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地震技术_第1页
四维地震技术_第2页
四维地震技术_第3页
四维地震技术_第4页
四维地震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维地震技术及其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所甘利灯010-62097526901-7526 (油网)汇报内容

四维地震技术四维地震可行性研究四维地震研究方法四维地震资料处理动态油藏描述

四维地震技术概念与目标发展的动力研究内容实施步骤历史与现状目的与意义国内现状发展趋势

建议目的:寻找死油区+EOR过程监测=随时间变化的油藏因素随时间变化的非油藏因素+地震响应-=互均化处理消除非油藏因素影响rb1,Vp1rb2,Vp2+=非油藏因素1地震响应1时间1rb2+Drb2,Vp2+DVp2rb1,Vp1+=非油藏因素2地震响应2时间2四维地震解释(动态油藏描述)油藏变化-动态模型共享地质模型-静态模型可行性研究(岩石物理+地震+技术)四维地震的概念与目的四维地震技术—概念四维地震技术—概念四维地震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初,但九十年代初才出现关键词,如“4DSeismic”“FourDimensionSeismic”“Time-lapseSeismic”等“时间推移地震”-“时移地震”“时间延迟地震”-“时延地震”“四维地震”“InstrumentedOilFields”-雪佛龙

“ElectricOilFields”-阿莫科

2Dtimeacousticisolatedisotropicpost-stackreflectivityExploration9Cdepthelasticintegratedanisotropicpre-stackrockpropertiesExploration&ProductionProduction1C4D技术发展的必然四维地震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动力60年代形态描述构造油藏小三角形测网、水平迭加、

手工三维二步法偏移70年代储层描述岩性油藏道积分、迭后偏移

80年代技术准备比较复杂油藏三维地震、地震反演、VSP、

AVO、地震属性、相干体、偏移、参数估算、模式识别、地震目标处理90年代油藏监测复杂油藏3DAVO、井间地震、4D、动态监测多波多分量、AVO反演、 全三维解释与可视化

构造--->岩性--->流体四维是地震油藏描述发展的必然技术发展的必然四维地震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动力二次三维采集越来越普遍四维地震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技术发展的必然-二次采集四维地震技术—研究内容四维地震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岩石物理可行性

—地震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分析四维地震资料采集四维地震资料处理

迭前互均化处理迭后互均化处理四维地震资料解释及其应用 静态油藏描述 动态油藏描述四维地震技术—实施步骤可行性研究阶段

先导试验阶段大规模应用阶段

四维地震技术—面临挑战分辨率有限数据体尺寸和研究周期可重复性含油饱和度变化影响程度的不确定性难以区分流体影响与压力影响气对地震响应的影响岩石物理问题测量尺度孔隙形态的影响裂缝水驱油藏的可适用性四维地震技术—历史与现状

为了监测注气开采的效果,ARC0公司于1982-1983年在北德克萨斯州Holt储层上首次实施了四维地震项目,Greaves等人(1987)记录下了那次过程。那是一次火驱采油,在火驱采油前进行了小范围的3D采集,在火驱期间又重复采集一次,至火驱结束时再进行一次采集。不同时期地震图象之间的差异非常醒目,显示了四维地震在火驱中效果不凡。应该说,早期四维地震主要运用于追踪重油开采过程中的蒸汽,并先在加拿大与印度尼西亚见到了商业价值。

1987年G.A.King等通过野外试验证实了地面地震监测注水的可行性。初期阶段(80‘S—90’S中期)探索可能性-两次地震资料简单处理先导试验阶段(90’S中期-末期)可行性研究-两次地震资料互均化处理四维地震技术—历史与现状

初步商业应用阶段(2000-)油-水系统:初采、自然水驱、注水资料来源Lumley,TLE,JUNE,2001四维地震技术—历史与现状四维地震研究现状

(1)四维地震在国外已初步进入应用阶段,至少在北海地区已取得良好的商业应用效果,已成为北海地区一种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深刻影响了北海的石油开采业。(2)四维地震研究与应用的主要领域已从蒸汽驱向水驱转移,油水体系已成为四维地震的研究重点,而且85%的工区涉及砂岩油藏。(3)很多水驱四维地震成功的实例表明了水驱四维地震的可行性。 四维地震技术—历史与现状

80年以前2D—25-30%

1996以后4D–65-75%面体差异

BP/ShellsFoinhavnfieldestimatePetroleumEngineerInternationalJanuary,1996.96年以后4D—65-75%80-95年—40-50%国外水驱四维地震实例

——北海Foinaven油田四维地震技术—历史与现状实时动态油藏描述DynamicReservoirDescription

阿莫科

electricoilfield

雪佛龙

instrumentedoilfield两层含义(1)在地表、近地表和井中永久布置检波器不断进行地震监测,用于大尺度流体流动成像;(2)在注入井与生产井中永久布置仪器不断监测温度、压力与饱和度等的变化,用于刻画井附近小尺度流体流动;二者结合提供几乎实时储层流体流动监测,优化开采。预计5-10年内成为现实四维地震技术—发展趋势四维地震技术—发展趋势

四维地震+多分量地震

纵波、横波和转换波场,彼此之间有着原则性区别,它们从记录的结构、波的运动特征、传播路径以及干扰波的背景特征都是不同的。因此,从各种波型中所获得的信息是彼此独立的。一般来说,在每一种独立的信息中,信息一致的部分,可以使我们在分析解释中提高解释的可靠性.而不一致的部分,可以使我们多侧面、多角度的对比分析,确定一些只用单波型勘探无法解释的地质问题,得到许多单一波型无法提供的重要地质参数和岩性特征.正由于多波多分量勘探充分利用了各种波场记录中所包含的可对比信息成分,使得我们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勘探任务可以解决得更全面、更可靠、更彻底。

1)4D是地震技术发展的方向;2)国外四维地震已进入初步工业应用阶段,其研究重点已从蒸汽驱向水驱转移,并已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3)四维地震与叠前、多波的结合日益普遍,并向井筒地震领域延伸;4)我国老油区开发需要4D;5)水驱4D是我国4D研究的重点;6)二次三维采集不但为4D研究提供了资料基础,而且也大大提高了静态油藏描述的精度,为老油区增储上产提供了资料保证。小结四维地震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的一般原理 随时间变化的油藏因素 随时间变化的非油藏因素 地震能够观测到的变化 开采方式与可行性可行性研究内容 技术可行性-岩石物理可行性 -地震可行性 经济可行性可行性评价方法四维地震可行性研究

参数说明静态参数埋深浅层(<1.5km)比深层(>3km)有利。浅层岩石固结性差,孔隙度高,孔隙流体变化影响大。且浅层地震资料质量好,分辨率高。储层厚度厚度越大越有利,最小厚度应不小于半个地震波长。岩石格架未固结或固结较差、具有连通裂缝或张裂缝、孔隙纵横比较小、粒间接触或弱颗粒连接均有利。高孔隙软砂岩比碳酸盐岩和硬砂岩有利。上覆地层压力低上覆地层压力对应于低骨架应力,储层物性参数受流体饱和度和地层压力变化的影响较大动

数干岩石体积模量具有低骨架弹性特征的岩石称为软岩石,其孔隙度一般均较大,孔隙流体变化能引起地震特性的明显变化.孔隙度孔隙度高(>25%)时,孔隙流体变化相对于岩石骨架变化来说,要比低孔隙孔隙度(<15%)油藏明显。渗透率渗透率决定了流体的流动性。低渗透储层不利于流体的移动,地震特征变化小,稳定而均匀分布的渗透率较有利于监测孔隙流体压力高孔隙压力可使原油溶解较多的气,使孔隙流体差异增大。温度温度改变将引起岩石骨架和孔隙流体特性的变化。高温时油比水更易于压缩,对监测更有利。泡点指特定温度下,溶解气开始汽化的压力,地层压力大于泡点压力时原油因溶解气含量高,压缩系数大,孔隙流体差异大。气油比含高气油比原油速度、密度较低,孔隙流体差异较大流体饱和度开发初期的饱和度与要监测的饱和度的比越大越好。流体可压缩性孔隙流体可压缩性差异越大越好阻抗显示上述各因素的综合效应,阻抗变化越大越好。岩石物理可行性—有利的油藏条件岩石物理可行性—有利的流体替代四维地震可行性研究

四维地震可行性研究

岩石物理可行性—开采方式与地震特性开采方法对储层条件的影响对地震特性的影响弱水情况下的一次开采

孔隙压力减小,有效压力增加。当储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气饱和度均匀增加。如果饱和度超过临界值,气体分凝就上升。水饱和度相对不变。

初始速度随着有效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游离气相形成时,速度和密度就减小。强水情况下的一次开采孔隙压力和有效压力相对不变。如果压力保持大于饱和压力,气饱和度不变。水饱和度增加。当水饱和度增加时,速度和密度就增加。弱水地层的注水开采孔隙压力增加,有效压力减小。远离注水井,气饱和度减小。水饱和度增加。速度和密度随着水饱和度的增加、气的漏失而增加,注水井附近的速度可能会减小。注气压力保持孔隙压力和有效压力相对不变。远离注气井,气饱和度增加。速度和密度随着气顶的扩散而减小,油水接触面相对不变。注CO2孔隙压力增加,有效压力减小。注入井的CO2饱和度增加。在CO2前沿形成甲烷聚集带,沥青则沉淀下来。注入井附近速度和密度的下降取决于压力和温度。如果甲烷聚集带中形成气相,则会出现低速带。注富烃气孔隙压力增加,有效压力减小。远离注入井,气饱和度增加。甲烷富集体在集油带前面运移,沥青则沉淀下来。注入井附近速度和密度的下降取决于压力和温度。如果甲烷聚集带中形成气相,则会出现低速带。注蒸汽孔隙压力增加,有效压力减小。地层温度增加,游离水带在蒸汽前运移。速度随着温度的上升和蒸汽的饱和而下降。集水带中速度稍有增加。四维地震可行性研究

技术可行性评价方法-定量评分法对水驱四维地震可行性的新认识水驱水替代油->速度变化小

+高含水后期

+油质偏重

+储层薄过去水驱四维地震可行吗?悲观

水替代油

+温度变化水驱+油藏压力变化

+注水压力变化+物性变化现在乐观渤海湾地区水驱四维地震可行性

高29断块岩石物理可行性

—小结

初始条件与假设目地层埋深平均2200m,上覆岩层平均密度为2.25g/cm3;产生的岩层静压力为49.5Mpa,油藏压力平均为21.5Mpa,初始有效压力为28Mpa,注水施加的压力从3-23Mpa不等,平均10Mpa。平均孔隙度30%,水平渗透率4500-9700mD,为中高-特高孔渗储层。泥质总量7.6-9.6%,粒度中值(MD)为0.27-0.38mm(推测造成10%孔隙度变化)。速度变化统计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注水井附近(油水界面以下)生产井附近流体替代忽略+(4.5~6.4%)孔隙度变化-9.3%-9.3%压力变化-4.7%忽略温度变化忽略忽略泥质含量变化忽略忽略合计-14%-2.9~-4.8%渤海湾地区水驱四维地震可行性

研究成果表明:与流体替代相比,注水造成的物性和压力变化对地震的影响更大。而且,注水井附近二者造成的速度变化是正向迭加,造成更大的地震差异,为四维地震监测这种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完善了可行性研究打开了认识的禁区增强了未来的信心注水井附近(油水界面以下)生产井附近流体替代忽略+(4.5~6.4%)压力变化-4.7%忽略温度变化忽略不计忽略不计孔隙度变化-9.3%-9.3%泥质含量变化忽略不计忽略不计渗透率没有影响没有影响粒度中值不清楚不清楚合计-14%-2.9~-4.8%渤海湾地区水驱四维地震可行性研究渤海湾地区水驱四维地震可行性水驱四维地震有利条件分析

—小结

一、地质条件

高孔(>25%)*

、高渗;1500米左右;疏松砂岩*;轻质油;范围小(<3km2),如一个小断块;构造简单*;浅层没有油藏(保持浅层各向一致)*;工区内有一定数量的井*二、开采条件

水驱*;有一定剩余油分布*;开采数据齐全;有完备的油藏模型数据三、资料条件

时延测井资料,有纵横波测井资料;已有三维地震资料且地表便于地震施工,现有两次地震资料信噪比较高*;其他地质、钻井资料完备四、地震响应

最好油水在地震上响应明显*----主要条件满足主要条件即可,以我们的经验,可能明化和馆陶组油藏比较合适渤海湾地区水驱四维地震可行性四维地震处理目的与方式

其目的是克服采集所造成的“脚印”问题,同时进尽可能使有关油藏动态变化所造成的地震变化进行最佳成象。强调均一化处理。针对不同的资料情况可分为两大类:1.老资料重新处理

迭后开始 迭前开始

2.新采集四维地震资料处理

1.叠前处理技术

消除仪器相位特性技术、地表一致性反褶积、谱白化、

噪声编辑、

地表一致性静校正2.叠后处理技术

面元重新生成技术

频率域距离加权插值技术、时间域线性插值技术、 移动生成法

互均化处理技术

空间校正技术、匹配滤波技术、振幅校正技术、速度校正技术、相位校正技术四维地震处理目的与方式

为何进行互均化处理-时移对振幅的影响30Hz雷克子波及其与时移1、2、4、8采样点后之间的差异(据OSS,1996)

四维地震处理

为何进行互均化处理-频率对振幅的影响30Hz雷克子波与其频移子波之间的差异(据ROSS,1996)

四维地震处理一致性处理后新老资料比较老三维新三维经一致性处理之后的叠加数据,新老三维相似性增强动态油藏描述高29实例叠前互均化效果分析—小结动态油藏描述柳102实例叠前互均化相关系数常规处理后新老数据的相关性互均化处理后新老数据的相关性叠前四维处理可以消除大部分采集参数的差异

研究成果表明:与流体替代相比,注水造成的物性和压力变化对地震的影响更大。而且,注水井附近二者造成的速度变化是正向迭加,造成更大的地震差异,为四维地震监测这种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完善了可行性研究打开了认识的禁区增强了未来的信心注水井附近(油水界面以下)生产井附近流体替代忽略+(4.5~6.4%)压力变化-4.7%忽略温度变化忽略不计忽略不计孔隙度变化-9.3%-9.3%泥质含量变化忽略不计忽略不计渗透率没有影响没有影响粒度中值不清楚不清楚合计-14%-2.9~-4.8%渤海湾地区水驱四维地震可行性研究四维地震解释方法问题:如何突出微小差异方法:基于岩石物理学基础的 流体敏感性分析方向

1)地震振幅;

2)吸收系数;

3)迭前属性;

4)弹性阻抗;

5)弹性参数;

6)密度;

7)转换波与纵横波联合;四维地震解释方法动态油藏描述

静态油藏描述|可行性研究和动态油藏描述|四维地震处理方法与流程动态油藏描述方法与流程其目的突出有关油藏动态变化所造成的地震变化,强调真实性与可视化:1、地震多属性分析与模式判别2、地震反演3、AVO分析4、求差技术5、定量地震历史拟合6、可视化技术井间地震技术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石油地球物理研究所技术概述采集技术处理技术应用实例国内实例汇报提纲井间地震的概念技术发展的动因井间地震的方法井间地震的特点井间地震的流程井间地震的作用井间地震的历史井间地震的现状井间地震技术概述井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的概念震源移动一个循回形成一个“Fan”激发井接收井井间地震,是在一口井内置放震源,激发地震波,在另一口井中用检波器接收,并利用记录下来的地震记录进行一套完善的处理,以获得井间地质剖面的新技术。井间CROSS-WELLXINTER-BOREHOLE接收井激发井井间CROSS-WELLXINTER-BOREHOLE井间地震方法

1)层析成像

—速度分布图2)反射成像

—井间地震剖面井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的概念由于储层非均质性,据DOE统计,约有70%—80%可动油残留原处。井间地震技术技术发展的动因

—经济利益井间地震技术技术发展的动因

—技术需求数据来源采样率岩芯10-9岩屑10-8测井10-7试井?2D地震3D地震+VSP10-53D地震+井间10-3岩芯、测井分辨率高,信息丰富,但采样率太低,不足以提供可靠的井间信息试井只对连通的储层进行采样地面地震

采样率高,但分辨率低VSP分辨率是地面地震的1.5-4倍,井附近的锥体井间地震

避开风化带,噪声低,靠近目的层,扩大了观测视角。所以,采样率高且分辨率高,是地面地震的10倍井间地震技术1、较低分辨率的地震资料,无法分辨小断裂、薄砂层、河道砂体;识别地层、岩性封堵;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其它油藏分隔因素。2、这些因素影响油藏工程师制订科学的开发方案;采取合理的开发手段。技术发展的动因

—技术需求井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的方法TomographyReflectionImages透射成像

管波成像波动方程成像井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的方法

——关于层析成像Tomography-层析成像

(ComputerizedTomography,简称CT)

源于希腊语“Tomos”,意为“切片”。这是一种数据处理技术。其定义为:外部测量数据,依照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关系反演物体内部物理分布,最后得到一张清晰分布图象的技术。具有三个特点:①是一种反演:观测数据

模型参数②通过积分把数据和模型联系起来③必须有一蔟曲线或曲面作为它的积分回路一九八四年开始作为关键词出现井间地震技术地震CT的定义

地震CT就是根据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规律, 将地表或井中观测的资料表示为某些地层参数沿 特定回路的积分,并反演这些地层参数的过程。与医学CT的比较

有限视角、尺度不同、定位精度、多解(V+层位)地震CT是地下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偏移(构造)

层析精细成像(岩性)

VSP

井间

水平迭加

(+水平迭加)

(+水平迭加+VSP+RVSP)井间地震的方法

——关于层析成像井间地震技术地震CT的分类数学:线性与非线性观测方式:地面、VSP(3DVSP)、RVSP、井间、垂直井孔(PGS)、微地震、联合波型:反射、透射、绕射地震学类型:射线与波动方程几个相关的概念

井下地震:测量与井孔有关,如VSP(3DVSP)、RVSP、井间、测井、地震测井、微地震等井间地震(cross-wellseismic)井间地震层析成像(cross-wellTomography)井间地震的方法

——关于层析成像井间地震技术

井间地震反射成象,或称为井间高分辨率反射成象,它是在井间层析的基础上。于9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井间地震的方法

——关于反射成像井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的特点波型丰富,可挖潜潜力大避开低速带,噪声低,分辨率高可提供高质量井间成像在地震地质条件差的地方获取有效资料采集需要特殊设备、采集困难、费用高测量范围有限,存在风险井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的特点

——波型丰富时间Msec深度直达P波直达S波转换S波反射P波管波反射S波井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的特点

——波型丰富井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的特点

——分辨率高井间地震技术分辨率高达2.5ft(100ft/10同相轴)!发现小的不整合面井间地震的特点

——分辨率高井间地震技术地面地震与井间地震分辨率比较地面地震资料井间地震资料20m井间地震的特点

——分辨率高井间地震技术860087008800830082008100840085008900井间地震资料地面地震资料地面地震与井间地震分辨率比较井间地震的特点

——分辨率高井间地震技术各种数据的分辨率和覆盖范围对比.0001%0.01%1.00%100%1mm10mm10cm1m10m100m1km岩心电缆测井声波测井井间地震成像VSP3-D地面地震分辨率增加方向资料空间覆盖范围最大垂直分辨率井间地震的特点

——分辨率高井间地震技术各种数据水平和垂直分辨率的比较垂直分辨率水平分辨率3DSURFACESEISMICCORES1/10ft1ft10ft100ft1000ft10,000ft1/10ft1ft10ft100ft1000ft10,000ft100,000ft1,000,000ftWELL

LOGSVSP3DVSPCROSSWELL“UNIWELL”or“SINGLEWELL”井间地震的特点

——分辨率高井间地震流程Interpretation&IntegrationReflectionImagingVelocityImagingPre-SurveyPlanningLogisticsInfo.FormationReservoirDataWellData/LogsDataAcquisitionDepthTie-inParameterSettingGyroscopicDeviationSurveysNewWellLogsOtherProcessing3.DataProcessing2.FieldOperations1.SurveyPlanning4.IntegrationTOMOSEIS公司井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技术地面地震与测井资料之间的桥梁获取地下构造和岩性细节薄互层小断块地层圈闭(不整合、超退复、尖灭等)岩性圈闭(砂岩体、裂缝带、火成岩等)提供油藏非均质性的资料,提高静态储层描述的精度验证高分辨率地质模型储层连通性分析岩性和流体识别优化加密井、定向井和水平井设计,降低钻井风险压裂效果监测时延井间地震 进行动态监测,剩余油分布,优化管理,提高开发效益井间地震的作用井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的历史70年代初—80年代初:引入阶段80年代初—80年代末:试验试验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末:初步应用阶段90年代末—

:商业应用阶段“八·五”期间国外很热门“九·五”期间有所回落“十·五”井间地震的全盛期已经到来(Wiliams,1997)井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的现状商业化服务(美国OYO、TOMOSEIS、P/GSI等)—————————————————————————大功率的井中震源: 井距800米,井深6000米(国外) 井距700米,井深3500米(国内)频率:主频1500HZ,频宽300-2000HZ

主频1500HZ,频宽300-2000HZ井下温度: 150-180℃(设计)

100-120℃(实际)基本成熟的采集设计和处理软件系统采集设备商品化、多样化,形成配套、实用、高效的采集系统在美国、中东得到广泛应用,其他国家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未商业化井间地震技术井间地震的现状

——国内90年代以前其他系统研究较多,石油系统开始介入1990-2000 1995年大港羊三木油田和北大港油田各一个井对 井距200和240米,井深1200-1630米频率100-500HZ 1997年吉林油田

2000年辽河油田沈95区块2井对井距300米和500米,井深1725-2250米主频200-400HZ2000-2001年中石化的胜利、江汉、中原油田,共27井对井距300-500米,井深<3000米主频300-500HZ,分辨率5米

2002年辽河油田曙68井区井距300-500米,井深1725-2250米主频井间地震技术国内井间地震现状采集设备 石勘院—可控震源 西仪厂—重锤震源、井下接收器 中科院—电火花震源和井下接收器处理软件 物探局—采集、处理和解释软件 石油大学—模型试验、处理软件发展重点 科研成果向实用转变,形成配套技术

多波地震技术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物探技术所多波地震技术基本概念

采集技术

处理技术

解释技术

应用实例

问题讨论技术概述基本概念纵波又称为P波(Primary)、涨缩波(CompressionalWave),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又称为S波(Secondary)、剪切波(ShearWave),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转换波是指纵波或横波在界面处转换为另一种波型;

多波是指纵波、横波、转换波等各种波场

多分量是指用多分量检波器接收到的各种波场的投影

多波多分量勘探(Multi-waveormulti-componentseismicexploration)

又称为矢量勘探,是指综合利用纵横波震源和多分量检波器对各种波场进行观测,以揭示更多的地下构造、岩性和油气信息的一种地震勘探技术。几个概念技术概述基本概念纵波与横波技术概述基本概念纵波与横波P-Waves

(Compressional),vibrateindirectiontheytravelS-Waves

(Shear),vibrateinoppositedirectiontotravel技术概述基本概念多波地震技术P-PSV-PSH-PP-SVSV-SVSH-SVP-SHSV-SHSH-SH震源

PSVSHZXY检波器技术概述基本概念单分量与多分量的对比单分量多分量单分量检波器(Z)多分量检波器(X、Y、Z)纵波纵波、横波、转换波声学介质弹性介质纵波速度快慢纵波和快慢横波速度单一速度参数多种弹性参数简单几何结构复杂几何结构圈闭油气的直接检测孔隙型储层裂缝隙型储层勘探地震开发地震技术概述基本概念单分量与多分量的对比优点缺点成倍增长信息量采集成本加大降低多解性处理难度加大降低勘探风险解释任务加大提高开发效率人力物力加大技术概述基本概念单分量与多分量采集成本对比技术概述多波地震技术的意义纵波的传播速度受岩石骨架和孔隙流体的综合影响,而横波速度仅与岩石骨架有关,综合利用各种波场可以揭示更多的地下构造、岩性和油气信息,减少纵波勘探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横波速度各向异性一般是纵波的4倍左右,利用转换波可更好地研究地下各向异性转换波与纵波有不同的AVO特征,联合反演可获得更准确地储层物性参数技术概述构造成像多波地震技术的作用技术概述区分岩性与流体多波地震技术的作用技术概述含油(收敛)含水(发散)纵横波联合地震属性分析判识油水多波地震技术的作用区分岩性与流体技术概述多波地震技术的作用各项异性分析技术概述多波地震技术的历史1828年,Poisson首先对弹性波进行了研究,后来Stokes,Kirchhoff,Cauchy,Green,Rayleigh,Knott,KelvinandLame对弹性波传播问题进行了发展。1897年,Oldham首次在天然地震中发现横波的存在,并通过分析发现了地核外表的液化面。1941年,Ricker在工程上首次提出利用纵横波速度求取岩性参数。1966年,Puzyrev(Russia)首先将反射横波(SH)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1975年,PS转换波第一次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1980s,Galperin(Russia)、Crampin(Scotland)、Naville(France)开始利用井中资料研究横波分裂现象。1980年,Amoco(Texas)、CGG(Alberta)、CSM(Wyoming)开始利用地面记录研究横波分裂现象。国外发展历史技术概述多波地震技术的历史国外发展历史气烟囱挪威海Tommeliten油田P-P波与P-S波剖面对比图(EAGE,1994)利用P-S资料发现了以前未被发现的储层,由Statoil公司采集于1990年技术概述多波地震技术的历史国外现状

到1996年底,海上多分量采集已走向商业化。目前有100多个多分量研究工区,其中大多数是二维的,只有20多个是三维的,但三维多分量试验区增长很快。这些试验区主要分布于北海、远东、西非海、中东、墨西哥湾、印尼和泰国海、南中国海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