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朝宋金尚原之战再考_第1页
绍兴朝宋金尚原之战再考_第2页
绍兴朝宋金尚原之战再考_第3页
绍兴朝宋金尚原之战再考_第4页
绍兴朝宋金尚原之战再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绍兴朝宋金尚原之战再考

绍兴元年(1131年),宋金和尚之战,不仅是金人主导战略从江淮向西的转变,也是宋军第一次胜利。因此,此战对金宋攻守双方此后的战事、战区格局分布乃至西部政治地理演变,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意义。历来对此战的研究,集中于战争的表层回溯与零星表述,但将有关此战的全部时间-空间等环境要素关联起来做精密分析,由此复原此战具体时-空进程之得失、战略战术地理诸要素之演变过程以及此战究竟如何影响了当时宋金政治军事地理格局,甚至此战究竟是否发生、阶段规模如何、主要将领有哪些,都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阐释。本文即就此作一完整分析。一、双方的军事地理思想和战略意图一定的战略决策,是在现有时-空大背景之下的综合考虑。战略意图与当时的军事地理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1.川渝战争中,吴氏和尚原之作为要地,在于卫护南邻之大散关入蜀通道。自北南攻入蜀,大散关是最近道路。大散关之后,则“入川路散”、“蜀之险要所失过半”。可见,对当时的西部宋军来说,卫护川蜀之第一道紧要防线即在大散关附近,尤以东北面的和尚原最为紧要。(1)金方:自从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御前会议以来,主攻方向放到西部川陕战场,以图重点进攻、突破之后既削弱与利用川陕兵源、钱粮资源,且顺流而下包抄灭宋。(2)宋方:宋廷君臣上下逐渐形成固守四川、守和尚原以守大散关并卫护川蜀的战略地理策略。(1)高宗:富平战后,高宗即手书予张浚,希望其“保固四川”,“牵制”金军南下。(2)文臣:川陕宣抚使张浚自富平之败,已无心陕西之事。其间,宣司参议杨晟惇认为,在金人大举攻压川陕时,不如“引兵金洋”,待敌退后再行收复;王庶也劝张浚派兵据守陇关以后图。张浚不敢采取这些建议,沿秦、兴、阆狂退,终致全陕丧失。有人建议宣司退守夔州,参军刘子羽坚持宣司不能再退,应该“分布险隘坚壁固守”以保存四川。刘子羽在单骑入秦召诸亡将之时,“知原地利可必守”,向张浚建言由吴玠在此据险防守,子羽且备办后勤。幸而张浚接受其建议,命吴玠扼守和尚原以“断贼来路”。(3)吴玠:作为直接指挥者,其对和尚原要地之战略认识,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富平败后,吴玠主动聚兵退守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同时驳斥舍弃和尚原退守汉中的说法,指出坚守此处正截断了金人入川之来路,“此保蜀良策”,并争取到刘子羽、张浚支持。可见,宣司长官张浚对保固四川没有清醒的军事地理认识,幸得刘子羽吴玠等对此较为清醒,而张浚亦采纳其建议,才在战略层面保证了此战获胜的可能性。2.由川冀人大包抄起义(1)金方:处于攻势。紧接富平之战的胜利,吞并陕西大部之后,欲乘势攻下四川,实现利用四川资源削弱南宋经济军事实力、自西部顺流俯瞰东线从而消灭南宋的大包抄迂回战略计划。其重大缺陷在于,富平之战击溃川陕宋军主力之后,没有乘势迅速扩大战果,而是在宋军叛将引导之下用了半年基本吞并陕西,在两次试攻失败之后再过了约半年才大举进攻和尚原,使宋军有了备战的时间。(2)宋方:处于守势。自富平之败、陕西沦丧之后,欲即此阻挡金人南下之强烈攻势,苟全四川,暂时维持住西部战区的稳定,同时挫败金人由陕蜀下江淮的计划,起到稳定南宋政权的目的。其缺陷在于,兵力不足,士气低下,粮饷匮乏。二、战略、战术相互增强战争的得失,在于宏观战略与微观战术两方面之结合。战略、战术既会互相促进,也会互相牵制。微观上胜败之因,可以从战术、技术、兵种这几方面与地形军事性能的相互适应度来考量。1.和原力兵武人在多元作战中的作用根据王曾瑜的研究,主要有神臂弓、大斧、麻扎刀、枪及抛石器、初级火器等在宋军中合成搭配使用,防具有铁甲、皮甲与纸甲。其中,弓弩手占多数,神臂弓等强弩甚至可以洞穿重甲,射程可达370米以上,自高射下威力更大。由于缺少产马地,宋军骑兵非常薄弱,以步兵为主。因此,宋军形成了长于据险依坚防守的战术,尤其适合坚城固守或者利用山川险要地利。宋军武器技术、战术上的特点,吴玠军队当然不会例外。从和尚原之战看来,当时宋军主要使用了劲弓强弩等传统武器组成“驻队矢”,再据高依险“分番迭射”并断敌粮道、待敌疲退之时进行伏击的战法,充分发挥了地利优势,克制了金军。金人由于其北方游牧民族固有的特点且善于利用宋人技术,有“骑兵、重甲、弓矢、坚忍”四长。重甲、弓矢、马匹分为防护、攻击、运载武器之用,骑兵为对这些技术条件综合运用的兵种。在和尚原之战的山地攻坚战中,金人的坚忍发挥到了极致,双方展开拉锯战,反复数十阵,其进退部伍仍然保持整齐,在撤退时遭宋军伏击才溃败。由于骑兵优势在和尚原及类似山地得不到有效发挥,甚至舍马步战,骑射之长不得发挥,再自下仰攻,在没有明显技战术优势的情况下,遭遇宋军的坚守与伏击,败退是有很大可能的。2.川谷低地军事地理因素宋金双方技战术、兵种在和尚原之战中的具体优劣比较,要在深入分析和尚原战场地理的基础之上。(1)宝鸡军事地形分析。和尚原之战主要发生在和尚原附近,而和尚原位于凤翔府宝鸡县境内,整个战事由大小多战组成,其地域范围除了宝鸡县还涉及陇州汧阳县箭筈岭。首先分析宝鸡整体的军事自然地理构成。宝鸡县南西北三面环山,西北为陇州汧阳县,北为凤翔府,南则为川蜀屏障之秦岭,中部渭河沿线相对低平,东部敞开,呈现西高东低之势。其地貌主要有山、川、塬三类,以山丘为主,南部秦岭东西横亘隔绝关中与川蜀,西北陇山阻隔陇州与凤翔,其中部分布着一些黄土塬地。其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受地形影响,川谷和山地温差较大、小气候差异明显。其境内主要有渭河及其众多支流,渭河自中部东西横贯,将县境切分为南北两部,凤翔府及宝鸡县城都在渭河以北。战前,渭河以北已落入金人之手。从军事地形学来看,地形因素影响战斗过程的通达性、通视性、防护性及隐蔽性,宝鸡地貌对战斗的影响关系如下:宝鸡境内有数条河流纵横交错,使宝鸡之西高东低地貌成为中等切割地形,这极大影响了部队的机动性,若无桥梁及良好的架桥技术的话,尤其不利于骑兵奔袭作战。同时,河流还形成了特殊的川谷地形。综合来看,在宝鸡,构成其主要地貌的山塬地通达性与通视性对攻守双方来说都较差,双方的机动性与对攻性都有所降低。尤其对于自下仰攻的金军来说,更易暴露在以高临下的宋军攻击视野之内,使得金方的防护性与隐蔽性也大大降低。相应的,宋军则可利用地形据高隐蔽与防护自身,并以密集的抛射性武器如弓弩、抛石器等打击敌人。在川谷低地之中,对于攻守双方来说,通达性与通视性都较好,地形对双方的影响相差无几。在这种地形中,部队的机动性与攻击性都大大增强,尤其对于拥有密集骑兵的金军来说,更是大大有利。不过,川谷低地的弱点在于,若宋军自谷地侧面高地进行伏击或临高击下,则会导致位于谷地内侧之金军受到严重打击。这一点在和尚原之战中充分体现出来了。可见,在以上两种地形中,占据制高点一方更有利。宋军,就占据了制高点。此外,在宝鸡县东部,沿渭河冲击出一片相对敞开的低平地,其通达性更佳,尤其对于擅长骑射的金人来说。若战斗主要发生在此处,则战争结局大概会截然相反。由上述,可做出冷兵器为主的战争时代,宝鸡境内步骑地形关系表:在这样的战场军事地形条件中,擅于借助地利使用抛射性武器的一方,将更易获胜。显然,主将吴玠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宝鸡及其周围的气候因素,也不容忽视。其地域有着暑热多雨之特点。对于长期习惯秋高马肥之时发动攻势的金人来说,更适于在秋冬季节出击。富平战后,并不擅长城市攻坚及山地战的金人用了半年左右才相继吞没陕西六路大部,剩下阶成岷凤洮州及和尚方山原等山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空间换时间的效果,牵制金军的快速攻势,直到绍兴元年三月才有机会发动对和尚原的试探攻势。两次大的攻势,则发生于五月、十月。五月已经入暑,金两路军之一即“会大风雨雹,遁”。大概也是考虑到气候因素,兀术(宗弼)的攻势才迁延至十月秋冬季节。不过,兀术虽有天时,却无地利,乃至大败。(2)箭筈岭地形分析。箭筈岭在宝鸡以北汧阳县境内,在县治以南约十里,属于陇山一系,与南面的大散岭一线相为支援,“陇、蜀襟要也”。岭上如同大散岭一般设有关卡。在和尚原之战中,这里虽非主战场,但吴璘、杨政在此成功的击退没立部队,使两路金军未能顺利会合,取得五月大战的胜利。因此,箭筈关岭在此战中的地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简言之,该地为山地,其军事地形学性能,类似前述之宝鸡山塬地。宋军当然也是在充分利用地形的情况下,获得了箭筈关岭阻击战的胜利。(3)和尚原地形及位置分析。和尚原在宝鸡以南,为宝鸡中部河川低地向南部秦岭山地过渡地带,成为大散关之天然屏障。对于守关之在守原,宋人有清醒认识。过和尚原、大散关,以南则有多路可趋四川。可见,和尚原大散关一线不保,则川蜀危险。和尚原距宝鸡县城,有“宝鸡南二十里”、“西南三十五里”、“西南四十里”、“距宝鸡才两驿”等说法。该战发生于宋代,应首先以宋人记载为准。该战之前,其名不显,故《寰宇记》、《九域志》不载,而后又划归金国,故《舆地纪胜》《舆地广记》《方舆胜览》亦不载。古时25-50里为一驿,按南宋初喻汝励的“两驿”之说,则为50-100里之间,而大散关距宝鸡也不过才“五十二里”,在散关之东北的和尚原更不可能距宝鸡“两驿”。但是,“里”也可指“闾里”这一基层组织,平均每“里”间距20里,和尚原附近有“二里驿”(“二里关”),则“两驿”或为“二里驿”之讹简,或者山路险难,一驿即20里,则喻说之“两驿”恰为四十里,正合“四十里”之说,于“三十五里”之说也接近。因此,和尚原当距宝鸡35-40里之间,“二十里”之说过短。自和尚原以北至宝鸡县城,依次有神坌、玉女潭、益门山等必经之处,其附近或稍南有二里关高地,或二地实为一地,其西南更有大散关、凤州黄牛岭等要地。和尚原地形,显然并非低平所在,否则不可能成为大散关之屏障,甚至对于拥有骑兵优势的金人来说有“断敌来路”之效。从张浚命吴玠“据高扼险”于和尚原“断贼来路”推测,和尚原乃是陈仓道上自宝鸡至大散关途中大道旁侧之一处制高点,或为黄土“塬”之类地形,即其上略平,其旁陡削,如此方可据高扼守大路。若宋军据守于此,则金军即使从原下道路绕过攻入大散关,也会因失去退路而进退两难。原下则为谷道,“路狭多石”,“地实凹狭”,五月乌鲁折合军即列阵对面之“北山”。因此,和尚原之军事性能,同样是利于据高制下、以步兵防守,而不利于骑兵冲击作战。可见,正确利用地形乃是宋军获胜的一大前提,金人由于山地战经验不足,失败的几率倍增。关于当时和尚原之具有“断贼来路”战略要地价值,还可再分析大散关及其以南凤州是否在宋军控制下。熊克《中兴小纪》载,乌鲁折合军“自阶成出散关”,李心传认为有误,当云“趋散关”,其显然没有详细分析阶成与散关以及黄牛岭、箭筈岭之位置关系。阶成州在散关西南,黄牛岭也在散关以南,后来乌鲁折合军败走时当然也自原路返回,即“移寨黄牛”乃至逃遁。至于尚在宝鸡北面连汧阳箭筈关都没有越过的没立,当然不可能移寨到散关以南的黄牛岭遁走,否则也说不上分两路夹击欲会于和尚原了。引起混淆的或许正是徐梦莘《会编》中的记载,“金人折合……遂败走凤翔”,将两路金军进退之路搞混的同时,也使李心传想当然的判定熊克误记。《会编》之误在于,折合何不原路撤退,即自黄牛岭西返、乃至绕回凤翔?相反,连箭筈关都没有攻下的没立,其退路才可能是凤翔,而不可能是大散关以南的黄牛岭。因此,熊克记载乌鲁折合军自阶成出散关更恰当,至少说明当时散关、黄牛岭一线以西至于阶成之通路,没有明确控制在宋金两军谁手。其次,和尚原有断敌来路之效,使得金人纵有散关,亦不敢越原而径下川蜀。若不顾和尚原尚在宋军手中,而进攻凤州以南之川蜀,则金人有掉入宋军包围圈、失去退路致覆没之险。其实,金人五月攻原失败,不在分路夹击,而在昧于地形。三、精密分析战术地理推演战争的微观层面,除了静态的“适应度”之外,更在于双方技战术、人力物力在具体的时-空环境要素中的动态实现程度,精密分析其战术地理推演过程才能深刻理解其得失。1.与月份两次规模和尚原之战,在绍兴元年见于记载的有三次,三月没立军试探攻击,五月与十月两次规模较大。这几次战事间有密切联系,从小试到两次大举进攻、企以进瞰川蜀,十月之败,金人气势受阻,兀术返归燕山,宋吴玠军才取得该战之捷。因此,这三次战事应视为整个会战的连续构成阶段加以阐述。2.金军规模与金军力量(1)富平战后宋金陕西地理对峙形势。尽管和尚原之战本身发生在和尚原附近,但当时宋金军力在陕西的地理分布,对该战进程有着牵制作用。自从建炎四年(1130年)9月富平之败后,宋军在半年内相继丧失陕西大部,最终只剩下阶成岷凤洮及凤翔和尚原、陇州方山原,吴玠退保和尚原、孙渥保凤州、关师古保岷州大潭。李心传《要录》中谓关师古保巩州,则显然与当时形势有所不符,或者应为从巩州退至岷州;《要录》认为孙渥保凤州则恰当。《张魏公行状》记载孙渥保“阶成凤”要么有误,要么应为绍兴元年五月第一次和尚原大战之后。这里,也反证了前析,该年五月阶成州没有牢固地控制在宋军手中,致使乌鲁折合军自该路攻击和尚原。这样的形势,使得和尚原宋军,成为金军自大散关陈仓道入蜀的唯一牵绊。(2)和尚原之战兵力分布及将领。和尚原之战究竟是否发生?其规模如何?这从宋金双方投入之兵力及将领可以看出。交战双方的人力、将领官衔及事后所获之军功,亦可证明该战地之重要性。(1)金军。五月之战中,数万骑金军分为两路:没立率军自凤翔入攻箭筈关,乌鲁、折合率军自阶成出散关直攻和尚原,两路军意图会师原下。“没立与乌鲁折合以数万骑分两道入犯,没立自凤翔,二将由阶成”,可见,乌鲁、折合分为二人,很多记载却没有指明这一点,甚至将二人误为一人。此外,“(吴璘)生获首领温普、斩千户布察呼……斩其将乌鲁”,可见,乌鲁于该战阵亡。熊克也记述金人有“数万众”。从吴璘擒获“首领”、斩“千户”的战绩看来,乌鲁折合军至少也在数千以上。杨政军在击败攻击箭筈关的金军时,也有“斩千户一、酋长二”的战绩。虽然金国中后期千户人数大为不满,但在前期却多有超员的情况。可见五月之战金军数千至数万,该战规模较大,否则吴玠也不可能无故获得“明州观察使”的封赏了。至于徐梦莘记“折合……以三百骑入山谷欲攻原”,只能说明其中一次攻击的规模,而不能否认整个五月之战金军的规模。经历三月之败,若非无谋之辈,没立不可能再派出几百人攻击和尚原。不过,从徐氏记载中或可反证乌鲁阵亡,故而只提将领折合。十月之战,主帅兀术之外,至少另有瓜尔佳实纳、高彪、赫舍哩呼喇、耶律恕、高松、韩常等将领。金人直接自凤翔宝鸡方向跨渭水而来攻击和尚原,其兵力主要分布于宝鸡渭水沿岸至和尚原之间。金军在数万至十余万之间,包括女真、契丹、渤海及汉军,其中包括分驻扎于“熙河秦雍”的部队。从宋军战绩看来,既有“尸填坑谷者20余里,获铠仗数万”,又还有“俘羊哥孛堇及队领三百、甲兵八百,兀术众损逾半,从马数百仅留其六”,尚有“俘以万计”、“俘首领及甲兵以万计”,都可看出金军总数当在十万上下,其中女真精锐甲兵数万。(2)宋方。主将吴玠、吴璘兄弟,“玠与璘以散卒数千人驻和尚原”。另有郭浩、杨政、雷仲、王万年(王喜)等。宋军兵力虽仅吴玠收束自富平败后溃散的数千泾原兵,却俱为历战之精兵。(3)进军路线与速度。五月之战,金军分两路,没立自凤翔,乌鲁、折合自阶成出散关,约期夹击和尚原吴玠军。然而,乌鲁折合军速度过快,在其败后三日,“没立自箭筈关”,导致两军未能实现对宋军的夹击攻势策略。这很大程度上在于当时的通信技术条件落后,受到两条不同路线地形的限制,双方很难互通有无。十月之战,兀术大军齐聚之后,集中一点自宝鸡连营、跨渭而来进攻和尚原。吴玠军则仍然以逸待劳,固守原上,待敌疲困之后方才奇袭反击。3.鲁、心理原因(1)五月之战。(1)指挥位置与作战部队空间关系。金军没立为主将,乌鲁、折合为别将。可是,其主将在宝鸡以北,别将自宝鸡西南入攻,两军之间隔着秦岭、陇山至少百多里的山岭,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主将对别将部队的指挥控制度受到极大限制。甚至别将败退之后三日,主将没立军才进入战场,开始进攻箭筈关。指挥不畅,两军相隔过远,乃是金军此战一大失误。尽管分进合击的战术构想本身颇为巧妙,但前提是通讯畅通、双方彼此位置关系适宜。宋军则聚兵一处,基本不存在指挥不畅的问题。(2)战场通视度、通达度、防隐度。从前面的军事地形分析,可以知道,和尚原附近山地,自上瞰下的通视度更好,即对于据守山原的宋军来说其观察度、弓弩射击准确率更高。相应的,位于山下、谷道处仰攻的金军,其防护与隐蔽度都大大低于高处的宋军。该战场的通达度则更适合步兵为主的宋军,对于骑兵为主的金军来说则是一大障碍,只能弃马步战,导致失利。这几点对箭筈关亦然。(3)双方战术时-空运动及金军退逃路线。交战的时间、空间运动及战况,各种记载矛盾错漏,综合则可得其大概。金方乌鲁折合军数千至万人以上,包括主力的女真骑兵及各族步骑兵,首先“阵北山”,双方在原北于五月六日辛丑第一次交战,吴璘击退二将,斩获其将领。五月八日癸卯,乌鲁、折合再“直抵原下”,吴璘斩乌鲁。五月十三戊申,折合余军径入原下山谷强攻,因山谷路狭多石,地势不利骑兵,故残余三百精锐骑兵弃马步战,再次失利后,这批骑兵及其余兵退撤大散关以南十余二十里处的黄牛岭,欲待没立军自北夹击。遭遇“大风雨雹”之后,自原路由阶成撤退。自辛丑至戊申,刚好“八天”。若从癸卯起算,则不足八天,只能说癸卯发生了更激烈的战斗,击斩敌将乌鲁,故而吴玠特意提到该日。金方没立军,约有上万人,于乌鲁折合军败退三日之后,方才进攻箭筈关,该关位于箭筈岭上。在遭遇吴璘、杨政军重创之下,自原路撤回凤翔。由金两路军的战术时-空运动来看,既有失期以至未能合军之误,也有乌鲁折合军攻和尚原时没能正确把握战场地理之失。在明知山谷狭窄多石、难以行马的情况下,还强行攻原,甚至弃马步战,更是以己之短击彼之长。相反,宋军则牢牢掌控有利地形,依托山原,充分发挥本方技战术优势,以少击多击败了总数倍于己的金军。五月夏季川陕山地间的“大风雨雹”,也无意间成为助宋军破敌的一大因素。其实,若金军两路得以同时进攻,则宋军即使拥有地利,也仍然可能由于兵力不足、前后受敌而难以招架。此外,若金军根据地形正确利用步兵以弓弩及抛石机等进攻,则胜负亦未可知。不过,在十月,金军失去两路夹攻的可能,在其他技战术条件及心理因素未变的情况下,欲攻克和尚原的机会仍然没有增加。(2)十月之战。(1)指挥位置与作战部队空间关系。此战中,兀术大军合兵一处,自宝鸡跨渭攻来,其指挥体系与部队进攻没有脱节之处。宋军则一仍前旧,由吴玠军驻守和尚原,不过,此时的阶成应该已经控制在宋军手中,金军不能再自阶成方向前来夹击了。(2)战场通视度、通达度、防隐度。由于十月之战仍然发生在和尚原,该战场地理基本属性并未发生变化,故而其通视度、通达度、防隐度,对于金宋两军来说,大致与五月之战相似。(3)双方战术时-空运动及金军退逃路线。绍兴元年十月,自金军连续攻原失败、未能迅速连下川蜀之后,兀术率以数万女真甲兵精骑为主共十余万大军再次进攻和尚原。攻原之前,兀术为保证其军队进退、后勤运输,已经在渭河上架造浮梁,自宝鸡至和尚原方向垒造石城、连营三十里,形成对和尚原强大的步步挤压之势。10月7日庚午,金军开始攻原。10日癸酉,再次攻原。对金军这两次大举进攻,宋军雷仲等将领以“驻队矢”阵型分番迭射将其击退。12日乙亥之后,两军再次大战,此时金军攻势稍弱,宋军派出吴璘等以奇兵旁击、以弓弩手射灭金军灶火、俯射其军储之石城而“绝其粮道”,双方交战“三十余阵”。在金军断粮三天、宋军取得挫敌、困敌之功后,20日癸未,转入反击。金人整伍撤退“三十里”。是夜,宋军于“神坌”这处狭窄的溪谷道口中伏击,致金军溃乱,其后在“玉女津”遭遇一次打击,英哥(羊哥)等被俘。在退至平地之前的益门山口附近又一次遭遇宋军严阵重创,宋军取得“兀术中箭遁,俘羊哥孛堇及队领三百、甲兵八百,兀术众损逾半,从马数百仅留其六,北归燕山”的巨大战绩。金军进退皆沿着清涧水(姜水汇入后称为清姜河)侧之陈仓道,道两侧皆为山岭,益门山以北方为平地。其中,益门山距宝鸡15里,玉女津25里,神坌30里,和尚原35里,大散关52里,几乎在一条线上。宋军之伏击线,也就正在此线两侧山岭。金军补给线及储粮的石城,也都在这条线路上。显然,此线北段即益门至宝鸡还算平顺,其南段则不利骑兵,且过于狭窄而易被掌握制高点的宋军以抛射性武器截断。整体看来,宋军利用和尚原及其周围地形,特别是沿清涧水谷道至益门山口一带,以强弓劲弩及奇袭、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