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有进有退方能通达(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有进有退方能通达(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有进有退方能通达(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有进有退方能通达(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有进有退方能通达(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有进有退,方能通达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唐尚珺从2009年开始踏上高考之路,此后十二年间,一直在为自己的清华梦而努力,哪怕中间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他也选择再度高考。到2021年,33岁的唐尚珺已经复读了十二年,在第13次的高考中取得了591分,与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隔着90来分的距离……在如今多元化的价值观下,网络上针对唐尚珺的争论变得扑朔迷离∶赞成他的人,佩服其堂吉诃德式的执着--为心中理想承受巨大压力而无怨无悔;反对他的人则认为他的执着早已扭曲为偏执,似乎是在借高考来递避成长过程中应该担负的责任。这到底是一位理想主义的勇士,还是懦夫?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如何看待以上看法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写作。有人说,要有朋友,一定要学会忍让;有人说,处处忍让,会导致失去朋友。请写一篇文章,可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自定文体;(3)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孙子兵法》: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大意是说,不可以被战胜的原因,是因为做好了防守的准备;可以战胜对方的原因,是因为具备进攻的条件。防守,是由于自己实力不强,取胜条件不充分;进攻,是由于自己实力强大,条件充裕,举兵必克。善于防守的人,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使敌人措手不及。因此,善攻善守的人,既能有效地保全自己,又能获取全面的胜利。材料二:进攻和防守是战争和竞技中的两种基本态势。其实人生也有两种基本态势:一是进攻型人生,一是防守型人生。进攻型人生,不甘于平凡,主动进取,勇猛强悍,但往往会走向激进与极端。防守型人生,低调不张扬,沉稳隐忍,居安思危,但往往会陷入保守与被动。读了上述材料,在奋进新百年、共筑新伟业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新青年的你对“人生的进攻和防守”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例文:明尺度,知进退万物都有尺度,在这个度以内,我们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东西,可如果超过了这个度,我们又该怎么做呢?最近,一名考生火了,因为他已经三十三岁了,从零九年到二零二一年,他连续参加了十三次高考,先后考上了“985”、“211”等多所重点高校,但他最终都放弃了,因为他的目标是中国科技大学,为此他奋斗了十三年。对于这件事,网上有各种评论。有人认为,这是对梦想的一种坚持,拼搏和不放弃,这种精神值得学习。能坚持本心的人本来就很了不起,更何况他一坚持就是十三年,这种毅力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反对他这样的行为,认为这样做太固执了。的确,从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少年,到现在三十岁余的大叔,十多年都在为同一件事奋斗,而人生并不是只做一件事,他在读书的同时,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比如家庭生活状况、经济问题、成家立业等问题,更何况在这十数年期间,不是没有考取,但他只是坚持己见,未免有执拗之嫌,因此,有些人是反对这样做的。以上这两种意见各有各的道理,毕竟本来也没有明确的对错,但在我看来,我是同样不支持他这样长期坚持复读行为的。都说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以后的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但它并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事实上就算我们考试失利,以后的人生道路就一定是遭受了重大的挫折的吗?没有了光明了吗?不是,并不是的。只能说高考是我们通往成功的一条捷径,但不是唯一的一条路,往后的人生那么长,谁又说得准一定是怎么样呢?这个考生花费了十多年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值得这样做吗?在最好的年纪选择奋斗这本身没什么错,可若是将十余年的青春全浪费在上面,未免有些可惜。十来年的时间里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与朋友聊天逛街,自己创业……人生那么美好,为什么要花那么久时间实现一个理想呢?有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也要为自己的亲人多想一想,他家在农村,家庭并不富裕,这么多年读书一定花费不少钱,这也是父母不小的负担。反之,他若早点工作,也可为家庭多些贡献、为父母多尽些孝心。所以,人生的道路很长,其中或许会渗杂遗憾和后悔,或许会充满成功和喜悦,可就是这些不完美与完美,才铸造了我们多彩绚烂的人生。多一点思考,才能减少一些损失,多一点奉献;有时候,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前方的道路上,也一定会有你创造的更美好的风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主要写唐尚珺为考清华,连续参加13次高考,中间考上过一些较好的大学,但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材料第二段是针对唐尚珺的事件引发的讨论。一部分人赞成他的执著,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的执著有些偏执,借高考来逃避一些成长过程当中的责任。那么,他究竟是一位勇士还是懦夫呢?写作任务是,需要考生以高中生的身份,去谈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你对唐尚珺的做法有什么样的看法。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支持第二种看法。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考上名校即使有更大的成功概率,也并不意味着考上名校就一定会出人头地,大多数名校毕业生也是平凡世界的普通人。更何况,在实现“个人价值”路径丰富多元的当下,成功也并非只有“上名校”这一条道路。那种认为“考入名校就前途无量,考不上名校就没有出头之日”的陈旧、滞后的观念,显然需要重塑和更新。无限放大名校的光环效应,不仅加剧了全社会的教育焦虑,也会导致只重视考试成绩却忽视孩子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情况,久而久之会让学生们患上“空心病”—不能清楚地认识和发现自己。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与特长,只懂得“考高分、进名校、当人上人”,却失去了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明朗的心态,最终不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究竟是什么。一条路走到底的“复读12年只想上清华”的唐尚珺,错得让人五味杂陈。如果你认可第一种观点,需要注意在论述分析的过程中严谨一些,可以支持他的这种执著精神,但是还要注意“迂回”,不要“总撞南墙总也不回头”。什么事情都可以转念一想,都可以有另外的出路。写作时,可以从唐尚珺的事件概括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针对观点进行分析;分析时注意层次性;最后,再照应开篇。立意:1.如此偏执当休矣。2.名校情结不可助长。3.弄清学习的本质。4.人更应该看重自己的社会价值。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从交朋友的角度,阐述了对“忍让”的不同理解。其中,第一种观点强调要学会忍让,这里的忍让指的是谦让精神,更多的是用在面对他人、面对功劳、面对名利、面对收获、面对自己的强项、面对自己的优势的时候,懂得谦逊忍让,礼让他人,不炫耀长处,不自夸功劳,低调谦和。第二种观点认为不能过度忍让,这里的忍让,就有懦弱的意味了。尽管“忍让”在某种程度上能使人际关系团结、和睦,但一个人什么事都忍的结果是只能把委屈埋在心里,由块垒积聚成大山,终有一日,在“忍无可忍”之时爆发,做出不可收拾之事。诚然,遇到不平之事大声反对甚至冲上前,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我们的人格魅力也借此得到彰显。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一份生而为人的安然与张力。显然,正直的人多了,社会也会变得更好。写作时,可以提倡“忍”,说明我们要学会谦让,也可以反对“忍让”,指出我们要有不服输、不避让的竞争意识,说明“争”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执着的精神。因此,无论写什么事例,面对朋友不忍而“争”的一定的正面积极有益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东西,一定是原则问题、大是大非问题、底线尊严问题。当然,也可结合二者,说明我们应当学会该让则让,该争则争,或者可以从个人与国家层面来讲,也是谈“让”或“暂时妥协”的好处。立意:1.不惧风雨,铸造顶天立地的自己。2.谦逊礼让,保持纯正的中国风。3.忍与不忍,进退有度。3.例文:有进有退,方能通达我们知道,每辆汽车都有若干个前进档,同时也都会有一个倒档。为什么要有倒档?原因很简单,只往前走,不一定能够顺利到达终点,有时候退一下,反倒能走得更快。其实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是一样,有进有退,方能通达。有进有退,是人生的智慧。即使是忠义无双的关羽,面对曹军的重重围困,最终也选择了退,放下武器投降。兄长生死未卜,身负保护兄长家眷重任,暂时保全大家的性命,是为明智。韩信面对屠夫的挑衅,忍受胯下之辱是一种退,自己志在平定天下,不被一时之怒挡住人生前进的脚步,是为理智。《水浒传》中的杨志,面对泼皮牛二的耍赖不退反进,一刀斩之,让自己身陷囹圄,这不是勇敢,是糊涂。有进有退,是成功的法宝。在各种谈判中,对于核心利益、原则问题坚决不让步,这是一种进。而适当地退让,放弃一些不重要的、非原则性的条款,才能达成最后的协议。如果丝毫不退,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很可能会谈判破裂,一拍两散,白费功夫。在战争中,更要放眼长远,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当年,面对胡宗南军队的进攻,毛泽东毅然决定主动撤离,放弃延安。两年之后,解放军势如破竹,“宜将剩勇追穷寇”,直过长江,实现了“今天放弃延安,明天换来全中国”的伟大构想,也把“进”“退”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有进有退,是彻悟后的通透。布袋和尚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低头同样可以看到天上,后退原来正是前行。有时候我们走得太快,可能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有时候我们走得太远,可能忘记了本来想走的路。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当你发现前进已非正途,尝试着后退,说不定能豁然开朗。我们在学习中也是如此,也要有进有退。作为学生,把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用来读书做题当然是一种进,但当你感到头昏脑胀、精力不济时,去操场上转转,回床上躺会儿,看似浪费了时间,实则积蓄了力量。当你文理分科时遇到像《无问西东》中吴岭澜一样的难题,不以别人的方向为进退,放弃从众的心态,遵从自己心底的真实,才是最正确的选择。那么,我们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呢?答案是,以目标为导向。当进影响了你的最终目标,就不要再进,当退能够帮你达成目标,就大胆地退。不管进退,都是为了目标服务。一味地高歌猛进那是莽汉,一味地退让无度那是懦夫。只有目标明确,进退有据,方能活得通透,过得潇洒,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将“进”“退”“达”三字和具体生活实践相联系。“进”是一个昂扬抗争的姿势,是一种凡事积极向上、勇于进取、敢于奋斗、不怕失败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敢闯敢拼、不留退路的顽强与执着。善于“进”的人,充盈着活力与勇气,随时整装待发,永远在路上搏击风雨,永远朝着心中的理想艰难前行。“退”是一个柔和理智的动作,是一种能够委曲求全、懂得忍让、及时止损、善于转身的人生智慧,是一种不疾不徐、掌握节奏的处世风格。善于“退”的人,看得清乱局,会以暂时的隐忍、冷静的避让来缓冲矛盾、免于冲突。人生路上一味求“进”或者“退”都太过极端,前者未免激进,后者未免懦弱,只有进退得当,进退相济,才能豁达洒脱,进入“达”的境界。考生可以赞同“进”或“退”的人生态度,但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分析。行文时可以先提出论点“有进有退才是通达人生”,然后分别论证何时、何境当进或当退,恰当引用论据,联系现实生活,说明现代青年学子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应如何进退,最后总结全文。立意:1.积极上进,不畏困难。2.善于退让,海阔天空。3.进退有致,通达人生。4.例文:守与攻以兵法论人生,则守势沉寂远多于猛烈的攻势与热战。凡事都讲究“物极必反”,正如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果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时,事实怕就反向而驶了。在我看来,这一个迂回战术是明智的。从古至今,无一例外,针尖对麦芒者必有一死。诸葛孔明知军力不足,索性退一步空城奏曲,谁知这一守势之曲竟呵退了敌方的千军万马,可见欲要攻,必先守。贾谊在《过秦论》中也谈到了秦国的攻守之势。秦始皇雄心勃勃,攻势猛烈,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威慑四海。他懂得攻取天下,却不懂得守护天下。统一后,他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自以为江山稳固,子孙世代为帝王,不想一个普通的农夫陈涉颠覆了秦朝的天下。秦始皇自以为进攻可夺天下,不想却败在了防守上面,真是令人唏嘘。自然界也时刻充满着进攻和防守。老虎号称百兽之王,攻势十足,它要捕食,就不能够大摇大摆地在森林中走动。身体要隐蔽,动作要静悄悄的。壁虎、蜥蜴遇到攻击时会自动把尾巴脱落,转移捕食者的注意力,它们自身却逃之夭夭;螃蟹、虾可以自断螯足而逃生,经过多次蜕壳又可以慢慢地长出新足来。人亦如此,就如我们学生,学习中也时刻在进攻和防守。如果把学习比作球赛,没有进攻,就意味着没有进球;没有进球,就意味着没有领先和被人反超。完全依赖防守,结果只有两种,平或负。要得到理想的“三分”,就必须找准目标,努力进球。在学习中,给自己设立一个可行的目标,努力朝目标前进。等这个目标实现后,再设立新的目标。当然,有时候我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停驻不前,这时候的我们就需要改变策略,防守为主。检验现阶段的自己有没有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查漏补缺,弥补自身的不足。此时的防守远比咄咄逼人的好胜更有意义。没有防守,就没有进攻。良好的防守让进攻更加轻松灵便,可以让进攻积极主动。要攀登顶峰,就要踏准脚下每一步石梯。欲腾空而起,必要以下蹲为准备。要知道,世上无一事是只有进攻,越是加足马力全力奔驰,就有可能越是摔得惨烈。当然,世上也无一事是只靠守成,还需积极进取,努力前进才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借《孙子兵法》强调战争中攻守兼备的重要性。材料二,由战争和竞技中的攻守,引申到对进攻型人生和防守型人生进行思辨分析。可见,想要审好这个题目,关键在于理解“防守”和“进攻”的智慧。什么是“防守”,什么又是“进攻”呢?防守指的就是低调,就是能够韬光养晦,能够在不显眼的地方默默积蓄力量;而进攻指的就是,在必要时候的爆发,主动出击,占据有利形势。然后再寻找相应的素材,可以从自然界再到人类社会,自然界中的一些攻守之势,再引申出社会当中,古往今来,哪些人是防守的,哪些人又是进攻的,结合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而试题引导语中,“对‘人生的进攻和防守’有怎样的思考”提醒了考生本次作文的关键词是“人生的进攻和防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