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治-柳国胜_第1页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治-柳国胜_第2页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治-柳国胜_第3页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治-柳国胜_第4页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治-柳国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治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柳国胜早产儿

早产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早产的发生与胎儿发育情况、母亲疾病发生、胎盘、胎膜、脐带的异常关系密切,由于其自身组织器官发育的不成熟,机体基础情况差,出生后往往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出现多种早产儿并发症,提高其存活率和存活质量是围产工作的极其重要任务。早产儿的发生率显著上升早产儿病死率占新生儿病死率的36.5%,早产儿的死亡风险是足月儿的3倍美国2005年的早产儿发生率是12.7%,而1990年只有10.6%,上升了20%2005年中国早产儿发生率7.76%GA≤32W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极高,62.4%发生在出生后2周内。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至今无统一的

概念和诊断标准美国儿科医师协会(2003):胃潴留量是前2~3次喂奶量1/4~1/2

,胃内胆汁潴留或呕吐,临床症状加重呼吸暂停↑,心率↓,血便,腹胀或腹部颜色变化;中国大多数研究(2000,邵肖梅):频繁呕吐≥

3次/d,奶量不增或减少>3d,胃潴留量≥1/3前次奶量;C.Costalos(希腊,2001):胃潴留量是前4小时喂奶量的1/2,或腹围↑2cm;CurryJI(2004,英国):频繁呕吐3次/d以上,胃潴留量超过前次喂奶量1/3

,奶量增加困难或持续减少超过3d,腹胀,腹围增加超过3cm;HAly(2007美国):胃潴留量>30%前6h奶量。2011实用新生儿学大量胃的残留、腹胀和NEC的前驱症状,但是缺乏普遍一致的诊断标准临床评估---体格检查:腹胀、触痛、肠鸣音是否存在与性质;临床评估---每次喂奶前抽出的为残留液的量和性质、呕吐和大便性状的改变临床评估---反复的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经皮氧饱和度降低和精神萎靡等2004美国UCSFMedical

Center喂养不耐受的信号包括:胃潴留或呕吐腹胀血便(潜血)稀便或腹泻代谢性酸中毒体温不稳定呼吸暂停反复发作高血糖症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胎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30W55.5%≤32W50.3%≤34W≤37W23.9%13.9%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体重喂养不耐受发病率≤1000g≤1500个≤2000g≤2500g93.7%57.8%13.7%9.3%以上数据表明,胎龄越小,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越高,NICU的大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明显落后于相应胎龄出生的新生儿,即发生宫外生长延迟。喂养不耐受与宫外发育落后

直接导致早产儿营养不良不利于早产儿近期疾病的转归生后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延迟同时也对远期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大脑重量降低、脑细胞数量减少、运动协调能力降低,关键期的营养不良可造成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永久性损害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营养和生长发育状况与某些成年人疾病显著相关喂养不耐受的因素喂养不耐受胃肠道不成熟解剖结构运动功能消化吸收......出生前后因素围生期窒息,机械通气,败血症......药物因素:吗啡降低肠收缩运动,茶碱类增加食道返流.....

神经调节不成熟解剖结构优先发育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胃肠激素分泌不足胃肠道动力不足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喂养不耐受的病因早产儿胃肠道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

胃肠道不仅仅是一个消化吸收营养的组织器官,同时也要完成许多内分泌、神经、免疫功能胚胎4周时,消化道开始分化形成原始消化管,原始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后肠随着发育过程不断进展,前肠分化为咽、食管、胃、总胆管开口以上的十二指肠以及肝、胆囊、和胰腺。中肠分化为总胆管开口以下的小肠以及盲肠、阑尾、升结肠和右2/3横结肠。后肠分化为左1/3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上段在胎龄15周时,肠道的长度已经达到足月儿的平均长度约275cm左右胎龄16周时,微绒毛已经覆盖小肠粘膜上皮,小肠表面的吸收面积迅速增大到约2.0×105cm2,相当于网球场的大小早产儿胃肠道运动发育不完善

单发吞咽动作在胚胎发育的第11周就已经出现胎龄20周的胎儿已出现非营养性吸吮动作有节律的吞咽直到胚胎发育的晚期才建立胎儿的吞咽主要以“活动—静息”方式进行,在活动阶段吞咽相关肌肉的收缩频率达到2~4次/s,使食物进入食管;在静息阶段,主要是食管中、下段肌肉的收缩,使食物进入胃腔小于32周的小早产儿,与34周以上的早产儿或足月儿相比吸吮力弱,吞咽不协调早产儿胃肠道运动发育不完善早产儿的食管括约肌的传导速度比足月儿要慢,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也是比较低的,表现为非蠕动性的食管运动,不能有效地将食物推进早产儿食管下段括约肌的静止压力只有4mmhg,足月儿是18mmhg,增加腹压,易发生胃食道返流(GER),反射性引起呼吸暂停早产儿胃排空延迟。人胎儿胃的蠕动在发育到20~25周开始出现,到30~31周开始有胃的排空,早产儿胃的排空速度与足月儿相比要慢许多,容易出现胃内容物的潴留胃的排空一方面与胃肠动力关系密切,另一方面也与胃内液体的渗透压、浓度有关早产儿胃肠道运动发育不完善发育到第11周时就已经开始小肠的收缩,有效的肠蠕动开始于胚胎发育中期胎龄28周以前小肠的蠕动是非常缓慢地,27~30周胎龄时蠕动是无序的混乱的胎龄33~34周代表胃肠运动功能逐渐成熟的消化间期移行运动复合波(MMC)出现随着胎龄的增大,小肠运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逐渐增加,出现向前推进的活动足月时才可测得清晰的Ⅰ、Ⅱ、Ⅲ时相的移动性的运动复合波,标志着胃肠运动功能逐渐成熟早产儿消化吸收功能发育不完善

壁细胞出现于第11周的胚胎盐酸的分泌直到32周末才开始小于32周的早产儿胃酸的分泌是非常有限的,生后24~48h胃内的PH大概是5.5~7.0,(而足月儿胃内的PH是2.0~3.0)早产儿生后从第一周到第四周,在胃泌素等的刺激下,胃酸的分泌成倍增加,胃酸被认为是胃肠道防御微生物侵害的第一道防线早产儿消化吸收功能发育不完善胃腺主细胞能分泌胃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原样物质,早在胚胎第8~9周胃壁内的主细胞就能分泌这两种物质,而且发现粘膜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也能够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分泌后必须等待盐酸的活化才能发挥分解蛋白质的作用蛋白质在胃的酸性环境中开始水解,通过远端肠道内的不同的蛋白酶进一步分解代谢与胃酸的分泌是非常相似的,胎龄24周已经可以检测到肠激酶,但是活性仅相当于足月儿的25%,由此限制了蛋白质的消化早产儿消化吸收功能发育不完善早产儿开始进食后,食物刺激小肠粘膜上皮分泌肠激酶,肠激酶进一步催化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转化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经过肠腔内的消化,小分子多肽和氨基酸通过微绒毛毛细血管吸收和转运,蛋白酶通常在胎龄24周就已出现,且具有完整的功能Mihatsch等应用早产儿水解蛋白配方奶和早产儿标准配方奶进行临床试验表明含有水解蛋白的配方奶比普通的配方奶更容易消化吸收,明显缩短达到全胃肠营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早产儿消化吸收功能发育不完善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肝内胆汁酸的合成和回肠内胆汁酸的再吸收都很低,十二指肠内的胆汁酸浓度也是很低的,影响脂肪的吸收给予极低出生体重儿少量的肠内喂养或静脉营养,脂肪酸摄入不足,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不足,在神经组织的形成、炎症反应方面往往造成潜在的严重后果早产儿体内的蔗糖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的活性已经接近足月儿,而乳糖酶的活性在生后24~40周迅速升高,接受早期肠内喂养的早产儿生后10天、28天,乳糖酶的活性分别提高60%和100%早产儿胃肠道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胃肠道神经系统的形态发生始于胎龄4周许8~9周时已经形成了肌层神经丛,2~3周后形成粘膜下神经丛,到胎龄12~14周时直肠内神经丛发育完成大多数的肠内神经递质和胃肠激素如5-TH、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胃泌素、生长抑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等至胎龄24周时已经能够检测到胎龄25周时才能检测到胃肠运动的信号肠内神经与效应器的联系到26周时完成随后肠内神经细胞继续分化直至2岁时完成调节其他激素释放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运动营养作用胃肠激素由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分泌、和吸收。两种常见胃肠激素的研究进展血管活性肠肽(VIP)的研究进展胃动素(MOT)的研究进展1972年,由Said和Mutt首先将其从猪小肠中分离出来1967年,Said等首先发现猪肺的提取物含有很强的血管活性物质VIP的发现和分离VIP在体内分布VIP在体内分布极其广泛,分布于胃、肠、胰、呼吸道、肺、肾上腺、泌尿生殖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但以神经系统和胃肠道浓度最高。胃底十二指肠食管胰腺少量分布空肠回肠直肠大量分布主要活性成分为V7-28,是一种代谢不稳定多肽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结构很相似

VIP及其受体的cDNA基因已经被克隆并表达

VIP受体(VIP-R)是一种与G蛋白偶联7次的跨膜糖蛋白

4123VIP活性结构和受体国际药理学协会对VIP的受体进行了同一命名,分别VPAC1、VPAC2、PAC1。VIP与VPAC1和VPAC2的亲和力较高,而与PAC1则没有明显的亲和力

VIP分泌机制及其调节

VIP分泌机制及其调节结肠直肠肌间神经细胞分泌VIP高渗氯化钠

食物的机械性刺激

副交感神经使静脉血中VIP水平和颌下腺分泌液中VIP含量升高

血管活性肠肽在消化道的生理作用4.促进胰液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释放5.胚胎期促进消化道上皮生长,肠管淋巴组织的发育和成熟。1.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2.抑制胃收缩促进胃的受容性扩张3.抑制水和氨基酸的吸收,调节肠道粘膜的渗透性抑制直肠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VIP有营养肠道的作用VIP血管活性肠肽的产生VIP开始出现于第10周的人的胚胎VIP的分泌最早是在肌间神经丛妊娠第25~30周时则主要由粘膜下神经丛分泌,此时分泌的激素可能调节位于粘膜下层腺细胞的分泌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升高,出生时已达成人水平。动物试验证实小肠粘膜内VIP受体数量与场内摄入奶量呈正相关VIPVIP喂养不耐受与血管活性肠肽的关系?喂养不耐受的动物模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胃动素(MOT)的发现和分离

胃动素首次由J.C.Brown于1970年在狗的十二指肠提取液中发现。胃动素结构是在VictorMutt实验室在纯化一段猪小肠中的胆囊收缩索(CCK)的时候确定。

由小肠上皮内的是细胞嗜铬产生的,由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研究发现8-11周的小胎儿已经可以检测到胃动素细胞,12-15周胎龄的胎儿胃动素的分布与成人是相似的。胃动素受体在十二指肠和胃中的肠内神经、平滑肌、消化道迷走神经末端均有较高的浓度。胃动素(MOT)胃动素的分泌机制及其调节

胃动素是唯一的一个在消化间期周期性释放的胃肠激素在空腹状态下,胃动素每80~120分钟周期性分泌,介导从胃到小肠的移行复合运动第三期进餐后经2~8小时(由进食的量和性质决定)其分泌高峰逐渐降为正常,同时消化道转为进餐后运动模式胃动素细胞根据生物钟的信号特点周期性的释放胃动素多肽进入机体循环中。

胃动素的生理作用促进胃蛋白酶和胰液的分泌作为中枢神经递质参与长期的能量调节增加直肠的顺应性增加直肠内容积诱导LES的局部紧张性收缩诱导MMC,促进胃十二指肠排空诱导胆囊的排空MOT胃动素细胞出现在胎龄12~15周的胎儿小肠上皮内,分布与成人相似随着胎龄的增大,血浆MOT水平逐渐升高MOT启动MMC,其锋浓度与MMCⅢ同时出现MOT水平反映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和神经元生长发育水平早产儿血浆MOT水平与胃肠道发育成熟的关系早产儿血浆VIP、MOT水平与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1了解早产儿生后14天内VIP、MOT水平变化趋势2探讨VIP、MOT水平变化与喂养不耐受的关系3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对象和方法纳入标准1.2008.10--2009.4我院和顺德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胎龄<37周)早产儿;

2.符合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频繁呕吐≥

3次/d,奶量不增或减少>3d,胃潴留量≥1/3前次奶量(中华儿科杂志,2000,邵肖梅);3.生后12h入院,住院时间≥14天。排除标准:1.先天消化道畸形;2.确诊的NEC患儿;研究对象和方法试验分组:根据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分为:喂养不耐受组(FI)53例和喂养耐受组(FT)59例每组根据胎龄个分为三个亚组即:GA≤32W(a亚组)FIa:23例,FTa:11例32W<GA≤34W(b亚组)FIb:20例,FTb:21例34W<GA<37W(c亚组)FIc:10例,FTc:27例收集临床病例的一般情况分组GA≤32W32WGA≤34W34W<GA<37W喂养不耐受组232010喂养耐受组112127合计344147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67.6%48.8%37.0%产前因素:其中窒息32例,产前使用GCs54例,母体异常14例,胎膜早破44例,羊水异常18例,脐带异常28例,剖腹产66例;生后因素:高胆47例,围生期感染47例,贫血66例RDS27例,使用PS34例,机械通气16例标本采集及处理112例早产儿均于出生后12h内入院,喂奶前,空腹条件下抽取静脉血2ml,注入预冷的含有7.5%草酸钠(EDTA-Na2)30µl和抑肽酶40µl的试管中,混匀,4.0℃3000rpm离心10min,分离血浆1ml,在-80.0℃保存。全部标本收齐后,提取后测定:取血浆1ml,缓慢加入4.0℃预冷的丙酮2ml混匀,4.0℃3000rpm离心15min,将上清液倒入西林瓶中,置于空调下吹干。测定前用缓冲液0.5ml溶解。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VIP、MOT水平。(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40技术路线FI组FIaFIbFIcFT组FTaFTbFTc新生儿空腹静脉血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VIP、MOT水平研究对象和方法统计学方法组间对比应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多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均值±标准差(x±s),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а=0.05作为检验水准。研究结果FT组和FI组生后14天血浆VIP水平变化趋势的比较(x±s)测量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20.77,P=0.000)测量时间与血浆VIP水平之间交互效应也有统计学(F=13.89,P=0.000)VIP水平在生后14天内呈线性变化(F=23.54,P=0.000)两组间血浆VIP水平不同,FI组低于FT组(F=71.21,P=0.000)分组例数d1d4d7d14FT组59197.3±63.2194.8±30.7204.6±34.1202.2±47.6FI组53128.6±45.5143.5±32.4165.8±30.5198.4±40.8研究结果生后14天血浆VIP水平变化趋势的比较

d14d7d4d1测量时间200180160140120VIP(pg/ml)FTFIFT组和FI组生后14天内呈线性变化,但变化的幅度和趋势不一样,FI组在每个测量时间点的血浆VIP水平均低于FT组。

研究结果FT组和FI组生后14天血浆MOT水平变化趋势的比较(x±s)测量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541.77,P=0.000)测量时间与血浆MOT水平变化趋势之间交互效应无统计学(F=2.14,P=0.095)MOT水平在生后14天内呈线性变化(F=819.97,P=0.000)两组间血浆MOT水平不同,FI组低于FT组(F=43.84,P=0.000)分组例数d1d4d7d14FT组59208.5±52.2268.0±62.0337.8±64.3202.2±47.6FI组53142.3±50.1173.4±46.3267.8±80.5365.2±109.9研究结果生后14天血浆MOT水平变化趋势的比较

d14d7d4d1测量时间400300200100MOT(pg/ml)FT组FI组

FT组和FI组在生后14天内均呈线性增加,变化的趋势相同,但每个测量时间点的血浆MOT水平FI组均低于FT组。研究结果

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第一天血浆VIP、MOT水平比较(X±Spg/ml)

胎龄例数VIPMOTGA≤32W34117.7±25.0143.6±58.532W<GA≤34W41135.0±30.8169.5±32.934W<GA<37W37241.0±47.9221.0±52.3各个胎龄组间的VIP水平差别(F=125.95,

P<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