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转变_第1页
从传统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转变_第2页
从传统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转变_第3页
从传统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转变_第4页
从传统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转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传统农业发展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问题。农业作为直接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基础性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已被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之中,并正在成为我国制定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决策的指导方向。然而,从传统的农业发展观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是人类经济发展思想的一个重大飞跃。在实现这一重大飞跃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顺利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面临着一些共同性的问题,而且由于国情和国力的差异,还存在着一些特殊性的障碍因素。(一)改造“无生命的自然”的观各种农业发展观的形成是与人类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不同阶段相对应的。在人类认识到自身是“自然之仆”到“自然之主”这一认识阶段所形成的农业发展观是唯经济发展观。在这一阶段,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具有强烈的以人为中心的狭隘的功利主义特点,并把“无生命的自然”观当作一种合理的、当然的观念,以致“自然”这个无言的“奴仆”总是在被人们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与索取,甚至是“滥用”和“污化”,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这种不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征服自然的发展观,不仅没有彻底征服自然,反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更大惩罚。“两河”文化的湮没,长江两岸的洪水泛滥,就是最好的例证。(二)农业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在传统社会里,人们把生育子女看作是家族兴旺的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在我国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农村至今仍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1996年统计,我国总人口12亿多,其中8亿多人口在农村,占全国总人口的70.63%。庞大的农村人口,一是在人均资源占有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使中国农产品需求与供给短缺的矛盾日益紧张。二是使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极为艰难。据1996年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15.6%,小学文化程度占43.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约占0.05%。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三是造成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过剩。我国目前约有1.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众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耕地上,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农业脱贫致富举步维艰。农村人口的庞大和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严重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村巨大的剩余劳动力和贫困人口直接延缓了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三)社会经济力量过度依赖,农业资源浪费严重农业,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最早的部门,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影响和依赖性最大的部门。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农业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财富,并形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在人类生存的需要和眼前利益的驱动下,人们从开始为了生存需要的滥垦乱伐,到后来为了更大的经济利益而采取各种“快速致富”手段,使得自然资源遭到了超量开发与利用。特别是近些年来,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资源只是索取而不去保护,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严重地危及了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农业部门的比较效益低下,农民在城乡比较利益杠杆的驱动下,大量地盲目外流,造成了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一方面,在外流“民工潮”中有70%的人属于无目的的随遇而安,特别是在城市自身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能够很快找到用工单位的较少,这样必然造成人力资源在流动中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具有强烈外流倾向的劳动力多属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青壮年劳动力,且外出就业具有极强的兼业性,他们既不愿轻易放弃耕地,又无力经营耕地,只好粗放经营,出现抛荒和“隐性弃耕”现象,造成了农村有限的耕地资源的巨大浪费。急功近利的利益观,既造成了农业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也造成了农业资源的巨大浪费,严重地阻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过程中,我国传统的或现行的某些农业经营观,其陈旧落后的缺陷和弊端已充分暴露出来,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营方式的障碍。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经营方式,主要是依靠资源消耗和劳动扩张实现农业产业增长的方式。这种经营方式不仅使农业部门形成部分“虚假”的剩余劳动力,造成农业“科技型”人才大量流失,而且会使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受阻,造成农业技术部门的技术“供给欲望”与农业生产单位对技术“需求欲望”无法实现对接,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无法提高。二是经营组织障碍。我国现行的农业家庭经营,虽然有其自身的适应性和优越性,但由于家庭经营组织规模小、抗灾能力不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较弱,既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取得规模效益,也很难适应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要求,更难适应集约型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是经营管理障碍。目前,我国农业经营管理仍未摆脱管理思维陈旧、方法简单、粗放的落后模式,特别是农户家庭经营组织决策的盲目性、产品的单一化、市场行为的趋同化,以及不能很好地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等经济杠杆和指标进行投入与产出、成本与利润的比较,造成经营成本高、效率低、效益差、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农业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不衔接等问题,都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二、农业产业化发展应注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的发展保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前提,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必要条件,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与技术体系,形成产业化的经营格局,从而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背景的环农业伦理是人们在农业活动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看,人们在开始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总是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们不仅能征服自然,而且还能改造自然。这种“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农业伦理观,形成了人与自然尖锐对立的关系,因而导致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危机。与此同时,也有人片面强调环境保护,工业化和现代化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应回到田园时代去。这无疑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农业伦理观。显然,在面向21世纪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对于自然还依旧固守近代传统的伦理观,必将使得已经产生的各种问题更加严峻和尖锐化;如果采纳消极被动的适应环境的农业伦理观,必然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受阻。这种情况,一方面需要我们从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思维习惯中走出来,对以人为中心的伦理规范加以批判;另一方面,又迫切需要防止消极被动的“环境保护论”的农业伦理观的滋长,努力创造现代文明,在农业领域重建人与自然的新的伦理观。正确的态度应以新的发展观为指导,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与对环境的科学保护密切结合起来,在动态中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发展。只有这样,农业可持续发展才会有永久性的保障。(二)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本身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很明显,恩格斯是把人类自身的生产看作同物质资料生产一样,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人类自身的生产之所以也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是因为它同物质资料的生产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统一性,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口生产,也没有脱离人口生产的物质资料生产;人口生产既受物质资料生产的制约,同时,它也制约着物质资料的生产。因此,人类自身生产同物质资料生产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协调发展。这种比例协调既包含了人口数量,也包含了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因此,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广大农村,应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倡优生优育,并通过提高农民的经济、文化水平,强化正确的生育观念。同时,通过增加和完善社会保障及福利设施,运用经济手段弱化生育欲望,使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与现代生产发展需要、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从而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三效”统一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优势“三效”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社会效益是生态环境系统内投入一定的劳动后,生产出的各类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生产方面的需要程度。生态效益是指在合理的劳动投入下,换取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的最高效率,维持生态的稳定性。“三效”相统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的。要实现这一综合目的,首先,必须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实现“三效”统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通过重点扶持效益高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实现结构优化,可以获取结构效益;通过发展区域化、专业化的规模经营,可以增加规模效益;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深加工的转化,可获取增值效益;通过产业内部实行严格企业化管理,可获得管理效益;通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获得总体综合效益。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总体综合效益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村工业化、农业商品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实现农业资源持续稳定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三效”有机统一的整体综合效益功能。其次,必须发展生态农业。这是实现“三效”统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按照生态农业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三效”的有机统一。(四)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的转变,最重要的是要革除陈旧落后的农业经营观。首先,要实现由传统粗放型农业经营方式向集约型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集约型农业,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高密度地投入资金和技术,通过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金收益率及总要素生产率。它改变了传统农业靠拼资源、拼劳务的观念,确立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观念,实现了农业经营由“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的转变。其次,要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有利于普及推广新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经营的比较效益。因此,我国农业的发展无疑要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不是要否定家庭经营。家庭经营作为一种经营方式,是要解决农村经济由什么样的经营单位来从事经营的问题;适度规模经营,是要解决如何在一定规模上实现合理组合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问题。因而,户营经济的确立并不排除农户经营规模的拓展。在现实条件下,农户经营正在依靠社会化服务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来弥补因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狭小而造成的内部规模不经济。可见,农业经济合作化组织的创新,是实现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