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_第1页
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_第2页
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_第3页
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_第4页
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文明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在党的十八大中相继提出,随后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这一发展理念也体现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在我国的人口比重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 所以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乡村就要加大力度建设我国的农村地区。 提高农村人口的幸福感、 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就需要对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仔细的研究。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 论述了在美丽乡村视野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背景,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这些都显示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第二部分论述了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为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三部分论述了在美丽乡村背景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第五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产业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环境美、文化美的美丽乡村。关键词: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美丽乡村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发展理念。 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而且在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建设中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它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念, 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积淀。社会发展理念中生态文明建设观点的提出体现了要始终坚持发展观,把这一观念作为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态文明”的第一次提出是在党的十七大,在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我党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一总布局指导着生态文明的建设, 为其顺利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美丽乡村” 在2013年被提了出来, 要求美丽乡村的建设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 坚决避免走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老路子。 生态文明也被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北京召开,习近平会上作十九大报告。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战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新时代的方向。从20世纪初期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经济发展开始加大对工业的投入,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大气、土壤、水源等造成了非常严峻的危害,西方各国家的生活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他们意识到这种灾难性的危害后, 便进行工业转移, 把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工业转移到了发达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 至此,发达工业国家的环境问题便变成全世界的环境问题。除此之外,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出现“环境公害事件”。所以在国际环境压力和我国自身环境压力下,我们要发展就必须舍弃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老路子, 探索一种新的出路。因为乡村的各种生产活动和平日的生活都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所以要注意生态建设对乡村环境、 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反作用的影响。 要建设具有整洁乡村,文明乡风的社会主义的美丽乡村,就更要注重生态的友好建设。(二)研究目的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构建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使其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缓解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继续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 重点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节约农业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载体,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物质积淀、精神充实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整体统筹推进的系统工程,对于引领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三)研究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以中国广大农村地区为实践地域, 以解决乡村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为突破口,美丽乡村建设对于实现乡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思想理念、先进的建设路径和具体的实践方式,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和我国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产物, 推进了我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 [2]。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改变农民生活理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统一思想,整体推进。具有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的思想前提。 只有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 引领乡村的建设主体规范自身社会行为,不断的充实生态文化知识,改变自身的不良行动方式,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重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创建美丽乡村的内容之一。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正在改善,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生产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以乡村景观的建设为抓手,合理开发自然空间,科学布局,整体共建,通过实施村容整治和绿化美化,渐渐实现乡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 美丽乡村的发展, 为现代农业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例如,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可以开发和推广废弃物利用、绿色肥料、生物农药、生态保护型养殖等环保型农业生产新技术,以点带面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达到循环农业的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发展农业使农民生活富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城乡等值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好美丽乡村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二、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的相关基本理论(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最新的阶段, 是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研究的是人与自然、 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基本宗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通过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 人类逐渐从物质财富的单一追求中解脱出来, 寻求精神生活的丰富。 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类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最先进的一种文明。生态文明立意非常高远,它包括环境保护,又高于当今国外流行的环保运动;生态文明的目标非常明确,主要为了避免重蹈“局部改善、整体恶化” 的覆辙,是要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政策法规、 引导人们转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来发展绿色科技, 实现整个社会福祉与实现整体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永续的双丰收,进而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美丽乡村“美丽乡村” 最早是在浙江省安吉县的乡村建设中提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3]美丽乡村是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 美丽乡村可以讲为“三生和谐”,“四美共建”。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是建设外在美丽和内在美丽的和谐统一,它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和谐”,细化为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四美共建”。具体要求为:一是要求美丽乡村经济产业特色明显、产品优质安全,资源生态和谐,称之为生产高效的“生产美”。二是要求美丽乡村布局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自然环境和谐,称之生态家居的“生态美”。三是要求美丽乡村物质生活宽裕、社会保障有力,邻里亲朋和谐,称之生活美好“生活美”。四是要求美丽乡村乡风朴实文明、地方文化鲜明,称之人文和谐“人文美”。美丽乡村从形式上看,表达出一种奋斗目标,充分展出了一种精神,一种风采,一种意识。 从本质上看, 美丽乡村代表的是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三)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着紧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不仅仅让人们享受到了环境的优美, 同时也享受到了和谐社会的美好。 美丽乡村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 乡村的建设要在美丽乡村视野下进行,在以自然、人、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原则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乡村布局、优美的乡村环境、浓厚的乡村文化、良好的精神风貌也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 在美丽乡村视野下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会具有新的特征,体现在生态文明乡村的原生性、高效性、和谐性、持续性化及人文性。 在美丽乡村背景下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三大产业的协同发展,摆脱贫困,保障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三、美丽乡村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再一次确定了处于核心地位的科学发展观,并且对科学发展观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对包含在科学发展观里的生态建设的这一现实要求进行了全方面的探索, 并且运用了实践方法来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全面的思考。 我们想要实现社会主义又好又快的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每个阶段、 每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我党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 这就从侧面要求我们党要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要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尤其是在占人口多数的农村地区,更应该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然而“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丽乡村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全国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指标完成情况。所以我们应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完成美丽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才能更好落实科学发展这一理论。(二)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成功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 坚持我们老一辈思想家们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并发挥其指导作用。坚持正确的路线、 正确的纲领, 总结发展中的经验, 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要做到和谐的发展就必然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内容,又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内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了 50.32%”[4]。由此可见占了一半人口数量的农村,其相关建设不能够忽视。 农村建设中实现了和谐发展那么也就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 是在我国壮会主义各项事业都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首次提了出来。 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需要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全国人民的努力, 不管是农村地区的人民还是城市地区的人民都责无旁贷, 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在各方面的建设中也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其中明确提出了要重视生态的建设和保护, 以确保这一伟大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使全国十几亿的人口、使全国的各族人民都能切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体会到发展的好处。 在建成小康社会中有以下六点要求:“要求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然而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进而会影响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实现,影响“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奋斗目标的完成。所以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个目标, 就要下大力气统筹好实现好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中国, 始于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将其列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其始终贯穿于乡村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提升“产业美”、打造“生活美”、塑造“人文美”、共建“生态美”[5],来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好家园。(一)打造生产高效,建设“产业美”1.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大力发展基础农业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创造良好宏观环境。 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环保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高碳普通农产品征收较高的税费, 同时对低碳农产品实施减免税、专项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农业技术研发资金的投入,以满足低碳科技研发需求。二是选择科学耕种方式,实现减排目标。应尽量减少机械化耕作,增强土壤养分,加强土壤的固碳作用。同时提高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三是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资源效益增加农业贡献。要加强农作物的综合利用程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如进行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国家还要大力倡导新型能源的使用, 加大对绿色低碳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力度, 减少人们对石化能源的依赖。2.推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实际,应充分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科研投入,提升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 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促进高等研发机构、企业、农业生产组织之间的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建立以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开源、节流、保护并举,研发、推广节水农业生产技术。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针对我国化肥施用的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等问题采用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还可以改良土壤,降低环境污染。3.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中国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资源,我们要立足目前存在的经营理念落后、品牌定位不准、管理模式混乱、产业组织自发化等一系列问题,以农村体验为切入点,注重乡村生活水平,注重在富有自然气息的环境中享受舒适、便捷的现代生活。吃的要好,又要绿色健康安全,住的既要符合自然环境,又要舒适卫生,同时还是有便捷的交通,以适应都市化的外部结构。要依据资源的不同,进行差异化设计,避免同质化,增强吸引力,这样主题的乡村旅游,才能有特色,获得新发展。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可行性论证,要注重对乡村原生态的开发与保护。(二)打造自然环境和谐,建设“生态美”1.科学农田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农田环境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化学肥料和各种药剂对水文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食品的安全性。 目前,我国的农田环境管理应以降低大气和水土中的金属元素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的污染为目标, 来提高农作物的优良性状, 改善土壤环境;另一方面农田环境管理还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美化农村景观,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美化。生物多样性能够促进能量的正常循环, 稳定发展水文环境, 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主要在一方面能促进能量正常循环、 稳定水文环境, 同时可以调节气候和维持系统的进化进程发挥作用,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必要的食品、药品、生物科技等健康的生活资源。 立足目前农村单一种植的多发现象, 恢复生物多样性为生物物种和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可以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基础条件, 为生物物种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提供了物质基础。2.完善法律保障,严格环境管理“社会的各个方面依赖于具有明示性、普遍性和权威性的法律等级强行调节”[6],中国的农村社会现在正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渡期,法律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 强制性、规范性以及社会性的规则也是农村社会问题治理的首要方略。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在立法的过程中注重本土化, 尊重一些固有的民众和民俗和习惯,使之转化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因素。 另一方面要坚持以转型期农村社会具体情况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使得生态文明中法制的制定、 实施都能够与农村社会发展产生对结, 相辅相成, 真正实现法制在促进乡村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权威性作用;最后要积极的有选择的吸收和借鉴国外乡村建设的法治建设经验,并结合我国农村实际,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不健全问题、 各地环境法规的实际可操作问题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成效问题。3.注重绿色产值,实现农田可持续利用我们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农业本身提供的“绿色产值”,以提高绿色产值为目标,结合对人们生存环境的研究,为乡村农业发展提供方向。一要加大农业补贴政策, 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与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平衡。 立足于目前中国加速工业化进程和体制改革实施发展造成的忽视农业、 农业人力资本不足等问题, 中国现阶段应该对农田环境进行整体规划, 通过加强农业基本补贴等一系列基本措施,激励农民自觉保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二要加强乡村环境修复力度,保持农地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尽管国家政策对农业发展倾斜,但是农业补贴的增加并没有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和农业生产瓶颈的问题。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我们应当持续增加可耕地的面积, 对不可耕地进行生态修复,对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进行坚决整顿, 加大农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三是要强化乡村环境治理, 保持中国农业生产与土壤水文环境协调发展。 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区水土污染、物种破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维护农田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减少化肥、农药、杀虫剂等的使用,提倡农民种植原生物种,增加多样性种植, 对于实现农作物健康成长以及营造有利于人们生存发展的舒适的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加强乡村环境管理,实现美化农田环境、丰富乡村自然景观与美丽乡村资源化建设的双丰收。(三)构建乡村和谐,建设“生活美”1.强化政策引领建设美丽乡村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这些对美丽乡村建设都起着生态导向的作用。 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编制科学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对于统领农村资源环境生态规划体系,优化国土开发利用保护的空间格局,严格实施水资源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具有重要作用。2.完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7]。以“完善顶层设计,抓好试点试验” [8]的原则,严格的完善目标体系、 考核制度和操作性较强的法律, 以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 促进建立健全资源有偿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 并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一部分, 逐渐形成绿色科学的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 以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实现。3.加快基础建设我们要不仅注重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更要注视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同时尊重农民的财产权益和民主权利,向“人”的美丽乡村迈进,向破除城乡二元化迈进,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奋斗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农村生产基础设施、生活基础设施以及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维护农田水利设施,加强生活安全用水设施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中小学文体设施建设等。(四)注重人文和谐,建设“人文美”1.传承乡村文化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前提。“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9]。乡土知识是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乡土知识也可称为传统知识、民间知识,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 一方面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理智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 乡土知识涉及乡土社会存续的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另一方面注重乡土知识的传承,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与二次创新紧密结合, 推进生态旅游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强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民众参与节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断以生态文化为载体,通过以节日发扬传统文化、 以传统文化促进新型旅游, 以旅游市场来带动新型产业的结合发展,从而通过市场带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培养生态理念生态理念的培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基础。 将生态文明内涵不断地融入旅游文化、群众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要求生态文化建设要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道德为核心, 牢固树立和培养生态文明理念。政府机关方面,要不断提高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村民方面,要从小做起,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提高资源节约化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3.增进乡风文明增进乡风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核心,是建设“人的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标志。 增进乡风文明要求我们针对农村的发展特点, 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亿万农民的中国梦做主题宣传教育,凝聚中国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传播平台,广泛宣传善行义举,充分发挥示范和感召作用,凝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正能量,引领道德风尚,传承乡土文明。五、结论生态文明的理念虽然发源于城市, 但是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 所以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