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汉魏文学讲述课件_第1页
大学语文汉魏文学讲述课件_第2页
大学语文汉魏文学讲述课件_第3页
大学语文汉魏文学讲述课件_第4页
大学语文汉魏文学讲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魏两晋文学汉魏两晋文学秦汉文化的基本形态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定型期,奠定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体制。1、皇权至上(“朕即国家”,“朕即天下”)2、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3、确立了封建官僚政治制度

这一时期的官僚统治体系,以“家天下”为原则,“以维护皇帝个人专权为目的,实行军、政、监察分权,相互牵制

4、思想文化的统一

5、封建伦理观念的建立董仲舒从社会伦理规范的建设之手,提出了“三纲五常”的说教秦汉文化的基本形态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定型期,奠定了中国的文

第一章贾谊

贾谊(前200年——前169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汉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第一章贾贾谊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题性的政论文二是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三是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和故事来说理的文章《过秦论》三篇是一组政治性很强而又富于表现力的优秀散文。其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代兴亡的历史原因。贾谊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二章、司马迁和《史记》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第二章、司马迁和《史记》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这部52万多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点。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这部52万多字的我国第一

1、学习勤奋,有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学识渊博,精通文史、天文、历法、诸子之学。司马迁幼而好学,随父诵读古文。后又师从董仲舒、孔安国。

1、学习勤奋,有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2、广为游历。“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跟随武帝出巡,到过四川、云南等地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大丰富了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开阔了胸襟和眼界;也较多了解到国情和民生疾苦,了解到百姓的思想感情与愿望。这对于《史记》写作有着重大意义。2、广为游历。“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3、理想与毅力。公元前110年,司马谈临终遗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俯首流涕,泣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阅读、整理了大量历史资料,并于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下狱,被处以腐刑(又称宫刑)。司马迁痛不欲生,但想到著述未成,想到古代先贤“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于是“隐忍苟活”,发愤写作。前后约十年辛苦,终于完成《史记》这一宏篇巨著。3、理想与毅力。公元前110年,司马谈临终遗命:“余死,汝必二、《史记》的体例和思想内容

(一)《史记》早先或称《太史公百三十篇》,后简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司马迁生前并未传世,到汉宣帝时,其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

《史记》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史实,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给人物作传记,记载其生平事迹和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全书130篇,共52万6千余字。体例包括:

二、《史记》的体例和思想内容

(一)《史记》早先或称《太史公

1、十二本纪,写帝王。2、三十世家,记诸侯。3、七十列传,志人物。4、十表,系时事。5、八书,详制度。

1、十二本纪,写帝王。(二)《史记》是秦汉以来统一事业在史学上的反映,其主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为推究天道和人事的关系,说明历史发展和历代王朝兴盛衰亡的演变,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人生理想。这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进步的历史观,创立了前所未有的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通史新体例。(二)《史记》是秦汉以来统一事业在史学上的反映,其主旨是“究

1、客观反映三千年中国社会历史,真实记录重大史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倾轧及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目。

2、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史学思想,不光对人物作出道德、善恶的评价,也关注人物对历史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3、讴歌历史上的反暴斗争,肯定秦末农民起义。

1、客观反映三千年中国社会历史,真实记录重大史实,揭露

4、描写了不少社会下层民众,歌颂了他们的优良品德。

5、是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也记载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许多光辉成就。

4、描写了不少社会下层民众,歌颂了他们的优良品德。

三、《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传记文学辉煌的里程碑。

1、写历史人物既鲜明生动,又不违背历史真实,在“实录”基础上塑造鲜明的形象。往往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行动加以具体细腻的描写,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项羽、蔺相如等。

三、《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

2、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除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社会活动外,也描写一些似乎离主要事件较远的小事和生活琐事,以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如晏子、李斯等。

3、写人物褒贬分明,“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语)。而在此同时,作者寄情笔墨,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倾向,感情充沛。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除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

4、调动各种语言技巧,运用高度的语言艺术揭示人物性格。如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对话和富有表现力的叙述语,插入对话,夹叙夹议,采用民谣、民谚、俗语等。

4、调动各种语言技巧,运用高度的语言艺术揭示人物性格陈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陈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四、《史记》的影响

1、《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里程碑。

2、《史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进步倾向,为后世效仿。宋代史学家郑樵云:“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作为历史散文新高峰,对唐宋及以后历代古文发展有重大影响。

3、《史记》中的人物故事和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甚大。如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纪传体形式就发端于《史记》;后世许多小说、戏剧,很多取材于《史记》。

四、《史记》的影响

1、《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里《项羽本纪》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的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本传记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上:(1)作者善于通过对真实史料的剪裁取舍、穿插安置,来突出人物思想的性格特点。集中笔墨选择了吴中起事、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等历史事件,突出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气质和气概。(2)善于选择矛盾冲突尖锐的场面,让人物在斗争中和相互映衬中显示自己的个性。(3)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的刻画:巨鹿之战: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成为反秦斗争中的英雄人物。鸿门宴:天真坦率、优柔不忍、以至轻纵敌手、养虎贻患的性格特征。垓下之围: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单凭个人之勇,终于陷入四面楚歌,最后不得不引剑自刎的悲剧结局。《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的刻画:巨鹿之战:叱咤风云、勇冠三军、项羽其人:勇武过人、直率磊落、刚愎自用、善于斗力而不善于斗智。项羽其人:

表现了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既肯定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功绩,又批评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表现了项羽失败时的英雄风采,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既肯第三章班固与《汉书》一、班固生平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县东北)人。其先祖素有边疆豪强慷慨任侠的传统。及其祖父班穉[zhì]

父班彪,皆务为儒术,又渐次形成儒学正宗的家世传统。永平元年(58年)开始编撰《汉书》。永平五年,因被告私修国史下狱。弟班超赶赴洛阳上书,言其书非妄作。同时地方官吏将书稿呈送明帝,明帝赞赏其才华,不罪,并提拔为兰台令史。次年,迁为郎,校典秘书。不久,命续写《汉书》,到章帝建初七年(82年),基本完成。和帝永元元年(89)秋,班固随窦宪出击匈奴,大破之。永元四年,和帝惧窦宪“陵肆滋甚”,逼令自杀,班固亦因此免官。同年又因教诸子、家奴不严被逮,死于狱中。班固卒时,《汉书》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和帝命其妹班昭续作八表,马续补作天文志。

第三章班固与《汉书》一、班固生平简介二、《汉书》的体例及思想特征1、体例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由纪(12篇)、传(70篇)、表(8篇)、志(10篇)四部分组成,共一百篇。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特色:创设《艺文志》,多载诗赋、学术与经世文章,讲述学术源流,把文学与学术、文献纳入史的视野,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资料,是《汉书》的一大贡献;创立了《地理志》,保存了古代地理沿革、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重要资料。二、《汉书》的体例及思想特征1、体例《汉书》是我国2、思想

《汉书》思想不如《史记》深刻开阔,儒家正统思想的色彩较浓。三、《汉书》的艺术特色1、不像《史记》那样绘声绘色夸张场面、渲染气氛、描写情节,而是在娓娓叙谈中简炼准确地勾画人物,使各样人物的心理神情也跃然纸上。2、叙事详密谨严,语言简洁规范、整饬富赡2、思想《汉书》思想不如《史记》深刻开阔,儒家正统思汉赋汉赋基本情况介绍“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一、汉赋的文体特征(“巨丽之美”)1、篇幅宏大,结构上一般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2、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铺排的句式和夸张手法叙事体物。3、辞藻浓艳华美。汉赋汉赋基本情况介绍二、汉赋的源流及形成“文学是一条长河,如果说《诗》三百篇是一条上源,经(除了《诗经》)传诸子是一条上源,《楚辞》是一条上源,那么,西汉文学汇合了这些上源成为长河的正身”(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诗经》班固《两都赋序》:“赋也,古诗之流也。”《艺文志》:“不歌而诵谓之赋。”2、楚辞3、先秦散文二、汉赋的源流及形成“文学是一条长河,如果说《诗》三百篇是一

三、汉赋兴盛的原因1、西汉的兴盛与强大2、汉代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3、文体发展的自然趋势四、汉赋的发展历程1、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三、汉赋兴盛的原因1、西汉的兴盛与强大2、新体赋(汉大赋)“汉大赋”,正始形成以枚乘的《七发》为标志,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则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3、抒情小赋(以张衡《归田赋》为代表)

2、新体赋(汉大赋)第二节汉赋名家及作品介绍一、枚乘与《七发》

关于“七发”之义:前人主要有两种理解:《文心雕龙·杂文》“盖七窍所发,发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梁于也。”

李善《文选注》:“七发者,说事以启发太子也。”

《七发》虽未以赋名篇,却已形成了汉代散体大赋的体制:1、作品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来结构全篇。2、从对事物的描写看,善于铺陈。(如:观涛一段)3、鸿篇巨制。全篇以八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而有机地构成浑然完整的一体,显得气势特别宏巨。4、散体的句式。第二节汉赋名家及作品介绍一、枚乘与《七发》二、司马相如与《子虚赋》、《上林赋》

1、生平与创作司马相如(前179-—前功117年),字长卿,小名尤子。后慕蔺相如之为人,遂改名相如。蜀郡成都(今属四川成都市)人。

2、《子虚赋》与《上林赋》《子虚赋》与《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的名篇。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对两赋的结构和主旨作了说明:“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二、司马相如与《子虚赋》、《上林赋》1、生平与创作《子虚》、《上林》具有典型的汉代散体大赋的特征:(一)结构和规模的宏大。(二)铺张的手法,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奠定了铺张扬厉的汉大赋体制。(三)创作方法上带有浓厚浪漫色彩。(四)确立了“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以歌颂汉王朝声威和气魄为其主要内容。3、《长门赋》《长门赋》以骚体写成,幽怨深婉,情味隽永,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子虚》、《上林》具有典型的汉代散体大赋的特征:(一)结构和3、张衡与《归田赋》

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南阳)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主要是辞赋和诗。他的辞赋代表作是《二京赋》、《归田赋》等。汉赋的转变,由他开其绪端,他的《归田赋》,形式短小,一扫铺采擒文、虚夸准砌的手法,运用清丽的文句,抒写了自己的怀抱,由描写宫廷游猎而专供帝王贵族赏玩的作品,变为作者言志抒情之作,这一转变是很重要的,开了写作抒情小赋之先河。

3、张衡与《归田赋》张衡(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赋的流变骚赋屈原、宋玉为代表,句中用兮等语助词调节音韵。汉赋

《七发》骈赋四六文律赋唐代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更注重声律文赋不求对偶音律,成散文气势《阿房宫赋》赋的流变骚赋屈原、宋玉为代表,句中用兮等语助词调节音韵。诗

第一章汉乐府(一)关于汉乐府名称

乐府本是秦汉时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一方面为文人创造的诗歌制谱配乐并演奏,一方面采集民间歌辞。魏晋以后,人们将乐府所唱的诗也称乐府,于是“乐府”便由音乐官署的名称,一变而为诗体的名称。(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具体的社会内容,于是乐府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单从入乐这一点出发,称词曲为乐府,是乐府一词的滥用。)诗

第一章汉乐府

作为诗体的名称,乐府又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狭义的乐府指汉以来入乐的诗,包括文人制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乐府包括那些并未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模拟乐府体裁的作品。现存的两汉乐府民歌共40余首,大多收在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

作为诗体的名称,乐府又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狭义的乐(二)分类

乐府诗历来根据所用音乐不同来分类。郭茂倩《乐府诗集》将乐府分为十二类:

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主要有以下四类:

(二)分类

乐府诗历来根据所用音乐不同来分类。郭茂倩《

①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

②鼓吹曲辞,又称短箫铙歌,是汉初从北方民族传入的北狄乐,当时主要用作军乐。

③相和歌辞,音乐多为各地俗乐,歌辞也多“街陌谣讴”。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与“人声相和”两种。

④杂曲歌辞,乐调多已失传,不知所起,因无可归类,就自成一类。

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三类中,相和歌辞中尤多。

①郊庙歌辞,主要是贵族文人为祭祀而作的乐歌。

②鼓(三)汉乐府的主要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主要思想内容:

1、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揭露与反抗。如《东门行》、《病妇行》等。

2、对战争和徭役的控诉与揭露。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

(三)汉乐府的主要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主要思想内容:

3、对封建礼教和婚姻的抗议,对劳动人民坚贞爱情的歌颂。如《上山采蘼芜》、《上邪》等。

《上山采蘼芜》: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上邪》是热恋中的情人对于爱情的誓言: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3、对封建礼教和婚姻的抗议,对劳动人民坚贞爱情的歌颂。

4、其他。有的讽刺统治阶级的贪淫残暴,如《长安有狭邪行》,讽刺卖官鬻爵;有的阐发人生哲理,如《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其他。有的讽刺统治阶级的贪淫残暴,如《长安有狭邪行》,●主要艺术特色:

1、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主要以叙事为主,故事性较强;常用比兴和铺陈手法,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2、形式自由,句式多样,参差错落,不拘一格。

●主要艺术特色:

1、汉乐府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

3、语言朴素、生动,多口语化,感情强烈真挚。

4、多数为现实主义,但有些作品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战城南》。

汉乐府中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其次是《陌上桑》。

3、语言朴素、生动,多口语化,感情强烈真挚。

(四)、乐府作品讲解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四)、乐府作品讲解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1、简介本诗最早见于沈约《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徐陵《玉台新咏》,题为《日出东南隅行》;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相和曲》,题为《陌上桑》。2、故事来源:农桑文化、桑间濮上、采桑母题刘向《列女传》:秋胡妻晋人崔豹《古今注》:“《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1、简介2、《陌上桑》的艺术特色(1)诗歌塑造了一位美丽、机智的采桑女子形象。(2)以铺叙手法、侧面烘托描写人物(3)诗歌的风格充满了浓郁的喜剧色彩,洋溢着幽默诙谐、健康乐观的情调。2、《陌上桑》的艺术特色第二章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简介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作品,原非一时一人所作。梁代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将它们合在一起,收入《昭明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多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人生苦短、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以及及时行乐的思想,充满感伤低沉的情调。这与汉末时代的动乱有关。

第二章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简介

《古诗十九(二)主要艺术特点:

1、长于抒情。往往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两者水乳交融。

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来抒写作者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

3、善用比兴手法,映衬烘托,使之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4、全部采用五言。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耐人寻味。钟嵘《诗品》称之“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是五言诗的典范。(二)主要艺术特点:

1、长于抒情。往往用事物来烘托,融课文赏析:《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课文赏析:《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⑵,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⑵,皎皎河汉女。1、解题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

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1、解题2、艺术特色:(1)想象丰富(对织女形象和心灵的刻画)(2)通篇采用比兴手法(3)叠字词的运用,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音乐性2、艺术特色: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时代特征: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时代特征: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1)文学的士族化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刘宋时的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士族文学的卓越代表。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1)文学的士族化(2)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2)文学的家族化(3)文学的宫廷化

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文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族的、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乐,又陶醉于家族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感的玩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当时作家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闺房衽席,“宫体”之号,由斯而起。(3)文学的宫廷化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4)小说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正始之音

代表作家:竹林七贤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正始文学2、两晋文学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2、两晋文学3、南朝文学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3、南朝文学4、北朝文学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4、北朝文学第一章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第一章建安文学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建安诗歌

(一)建安诗歌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19年。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言:“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建安诗歌

(一)建安诗歌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亦称能反映社会现实,慷慨悲凉、刚健遒劲的作品有“风骨”。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二)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

建安诗歌的主要代表是曹氏父子,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除“三曹”和“七子”外,还有女作家蔡琰(字文姬),她的《悲情诗》和《胡笳十八拍》均为建安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二)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

建安诗歌的主要代表是曹氏父子,1、曹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为平定北方与日后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曹操(155—220)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

而作为文学典型的曹操,则由于融进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拥刘贬曹的政治倾向而成为一反面人物:阴险、残忍、狡诈、狠毒,集剥削阶级腐朽品质于一身。

而作为文学典型的曹操,则由于融进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毛泽东主张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抑制豪强,发展生产,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毛泽东读史》)

毛泽东主张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说:“曹操统一北方,

建安十五年,以丞相身份下《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

建安十九年,以魏公身份下《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建安二十二年,以魏王身份下《举贤勿拘品行令》。

建安十五年,以丞相身份下《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都为乐府旧题,但却表现新的内容。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反映当时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都为乐府旧题,但却表现新的内容。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如一幅历史画卷,语言简洁,气魄宏大,感情深郁。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如一幅历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象,也是诗人胸怀的象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内容:是一篇用于饮宴的歌词,感伤离乱,怀念贤才旧故,嗟叹时光易逝,希望得到贤才帮助建功立业。——有“风云之气”。艺术成就:把复杂的心情和深沉的感慨,通过似断似续、低徊沉郁的笔调表现出来。全诗声音铿锵,换韵自由,袭用《诗经》原句,不着痕迹。内容:是一篇用于饮宴的歌词,感伤离乱,怀念贤才旧故,嗟叹时光③感叹人生无常,幻想长生。

《秋胡行》“晨上散关山”一篇。③感叹人生无常,幻想长生。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

全诗熔叙事、写景、说理、抒情于一炉,并能相得益彰。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含蓄蕴藉,意境清幽,语言质朴、自然。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

吴琪《六朝选诗定论》中评此诗:

“从来真英雄,虽极刻薄,亦定有几分凶吉与民同患意,思其与天下贤才交游,一定有一段缱绻体恤情怀。”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评此诗:“跌宕悠扬,极悲凉之感。”吴琪《六朝选诗定论》中评此诗:

这些诗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鲁迅称曹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这些诗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李、杜诸公,搜抉灵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一)

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

2、曹丕(187-226)

字子桓,曹操次子,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位,建立魏王朝,谥文帝。

大学语文汉魏文学讲述课件

曹丕在文学上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三是他的文学创作邺下时期保存下来的作品颇多,诗、赋和各体文章均有佳作,与曹植各有所长。曹丕在文学上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曹丕诗的题材内容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曹丕诗的题材内容

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沈得潜《古诗源》(卷五):“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粱!

音节和谐舒缓,描摹细致生动,感情缠绵动人,语言清新流丽,取得了多种效果的统一,成功地表现了一位妇女在不眠的秋夜怀念丈夫的情态,既不脱离民歌的精神,又有自己的创造。《燕歌行》音节和谐舒缓,描摹细致生动,感情缠绵动《燕歌行》属于乐府诗题。

此诗是曹丕的代表诗作,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诗以细腻的感情、缠绵委婉的语调表现了旷妇闺思的幽怨哀婉之意。

艺术特色:

此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华美,音节谐美流畅,句句用韵,一韵到底。曹丕此诗的贡献不仅在于它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燕歌行》属于乐府诗题。这种代言体的诗歌表现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这种代言体的诗歌表现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南朝以及唐代

曹丕的《典论·论文》则是一篇开文学批评风气的重要论文,批评了“文人相轻”的恶习;提出“建安七子”之称,并品评七子的文学创作;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见解;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学的社会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曹丕的《典论·论文》则是一篇开文学批评风气的重要论文

3、曹植(192-232)

曹操之子,曹丕同母弟。因才学出众,曹操曾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为帝,备受猜忌压迫,郁郁而死。因封地在陈,卒谥思,世称陈思王。“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传》)

3、曹植(192-232)

曹操之子,曹丕同母弟其创作以曹植即位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后期作品主要表现受压抑的悲愤和哀伤情怀。

其创作以曹植即位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抒发建功立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诗品》称之“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赠白马王彪》)“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等都脍炙人口。所作辞赋以《洛神赋》最为著名。有《曹子建集》。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诗品》称之“骨气奇高,词采华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歌九十余首中,就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诗着力描写并强烈歌颂的是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青春气息浓厚。诗通过描述“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憧憬,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诗着力描写并强烈歌颂的是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建安七子和蔡琰一、建安七子概说

“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计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活动。建安七子和蔡琰一、建安七子概说二、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1、王粲

七子之中,王粲(177-217),字仲宣,成就最高,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七子之冠冕。”存诗23首。王粲之诗,四、五言诗兼善,其依荆州刘表时所作四言《赠蔡子笃》、五言《七哀诗》三首等,体兼《诗》、《骚》,颇得《十九首》韵致,是建安诗人的上乘之作。

二、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1、王粲王粲《七哀诗》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诗从揭露军阀战争的罪恶写起,按照事态发生的经过和自己的深切感受进行布局,汇成一幅乱离中的流亡图,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本诗意境苍凉,抒情真挚,感慨深沉,文约意广。王粲《七哀诗》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蔡琰1、蔡琰的身世、生平汉代末年著名学者、诗人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董卓之乱中,被掳至南匈奴,嫁左贤王,生活了十二年,生二子。后来汉朝与南匈奴矛盾缓和,曹操遣使用金璧赎回,重嫁陈留董祀,整理父亲遗文。蔡琰1、蔡琰的身世、生平2、蔡琰作品的真伪问题其诗今存三首,五言体《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其中五言体《悲愤诗》比较可信。

骚体《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不合之处,许多学者认为非蔡琰所作。《胡笳十八拍》亦被怀疑是后人伪托。

2、蔡琰作品的真伪问题五、正始文学

魏末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时,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与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大肆杀戮曹氏集团中人。正是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使许多文人名士陷入矛盾:既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合作,但又惧于黑暗势力,怕遭杀身之祸。所以魏末正始时期的文学失去了建安时期文学慷慨悲凉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在司马氏黑暗势力统治下的精神苦闷与抗争。五、正始文学魏末正始(魏齐王曹芳年号)时,司马懿杀大此期诗文抑郁曲隐,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司马氏以“名教”作号召,标榜以孝治天下);提倡老庄的逃世避俗,放浪形骸,来隐蔽保护自己。此期诗文抑郁曲隐,崇尚自然,反对名教(司马氏以“名教”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词出自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及药与酒之关系》。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清谈(不谈时事、政治而专谈老庄哲学即玄学)、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魏晋风度正始之音

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

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

阮籍的82首《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格调高深,感慨深沉,含蓄隽永,为处于黑暗统治下的诗人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丰富发展了五言诗的技巧。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得其诗较隐晦难读。

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

嵇康和阮籍同为“竹林七贤”。其成就主要在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其代表作,文如其人,率直峻切,随意所至,信笔成之;而又慷慨激烈,嫉恶如仇,冷嘲热讽,笔锋犀利,堪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佳篇。

嵇康和阮籍同为“竹林七贤”。其成就主要在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

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子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

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竹林七贤”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任情放达、脱略礼法,饮酒服药、发言玄远,是七贤的共同之点。但随着司马氏的政治恐怖日益严重,“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事风格逐渐有所分化。“七贤”之中,以阮藉、嵇康的文学成就为最高。在思想倾向、人生态度、文化修养等方面,“竹林七贤南北朝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们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来说,它篇幅短小。南北朝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南北朝乐府民歌虽然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朝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到鲜卑族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也是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南北朝乐府民歌虽然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朝的长期对峙,(一)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分类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于宋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分三大类:一类:吴歌: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326首,东晋,宋二类:西曲:长江中游汉水两岸城市,142首,齐梁小类:神弦歌:祭神歌曲,18首,不具体,产生地点不同,调子也不同。数量比汉、北朝乐府民歌多。(一)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分类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于宋(二)南朝民歌内容吴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较多的市井气息。大部分以女子口吻写的情歌。(1)爱情欢乐:《读曲歌》:一夕就郎宿,通夜语不息。(2)相思痛苦:《子夜歌四时》: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3)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华山畿》:未敢便相许,夜闻侬家论,不持侬与汝。(4)谴责男子的负心、背约:《子夜歌》: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引白日心,朝东暮还西。(二)南朝民歌内容吴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西曲:则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且能结合劳动来写,情调较吴歌开朗快。《莫愁乐》: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挥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西曲:则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且能结合劳动来写,情神弦歌:《青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青溪:发于南京钟山女神)神弦歌:抒情长诗《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抒情长诗《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作品讲解:《西州曲》

这首乐府民歌是一首具有叙事性的抒情诗。从其精致和成熟的程度来看,当经过文人的加工修饰。写一个居住在西洲附近的江南女子对江北情人的等待和深沉不尽的思念。

作品讲解:《西州曲》2、艺术特色:(1)高超的抒情技巧。

诗以景物的变换点明季节,在景物与气候之中写人的活动,通过人的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相思之情化为一连串动作,通篇不见一个情字而处处写情,因而显得悱恻缠绵、婉曲多姿。(2)连环式的章法结构。

全诗以四季节序变化为主线,语语相承,段段相接,首尾呼应,全篇浑然一体(3)语言清丽自然,韵律宛转和畅。

全诗一百六十字,四句或两句一换韵,音节摇曳轻飏,韵随意转,声逐情移。2、艺术特色:(三)南朝民歌艺术特色1、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对唐朝五言绝句发展有很深影响。2、风格清新自然,哀怨缠绵。《大子夜歌》: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3、双关语的广泛运用。同声同自以见意者,同声异字以见意者。莲—怜丝—思悟--吾

《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线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今夕与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三)南朝民歌艺术特色1、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对唐朝五言4、比喻夸张:《子夜歌》: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引白日心,朝东暮还西。4、比喻夸张:(四)北朝乐府民歌北朝乐府民歌所剩余60余首,保存在《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其它在《杂曲歌辞》和《杂曲谣辞》中,数量没有南朝乐府民歌多,但内容却丰富得多,而且相当全面,生动地反映北朝200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与南朝乐府民歌不相同,区别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四)北朝乐府民歌北朝乐府民歌所剩余60余首,保存在第一,从政治经济状况看,北方混战严重,战乱频繁,生产力遭到破坏,异族统治压迫剥削非常残酷,劳动人民的生活比南方痛苦。第二,从民族来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入居内地,各少数民族互相杂居,所以民族风尚也不同,南方则主要是汉族。第三,从地理环境来看,北方是苍茫辽阔,南方是山明水秀,所以不同地理环境产生民歌也不同。第四,从民族作者来看,北方作者是更下层的广大人民,所以带有劳动人民特有的粗矿和干脆,南朝民族作者为城市市民,故曲调思想感情不同。第一,从政治经济状况看,北方混战严重,战乱频繁,生产力遭到破(五)北朝民歌内容北方民族风格刚健豪迈,慷慨激昂,反映内容多方面:1、反映战争:《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2、反映人民疾苦:《紫骝马歌》: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3、反映北方人民尚武精神:《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4、反映北方人民的爱情和婚姻问题:《地子区乐歌》: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5、反映北方游牧生活和草原风光:《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五)北朝民歌内容北方民族风格刚健豪迈,慷慨激昂,反映内容多1、《木兰诗》

这是北朝唯一的长篇叙事诗,与《西州曲》并称为南北民歌的双璧。诗篇“事奇语奇”,颇有传奇色彩。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歌颂木兰只求保卫祖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