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3、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二、教学重点:“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写法。三、教学难点: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四、教学措施: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五、课时安排:3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老式。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怎样,均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种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倡导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后来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后来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专家、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并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三、解题。《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说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此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说和讲解,因而对此类文体,都可按“讲解……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讲解有关“从师”的道理。四、教师范读课文。五、学生初读课文。1、初步理解各段基本内容;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无论地位高下,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原则,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管其地位高下和年龄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当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管其地位高下和年龄大小。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亲密关系的句子,并解释阐明。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这一句是从背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当从师学习。2、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这一句包括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这一句是深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论述。八、研读第1段。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诵时力争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重点理解:(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因此古:用来……的凭借今:因果关系连词从而古:跟从……并且今:连词,表到达果或目的。即因此、就(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者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择师的原则——“道”在即师在(最终一句)。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括“仁”、“义”等详细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4、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重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论述,这是为何?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重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九: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索下列问题: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2、本段重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措施?二、研读第2段。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络的?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背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阐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措施?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疑问语气为子择师
自身耻师
小学而大遗
肯定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挖苦语气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波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终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重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阐明理由。重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并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颖,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此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应,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对的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4、词句辨析。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风尚)吾师道也
(道理)师道之不复
(风尚)惑而不从师
(老师)吾师道也
(学习)师道之不复
(从师)不耻相师
(学习)5、古今异义词辨析。众人古:一般的人今:许多人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6、重点句子解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三、学生诵读本段,要注意读出几种不一样的语气。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索: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措施?二、研读第3段。1、提醒如下: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深入批判。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阐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线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老式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奉献。三、研读第4段:1、作者为何夸奖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深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达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称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目前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称于“来”。)四、学生诵读第3、4段。五、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无关系?文中有无这方面的表达?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倡导恢复古文的老式,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后来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达对古文的推崇,阐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老式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六、根据以上问题深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种解放,倡导古文,反对骈体文。倡导尊师重道。写作目的,推进古文运动七、总结全文构造、写法。板书设计破正
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立反
士大夫耻学于师
(背面现象)
(破)结对
(三层对比)合比
孔子从师的言行
(正面实例)
(立)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附:《师说》巩固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⑵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犹且从师而问焉()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⑺士大夫之族()()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⑼圣人无常师()⑽术业有专攻()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⑿余嘉其能行古道()⒀作《师说》以贻之()()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⑵或师焉,或不焉()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彼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吾从而师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认为圣,愚人之所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句中义:今义:)⑵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义:今义:)6.文学常识填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管理(西安欧亚学院)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西安欧亚学院
- (2024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一单元 我是自己的主人 第三课 生活中的“雷区”第3框 学会拒绝教学实录 人民版
- 甘肃省武威第十一中学九年级信息技术 制作形变动画教学实录1
- 2023年水解弹性蛋白项目融资渠道探索
- 拉珠卷帘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3年B119型一氧化碳高温变换催化剂项目融资渠道探索
- 浙江省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人教)1.1《亚非大河文明》 教学实录2
- 煤和煤的综合利用 教学实录
-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生命科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泰山学院《财务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总结分析报告
- 网络公德报告
- 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及其发展途径
- 殡葬行业的风险分析
- 下肢静脉血栓个案查房
- 《腰椎穿刺术》课件
-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卷+
- 拆迁赔偿保密协议
- 四年级艺术测评美术素养考试试题
- 办税服务外包投标方案(完整版)
- 电动葫芦作业吊装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