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书礼乐志》汉代寺庙仪式用乐考论
寺庙祭祀是人类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汉书·礼乐志》记载:“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在西汉初年的宗庙礼仪建设中,宗庙祭祀仪式乐的建设占据了重要位置。《汉书·礼乐志》记载“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犹古《采荠》、《肆夏》也。乾豆上,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筦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美神明既飨也。皇帝就酒东箱,坐定,奏《永安》之乐,美礼已成也。”这段话描述了宗庙祭祀仪式过程,其中提到的《嘉至》、《永至》、登歌、《休成》、《永安》诸乐配合着祭祀活动依次演奏。因此,这五组乐是用于宗庙祭祀仪式的乐。一、西汉后期的宗教礼议恢复已经消失事物的面目,首先要弄清楚此事物出现的原因,也就是出现的目的。因为事物出现的目的,直接关系到创制事物的原则。而创制原则是恢复事物本来面目的根本依据。汉代乐舞的恢复亦是如此。宗庙乐是为宗庙祭祀服务的,因此宗庙祭祀乐要以宗庙祭礼为原则。汉代宗庙礼仪在汉惠帝时期制定,《史记·叔孙通传》记载:“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叔孙生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为太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西汉宗庙礼仪创制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是叔孙通。因此,叔孙通本人的礼乐思想,对宗庙祭祀乃至宗庙乐的制定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外,《汉书·礼乐志》记载:“高祖时,叔孙通因秦乐人制宗庙乐。”在西汉早期宗庙乐制定过程中,秦乐人也是重要参与者。因此叔孙通和秦乐人的礼乐思想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关键。1、叔孙通的音乐思想西汉初年,叔孙通“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所谓的“起朝仪”是指确立皇帝的威仪;深入思考,“起朝仪”这个具体行为代表着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后所要解决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问题。另外,“起朝仪”是西汉制定礼仪制度的第一次。也就是说,“起朝仪”可以看成是刘汉政权礼仪制度建设的先声和风向标。“起朝仪”活动还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叔孙通礼乐思想根源。如此重要的制礼活动,叔孙通选择的参与者有“鲁生三十余人”“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换言之,西汉初年朝仪建设参与者有征召的鲁生、皇帝周围的学者、叔孙通弟子,共一百多人。叔孙通为什么选择这些人呢?首先是鲁生。这与鲁地的文化背景有关。《史记·吴太伯世家》注引服虔曰:“周乐,鲁所受四代之乐也。”杜预曰:“鲁以周公故,有天子礼乐。”因周公之故,鲁国的礼乐和周朝王室的礼乐相同,也就是说鲁地有条件保有古礼乐。此外,历代王室在礼乐方面有疑问时都征求鲁儒的意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这说明虽然历史久远,但鲁地保有较完整的古礼——周礼。根据史书记载,到刘邦时代,鲁儒对古礼乐的研习风气依然有增无减。“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鲁儒十分熟知周礼乐。这是叔孙通找鲁生来共定朝仪的原因。而叔孙通本身就是一个儒者,儒家推崇的是周代礼乐,这与鲁生志同道合。因此,从叔孙通选择鲁生的举动,我们了解到叔孙通礼乐思想的根本是儒家礼乐思想。叔孙通在“起朝仪”人选问题上透露出来的礼乐思想应该说完整贯彻到宗庙乐制定过程中。《汉书·礼乐志》记载:“《嘉至》,犹古降神之乐也。……《永至》……犹古《采荠》、《肆夏》也。……登歌……犹古《清庙》之歌也。”《嘉至》、《永至》、登歌基本符合古乐。因此,儒家礼乐思想是叔孙通制定宗庙乐思想原则之一。2、周礼之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在宗庙乐制定中还有另一部分参与者——秦乐人。《汉书》记载了一位历秦到汉的乐人——制氏。他的家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太乐官。”叔孙通所因的秦乐人应该与制氏这类人有关。那么,制氏所熟悉的雅乐声律是什么样子呢?作为偏于一隅的秦的礼乐是在与其他六国军事政治争斗过程中完成了自身构建。钱穆先生曾言:“秦人本无其本身之文化传统,战国以来,凡所兴建,皆自东方移植,……”钱先生论述的秦文化与东土文化的关系是中肯的。首先,秦的礼乐制度承袭西周礼乐而来。其次,在诸侯征战过程中,秦进一步吸纳了以周礼为基础的六国礼乐成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秦灭齐时将齐国的音乐和乐器带回国。《汉书·礼乐志》记载留存到汉代的六代乐——《韶》、《武》,就是那个时候进入秦,后来作为古乐保存于秦王朝的乐舞管理机构中,并被乐官改编,秦灭亡之后,这些古乐又被完整地承传到汉。因此,秦的礼乐是以秦本土礼乐为主流,兼取六国礼乐而成。再者,制氏“鲁人也,善乐事也”。制氏是鲁国人,而鲁地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周礼。同时制氏出身于一个世世为太乐官的家庭。我们不难推断出制氏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正规的周礼乐训练。因此,制氏的礼乐思想有一部分和叔孙通相合。3、周祭祀与秦祭祀叔孙通的礼乐思想根本是儒家礼乐思想,和制氏礼乐思想有一致性——周礼乐。同时,秦乐人的参与说明汉代宗庙乐制定还要以秦礼乐为蓝本。这就是叔孙通所说的“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二、《嘉至》《嘉至》《嘉至》《嘉至》《嘉至》《嘉至》在《汉书·礼乐志》中出现的宗庙仪式乐篇章有《嘉至》、《永至》、《休成》、《永安》、登歌。其中《嘉至》是首篇,也是汉代宗庙祭祀仪式中迎神环节出现的乐章。《嘉至》乐歌形制、曲风、歌词内容等问题的探讨可以很好地解说其余四组乐歌的相关问题。1、嘉至善神之至也《嘉至》是汉代宗庙祭祀仪式中第一个出现的乐歌。“大祝迎神于庙门,奏《嘉至》……”此乐出现在迎神环节。《汉书·礼乐志》注引李奇注:“嘉,善也,善神之至也。”“至”是指神明来临。“嘉至”就是神明降临的意思。2、汉代庙歌的文学价值到汉代为止,音乐、舞蹈、诗歌三者还没有彻底分离,典籍文献中出现的“乐”还是个混合概念。《汉书》、《史记》记载了《大风歌》歌词。上溯先秦,《诗经·颂》记录的宗庙乐歌也都有歌词。下续后世,郭茂倩《乐府诗集》著录历代宗庙乐歌也是有歌词的。艺术样式的发展有自身传承性。因此,汉代宗庙仪式乐也应该有歌词,但可惜没有相关记载,我们只能从去汉未远的相类乐的研究推测汉代宗庙仪式乐歌词。《嘉至》亦是如此。2.1《诗经》作《汤孙之将》班固描述《嘉至》乐“犹古降神之乐也”,说明《嘉至》与汉之前迎神古乐一脉相承。《诗经·商颂》是宋国祭祀成汤等列祖列宗的乐歌,其中《那》是迎神歌诗,全篇以四言为句。现将歌词著录如下:《诗经·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此首乐歌全篇以四言为句。前四句描写祭祀时演奏乐歌,以取悦祖先。“汤孙奏假。……我有嘉客”,描写祭祀乐营造出“既和且平”的气氛。“亦不夷怿……汤孙之将”几句叙述祖先功德,以庇佑后世。《那》通篇描述祭祀场景,表达对祭祀神灵的恭敬之情。2.2《安世乐》是四言成句,符合现代社会的形制汉代之前古乐资料特别少,但汉代当世还有另外一组含有迎神内容的宗庙乐歌——《安世乐》(原名为《房中祠乐》)。《安世乐》虽用楚声创作,但以周乐《房中乐》为蓝本改写而成。沈德潜曾评价汉代“郊庙歌近颂,房中歌近雅。”这恰恰说明了《安世乐》和《诗经·商颂·那》在形制上一脉相承。现将《安世乐》前两章歌词著录如下:《安世乐》大孝备矣,休德昭清。高张四县,乐克宫廷。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枝秀华,庶旄翠旌。七始华始,肃倡和声。神来宴娭,庶几是听。粥粥音送,细齐人情。忽乘青玄,熙事备成。清思聈聈,经纬冥冥。《安世乐》也是四言成句。“大孝备矣,休德昭清”,是在向神明荐德。之后“高张四县,……肃倡和声”,细致地描述了祭祀仪典的状况。庞大的乐队、华美的装饰、庄严肃穆的歌声都是为期冀神明到来所作的准备,同时营造出恢宏庄重的氛围。在庄严肃穆的歌声中,“神来宴娭,庶几是听”,神明降临聆听乐歌。最后剩余的歌词内容描写礼毕送神。2.3景观音乐特征方面考证汉之前迎神乐和汉代当世迎神乐,歌词都是四言,而且内容有相似的成分。然而这还不能充分说明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汉代以后迎神乐情况。《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略》曰:“有司奏改汉氏宗庙《安世乐》曰《正世乐》,《嘉至乐》曰《迎灵乐》……”汉代的《嘉至》流传到了魏,魏人看到并且熟悉汉代的《嘉至》,曾将《嘉至》改名《迎灵乐》。从乐曲名称的改变可知,汉代《嘉至》经过魏人改编,仍未失去迎神功用。《隋书·音乐志上》记载:“魏武平荆州,得夔,使其刊定雅律。魏有先代古乐,自夔始也,自此迄晋,用相因循,……”又《晋书·乐志》记载:“泰始二年,诏郊祀明堂礼乐权用魏仪,……”晋乐传自于魏,而魏的部分宗庙乐是传自汉,从汉到晋的宗庙乐有一脉相承性。加上晋去汉未远,晋人所作的迎神歌形制应该比较接近汉代迎神歌。《乐府诗集》记载了一首晋的宗庙迎神乐歌。《晋宗庙歌·迎送神歌》鸣呼悠哉,日鉴在兹。以时享祀,神明降之。神明斯降,既祐飨之。祚我无疆,受天之祜。赫赫太上,巍巍圣祖。明明烈考,丕承继序。《乐府诗集》著录的这首晋宗庙乐是迎神和送神合二为一,这种情况类似于《安世乐》。象这样迎神和送神合为一曲的情况在后世是常见现象。晋的这首迎神乐歌也是四言。从歌词内容来看,“鸣呼悠哉,日鉴在兹。以时享祀,神明降之。”强调祭祀者遵守祭祀时间,按时祭祀来取悦神明,诱臽神明降临。“神明斯降,既祐飨之。祚我无疆,受天之祜。”表达了希望获得神明永久保佑的愿望。“赫赫太上,巍巍圣祖。明明烈考,丕承继序。”讲述了祖先的圣德,同时表明永继祖德的决心。2.4应树立了《嘉至》为首四言诗的第一大特征汉之前、汉代当世和汉以后三个时期,宗庙迎神乐歌构成了迎神乐歌特定历史时期纵向发展脉络。将这三首乐歌类比,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这一时期迎神乐歌的特征,其中也包括《嘉至》乐。从乐歌形式来看,《诗经·那》、《安世乐》前两章和晋宗庙《迎送神歌》都是四言为句。郭茂倩《乐府诗集》存录汉以后历代宗庙迎神歌(除去《安世乐》)有二十六首,其中有三首是三言,余者皆四言。从历代宗庙迎神乐歌三言和四言的比例来看,宗庙迎神乐歌以四言诗占主体。而且三言诗最早出现于唐代,时间远离汉代,在这期间的历代宗庙迎神乐歌皆是四言诗。综合汉以前和汉代当世的迎神歌也都是四言,因此,汉代宗庙迎神乐歌《嘉至》是首四言诗的可能性极大。从歌词内容来看,《那》和《安世乐》歌词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有对祭祀乐队和乐歌的描写,目的是表现祭祀时庄重静穆的气氛,体现祭祀者对神明的尊重之心。《那》和《安世乐》的描写重点,都放在了“乐”的身上。这体现了原始祭祀时期将乐作为进献神明的礼物以取悦神明的特征。晋的这首《迎送神歌》没有描写祭祀音乐,这说明汉以后人们对祭祀乐舞的认知开始脱离原始祭祀思维,祭祀乐舞也逐渐弱化了原始祭祀乐舞特征。但晋《迎送神歌》依然强调祭祀者对神明的尊重心情。这是三首乐歌的第二个共同特征。三首乐歌都涉及用某种手段体现祭祀者对神明的崇敬之心以取悦神明,从而使神明降临,祈求保佑。这是第三个共同特征。另外,除《安世乐》之外,其余两首歌都叙述了祖德。这也是后世迎神乐常见内容。综合而言,《嘉至》乐歌应该是首四言诗。其主要内容应该有取悦神明、祈求保佑、讲述祖德等内容。3、西汉晚期的庙乐生产对乐风的考证,我们无法详细描述音乐曲调,只能通过相关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大致描述宗庙仪式乐的音乐特征。汉代宗庙制定原则是“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由此我们推测汉代宗庙乐乐风应该与周秦雅乐乐风一脉相承。关于这一点,珠海郭氏藏西汉宗庙编磬提供有力证明。现将珠海郭氏藏西汉宗庙编磬带有乐舞名称的铭文著录如下:1号磬底边:嘉至5号磬股端:大□加(嘉)至十五石右一(?)(右行)□□大□(左行)6号磬股端:孝宣嘉至右二商辛堵目前已知宗庙乐《嘉至》、《永安》二乐使用编磬。罗振玉《汉四时嘉至磬跋》中讲到他所藏一枚“四时嘉至磬”的铭文是“四时嘉至磬南吕午堵左柱”。李学勤在对珠海郭氏藏西汉宗庙编磬铭文进行研究时提到另外三件带字编钟。铭文如下:第一件:铜钟,绥和二年,考工宗造,守左常、啬夫钦、掾丰主,左丞恽、令谭省四时嘉至摇钟未中角第二件:建平二年,共工工恽造,啬夫合、守令史循,掾弌至,左丞辅市、令丰省嘉至摇钟甲堵中羽第三件:孝武西园安世榣钟巳中角李学勤先生根据珠海编磬铭文字体行笔与三件编钟的十分相似,推断珠海郭氏藏西汉编磬的制作年代与之相去不远,当为西汉晚期制造。这说明至少在西汉晚期《嘉至》乐有钟也有磬;《永安》乐有磬,是否有钟,因无实物出土还不确知。钟磬铭文中还有其他宗庙乐乐舞名,而且这些钟和磬皆非一组,即不属于同一庙。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西汉的宗庙乐都是有编钟或编磬的,至少在西汉晚期是如此。钟磬类打击乐器是先秦雅乐常用乐器,但到汉代就极少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在汉画像中出现的乐器中,钟出现一次;磬出现三次。在汉代,钟磬已经不是主要的、常用的乐器,取而代之的是建鼓、排箫、琴等。珠海郭氏藏西汉宗庙编磬的现世,确切说明了至少在西汉晚期汉家宗庙乐是有编磬和编钟的,说明西汉晚期宗庙乐的演奏员中还有击磬者、击钟者,也说明了汉代宗庙乐乐风近似周秦雅乐。还有铭文称“四时颂”、“永安颂”,“颂”即是《诗经》“风、雅、颂”的“颂”。铭文明白表明当时的宗庙乐是仿制周代的“颂”。那么,西汉宗庙乐曲风应该是铿锵有声,庄重有节。到了西汉晚期,宗庙乐曲风进一步向周秦雅乐靠拢,当然是汉儒心目中的周秦雅乐。4、汉代协商共建周秦雅乐《嘉至》是汉代宗庙仪式乐第一首乐歌。复原《嘉至》乐为其他几乐的复原提供了依据。从《嘉至》乐的形制来看,汉代宗庙祭祀乐上承先秦、下启魏晋。从音乐风格来说,汉代宗庙祭乐多延承古乐,带有周秦雅乐乐风。就《嘉至》本身而言,此乐应该有歌词,且四言为句。乐歌内容以表现祭祀者对祖先敬重心情为主,其目的是取悦神明以期获庇佑。三、《永恒的距离》1、为获神之礼,乐歌各自为政汉代宗庙仪式乐第二首乐歌《永至》承接《嘉至》而来。“皇帝入庙门,奏《永至》。”宗庙祭祀终极目的是为获神明庇佑。第一首乐歌表现迎神之礼,那么第二首乐歌就应该表现对神明降临的喜悦。《汉书补注》中王先谦解释《永至》曲名“永至者,神长至而永享之也。”2、宪法对社会主义国乐观的影响《永至》乐在汉代当世典籍中虽未有记载,但后世存有《永至》乐。《乐府诗集》卷八载有南北朝时期宋的《永至乐》,此乐也是宗庙乐。《宋书·乐志》记载:“众议并同宏:‘……皇帝入庙门,奏《永至》。’”宋时的《永至》乐也使用在皇帝入庙门环节,可以断定宋的《永至乐》和汉代的《永至》是同类乐。虽然是同类乐,但我们不能肯定汉和宋的两首《永至》乐是否有必然联系。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考察汉以后宗庙祭祀乐沿革情况。2.1汉以后宗庙乐的沿革关于汉以后宗庙祭祀乐沿革情况,《晋书》、《隋书》有相关记载。《隋书·音乐志上》:“魏武平荆州,得夔,使其刊定雅律。魏有先代古乐,自夔始也,自此迄晋,用相因循,永嘉之寇,尽沦胡、羯。于是乐人南奔,穆皇罗钟磬,苻坚北败,孝武获登歌。”《晋书·乐志下》:“太元中,破苻坚,又获其乐工杨蜀等,闲习旧乐,于是四厢金石始备焉。乃使曹毗、王珣等增造宗庙歌诗,然郊祀遂不设乐。”汉之后的魏起用了东汉的雅乐郎杜夔作协律郎。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疾去官。”杜夔在汉末就进入国家乐舞管理机构工作,作雅乐郎。而且他在荆州时,刘表曾任用他“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说明他对汉代国家礼乐应该不陌生。“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杜夔在魏“参太乐事”期间,“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杜夔依据雅乐郎期间积累的知识,结合散郎邓静、尹齐、歌师尹胡、舞师冯肃、服养之力,考据经典,近取故事(汉朝)建立魏的宗庙乐舞系统。由此来看,魏的宗庙乐舞系统和汉代宗庙乐舞系统有延续关系。到了晋,“用相因循”,对魏宗庙乐没有作大改动。后来由于战乱,“乐人南奔”,东晋宗庙乐虽有增作,但是“至于魏、晋皆用古乐。魏之三祖,并制乐辞。自永嘉播越,五都倾荡,乐声南度,是以大备江东。”东晋宗庙乐应该还保留西晋的面貌。“宋、齐已来,至于梁代,所行乐事,犹皆传古,三雍四始,实称大盛。”南北朝时期的宋依然“传古”,而这里的“古”应该是指前代魏晋传下来的古乐。至此,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汉以后宗庙乐承传脉络,宋承晋,晋承魏,魏承汉。汉代的宗庙乐、宗庙舞形制以及宗庙仪礼用乐制度基本是代代相传,没有大规模的中断和湮灭。宋在建立宗庙祭祀乐舞时,建平王宏说:“寻诸《汉志》,《永至》等乐,各有义况,宜仍旧不改。”表明宋的《永至乐》承汉《永至》而来。2.2宋的《永至乐》宋《永至乐》歌词在《乐府诗集》中有记载。《宋章庙乐舞歌·永至乐》皇朝鬯矣,孝容以昭。銮华羽迾,拂汉涵滈。申申嘉夜,翊翊休朝。行金景送,步玉风《韶》。师承祀则,肃对禋祧。宋《永至》乐歌全篇以四言为句。结合《嘉至》很可能是以四言为句,作为同一系列乐歌的《永至》也有可能是四言诗。宋《永至乐》歌词描写了堂皇的祭祀环境,烘托出祭祀者肃穆的心境和踏乐行步的姿态。那么,汉代《永至》内容也不外乎此。应该看到,虽然从汉到宋,宗庙乐及用乐制度代代相因,但不能否定历代对乐歌有所更改。因此,《乐府诗集》记载的宋《永至乐》与汉代《永至》还是有差距的。因此,汉《永至》乐歌内容的复原,宋《永至乐》只起到借鉴作用。3、乐声暂缓,节奏慢在班固看来《永至》“犹古《采薺》、《肆夏》也。”《永至》和古乐《采薺》、《肆夏》相类。关于《肆夏》音乐特点,王国维曾阐述道:“《燕礼·记》‘若以乐纳宾,则宾及庭奏《肆夏》,宾拜酒,主人答拜而乐阙。公拜受爵而奏《肆夏》。公卒爵,主人升受爵以下而乐阙’。又《大射仪》自‘奏《肆夏》’以致‘乐阙’,中间容宾升,主人拜,至降洗。宾降,主人辞,宾对。主人盥,洗觚,宾辞洗,主人对,主人升。宾拜洗,主人答拜。降盥,宾降,主人辞降,宾对。卒盥,升。主人酌膳献宾,宾拜受爵,主人拜送爵。宰胥荐脯醢,庶子设折俎。宾祭脯醢,祭肺,哜肺,祭酒,啐酒,拜,告旨。主人答拜。凡三十四节。为公奏《肆夏》时亦然。《肆夏》一诗,不过八句,而自始奏以至乐阙,所容礼文之繁如此,则声缓可知。”王国维先生考证《肆夏》乐声舒缓,节奏缓慢。前文考证汉代宗庙乐近于周代雅乐的可能性比较大。加上,班固也说汉代《永至》“犹古《采薺》、《肆夏》也”。因此,《肆夏》的音乐特点可为汉代《永至》乐音乐特点的分析提供些许信息。4、汉代《永至》的当代价值我们对《永至》的恢复是依据在汉以前和汉以后同类乐歌类比,由于材料的限定,我们不可能清楚细致了解汉代《永至》真正面貌,有待更多资料现世。《永至》是汉宗庙祭祀仪式乐的第二首乐歌,使用在皇帝入庙门环节。《永至》和《嘉至》一样很有可能是四言,歌词内容依然围绕着祭祀氛围的铺排和祭祀者心境的描写,以期神明能永远降临,庇佑子孙。四、向麻黄进献培养工艺礼当神明降临,祭祀者走入庙门之后,正式祈福仪式开始,要向神明进献祭品。《汉书·礼乐志》记:“乾豆上,奏登歌”。汉代宗庙祭祀进献祭品时表演登歌。1、登堂而歌的祭祀环节何谓“登歌”?《尔雅·释诂》解释:“登,升也。”《说文·癶部》:“登,上车也,从癶、豆,象登车形。”段玉裁注:“引申之,凡上升曰登。”登就是升。《周礼·春官·大师》有言:“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注曰:“郑司农曰:登歌,歌者在堂也。”先秦时期,登歌是指举行祭典、大朝会时乐师升堂而歌。登歌是一种奏乐形式,是典仪的一个环节。根据典仪的不同,登歌曲目也不同。由于歌者升堂而歌,后来“登歌”演变成歌名。郭茂倩《乐府诗集》记载了《晋宣皇帝登歌》、《晋景皇帝登歌》、《晋文皇帝登歌》,《齐太庙登歌》,《周大袷登歌》等。那么,《汉书·礼乐志》中的“登歌”是指祭祀环节,还是指乐章呢?从《嘉至》和《永至》所体现的汉宗庙祭祀仪式过程,是符合古礼的。《嘉至》使用在迎神环节,《永至》使用在皇帝入庙门环节。并且《汉书·礼乐志》形容二乐“犹古降神之乐”,“犹古《采齐》《肆夏》也。”二乐无论是祭祀程序还是乐歌特征都因循古礼。第三首登歌也应该延承前两乐的风格。根据古制“天子之礼荐时歌《清庙》及彻歌《雍》。是荐彻皆有乐节。”进献祭品时的乐是《清庙》,而古礼中《清庙》是一首登歌,其表演形式也是登堂而歌。《汉书·礼乐志》记载宗庙仪式中的登歌“犹古《清庙》之歌也”,明确表示此处乐歌的表演形式是登堂而歌。因此,《汉书》中提到的“登歌”含有登堂而歌的祭祀环节之意。这就涉及下一个问题,在登歌这个环节中表演的是哪首乐歌呢?2、汉代《安世乐》的作用汉代宗庙祭祀中的登歌使用哪一首乐歌,是恢复汉代宗庙祭祀仪式乐歌的关键。关于这个问题,《汉书·礼乐志》没有明确记载,仅言:“乾豆上,奏《登歌》,……犹古《清庙》之歌也。《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对“登歌”的具体曲目没有做出解释。但“建安十八年,魏国初建,侍中王粲作登歌安世诗,说神灵鉴飨之意。”缪袭解说:“安世诗本故汉时歌名。”魏时的《安世诗》就是汉代的《安世乐》。《汉书·礼乐志》记载:“《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汉代《安世乐》原名叫《房中祠乐》,作者是唐山夫人。魏时王粲援用《安世乐》乐名重新创作魏时的登歌,这说明汉代《安世乐》原本就是一首登歌。另外,缪袭有言:“《安世乐》犹周房中乐也。往昔议者,以房中歌后妃之德,宜改《安世》名《正始之乐》,后读汉《安世歌》,亦说神来宴飨,无有后妃之言。思惟往者谓房中乐为后妃歌,恐失其意。方祭祀娱神,登歌先祖功德,下堂咏宴享,无事歌后妃之化也。”缪袭分析了汉代《安世乐》作用之一,是“登歌先祖功德”。所谓“先祖功德”是指宗庙祭祀,说明《安世乐》使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珠海郭氏藏西汉宗庙编磬铭文和孝武西园安世榣钟的铭文中,《安世乐》与《嘉至》、《永安》等宗庙仪式乐名,还有《文始》、《四时》等宗庙舞名一同出现,直接证明了《安世乐》使用于宗庙祭祀。而且《安世乐》原名为《房中祠乐》。汉代人有称宗庙祠宇为“房”的习惯。那么汉代人所谓的“房中祠乐”意思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综合来看,汉代宗庙祭祀时登歌环节的乐歌是《安世乐》。3、《安世乐》用乐用途考《安世乐》由唐山夫人创作,《汉书·礼乐志》记载:“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此乐源于周代《房中乐》,秦时改名为《寿人》。之所以到汉初乐名又改回《房中乐》,是因为汉代人称宗庙祠宇为“房”。到孝惠二年再次更名为《安世乐》。汉代《安世乐》以周代《房中乐》为蓝本改编而成。因此,此乐比较典雅,沈德潜曾评价说“郊庙歌近颂,房中歌近雅。”西汉初年,由于汉高祖刘邦喜爱楚乐,唐山夫人便以楚乐改编。因此,此乐又势必带有楚地方乐浪漫奇幻瑰丽色彩。3.1乐队形制《安世乐》使用在宗庙祭祀登歌环节。此乐歌的乐队形制是怎样的?使用了哪些乐器伴奏呢?《汉书·礼乐志》记:“乾豆上,奏登歌,独上歌,不以管弦乱人声,欲在位者遍闻之,犹古《清庙》之歌也。”祭祀登歌没有管弦乐器伴奏,目的在于突出演唱者的歌声,使在场者都能清楚地听到歌词。然而汉惠帝在“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这又因为什么呢?汉代《安世乐》源于周代《房中乐》。《周礼·磬师》记载“教缦乐燕乐之钟磬。”郑注:“燕乐,房中之乐,所谓阴声也。”“《房中乐》得有钟磬者,彼据教《房中乐》,待祭祀而用之,故用钟磬也;房中及燕,则无钟磬也。”周代《房中乐》用途有二:一是祭祀用乐,这时要有钟磬伴奏;二是宴享用乐,此时无钟磬。缪袭解说汉代《安世乐》:“方祭祀娱神,登堂哥先祖功德,下堂哥咏燕享”,两种功能和周《房中乐》一样。那么,它们的乐器配置应该相似。珠海郭氏藏西汉宗庙编磬第12号磬铭文“安世”说明汉代宗庙祭祀时《安世乐》至少有磬,孝武西园安世榣钟说明《安世乐》有钟。这种配置和周代《房中乐》一致。由此推知,“备其箫管”的目的不是宗庙祭祀,而是宴享。所以,汉代《安世乐》乐器配置有两套:一套有钟磬,一套有箫管。按照周代《房中乐》祭祀时有钟磬,宴享无钟磬伴奏,汉代《安世乐》在宗庙祭祀时只有钟磬伴奏,其作用是节制歌者演唱节奏。而没有箫管伴奏是不让管弦的乐声干扰人声,使祭祀现场每个人都能听清楚演唱者的声音。如果在宴享中使用《安世乐》,就没有钟鼓,而用箫管伴奏。3.2歌词分析宗庙祭祀时《安世乐》的演唱,基本保持了清唱状态,以此强调乐歌演唱的清晰和接收的清楚。可见《安世乐》内容十分重要,与汉代宗庙祭祀目的和教化思想有密切关系。首先我们来看看《安世乐》歌词。《安世房中歌》大孝备矣,休德昭清。高张四县,乐克宫廷。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七始华始,肃倡和声。神来宴娭,庶几是听。粥粥音送,细齐人情。忽乘青玄,熙事备成。清思聈聈,经纬冥冥。我定历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教申申。乃立祖庙,敬明尊亲。大矣孝熙,四极爰轃。王侯秉德,其邻翼翼,显明昭式。清明鬯矣,皇帝孝德。竟全大功,抚安四极。海内有奸,纷乱东北。诏抚成师,武臣承德。行乐交逆,《箫》、《勺》群慝。肃为济哉,盖定燕国。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大山崔,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安其所,乐终产。乐终产,世继绪。飞龙秋,游上天。高贤愉,乐民人。丰草葽,女萝施。善何如,谁能回!大莫大,成教德;长莫长,被无极。雷震震,电耀耀。明德乡,治本约。治本约,泽弘大。加被宠,咸相保。德施大,世曼寿。都荔遂芳,窅窊桂华。孝奏天仪,若日月光。乘玄四龙,回驰北行。羽旄殷盛,芬哉芒芒。孝道随世,我署文章。冯冯翼翼,承天之则。吾易久远,烛明四极。慈惠所爱,美若休德。杳杳冥冥,克绰永福。磑磑即即,师象山则。乌呼孝哉,案抚戎国。蛮夷竭欢,象来致福。兼临是爱,终无兵革。嘉荐芳矣,告灵飨矣。告灵既飨,德音孔臧。惟德之臧,建侯之常。承保天休,令问不忘。皇皇鸿明,荡侯休德。嘉承天和,伊乐厥福。在乐不荒,惟民之则。浚则师德,下民咸殖。令问在旧,孔容翼翼。孔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之乐,子孙保光。承顺温良,受帝之光。嘉荐令芳,寿考不忘。承帝明德,师象山则。云施称民,永受厥福。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乐,受福无疆。《安世乐》共有十七章,以四言为主,夹以三言、七言。开篇第一句话“大孝备矣”,以“孝”开篇。《安世乐》之后几章从不同方面讲“孝”。先是讲汉以孝绥四方,建立统一的王朝;再以孝教化民众,安居乐业;之后德服匈奴。乐歌第一句“大孝备矣,休德昭清”将“孝”和“德”联系在一起。《安世乐》谈到“皇帝孝德”、“民何贵?贵有德”旨在说明“孝德”是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这是“孝”的含义。而“安其所,乐终产。乐终产,世继绪”和“案抚戎国。蛮夷竭欢,象来致福。兼临是爱,终无兵革”的生活安乐状态只有通过“孝德”才能达到。这些阐释了“孝”的社会功能。沈德潜曾说《安世乐》:“首言‘大孝备矣’,以下反反复复,屡称孝德,汉朝数百年家法,自此开出。”《安世乐》宣讲的“孝”是西汉政治理念的发轫,也体现了汉代以“孝”为核心的礼乐思想,强调“孝”是接受神明庇佑的先决条件。在众多国家祭祀乐歌中,《汉书·礼乐志》只全篇记载了《安世乐》和《郊祀歌十九章》两组乐歌。《郊祀歌十九章》构建了以“泰一”为核心的祭祀神灵系统,《安世乐》构建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道德规范。二者合一,构成汉家新礼乐思想。《安世乐》在汉代宗庙乐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就是班固为什么全文记载这两组乐歌歌词的原因,也解释了为什么《安世乐》演唱时一定不要管弦乱人声。4、成为祭祀并进行祭祀汉代宗庙祭祀仪式乐中第三首乐歌是《安世乐》,演唱形式是登堂而歌。在宗庙祭祀时,《安世乐》只有钟磬伴奏。此外,《安世乐》还用于宴享,此时有箫管等乐器伴奏。《安世乐》的词语典雅,深受楚风影响,其行文有铺排渲染的特点。五、祭祀的撤祭《休成》是汉代宗庙仪式乐的第四首乐歌。《汉书·礼乐志》记载:“登歌再终,下奏《休成》之乐。”《安世乐》演唱两遍之后演奏《休成》。祭祀进行到此,神明享用了祭品,接下来是撤祭环节。根据古制,上祭和撤祭都要有乐。汉宗庙祭祀上祭奏登歌(《安世乐》),撤祭要奏《休成》。关于《休成》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汉书·礼乐志》注引服虔曰:“叔孙通所奏作也。”表明此乐是叔孙通创作,这与以往几乐大不相同。1、“成,就也”《汉书·礼乐志》记载《休成》是“美神明既享”。《尔雅·释诂》:“休,美也。”《说文·戊部》:“成,就也”。按照字面的解释“休成”是指美祭礼完成,这就是《汉书·礼乐志》所说的“美神明既享”。2、《馈神歌》融入的祭祀元素《汉书》没有记载《休成》歌词,但是《乐府诗集》记载晋宗庙乐歌中有一首《飨神歌》。《南齐书·乐志》记:“晋泰始中,傅玄造《庙夕牲昭夏歌》一篇,《迎送神肆夏歌》诗一篇,登歌七庙七篇。玄云:‘登歌歌盛德之功烈,故庙異其文。至于飨神,犹《周颂》之《有瞽》及《雍》,但说祭飨神明礼乐之盛,七庙飨神皆用之。’”傅玄解释晋的《飨神歌》作用类似《雍》,是祭品下撤时演奏的乐歌。这说明晋的《飨神歌》和汉的《休成》是同类乐歌。现将《飨神歌》歌词附录如下:《飨神歌》曰晋是常,享祀时序。宗庙致敬,礼乐具举。惟其来祭,普天率土。牺樽既奠,清酤既载。亦有和羹,荐羞斯备。烝烝永慕,感时兴思。登歌奏舞,神乐其和。祖考来格,祐我邦家。溥天之下,罔不休嘉。肃肃在位,济济臣工。四海来格,礼仪有容。钟鼓振,管弦理,舞开元,歌永始,神胥乐兮!肃肃在位,臣工济济。大小咸敬,上下有礼。理管弦,振鼓钟,舞象德,歌咏功,神胥乐兮。肃肃在位,有来雍雍。穆穆天子,相惟辟公。礼有仪,乐有则,舞象功,歌咏德,神胥乐兮。晋《飨神歌》通篇以四言为主,杂有三言。“曰晋是常,享祀时序。宗庙致敬,礼乐具举。惟其来祭,普天率土。”总述了祭祀者精心准备按时祭祀。“牺樽既奠,清酤既载。亦有和羹,荐羞斯备。烝烝永慕,感时兴思。登歌奏舞,神乐其和。”描述了祭品的丰富和乐歌以及神明享乐的样子。“祖考来格,祐我邦家。敷天之下,罔不休嘉。”表达了希望神明永久保佑的愿望。总的来看,乐歌第一章描述祭祀过程,主要突出祭品和乐歌对神明的愉悦。第二乐章运用往复的手法,强调祭祀时肃穆庄严的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