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学习目标】1.掌握秦汉、隋唐至两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概况,理解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2.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3.知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表现,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难点: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区别。【时空定位】【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体系建构】(见《课时练》)【思维拓展】一、总结: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2、民族战争:(表现为反对外族侵略、平定分裂叛乱),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蒙汉之间的互市。4、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7、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尔干都司管理东北。二、总结: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三.朝贡体系的特点和解体的必然性。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必然性: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四.认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规律1.中央政府力量的变化影响民族关系的变化。当国家强盛的时候,中央政府力量强大,各民族之间就能够和平相处,就不会有太大的冲突,能够进行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反之,当中央政府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或者出现重大变故时,一些力量较大的民族就会反叛,离心倾向加强,各民族间的敌对状态加剧,社会严重动荡。2.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也影响民族关系的变化。各民族之间特别是统治者和被统治民族之间,如果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民族之间就能和平共处,社会就能稳定,政权就能得以巩固;反之,如果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则会出现族群的分裂和对抗,社会就一定会出现战争和动荡。3.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且也是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六.明清时期改土归流的背景和影响(1)背景:土司制度妨碍国家统一;阻碍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安定;阻碍社会进步;最高统治者支持。(2)影响:推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内地与西南地区的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减轻民众负担,有利于社会稳定。〖随堂演练〗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其中商族本属东夷族的一支,不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先民 ()A.鲜明的血缘亲疏色彩B.朴素的宗族宗法观念C.久远的文化生活交流D.共同的民族归属意识2.当匈奴浑邪王率部来归时,汉武帝不仅封其为侯,还分置五个属国,并特许“因其故俗”。汉武帝的这种做法 ()A.消除了北方边患的威胁B.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D.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民族史撰写体例体现了 ()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4.“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A.轻赋省刑B.开明的民族政策C.广开言路D.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5.公元630年,唐太宗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会议气氛热烈,文武大臣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种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6.日本学者认为,与依靠强权将诸民族夷为平地的“罗马和平”不同,唐王朝在处理诸民族关系上则较为灵活、开放和包容,而且还承认他们的“自立”。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A.“天可汗”的由来 B.羁縻州的设立C.均田制度的推广 D.遣唐使船的往来7.(2021·海口高二检测)在边疆民族政策上,康熙帝强调“治之得其道”和“惟令各行其道”,雍正帝提出“因俗利导”,乾隆帝则是强调“从俗从宜”“不易其俗”。这些边疆民族政策 ()A.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的一体化B.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C.巩固了清朝对边疆地区统治D.消除了边疆地区的割据隐患8.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改土归流” ()A.阻碍了当地社会进步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破坏了民族团结D.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9.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10.据《宋会要》记载: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5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这折射出宋代 ()A.外贸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B.航海和造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C.传统的经济思想发生了质变D.对外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11.“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礼记·中庸》中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表现最为充分的是 ()A.西汉的“和亲” B.东汉的“柔道”C.明清的“朝贡” D.清朝的“册封”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曾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康熙帝又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实行海禁后,海上一片荒凉。……广东普宁县蓝鼎元著《论南洋事宜书》,论述闽广形势说:“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今禁南海,百害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材料二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鲁迅《看镜有感》(1)据材料一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2)结合材料二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和你的认识。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1234567891011【历史解释】▲民族交融的含义: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交融的基本途径: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民族迁徙;通婚;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民族之间的战争;国家统一实行的有关民族政策等。▲羁縻政策:《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羁縻”引申为笼络控制。秦、汉、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以夷制夷,承认当地夷人头目,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宋、元、明几个王朝称土司制度。羁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管理边疆民族的一种常用政策。羁縻政策本身比较宽泛,保持朝贡关系是一种羁縻,设立羁縻性质的行政机构也是一种羁縻。历代的羁縻之策也有所不同,汉朝的属国、南朝的左郡、唐朝的羁縻府州县、明朝的羁縻卫所以及明清在西南一带的土司,都是羁縻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就是同一个王朝,中央政权对不同区域、民族的羁縻控制也会有程度上的不同。羁縻往往既体现因俗而治的一面,也体现其与中原体制一体化的一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补充治理方式,并逐渐为直接的行政管辖取代,或在改土归流的政策中与中原的行政管理实现一体化。▲朝贡体系:古代中国的“朝贡体系"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时所形成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制度和秩序。形式有“朝贡"与“回赐”。原因包括彰显政治正统性的需要、自然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强大对周边国家的吸引,以及儒家天下观的价值追求。两汉时基本形成,盛唐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精细化、规范化,鸦片战争后受到冲击,直至甲午战争后体系崩溃。特点是以中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体系;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具有等级色彩;崇尚睦邻友好,文武并用,厚往薄来;持续时间长;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废除土司、改设流官的一种政治措施。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