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概况及启示_第1页
新加坡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概况及启示_第2页
新加坡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概况及启示_第3页
新加坡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概况及启示_第4页
新加坡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概况及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加坡绿色建筑市场发展概况及启示

世界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新加坡在绿色建筑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在政府倡导“绿色城市”的号召下,隶属国家发展部(MND)的法定机构新加坡建设局(BCA)于2005年颁布了绿色建筑标志计划以鼓励绿色建筑,推出7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计划2030年覆盖新加坡80%的建筑。1新奖励措施鼓励的绿色标志奖新加坡建设局的使命是“塑造安全、高质、可持续及友好的建成环境”,目标是实现“新加坡:最好的建设环境,独一无二的全球城市”,他们以绿色标志计划作为评级工具,奖励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不同贡献的业主和开发商,荣获绿色标志的建筑自2005年首次颁布后逐渐增多(图1)。2011年,新加坡建设局还引入了针对开发商和公共部门的新奖项,如“绿色标志冠军奖”,不同的鼓励措施以期发展更多的绿色建筑。1)4类绿色标志奖奖励等级根据对环境的贡献不同,奖项分4个等级:白金奖、超金奖、金奖及认证奖。金奖与认证奖的数量远多于白金奖和超金奖,可预见未来有更多的绿色建筑达到白金奖和超金奖的标准(图2)。2)多种行业覆盖2005-2008年,绿色标志奖包含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两类,居住建筑占获奖者的大多数,非居住建筑包括公共机构、办公、商业及工业等。2007年开始,商业建筑、商务园区及酒店逐渐成为绿色建筑中的积极参与者(图3)。随着市场的进步,绿色标志奖延伸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如公园、海外项目、室内办公环境及街区、别墅等。奖项种类及行业的多样性表明新加坡绿色建筑市场的良好进展及广阔前景。此外,2011年,绿色标志的个体奖项分别颁发给了城市发展有限公司(CDL)和建屋发展局(HDB)。3)新老建筑并举2009年,绿色标志奖延伸到“改造”后的已有非居住建筑中(图4),尽管只占新加坡绿色市场的小部分,但越来越多的业主正积极主动的让他们的建筑“绿起来”。2新加坡绿色建筑企业协同发展的要素4方面要素共同推动了新加坡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图5):供给、需求、技术及法规。作为管理者,如何协调好其他3个要素是决定新加坡建设局成功提升绿色建筑的关键。因此,建设局在制定系统完善的法规体系基础上,也分别从供给方、需求方及技术上确保绿色建筑的可行性。2.1关于法律新加坡建设局制定了完善的可持续规划体系、规章制度及法规,并与其他机构广泛合作,在绿色建筑推广上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2.1.1新加坡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及相关规定近年来,新加坡建设局制定通过了一系列可持续规划,并根据外界形势不断对其修改完善,以此支撑其它3方面要素,是指导新加坡绿色建筑市场的重要方针。1)《绿色建筑总体规划》2006年第一轮《绿色建筑总体规划》出台,将绿色理念传递给整个行业。在规划的指导下,以政府为首的所有公共部门的建筑必须达到绿色标志最低标准——认证奖。随着推广的成功,新加坡建设局于2009年公示了第二轮《绿色建筑总体规划》,短期目标为到2030年“变绿”新加坡已有建筑的80%,长期目标为95%。2)《可持续建设规划》2007年,新加坡建设局颁布了《可持续建设规划》,目的在于增强本国建筑产业的前景及绿色积极性。新加坡建设局和其他公共机构、科研中心及行业协会联合成立了3方联合实体——建设指导小组(SC),目标是减少新加坡30%~50%建筑对混凝土的依赖,并寻求更加可持续的替代方案。2009年,《可持续建设规划》对行业可持续的贡献获得了国际专家小组的认可,并给予合法化。3)《建筑能源效率总体规划》2009年,新加坡建设局制定了《建筑能源效率总体规划》(BEEMP),探讨了解决新加坡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问题的方案。规划包括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节能策略,如初期的能源效率设计标准、使用期限内的能源管理程序等。同时,规划也包括能源审计、为空调高负荷政府建筑建立能源效率目录等内容。4)“婴儿步上升”策略新加坡建设局在绿色建筑上采取“婴儿步上升”策略,即渐进式取得进展。首先于2005年出台绿色标志奖励作为政策基础,然后颁布正式的规划法案,逐渐拓宽市场。新加坡建设局执行总裁约翰·姜(JohnKeung)博士认为:“(绿色建筑)标准每年都在提升……要改变一个行业,只能逐步引入新事物以便整个行业的适应调整,尤其对于相对保守的建筑行业。一旦奖励机制和立法到位了,实力得到提升,产生更多有资历的从业者,就会形成良性循环。绿色标志标准已升级到第4版,从最基本的认证奖到白金奖都将变得越来越难获得。”2.1.2规章制度及立法1)立法:《建筑管制法》是最早确保新加坡建筑安全及品质的法案。2008年经修订后,加入了环境可持续的要素,使绿色建筑运动获得规模经济和最低成本。为保证绿色建筑数量,新加坡建设局强制规定了新标准,即所有不小于2000m2的新建筑及正在改造的老建筑都要达到绿色标志的最低标准——认证奖。这一规定大大加速了其绿色建筑的进程。2)待定的新法规:待定的《能源节约法2013》若通过审批,将要求年耗能15gw以上的公司雇佣节能经理,因此一些耗能较大的工业可能受到影响。另外,新加坡建设局已经开始酝酿一项新立法,即要求所有业主提交建筑数据,如能源使用情况,建设局将通过分析这些综合数据以设定能源使用基准。此外,国家发展部正着手修订《建筑管制法》,强制已有建筑达到绿色标志奖的最低标准。目前,新加坡建设局正与工业家及利益相关者商议此项提案。2.1.3新加坡清洁能源管理体制1)建屋发展局:自2007年始,新加坡建设局与建屋发展局就密切合作,致力于发展符合绿色标志标准的公共住房,如榜鹅生态社区(图6),它是第一个获得绿色标志白金奖的居住建筑。2)新加坡经济发展局:2007年,由新加坡建设局与经济发展局共同领导,建立了新清洁能源项目办公室。政府斥资3.5亿新币用于研发,将为新加坡建筑带来更多的清洁能源。3)新加坡废物管理回收协会:由新加坡建设局专业学院中的建研中心带头,与新加坡废物管理回收协会及其他公共机构联合成立了资源回收小组,增进建设行业的回收利用。4)其他机构:新加坡建设局也与其他政府机构及私人组织有所合作,如陆路交通管理局(LTA)、教育部等,测试并接收建筑垃圾和其他废物。此外,通讯发展管理局、新加坡体育理事会等也积极支持绿色建筑。2.2坡绿色建筑参与度1)奖励计划金额丰厚,种类丰富开发商和业主是绿色建筑的主要提供者,近年来新加坡建设局设置了多种奖励计划(表1),以保证绿色建筑市场供应充足。截止2011年,新加坡绿色建筑总量稳定增长,已有948个获得绿色标志(图7),约占新加坡总建筑面积的12%。除了本土的成功,绿色标志也被广泛推广到海外10多个国家,仅东南亚地区就多达120余个项目。2)积极培养“绿领阶级”“绿领阶级”如专业的建筑师、工程师、设备经理等在设计、建造及维护绿色建筑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加坡建设局预期未来10年内对此类专业人员的需求将达到1.8~2万人,因此2007年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建成环境专业学院,加速绿色技术的实际应用,充分保证专业知识的供给领先于需求。2.3对最终使用者及现有出资人的限制提升市场需求中的绿色意识是新加坡建设局针对最终使用者及投资方的重要举措之一。多年来,建设局前瞻性地在广大市民、院校学生及专业人员中均进行了相关普及(表2)。2.4年合作的主要项目新加坡建设局长期与不同的研发机构合作,致力于开发新的绿色科技。如2007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的“建筑整体性能研究”及“绿色技术研发项目”、与南洋理工大学合作的“绿色建筑科技研究”和与建屋发展局合作的“预制技术中心”等。国家发展部2006年设置5000万新币科研经费支持绿色科技。3主要的公共部门及私有部门少数大型开发商主导绿色建筑市场是新加坡绿色行业的特点,如城市发展有限公司(CDL)、主要的公共部门及一部分私有部门。公共部门包括开发公共住房的建屋发展局(HDB)和开发工业建筑的裕廊集团(JTC),私有部门如中小型开发商、咨询公司及建筑设计公司。从访谈及相关资料中,可总结出新加坡现时发展绿色建筑遇到的种种挑战。3.1社区矫正需要新型的技术绿色建筑在初期规划阶段遇到的挑战主要为以下4方面:1)预付费和安装成本高一般来讲,绿色建筑平均比非绿色建筑多3%的成本花费,因此新加坡当地媒体《商业时报》于2011年报道,仍有部分开发商和业主不愿采纳绿色建筑。新加坡建设局绿色标志部副主任杰弗里·能(JefferyNeng)先生和新加坡绿色建筑协会董事长邰李湘(TaiLeeSiang)在采访中1)都认为,虽然政府共同承担费用,但所占比例不大,高成本仍然是绿色建筑的最大阻碍。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绿色市场已受到很多开发商的积极支持。如金沙酒店(MarinaBaySands)的可持续主任凯文·滕(KevinTeng)先生表示,节能照明设备是普通设备成本的2~3倍,但仅仅消耗普通设备1/7的电量,并且寿命至少长2倍。戴德梁行东南亚研究组主任蔡(Chua)女士相信:市场中的参与者增多后,规模经济将大大降低绿色建筑的安装费用。2)建筑设计中的专业知识建筑师和项目经理需要熟悉把握最新的绿色技术。如西罗素海滩度假村项目(SilosoBeachResort)的CSR经理卡尔·费舍尔(KarlFischer)先生透露,其设计阶段最大的难度就是整合度假村与自然环境、生物系统。这就要求有相关技术的建筑师和环境专家参与。另外,已有非绿色建筑的翻新由于空间有限等因素,对专业技术的要求可能更高。3)开发商和业主应具备的知识开发商和业主可以不具备绿色建筑专业的技术,但至少对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技术应该有最基本的了解。4)翻新为已有业主带来的不便显然,绿色翻新会为建筑使用者带来不便,甚至中断。若造成的不便很大,业主可以考虑与租户间重新协议租金以缓解矛盾。3.2改变和提高我国的能源管除去规划阶段遇到的挑战外,使用阶段也需要克服种种难题以维系绿色建筑的运营。1)绿色建筑的维护费用绿色建筑的维护费用比普通建筑高。2011年海峡新闻亚洲报揭示,绿色屋顶、绿色墙体的维护费用可能会令业主却步;太阳能板的高维护费用也是新加坡未能普遍安装的原因之一。尤其对于中小开发商及业主更为困难。2)节能标准不断提升获得绿色标志奖的最低标准一直在提升。例如在修改过的绿色标志计划中,建筑外墙热传输值(ETTV)每节能1W/m2,得到的分数比之前减少了0.8分。长时间以来,开发商和业主只有设法节能更多,才能获绿色标志奖。3)让租户学习绿色实践培训租户们的绿色实践并监控其能源使用情况,可能会增加业主的成本。但多数情况下,业主应带头与租户沟通环保绿色实践,如分解、再利用和循环使用(3R)、节能设备的使用等。3.3绿色建筑的税收负担在成熟的亚洲市场,绿色建筑的租金回报率每平方英尺会比普通建筑高3%。然而研究显示,在新加坡只有开发商感知到绿色建筑的高租金,而非市场导向的供需力量,也就是说,业主还很难将绿色成本传递给租户[10、11]。全球企业房地产经理人协会(CoreNetGlobal)及仲量联行于2009年的全球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如西罗素海滩度假村的卡尔·费舍尔先生在采访中表示,度假村并没有因绿色建筑而收取高租金;大型开发商城市发展有限公司也自己消化解决绿色建筑的高成本。与商业建筑相比,个人购房者由于缺少绿色意识、社会责任等因素的推动,更不愿意承担较高的租金。为解决这一难题并证明绿色建筑的价值,只有让租户得到真正的利益,如低廉的物业账单等,才能将绿色成本传递给最终用户。4加强绿色建筑的技术保障和市场引导在我国,随着地产事业的发展与逐渐成熟,政府、开发商及设计师们眼界变得开阔,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更渴望有新的创作理念,具有生态性、社会性需求的建筑市场渐渐形成,但还未广泛普及。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借鉴新加坡绿色建筑的成功经验,希望对中国自身的绿色建筑事业在以下方面提出建议。1)多主体参与绿色建筑实践绿色市场和环境友好建筑的成功绝非开发商或是某个机构的力量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充分调动和吸纳多方面(政府、供给方、需求方、技术)的力量参与其中,即法规制定者、建筑的最终使用者、投资商、开发商、建筑业主和技术研发人员的共同努力。其中对我国而言,发展壮大绿色技术人员队伍的需要尤为关键,技术是整个产业链的基本保障。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应尽快建立中国绿色建筑学院,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对绿色建筑从业者进行广泛培训,吸收具有建筑设计背景及环境科学知识的人,确保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可应对不同的气候区。只有这样,我们的绿色建筑市场才能充满希望。2)强制普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升绿色建筑,需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条件,制定适合自身情况、具有自己特色,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评价体系。新加坡建设局独创了评价体系—绿色标志计划,策略上采用“胡萝卜加大棒”—一方面以慷慨的奖金激励从业者,另一方面又逐渐提高最低的强制标准,以普及绿色建筑。与新加坡相比,我国虽然也有较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但主要作为一项非强制性标准,自愿施行,这就使得我国绿色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