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再审程序中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_第1页
民事再审程序中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_第2页
民事再审程序中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_第3页
民事再审程序中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_第4页
民事再审程序中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事再审程序中当事人处分权的限制

一、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行使处分权的作用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严重的批评。一些科学家从整体上分析了中国民事审查程序的弊端,以及不同形式审查程序的弊端。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如何改进中国的民事审查程序。在审查民事审查程序时,一些科学家不仅指出了具体制度的不足,而且对民法的指导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这些论述主要是针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发动、再审程序的构造、再审事由等问题而展开的,对再审审理程序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论及实务问题,鲜有学者进行剖析。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84条规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一审人民法院做出的,按照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二审法院做出的,按照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该条规定表明,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视不同情况分别按照第一审程序中的普通程序或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不论在第一审程序还是在第二审程序都享有诸多的处分权,如进行和解、增加诉讼请求或变更诉讼请求、撤回起诉、撤回上诉等。但是,当事人在再审过程中如何行使处分权,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如果与原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一样,当事人享有相同的处分权,在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再审案件的情况下,原告撤回起诉,致使审判程序的终结,是否导致原生效的一审裁判因当事人撤回起诉而被撤销?同样,在适用第二审程序审理再审案件的情况下,当事人撤回上诉是否导致原生效的二审裁判被撤销?然而,再审程序的开始并不是以撤销原生效裁判为前提,是否撤销原生效裁判要视再审审理的结果而论,即只有再审案件经过审理被认为原生效裁判确有错误,再审法院才能依法撤销原生效裁判。如果是因当事人申请再审而发动的再审程序,当事人在再审过程中行使处分权尚有一定理由的话,那么,如果再审是法院基于审判监督权而发动的,或者是由检察院提起抗诉而发动的,仍然允许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因行使处分权而终结诉讼程序或撤销原生效裁判,则在法理上难以解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1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再审案件的处理结果有两种方式:一是做出新的判决、裁定;二是以调解方式结案。这二者在内容上的区别是:如果以判决、裁定方式结案,就必须对原生效判决或裁定做出撤销、改变或者维持的判定;而以调解方式结案则无须对原生效裁判做出判定,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原判决、裁定即视为撤销。在实践中,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对其实体权利进行处分时,法院往往以调解的方式结案,这固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但问题是当事人行使其处分权的范围是广泛的,而以单一的调解方式并不能针对所有的处分行为做出适当的结论。所谓调解结案的方式,就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对自己实体权利的部分处分(一般是放弃),经协商一致而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在再审过程中,如果调解不成或者当事人以处分其诉讼权利的方式来间接处分其全部实体权利,如撤回起诉、上诉或者撤回再审申请,法院将如何处理?如果裁定不准撤诉,那么失去权利争议的再审程序将如何继续?如果裁定准许当事人撤诉,那么对原生效裁判如何做出评判?若予以撤销,法律依据何在?倘若不予撤销,原生效裁判之效力与准予撤诉裁定之效力如何取舍?此外,当事人在再审中变更或者增加诉讼请求,经法院调解不成,对变更或者增加诉讼请求是否要进行审理,如果予以审理,那么无论原生效裁判正确与否,都将予以变更;如果不予审理,是否构成对当事人诉讼权利之侵害。由于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如何行使处分权规范之缺陷,使得司法实践面对该类问题时未免出现尴尬局面。推演至此,笔者不得不回到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上来,如何依照现有诉讼原理,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中做出取舍,以求解决目前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乃是当务之急,如果对当事人在再审程序中是否享有处分权、处分权之范围如何界定、处分权应如何行使、法院对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应以何种方式处置等基本性问题没有明确的结论,那么审判实践面临的尴尬将在所难免。为此,本文认为,再审案件适用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时,当事人并不能够完全享有在原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中所享有的处分权。换言之,在再审审理程序中,当事人的处分权将受到限制。二、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处分权利行使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无非两大类:一是基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产生的诉讼权利,二是基于民事实体法律关系而产生的实体权利。处分即自由支配,对于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处分范围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生纠纷以后,当事人可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行使起诉权;(2)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可以申请撤回起诉,被告有权提出反诉,双方当事人都有权请求法院进行调解和进行和解,同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提供证据、申请回避;(3)在一审判决以后,当事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上诉或不提出上诉,或者申请撤回上诉;(4)对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有权提出申请再审;(5)当事人有权申请人民法院对生效裁决进行强制执行。当事人对实体权利的处分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可以自由地确定请求司法保护的范围和选择保护的方法;二是诉讼开始后有变更、增加、放弃其诉讼请求的权利。应该说,当事人在诉讼中处分权利的范围具有广泛性。但是民事诉讼法第13条同时规定当事人处分权的行使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故处分权并不是绝对的。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法律规定的范围”的所谓“范围”进行确切的定性,实践中一般也仅将该范围理解为当事人行使处分权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实践中通常所理解的意义并不完善,当事人行使处分权还应该与其在不同诉讼程序中所享有的诉讼权利或实体权利相适应。如果把当事人的处分权放到民事诉讼的具体程序中去检测,不难发现,处分权的行使应当与诉讼程序相对应,其通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当事人对诉讼权利的处分受到各诉讼程序划定的诉讼权利范围的限制。除一般性的诉讼权利如提供证据权、申请回避权、进行辩论权等在各程序中通用外,当事人处分其影响到实体权利的诉讼权利时,均受到各种特定诉讼程序的制约。这在民事诉讼法的立法体例中已经得到体现。就民事诉讼法立法体例来看,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范围及其处分采取了归整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表述方式,其对当事人的一般诉讼权利在《民事诉讼法》第五章第一节“当事人”一栏中作了归整性罗列式表述,但是,对一些与程序相关联的诉讼权利的行使的表述方式采取了与诉讼程序相结合的分散性单项式的表述,如在第一审程序中规定了起诉权和撤回起诉的权利,在第二审程序中规定了上诉权和撤回上诉的权利,在审判监督程序中规定了申请再审权。可见,当事人对上述权利的处分权均应在相关程序中行使,超越相关程序,则失去相应的处分权。其次,当事人对实体权利的处分应受到诉讼程序设定的审理范围的限制。关于对当事人的实体性处分的限制,从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就当事人在不同程序中行使实体处分权利所作的处理方式的有关规定中已经得到体现。如原告增加诉讼请求或被告提出反诉,在第一审程序中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审理,但在第二审程序中人民法院就只能调解,调解不成则只能告之其另行起诉。①产生不同处理方式的主要依据,即是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不同诉讼程序的不同审理范围。在第一审程序中,当事人享有广泛的处分权,因为第一审程序的审理范围就是当事人诉讼请求的范围,这为当事人行使实体性处分权提供了广泛的空间。而在第二审程序中,因上诉审理的对象是第一审做出的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其审理的范围是当事人上诉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和适用法律,如果当事人超越上诉审理范围处分其实体权利,势必对业已明确的诉讼法律关系造成破坏,从而影响到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基于此,当事人对其实体权利的处分应当受到审理范围的限制。虽然,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再审程序中当事人的处分权作明确的规定,但再审程序内涵的特有属性同样影响着当事人的处分权。综上所述,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处分权与其所处的具体诉讼程序相关。当事人在不同的程序中,基于该程序的性质、审判对象不同,法律赋予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也不同,因而当事人能够行使处分权的范围必有所不同。从另一方面看,基于诉讼的效率要求和解决纠纷的诉讼目的,立法对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的处分权必然要有更多的限制。三、当事人在二审中未取得一定的限制不同程序中的审判对象的差异和特殊性,是构成对当事人处分权限制范围和限制程度的主要原因。第一审程序是因原告提起诉讼而开始的,其审理对象和范围是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并要求法院裁决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包括: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的反诉请求和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请求。在第一审程序中仅涉及到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完全属于“私权”性质,因此,当事人享有充分的处分权,可以进行和解、放弃诉讼请求、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撤回起诉等。第二审程序是以一审裁判为前提的,但一审裁判尚未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并没有最终确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51条的规定,法院只对上诉请求有关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意见》第35条、第36条也规定,第二审案件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范围进行,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被上诉人在答辩中要求变更或补充第一审判决内容的,第二审法院可以不予审查。这说明,第二审程序审理的对象是上诉请求,就性质而言,仍然是属于“私权”性质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因而当事人仍可以增加或放弃诉讼请求、可以和解等。案件一旦进入第二审程序,就表明一审裁判尚未发生法律效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审裁判就没有任何法律后果。事实上,在第二审程序中当事人的权利己经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当事人不能在二审程序中撤回起诉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191条规定:“因和解而申请撤诉,经审查符合撤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基于许多学者认为此处的“申请撤诉”是指撤回起诉,因而尽管认同当事人不可以随时撤回起诉,却承认如果当事人双方和解以后,便可以在第二审程序中撤回起诉。对此,有学者指出:“这只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情况,并无普遍的意义。除此以外,是不允许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撤回起诉的。”但我们认为,《意见》第191条规定中所指的“申请撤诉”不应当是撤回起诉,因为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现状,诉讼上的和解协议并不具有既判力,其不能如调解书那样产生“第一审判决视为撤销”的效果,所以,当事人在二审中达成和解协议后,原一审判决并没有被视为撤销,故当事人只能撤回上诉,而上诉被撤回后,第一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此外,根据《意见》第184条的规定,当事人在第二审程序中增加的诉讼请求和提出的反诉,法院可以进行调解,但调解不成的,法院不能对此进行裁判,只能当事人另行起诉。这就意味着,在二审中所增加的诉讼请求和反诉并不是二审法院裁判的对象,换言之,当事人不能像在一审程序中那样,可以在诉讼中提出新的裁判对象。综上可见,在第二审程序中,由于一审裁判的存在,当事人的处分权同第一审程序相比,已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再审案件的审理对象有别于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它不仅要审理当事人双方之间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更重要的是,首先必须审理生效裁判是否确有错误。在大陆法系国家,再审程序是由再审之诉引起的。“再审系指终局判决确定之后,发现具有诉讼程序方面的重大瑕疵,或者该判决的基础资料中存在异常的不完善现象时,当事人以此为理由,例外地请求废弃该确定判决和重新审理该案的申明方法”。再审之诉具有双重目的,首先是请求撤销原判决,使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再次得到审理;其次请求法院在审理中按照起诉人提出的实体方面的主张,做出有利于他的裁判。再审之诉的主要目的是撤销原生效裁判,因而再审之诉具有两个诉讼标的:一是再审之诉本身的诉讼标的,一是原诉的诉讼标的。再审之诉固然与原来的诉讼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再审程序与原来的诉讼程序并非承接关系,原来的诉讼程序因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已经终结。相对于原来的诉讼程序而言,再审程序完全是一个新的诉讼程序。故而,在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将引起再审程序的审判请求称之为“再审之诉”。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此未明确规定为“再审之诉”,但再审审理程序的审理对象同样包括两个方面,即原裁判是否具有撤销的事由和当事人双方之间争议的法律关系。在这两方面的审理对象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否最终成为法院的裁判对象将取决于对前者的审理结果。在再审案件的审理中,由于审理对象的不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必然有所不同。如果把“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法律关系”作为审理对象,当事人可以依法行使有关的处分权,包括实体上的处分权,如进行和解、要求调解等。但这必须以原裁判具有撤销事由为前提,也就是说,把“原裁判是否具有撤销事由”作为审理对象进行审理以后,认为原裁判应当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