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土地的誓言_第1页
教学设计2:土地的誓言_第2页
教学设计2:土地的誓言_第3页
教学设计2:土地的誓言_第4页
教学设计2:土地的誓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通过预习掌握文中重要的生字词。3.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读和自读领会文意。2.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教学难点】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1.自读法;2.启发谈话法;3.品读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却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二、作者介绍(课件展示)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本文作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三、基础知识检测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炽(chì)痛泛滥(làn)嗥(háo)鸣怪诞(dàn)亘(gèn)古谰(lán)语蕻(hóng)2.根据拼音写汉字:gǎo(镐)头默qì(契)污huì(秽)蚱měng(蜢)斑lán(斓)田lǒng(垄)解释下列词语词:炽痛:热烈而深切。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谰语:诬赖的话;没有根据的话。怪诞:荒诞离奇;古怪。亘古:整个古代,从古至今。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污秽:肮脏的东西。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谈感受: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感受?思考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后,教师帮助归纳)教师总结:本文描绘了东北特有的风景,抒发了作者对沦亡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而牺牲的誓言。思考2: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第二课时四、研读、揣摩1.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句子,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同学们用“这是一方()的土地,表现在()”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例: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绚丽多姿的故乡,令人喜爱。可能的答案: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那“黑色的土地”、那“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那“带着赤色的足金”,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这还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主要还是为了突出故乡的神奇特点,表现故乡的土地充满神秘感。2.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这么多作者写景的句子,你能总结出他是怎么写景的吗?(学士小组讨论,教师归纳)归纳:(1)在列举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3)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3.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呢?(用原文回答)归纳:(1)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2)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眼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4.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五、课堂练习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联系文章的背景,结合提示,理解、揣摩下面这些句子。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如何理解“泛滥”一词。)“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么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3)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4)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如何理解“埋葬”一词?)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