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考察的启示_第1页
德国教育考察的启示_第2页
德国教育考察的启示_第3页
德国教育考察的启示_第4页
德国教育考察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德国教育考察的启示

1998年11月下旬,厦门教育研究团队前往德国进行教育研究。原定考察的重点是德国基础教育及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由于德国国际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中心的精心安排并提供许多有关德国教育情况的具体材料,我们顺利地完成考察任务,对德国的教育现状有了较多的了解,既开拓了眼界,也得到不少启发。本文着重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对各学科的教育条件有人说,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思辩的民族,对“理智”的崇尚几乎成为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寄托。我们认为德国对教育的态度就体现了这种精神。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上,不少国家都出现过所谓的“钟摆现象”,尤其近年来在处理传统与现代化关系这个世界性难题时,有的持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态度,在学习借鉴外来经验时随波逐流。而德国的教育恰恰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懂得理智地继承并与现代化协调发展,形成他们引以自豪的德国教育特色。德国的基础教育从结构到人才的分流机制都很有特色。小学只有4个年级,一、二年级不考试,三、四年级除所学课程考试外,着重考核学生对每个学科的学习能力,教师作出书面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学的四年中,班主任和教师还须认真地对每个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考核、分析作出全面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提出学生升入哪一类中学的建议。家长一般会根据学校的建议决定孩子的去向,如果家长不同意也可让孩子进入别类中学,但到中学学习时如不适应,就应转到适合的中学去,事实上,德国实行了小学后的第一次人才的分流。德国的中学主要有四类:主体学校、实科学校、完全中学、总合学校,其生源要求,培养任务,办学特点各不相同。第一类是主体学校,凡小学毕业后,不入其他类型中学的学生均可入主体中学,因而主体学校也称国民中学,其任务是让一般的学生都能通过义务教育,主体中学实际上是为升入职业学校作准备的。在北威州,主体学校10年级学生可自由选择A型班或B型班,A型班为职业教育作准备,B型班以较好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为条件作一年的强化训练,为升入完全中学(下面介绍)提高班或高级职业中学作准备。主体中学6、7、8年级考试成绩优异者,也可转入完全中学提高班,学得相应学分后结业时可取得入大学的资格。此外,如具有音乐、体育、绘画才能的学生经过测定,也可转入专门的学校深造。第二类是实科学校(六年制),这类学校与主体中学并无大的差别,其差异在于学科的教学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知识基础较深厚,接触实际方面没有主体中学广泛,但实际操作水平较高,因此,毕业生经过短期职业培训可以立即找到工作,少数偏重自然科学或理论能力较强的成绩优异学生也可进入完全中学,毕业后取得入大学的资格。第三类是完全中学,这是一种历史悠久,以培养高层次文科、理科人才为目标,向综合大学、理工大学输送学生的中等教育机构,只有经小学老师鉴定为“适合”或“可能适合”进完全中学的小学毕业生才可进入完全中学就读,学制从5年级至13年级,为九年制。其中5至10年级属德国第Ⅱ阶段Ⅰ级,11年至13年级属第Ⅱ阶段Ⅱ级,凡通过第Ⅱ阶段Ⅱ级考试者可取得“成熟证书”即高中毕业证书,同时也取得升入德国任何一所大学学习的资格。完全中学难度大,要求高,客观上使其他类中学的学生难以半途转入,而完全中学的学生如有2门主科不及格,就要留级。如留级2次就要转到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有趣的是完全中学的毕业考有笔试和口试,口试就是答辩,能否毕业看这次答辩,全校教师组织起来,每3个人一组,学生面对3个老师答辩。第四类是总合学校。顾名思义,总合学校是综合各类学校的特点于一身的意思,社会民主党提倡这类学校的初衷在于想解决小学后分流的困难,让它接收各类水平的小学毕业生入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德国人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事实,在对学生评价、指导分流、因材施教方面有其独特的思维,同时在中小学衔接、学校类型、结构上予以体制上的保证,目的在于使各种不同特点的孩子都能朝着适合他们自己的方向发展。德国的职业教育也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法规、有计划(根据经济发展不断调整)、有严密组织(集合各有关方面的力量,明确任务分工、权利和义务),有系统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法、考试制度。现经德国政府正式承认的职业共380大类,并由《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制度必须遵循双元原则,即教学和实训相结合的双元制。所谓双元制就是接受职业义务教育的青年一方面作为企业的徒工由企业师傅传授技艺,进行实践训练,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时间在职业学校上文化课和理论课。这种双元原则是几百年来通过职业教育的实践自然形成的。通过双元制的教育,青年到十八九岁便可出息成一个自觉、自信并对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的技术工人,而且掌握较好的文化和专业知识,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是青年成才的又一条理想途径。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世界瞩目,近年来,英、法国家首脑人物相继亲自下问,他们觉得,不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便难以使国家的发展维持在最先进的行列之中。在了解德国教育体制时,我们更应去感悟那支配和掌握教育体制、形成和发展教育结构的无形之物。德国教育中有一种来自传统的精神支柱,以求得高度理智的文化,他们严格遵守科学的规律、尊重它内在的生命力;以精益求精的实践精神,求得对待事物合理的方法;获取知识、训练技艺,以装备心灵,目的还在于创新技艺、生产新的知识,从而也造就了更完美的人。德国人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是引以为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6年美国教育委员会要求从根本上改革德国的教育,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并取消德国历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校,使教育结构单一化。但至50年代末期,德国的政治家、教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代表人士纷纷起来以各种形式捍卫德国自1920年以来实行的基础教育和多样化的中等教育机构,有的州到梵蒂冈教皇处告了美国的状,判决的意见是:德国人知道如何运用教育发展自己。1964年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汉堡达成了一个著名的《汉堡协定》,使德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了充满了活力。70年来,德国这一教育制度的主体未变。了解德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于德国人的理智与执着,感慨之余,不能不引发深思。二、德国教育的统一性德国人的法治观念很强,从教育体制的形成,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对学生的严格训练、要求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点。近几十年来,德国延用了历史上就实行的文教主权属于州政府的做法,因此各个州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德国人自己总结,这种制度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它的优点是能使教育密切地结合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机制灵活,各州间也必然形成相互竞争的格局,使德国的教育从总体上能较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弥补这种做法在质量目标上不尽统一的弊端,联邦政府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条款,作为各州遵守的原则,同时成立全国范围的协调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德国教育的统一性。值得称道的是德国人的法治观念,尽管各党派观点争论激烈,一旦形成法律条款后,各派都自觉遵守,而且在两德统一后,依法改造德国东部的教育事业。在德国,常规的问题一般均以“法”的形式规定,无须争辩,因而办事效率高。(比如教师的调动,都有详细的法规条文可循,不须多费周折。)如果新问题重复出现,大家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经验之后,属重要的问题,通过协商又会被纳入法规的内容之中,所以德国人习惯于依法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大大小小问题。我们看到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包括女生)在校内无所顾忌地吸烟,即使遇到校长或客人也毫不收敛,原因是,年过16岁就到了法律允许吸烟的年龄。德国法律还允许年满18岁学习驾驶机动车,因此很多高年级学生持有驾照,可自己驾汽车上学。在街上,大家都遵守公共秩序,没有抢红灯,乱扔垃圾,见到限速标志牌,就自觉减速,即使街上无行人,无交警也自觉执行。对孩童到成年在学的青年人进行各种方面严格的训练,并以种种的纪律加以约束,现在仍然是德国教育的一大特点。有人说德国人处事认真、严谨、求实、守纪律,教育恐怕是其形成的关键。我们虽然没能深入看到这样的严格训练的过程,但从诸多介绍中,从社会上看到的有条不紊的秩序以及人们的规范有素,就可以体会到在德国教育中,严格训练贯穿在10年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中,贯穿在职业技术教育对徒工培训、手工劳作之中,贯穿在大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之中,在严格的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纪律性。“遇到问题,先训练学生的心”成为他们的格言。歌德有句名言广为人知:“早年的约束、管教,带来的是身心自由;晚年的管束,只会给自由添上苦涩。”长期的理智训练的结果,可以使公民得到一种规范化的行为准则,纪律使人理智地处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而当这种理智上升到高度的法制观念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三、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德国的孩子到18岁要过成人节,从此,意味着自己的独立,一般家长不再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学生在高中毕业时取得的证书称为“成熟证书”,意味着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指导思想贯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和初中采取半日制,下午由学生自己安排。小学都开设能力课和促进课。能力课每周3-4节,学生学习着装、整理房间、手工制作等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课每周1-2节,针对学生的弱点,进行因材施教。在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中都开设技能课和劳动课,在教学和实训中,按计划让学生接触实际,如技术、经济、社会等,有的州还加设教育学、财会经济学或技术课,学会打字、速记、计算机应用。学校课堂组织形式较宽松,学生轻松愉快,敢于大胆发言和讨论,老师也尊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学校的课余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比如学生剧团从编导到道具制作,舞台设计都由学生完成。学校的走廊和教室的墙壁橱窗都摆满学生的作品。“遨游”是德国学子的传统,发展至今,易名为“交流”,高年级的学生分批安排到国外旅游或学习外语。重实践的精神也成为“德国风格”。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原则就是严格使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来组织教学的。有几百年历史的实科中学究其实质仍是“学实践,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的实践人才”。我们看到主体学校烹饪厨房中18个学生在操作,削马铃薯、切蘑菇,用电炉烹饪;手工室里,看到学生在制作电动汽车,用电锯、电刨制作木器;艺术科教室有烧瓷炉,学生自己设计并烧制各式脸谱和艺术品,编织教室和摄影室里摆满学生的作品;学校小剧场的后台上学生正在制作布景模型。德国的家长还鼓励孩子去打工,如替邮局送报,替餐馆送套餐,做这样的工作,一点也不觉得丢面子。父母更是希望子女多体验生活的艰辛和自食其力的乐趣。在家里,如遇到有修建房屋、修理汽车、管理花园之类的劳动,不仅家长自己有自己动手的习惯和能力,他们也一定会安排子女参加。可以想象,以这种形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是难以用别的方式代替的,所以德国人的职业驾驭能力,创造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从这里,就不难相信,德国的孩子在18岁这成人节之后,就具有较强的自立能力。四、师资选拔方面德国的现行教育制度,从传统中还继承了重视师资的培养、选用的做法。德国人认为,为了建立一所合格的学校,配备相应合格的教师应是首要的条件,因而教师职业历来是政府承认的一种法定的职业,由地方行政机构聘任、供薪,并享受与政府官员相类似的待遇。与此同时,他们的社会责任也等同于政府的公职人员,至今德国的教员属于官员系列,除学术等级外,根据所负行政责任,按官员等级制度晋升。德国的教师和校长实行终身制,一经聘用,终身任职。如工作中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则采取正面帮助、咨询、培训的办法促使其提高。这一点同我国相比,有相似之处。但最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们是在教师的入选和培养上下功夫,严格把好入选关,以保证把优秀的人才放到教师岗位上,或者倒过来说,不让素质一般和较差的人进到教师队伍中来。教师的来源一般有三条渠道,第一条渠道是师范高等院校(现大多数州都设有师范大学),第二条渠道是综合大学教育系,第三条渠道是普通大学。德国师范教育非常严格,师范生从第一学期起,每周要到一个班级同学生接触,了解教学,每学期到一所学校实习三周,培养敬业精神和实际教学能力。1970年10月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达成协议,决定所有的教员必须接受6学期或8学期的科学教育,课程应包括一门主课一门副课或多门副课及相应的教学法和师范实习。经过国家考试后,参加第二阶段18个月(或两年)的见习期,并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后方能任教。各州间相互承认已取得的教员资格。德国要求各类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大学文化水平已有约150年历史了。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根据不同学校类型,有针对性培养选用教师,比如除上述共同要求的条件外,对完全中学教师的要求高于对主体学校和实科学校教师的要求,完全中学的教师必须是在中等教育阶段取得完全中学毕业资格并经过8学期以上大学教育。而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理论型教师,条件较高,也必须是具备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和8学期大学学历,有的州甚至要求9学期或10学期大学学历。第二种是专业技术型教师,条件是取得职业学校转完全中学毕业证书并取得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三年制以上毕业证书,第三种是师傅型教师,侧重实际操作能力,条件是初中10年级毕业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专科职校3至3年半继续教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德国选用教师十分重视基本素质,严格控制入选这一关。德国的校长从教师中选拔。选用方法也很特别,比如有一个校长职位空缺,教龄5年以上的教师自愿申请登记,教育局定出6个条件,对这些教师进行评价,从中选出3人,这3名教师应进行述职,经评议,选出1人由教育局任命。我们参观的卡尔小学,只有一名校长,14个专任教师,校长还兼17节课,负责全校的管理工作。另一所主体学校有2位校长,不分正副,但有分工,只有一位办公室秘书分管财务(无专门财会人员),另有一位负责教务工作。德国人以务实的精神承认人的素质的差异性,采取把优秀的人才选拔培养成教师,并从教师中最优秀的选当校长,这是极其明智的。他们是抓住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这个基础上,德国重视校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使他们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收到较好的效果。德国朋友告诉我们,在德国教师职业是很好的职业,就算博士到小学任教也是正常的,他们同样把它作为一种事业去对待。我们认为,我国也应建立起一种有效的选用机制和流动机制,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供可靠的保证。五、关于世界各国的教育研究尽管在德国我们更多地看到这个国家的传统特色,但也已感触到他们在认真探索教育改革以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帕德波恩市进行一项让弱智儿童同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的试验,至今已10年之久,准备在全州推广。为了解决家长选择小学毕业生升入哪一类学校的困难,不少人在探索办好总合学校的路子。职业教育双元制虽然是德国教育的一项法宝,但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德国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探索改革职业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为了帮助校长、教师不断地研究新情况,学习新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问题,德国地方上设有专门的教师进修点,州设立教师进修机构或继续教育学院。我们考察了北威州立教育研究所(也称教师进修学院),这个研究所有200个教师,每年经费2千万马克。建有资料丰富的图书馆和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与国际联网,收入世界各国1975年以来30多万个题目和300多种杂志登载的教育论文,研究所还设立专门收集教师研究成果的机构,同德国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