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_第1页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_第2页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_第3页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_第4页
第四单元 逻辑的力量-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学案》新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素养目标】1.自主探究、学习逻辑经验和知识,并在具体情境中运用、反思、完善这些经验和知识。2.在辨析逻辑谬误时,形成负责任、重证据、会质疑、讲道理的理性态度;在探究推理规则时,激发从具体现象中穷究一般规律的探索精神;在探究论证方法时,敢于用逻辑的工具创造性地解决语言交流中的问题。3.形成逻辑思维,在阅读中增加思考的深度,培养比较探究能力。【情境任务】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做出判断;常常对各种社会现象发表观点,做出论证。为了训练我们更理性的判断能力、更准确的表达能力,高二年级将进行一次“逻辑之旅”。本次旅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发现生活、学习中的逻辑错误并进行分析纠正;第二,结合典型事例,展示逻辑推理思路;第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围绕社会热点写一篇逻辑严谨的驳论文。希望同学们认真研读文本,精心准备,在此次旅行中大放光彩!第1课时炼具火眼金睛,辨析逻辑谬误——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学习任务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和论证有效性的规范和准则的科学,传统上包括定义、分类和正确使用词项的原则,正确运用的原则,以及推理和论证的原则。逻辑定义中的定义、分类和正确使用词项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语言逻辑表达准确的基础工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逻辑思维的世界,从最基本的概念出发,认识最基本的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活动1:初识逻辑的谬误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给人下过一个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给他找来了一只拔光羽毛的鸡,拿到柏拉图面前嘲讽他说:“这就是老师您说的‘人’呀。”当场引起了学生的哄堂大笑。请你仔细想一想,柏拉图的定义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错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柏拉图的定义之所以显得可笑,是因为“没有羽毛的两足直立的动物”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虽然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柏拉图把“人”的外延扩大了,一些不属于人的事物都能归入其中,这才让学生抓住了把柄。(温馨提示: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根本属性,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具体范围,建立一个概念必须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活动2:理清易混概念的五种关系根据概念的外延重合的情况,我们可以将概念分为以下五种关系:“同一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和“对立关系”,前三种关系又叫“相容关系”,后两种关系又叫“不相容关系”。请你分别举例阐释这五种关系。①“同一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请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包含关系”就是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部分。请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交叉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请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矛盾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而且非此即彼。请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对立关系”就是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但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请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等边三角形和正三角形。②“中学”与“学校”。③“青年”与“学生”。④“男”与“女”。⑤“黑”与“白”。活动3:小试牛刀(1)请找出本题中体现同一关系的词。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说了这几句话:“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巨人”“科学家”和“马克思”这几个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但是外延完全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同一关系。(2)请修改以下几个句子的错误,并指出错误原因。A.医疗优待的规定适用于本单位职工的直系亲属和父母亲。B.业余大学的历史课程有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C.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工人、农民、其他劳动人民、人民解放军、革命干部、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归国华侨等。D.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的战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A.“直系亲属”包括“父母亲”,应删掉“和父母亲”。B.“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概念外延有交叉,可以在“古代史”“近现代史”前加上“中国”一词来限制,也可以删去“、世界史”。C.“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归国华侨”的概念外延有交叉,“工人”“农民”“其他劳动人民”的概念外延也有交叉。这些概念的并列使用,是为了说明代表来自各个不同的方面。D.“反对”和“不反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每组中的两个概念在内涵上是互相否定的,在外延上是互相排斥的,它们之间没有其他的中间概念,非此即彼,这样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矛盾关系。学习任务二学习逻辑的四大基本规律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这样写的:“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看他能不能给自己刮脸呢?在生活当中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两难的时候呢?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逻辑的谬误,为这位理发师解疑。活动1:了解逻辑的四大基本规律逻辑作为思维的规律,具有这四个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也就是概念间的关系应为“同一关系”。“不矛盾律”要求相互否定的判断不能同真。“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使用这两个规律时,概念间的关系应为“矛盾关系”,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不能同真但必有一真,也就是一定是一真一假。“充足理由律”要求一个被断定为真的判断具备充足的理由。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原因,但结果的出现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请结合课本任务1,指出所选语段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②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人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③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⑤《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鲁迅的作品”和“《孔乙己》”是“包含关系”,不是“全同关系”,违反同一律。②“头骨小”和“小时候的头骨”不是同一个概念,耍戏法的人在转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再者,“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意思是“拿破仑夭折了”,与事实“拿破仑并未夭折”互相矛盾了,又违反了不矛盾律。③“读”和“不读”是“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不能同为假,违反了排中律。④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⑤“谬种”的理由是死的不是时候,这个理由并不充足,违反充足理由律。活动2:创意小剧场小明同学说,这逻辑的四大基本规律实在是太难了,如果可以有简单的小方法帮助记忆就好了。请你创新形式帮助小明同学解决问题。示例:创作打油诗,解读排中律。出生不过两三年,想家不去幼儿园。扔在家里没人管,去不去都不好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略。活动3:小试牛刀(1)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得到原论题为真的论证方法,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是()A.不矛盾律 B.同一律C.排中律 D.充足理由律答案C解析A项,“不矛盾律”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这与“反证法”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B项,“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所运用的每个概念、判断的含义都必须是确定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这与“反证法”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C项,“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这与“反证法”是一致的,是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D项,“充足理由律”指任何判断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在推理和论证中,结论的前提和论题的论据都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这与“反证法”不一致,所以不能成为其依据的逻辑基本规律。(2)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它们分别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①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②2月30日,晴。今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心情真不好。爸爸买回两条金鱼,养在鱼缸里淹死1条,我很伤心。(摘自一小学生日记)③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④在某栋学生宿舍楼内,一男生宿舍经常大声播放音响,众学生纷纷投诉。宿管人员前去制止,指责他们道:“你们整天播放音响影响别人休息,这是违反学校制度的。”该宿舍一男生反驳道:“影响别人怎么了,不影响你!”⑤在广州公交BRT某学院站内,某学生向管理员投诉:“你们的公交车总是晚点,那电子班次显示表有什么用!”该管理员反驳道:“要是公交车总是准时,那建BRT有什么用?”⑥一学生如是说:“关于大学老师上课要不要点名的问题,我认为不点名好,因为确实存在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点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另外点名多少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但是我也觉得不点名不好,因为很多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并且逃课成风,如果教师上课不点名,这是纵容学生,不负责任,变相助长逃课风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违反同一律,“作品幼稚”与“儿童文学”不是同一概念。②2月没有30号。没有不出太阳的晴天,更没有会被淹死的金鱼。违反不矛盾律。③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④该宿管员对男生说的“你们整天播放音响影响别人休息”中的“别人”是相对于该宿舍人说的,是指这个宿舍以外的其他人,当然包括宿管员,但当男生说“影响别人怎么了,不影响你”,这个“别人”是相对于这个宿管员说的,指该宿管员以外的其他人,而包括那个宿舍的人。所以,该男生违反了同一律。⑤这名管理员的回答包含了这样的一个推理——公交车总是准时的话,那BRT就没用;BRT有用,所以公交车不总是准时。这是错误的推理,BRT并不是单为候车而建,违反了充足理由律。⑥点名好与点名不好是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此同学既不认同这个,又不认同那个,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学习任务三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长于情景跳跃式和时空交错式的语言。《百年孤独》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荒诞式的情境:“多年以后,奥雷里亚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在一句话中呈现,以这种荒诞叙事为开端,奠定了《百年孤独》的文学基调。正确使用语言逻辑可以让文章更具特色。活动1:初识生活中的逻辑错误请结合课本任务2中的示例错误,研究一下各自违反了哪个逻辑基本规律才导致了这些逻辑错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课本任务2中列举了“划分不当”“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等逻辑错误。违反“同一律”就会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划分不当”“发生歧义”“以偏概全”等;违反“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活动2:正确使用逻辑谬误有些时候,文学作品又会故意在表面上违背逻辑,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中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表面的自相矛盾中,隐藏着“精神”和“肉体”这两个评判人生的角度,含蓄地表达了对精神不朽、虽死犹生的鲁迅先生的景仰,以及对欺压人民、虽生犹死者的鄙夷。这句诗看似不合逻辑,没有常识,实则凝练深刻,引人深思。请分析以下逻辑谬误的使用技巧,并分析内在含义。(1)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周总理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低着头走路”“抬着头走路”中的“路”是现实生活中的路,“上坡路”“下坡路”中的“路”是国家的发展之路,这两个“路”全然不是一个概念,周恩来总理故意违反同一律反击了对方的挑衅,维护了国家尊严。(2)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8元8角8分”显然不可能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总数。周恩来总理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既保守了秘密,又避免了“无可奉告”带来的尴尬,堪称语言艺术。第2课时生活有逻辑,思维有力度——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学习任务四捕捉有趣的推理形式推理,是一个复杂、有趣又不显山露水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细心挖掘,深入探究,在千变万化、富有深意的文字背后发现新结论。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对推理形式的运用,培养求真的探究意识是让我们思维说话的有力武器,让我们一起在认识逻辑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发现基本的推理形式,用好推理,锻炼思维,从而建立正确的观念认知和思维模式。活动1:阅读教材内容,初步认识基本的推理形式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前提推出新结论的过程。一般来说,推理中前提和结论都以判断的形式出现。因此,推理又可以看作是一个或者多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过程,而推理形式,是将一个推理去除具体内容后保留下来的结构框架。先看下面的例子:某工厂有五个车间。为了了解全厂完成第一季度生产计划的情况,工厂领导部门向各车间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第一车间完成了第一季度生产计划,第二车间完成了第一季度生产计划,第三、四、五车间也都完成了第一季度生产计划。据此他们得出结论:全厂完成了第一季度生产计划。这个结论是用完全归纳法推出来的。完全归纳法,是从一类事物中每个事物都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全体都具有这种性质的方法。运用完全归纳法,前提必须包括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事物,不能有遗漏,而且作为前提的判断要真实,这样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只调查了四个车间,就得出全厂完成了第一季度生产计划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不可靠的;或者,虽然五个车间都做了调查,但对其中某个车间的生产情况判断不正确,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可靠的。完全归纳法适用于包含的对象数量不多而又可能逐一了解清楚的一类事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一类事物所包含的数量是很多的,甚至多到无穷无尽。要认识这些事物,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对象都加以考察。我们常常通过对这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的考察,从中推出有关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这就是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你还知道哪些推理及其有效形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的。比如:(1)凡绿色植物都含有叶绿素;(2)菠菜是绿色植物;(3)所以,菠菜含有叶绿素。这个推理有三个简单判断,(1)(2)是前提,(3)是结论,这三个判断的主词和宾词只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即“绿色植物”“含有叶绿素”“菠菜”。在两个前提中,“绿色植物”这个概念出现过两次,它是由前提推出结论的媒介,叫作“中词”,结论中的主词“菠菜”和宾词“含有叶绿素”在前提里并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只是通过中词“绿色植物”发生关系的。例句: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③结论:推出的新判断。我们在日常说话和写作中常用到三段论,但往往是用省略形式,即略去其中的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或者结论。比如说“我是共青团员,应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这就是省略一个前提(共青团员应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的三段论。2.类比推理。类比推理亦称“类推”“类比”。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的逻辑模式可以表述为:A事物具有甲乙丙等属性,B事物具有甲乙等属性,A与B是一类事物,所以B也有丙属性。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是为了推理出具有共同的属性结论,比较是为了区分二者的异同点。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的事物是同类的,比喻则是不同事物;类比是逻辑推理,比喻是修辞手法;类比是以推理结论为目的,比喻是为了形象描述。类比推理不要陷入“以喻代证”的逻辑错误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向齐王进谏,运用的便是类比推理。邹忌齐王相同点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同点2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吾之蔽甚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结论,共同点)3.演绎推理。演绎推理就是以一般性事理或普遍性结论为前提,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演绎推理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三段: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例如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的这一段,就是典型的演绎推理: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个推理过程归纳为三段: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大前提,这是普遍性结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小前提,这是客观事实)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由已知推导出个别结论)活动2:分析案例,思维碰撞,合理判断案例一:有位埃及妇女看到她自己的孩子被鳄鱼抓住,于是求鳄鱼把她的孩子归还给她。鳄鱼说:“如果你猜对我的心思,我就把孩子还给你。”妇女说:“我猜你不想把孩子还给我。”请分析一下其中包含的推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鳄鱼的推理:如果你猜的对,则根据你说话的内容,我不把孩子归还给你。如果你猜的不对,则根据约定的条件,我不把孩子归还给你。你或者猜的对,或者猜的不对。所以,我都不把孩子归还给你。妇女的推理:如果我猜的对,则根据约定条件,你应该把孩子归还给我。如果我猜的不对,则根据我说话的内容,你应该把孩子归还给我。我或者猜的对,或者猜的不对。所以,你都应该把孩子归还给我。案例二:有人向汉武帝献不死酒,被东方朔偷去喝掉了。汉武帝大怒,要杀东方朔。东方朔对汉武帝说:“我喝的是不死酒。你如果杀我,必定不会被杀死;如果我被杀死了,可见不死酒是不灵验的。”汉武帝听完笑了起来,饶恕了东方朔,写出东方朔对汉武帝说的话所包含的推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推理:如果这酒真能使人不死,那么你就杀不死我;如果你真把我杀死了,那么就说明这酒不灵验,是大王你受骗了。东方朔的这一推理是二难推理的复杂构成式。活动3:牛刀小试请补齐下面的推理题目。(1)你是文学学院的学生,你应当学好文学。(),你是文学学院的学生,你应当学好文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文学学院的学生都应当学好文学(2)企业都应该提高经济效益,国营企业也不例外。所有企业都应该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国营企业也应当提高经济效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国营企业也是企业学习任务五巧妙地运用推理,走进生活,理性思考爱因斯坦1953年给斯威策的信中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文艺复兴后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而在现在的信息社会中,运用逻辑思维理性地甄别和筛选信息、审慎地接受和表达观点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表达观点要有理有据,符合逻辑。活动:阅读材料,分析其中的推理形式逻辑推理能力可以使同学们大脑灵活,以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反驳谬误,正确地表达、论述思想。阅读下列材料,通过合理的推理方式,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案例一:请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孔子说,父母死要守孝三年。《弟子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有的同学对传统中的这些做法很不理解,说,守孝时间三年,耽误的时间太多了;不吃肉,缺营养,太迂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若是身在守孝,心在忘恩,如何体现自己的孝心?只要谨记恩情,奉献社会,何愁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案例二:请根据导演的回答,运用推理方式,补写出记者的提问内容。记者:(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个字)导演:我的想法一直以来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娱乐观众,让他们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让他们走出影院时能有个好心情。记者:(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个字)导演: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到。这很神奇,因为总是有意外。我发现有时一个“一般般”的笑点效果特别好,而且有些我认为“非常搞笑”的笑点,观众却反响平平。所以,我完全同意中国导演所说的,观众能否对笑点产生共鸣,是个神秘的未知。参考答案(1)导演先生,您拍摄喜剧的初衷是什么?(2)一些中国导演常说,逗观众发笑是最难的,请问您是否认同这个观点?第3课时运筹帷幄,纵横捭阖——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学习任务六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一个好的论证要求论点清晰,论据有力,隐含的前提条件合理。有些论证在论点和论据之间似乎没有必然联系,那么很有可能就是缺少了一个“隐含前提”。“隐含前提”就是题干中没有提到,需要我们去补充一个前提条件,才能使论点得到加强,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在论点和论据之间“搭桥”使之连通。让我们一起去捕捉文本资料行间隐含的前提,探究其深层意蕴,去搭建智慧的“桥梁”吧!活动1:补写出下列论证的隐含前提(1)你是新时代青年,你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2)猴子不是大猩猩,不知道大猩猩发出的叫声意味着什么。(3)企业都应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小微企业也不例外。(4)年满18周岁的守法公民都有选举权,审判员都是有选举权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新时代青年都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你是新时代青年,你应该将自己的人生梦想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2)(同类动物才能懂得相互之间的叫声,)猴子不是大猩猩(猴子和大猩猩不是同类动物),不知道大猩猩发出的叫声意味着什么。(3)企业都应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小微企业也是企业,)小微企业也不例外。(4)年满18周岁的守法公民都有选举权,(审判员都是年满18周岁的守法公民,)审判员都是有选举权的。活动2:找出隐含假设在论据或隐含前提的前后,还有一些支持这些论据或隐含前提的没有说出来的假设,这些假设又称隐含假设。“隐含假设”的来路由以下三步组成:①有着理想中的目标或者状态;②理想与当前的处境相反或者相差较大,形成了心理上的冲突;③心理上的冲突或者矛盾促成了糟糕的内心状态。如:有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直向往着在大城市发展,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可是自己目前却在一个小城市的一家公司做着一份无关痛痒的工作。我渴望自己可以学到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那只是渴望而已,现在的我因为自己不够专业,没底气没信心出去,发现自己是一个自卑而且懦弱的人。这个例子存在隐含假设,分析如下:①理想目标:到大城市打拼,展现才华,拥有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②当前处境:在小城市小公司打杂。③内心状态:自卑、苦恼、无奈……我们从定义出发,知道隐含假设是潜藏在我们的思维深处的一些假想出来的条件,所以需要用心把它找出来。从上面的例子中,你还能找出哪些隐含假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工作会一直不变;②大城市才能有好的工作;③在大城市才能学到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④无法改变目前的状态;⑤自己足够专业才敢出去。学习任务七学会间接论证论证可以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两大类,直接论证是指由论据的真实性直接推导出论题的真实性,我们非常熟悉的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等都属于直接论证。间接论证则是通过确定另一判断的虚假,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证明方法。活动1: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会采用间接论证。间接论证主要有哪几种?试结合所学文章或联系生活实际,举出相应的例子,分析其中的逻辑推理,分析间接论证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间接论证主要有“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①排除法: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选项就行了,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②反证法: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所依据的是逻辑基本规律中的排中律。司马光《训俭示康》中有这样一段:“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司马光通过列举管仲、公叔文子、何曾、石崇、寇准等人“以侈自败”的反面例子对“生活奢侈”做出否定,从而间接论证了“俭朴”的重要性。③归谬法:是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一段:“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个立场和观点出发,分别列举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晋国“东封郑”必西“阙秦”等证据,得出灭掉郑国实为“阙秦以利晋”的结论,证明了“亡郑而有益于君”观点的错误,最终让秦伯心悦诚服地打消助晋伐郑的想法并“与郑人盟”。活动2:反证法和归谬法有什么区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二者的目的不同。反证法用于论证,它的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归谬法用于反驳,它的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性。(2)二者的结构不同。反证法的结构比归谬法的结构复杂,反证法需要设反论题(与被论证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的论题);归谬法不需要设反论题。(3)二者的根据不同。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不用排中律,它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三段论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活动3:牛刀小试以下例句运用了逻辑上的归谬法,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归谬法的逻辑思路,并按照这种思路,仿照其中一句话的格式另写一句话。例句:①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岂不就是世上最好的作品了?②有人说,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所以上大学是没用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大学岂不就没有必要存在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这两句话都是先假设一个正确的事实,再推论出一个错误的结果,从而反驳假设事实是错误的。(示例一)有人说,流行的东西都是受欢迎的,流行程度越高,受欢迎程度就越高。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流行感冒岂不是很受欢迎了?(示例二)有人说,药物不能消除所有的病痛,所以吃药是没用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药物岂不是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学习任务八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这个问题引发同学们的广泛关注与深刻思考。其实,不光在生活中,就是在写作中,“虚拟”也是拓展思维的很重要的一环,我们不妨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从而引领我们深入思考问题。只要讲逻辑,肯思考,多一个“虚拟论敌”,就会少一个真实论敌。活动1:搜集典型议论性文章,分析其中的逻辑链条逻辑是议论性文章的重要元素之一。行文的思路,或者说论点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章内在逻辑链条的推展过程。我们只有梳理出这一过程,才能够真正理解作者的论证。小组合作,先分头搜集典型的议论性文章,再共同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理清其中包含的逻辑链条,推敲其论证的逻辑性,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学习借鉴。可参考下面推荐的文章,理出作者的论证思路和逻辑链条。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郑渊洁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②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③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长跑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④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⑤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⑦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想象力和知识是天敌。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⑧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论证过程:(1)提出论点: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标题)。(2)引入论敌: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①段)。(3)进行限定:阐述“输在起跑线上”的适用前提(②段),“输在起跑线上”适合短程竞赛,不适合马拉松比赛。(4)归谬法论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③段)。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预估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隐含前提:显然家长不愿意这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必要。预估孩子的人生属于马拉松长跑(隐含前提:家长的期望)——输在起跑线上不重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必要。(5)举例论证、比喻论证(④⑤段):长跑需要保存实力;过早灌输与孩子年龄不相符的知识会消减孩子的兴趣,孩子很难成功;新车磨合期跑得太快,汽车会早衰。(6)理论论证(⑥⑦段):“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利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7)重申论点(⑧段):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是大智慧。逻辑链条:引入论敌,有的放矢——限定论题,严谨周密——归谬论证,驳斥论敌,巩固论点——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再一次巩固论点——理论论证,进一步巩固论点——水到渠成,重申论点。活动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班级辩论赛,在辩论中体会逻辑的力量班里拟开展以“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为主题的辩论赛,每一位同学先将课本的事例进行分析,然后汇报。推选出正反双方的两位主辩手,然后学生各自挑选阵营,决定不了的同学就由主辩手进行选择,保证双方的人数相当,由老师充当裁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可以转化成“只有温饱,才谈道德”,推理的规则是“肯后必肯前”“否前必否后”,也就是“谈道德的人必温饱”“不温饱就不谈道德”为正方观点;这两个观点的负命题为反方观点,即是“谈道德的人不一定温饱”“不温饱的人也谈道德”。(1)观点分析正方: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反方: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无关的观点:有人处于温饱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这两个观点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相关推理,要认真区分。)(2)概念界定对正方有利: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温饱就是既温且饱。对反方有利: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温饱就是或温或饱。(3)论证思路课本上是反方的论证思路。“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言外之意是不论温饱与否都得谈道德,人们不可以因为不温或不饱就违背道德原则,而这一命题恰恰是个真命题。“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直接反驳,更进一步论证“丧失理性的人无法谈道德”,这一命题也是一个真命题,并且该命题认为温饱的人有理性,不温饱的人同样也会有理性,就对正方步步紧逼。“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反驳了“只有在温饱的前提下才能够谈道德”的条件限制。“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强调了谈道德在“走向温饱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不仅能够谈道德,而且“尤其应该谈道德”,看似让步,实则是对正方观点的进一步否定,设计十分巧妙。(4)攻防策略正方: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对方举例时,指出例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当反方举例证明有的人并未处于温饱状态却依然讲道德时)。反方: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对道德行为的界定尽量宽泛。(“谈道德”的概念范围界定越小,不温不饱、不温或不饱情况下的某些行为将被排除在“谈道德”的概念范围之外,对正方越有利。)学习任务九尝试写驳论文驳论文是为反对某种观点而写的议论文。写驳论文,会促使你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帮助你学会有效表达观点、参与公共讨论。活动: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评改试卷时,常常会听到数理化等科目的老师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连题目都读不懂!审题不会‘咬文嚼字’怎么会做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流砥柱钟南山院士近日与大家分享学习体会:“学好语文最关键,学好语文才能对事情进行分析,进行综合和总结。”最近,由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八闽来助,江城有福”……32处美景,配上32句各具特色的美言,让人觉得美好又充满希望。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美方诋毁中方的抗疫努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话为孟子所言,意为做事不成功,就要从自身找原因。大批网友纷纷赞其“驳得好”的同时也感慨:“不学好国学知识,中国话你都听不懂!”学生小陈经常在班上宣扬语文学习无用论,作为小陈的同学,读了上述材料,你对语文学习有何感想?请你写一篇驳论文来反驳小陈。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示例)何谓无用?实乃大用!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迅猛,各国大肆争夺高新技术人才,社会对理工科相关职业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类观点随之而来。在海量信息面前,语文仿佛显得微不足道。小陈同学所谓的“语文无用论”也随之衍生。但是小陈同学,事实果真如此吗?语文当真无用?在我看来,所谓“无用”,实乃大用!学习语文可以使思维更严谨、更理性。多少人认为语文随性而发,不具备严谨的逻辑,只是误人子弟?这种荒谬的看法实在是对语文莫大的误会。贾岛曾为“僧敲月下门”中用“推”还是“敲”而苦苦思索,甚至与韩愈激烈讨论良久后决定用“敲”字。为求一字而反复推敲、细细斟酌,这种钻研精神难道逊色于哪门学科吗?有了这种严谨态度,还会怕难成大事吗?又有多少人认为语文是感性的化身,多愁善感的代表?实则亦不然。因为语文,我们体验到了本不可能体验到的生活。三毛身心流浪的疲惫旅途、海伦·凯勒与命运抗衡的不懈斗争、农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难农时……而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经历”,我们的眼中多了几缕明亮,心中多了几分洞察,从而更清楚地认知事物的本质。因为见过太多,所以更加客观,更加理性。语文所培养的这种理性而严谨的思维让我们更明达、更智慧。它推动着我们的生活一步步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这向我们证明着语文之大用。而语文的意义不止于此。在我看来,语文始终有一种难以言述的魅力,时而如幽兰清香之恬淡,时而如仲夏繁星之璀璨,时而如花落水逝之哀婉,时而如旷野苍山之深厚。这种魅力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独特的美感,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审美能力。最近武汉发布的32张抗疫感恩海报获得了无数人的点赞。“下个烟花三月,一同登楼望春风”……32处美景,配上32句美言,使多少人潸然泪下,众人何以皆动容?自是语文触心弦。语文可以带来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没有时间的局限,只是每每想起或触及,都会有意味无尽的感动,让生活平添几分有温度的美。这种共鸣,好比苏轼所言“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即使时光悠转千年仍令人为之倾倒;又或者是晏几道所叹“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引得多少深情人幽思;也可以是顾城口中的“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尽管我们与他相隔甚远,对光明的向往也依旧穿越时空扎根心底。我们享受着语文带来的美,在细细品鉴与感悟中寻找到属于自己对美的定义。我们的感情因语文而更充沛丰盈——即使如此,所谓的“语文无用论”的拥护者——小陈同学,你还能说得出那一句“语文无用”吗?否定了语文之用的你,不也否定了生活中与语文息息相关的美吗?语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意义远不会仅仅局限在个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当有一天,遥远的古老中国,他们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时,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美国人民不战而胜的时候。”小陈同学,这些话你读来也会不寒而栗吗?即使这样,你所谓的“语文无用论”还立得住吗?有一天你忘记了自己的母语,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按照西方的习俗生活着而对本土文化一无所知时,你还算中国人?二战时期德国入侵法国后并没有大屠杀,他们只是教法国人德语,这是因为文化入侵比武力入侵更有效果。历史悠久、文明兴盛的国家那么多,却只有中国被称作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因为只有中国文化从未间断过。文化将彼此区分开来。当一国之文化被另一国同化时,它们已没有本质区别。如都德在《最后一课》中所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而语文就是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的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赤子之心,“有之,请从嗣同始”的慷慨赴死,“丈夫未可轻年少”的敢于求进……这些由语文衍生出来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才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栉风沐雨仍屹立不倒的根本。语文无用?避国之震愆,保国之根本,促国之兴盛,是为无用?谓无用者,真乃贻笑大方。何谓无用?敏思维,美生活,兴国安邦,实乃大用!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探究任务。材料一寡人之于国也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②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材料二荒唐至极的甩锅逻辑①月黑风高之夜,一伙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突袭一个村镇,受攻击的一户人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村镇里有的人家见状不仅袖手旁观,还冷言冷语“这家肯定招惹了恐怖分子,如今引火烧身”。不料,受攻击的人家拼死抵抗、誓死不退,恐怖分子久攻不下,转攻别处。谁想,原先冷眼旁观的人家门户大开、毫无防备,恐怖分子得以长驱直入、恣意屠戮,致其伤亡损失惨重。事已至此,伤亡惨重的人家不思己过,反而抱怨最先拼死抵抗的人家没有捉住、灭掉恐怖分子,甚至要让拼死抵抗的人家赔偿自家损失……②以上情节,是不是像极了全球新冠病毒肆虐下的情形?③如今,美国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均高居全球第一,应对失败的事实摆在那里。为了推卸责任、转移视线,美国一些政客先是指责“中国隐瞒疫情”“病毒由中国实验室泄露”,这些毫无根据的说辞被铁的事实一再证伪,被各国科学家、医学专家反复驳斥,已成众所公认的无稽之谈。最近,美国政客换了说法,称全球疫情蔓延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控制住病毒,“中国政府的无能导致全世界受苦受难”。这是什么逻辑?这就是上面虚构情节的逻辑!是浑不讲理、荒唐至极的甩锅逻辑!④面对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传染病疫情,中国把抗击疫情作为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举全国之力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武汉和湖北作为重中之重,提出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明确要求,果断采取一系列防控和救治举措,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胜利的决定性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控制住疫情。中国是有14亿人口的大国,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控制住疫情,殊为不易。正如不少国际媒体和人士所说,“中国抗疫的成功无可置疑”。⑤中国疫情暴发后,1月31日,美国政府率先宣布美国三大航空公司停飞中美之间直航航班,2月2日又全面禁止中国公民和过去14天到访过中国的外国人入境。美方似乎认为,有中国在那里全力防控病毒,再切断中美之间的航空联系,有了这两条就万事大吉了,美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但这显然违背了流行病学常识,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据此制定应对策略是极其危险的。事实已经证明,美方错失了中国抗疫争取的时间窗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发现,美国社交限制措施的延误导致数万人付出生命:如果提前一星期实施社交限制措施,能够多挽救3.6万人的生命;如果提前两星期就开始实施社交限制措施,美国83%死于新冠肺炎的患者将幸免于难。⑥中国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那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举国上下令行禁止的行动,是上千万人口的武汉“封城”、6000多万人口的湖北“封省”,是全国各地人员、物资的大规模调集支援,是不惜代价、不计成本的免费治疗,是全国城乡所有社区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是14亿人自觉自愿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这些举措,在不了解中国的有些美国人眼里可能不可思议,但却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中国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为什么能把疫情有效控制在湖北,而没有向全国其他省份大规模扩散蔓延,更不可能向境外大规模输出的原因。⑦据外国媒体报道,加拿大几个大省疫情统计数据显示,病毒是由美国旅行者传入加拿大的。澳大利亚3月中旬明确表示,80%的病例是海外输入或者与海外输入病例有密切接触者,绝大部分来自美国。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该国约70%的病例感染的病毒毒株来自美国。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发现,在法国传播的病毒毒株来源不明。俄罗斯输入病例无一例来自中国。新加坡从中国输入病例不及从其他国家输入的1/10。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表示,3月以后在日本扩散的疫情并非源自中国。而美国不同研究机构在研究不同病例携带的病毒株后,得到的是几乎相同的结论:与欧洲的旅行者所携带的病毒株高度相似。⑧疫情带来的是一场责任与担当的比拼,也是一次道义与良知的大考。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比拼和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感叹的“中国答卷”。中国人民真诚希望美国能够早日控制住病毒肆虐的疫情,同时也要正告美国一些政客,甩锅推责、挑事对抗改变不了事实,只会欲盖弥彰、自取其辱。(选自《人民日报》6月5日社评,有删节)材料三爱情与逻辑[美]马克斯·夏尔曼我在法律学院读书,我深知,一位贤惠的妻子对于我今后的律师生涯至关重要。我对波莉垂青已久,但她在聪明这点上达不到我的要求,我急需提高她跟我的匹配度。第二天晚上,我便约波莉出来。我们坐在学校的一棵橡树下,我给她开了一门逻辑课。“逻辑,”我清了清喉咙说,“我们先来讲‘轻率归纳’。你不会讲法语,我不会讲法语,由此得出结论: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