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仰海宴考述_第1页
妈祖信仰海宴考述_第2页
妈祖信仰海宴考述_第3页
妈祖信仰海宴考述_第4页
妈祖信仰海宴考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妈祖信仰海宴考述

一、对民间信仰的追求与崇拜中国东部和南部有一条漫长的海岸,由许多岛屿环绕,丰富的海洋资源。但由于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分布在沿海与海岛上的各地居民,过去主要是从事农耕,以渔业、盐业为辅,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和地理上的半封闭状态,致使宋、元以前,国家或民间出海远航的活动都比较少,当时与海外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进行的。宋朝开始,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海外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逐渐扩展了海上交通与贸易往来。宋、元、明三代,为了适应海运与远航的需要,先后在江、浙、闽沿海一带开辟了众多出海港口,从而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兴起与航海事业的发展。大海虽然给人们带来水产资源与远航的方便,带来蓝色的梦幻与畅想,但是大海也经常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一旦台风、海啸袭来时,就会把海上、海岸边的一切吞噬殆尽,从而使人们对大海产生恐惧与敬畏。沿海居民为了出海捕鱼的安全、远航的一帆风顺,为了沿海地区免遭台风海啸的袭击与破坏,于是幻想并塑造出各种神灵,渴望能够借助它们的神力消灾解难、逢凶化吉,以求得渔业、农业的丰收与出海平安。各代皇帝为鼓励人们出海远航,就利用人们依赖与敬畏大海的心理,推崇民间信仰的海神,敕封海神名号,并宣扬其神威与灵验。妈祖成为海神与妈祖信仰的流传,正是在上述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适应了人们祈愿出海平安的心理;适应了宋、元时期发展海洋经济文化的需要。关于妈祖身世的考证,一般多认为她本是一名乡间巫女,但传说与一些记载中却有许多神化的记述。例如:妈祖本性林,名默,是宋代都巡检(官名)林愿的小女,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于福建莆田湄州屿,5岁能诵《观音经》,11岁就能婆娑起舞事神,知人祸福,时显灵异。长大后,誓不嫁人,经常出海,在海上多次救护遇险的船民商旅。一次大暴风雨中,她为抢救遇难船民,自己也被台风卷去,但人们不愿说她遇难,说看见她在一块岩石上化为女神,仙乐中乘彩云而去。以后,还经常在海上显圣,为出海人护航。这段描述,显然融入了人们的意愿,神化她护航的灵验,提高她的身世与家谱,至于诵《观音经》、事神起舞、知人祸福等,则渲染了佛、道教文化,民间巫教文化的色彩。自宋元至明清各代,妈祖信仰倍受皇帝们的推崇,海神妈祖在各代皇帝的不断敕封名号下,递次升格为“夫人”、“海灵神”、“妃”、“天妃”,直至升格为“天后圣母”,并且列为国家逐年派官员致祭的海神。据《元史·世祖纪》的记载: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八月乙丑(农历八月十四),曾“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颂扬妈祖护国安宁与护民远航之灵验。又据《湄州屿志略·卷二》载:元朝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自农历八月初一开始,曾先后遣官到各地妈祖庙致祭。十月二十五日到泉州妈祖庙致祭时的御制文称:“盛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见蔼天章。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民生资保锡,帝室借匡襄。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元朝皇帝的敕封与赞颂妈祖的溢美之词,充分说明元朝为发展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才对妈祖信仰如此重视。历代皇帝利用了“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易经·观》)的儒家思想,通过妈祖信仰达到政治、经济、军事的目的。于是在皇帝的敕封推崇与宗教文化的渲染下,妈祖遂从巫女、一般的护航海神,成为人们心目中消灾赐福,无所不能的偶像,成为民众景仰的女神;儒、道、释三教尊崇的人物。二、发展海洋文化,树立民间舞方式妈祖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沿海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儒、道、释以及民间巫教多种宗教文化相融合的载体,各代皇帝为了表示对妈祖信仰的重视,每年都要派官员到妈祖庙祭祀,届时要宣读皇帝的御制祭文、举行盛大的迎神出巡的活动。我们从各代皇帝的致祭文、各地迎神出巡的仪礼与舞蹈表演中,已能概括帝室与民众的祈愿,探索妈祖信仰与迎神出巡舞蹈的海洋文化特征。例如:从元代致祭词:“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与“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的叙述中,可以看到沿海民众把“天人和一”、“顺应自然”的传统观念,演化为的“人海和谐”心态,以求得与大海和谐一致的境界。人们所盼望的是:海上、海外风平浪静、出海安宁,沿海与内地的丰收年景;祈愿妈祖保佑海宴河清,歌舞升平,从而求得“麒麟欢舞、凤凰飞翔”的瑞象。中国开发和利用海洋是为了体现“人海和谐”的思想,为了发展本土的农耕经济。它与西方开发陆地、向外扩展的海洋文化,乃至有些国家强人接受的殖民地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航海史的新篇章,使航海业日益兴盛,但其目的依然是促进本土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以我为中心,以邻为友,向海外弘扬天威,期盼万邦来朝,宣扬农耕文化之优长。这些都说明中国开发与利用海洋,是以土地为根本,以“天人和一”、“人海和谐”为中心思想,从而形成中国的海洋文化特征。元代致祭词中引用了麒麟与凤凰等词句,体现出农耕民族以土地为本,对和平与完美生活的追求。自古以来,人们认为麒麟与凤凰是祥瑞的神兽,是品位高尚的象征,所以《礼记·礼运》篇中,把麟、凤、龟、龙称之为四灵,麟、凤两者居于前位;该篇中还有“凤凰、麒麟皆在郊棷”的记述。凤凰本属飞禽,麒麟属于走兽,两者在郊外林木中和谐相处,自然有和平、完美的寓意,体现出自古以来人们的意愿。几千年来“四灵”一直是人们喜爱的神兽,在漫长的舞蹈文化传承中,模拟“四灵”的舞蹈,始终是中国各民族寓意吉祥的形式。至今,“麒麟舞”、“凤凰舞”在汉族、壮族、纳西族中仍有流传;在迎妈祖出巡的舞蹈中,也常出现。福建、台湾与港、澳地区迎神出巡的舞蹈表演中,有一种称作“蜈蚣阵”的形式,由儿童扮演各种人物故事的“抬阁”(台湾称作“艺阁”),或以人驮或用车载衔接在一起,如百足蜈蚣行进,其中多有麒麟和凤凰以及扮演“麒麟送子”等形象,寄寓人们驱邪消灾、吉祥安宁、人丁兴旺的愿望。迎妈祖出巡舞蹈是献给海神妈祖的悦神之舞,是为了满足人们“人海和谐”的心态,求得沿海、海上平安、人丁兴旺而进行的,因此,祭祀妈祖的活动要按照沿海习俗进行,迎神出巡的民间舞蹈都是当地流传的形式,其舞蹈形式虽多与内地相同,但表演场地、节日氛围,已浸润着表演者与参加者的祈愿,渲染了海洋文化的色彩。例如:泉州一带出巡舞蹈的“拍胸舞”,表演者要赤膊,头上扎一草绳,绳的前端如蛇头突起,此形象是沿海古代百越人“蛇、鸟图腾”崇拜与善于“习水便舟”风习的延伸;舞者表演时两手拍打身体各部位即兴起舞,风趣、乐观,则具有沿海劳动生活与海洋文化的因素。又如“藤牌舞”,它源于海防与实战,是沿海军事训练与实战动态的遗存;龙舞与高跷虽是普遍流行的民间舞蹈,但其产生却都带有海洋文化的因素。龙的生成与大海有关,民间流传有四海龙王之说;高跷的形成,浅海捕鱼也是成因之一,今日居住在广西城防县“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即便是同样的民间舞蹈经渔民舞者展示出来后,其动态与精神面貌已渲染了沿海生活的色彩,他们表演时的“人海和谐”心态与舞蹈的动态形象特征,正是探索中国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型民间舞蹈文化的线索。三、惠安女祭祀出巡迎神出巡的仪礼与各种悦神娱人的活动,本是佛教的“行像”仪轨,即释迦牟尼诞辰时,信众们举行隆重的仪礼与盛大的歌舞表演。妈祖庙的建造与迎神出巡活动,都是佛教仪轨的延伸。宋代儒、道、释三教合一互为影响后,迎妈祖出巡已渲染了多种宗教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色彩。妈祖信仰是在开辟海上运输、增强与海外交流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伴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扩大,逐渐出现了新的港口与沿海城市,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之不同,所以出巡舞蹈折射出多种文化色彩,其表演或保持着诸多古风,或比较严谨规范。泉州于元代已是海外贸易极为发达的大港,天津是靠近京城的口岸,因此,两地的出巡活动已具有商业文化、城市文化的特征。台湾居民多来自闽、粤沿海各地,笃信妈祖,素有“三月疯妈祖”之说,出巡舞蹈的规模盛大、活动时间也最长。例如:莆田市仙游“枫亭天后宫”,始建于北宋元符初年,后经多次翻修,该庙的迎神出巡活动,尚保持古老的仪礼,出巡之前要“请驾”。即:由一人扮旗牌官作为指挥,另有四人戴黑、红、绿、蓝色面具扮皂隶,按照“请牌”、“开道”、“收牌”等程序请出神驾,然后才迎妈祖神像出巡。这种扮皂隶、戴面具表演的程式,既带有古代“乡傩”驱邪的遗意,又是古代官家出巡的仪礼。莆田地区出巡舞蹈中的“棕轿舞”,先由道士主持迎神“出宫”,然后“游舞”。表演时,舞者先在庙前用石板铺成八卦形图案场地上表演,又围着点燃的篝火穿梭跳跃起舞。然后到村中各个设有篝火的场地,依次如是表演。过去,当跳完最后一堆篝火时,要开出5米长的“火路”,舞者赤脚而过,最后又由道士主持“回宫”的仪式。这种表演中,既有道教祭祀的仪礼,又有“火崇拜”的原始遗风与民间的巫术活动。现在,上述表演都已演变为“皂隶舞”、“棕轿舞”、“簪花轿”等娱乐性舞蹈形式。惠安县临海的崇武镇地处泉州湾与湄州湾之间,曾是明将戚继光率军抗倭的名城,民风勤俭、朴实。该地天后宫的出巡活动很有特色。先是每户敬献一个“宴碗”(碗内盛有煮熟的供品)作为奉献,数十张摆供品的宴桌,从庙里一直排至庙外,为“妈祖娘”(当地俗称)设宴。然后,鞭炮齐鸣,香烟缭绕,人们在老年妇女的主持下开始朝拜,热闹非常。这种供“宴碗”的祭祀形式必须由老年妇女主持,体现出惠安女特有的习俗。迎妈祖神驾出巡时,鸣锣开道走在前面,鞭炮声中人们簇拥着神轿沿街前进,跟随神驾后面的是:舞龙、弄狮、骑马、高跷、拍胸舞、弄球舞、车鼓阵以及具有古风的南音表演队。泉州妈祖庙始建于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取宋徽宗赐额“顺济”而称作“顺济宫”。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敕封妈祖为“天妃”,并赐“灵慈宫”匾额,宫名亦随之更改;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敕封“天后”,该庙始称作“天后宫”,自宋至清各代多有重修或扩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清文宗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后,泉州天后宫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使其庙宇更为壮观成为著称于海内外的祭祀妈祖之地,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唯一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1996年是泉州天后宫建宫的八百周年,这一盛大的庆典,是按照文献记载的规模与程序进行的,海内外人士踊跃参加,仪礼隆重,仪仗庞大,各色民艺表演,异彩纷呈,观者如堵。天津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始建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初称“天妃宫”,清代敕封为“天后宫”后,随着天津城市的形成与建设,妈祖已成为保佑出海与家宅平安的神灵,祭祀与出巡活动日益兴盛。据称,乾隆下江南路经天津时,曾观看过天后宫的出会表演,从此天后宫的庙会被尊为“皇会”,其规模与声势日益显赫,直至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皇会”时,其会档仍有四十余档之多。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清人无名氏绘制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该画卷共绘图100幅,其中有:秧歌、高跷、太狮会、小车会、挎鼓会、旱船、中幡、太平鼓、五虎棍以及法鼓、宝辇、什锦杂耍、奇技争雄等,多是带有城市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台湾鹿港天后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地称之为“旧祖庙”,一些信徒们不仅在妈祖的节日,就是在其他节日也常来庙进香敬神,许愿还愿,求签问卜,解除疑难。而且在进香活动中,至今仍保持由民间巫术“乩童”为前导的风习。进香时,一位有经验的中年乩童走在最前面,数名年轻的乩童跟随其后,当他们进入“神灵附体”的状态后,前面的乩童先后用“钉球”、“钉棒”、“鲨鱼刀”甩打自己的后背,鲜血渗出后有入为之喷酒,经过这番活动后,持妈祖像者以及其他进香者才进庙朝拜。台中县大甲镇镇澜宫供奉的妈祖,是信众于1987年到湄州妈祖庙谒祖进香时,经过“分灵”的仪式迎至本地供奉的妈祖神像,所以远近信徒多来朝拜。每年妈祖圣诞之日,镇澜宫都要举行盛大的“进香”、“出巡”与“绕境”等活动。筹备期间即在沿途路栈与庙宇张贴“香条”告示,说明绕境的日期与行程以便当地与沿途的信徒们广泛参加。全过程一般是八天,出发前及途中的“请驾”、“送驾”,回銮时的“迎驾”、“入庙”等,都有周密的组织与规范的仪礼程式,可见其规模之宏大。八天的日程中,一些演艺团体,要在沿途的妈祖庙随驾演戏与表演各种民艺,以悦神娱人。众多随驾参拜的的信徒中,有许多人是怀着极其虔诚的心愿,徒步走完全程的。四、湄州婆祖庙的象征妈祖信仰遍及海内外,出巡活动历经千年一直盛行不衰,其原因正在于身居海外的华夏子孙普遍有寻根的心理,湄州妈祖是他们心目中的根;在于出巡活动是传统的民俗、家乡的民间舞蹈,可以慰藉他们思乡之情。出海远航者与海外侨胞,无论他们走得多么远,物质生活已多么的现代化,然而他们精神生活的“根”仍在中原大地,仍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国海洋文化的特征之一。所以妈祖庙要建筑在沿海岸边,神像要面向大海,以保佑沿海、海上、海外各方信众。人们出海时,是“妈祖”望着自己的船只顺风入海,航行中自有心目中的妈祖保佑;返航时又迎着妈祖像平安归来,妈祖是各方信众的保护神,是海宴河清的象征。妈祖信仰始于闽南湄州,那么湄州妈祖庙就成为始祖之庙,同时也具有了“根”的象征。所以各地建造妈祖庙时,多依照湄州祖庙的形制,甚至专门从闽南运来砖瓦石料依式建造,如山东“烟台天后宫”,其建材多来自泉州,宏伟的建筑亦颇有闽南的风范。作为妈祖象征的神像,自然是湄州祖庙所供奉的神像最为灵验,所以各地建造妈祖庙时,从湄州祖庙迎请妈祖神像来本地供奉,并称之为“分灵”。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与九月九日妈祖升天之日,作为信仰圣地的湄州妈祖庙的祭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