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_第1页
2021年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_第2页
2021年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_第3页
2021年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_第4页
2021年高中语文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教学设计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塞上长城空自许,出师一表真名世,铁马秋风大散关。镜中衰鬓已先斑。千载谁堪伯仲间!【学习重点】?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课时支配】一课时【文本鉴赏】1、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闻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见,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抱负。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2、解题:?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裂,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3、诵读课文4、描述诗意,把握主旨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我经常北望那中原大地,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想当时我自比万里长城,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4、描述诗意,把握主旨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我经常北望那中原大地,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想当时我自比万里长城,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哪想到竟然是如此困难。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率三复汉室北定中原!5、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所愤之一:“世事艰〃一一,愤:投降派把持朝政,主战派被排挤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自问,问出几多郁愤。所愤之二:“空自许〃一一愤:壮志难酬,请缨无路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一一愤:岁月不居,年华空老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家自负的。惋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保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一愤:朝廷苟且不作为,无人领北伐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说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抚慰,便只好将渴求安慰的灵魂放到将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同时也说明追慕先贤的业绩,说明自己的爱国热忱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作者"愤”的根源:世事艰句句是愤,字字是愤。这四愤一一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概括地说就是:忧愤国家国土沦陷,忧愤朝政政治黑暗,忧愤个人功业未就,“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延长思索:全诗句句是愤,字字是愤。说说颔联是怎么表现“愤怒〃之情的?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由首联“中原北望气如山〃而来,勾画出两幅开阔豪壮的战斗图画,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联系作者退居山阴报国无门的失意不得志,当年战场的豪迈威猛愈发突出今日的失意无奈,虽不言“愤〃,字里行间都是“愤〃。同时自然转入颈联报国无门的描写。6、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结合详细诗句分析。[1)主要采纳比照和用典手法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比照抱负和现实的比照借古讽今(用典〕诗中借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那么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怒,颂古在于非今。[2)小结:诗名?书愤?,全诗却无一“愤〃字,但句句皆有“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全诗以“愤〃为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回忆过去,重在激愤;后四句结合现实,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拓展探究】1、短诗的起句、结句非常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了解短诗的章法结构,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点明愤怒之处,总领全文,并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白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点明主旨,升华情感。诗人既以诸葛亮自比,流露出对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投降的不满,表达自己不能和蜀相一样领收复中原的愤怒之情。同时又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说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无望。把全诗感情推向,使得全诗悲而不郁,虽悲却布满豪壮之情,这也是陆游诗歌让人感动之处。2、除了?书愤?,陆游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殊喜爱吟咏诸葛亮?明确: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南宋王朝始终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险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当吸取的。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特殊喜爱吟咏诸葛亮。3、比拟阅读一:?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肤浅蕴藉。陆游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现在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明显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爱好,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绝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后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假如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美丽动人,富于情趣。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矫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矫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沉着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雪白的衣衫,清明季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跄,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心情在开篇即到达,后面三联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抚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4、比拟阅读二: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拟陆游?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痛;而陆游那么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风格沉雄。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终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可见,两诗风格有相像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分。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手法赏析?全句用六个名词组接,勾画出两幅开阔豪壮的战斗图画。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与现在的失意不得志联系起来。意境开阔豪壮,情感豪迈悲壮。该句采纳了列锦的修辞手法。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衬托气氛,制造意境,表达情感。(本句同时也是白描的艺术手法)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句由十个纯名词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方、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爽、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亮剧烈的比照和照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奇意味的艺术境界。还有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的妙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组佳句,借用相像联想,连用三喻,将本是无情之物的风雨草絮进行诗人独特的审美观照加工,而后叠加复合,以实拟虚,把作者纷乱的愁情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来。你看:那一腔愁绪,仿佛遍地如烟的青草,连绵布满,无边无际:又像那满城随风飘舞的柳絮;濠濠一片,遮天盖地;更似那江南黄梅季节的霏霏细雨,淅淅沥沥,飘飘洒洒。整个句子就由三个名词性短语设喻而成,通过内在的愁思将三个各自的意象,三个不同的画面奇妙地组合起来。将主观的心情、心境移注到审美客体上;使无情之景物人格情感化;反过来,又通过读者的想象、赏鉴、品尝,起着衬托、渲染、强化主体的情感心绪的作用。再看元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这首小令,起势连用九个常见名词构成了一幅秋天黄昏肃瑟苍凉的图画,表现出天际游子的彷徨愁苦的心境。枯藤攀缠;老树衰颓,昏鸦瑟缩,万物萧杀,了无生气;此句既是工笔实景,又是铺陈心绪。面对如此凄清之情境;羁旅天际的游子如何不赶归途啊!然而古道坎坷漫长,秋风萧瑟凄冷,坐下瘦马如柴,归家的路途还迢迢千里……诵读至此,游子思乡盼归的哀伤之情怎不让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一曲小令既非清词丽句,也无奇崛境象,仅几个简洁的名词组合,却让人咀嚼不已,百感交集。在古代诗词中诸如此类的佳言妙句还许多,像“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