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学英语合作学习的探究DOC_第1页
11、小学英语合作学习的探究DOC_第2页
11、小学英语合作学习的探究DOC_第3页
11、小学英语合作学习的探究DOC_第4页
11、小学英语合作学习的探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111、小学英语合作学习的探究一、合作学习的提出。小学英语课堂,就当前而言人数多,时间有限,提问面窄,教材任务重等问题,使得现有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无法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也就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实践告诉我们:合作学习能使英语学习者个体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操练语言,而且同伴之间交往式的学习也能减轻学习者在初交际时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什么是合作呢?我认为,“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里的小组合作,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其他社会人的合作。这样的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使每个学生具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消息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在外语课堂中我尝试以合作学习组织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成绩。二、合作学习的探究。经过一段时间地不断研究,我根据合作对象、合作时间、合作交流方式总结出小学英语合作学习几种有效形式,例举如下:(一):根据合作对象的不同进行探究。1.同一座位,互相帮助,合作学习。这里我所指的同一座位就是指同桌,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是课堂中同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基本形式。同桌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讲,都是同学关系中最为密切的。作为同桌的同学,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彼此十分熟悉,交流与交往又十分便利,不论是从学校一般生活还是特殊的学习生活来说,同桌之间应该是最好的合作学习者。这一方式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比较频繁。例如,在新学了一个单词后,为了了解大家的掌握情况,我往往会让同桌互相朗读,彼此纠正发音;又如,在学习了一个新句型之后,我往往会安排workinpairs的环节,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操练的时间,另一方面又为学生提供了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向同伴学习语音语调、词汇,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在OxfordEnglish4BModule2Unit1AnimalFriends这一课中,我设计了让同桌合作,讨论图片(2只猫)的内容,然后提问Aretheygoodfriends?Whatcantheydo?Whatcantheysay?让同桌带着任务合作表演故事,给熟悉的彼此了解对方想象力的机会,在讨论、补充、表演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与同伴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2.小组配合,围绕任务,展开合作。在班级中适当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合作方式。它一般是以前后两对同桌为一组,作为课堂教学中较稳定的合作对象;当然也有教师会按照学习任务的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选择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期使学习任务得到最好地完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当教师提出问题需要讨论或提出任务需要完成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便发生了。这一形式,在我和我们教研组的研究过程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例如在OxfordEnglish3AColours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将学生按照一定要求分成了若干小组,让他们在leader的带领下,各自为自己喜欢的物品上色,然后将图片贴在本小组的一张大白纸上,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接着回答leader的问题:Whatarethey?Whatcolourarethey?最后在全班中进行展示。这样,学生们不但将这节课中的新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操练,而且让他们带着任务进行小组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也使这一环节的操作显得井然有序。“Actoutdialogues.”是我们英语教师最喜欢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小组的组成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可以是教师指定人员组成学习小组,也可以是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结合成小组,而后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表演好对话,而共同努力。3.父母参与,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学习不应该只限于学校,只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父母也是学生很好的老师,家庭也是良好的学习课堂。所以我也在尝试让我们的家长参与到我们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将学习任务带回家,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讨论合作,共同完成。我曾经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在学习了“Howmany…?Howmuch…?”句型后,我让学生对自己家的物品的数量和价格进行统计调查,为了做到调查的真实性,就需要家长的合作,为自己的孩子提供真实的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单词或句型,此时家长就要担当教师的职责,为自己的孩子进行解答,这也是这项调查任务的又一个要求——学生们必须从自己的父母那儿学一到二个新词,然后再转教给自己的同学。(二):根据合作时间的长短不同进行研究。1.即时性的合作学习。从字面上我们也不难理解,所谓即时性,强调的就是时间的短促,活动任务地完成不能花过多的时间,而应在课堂上完成,并立竿见影,让学生尝到“摘苹果,吃苹果”的快乐,从而对活动充满亲切和期盼,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以后的活动。如在学习了Story——Thefoxandthegrapes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故事添加一个新的结尾并通过表演的方式表达出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既增加了语言信息量,又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短期性的合作学习。当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小组活动能力和合作能力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短期任务,让学生在几天内完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课外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逐渐能在教师的指导外进行自主地活动和学习。例如在教学Mypets后,让学生在课后通过Doasurvey小组合作学习,调查组员宠物情况并在以后的课中进行汇报,如:Peterhasgotapet.It’sadog.ItsnameisSam.It’sblackandwhite.Ithasgotlongears.Ithasgotbrowneyes.诸如此类的学习活动,达到以练传情,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获取信息和交换信息的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又培养了其健康、与人合作、友好的健康心理及团结精神。3.长期性的合作学习。长期性,顾名思义,就是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一目标的确定可以在一个月或一个学期内完成,这时学生已具有相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够完全脱离教师的指导,进行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如在学习了有关气候的知识后,让学生做一份统计报告,了解一下上海在一个月内或一个季节内或一年内的气候变化情况,这就需要学生进行长期合作,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就多了个“心眼”,会关心身边的相关的英语,及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无疑也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使英语知识的学习走进了现实生活,为学生创造“真实自然地用英语”的机会。组内长期合作完成相关任务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善学、乐学。(三):根据合作过程中交流方式的不同进行研究。1.自由发言式。人人在小组中自由发言,全班充满争论的气氛。例如,在PeopleIlike一课中让学生自由谈谈Whodoyoulike?Why?学生会把自己喜爱的各路明星全部搬出来,自由谈论,充分表达自己喜爱他们的理由,这样,不仅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增进了学生间相互了解,沟通了各自的兴趣爱好,增强了友谊和团结,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融洽顺利。

2.轮流发言式。这一方式是让组员围绕一个中心挨个发言,一个不漏。比如,在“职业”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请学生在小组中挨个说说二十年后Whatdoyouwanttobe?然后再让其他小组的成员猜猜,以此让学生道出自己的理想,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3.补充式。面对一个问题,先由一位学生发言,然后再让别人补充。譬如:在AnimalFriends这些故事的学习之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同学们自编一个有关的故事。其中一位组员是leader,在他起了开头后,由其他组员自由补充,将这个故事具体化、生动化。从而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添加自己认为合理的内容,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他们的交往动机得到了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巩固。4.练习式。通过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口头或笔头练习来实现任务。最常见的是我们英语对话练习,两人面对面地练,口头作文互相说给对方听,以增加课堂练习的密度。5.实践探索式。强调学生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小组的形式集体合作共同启发,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去发现自己的答案。如在教颜色时,对于一些混合色,我们不是直接教学生这个单词,而是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三原色不同组合时会出现的颜色情况,然后再按照暖色调与冷色调,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教学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去代替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是是在他们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的指导,而不是机械地、单向地教授给学生,较好地处理了学和用的关系,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三、合作学习的作用。(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吕侠的孩子,从外校转入我班时,他的英语成绩仅在3040分之间。而且他从心里不喜欢英语,课内不愿意发言。此时,我给他指派了专门的合作伙伴、合作小组,帮助他学习,并且要求他的同伴不能排挤他,做任何英语学习任务时必须带上他,而且要给他充分的时间发表他的意见,对他的意见不能全盘否定,要寻找出他进步的内容……经过一年的合作学习的帮助,该同学的成绩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四年级第一学期期末他的英语成绩居然达到了82。像这样的学生,在我的班级中还有,如杨家辉、朱高涯等,我都给他们安排了能给他们带来帮助的合作小组,在合作中他们提高了,英语成绩由60左右,分别提高到了90左右。此外,合作学习不仅在后进生中体现出了它的成功之处,而且在我们学校不同年级的合作中,在优等生的合作中也反映出了它的优势,如由我校不同年级的优等生排演的课本剧《SowinSpring》获2005年松江区“小学生英语能力展评”一等奖,《BeautyCock》获2002年松江区“小学生英语能力展评”二等奖。总结成功的教例,我认为合作学习至少有以下好处:1.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专家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后进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2.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的形成。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3.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的局面。而合作学习却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它不仅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4.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等合作互动活动,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他们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二)、让教师感受到了成功的价值。“合作学习”这一课题,也是我们英语教研组共同研究的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我们组室成功的价值那是全体教师合作的体现。两年里,我们推出了3堂市评比课和5、6堂区评比研讨课,这每一堂课都是我们“合作”的结晶。因为我们已经养成了习惯,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公开课,我们都会进行集体备课,大家各抒己见,力争将每堂课上得更好、最好。“合作”给我们带来了成功,两年里我们曾经被评为区巾帼文明奖,区校本研训优秀教研组。当“合作学习”给我们带来成功时,我们教师的理念由此更新,教学水平也由此提高。合作学习让我们教师重视了角色观念的转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激励思考,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者,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2.合作学习让我们教师重视了个人素质的提高。在学习方式的变革过程中,要的不是通过学生的变来带动教师的变,而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变,除了在教学方式上引入新的形式之外,关键还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钻研,寻找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新方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远远大于来自教学内容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适合教育对象的、灵活多样的、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方法。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形成并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式与方法要领,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学习和学会学习,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形成富有个性的学习风格。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地去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独自去探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同教师、教材、同学对话,在合作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生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它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相信只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开动脑筋,不断地探索,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肯定会快乐地学习英语,实践英语,掌握英语。四、参考文献:1.《英语新课程标准》《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2.《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3.王鉴.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1):79—85.4.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8.5.王鉴.课堂研究引论[J].教育研究,2003,(6):79—84.6.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7.王坦,高艳.合作教学理念的科学创意初探口).教育探索,1996,(1).8.《Classroomdynamics》/《课堂活力》原著Jillhadfield导读顾兆立9.《Younglearners》/《少年儿童英语教学》原著SarahPhillips导读巫漪云10.《教育研究》2002-269、浅谈小学自然实验课实验器材的准备当前小学自然课全面采用新教材,新教材的特点是当你打开教科书时,一看整本书除了少量的文字外,大多是图片,特别是一些探究实验,往往只有一句话。如第七册第四单元《磁》,关于电磁铁磁性强弱的研究,书本只有“你能用几种方法改变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再如第九册第五单元《平衡、压强和浮力》中关于水的浮力,书本中只有“设计实验,证实浮力的存在”、“做个潜水艇模型,研究潜水艇沉浮的原理”。对实验的操作方法,需用的器材没有一点提示。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发挥的空间,但同时也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小学自然教师,我们知道科学课探究实验的精彩和绝妙之处在学生心目中的期望值有多么的高。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的是精彩和绝妙的得来是建立在充分的实验器材准备之上的。在使用新课改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许多自然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教法和学法研究的热情很高,硕果累累。但与此同时,实验器材配备还是相对匮乏和沿后。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自然课探究实验教学的效率,我们需要在自然实验课实验器材的准备上下许多功夫。我们的实践我们现在使用的是自然牛津版课改教材,而实验室中目前储备的还有很多是按传统的自然教学大纲标准配备的。这种不配套现象,必然会导致某些实验仪器短缺或器材不适用现象。因此,实验室的器材需要不断的补充、更换和改良,才能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的需要。我们做法可概括为六个字:订、购、创、借、养、替。一、订:“机不可失”原则逐年订购配套的实验器材新的小学自然教材与传统教材无论从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上差异都是很大,实验仪器室里现有的器材,绝大部分是为老教材配套的。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有新的教学仪器来补充。我校实验员张潜老师总是善于抓住机会,订足新的教学仪器器材和学具,决不漏订、少订,最多让领导做减法而决不我们自己做减法。二、购:以科学的热情感动领导,获得资金的支持自然课历来欠受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可能是我们自然教师的科学热情还不够,磨劲不足,这是主观原因。众所周知,自然课所需要的实验器材经费,在小学各学科中占的比例是最高的。高投入,低成效是目前一般学校科技教育的普遍现象,这也难怪学校领导的普遍不够重视。试想,如果我们认真上好自然课,带领学生做好每个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争取多出的教学成果,为学校赢得荣誉,到那时,相信学校的教育经费一定会向自然学科倾斜的。因此,我们科技组的教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或比赛(如创新大赛、长周期探究活动等),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近三先后获市级比赛大奖有20余项,区级大奖更多。获得的市、区级荣誉有:上海市科技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上海市推广科普知识先进集体、松江区“创新教育优秀学校”、松江区“做中学”试点学校,连续几届或上海市因特尔青少年创新大赛、上海市创新能力公开赛优秀组织奖等。这些成绩的获得,为我们自然学科获得领导的支持和资金的支持增加了筹码。每学期初,我们都会对整册教材的实验做一个粗略的统计,对需要添置的器材和材料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填写申购单,让学校购买。对此,我校校长都会爽快签字同意。如彭老师在教学《利用磁发电》一课时,用一般细导线绕线圈磁感应效果不佳,申请购买漆包线,为此学校特地派人到厂里购买。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漆包线还可给今后几个学期关于电与磁的实验教学提供方便。三、创:充分调动教师的聪明才智,对损坏器材进行维修或自制开发教学器材我校自然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知识基础、教学艺术特点而自行设计、制作和开发教学器材、教学资源。对于各种损坏的实验器材我们汇集大家的智慧,对其进行修理。经张老师修理后的三球仪,运转很灵活,演示很标准,和新的没有什么区别;朱老师利用2个注射器和1个气球改造制作沉浮控制(鱼鳔的作用)演示仪,沉浮控制自如,演示效果相当好,为第九册第五单元《平衡、压强和浮力》中《沉浮的控制》的教学提供了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更易理解;彭老师利用科技活动器材中的太阳能电池板制作了《太阳能风扇》,在教学第七、第八册《光有能量》和《能量的来源》等课时派了很大的用场,学生反复实验,爱不释手。我们还利用深秋时节一些昆虫活动能力减弱,就发动学生收集、捕捉一些小动物,然后我们和学生一起把它们制成昆虫干制标本。现在,我校实验里的每一个昆虫盒内都有不同的标本(昆虫盒是老教材配套的器材),有多种苍蝇、不同的蜻蜓、各种蝴蝶、还有蜜蜂、蚕蛾、蟑螂、蚱蜢、螳螂、蜈蚣、蜘蛛、蜒蚰等,数量和种类远远超过了配套订购的封存在有机玻璃内的昆虫标本的数量。我们自行设计、制作和开发的教学器材,它们与常规器材相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在使用时可放手让学生观察、操作,亲密接触,不用怕被弄坏(弄坏了可以再制作),这样更容易突破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原有的部分仪器、器材,有些还是比较适合新教材的,如研究磁铁性质、物体沉浮的实验器材。对于这部分材料我们要用足用好。所以我们首先对学校现有的仪器器材进行整理,那些可用,那些不能用,那些需要改进,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需要改进的可以改进后再使用。四、借:合理、充分地利用其他学科和不同年级段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合理、充分地利用其他学科和不同年级段的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也是让小学自然实验教学顺利开展的一种方法。例如:我们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就借用了许多音乐室的乐器,通过对这些乐器的观察和利用这些乐器开展的一系列实验,给学生们上了一节动感十足的实验课,学生下课后探究兴趣还依然很浓。现在我校的自然课教师,在准备实验器材的时候都有了这样的一个习惯,就是看看自然课的教学是不是还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资源、器材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实验器材的来源又增加了一条途径,可让更多原本比较抽象的探究,变为具体、直观、形象化的探究,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另外,小学自然与中学理、化、生学科的关系密切,有些仪器可向中学借用。如上第八册《摩擦力》、第九册《常见的酸和碱》等课时,我们向松江四中借用了摩擦力研究实验小车、斜面板、石蕊试剂,PH试纸等实验器材,使探究实验得以深入展开。五、养:对于一些小动物生活习性的探究,我们需要提前进行人工饲养,对这些小动物的捕捉要提前进行,否则到上课时就会一时难以找到。因此我们要早作准备,常做有心人。有些实验器材可能商店里很难买到,比如:蟑螂这种小动物,你很容易在商店里买到灭蟑螂的药,但很难买到活的蟑螂。在第八册第一单元《感觉》的学习中有一个观察实验:研究蟑螂(蚂蚁)的触角对嗅觉的影响。第一单元的教学时间时值初春,这时很难找到蟑螂,所以我们很早就提前开始做准备。十月时节,发现家中有蟑螂,我的第一想法是消灭蟑螂,这时忽然想到上学期在教学《动物的嗅觉和味觉》时要观察活体蟑螂却找不到蟑螂,现在发现了蟑螂为什么还要消灭它呢?于是我把灭蟑螂变成了捕捉蟑螂,并把捕捉的蟑螂带回学校进行人工饲养,组织学生对蟑螂的生活习性进行长周期观察探究,对在长周期探究活动中做的一系列实验进行录象保存。这样我们通过人工饲养蟑螂就得到了我们需要的实验器材,上课时可以通过观看录象让学生了解蟑螂触觉对嗅觉的影响,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亲自实验。六、替:没有配套的实验材料,就要巧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替教师准备这些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实验器材要求比较精密,如温度计、烧杯、量筒、测力计等器材,这些仪器都是学校科学实验仪器室必需配置的;有的实验器材(材料)要求则不严格,如杯子、种子、各种盒子、检测物质导电性及沉浮的各种材料等,这些品种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按教学设计用替代品就行了。1、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实验材料植物种子、食盐、食用油、土豆、醋等物体,是我们科学实验课经常用到的低值易耗材料。发动和鼓励学生自带这些实验材料有很多优点:一是学生对这些材料熟悉,容易准备,学生参加了这个准备活动,会更加倍感自己是实验主人;二是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我们知道,一节实验活动课,用在课前准备所花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间的好几倍,学生能干的事,我们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准备。例如在教学《药品和毒品》一课时,提前二周安排学生收集家里的药品说明书或包装袋、包装盒,同时为学生提供材料准备清单。到快要上课的前两天,要求学生小组内先行准备,注意结构性,小组中的药品说明书应有中药的、西药的;内服的、外敷的等。课前再看一下小组间是否合理,若有不适,就及时调整,给小组提供必要的药品说明书或包装盒。在上《动物与环境》一课时,分组实验前要求有条件的同学自已准备蚯蚓并观察其喜欢的土壤,学生在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对它的生活环境有了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蚯蚓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2、建立自然课学生材料储藏室。学生收集的材料,上完课不能把它们扔进垃圾桶,要利用课余时间,把每次上课学生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收藏,既是成果的收获,又是为下次上课做准备。通过一轮的教学积累,到下一轮教学时,材料准备就会轻松些。3、培养学生准备实验材料的习惯①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孩子们的好胜心理。例如在教学《家庭用电》单元时,我采用的是科技竞赛的办法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准备的材料超乎我的预期。②用奖励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最普通的方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效果肯定不会比板着脸批评教育差。③合理布置准备材料,不要挫伤孩子积极性。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想一想我们布置的准备任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让学生轻松的完成?④发挥小组力量,建立材料准备常规机制。首先,教师要提前进行通知,最好能够有样本,让学生清楚该准备怎么样的材料;其次,发挥小干部的作用,在上课的前一天放学前再进行通知落实,减少忘记的可能性;最后,由各小组长做好检查、督促工作。⑤寻求家长支持,让孩子们更重视科学。总之,以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教学模式的自然课堂教学结构,如果没有足量的实验仪器或缺少实验仪器,那小组的探究活动就难以开展,科学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就难以完成。只有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搞好小学自然实验器材准备,满足师生教学活动的需要,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3、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过渡细节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英语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的着力点大都在思考和设计精彩的教学环节与语言活动上,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合理,活动安排的有序、有境、有情是一堂英语课成功的前提,但是如果缺少巧妙的过渡安排,整节课上下来会让人感到教学结构松散,各个板块之间支离破碎、不连贯,给人一种似“拼盘”的感觉,造成学生思维不能平稳发展,而是“跳跃式”行进着。尤其是青年教师,学历高、语言素质比较出色,思维活跃,各种各样新奇、有个性特点的“idea”层出不穷,教学环节表面上看起来设计得很不错,在实际授课时却远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平时的备课、听课、评课活动中,发现青年教师对英语课堂教学的过渡研究不重视。在设计教案时教学过渡不是重点考虑的内容,或者根本没有教学要讲究过渡这个意识,等实际上课时,才发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不积极,预设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相对于“听、说、读、写”的研究,笔者发现,关于小学英语教学过渡的研究文献很少。教学过渡的重要性没有被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所重视。无论是校本研训,还是在市、区级层次的教学研讨中,对课堂的优劣评价往往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活动设计的新颖度、是否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师生互动是否高效等一些指标上去考量,而对一节成功的课起重要作用的过渡设计,很少提及。也很少对其作出较详细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使广大青年教师认识不到教学过渡的研究价值所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随意用next,now作为上下环节的联接和转换,全然不顾学生当前的思维状态和情感体验,破坏了一节课的整体感。教学过渡是指运用在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或起过渡作用的活动、任务设计,教学过渡的目的是提示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旧知和新知之间顺利迁移,并把整堂课上下贯通,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体现。二、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是指知识的形成过程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引导和实施。一堂课是有众多教学环节构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过渡起着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可以说,教学过渡是呈现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的阶梯。如果教师在关注和优化各个教学环节的同时也能关注各环节之间的巧妙过渡,使整节课的设计环环相扣、层次清晰,整个教学流程就会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使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清晰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益。2.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接受知识是有一个过程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新的知识建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从一个知识点突然转换到另一个知识点,会造成学生“接受断路”,使得学生不能有效“输入与输出”,造成无效教学。朱浦在《教学问题思考》一文中指出: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富有成效的教学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水平,也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深入浅出的讲解艺术。所以在二个内容转换时,一定要关注教学过渡这个细节,细节处理的适切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的掌握程度。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渡方法教学过渡是粘合剂,能够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生动的整体。教学过渡从开始到结束,贯穿一堂课的全过程。笔者经过观察,把英语课堂教学过渡概括为四种:导入过渡、衔接语过渡、示范过渡以及活动和练习过渡。1.导入过渡导入是教师传授新课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设计。导入的过程为新课的呈现、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良好的导入过渡,是优化学生心境和语言学习情境的重要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成功的导入过渡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象磁石一般吸引学生,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片段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表示旅游景点的名词若干,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运用新内容制定旅行计划。教师和学生进行FreetalkT:Excuseme,xxx,howdoyougotoSijingPark?S1:IgotoSijingParkbybike.T:Oh,look,thisisSijingPark.(呈现SijingPark幻灯片)It’saniceplace.WecanplayinSijingPark.That’sSijingHospital.(呈现“泗泾医院”幻灯片)Ifyouaresick,youcangotoSijingHospital.WhocantellussomeotherplacesyouknowinSijing?学生介绍了他们熟悉的place后,老师顺势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T:InChinatherearemanybeautifulplaces.Todaylet’sfindsomeinterestingplacesonthemapofChina.随后,师生边看地图,边学习本课内容,单词新授帏幕就此拉开。【分析1】导入环节的作用有:1)激活思维。2)活跃气氛。3)激活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准备。本案例中,老师通过与学生自由谈话,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通过选择日常生活的一幕(HowdoyougotoSijingPark?)来回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从SijingPark引入place,开始切入到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说说其它学生熟悉的地方,激活了学生的旧知,为新地名的学习作了铺垫。一句“Let’sfindsomeinterestingplacesonthemapofChina.”正式开启了新授的大门。在导入阶段,教学过渡应该做到简捷、迅速,力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如果这时的教学过渡安排不合理,就会事倍功半。请看下面的例子。在一节主题为Fruit的课堂上,老师一开始播放一段听、做动作的录像,要求学生边看边学做,学生做得很投入,花时五分钟左右。可是正当学生期待老师讲授有关活动的知识时,老师却话题一转,进入另一个主题:“Boysandgirls,doyoulikeapples?”学生不得不把思维转向有关“Fruit”的知识上来。以上案例中,学生学做动作已花五分钟,而且与授课主题并无关联,这样的导入过渡安排费时又无效。导入过渡的设计,应从学生的经验、兴趣、认知规律出发,内容和方式应是学生可接受的、喜欢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兴趣和参与的冲动。课堂导入过渡设计时,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变化而变化,不能固定不变,关键是话题设计必须结合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又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如此,可以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和有效性。课堂教学导入过渡的方式有多种,如:图片导入、实物导入、自由交谈导入、游戏导入等。2.衔接语过渡衔接语也是过渡语,在英语课堂上,运用衔接语来过渡是最常用的一种过渡方式。它既能帮助学生回顾总结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又为下一个环节的引出作好铺垫。巧妙、自然、简约的衔接语可以起到承上启下、外显课堂推进过程的作用,让一堂课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片段2】本片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野餐时所需的食物名词后,引入野餐时的一些活动的动词词组。其教学过渡是如下设计的。T:Nowwehavegotacamera,apairofsunglasses,somebread…forthepicnic.Ifweareintheparknow,whatcanwedointhepark?S1:Wecanhaveabarbecue.S2:Wecanflyakite.T:Verygood.Ifyou’retired,youcanlieonthegrass.(多媒体配合出现相应的图片,引入相应的动词词组学习)【分析2】为了从名词学习过渡到动词词组学习,先是师生一起小结已学名词,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既然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可以在野餐时干什么?这样做运用质疑和设问方式过渡可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暗示了接下去的任务是有关动词词组的知识学习。其中的过渡语都是学生平时经常接触到的,易于理解。学生明白了老师的意图,意味着教学能在双边活动中展开,避免了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尴尬状态。衔接语也是课堂用语,考验的是教师的口语能力。衔接语力求简洁,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不要用复合句,尽量用简单句来描述。衔接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语言习得的学习环境,因为衔接语是在课程进行中,伴随着相应的情景产生的,它是师生互动的生动体现。衔接语的生成比预设的更为重要,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流动着的,教师要根据课堂生成的特点,随机应变,适时调控上课节奏,这对教师的临场发挥是一个考验。3.活动和练习过渡猜一猜游戏、竞赛、唱歌等活动以及一些口头、笔头练习是英语课中常见的学习形式,其中,有些活动练习是为了教学过渡而设计的。在单词教学时,常常用以旧引新的方式学习新单词。这种方式就是一种过渡。如果在“以旧引新”过程中,配以合适的情景复习旧单词,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新词的音、形、义,就更加显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了。在基于任务的学习方式中,教师会设计若干小任务,形成任务链,其中的某个小任务就是为了顺利过渡到后一个任务而设计的。【片段3】学生已学过driver和car,bus,train,motor-bike等交通工具,教师在本节课中要新授pilot,教师的过渡设计如下:T:Myfriendisadriver,butwhatkindofdriverishe?S3:Isheabusdriver?T:No,heisn’t.

S4:Isheataxidriver?T:No,heisn’t.S5:IsheatraindriverT:No,heisn’t.S6:Isheaplanedriver?T:Yes,youareright.Heisaplanedriverandwecancallhimapilot.【分析3】pilot也是一种driver,教师抓住这一个特征,利用Guessinggame的方式,恰当地设计了一个情景:让生猜猜我的朋友是哪种driver。由于学生对交通工具已熟练,所以学生有话可说。在猜的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相关单词的回忆,在学生绞尽脑汁终于猜出正确答案时,教师顺时推出“pilot”这个新单词。学生一定会对pilot的意义记忆深刻,因为这是学生经过反复探究得出的答案。Guessinggam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过渡方式。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深受学生喜欢,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片段4】本课的任务之一是完成“旅行计划”的制定。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计划里要填写什么内容。如果我直接告诉学生,则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训练。所以我安排了一个听力片段,作为过渡安排。内容如下:T:Alicelikestotravel.ShewantstogototheOceanParkinHongkong.NowsheisintheOceanPark.Butsheisn’thappy.Why?录音内容如下:I’mAlice.Iliketotravel.IwanttogotoOceanParkinHongkongthiswinterholiday.Iwanttowatchseaanimals.NowI’minOceanPark.ButI’mnothappy.Ihaven’tgotmuchmoney,only100Yuan.SoIcan’tgototheparkandwatchanimals.Ican’ttakeaphotobecausemycameraisathome.Imustgohomebytrainbecauseit’sverycheap.听后,老师启发学生得出:要旅行愉快,我们就要制定“旅行计划”。然后师生讨论,形成如下表格。travelplan1.Wheredoyouwanttogothiswinterholiday?

WestLake2.Withwho?

myfriends3.Whatcanyoudothere?

takeaphoto,rowaboat4.Howdoyougothere?

bytrain5.Whatdoyouneedforthetravel?

acamera,amap,2000yuan【分析4】“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途径。然而,“自主探究”不是“任意探究”,老师要提供探究的材料,探究的思路,才不至于使学生“盲目探究”以至无法探究。这个过渡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讨论Alice不快乐的原因,得出“计划”需要的内容,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学生动耳、动脑、开动思维、合作完成任务。设计这个听力作为过渡,“旅行计划”的推出就显得顺理成章,也为后续内容的展开打好了基础。4.示范过渡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小学英语课堂上常会出现游戏、比赛类活动。小学生活泼、好动,用“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很有效。但有时,一个好的游戏设计,由于教师对活动规则讲解的不清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造成活动开展不起来。请看下面的片段。【片段5】在学习了现在进行时句子后,教师设计了“拷贝不走样”的游戏。方法是第一个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人物和句子,做一个相应的动作,然后,依次往下传,由最后一个学生来汇报反馈,看哪组反应正确。一位教师是用较长的英语来讲解游戏规则的。Firstpleaselookatthesentence.Thenthefirstpupildoesanactionaccordingtothesentencetodescribethepupil’saction.Thenallofyouimitateonebyoneaccordingtothatpupil’saction.Thelastpupilgivesananswer.Let’sseewhichgroupisbest.【分析5】很显然,对于教师冗长的英语讲解很多学生没有理解,教学就不能持续、顺利展开。其实,在需要讲解比赛、游戏等活动规则、程序时完全可以用“直观示范”来进行。如上述“拷贝不走样”活动,教师让一个学生手持写有句子的纸板,教师看了以后做动作,然后依次传递下去,最后让学生上来反馈。经过这样细致的示范过渡以后,每位学生对于角色的任务就清晰了,在进行活动时就会有信心,学生的表达欲望就会增强。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这种示范过渡是必不可少的。把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一部分,与学生一起参与知识的学习会拉近师生间距离,培养师生感情,也是教师作为帮助者、促进者角色的体现。示范过渡可以运用的范围很广。如:学好新词后的造句、编儿歌、编对话、看图说话等。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渡的原则1.服务性教学过渡是教学的一部分,它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它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教师平稳地呈现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教学内容。教学过渡本身不是一个语言知识点,不是新授内容,但缺失了教学过渡,也就缺失了一堂课的有效性。2.直观性无论采用何种过渡方式,设计理念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必须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各种过渡方式都要明显地指向学生当前的求知状态、反映将要登场的新知。尽可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直观、形象活动形式来设计,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有效性不能“为了过渡而过渡”:单纯为了追求教学的整体性而设计一些无效的教学过渡。如同其它的教学手段一样,无论采用哪种过渡方式,最终都要为学习语言,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服务。新颖、巧妙的过渡能创设浓厚的英语学习情境,引领学生走入学习殿堂。五、结束语在青年教师的备课中,很少能看到把过渡语书写在教案上,教案中只有各个教学板块的简单罗列。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青年教师必须要认识到教学过渡对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性。在备课阶段,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的同时,就要考虑好前后二个环节如何有机联系起来,新的语言现象如何有层次地呈现出来,并把预设方案写下来。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把教学过渡作为一个重点观察点记录下来,深入研究一堂成功的课是如何巧妙处理教学过渡这个细节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是讲究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有效的过渡设计是一堂高质量课的保证。有效的过渡设计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恰当的过渡设计能够使整堂课丝丝入扣、浑然一体,也能使学生学得自然,教师教得顺畅。有效的教学过渡细节反映了教师良好的语言能力,体现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品质。参考文献:李力“‘Guessinggame’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一期朱浦《教学问题思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温满玉苏剑芳《小学英语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宋金山“两种课堂导入方式的效果与反思”,《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1期钱雨萍“试论小学英语课堂衔接语的有效性”,《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谢玉民“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应具备的几个特点”,《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60、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内容摘要:二期课改如火如荼进行已经五年了,种种课改新理念渐渐融入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中。然而,在种种课改新理念的驱使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渐渐暴露出这样一种现象:车轮滚得越来越快,学生却学得越来越浅,学生的阅读量显剧增加,阅读速度也有一定的提高,然而阅读能力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原因何在?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我们在课堂上该“滚”些什么?关键字:有感情朗读读写结合“咬文嚼字”今年是二期课改全面推行的第五个年头,“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这些老师口里曾经的热门词汇,随着二期课改深入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听上去渐渐不再让人觉得“耳目一新”。“长文短教”、“一课一教时”、“学会取舍”逐渐成为老师们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在种种课改新理念的驱使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渐渐暴露出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语文的车轮滚得越来越快,有的老师,有的学校甚至能在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将新课全部授完。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显得浮光掠影,学生学得太浅。表面上看学生的阅读量显剧增加,阅读速度也有一定的提高,然而阅读能力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能不能达到《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认识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具有独立阅读现代文的能力:能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见解,有个人的体验与发现;能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能运用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这一课程目标,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教学内容的增加。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学生阅读量,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新教材第十册为例,全书共40篇课文,8个综合练习,再加上14篇作文(8篇作文必写),全书共五万五千多字。而老教材全册书22篇课文,4个单元训练,6篇作文。单从数字我们不难看出,学生课内的阅读量可以说是翻了一倍。2、教学内容增加,而教学时间并没有相应增加,甚至有所减少。按照现行的学生作息时间表和课程安排的相关规定,一节课由原来的四十分钟减少为三十五分钟。而一周的阅读课课时仍然是每周五节。3、社会、学校、家庭对高教学质量的渴求。现阶段,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考试、分数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心目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为取得一个好成绩,必要的书面作业以及相应的习题训练是不可缺少的。考试前进行一系列的复习仍是多数老师的选择,这其实就无形中压挤了阅读课的教学时间。综上几点,老师们在各种压力下不得不把语文的“车轮”滚得快一点,以跟上二期课改的脚步。老师将“车轮”滚得越来越快,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相应地提高呢?不尽然,我从平时的观察中发现,学生的阅读主要仍然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阅读抓不住重要信息;第二,阅读文章时不注重前后内容的联系,缺乏对内容进行整体思考的习惯;第三,品评、感悟文字的能力尤为缺乏;第四,阅读能力两极分化严重。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来自我们的阅读课教学,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我提出应让语文课堂的“车轮”滚得慢一点,慢一点,再慢一点!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滚”些什么呢?一、语文的“车轮”滚慢一点,多花点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地朗读,让学生在感悟中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学习语言是多么重要,汉语也是最适宜朗读的语言。《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一二年级能自主朗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不唱读、不顿读,能按标点停顿;能读出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的语气。朗读时音量适中。三到五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诚然,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的形式也非常多样化,老师引读,生个别读,分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很多的读都有“为读而读”、“为表演而读”的嫌疑,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可以听到老师这样的朗读指导:“你能读出洛迪的勇敢吗?”(第九册第7课《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你能把‘爱国’、‘杰出’这两个词读得重一点吗?”(第九册39《詹天佑》)。在老师的授意下,学生抓住了一个词或一句话,可丢掉的却是整篇文章的情感。这样读出的感情只是通过不停地变换语气和语调表现出来的,而非情由心生,情感的自然流露,久而久之,学生对朗读失去了兴趣。课堂上,老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提到朗读,一部分同学永远低着头,一部分同学“翘首企盼”着其他同学,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而且每次都是几张老面孔)举起手。齐读时,更是面无表情,味同咀蜡。显然,这样的朗读训练是无效的,这样的朗读也是无效的。究其原因?恐怕与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密切相关。有感情朗读课文和感悟文本是语文课堂“语文味”的重要标志,也是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外在表征。同时这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读中悟,悟促读”。如何有效地结合两者,这里我想结合这样两个教学片段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记得我曾经这样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九册38课)中的一个片段:……生(自由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师:读了课文,你能说说此时此刻,我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吗?生:我一定非常伤心。生:我的心情一定非常悲痛。生:我一定感到非常悲伤。师:是呀!你能带着悲伤的心情读好这句话吗?指名个别读。生齐读。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朗读训练,于永正老师却是这样指导的:(摘自《好课是这样炼成的》)……生(自由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师:第一段最后一句是比较难读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生第二次读)师:(学习完“囫囵吞枣的故事”之后)可是,伯父不幸逝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得不到他的爱抚和谆谆教导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我想大家现在的理解比刚才更深刻了。(生第三次读)师:(学习完“帮助受伤的车夫的故事”之后)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心地善良,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慈祥、善良的伯父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我相信你的体会会更深刻。(生第四次读)师:(学习完“自己重病,但仍关心下人的故事”之后),可是,伯父不幸去世了,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伯父去世了!从此以后,周晔再也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她怎能不万分悲痛呢!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读这句话,用你们的心去体会。(生第五次读)……在于老师的朗读指导中,老师并没有提到“悲伤”二字,但学生的朗读却是情真意切。笔者认为老师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准确把握文本内涵,体验文本的情感是让我们的朗读训练有效的关键。当学生真正走到文字的背后,走进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世界,随作者或主人公高兴而高兴,随作者或主人公悲伤而悲伤,随作者或主人公激动而激动,即使缺少一些朗读的技巧,学生的朗读也一定让听者“心悦诚服”。可见,情感的共鸣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二、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多点时间师生共同“咬文嚼字”,品词析句。语文最大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给人美的享受和想象的空间,通过学习语文,让人掌握说和写的能力。然而,如今很多的语文课堂上,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语文课堂上,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结构明了,重难点突出,但总给人一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感觉。究其原因?作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缺乏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我们的语文课上得慢一点,留点时间让学生读熟读透文本,体会文本的内涵和情感,静下心来寻“文”找“字”,说“文”论“字”,感“文”悟“字”。去年,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唯一的听众》(第10册第31课)。<教学实录>……(媒体出示:悠)指名读齐读(媒体出示:悠悠的小令)师:小令即小曲,悠悠的小令听起来让人感到?生:使人陶醉。师:悠悠的小令,就是慢悠悠,身心放松,让人感到舒适、美妙的音乐。齐读词组师:将这个词放到句子中,(出示: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指名读师:要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将课文前一句话联系起来。(出示: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吗?生:前面写静,后面写沙沙的足音。师:这叫反衬。用沙沙的足音反衬林子的静举例:教室里特别静,静得。师:还有什么发现吗?生:“悠悠”、“沙沙”运用了叠词。师:大家听一下,我这样写“沙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生:不可以,用“沙沙沙”的足音说明人很多,而这里说林子里静极了。师:“沙沙沙”可以说林子里人很多,也可以是说脚步非常的(生:快)师:快速的脚步能说是小令吗?(生摇头)师:所以说: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语言对称,非常之美。师:那如果说,老师把“沙沙”改成“噔噔”,噔噔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可以吗?生:“噔噔”让人觉得脚步声很沉重,就没有“悠悠”的小令,舒适、轻松的感觉了。(师:啊!体会得好)生:“噔噔”这样写脚步声就不美了,而后面是很美的“悠悠的小令”。师:多一个字就不美了,改一个词也不美了,这里用“沙沙”最恰当。好!我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这个优美的句子。……一句简简单单写景的句子,两个普普通通的象声词,在薛老师读来,却是那么的美,有着那么丰富的内涵。找准了品词析句的切入点,用对比这个最好的“咀嚼”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咬文嚼字”,不仅仅是懂得了这里用“沙沙”有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感情!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想一想,我们的学生能经常接受这样的熏陶,何愁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呢?三、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留给学生一些动笔的时间,让“读写结合”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平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注重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那些被选为教材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在遣词造句上,在描写技巧上,在文道统一上都具有代表性,只要老师静心研究教材,解读文本,抓住文本的特点,细心揣摩,精心设计,可以说每篇课文都能挖掘出“读写结合点”。如何扎扎实实地读,踏踏实实地写?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读写结合”,先读而后写,只有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才能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有话可写。2、明确“写”的要求,从大的方面讲,不同学年段,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同样的内容,对于写的要求应该有所区别。从小的方面讲,每一次的写的训练老师想让学生有什么收获,这是老师在设计“读写结合”练习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单纯为了动笔而写,“读写结合”就没有任何意义了。3、“读写结合”的训练应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心,促进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我教学《宽容》(第10册第24课)一文,文章一个突出的写作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非常生动,凸显出写好人物对话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先以描写妻和“我”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为突破口,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读、悟、再读,体会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又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读懂护士在妻和“我”截然不同的态度中情绪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白宽容带给人快乐,带给人自信,带给人力量。然后让学生回过头整体解读文本,师生共同总结出写好人物对话描写的方法((1)人物对话要注意分段;(2)要写好提示语,要有变化(提示语在中间的形式至少要用一处,无提示语的形式只能用一次);(3)在提示语中,加入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4)适当地运用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语。)。最后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安排了这样的写话练习:一天上班高峰时,在一辆公交车上,人们都抢着去上班,由于人太多,一位西装打扮的年轻男士挤了一下一位穿着漂亮的时髦女士,争吵了起来。(女青年):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男青年):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女青年):哎,你挤着我了,你还有理啦!(男青年):来劲了,是吗?(我)在这节课进行“读写结合”练习设计时,素材上我选取了和文章中心相吻合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一个片段。训练点上我选择让学生补充人物对话的提示语(或填前面,或填后面,或填中间),锻炼和提高学生描写人物对话的能力。最后在现场的“我”将如何劝解?则将学生的思考点放在了对文章中心的把握上,学生可以用课前收集的有关宽容的名人名言或课文中的话来完成。四、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多点时间关注班级的中差生,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学习能力。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必然存在差异,有能力方面的,有知识基础方面的,有思维方式上得,有性格方面的,有学习习惯方面的。因为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的反应时间,思考的深度也是存在差异的。然而,在“一课一教时”的课改压力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流畅性,老师不得不依赖一部分基础好的同学的密切配合,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这一现象尤为突出。这部分同学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知识的准备让他们能很快突破课堂上得重点、难点,明白老师的意图,达成老师的教学目标。课堂也逐渐成为这部分同学的“舞台”,而中差生逐渐沦为课堂的“看客”、“忠实的听众和观众”。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老师的眼界是不是应该更宽阔些?眼里不仅有你,有我,也有他。1、关注中差生,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教育应面向全体”,二期课改倡导“以生为本”,这里的生应是全体学生,而非优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目光、注意力都放在几个优生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锻炼下得到迅速提高,而其中许多的机会正是“霸占”了中差生的,试问,教育的公平性何在?一句实在话,“好学生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中差生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才是衡量一个老师优秀与否的标准。2、关注中差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一个班级的学习成绩往往呈正态分布。这也提示我们,提高中差生的学习能力就等于提高班级的整体学习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关注中差生”不沦为一句空口号呢?我以为:1、抓好学生的预习工作。首先,老师应明确预习要求。读,于永正老师曾提出“书不读熟不开讲”,课前预习将课文读通,读流利,熟悉课文内容,对自己很快进入课堂的角色将起很大的帮助。写,通过查字典,自主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思,在预习时,或针对课题,或针对文中的一句话,或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对于中差生,扎实的预习对提高他们的听课效率和激发他们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尤其要加强对他们的预习指导,可以让他们的预习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完成。其次,加强预习的检查,平时,老师应将预习作业作为一个常规作业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的问题,将这些问题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高效地帮助学生“解惑”。2、精心备课,在问题导入和练习设计上,多为中差生着想。在课堂教学中,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就一些重点内容将发言的话筒多传递给中差生,而一些难点问题,可以选择优生示范回答,中差生模仿回答,让中差生从模仿回答最终走向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老师应毫不吝啬地,甚至“过分”地把表扬声送给他们,潜移默化中,让他们也掌握一些正确的表达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3、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消除中差生“怕说错”的心理障碍。中差生不敢发言,并不是他们没有想法,很大原因是胆小,对自己的思考不够自信,怕说错,或者是想到了但不知怎样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进行一些个别辅导。这时,我们应将这样的机会留给中差生,蹲下身子,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私下”帮助他们表达,鼓励他们积极举手,相信,他们也会成为举手积极的好学生。4、重视补缺拉差,鼓励优于“处罚”。作业是语文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中差生,从作业的完成,批改,到订正都应是老师关注的重点,他们作业中暴露的问题就是老师应该在反馈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学习基础等原因,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跟不上其他同学,针对这部分同学的补缺拉差,老师则需多花时间和精力,而更重要的是耐心和鼓励,一味地斥责,甚至“处罚”,只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语文课,就应该上出“语文味”。朴实,真实,扎实,是语文课堂的本真。而扎实必须扎准,扎稳,让语文的“车轮”滚得慢一点,不要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的流程,要让孩子们在朴实中透过文字的“窗口”欣赏到语文世界的“美景”;不要过于关注教学环节,要让孩子们在真实中享受学习的过程和乐趣;不要过于关注是不是能完成教学任务,要让孩子们在扎实中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们,让我们摒弃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53、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新课改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力求布置的作业是有效的,对学生是有帮助,能促进学生成长的,这些观点成为大家的共识。因为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拓展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那么,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作业设计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呢?这是我近些年里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思考并加以实践探究的问题,我的体会是: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作业层次性。面对一个班的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作为教师必须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体现层次性。1、根据学生差异,设计梯度作业。针对学生差异,我将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几个组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如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允许他们只做基础性练习,选择做一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余力的可以做难度较大的练习。同样,练习的要求也改变“一刀切”的做法,实现灵活控制。如背诵《桂林山水》,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选择其中一段背下来。这样设计练习能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所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2、根据学生所长,设计自主作业。每个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