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教学目标通过教师讲述,使全体学生了解掌握的知识:1.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2.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特征;3.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4.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5.中国古代宫殿的历史沿革;6.宫殿的布局特点;7.宫殿的内外陈设;8.现存著名宫殿;9.坛庙建筑的起源;10.坛庙建筑的分类;11.现存著名坛庙;12.陵墓建筑的沿革;13.陵墓建筑的分类;14.帝陵的选址原则;15.陵墓建筑的结构;16.现存著名帝陵;17.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简况、;18.古代城市规划特点;19.现存城防建筑;20.古代民居建筑起源;21.古代民居建筑特征;22.著名民居建筑;23.楼阁建筑的起源;24.楼阁建筑的类型;25.著名楼阁建筑;26.古塔建筑的起源;27.古塔建筑的结构;28.古塔建筑的类型;29.古代著名水利工程;30.古代著名桥梁工程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特征;2.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3.宫殿的布局特点;4.坛庙建筑的分类;5.陵墓建筑的分类;6.陵墓建筑的结构;7.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简况;8.古代城市规划特点;9.古长城建筑;10.古代民居建筑特征;11.楼阁建筑的类型;12.古塔建筑的结构;实践、操作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教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节概述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孕育于文明古国灿烂文化中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南方的园林、北方的宫殿,我们随处可见。中国古代建筑可以从近百年上溯到六七千年以前的上古时期,其中,经历了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封建社会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主要阶段。引导学生看书,得出以下表格:时期朝代特点代表萌芽时期新石器时期——原始社会晚期建造穴居和巢居,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基本掌握夯筑技术和木材加工技巧以及某种简单成型的建筑形式形成时期夏商周——秦汉时期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木构架结构技术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的运用到地面建筑,佛教的广为传播,产生了寺庙、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等宗教建筑形式。创造出灿烂的“本土化”佛教建筑和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嵩岳寺塔等。成熟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在建筑技术方面,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会、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其建筑特征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和平顺天台庵正殿。转变时期宋朝建筑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更加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势的楼台殿阁。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立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进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严密的规定,其建筑特征是:屋顶坡度增高,出檐不如前代深远,斗拱的建筑结构功能已经开始减弱,装饰功能增强,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格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继续发展时期辽、金、元时期喇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使用辽代所创“减柱法”似已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大部分城墙和一部分规模巨大的长城都用砖包砌,琉璃瓦的生产,皇家和私人园林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明清建筑与前代相比变化较大,重要建筑已不采用减柱方法,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北京故宫、平遥古城、颐和园等小结:1.隋唐、宋朝、明清三个时期的风格各不相同:隋唐——庄重朴实、宋朝——渐趋柔和、明清——华丽。2.中国历史上三部关于建筑的古代著作:北宋——《营造法式》,清朝——《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明末——《园冶》。过渡:我国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是以木构建筑为主,不同于西方的石制建筑,同时也体现出中西文化的不同。从唐代起,每一时期都有实例存在,尤以山西最多,所以研究古代建筑意义重大。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种类丰富,风格多姿,与西方石制建筑截然不同,那么有什么特点呢?二、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与西方的古代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其鲜明的民族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讲解:(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古代建筑)1.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中国古代人民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这里植被繁茂,森林资源丰富,劳动人民很自然地用木材建造窝棚;因此木材就是最适当的建筑材料。从原始社会末期起,我国建筑便形成了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独特风格。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和干栏式等。——西方以石材为主看图对比讲解三种结构:结构名称特点使用对象抬梁式沿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放短柱,上再架梁,如此叠数层。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穿斗式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连接,并以挑枋承托出檐,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很普遍。干栏式用竖立的木桩构成底架,建成高出地面的房屋。今傣族的竹楼,侗族、苗族、布依族的吊楼,都是干栏式建筑。木构架有以下好处和作用:木构架如同现代的框架结构,承重与围护结构明确分开,墙壁(围护结构)不负担屋顶或楼面重量,赋于设计以极大的灵活性,建筑既可以做成开有各种门窗的房屋,也可做成四面通风,有顶无墙的凉亭。人们常用“墙倒屋不塌”这句谚语来形容中国古建筑,它生动地说明这种木结构建筑的特点。房屋内部,也可用格扇,板壁做成轻便隔断物,根据需要而装拆,十分灵活方便。因结构用围护分开,只要改变墙与屋面的材料与厚薄、窗和门的位置及大小,便能广泛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由于木材具一定弹性,构架各节点榫卯又有若干伸缩余地,因而可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危害。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又名应县木塔),为国内现存最古木塔,经千年历数次强地震而巍然屹立便是一例。——西方以石质建筑不可移动【案例研讨】研讨课题:丽江经历地震后出现“墙倒屋不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答:采用了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由于木材具一定弹性,构架各节点榫卯又有若干伸缩余地,因而可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危害。)2.完整的院落组织,多样的平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完整的院落组织。先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主要殿堂为中心,四周围绕配厢、夹室、廊庑、围墙等单体建筑而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中国古建筑群的平面布局,无论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寝、衙署、寺庙宫观还是四合院式民居,都是采用中轴线对称均衡布局,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左右对称,形成整齐严谨、主次分明的布局风格,以表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威严和宗教教义的庄严肃穆、礼敬崇高。与此同时,又追求曲折变化、灵活多样的平面形态,体现自由随意的变化。——西方古建筑向上延伸3.建筑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彩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立面平面,还是屋顶,都特别讲究式样的变化,形成优美柔和的造型艺术美。如柱子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角柱高耸,使屋檐飞翘,不仅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采光性,而且使檐角体现出优美的轮廓线,飞动明快。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内容十分丰富,建筑色彩多根据需要和风尚而选择。大凡宫殿、寺庙等多使用色调鲜明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红墙黄瓦的宫殿内外饰红绿彩画,很好地完成了蓝天、白云、黄顶、红柱、绿画的转换过渡,呈现出绚丽辉煌之感。民居则以色调和谐朴素淡雅为风格,如江南小镇青山碧水中掩映粉墙灰瓦,充满自然情趣。雕饰艺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各个部位,主要表现在基座、柱、梁、斗拱、屋顶、门、藻井等建筑物上,雕饰的题材内容丰富,有人物形象、花虫鱼鸟、历史故事等,手法则包括木雕、砖雕、石雕和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西方古建筑装饰不多【知识拓展】在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内容里,龙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北京紫禁城,可以说无处不见龙。龙本身不仅充满在各个部位的装饰里,龙的子孙也参加了装饰的行列,例如皇家建筑屋角的飞檐上坐立着用琉璃烧制的或黄或绿的一个龙头和数目不等的龙子。在中国民间有所谓“龙生九子,各司其职”的说法。请列举与建筑装饰有关的龙子的名称、位置及其象征含义。4.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是空间的艺术、环境的艺术,中国古建筑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特别讲究在整体布局与设计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的设计师、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进行设计时,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5.传统文化对古建筑的影响任何建筑都是它所属的那个民族和那个时代的文化“音符”。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敬天祀祖的儒家礼制文化、天人合一的道家风水文化、农禅并重的佛教世俗文化、民俗禁忌的原始宗教文化以及君权至上的皇家等级思想、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等,这些都在古建筑中得到充分反映。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这种制度在周代就已出现,直至清末,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根据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可分为3个类型:列表对比讲解:类型等级建筑特点使用对象殿式最高宏伟而华丽,屋顶可用琉璃瓦,用斗拱建重檐屋顶,彩画用龙凤图案等。帝王后妃所居,大寺观的大殿大式中间这种建筑不许施琉璃瓦,斗拱彩饰也有严格的规定。各级官员和富商大贾小式最低其建筑结构受到各种限制普通百姓的住房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建筑迥然不同,这种独特的建筑外型,是由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结合而产生的。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称为“三段式”,每部分各具特色:边看图边讲解:1.台基又称基座,是我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建筑立身之所,它的作用有三:(1)保护功能,防潮、防腐、稳定立柱、避免柱基因为负重不同而出现沉降。(2)审美功能,使建筑物向高处延伸以显宏伟之势。(3)等级功能,台基按等级可分为以下几类:列表对比讲解:台基等级外观区别使用对象代表性建筑普通基座多用素土、灰土或碎砖三合土混合,夯筑而成,高约一尺,小式建筑较高级基座用材以砖为主,也有的配以条石。基座边修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中的次要建筑。更高级基座(须弥座、金刚座)一般用汉白玉雕饰而成,其四周座壁刻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最高级基座由三个须弥座相叠而成,有三层雕栏,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只用于皇宫的朝政殿堂和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故宫三大殿、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2.屋身思考:屋身有哪些基本的组成部分?(1)开间“间”为四柱围成的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元。建筑的迎面间数称“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通过面阔和进深来反映建筑物体量的大小。以间组屋,以屋组院,以院组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布局模式。古人以奇数为吉祥数,面阔进深多为单数。而且开间越多,建筑等级越高。按照传统的建筑规制,单体开间分为五等。宫室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屋顶高度为九架梁。而九为阳数之极,所以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就成为皇权的象征,称之为“九五之尊”。例外的是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太庙大殿面阔为十一间。(2)木头圆柱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3)大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用以形成屋脊。常用松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4)斗拱位于大型木构架建筑的屋顶与屋身的过渡部分,是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它的作用有三:1、支撑作用:用以支挑深远的屋檐,并把其重量集中到柱子上,用来解决垂直和水平两种构件之间的重力过渡;2、装饰作用。3、等级作用,斗拱的大小与出挑的层数有关,层数越多,等级越高。斗拱在我国历代建筑中的发展演变非常显著,可以作为鉴别建筑年代的一个主要依据。早期的斗拱主要作为结构构件,体积宏大,近乎柱高的一半,充分显示出在结构上的重要性和气派。唐、宋时期的斗拱还保持这个特点,但到明、清时期,它的结构功能逐渐减弱,外观也日趋纤巧,本来的杠杆组织最后演变为檐下的雕刻。(5)雀替是我国古建筑中枋与柱相交处的托座,像一对翅膀,从柱头上面向两边挑出以承托其上之枋,借以减小枋的净跨度。作用有二:1、支撑作用:起到巩固构架的作用;2、装饰作用又很好地解决了柱头装饰问题。分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子牙等。(6)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呈山尖形的墙面。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于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3.屋顶和屋檐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极富变化极具艺术表现力的部分,其艺术手段包括形式、用料、颜色、装饰等。屋顶多与屋檐相配合,共同反映建筑的等级水平。列表对比讲解:名称坡面脊线代表庑殿顶(四阿顶)四面斜坡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歇山顶(九脊顶)庑殿顶和悬山顶的结合,上2/3为悬山顶,下1/3是庑殿顶。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悬山顶(挑山顶)屋面双坡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盝顶形成长方形屋面顶部是在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注意:(1)屋檐根据檐数可分为单檐、双重檐、三重檐。重檐可增加建筑物的立面形态美感,又可减小高大建筑檐面排水对基座的冲击力,所以用“重檐三滴水”表示三重檐。(2)屋顶以庑殿顶级别最高,依次为歇山、悬山、硬山。屋檐以重数越多级别越高。两者结合,形成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的排序。例题:比较以下屋顶的等级(1)单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2)单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歇山顶、单檐歇山顶。4.装饰(1)彩画作用:①保护:防潮、防腐、防蛀;②装饰;③等级列表对比讲解:名称等级特点使用对象代表和玺彩画等级最高《》《》藻头两端用框住,中间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旋子彩画次级藻头两端用《》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一般用于次要宫殿或寺庙中苏式彩画低枋心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藻头两端用《》《》或《》或()框起。主要用于园林建筑和住宅(2)用料与色彩屋顶用料以瓦为主,主要有釉质琉璃瓦和灰陶瓦。琉璃瓦南北朝开始用于建筑,材料贵重仅饰于局部,宋元开始出现全铺盖使用,级别明显高于灰陶瓦,被皇家建筑所采用。琉璃瓦颜色丰富,以黄、绿、蓝为主。到封建社会中期,黄色为五色之中心,被尊为帝王之色,黄琉璃就成为皇宫主体建筑的专用色,王公贵族只可用绿琉璃瓦覆顶。(3)屋脊装饰古代建筑多在屋脊上装饰动物雕塑,以增加威严和神秘。正脊上的压脊兽名鸱吻,为龙之九子之一,喜登高,多塑与屋顶,呈张口吞脊之状。垂脊上为垂兽,戗脊曰走兽,宋代开始走兽装饰。走兽的多寡与建筑规模和等级有关,数目必须是单数,故宫太和殿为11个,自下而上依次为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乾清宫为9个,坤宁宫为7个,东西六宫为5个,小殿为3个。(4)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太和殿藻井之大和华丽为宫中藻井之最好等级。井内金龙盘卧,口衔轩辕镜,其位置正在宝座上方,以示皇帝为轩辕氏皇帝的正统继承者。第二节宫殿建筑导入新课:宫殿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是专供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建筑。宫殿以其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谨整饬的空间格局,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帝王的权威,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同西方相比,在古代中国这个以儒教为国教的君主制国家,宫殿是古代最重要的建筑。讲授新课:一、宫殿的历史沿革1.作用:宫,在秦以前是居住建筑通用名;殿,原指大房屋。秦汉以后,宫殿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宫”主要指帝王生活起居的场所;“殿”是帝王朝政的场所。宫殿,是古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类型,是帝王专有的居所。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这些建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最高建筑成就,是中国建筑文化类型的主角。2.历史发展:宫殿的形制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1)殷商:帝王宫殿呈院落式三布局。(2)周、春秋、战国: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和“三朝五门”制。(3)秦汉:各宫占地面积大,建筑物布局稀疏。秦有咸阳旧宫、甘泉宫和阿房宫,汉有汉三宫(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4)隋唐:在中轴线上建“五门”、“三朝”,有唐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5)明清: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布达拉宫为代表。宫殿虽豪华壮丽,但大多数都在王朝更替或是争夺王位时,毁于战火或被拆毁,变成了废墟,留给后人的只是史书记载和遗址,供人研究与凭吊。看图:阿房宫、大明宫、北京故宫二、宫殿的建筑规制以北京故宫为例,讲解宫殿的布局特点(画图):1.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用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世界各国,惟我国对此最强调,成就也最突出。2.左祖右社又称左庙右社,体现了中国礼制思想中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重要思想。所谓“左祖”,是指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也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清代以左为尊、以东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3.前朝后寝宫殿自身的布局一般分前后两部分。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重大典礼、朝贺和宴请的地方。如明清北京故宫,前朝主要有太和、中和及保和三大殿;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寝宫,内有御花园等供享用。如北京故宫在中轴线上的建筑就分前朝和后寝两部分。后寝有皇帝的寝宫宁寿宫、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妃子们居住的东西六宫、花园等。三朝五门是指宫殿建筑群的门殿布局。“三朝”是根据帝王朝事活动内容的不同,分别在三处不同规模的殿堂内举行,即举行重大仪式和政治活动的外朝、处理日常政务的内朝和起居生活的燕朝。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及保和殿。“五门”是在举行大型朝事活动的宫殿庭院前,沿中轴线以五道门及辅助建筑构成四座庭院,作为大朝宫殿前的前导空间。这五道门由内而外顺次称为朝门、宫门、宫城前导门、皇城门和皇城前导门。如北京故宫的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前门。这种布局早在周代即已形成制度。之所以如此门阙森森,宫殿重重,无非也是为了炫耀皇权崇高威严罢了。三、宫殿的内外陈设外部陈设:华表、石狮、吉祥缸、日晷、嘉量、鼎式香炉、铜龟铜鹤内部陈设:轩辕镜、太平有象1.外部陈设:看图讲解:分别了解它们的作用、外观、价值、含义等内容。(1)华表是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与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高耸挺拔的华表矗立在皇宫内外,不仅给人以崇高纯洁之感,更体现了皇家的高贵与尊严,已成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2)石狮位于宫殿和庭院的大门前,一可以把守门阙,以示辟邪;二可显示主人的威严和势力。雄狮、雌狮、南狮北狮、三王狮(3)吉祥缸置于宫殿前、廷院中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一个个金属大缸,古称“门海”。古人认为,门前有大海就不怕火灾,故又称“吉祥缸”,一般有铜、铁、鎏金三种。缸内平时盛满水,以备消防火灾之用。(4)日晷我国古代一种计时器。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助指针所生出来的阴影来确定具体时间。日晷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皇家使用,不但借以记时,还寓意“王”恩如日,光辉普照。(5)嘉量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小到大依次为斛、斗、升、合、龠五个容量单位,嘉量作为标准器具,用作宫廷建筑,和日晷同放在太和殿前,象征着皇帝的公正和至高无上,也象征着国家的统—和强盛。(6)铜龟、铜鹤龟、鹤是我国传说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永享天年。宫殿中摆放铜龟、铜鹤象征江山永固。(7)鼎式香炉我国古代举行大典时用来燃烧檀香和松枝的一种礼器,有盖为鼎,无盖为炉。鼎的造型既沉稳又坚固,体现了国泰民安,象征着政权稳固,是传国重器。2.内部陈设:(1)轩辕镜即宫殿的藻井中浮雕蟠龙口衔之珠,铜胎、中空,外涂水银,光亮如镜。据说最早为轩辕氏所制,为避邪正统之器。轩辕镜与蟠龙一起构成游龙戏珠,悬挂于皇帝御座上方,表示中国历代帝王都是轩辕氏后裔,是黄帝的正统继承者,也暗喻普天之下都属王臣。(2)太平有象即皇帝御座旁大象形状的陈设品。象高大威严,躯体粗壮,性情温和,粗大的四腿直立在地,稳如泰山,象征着社会安定和政权的巩固。象身上驮一宝瓶,盛着五谷或吉祥之物,表示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天下祥和。小结:所有这些陈设,都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和气派,了皇帝对祖国统一和强盛的愿望。四、现存著名宫殿讲解:中国现存完整的宫殿有两处,即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院。1.北京故宫(1)历史:也称“紫禁城”,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共24个皇帝在此登基和生活,现辟为“故宫博物院”。(2)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宫殿9990多间。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3)布局:北京故宫按照“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形制和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前朝在前部,是颁布大政、举行集会、仪式和办事的行政区。内庭是皇帝及其家属居住区。在中轴线上依次有大前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外朝内廷的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对称,秩序井然。看图了解:故宫的布局。依次了解故宫每个宫殿的作用并看图欣赏:前朝包括三大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们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太和殿,也叫金銮殿,面阔11间,重檐庑殿顶,高28米,面积约2380平方米,是全国现存的最大古建筑物。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和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仪式。中和殿,面阔5间,单檐攒尖顶方殿,举行大典的时候,皇帝先在这里休息,并接受司礼官员的朝拜。保和殿,面阔9间,重檐歇山顶,为皇帝举行殿试和宴请外宾场所。这里也是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考场。在外朝三大殿两侧,东有文华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西有武英殿,是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俗称为“三宫六院”。乾清宫,明代的14个皇帝和清代的顺治、康熙两个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他们在这里居住并处理日常政务。皇帝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的地方。交泰殿,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把象征皇权的二十五玺收存于此,遂成为储印场所。坤宁宫,是明代皇后的寝宫。清代改西暖阁为祭神场所,东暖阁为皇帝大婚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婚礼均在此举行。现在洞房内的装修和陈设,是光绪皇帝大婚时布置的原状。养心殿,从雍正以后,清朝皇帝大多住在这里,皇帝常在这里召见大臣、发号施令。养心殿东间,一前一后摆着两个宝座,当中挂着一个黄色的帘子,这就是西太后慈禧(1835-1908)实行“垂帘听政”的地方。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小结: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珍稀文物的宝库。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建筑之瑰宝。促进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1961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五大宫殿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2.沈阳故宫(1)概况: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52年),历时11年建成,占地6万平方米,由10多个宫院组成,房300余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清朝入主中原后改为陪都宫殿和皇帝东巡行宫。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馆。(2)布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东路,努尔哈赤建都沈阳初期所建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举行大典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第二部分是中路,皇太极继位后,续建的大内宫阙,包括最南端的照壁、东西厢楼、东西朝房、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等建筑。是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第三部分是西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扩建的,包括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等建筑。是娱乐读书的地方。看图了解:沈阳故宫的布局兔依次了解沈阳故宫每个宫殿的作用并看图欣赏: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大木架构成的建筑,殿身八面都用木隔扇门组成,以榫卯相接,可以任意开启。殿前排列十座方亭,为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前后有出廊,围以石雕栏杆。此殿为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和接见外国使臣、边疆少数民族代表之所。文溯阁为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兴建,专为庋藏《四库全书》之用,建筑形式仿自浙江宁波天一阁。教师总结:宫殿建筑是皇权的象征,在“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指导下,宫殿建筑始终以大壮之美的形象出现,以其崇高、雄伟、辉煌、灿烂、森严、肃穆为其特色,历代的宫殿始终是当时最恢弘的建筑。而现存的北京故宫最能代表我国宫殿的杰出成就,成为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第三节坛庙建筑一、坛庙建筑的起源坛庙是祭祀性建筑物,它是遵从“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类型,因此,也称礼制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造型之精美,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同为祭祀建筑的坛和庙,在建筑形式上有所不同,祭祀对象有区别,使用者也有不同。思考:坛和庙的区别?以及你所熟悉的坛庙建筑。1.坛坛,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源于人们对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的崇拜,同时它们支配着农作物的丰欠与人间祸福。由此而产生了专用的祭祀建筑。如:天坛(圜丘坛)、地坛(方泽坛)、日坛(朝日坛)、月坛(夕月坛)、祈谷坛(祈年殿)、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太岁坛、先蚕坛等。2.庙庙,主要是用于供祀祖宗、圣贤、山川的屋宇建筑,建制类似于宫殿,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源于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中国庙祠祭祀文化,包括皇家太庙祭祀、臣民宗庙祖先祭祀和先圣神灵祠庙祭祀等。如:太庙、文庙、武庙、各种家族祠堂等。二、坛庙建筑的分类坛庙的分类主要有3种:祭祀祖先的宗庙、奉祀圣贤的庙、祭祀山川神灵的庙。1.祭祀祖先的宗庙中国古代帝王宗庙称为太庙。庙制历代不同,夏5庙,商周7庙。东汉以后只立一座太庙,分供各代皇帝神主。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贵族、显臣、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的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例如:广州的陈家祠堂是现存祠堂建筑中保存最为完整、规模较大、建筑极为精美的世家宗祠,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看图:广州的陈家祠堂2.奉祀圣贤的庙祭祀圣贤先哲的庙遍及全国。其中以祭祀孔子的文庙和关羽的武庙最多。例如:曲阜孔庙是文庙之祖;山西解州关帝庙是武庙之祖。3.祭祀山川神灵的庙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电、社稷、先农之坛,五岳、四海之庙等等。例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西有华山、北有恒山、南有衡山、东有泰山、中有嵩山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三、现存著名坛庙我们讲解三组,分别是太庙和社稷坛,天、地等坛,文庙——曲阜孔庙,武庙——解州关帝庙。1.太庙和社稷坛太庙与社稷坛是按照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都城“左祖右社”的传统规制建造的。二者位于天安门两侧,从而加重了皇城中轴线上天安门的重要地位。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表达了我国崇敬祖先的、提倡孝道的思想观念。社稷坛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古代帝王乞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思想。(1)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这是皇权世袭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位于天安门东侧,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之所,1951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坐北朝南,围墙两重。前殿为太庙正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是三殿之主,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三层汉白玉石砌须弥座台基,前出宽阔月台,台前御路,殿内金砖墁地。正殿是祭祀先祖列帝之处。每到年末岁尾大祭的时候,将太庙供奉的帝后神祖主木牌移到这座殿里,举行“袷祭”。其两庑各有配殿,东供有功的皇族神位,西供功臣神位。中殿也叫“寝宫”,是平日供奉死去皇帝神位的地方,两厢配殿贮存祭器。后殿又称祧庙,是供奉清代远祖神位之所,殿前有墙与中殿相隔,自成院落。(2)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地方。坐落在天安门的右侧,现改为中山公园。其中主体建筑由社稷坛、拜殿与戟门三者组成,居于全坛的中轴线上。因为祭祀是坐北向南进行,所以最北为戟门,为社稷坛的正门。戟门之南为拜殿,供帝王在祭祀时避风雨之用。拜殿之南为社稷坛,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坛为方形土台以象征地方之说,边长15米,高出地面约1米,坛上铺有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它大体上符合我国土壤分布概况。东方多水稻土呈青色,南方多红壤、紫色土呈红色,西北干旱土、盐碱土呈白色,中原腹地为黄土高原雏型土呈黄色.)五色土是由全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还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万物之本。。这样的布置不但使祭坛有一个限定的空间,而且也使祭社稷坛更具气势。看图:太庙和社稷坛2.天、地等坛(1)郊祭天坛——南郊,冬至日,皇帝亲自去。地坛——北郊,夏至日,皇帝亲自或派人去。日坛——南郊,春分。月坛——北郊,秋分。过渡:祭天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2)天坛天坛是中国礼制建筑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群,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①概况: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总面积为273公顷②布局:按使用性质分五组建筑:在内墙内沿南北轴线,南部有祭天的圜丘坛;中部有存放上天和诸神灵位的皇穹宇、回音壁北部有祈祷丰年的祈年殿;内墙西门南侧是皇帝祭祀前斋宿的宫殿斋宫;外墙西门以内有饲养祭祀用的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其中圜丘坛和祈年殿是建筑群的主体,中间为400米长砖砌的甬道,通称“丹陛桥”。画图、看图:天坛布局示意图③天坛的主要设计思想:为了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A、形象——天圆地方天坛被两重坛墙分隔成内坛和外坛,形似“回”字。两重坛墙的南侧转角皆为直角,北侧转角皆为圆弧形,象征着“天圆地方”。天坛全部的宫殿、坛基都朝南成圆形,以象征天。祈年殿建筑与台阶均为圆形,而其外院墙为方形。皇穹宇的大殿与围墙都是圆形的。圜丘坛的三层平台为圆形,而其外院墙是方形,象征着天圆地方。看图: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B、数字——阳数、天象列柱圜丘坛分上、中、下三层。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叫作“天数”。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等,处处是9或者9的倍数。顶层圆形石板的外层是扇面形石块,共有9层。最内一层有9块石块,而每往外一层就递增9块,中下层亦是如此。三层栏板的数量分别是72块、108块和180块,相加正好360块。三层坛面的直径总和为45丈,除了是9的倍数外,还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所以整个圜丘坛都采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祈年殿的内部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数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龙柱高19.2米、直径1.2米,象征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12根巨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柱总共看图:圜丘坛的栏板望柱和台阶数、祈年殿的内部C、色彩——蓝色、绿色屋顶建筑全部用蓝色琉璃瓦覆盖;天坛内广植松柏,代表常青不衰。天坛的苍绿环境,由白色与蓝色组成的建筑形象,使整个天坛极其肃穆、神秘、崇高的意境,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看图:天坛景致D、声音——回音建筑回音壁:皇穹宇外围是一座圆形围墙,高约6米,半径约32.5米。墙的弧度十分规则,表面极其光滑,对声波的折射比较规则。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三音石: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圜丘坛:站在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小声说话,却显得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看图:皇穹宇的回音壁④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3)地坛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夏至”日祭祀地皇神祗的地方,也是明清北京五大坛之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命名为方泽坛,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名为地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看图:地坛3.文庙—曲阜孔庙,武庙——解州关帝庙孔夫子,关夫子。一为文圣人,一为武圣人;一个在山东,一个在山西。两圣相映,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主体。
曲阜孔庙,运城关帝庙。一为文庙之冠,一为武庙之冠;一座在山东,一座在山西,隔山而望,凝成中华悠久文化永恒的主题。为了纪念孔子和关公这两位享誉极高的圣人,中国以及海内外众多城镇乡里都建有文庙与武庙。每逢圣人诞辰,庙前都有祭祀活动。孔庙分布世界各地,最多时达3000多座,至今尚存1300多座,而且保存完好。这其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品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是山东曲阜的孔庙。关帝庙亦遍布全世界,远远多于孔庙,其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气势最宏伟、建筑技艺最精湛的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的关帝庙,堪称天下第一关庙,被尊称为武庙之祖。看图:祭祀场景(1)文庙——曲阜孔庙现存孔庙总平面为一不等边的近似长方形,东西宽141~153米,南北宽637~651米,总面积327亩。其建筑仿皇宫建制,共分九进庭院,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整个建筑包括5殿、1阁、1坛、2庑、2堂、17座碑亭、3祠、2斋、共这一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势之宏伟、历时之久远、保持之完美,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惟一的孤例”,是我国规模最大、建筑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孔庙,是我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它同孔府、孔林(简称“三孔”)被联合国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看图:曲阜孔庙、大成殿(2)武庙——解州关帝庙解州关帝庙在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景色秀丽。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庙坐北向南,总面积1.8万多平方米,内外古柏苍翠,百花争艳。平面布局分南北两部分。南为接结义园,由牌坊,群子亭,三义阁,假山等组成。北部分前后两院。前院以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为中轴,两侧配以石坊、木坊、钟鼓楼、崇圣寺、胡公祠、碑亭、钟亭等;后院以“气肃千秋”牌坊为屏障,春秋楼为中心,刀楼印楼为两翼,气势雄伟。春秋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总高30米,雄伟壮丽。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联,楼身结构奇巧别致,上屋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外观上给人以楼阁悬空之感。楼内置关羽观《春秋》侧身像一躯,右手扶案,左手捧须,神态逼真。登楼元眺,盐池白似银湖,中条山翠若屏障。庙内古柏参天,藤蔓满树,名花异草,争芳竞艳,风来楼上铃铎齐鸣,极富庙堂之趣。看图:解州关帝庙、春秋楼教师总结:坛庙建筑在中国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介于宗教建筑与非宗教建筑之间具有一定宣教职能的礼制建筑,主要用于祭祀天地、日月、社稷山川、帝王先贤、名人祖宗。祭祀礼仪是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坛庙建筑以满足精神功能为主要目的,要求充分体现出祭祀对象的崇高伟大,祭祀礼仪的神圣肃穆。为了形成人们对祭祀对象的理性认识,增强其神圣感,坛庙建筑中还常用形和数来象征某种政治的或伦理的涵义。目前,这类建筑已经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的旅游资源,极具历史、审美等价值。第四节陵墓建筑导入新课:丧葬习俗是人类重要的生活习俗,“由生而死,由死而葬”。古人认为,人死以后,肉体虽殁,但灵魂不死,灵魂可脱离肉体而活动,而且具有神秘的力量,从而出现了灵魂的观念。自然形成了对死者灵魂、尤其是氏族首领家长灵魂的崇拜,“事死如事生”,对尸体加以保护,由此而出现了葬法和葬礼。讲授新课:一、陵墓建筑的沿革1.原始社会,不加掩埋弃之于原野山谷。2.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对死亡同类进行有意识的埋葬处理。3.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二、陵墓建筑的分类1.按陵墓的形制,可分为3种类型:(1)无陵无墓如天葬、水葬、悬棺葬等。(2)有陵无墓①尸体不存在对历史久远的祖先或无法找到尸体的英雄,人们为寄托哀思,修建他们的祭祀场所。如黄帝陵、炎帝陵等。②陵墓不在一起如元代蒙古族的墓。(3)有陵有墓如明清帝王陵墓。看图:天葬、水葬、悬棺葬。2.按旅游资源类,可分为3种类型:(1)帝王陵墓中国的帝王陵墓建筑包括埋葬帝王、后妃的陵墓和祭祀建筑群。他们与宫殿、坛庙一样,都属于政治性很强的大型纪念建筑,体现了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观念。帝王陵墓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如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等。(2)纪念性陵墓中国还有大量的地方藩王、官宦、历史名人的陵墓,它们规模相对较小,但也有较高的艺术、科学价值,尤其可以通过对陵墓中保存的各类随葬品的研究获得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如陕西的黄帝陵、浙江杭州的岳飞墓、南京的中山陵等。(3)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墓葬如新疆的阿斯塔那古墓葬等。三、帝陵的选址原则思考:帝陵在选址上有哪些要求?1.重视“山水风脉”中国古代流行一套称之为堪舆之学的相地之术,鼓吹葬地是否合适,对子孙将来的吉凶祸福能起重要作用。一般人都要对墓地有所选择,帝王之家对此更是无比重视。因此,重视“山水风脉”就成为帝王陵址的第一选择。陵墓作为社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选址必须相天法地,天人合一,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地势,以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风水格局可以保佑帝王万世兴旺。补充小故事:明十三陵的选址故事。明永乐五年,朱棣为了在北京建陵,派江西廖均卿等人去寻找“吉壤”之地,在北京四周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好不容易找到了几处可供挑选的地方。江西廖家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风水大师家族,祖辈流传,前后近千年,功业非凡,确实了得。据说当年一代风水大师廖均卿最先找到的是南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和猪同音,皇帝认为猪一旦进了屠户的家,除伸长了脖子挨宰,别的没有什么好事,未能同意。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羊和猪本可以相安无事地各自生活,但山后却偏偏有个村子叫“狼儿峪”,猪的旁边有狼盯梢自然危险异常,也未被采用。再一处是京西的“燕家台”,永乐皇帝感到“燕家”和“晏驾”是谐音,不吉利,又遭到否定。后来廖均卿又呈上京西潭柘寺的绘图给皇帝观看,永乐认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余地,亦未能入选。直到永乐七年,廖均卿等人才又在京北昌平县黄土山下选中陵地,朱棣亲往察看,见该地明堂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蟒山、虎山分列左右,如天然门户,甚为高兴。立即降旨封黄土山为天寿山,圈地
80
里,作为皇陵禁区。以后子孙除个别情况外,凡登皇位者均在此建陵,直到大明帝国崩溃,以崇祯帝终结,共建陵园十三座,这便是后来人们看到的园寝。2.重视地理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条件。首先,陵区位置一般不远离京城;其次,陵区应是山河险固、易守难攻的地方,以保证安全;还有,建在山区的陵墓,要有足够的山间小明堂(小平原),以供子孙后代发展。3.讲究地讳帝王陵址大多选择在水深土厚,没有流沙、硬岩的地方,目的是保证地下宫殿施工和建筑的质量。例如:清道光皇帝的陵墓原址在东陵,由于地宫渗水,所以移到了西陵。四、陵墓建筑的结构 陵墓建筑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地面部分和地下部分。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陵园建筑;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1.地面部分(1)封土看书思考:封土的沿革,大致分哪几种及其代表?埋棺之处称墓或茔,墓上堆土称坟或冢,合称为坟墓。春秋前期及其以前,以土坑竖穴墓为主,墓上不起坟冢,被称为“不封不树”。春秋晚期才出现墓而“封土为坟”,其目的是成为墓的标志。土丘坟一经出现,迅速流行,从“不封不树”到“又封又树”、“大封大树”,以丘之高下、树之多少表明死者地位身份,至战国时已成定制,至秦汉已无墓不坟,延续2000余年。作为统治阶级的权威象征,帝王墓葬封土占地之广,封势之高尤如崇高山陵,不称之为坟而称之为陵,其形制主要有3种类型:“覆斗方上”、“因山为陵”、“宝城宝顶”。①“覆斗方上”形式:即夯土筑就上小下大顶平的方锥体,又叫覆斗形,方指其形,上指其位(于墓室之上),方形为贵,代表主大地四方的帝王威严。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代一直沿用到隋代。之后又被宋朝选用,不过规模要比秦汉时代小得多。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大多取“方上”形式,其中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为“方上”形式最大的一座陵墓,望之好象一座不小的山。看图:“覆斗方上”②“因山为陵”形式:即利用山丘作为陵墓的坟头。西汉王墓中已经出现,作为帝陵,则从唐代开始。“因山为陵”不仅能利用人工所难造成的山岳雄伟气势,以体现帝王气魄之宏大,而且还可以达到防止盗挖和水土流失现象。自唐太宗李世民改为这种形制后,唐代十八陵都照样采用。其中以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最为典型。看图:“因山为陵”③“宝城宝顶”形式:因为方形土丘的尖棱易为雨刷风蚀,而因山为陵的山形又很难如方形,所以在唐末五代的一些帝王陵墓中开始出现了圆形封土坟头。到了明清,则完全改变了方上之制,都采用了宝城宝顶的形式。其方法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称为宝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一圆顶即为宝顶。宝城之前,有一个突出的方形城台,上建明楼,称之为“方城明楼”,楼内立石碑,刻有皇帝的庙号和谥号。这种宝城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封土坟头始建于朱元璋,在建筑构造上较之以前的方上复杂多了,不仅突出地显示了陵寝的庄严气氛,也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性。如明十三陵、清东西陵均采用这种形式。看图:“宝城宝顶”(2)陵园建筑帝王陵墓除了它的主要标志封土之外,在它们的陵前还有一大片建筑园林和石像生仪仗队。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墓建筑也很多,其中地面建筑主要有以下3个部分:祭祀建筑区、神道、护陵监。①祭祀建筑区:为陵园主要部分,供祭祀之用。建在墓冢前方,为一封闭的方形庭院,主要的建筑物是寝殿和享堂。寝殿是供死者灵魂起居生活的建筑,内设墓主生前用具。享堂,是祭祀死者的场所,内设祭台,上置神座,祭祀之日摆放祭品,焚香降神召唤死者前来享用。帝王陵的祭祀建筑更为宏伟,多称为享殿、献殿、祭殿。主殿周围还有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房等。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宛如宫内的建筑群一般。看图:祭祀建筑区②神道:又称“御路”、“甬路”等,是通向祭祀区和墓区的导引大道,是地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两侧设置有石人、石兽等石雕,又称“石像生”,是地位和侍丛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汉霍去病墓,唐乾陵形成定制。陵墓前石刻是陵墓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及历史文化价值。看图:神道、石像生③护陵监:明清时称陵监,是专门设置的保护陵园的机构。每一个皇帝的陵都有一个护陵监,用来防盗挖和破坏,确保陵墓安全。监的外面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看图:护陵监历代帝王无不重视对祖宗山陵的保护与看守,因为一是他们相信祖宗有灵,还在保佑他们的江山社稷;二是对祖先崇拜与感恩。因此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进行保护管理,这就使得本是荒郊僻野的陵区很快就发展起来了。2.地下部分(1)墓室结构地宫又称“玄宫”、“幽宫”,因其结构宏大,装饰丰富,甚至可以和人间宫殿相媲美,所以俗称地下宫殿。主要有以下3种:土穴墓、木椁墓、砖石墓。①土穴墓: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的形式很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小而浅的墓坑,仅能容纳尸体,既无棺椁,也无墓室,尸体也无特殊东西加以包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发展,墓坑除了土壁之外,又加用了木板围护。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的坑内四壁用天然木料垒砌,上面用天然木材铺盖。与后来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木椁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已经开始向墓室建筑迈进了。②木椁墓:进入阶级社会后,严格的阶级和等级制度也存在于墓葬制度中,统治阶级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竞相营造规模宏大的陵墓。大型木椁墓室是春秋、战国、西汉时期奴隶主和帝王陵墓的特点。“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即棺外的套棺,是用砍伐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构成一个方体形的大套箱,下有底盘,上有大盖。在套箱内分成数格,正中是放置棺材的地方,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分别安放随葬品。周朝规定:天子之椁四重,诸公三重,诸侯两重,大夫一重,士不重。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轶候利苍妻墓即是这一类型,女尸完好如初,随葬品有漆器、帛书、绵绣、乐器、竹简、木俑、农畜产品、中草药、印件等1000余件。可想而知帝王的木椁要比这还大,随葬品也要比这多。看图:棺、椁、厢【相关知识】黄肠题凑是帝王陵墓建筑的一个重大发展,即陵寝椁室四周用黄芯柏木(黄肠)垒叠互嵌,木头向内,紧密围筑(题凑),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状,合成外椁壁形成木构地宫。这种墓葬能够较长时间保留尸身,以为不朽。这种葬制最迟出现在春秋,到西汉时这种葬制更趋于完善。江苏扬州天山汉墓和北京丰台区发现的西汉燕王墓就是这样的形式。看图:黄肠题凑③砖石墓:随着砖石技术的发展以及木椁墓易被盗被焚的原因,东汉时期已基本放弃木椁墓而普遍采用砖石砌筑墓室,这是中国古代墓室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西汉中期流行空心砖墓,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或“画像砖”。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从东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砖石发券或砌筑的墓,一直在不断发展,逐渐达到完善地步。帝王墓穴被称之为地宫、玄宫、幽宫,因其结构豪华富丽,堪与帝王的人间宫殿媲美,俗称之为地下宫殿。最著名的是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看图:“画像石”、定陵(2)随葬品古人认为坟墓是灵魂的归宿,所以盛行“厚葬”制度。历代统治阶级把大量搜刮来的财富埋进坟墓之中,这些埋藏物品之所以珍贵,在于它们都是当时盛行的东西,如衣冠服饰、丝麻织品、铜器、玉器、陶瓷、金银器等,都是特为制作的,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的生产能力、生活习俗、艺术风格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可以说它们是我国一笔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尤以帝王陵墓中的殉葬品最丰富、最贵重。①原始社会的殉葬:原始社会早期,墓中随葬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和使用过的物品,包括陶器皿、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等。这种行为的出发点大概有两个:一是作为纪念,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二是灵魂观念所引起的,认为人死后仍然需要生产工具和日用品。这一时期,在同一个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差不多。看图:陶器②奴隶社会的殉葬: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贫富分化进一步明显,王和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有青铜器、玉石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商代还流行人殉制度,即用活人来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家长、奴隶主或封建主殉葬。除了人殉之外,还有“人祭”。一直延续了1000多年。看图:“人祭”相关链接:商王深信鬼神,相信圣灵不灭,为了满足死后的生活需要,他往往将自己喜爱的人和物一起弄来殉葬。殉葬人数多达到164人。这些用来祭祀的人称为“人牲”,后来演变为“人生”一词,幸运地未被殉葬的人,就被称为“牲活”,也就是“生活”一词的来源。在商朝,一个人如果不是王族和贵族,就得拼命成为武士、巫师和官员,或者成为史(最早的专业读书人),否则就只能成为奴隶,可以被当着人牲任意宰杀。③封建社会的殉葬:从战国开始,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西汉中期以后,随葬品中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的陶制明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模仿的“俑”,一是实际的用品。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宋至明代,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等。看图:秦始皇兵马俑、马王堆汉墓木俑、茂陵博物馆展出的西汉铜鎏金马、金缕玉衣、定陵出土的皇帝金冠、皇后凤冠五、现存著名帝陵列表对比讲解:名称主人位置形制价值秦始皇陵秦始皇陕西临潼县方上是中国历史上体形最大的陵墓,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坑。汉茂陵汉武帝陕西兴平县方上西汉石雕16件,尤其是其中的“马踏匈奴”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陕西乾县梁山因山为陵“无字碑”,外国君王石雕群像61座明十三陵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下宝城宝顶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河北省遵化宝城宝顶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雍正、嘉庆、道光、光绪河北省易县宝城宝顶世界文化遗产依次讲解并看图:1.秦始皇陵: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2.汉茂陵:位于陕西兴平县,是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内城东、西、北三面城门遗址保存较好。陵四周有20余座陪葬墓,其中霍去病将军之墓,形式象祁连山,郁郁葱葱,墓前有马踏匈奴、跃马、卧牛等16件大型石刻,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成组的石刻艺术珍品,已被定为国宝。3.唐乾陵,位于乾县城北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在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过,且保存最完整、气势最雄伟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陵。地表文物无字碑、六十一宾王像等,或造型奇特,或肃穆凝重,或维妙维肖,享誉海内外,有"露天博物馆"之称。4.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为最著称。5.清陵:清代帝王陵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永陵在辽宁兴宾,清太祖以前的肇、兴、景、显四座陵墓;清太祖和太宗的福陵、昭陵在今辽宁沈阳附近;清东陵在河北省遵化县,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帝及其后妃;清西陵在河北省易县,葬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帝及其后妃。6.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昌瑞山脚下,占地2500余平方千米,是清朝最大的皇家陵墓。主陵是顺治帝孝陵,孝陵东为康熙帝景陵和同治帝惠陵,西为乾隆帝裕陵和咸丰帝定陵。地面建筑以定陵最为考究,地下建筑以裕陵最为壮观。定陵是咸丰皇帝的慈安皇后和慈禧之陵。慈禧陵在清东陵中建筑水平最高,最为华丽。其殿堂选料上乘,装饰考究,隆恩殿和配殿栏杆、陛石皆用透雕技法,满呈龙凤呈祥、水浪浮云图案,殿前巨大的龙凤陛石凤在上,龙在下,与其他帝后的龙凤陛石不同。隆恩殿内仅贴金就达4590两,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其随葬珍宝更是价值连城。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墓,地宫用汉白玉石砌成,拱券式结构,平面为“王”字形,四壁满雕经文佛像,工艺精致为我国罕见的一座地下石雕艺术宝库。7.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以太宁山为中心,占地800余平方千米,葬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帝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帝泰陵,泰陵西为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泰陵东为光绪帝崇陵。末代皇帝溥仪骨灰亦在西陵。其中慕陵别具一格,虽体量稍小但做工考究,隆恩殿天花、裙板、雀替饰用龙纹,龙头突起,完全用金丝楠木制做,加工精致,不加彩绘。教师总结:中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年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谨、建筑宏伟、工艺精湛,陪葬品极其珍贵和丰富,人文建筑和自然风水高度和谐统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陵寝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也凝聚了当时的政治思想、哲学理念、建筑技术、审美情趣和国家财务。所以明清皇家陵寝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第五节城防建筑一、古代城市规划简况中国是最早对城市统一规划的国家,古代都城建筑的规制、布局,既受宗法关系的约束,也受政治关系的制约。1.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据《周礼·考工记》记载:西周的城邑规划体制主要是从城邑的等级、大小、内部布局等方面来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看图:西周城市布局意思是说:营建国都,规模为九里见方,每一面开设三个城门。城内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街道能并行九辆马车。城邑以宫城为中心,左建祖庙,右置社稷坛,前为外朝办事之所,后设市场交易之处。外朝与市场的面积都是一夫,即百步见方之地。这种布局传统,差不多贯穿了我国城市发展史的全过程。2.古代城市规划的类型市里制:25户为“1里”或者“一坊”,用高墙围筑,进行统一管理。傍晚街鼓一停,居民不得上街行走,夜间还要关闭坊门,待日出再开,叫“宵禁”。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封建君主为方便统治劳动人民而设置的。以隋唐长安城为例,区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并设东西二市。街巷制:北宋从东京开始,拆除坊墙,城池里大街上出现了大量的商店、酒楼、货餐馆及店铺,大街上行人很多,非常繁华,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改变了城池的封闭状态,一直延续到元明清各时代。例如:北宋的开封、元代大都、明清的北京城。看图:隋唐长安城、北宋的开封(清明上河图)、元代大都、明清的北京城。二、古代城市规划特点指导学生看书了解: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1.中轴对称坐北朝南;2.按照制度规划城市;3.重视城市选址;4.棋盘式道路网络;5.水源利用和城市绿化。小结: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制度,并考虑宗教、防御等因素的影响。三、现存城防建筑中国古代城防建筑主要是指城市城垣建筑和长城建筑。1.城市城垣建筑(1)城的作用城,就是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城郭外的护城河称池,所以有城郭、城池之称。(2)城的历史筑墙护城,在中国有悠久历史。如①河南登封古城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就被认为可能是夏城遗址。②到春秋战国时,城墙建筑已成为城市防御不可少的工程设施。早期为板筑土城,公元300年出现砖包砌城墙,以后又使用石料于墙基墙体,使城墙更加坚固可靠。③明代在“高筑墙”思想指导下,作为城防工程的城墙可谓全国开花,多为砖砌或砖表土心,我国现存的城墙基本上都是形成于这一时期。(3)城的组成为加强城防能力,城墙建筑十分坚固。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吊桥控制出入,城墙上有敌台、敌楼、角楼、垛口、射孔;城门为防御重点,设有瓮城、箭楼、城楼、屯兵洞、马道等。看图:护城河、城墙、敌台、敌楼、角楼、瓮城、箭楼、城楼、屯兵洞、马道(4)现存古城墙目前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城墙有江苏南京城、陕西西安城、山西平遥城、云南丽江古城、湖北江陵城等。列表对比讲解:名称修筑年代价值南京城墙始建于元末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周长33.676千米,,不仅是我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聚宝门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堡垒瓮城。西安城墙明朝初年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7年到11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城墙不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平遥城墙明洪武3年(1370年)在平遥旧城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的砖石城墙1986年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1997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①明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南京城的大部分城墙都先用花岗岩或石灰岩的条石做基础,上面再用大砖垒砌内外两壁和顶部,内外壁之间常用碎砖、砾石和黄土层层夯实。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3.676公里,比首都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0.776公里,不仅是我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看图:南京城墙、聚宝门②西安城墙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是明朝初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指导下,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城墙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城墙的建设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看图:西安城墙③平遥城墙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6千米,墙高12米,城墙每隔50米驻敌台一座,共计72座,并设垛口3000个,应“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之说。城内至今仍保留有明清年代的衙署、文庙、街道、楼阁、四合院等建筑,极富山西地方特色。④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中部。始建于宋末元初,古城以大江深峡、高山险关为依托。布局不同于中国任何一座古代王城,不受《周礼·考工记》关于王城建制的约束,没有森严壁垒的城墙,只有因山而设的关隘。城内没有规整的道路网,而是与三河穿城的水系密切结合,形成主街傍河,水巷临水,门前即桥,屋后有溪,跨河筑楼,引水入院的景象。城内民居古朴,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构成水乡与山城相融合的景观风貌。看图:丽江古城2.古长城建筑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新七大奇迹之一,并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中名列第一,也是在太空中唯一可以看到的人类文明产物。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长城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工程,世界最著名的军事防御体系,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性的见证,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遗留所无可比拟的。小资料:世界新七大奇迹看书思考:长城是在什么时候修筑的?目的何在?最早修筑长城的是哪两国?历史上有哪几次筑城高潮?师生共同探讨:(1)长城的历史修筑朝代起止点长度目的春秋战国齐、楚、燕、赵、秦等国各国之间互相防御秦朝西起临洮,东到辽东10000里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汉朝西起菖蒲海,东抵朝鲜平壤南部10000千米阻挡了匈奴的南侵,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明朝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虎山南麓12700里加强北方的军事防御,彻底清除北方元蒙贵族残余势力的侵扰,阻止东北女真族的南下今天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6370千米旅游、审美、科学、历史思考:为什么唐朝、元朝、没有修筑长城?回答:唐朝,经济实力强大而辐射周边。元朝,以军事势力征服世界。清朝。疆域已经超越长城以北;随着火药的发明和武器的进步,长城的防御作用已经无能为力;清政府采用怀柔政策,拉拢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达到巩固统治、安定边疆的目的。看图: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的示意图及遗址(2)长城的结构结构作用代表城墙战场八达岭、金山岭城台了望射击,住人储物烽火台信号站关隘指挥部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看图:各部分的图片(3)旅游景点①八达岭: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得最早的地段,位于北京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古代的交通要冲,南到北京,北往延庆州,东抵永宁,西往宣城。因为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钥"。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看图:八达岭长城②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区东部15公里处,建于明洪武年间(1381年),因在山海之间而得名。是万里长城的最东端,是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山海关的主要建筑是镇远楼,也就是“天下第一关”。这座城门高约13米,分为上下两层,造型美观大方,雄壮威严,登上城楼,一边是碧波荡漾的大海,一边是蜿蜒连绵的万里长城,令人豪气顿生。楼西面上层檐下,悬有“天下第一关”匾额,是明代书法家肖显所写,笔划遒劲雄厚,与城楼规制浑然一体。看图:山海关③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是万里长城西端终点。嘉峪关建于明洪武五年,因城在嘉峪麓故名,自古为军事要地。整个关城建造坚固雄伟,气势磅礴,有“天下雄关”之称。嘉峪关城楼地处河西咽喉之地,南有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马鬃山地势十分险要,自古被誉为河西第一隘口,是历代封建王朝戍边设防的重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及东西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嘉峪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整个建筑由内城、外城、城墙等部分组成“城内有城”,它作为内地与西域、中原与大漠之间纷争与融合的见证,悲壮而辉煌。看图:嘉峪关(4)长城的价值长城是我国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效授课服务合同
- 酒店用品招标采购流程
- 苗木种植购销合同
- 土地使用权流转协议书修改
- 唯一住房保证书范本
- 智能化船舶监控系统招标
- 国内购销合同书版
- 石粉购销合同范本
- 饲料青贮采购平台
- 优化劳务分包合同制度
- 螺栓各部位的英文名称
- 简摆颚式破碎机设计机械CAD图纸
- 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各部门职责
- 计价格[1999]1283号_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
- 取向硅钢冷轧断带的原因分析
- 设备投资评估分析表-20100205
- 石灰窑烘炉及开炉方案
- 复苏囊的使用PPT
- 教学论文】《自制教具应用于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教师职称评定】
- 串宫压运推算表
- 《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