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共同金融犯罪主体地位的界定
中国刑法第25条规定,一起犯罪是双方以上的共同罪。金融犯罪具有行为内容复杂且对犯罪手段技术要求较高等特征,有许多犯罪行为必须经过多层面、多环节的配合、合作才能完成。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在共同故意下实施共同金融犯罪的情况将会越来越普遍。正因为如此,研究共同金融犯罪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否存在特殊主体可以构成有特定身份要求的金融犯罪的共犯在共同金融犯罪中,非特殊主体能否犯刑法规定要求是特殊主体的金融犯罪?这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只要达到法定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就可以构成犯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而刑法中构成某些犯罪除具备一般主体条件之外,还须具备特定的身份才能构成,这个特定的身份,在我国刑法理论中称之为特殊主体,在国外刑法理论中通常称作“身份犯”。这种情况在金融犯罪中同样也存在,有些金融犯罪刑法明确对行为人主体身份有特殊的要求,也即要构成这些犯罪除行为人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律所规定的身份。例如,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也即理论上所称的“法定内幕人”和“非法定内幕人”;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的犯罪主体则必须是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或者证券、期货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某些犯罪由于刑法规定只能由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构成,因此,在单独犯罪中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不能单独构成该罪,这在刑法理论上早已有了定论。但是,在共同犯罪中非特殊主体能否构成要求是特殊主体的犯罪?这则是刑法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关共同犯罪(包括共同金融犯罪)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刑法理论通说认为,非特殊主体可以构成要求是特殊主体的犯罪的共犯。(1)但也有学者从应然角度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无特定身份者不应该成为有特定身份要求的犯罪的共犯。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只要有法律规则的规定,总是有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总要向一致的要求尽量靠拢。于是在刑法上,特殊的主体资格从普通的主体资格中裂变出来,特殊主体所享受的权利,普通主体不能去分得一杯羹;特殊主体所承受的义务,普通主体也不能去平分秋色。特殊主体当然可以构成任何一个普通主体可以构成的犯罪,但因权利使然,命其承受从重处罚的义务。而普通主体却不能构成只有特殊主体才能构成的犯罪,同样又是义务使然。(2)笔者赞同上述通说的观点,即认为无特定身份者可构成有特定身份要求的金融犯罪的共犯,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无特定身份者可构成有特定身份要求的金融犯罪的共犯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尽管这种情况在有关金融犯罪的刑法规定中没有专门的规定,但在刑法其他有关条文中则有反映。例如,我国《刑法》第198条第4款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分析这一条文,不难发现,保险诈骗罪的主体,即只有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才能构成,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和财产评估人不符合保险诈骗罪特殊主体的身份要求,但刑法明确规定,只要他们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就可以构成保险诈骗罪的共犯。类似的情况在《刑法》第382条第3款贪污罪的规定中也有体现:“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由于刑法在贪污罪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其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贪污罪的主体,但是,在共同犯罪中,非国家工作人员则可能犯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的贪污罪。另外,这种情况在相关的刑法司法解释中也有明确规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7月8日颁布的《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中规定,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以贪污罪共犯论处”。笔者认为,上述刑法以及司法解释的规定无疑提供了无特定身份者可构成有特定身份要求的金融犯罪的共犯的依据,在处理共同金融犯罪案件中,完全可以按照这些规定的精神执行。其二,无特定身份者构成有特定身份要求金融犯罪的共犯没有违背权利义务的一致性原则。笔者认为,上述否定说中的主要观点尽管在强调权利义务的一致性上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一看法中存在的片面性也是相当清楚的。最明显的是,这一观点实际上是站在单独犯罪的角度来分析共同犯罪的情况,由此得出的结论就很难能做到全面完整。权利义务的一致性是要求所在,但是在共同犯罪和单独犯罪中这一要求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就单独犯罪而言,无特定身份者既然不能享受有特定身份者的权利,当然也就不能去承担有特定身份者才能承担的义务,即无特定身份者不能构成要求是特定身份才能构成的犯罪。但是,共同犯罪较单独犯罪而言有其特殊性,集中表现为共同犯罪的整体性特征,也即虽然共同犯罪是由“二人以上”实施的,但由于数个行为人所具有的“共同故意”就把他们实施的“共同行为”聚合成一个整体行为。在一个整体行为中,无特定身份者与有特定身份者在共同实施犯罪行为时,可以说已经享受了原只能由有特定身份者才能享受的利益,或者说他事实上已经享受了权利,让其承担相应的义务也是理所当然的。例如,在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的共同贪污罪中,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其中非国家工作人员实际上已经享受到了其单独犯罪时所不可能取得的利益(即利用职务便利占有公共财物的利益)。所以刑法规定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是完全符合刑法基本理论的,并不会有如上述否定说所讲的那种违背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情况存在。由此可见,在共同金融犯罪中,无特定身份者完全可能成为要求特定身份才能构成的金融犯罪的犯罪主体。二、共同金融犯罪的实行行为在共同金融犯罪中,无特定身份者是否可以成为共犯中的实行犯,刑法理论上存在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意见。“肯定说”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排除无身份之人与有身份之人可以构成真正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当真正身份犯的实行行为为复合行为,而无身份之人可以实施其中部分实行行为时;其二,当真正身份犯为职务犯罪,而其职务便利可以为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同时利用时;其三,真正身份犯之罪与一般主体身份之罪在客观行为上存在竞合,无身份之人与有身份之人共同实行犯罪行为。(3)“否定说”则认为,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与没有特定身份的人之所以不能构成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的共同实行犯,就在于没有特定身份的人不可能实施法律要求犯罪主体具有特定身份的犯罪的实行行为。因为身份是犯罪主体的构成要素之一,身份决定着犯罪主体的性质。身份总是和犯罪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相联系的,尤其是法定身份,其身份是由法律赋予而具备的,如我国刑法中规定的贪污罪、受贿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其犯罪行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是否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就成为确定其行为性质的重要标准。(4)笔者赞同“否定说”的观点,认为在共同金融犯罪中,无特定身份者不可能成为有特定身份要求的金融犯罪的实行犯,理由如下。对于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实行行为,应该作完整、全面和实质上的理解。无特定身份者实施部分有特定身份者构成犯罪的行为,并不就等于实施了该罪的实行行为。实行行为是由刑法分则规定的客观要件中的全部行为,实行行为必须包含该种犯罪的罪质行为。理论上一般认为,实行行为包括单一行为和复合行为。单一实行行为较易确定,就复合实行行为而言,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特点。其一,规范性,即复合实行行为必须符合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行为特征。复合实行行为是构成行为的一种,这决定了其不具有任意性,也不属于单纯学理解释范畴,它取决于刑法规范所规定的具体犯罪的行为要件的内容。其二,整体性,即复合实行行为所包含的两个以上行为必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待。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复合实行行为虽然是两个以上的行为,但是它们之间必须相互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其三,实质性,即复合实行行为中所包含的几个行为并非无主次之分,它们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行为而展开的,该核心行为即是罪质行为。未实施罪质行为,就不能看成是实行行为。以受贿罪为例,非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帮助国家工作人员收受或者索取贿赂的行为不是受贿罪的实行犯。从行为的实质性上说,利用职务便利的行为是受贿罪的罪质行为,受贿罪的实行犯,必须是能够实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行为者。从实行行为的整体性上讲,受贿罪的实行行为是一个完整的行为样态,不仅要求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行为,而且还必须实施了收受或者索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仅仅实施部分收受财物行为,不能片面理解为受贿罪的实行犯。同样的情况在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中也一样,如果行为人帮助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或者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实施了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的行为,这种帮助行为不是本罪的实行犯。因为,从实行行为的实质性上说,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的行为是本罪的罪质行为,只有这种行为才真正与本罪的身份要求具有实质的联系,而这种行为也只有相关证券、期货机构的工作人员实施才可以真正起到“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的作用。所以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必须是能够实施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的相关证券、期货机构的工作人员。从实行行为的整体性上说,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的实行行为是一个完整的行为样态,不仅要求行为人实施了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的行为,而且还必须实施了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的行为。如果行为人仅仅实施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行为,不能理解为是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的实行犯。三、实施对象的特定身份者在无特定身份者与有特定身份者实施的共同金融犯罪中,究竟应以要求特定身份的金融犯罪定性还是以不要求特定身份的金融犯罪定性,这在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上也颇有争议。例如,无特定身份者与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或者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勾结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是以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定罪,还是以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定罪?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必须分情况对待。其一,如果有特定身份者实施了实行行为时,一般情况下应以该特定身份者才能构成的金融犯罪定性。例如,上述无特定身份者与特定身份者勾结实施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行为的情况,只要是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或者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故意实施了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行为的,对于无特定身份者也应以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定罪。这一精神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中已有体现:“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以贪污罪共犯论处。”其二,如果有特定身份者未实施实行行为时,则应以无特定身份者的金融犯罪性质定罪。再以上述无特定身份者与特定身份者勾结实施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为例,如果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或者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实施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行为,则对有关行为人只能以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认定。总之,笔者认为有特定身份者与无特定身份者构成的共同金融犯罪是否以身份犯性质的金融犯罪定罪,并非只看有无特定身份者参与了有关金融犯罪,关键要看有特定身份者是否实施了实行行为。如果有特定身份者并没有实施实行行为,就不能以身份犯性质的金融犯罪定罪。四、骗购外汇、非法买卖外汇罪的共犯处罚我国刑法对于大多数金融犯罪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单位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其与自然人一起构成共同金融犯罪就成为一种可能。例如,某些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与某些个人共同实施票据诈骗的行为,严重侵犯金融机构的金融管理秩序和财产权利,这种情况即属于自然人与单位实施的共同金融犯罪。自然人与单位构成的共同金融犯罪,一般是指一个或者数个单位与该单位以外的一个或者数个自然人相勾结而实行的共同金融犯罪。同样,单位与单位之间完全可以构成共同金融犯罪。实际上刑法司法解释中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规定,例如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骗购外汇、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明确规定:“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与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勾结逃汇的,以逃汇罪的共犯处罚。”2001年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明确指出:“两个以上单位以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应根据各单位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大小,确定犯罪单位的主、从犯。”由此可见,对于认定和处理单位与单位构成的共同金融犯罪,已经没有法律适用上的障碍了。需要指出的是,在认定和处理单位与单位构成的共同金融犯罪中,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有的自然人与其他自然人相互以单位名义实施共同金融犯罪,但犯罪所得归个人所有;还有的自然人以单位名义与其他单位实施共同金融犯罪,并将其中部分犯罪所得归个人所有。笔者认为,上述这些情况均不能以单位与单位共同金融犯罪认定和处理。因为,在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的区别中,最大的界限无疑是利益的归属问题。如果犯罪所得归个人所有的,即使是以单位名义实施的也不能视为单位金融犯罪,由此而形成的共同金融犯罪当然也就不可能是单位与单位共同金融犯罪了。另外,有的自然人与其他自然人为进行金融违法犯罪活动而专门设立单位并以此单位名义共同实施金融犯罪;还有的自然人为进行金融违法犯罪活动而专门设立单位并以此单位名义与其他单位共同实施金融犯罪。对于这些情况也不应视为单位与单位共同金融犯罪。因为,自然人为进行金融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单位所实施的金融犯罪,理应属于自然人实施的金融犯罪,不能作为单位实施的金融犯罪处理。同样,自然人设立单位后,以实施金融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也不能以单位实施的金融犯罪处理,以此单位与其他单位进行共同金融犯罪的也不能视为单位与单位共同金融犯罪。这些内容均已经在相关的刑法司法解释中有了规定,在处理单位与单位构成的共同金融犯罪中理应贯彻这些规定的精神。五、从刑法中的共同犯罪人的主观主在研究共同金融犯罪的主观罪过时,关于片面共同金融犯罪的问题很值得专门进行探讨。所谓片面共同金融犯罪是指行为人的一方有意帮助另外一方的行为人实施共同金融犯罪,而另外一方行为人并不知道其行为是在他人帮助之下完成的情况。这种情况中的帮助他人实施犯罪的一方与被帮助的一方是否构成共同金融犯罪?这实际上涉及到片面共犯是否属于共同犯罪的问题。对于片面共犯是否属于共同犯罪,刑法理论界一直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之争。“肯定说”认为,片面共犯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关键是如何理解共同犯罪故意的主观联系。全面共同故意与片面共同故意之间并不是主观联系有无的区别,而只是主观联系方式的区别,或者说,全面共犯和片面共犯在共同犯罪故意的内容上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差别。(5)片面教唆犯和片面实行犯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单方面帮助他人犯罪、他人不知道的情况,在社会中是客观存在的,对此,以从犯处理为宜。(6)不将片面帮助犯作为共同犯罪,就无法追究帮助犯的刑事责任,这显然会放纵犯罪分子。(7)“否定说”认为,片面共犯的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其一,按照通说,作为一种共同犯罪,各犯罪人都应当不但认识到自己在实施危害行为,而且认识到是在与他人一起实施危害行为。而在所谓片面共同犯罪的情形中,各犯罪人并非都是不但知道自己在实施危害行为,而且知道是在与他人一起实施危害行为,而仅仅是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可见,在所谓的片面共同犯罪的场合,行为人缺乏共同犯罪的认识因素;而认识因素的存在是意志因素存在的前提,认识因素的缺乏又必然导致意志因素的缺乏。其二,在司法实务中,对片面共犯是作为单独犯罪论处的。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承认片面共犯,而在于立法上如何规定片面共犯这种情形。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应当是在刑法当中直接对片面共犯这类情形作出专门规定。(8)笔者赞同上述“肯定说”的观点,并认为承认一定范围内的片面共犯为共同金融犯罪与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理论并不对立,而且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并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首先,从刑法理论上分析,共同金融犯罪的故意不同于单个人的共同金融犯罪故意,它不仅要求各共同金融犯罪人有对自己在实施共同金融犯罪行为的认识而且还要求认识到自己是与他人一起在实施共同金融犯罪,缺少后一方面的认识,就不能成立共同故意。只要行为人具有这些认识,就应当可以认为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已经符合了理论上对共同犯罪人的要求。至于这种认识是否具有全面性或相互性则不应该成为硬性要求,也即刑法中有关共同犯罪的理论对于共同犯罪人的要求也仅仅只是从各个单方面的角度提出相关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要求,而并没有对各个共同犯罪人相互之间的认识提出要求。就此而言,可以说共同犯罪中的共同故意实际上既包括互相认识的形态(全面共同故意)也包括单方认识的形态(片面共同故意)。换言之,行为人只要在主观上认识到自己是与他人一起在实施共同金融犯罪,并将自己的故意和行为与他人的故意和行为融合在一起,就其个人分析已经完全符合共同金融犯罪人单方面构成的主客观条件,至于对方(即他人)是否也有同样的认识,实际上是决定对方是否构成共犯的因素,如果对方具有这种认识且也将自己的故意和行为与别人的故意和行为融合在一起,那么,对方也构成共犯,反之,对方则不构成共犯而应该单独按照相关犯罪论处。由此可见,上述否定片面共犯存在的观点,实际上是以对方的认识为依据,而在片面合意的情况下,无论对方是否存在共同故意,实际上均无法成为决定或影响行为人认识内容的因素。因此,将片面共犯按照共同金融犯罪处理并不违背刑法中共同犯罪的一般原理。其次,从司法实践的需要分析,将片面共犯按共同金融犯罪论处也是实践中处理案件的需要。由于在金融犯罪中片面共犯具有相当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对片面共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是大家已经达成的共识。但是,由于片面共犯所实施的行为并不能直接表现为刑法中所规定的共同金融犯罪的行为,这就给司法实践中处理这类案件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只有按照共同犯罪的理论才能对片面共犯中的有意帮助他人实施共同金融犯罪的这一方进行处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也即如果对某些片面共犯不以与实行犯相连的共同金融犯罪论处,完全可能失去追究共同金融犯罪中片面共犯刑事责任的基础。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行犯的行为才能真正反映共同金融犯罪的行为特征,而帮助者的行为有时不能直接体现共同金融犯罪的行为特征,如果将帮助者的行为与实行犯的行为割裂开来,就其单纯的帮助行为分析是无法按照共同金融犯罪的刑法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只有将这种帮助行为与实行行为看作是一个整体,并以共同金融犯罪的实行行为作为定性的依据,追究帮助者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再次,从法律依据上分析,笔者认为,对于片面共犯作为共同金融犯罪处理是有法律依据的。事实上,有关的内容已经在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中有所体现。例如,《刑法》第198条第4款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这里实际上存在实施保险诈骗行为人知道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为自己提供条件的情况,也存在实施保险诈骗的行为人并不知情,但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则有意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情况,因而不能排除存在片面共犯的可能性。另外,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第1条第3款的规定表现更明显,该规定指出:“明知用于骗购外汇而提供人民币资金的,以共犯论处。”这一规定中理应存在骗购外汇者并不知道他人提供人民币资金者是给予他帮助的情形,也即存在骗购外汇片面共犯的可能性。对于这种情况,决定明确规定要以共犯论处,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以共同犯罪追究片面共犯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同样的刑法规定在其他犯罪中也存在,例如,《刑法》第363条第2款规定:“明知他人用于出版淫秽书刊而提供刊号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这里实际上存在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者知道书号持有者在给予帮助的情形,也存在不知道的情况,因而也不能排除存在片面共犯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笔者的上述观点也得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外贸中出口合同范例
- 店铺包装转让合同范例
- 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国际结算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独院房子售卖合同范例
- 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建筑施工技术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草供应合同范例
- 学校承包宿舍合同范例
- 煤矸石合作合同范例
- 农机运输合同范例
- 商场家电经销合同范例
- 2024中国华电集团限公司校招+社招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会计信息系统》期末终考题库及标准参考答案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诊疗及护理试题
- 安徽省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原卷版)
-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各版本)
- 医院等级创建工作汇报
- 2024至2030年中国3C电子产品租赁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11G902-1 G101系列图集常用构造三维节点详图
- DL∕T 5372-2017 水电水利工程金属结构与机电设备安装安全技术规程
- 沟槽土方开挖施工
- 2024年云南中考历史试卷试题答案解析及备考指导课件(深度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