分子结构的特点。并能预示由甲烷的分子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甲烷的化学性质。

2、在学生了解甲烷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甲烷的化学性质上。分析其反应的机理和本质。

(1)以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之间能形成牢固的共价键为依据介绍甲烷的性质。

(2)分析甲烷在空气中的燃烧反应跟甲烷与酸性溶液的反应的对比,甲烷不能和酸发生反应,但是能在空气中燃烧。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对比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正确的结论:甲烷在通常条件下是稳定,但是能和一些氧化剂发生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甲烷也可以发生氧化反应。

(3)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学生了解甲烷立体结构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先使学生有一个甲烷分子中氢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模型,然后再通过给出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几步方程式,分析它的反映机理,再向学生说明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不仅一个能够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

(学生互动):请学生写出甲烷被氯取代的反应,从一取代到四取代。最后讲清取代反应的确切涵义。

(4)用对比法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中取代反应和无机化学中置换反应的区别。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两个反应的区别。

3、回顾这一节所学的新知识点,并强调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本节的思路。

4、布置相关的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篇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首先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以启发质疑,引起学生好奇、惊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然后是实验探究,以准确的演示实验现象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从而归纳出钠的性质。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钠的第一课时的一些想法:

1、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碱金属编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也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丰富的典型金属元素的感性认识,本章实质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金属,学好钠的性质可为后面学习其它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

1.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目标分析

2.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阶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导学生去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为以后学习其它族元素作一个铺垫。

2.2在能力方面,通过钠的有关性质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改进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气中会变成什么呢把钠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会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实验,观察现象

通过实物钠归纳出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钠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钠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浮、球、游、消、红.(课本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方法效果不好,我对此进行了改进:用一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黄豆大的钠的大头针,瓶倒置使钠和水充分反应,取下塞子、点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锐的爆鸣声,效果得到大大改进。)

(三)分析现象,深入探究

钠是银白色的,其表面颜色是灰暗的,而钠在空气中燃烧后又呈现淡黄色,这些说明了钠在常温下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钠、点燃则与氧气反应生成了过氧化钠,条件不同,产物不同。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反应,当氢离子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会发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性质,得出结论

通过钠的性质得到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具有很强的还原性。结合钠的性质去解释钠的用途,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用途。

4、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给学生对金属钠的认识,掌握金属钠的性质,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利用多媒体演示钠的化学性质。从钠的性质可以类推其他碱金属的性质,这样,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对钠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下课后小组研究:

(1)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钠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钠在水和苯间跳上水上芭蕾,为什么

(3)钾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2023关于必修二化学甲烷说课稿【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放在金属和非金属的之后构成氧化还原与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氧化—还原原理对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硫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三大强酸之一的硫酸,从性质上来说,不但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让学生在已往知识的基础上对酸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的关系。另外,硫酸的通性和特性,尤其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接下来HNo3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已知的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能力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①、通过浓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问题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回归理论的良好化学学习习惯。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掌握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原有认知情况:对酸的通性比较了解,了解浓硫酸的脱水性和稀释的方法。但在课堂上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无接触。

2、学生认知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停留在表面的识记,未养成通过实验、逻辑思维分析物质性质的习惯。

3、探究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中做过几个探究实验,有一定的经验。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我采用了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归纳结论五个阶段,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