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奇书《百家姓》_第1页
千年奇书《百家姓》_第2页
千年奇书《百家姓》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美文档 精美文档 #千年奇书《百家姓》《百家姓》流传至今,已经整整1千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大多数中国人都熟悉这样的四字韵语。就连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至少也听说过“百家姓”吧。每个人的姓氏,作为个人符号的首要部分,作为家族的特别标志,是跟社会生活、历史传统密切相关的。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姓氏形成的时期和发展的过程,各不相同。在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人们一般都只有名字,没有固定的、世代相传的姓氏。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人才开始使用“真名”,当时罗马自由民的全名是:本人名十氏族名+家族名。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1世纪—一公元5世纪),家族名逐步成为固定的、世代相传的姓,罗马自由民的姓名遂采用统一的“本人名十家族外”的格式。但是奴隶都只有名,没有姓。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以后,欧洲人在漫长的时期内又陷入了“有名无姓”的地步。直到公元9世纪,意大利各城邦才逐渐使用“姓氏”。11世纪英国一部分贵族才开始有“姓氏”的记载,英格兰地区到16世纪初才较为普遍地使用姓氏,而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却到18世纪还没有普遍使用姓氏。15世纪法国人的姓氏才基本固定下来;德国人的姓氏则形成于16世纪。至于印度人普遍使用姓氏的习惯是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开始的。犹太人到1808年才正式有“姓氏”;菲律宾人于1849年才规定每个家庭必须有一个“姓氏”。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后,于1870年和1875年两次由政府颁布法令:所有的日本国民都可以有、也必须有“姓氏”。1921年泰国、1934年土耳其,才分别开始每家取“姓”。总之,大多数国家的姓氏历史都比较短,有的几百年,有的还仅仅几十年。只有中国人具备了世界上最久远的姓氏传统。我国的上千个姓氏,经历了大约三千年的绵延不断的演变过程。家喻户晓的《百家姓》,是从北宋初年(公元10世纪)以来就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并有深刻影响的启蒙读物,到今天已有整整一千年的历史了。明代学者吕神(公元1536——1618年)在其《社学要略》一书中就特别提到:“初入社学(按即村塾民校)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而在文字记载中最早提到《百家姓》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他有《秋日郊居》一诗:“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诗下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但是,如此鼎鼎大名的《百家姓》是何人所作?何年成书?却从一开始就成为难解之迷。跟陆游同一时代的学者王明清(生卒年不可考,主要活动时期在南宋孝宗至宁宗,即公元1163——1224年间)在《玉照新志•卷三》中就写道:“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吾(王明清自谓)尝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指后期吴越王钱的谥号,公元948年继位,978年降宋)之王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指初期吴越王钱的谥号,公元907——931年间在位)而下后妃。”这种推测之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外,南宋学者陈振孙在一本著名的提要书目《直斋书录解题》中,著录有《千姓编》一卷,为“嘉岭八年(公元1063年)采真子记”,此书久已失传。这《千姓编》与《百家姓》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位“采真子”又是谁?至今茫然不可解。明、清一些学者,在笔记中纷纷对于《百家姓》进行讨论。如康熙初年(约公元1662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山东琅玡人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写道:“百家姓出《兔园集》,乃宋初钱唐考儒所作。时钱据浙,故首赵,次钱;孙乃妃;李谓南唐主也。次则国之大族,随口叶韵;挂漏实多,识者訾之。然传播至今,童蒙诵习,奉为典册。乃就其所载,粗为笺注;方诸古今《姓苑》、《氏族(略)》诸书,其犹射者之璃矢也夫。"(注:璃矢hdoshi响箭;比喻开端或先行者O)文中所举《兔园集》,是指《兔园册》,亦作《兔园策》,或《兔园册府》。据王应麟《困学纪闻》云,乃系唐代李辉(蒋王)命僚佐杜嗣先仿效应试科目的策问制成。该书引用经史解释,收集古今事迹、典故,以对偶的文句分类编集,有四十八门,三十卷。李辉是唐太宗之子。因取汉代梁孝王的兔园为名,称为《兔园策》,唐代作为学童启蒙读物。又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说法不同,认为是唐朝虞世南所著,十卷;五代时流行于村塾,作为蒙童课本。《新五代史•刘岳传》云:“《兔园册》者,乡校俚儒教田夫牧子之所诵也”。今已不存。仅敦煌石窟有唐代贞观年间手抄本《兔园策府》残卷及杜嗣先序。看来,王相在《百家姓考略》中所说的《兔园集》并不一定是王应麟或晁公武所说的唐代书籍;而是借用其名,泛指韵文体裁的学童启蒙课本而言。然而也不能否认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百家姓》可溯源于唐五代时期的某部通俗读物。如前所述,《兔园册府》原来有四十八门、三十卷,或十卷。焉知其中无“姓氏”一门?但惜乎原本已佚失,目前无从查考了。清代梁章银(公元1775——1849年)在《浪迹续谈》卷七《百家姓》条中写道:“《百家姓》之有,自宋前无疑。”至今,学术界认为,《百家姓》很可能是宋代以前就有底本,而在北宋初年由吴越地区(杭州一带)某位无名氏儒生编辑加工的。一千年以来,《百家姓》翻印了无数次,版本众多,又有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当在不同时期经过多人之手删补修订。明清两代朝廷,都曾由政府出面编撰、颁布发行了新的《明皇千家姓》、《御制百家姓》,企图取而代之,但结果都是徒劳。十四世纪明朝初年,由官方旨意,翰林院编修吴沈牵头,编成了《明皇千家姓》。它以当时的国姓“朱”字起首,以“朱奉天运”开头,共收入1,968个姓氏,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进呈明太祖朱元璋。但此书在民间无法推广,至今连一个样本也没有留传下来。我们只能从《明文衡》中所载的吴沈《进〈千家姓〉表》一文中得知其事的大概经过。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以清圣祖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本人的名义牵头,由臣僚学士们编成了《御制百家姓》。此书中不收满族和蒙古族八旗姓氏,只收汉民姓氏,因而无法以皇族之姓(爱新觉罗)起首,便以孔夫子之姓起首,并加入尊孔崇儒的思想内容。实际上这是把当时原已流传的《百家姓》中408个单姓、30个复姓重新编排次序,并在每个姓后面标注郡望。也就是宋《百家姓》的改编本。开始几句是:“孔(鲁国)师(太原)阙(下邳)党(冯翊)、孟(平陆)席(安定)齐(汝南)梁(安定),高(渤海)山(河南)詹(河南)仰(汝南)、邹(范阳)鲁(扶风)荣(上谷)昌(汝南),冉(武陵)季(渤海)宗政(彭城)、游(广平)夏(会稽)文(雁门)章(河间),……”可是,古本《百家姓》早已妇孺皆知,脍灸人口,面对着它的强有力的民间影响,《御制百家姓》只能销声匿迹了。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公元1775—1840年)在《癸巳类稿》卷七《百家姓书后》条中分析说:“《南史•李僧孺传》云:‘刘湛为选曹,始撰《百家》以助铨叙。’《旧唐书•高士廉传》云:‘作《氏族志》,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李义府传》言:‘士廉氏族勒为百卷。‘宋沈括《笔谈》云:‘唐时氏族大率高下分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此外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等。’按《尧典》百姓与黎民各称。郑康成云:“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也”。故古人所谓百家,专以仕宦言之。”这一段分析是有道理的。宋《百家姓》之“百家”,是沿袭多年旧说,本义是指士族,即所谓有“读书人”,“士大夫”阶层中习见的姓氏,并不包括天下所有的姓氏,不包括稀姓、生僻姓。如前所述,明代初年根据当时的全户口簿册编撰的《明皇千家姓》收入1968个姓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