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纪录片 课件全套 项目1-8 初识新媒体纪录片-新媒体纪录片市场_第1页
新媒体纪录片 课件全套 项目1-8 初识新媒体纪录片-新媒体纪录片市场_第2页
新媒体纪录片 课件全套 项目1-8 初识新媒体纪录片-新媒体纪录片市场_第3页
新媒体纪录片 课件全套 项目1-8 初识新媒体纪录片-新媒体纪录片市场_第4页
新媒体纪录片 课件全套 项目1-8 初识新媒体纪录片-新媒体纪录片市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媒体纪录片创作(数字教材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新闻传播学项目一初识新媒体纪录片第一节新媒体纪录片的定义新媒体纪录片的定义

在新市场环境与人工智能时代,利用手机在内的各种新媒体工具和拍摄手段拍摄,并在新媒体网络平台进行播放的纪录片,称为新媒体纪录片。第二节新媒体纪录片的特点与类型1.新媒体纪录片的特点2.新媒体纪录片的类型新媒体纪录片的特点

(1)真实性:新媒体纪录片中的形象与(事实)故事,直接来自生活。同时真实的含义还包括表现的真实,也称真实感,即“看起来像真的”,使新媒体纪录片的形象和内容比生活本身具有更集中、更典型的特点。新媒体纪录片的特点

(2)多元性:指的是新媒体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丰富多元,多元化选题赋予了各个题材不一样的视角,不仅满足了广大观众的猎奇心理,也更方便人们从多角度了解事物、看待问题。新媒体纪录片的特点

(3)艺术性:作为新媒体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新媒体纪录片的内容要真实、准确、鲜明、生动;其次,艺术性要求新媒体纪录片的形式、结构、表现技巧达到完美的程度。再者,题材内容的典型化,离不开表现过程的艺术化。新媒体纪录片的特点

(4)平民性:指纪录片叙事视角的亲民化和平民化,使作品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更具有生活气息。新媒体纪录片在视角上不再给人高高在上、严肃端庄的感觉,而是更符合平民认知视角,遵从大众思维逻辑,更适合在众多人群之间进行广泛传播。

新媒体纪录片的类型

(1)人与社会:这类新媒体纪录片主要是自然、真实地报道和反映社会生活以及人文现象,属于以记录客体对象原生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纪实风格作品,也是目前主要的电视纪录片类型之一。这类纪录片主要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及对其的调和和解决,展现具有原生形态的生活内容。

新媒体纪录片的类型

(2)人与自然:这种新媒体纪录片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自然对人性的压抑、制约、改造等等,是常见的纪录片类型之一。其中,常常带有权威式的旁白,或是直接现身于画面上的评论者佐以档案图像或相关访谈,立场鲜明,说教意味浓厚,并给予观众明确的指示和价值判断。

新媒体纪录片的类型

(3)人与历史:这种新媒体纪录片主要是介绍过去,通过历史让我们认识现在。其中有一种小类别通过表现还处在早期历史阶段的村落生活,使我们认识目前的社会,了解我们的过去。它能很客观地复原历史,不受各种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要求对重大事件进行完整记录。

新媒体纪录片的类型

(4)人与时代:时代纪录片包含了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的传达,虽然在形式上是两种电视体裁的结合,但在具体的拍摄手法和主题把控上,纪录片的特征更加占据着主导。这也使得全片的风格纪实性很强,人物也有着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与包括真人秀、综艺等时代元素的结合,同样也是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第三节新媒体纪录片的叙事与结构1.新媒体纪录片的叙事2.新媒体纪录片的结构新媒体纪录片的叙事

(1)画面加解说式: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后期编辑时,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辑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及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新媒体纪录片的叙事

(2)访谈加解说式:访谈的介入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片子的主观介入程度,可以向观众展现过去和将来的时空,从而扩展整个片子的表现力。二者交替出现带来的节奏因素,也更适合观众收视需要。新媒体纪录片的叙事

(3)客观记录式:这一叙事方式反对使用大段的解说这种过于强烈的主观形式,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原生态,强调取材客观性,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切实体验生活。。新媒体纪录片的结构

(1)画面加解说式: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后期编辑时,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辑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及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新媒体纪录片的结构

(2)板块结构: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可以互无联系,也可以有起承转合的一种结构方式。项目二从传统纪录片到新媒体纪录片第一节从卢米埃尔到弗拉哈迪1.卢米埃尔兄弟2.梅里爱3.格里菲斯4.苏联蒙太奇学派5.德国表现主义6.法国印象派主义7.弗拉哈迪卢米埃尔兄弟

卢米埃尔兄弟,是法国的一对兄弟,出生于欧洲最大的制造摄影感光板的家族,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

兄弟俩以每秒16格拍摄影片,第一部此规格的影片,为1895年3月拍摄的《工厂大门》,并向商业与科学团体举办试映会。他们改造了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所创造的“活动电影放映机”(Kinetoscope),将其活动影像能够借由投影而放大,让更多人能够同时观赏,而在1895年12月28日,星期六,法国巴黎嘉布遣大道(BoulevarddesCapucines)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里放映了包括《工厂大门》(WorkersLeavingtheLumièreFactory),

后来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影作品。标志着影视艺术新时代的悄然来临,纪录片以及纪录手法也在影视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梅里爱

乔治·梅里爱,法国人,是一名魔术师以及电影制片人,为早期电影的技术和讲述方法付出卓越贡献。梅里爱在特效运用方面是一个多产的创新者,他在1896年偶然间发现了停机再拍技术,他还是最初几位在作品中使用多重曝光、低速摄影、淡入淡出以及手工着色的电影制作人之一。他首创将电影与戏剧相结合,将华丽的戏服和戏剧的舞台布景融入到电影中,把戏剧优秀的艺术表现搬到了银幕上。它的影片表演风格更注重夸张的肢体语言而不是表情表演,摄影用光也偏爱自然光,摄影视角也以舞台剧观众的视角为主,从而开辟了一条电影的戏剧与特技道路。

格里菲斯

格里菲思,美国电影导演,代表作是备受争议的《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以及随后的《党同伐异》(1916年),两部影片曾分别入选1952年英国《视与听》杂志评出的十部世界电影杰作、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评选的“世界电影十二佳片。

格里菲斯彻底改变了美国传统电影艺术中的抽象剪辑,实践了许多重大技术革新,尽管这些经典电影叙事方式和手法很难准确地说全都是他的首创,但不可否认是这些经典电影中的叙事风格方式和语言在他手里获得了更好的推广和运用,奠定了传统经典影片的基本叙事方式,他的影片在当今电影领域中也获得了广泛好评和赞许,格里菲斯成为被普通电影观众所喜爱及广泛学习的重要对象,这些成就足以证明他无愧于当代美国电影之父的崇高地位。

苏联蒙太奇学派

Montage,原是法语,在建筑学里的意思是安装,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镜头剪辑被称为电影的蒙太奇。“蒙太奇学派”这个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史发展的派别。蒙太奇学派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以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为代表,他们致力于探索新时期革命电影艺术的创新,深入探索挖掘了蒙太奇的叙事潜力。当时的苏联在推翻沙皇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有力的宣传武器;蒙太奇学派应运而生,因此蒙太奇学派可以看作是一个带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艺术流派;但是蒙太奇学派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欧洲爆发的先锋主义运动的影响;并对美国电影尤其是格里菲斯电影的进行了大量的学习研究。其实蒙太奇手法早在格里菲斯甚至更早的年代就被人使用在电影中,而苏联蒙太奇学派是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有意识地、理性地使用它,并最终形成了蒙太奇学派。

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从1919年到1924年出现在德国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到影片创作上来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战争给德国人民带来的内心的恐惧和焦虑、爱与憎的情绪,作为现代艺术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主义通过突出内心情感来塑造作品,忽视塑造对象的外在方面,使用相对扭曲和抽象的表现形式来描绘现实。表现主义比较擅长表达内心的情感冲突,主题一般比较沉重或恐怖。德国表现主义还在表现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色彩、技巧、线条等各种方面进行创新,形成了表现主义的新形式。德国表现主义不再将物体本身作为艺术的唯一目的,而是使用线条、色彩和形象这些方面来抒发情感。

法国印象派主义

印象派电影是20年代在法国形成的一次艺术电影运动,虽然只是一次法国内部小范围的运动,但是其艺术风格、表现技法对于世界电影都有重要影响。

印象派电影将艺术看成是个人视野的表现形式,他们认为艺术并非创造真实,而是引发情感,观众通过影片创造的瞬间的感觉或者印象能够直接产生情感反应。这种美学思想来源于印象派绘画,强调动态的、即时的影像表达,专注于影像和时间的抽象形式,将影像和人的主观情绪的表达最大限度的融合在一起。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电影,印象派电影主张远离戏剧与文学,避免戏剧化冲突和舞台化的表演方式,更加偏爱于自然本真的表演,很多影片中都展现了内敛含蓄的表演风格、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真实质朴的乡村场景。罗伯特·弗拉哈迪

弗拉哈迪的创作理念:运用搬演手法。关注并表现古老、原始的文明,发现并歌颂美好的事物;

在拍摄过程中坚持与拍摄对象长期、深入地相处,从中厘清拍摄思路,挖掘细节,力求做到自然、流畅;在结构上运用戏剧性手法,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并以此吸引观众。《北方的纳努克》成为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影视人类学”由此诞生。

第二节从维尔托夫到格里尔逊1.维尔托夫2.让·维果3.格里尔逊4.莱妮·里芬斯塔尔5.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6.法国新浪潮电影7.伯格曼到费里尼吉加·维尔托夫

维尔托夫发现摄影机能够记录“真正的现实”。他不使用演员,只通过摄影机记录现实,制作出能够反映现实的纪录片,按照每月一期的频率共制作了23期作品,这些作品被命名为“电影真理报”。他在1923年发表了《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标志着“电影眼睛派”的成立。

电影眼睛派:”主张通过摄影机这样一双不断发展的、改进的“眼睛”来展示、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在创作过程中,他主张创作者应将自身“隐蔽”起来,客观观察和记录人物最自然的状态和事件的原有进展,避免人为表演和对拍摄对象的干涉,体现了对客观性的追求。维尔托夫按照这一理念拍摄了《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等优秀作品。

让·维果

“让·维果”奖,是法国电影界为了纪念让·维果,用他的名字创立命名的一个奖项。此奖用来赞扬那些拥有独立思考精神,有超群技艺的青年创作导演作品。让·维果一生的创作作品,加起来的放映时间还不到两百分钟,但影片中所反映出的追求自由的风格和态度却影响着后世千千万万的创作者。

维果以影响法国和世界电影未来发展的两部电影而闻名:行为零(1933)和亚特兰大(1934)。《行为零》被影评人大卫·汤姆森在《新电影传记词典》中赞许地描述为“持续四十四分钟,如果粗略地拍摄无政府主义的渐强。”亚特兰大是Vigo唯一的长片。一对新婚夫妇分手和重聚的简单故事毫不费力地将未经修饰的自然主义电影制作与闪闪发光、梦幻般的序列和效果融合在一起。格里尔逊

1926年,格里尔逊在发表的评论《摩阿纳》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纪录电影”(documentary)的说法,其“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成为纪录电影的权威性的定义。

《漂网渔船》被认为是英国纪录片的开山之作。格里尔逊作为艺术倡导人通过推动机构发展、筹措资金、培养人才等方式,逐步培育出一个学派,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推出了《逆流而上》《从乡村到城市》《工业的不列颠》《山峦起伏》等大量精品之作,掀起了一场有组织的纪录片摄制运动,即著名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在世界电影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纪录片创作的重镇。

莱妮·里芬斯塔尔

莱妮·里芬斯塔尔是现代纪录片导演里的首位女性代表,也被称为现代纪录片之母。里芬斯塔尔就是一位稀有的、才华与美貌并存的女性导演,她一生中有过多重身份——舞蹈家、演员、作家、摄影师、导演,每一项身份都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当然其中最受到世人认可和议论的身份还属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

里芬斯塔尔为拍好这些强调视觉冲击力画面,她设计了各种特殊的拍摄装置,取得了极佳的拍摄效果。然后,她在40多万英尺的胶片素材中精心选择,花了好几个月时间精心剪辑出来1万英尺的成片,并加入了音乐、字幕等进行合成。《意志的胜利》于1935年3月上映,赢得了德国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在威尼斯电影节、巴黎电影节获得“最佳纪录片奖”。

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这一流派是西方新现代主义电影三大流派之一,是继欧洲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世界现代电影史上的第二次现代电影艺术美学改革运动。

瑞典伯格曼的电影主要是以表现人类精神状态来表达影片艺术效果,剧中多为抨击人性的弱点,从而受到了很多观众的抵制,并不是很理解导演拍出来的东西。而另一位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费里尼,他拍摄的电影内容可以说和安东尼奥尼非常相似,但是观影感觉又大相径庭。他们使用不同的表达手法表达的都是同一主题,都象征着写实主义,是一种对上层社会人心空虚的阐释。但费里热衷于对热闹氛围和浪漫气质的表达,且多采用非线型叙事,又让他有独树一帜的风格。

法国新浪潮电影法国新浪潮(法语:LaNouvelleVague)是影评人对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的一些法国导演团体所给予的称呼,他们主要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古典好莱坞电影的影响。

法国新浪潮的特色在于导演不只主导电影,更成为电影的作者和创作人。风格特色包括快速切换场景镜头等创新剪辑手法,或是像“跳接”,在整体叙事上制造突兀不连贯效果。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在世界电影史上意义深远,这场运动的影响波及了许多的国家,使更多的电影能走上国际舞台。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整个世界现代电影史上的第三次电影艺术美学改革运动。第三节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1.真实电影2.直接电影

真实电影真实电影指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成的纪录片,与“直接电影”摄制有许多共通处,如以真实人物及事件为素材,客观纪实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叙述等。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真实电影灵感主要来自苏联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和实践经验。维尔托夫在20年代拍摄了一系列由生活即景组成的新闻片,后来又把这些即景式影片剪辑成有一定结构的长片,他把这种影片称为“电影真理报”,而真实电影实际上就是这一俄文词汇的法译。真实电影作品和电影真理报在艺术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所表现的事件更完整、更单一,因而更具有故事片的特质。

直接电影直接电影是以写实主义电影风格拍摄的纪录片,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在北美发展起来。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直接电影是电影制作的社会学和实践变化的结果,在技术方面,随着一系列1960年代初开发的新突破性技术的应用,比如可以在自然光下使用的胶片、定向麦克风、手持式摄像机和现场同步声音设备都大大方便了直接电影的拍摄。"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之间的区别在于:(1)"直接电影"的纪录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影机处于紧张的旁观状态,等待非常事件的发生,"真实电影"纪录片人尝试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2)"直接电影"艺术家不希望抛头露面,"真实电影"艺术家则公开参加到影片中去《夏日纪事》;(3)"直接电影"艺术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观者的角色,"真实电影"艺术家起到的是参与者甚至促进者的作用;(4)"直接电影"作者认为事物的真实随时可以收入摄影机,"真实电影"认为人为的环境能使隐蔽的真实浮现第四节新媒体纪录片发展史1.发展背景2.发展现状1.发展背景

发展背景广义来讲,一切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的纪录片都可以归为新媒体纪录片。狭义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新媒体纪录片:它是以互联网技术或新兴数字媒体技术为手段进行创作的、并主要在网络或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纪录片,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视频网站自制纪录片、用户自制(UGC)纪录片、商业平台自制纪录片。在国外,新媒体纪录片往往取狭义上的界定,更偏重于其使用载体的特殊性,有时也与网络纪录片、多媒体纪录片等称谓互换使用。新媒体的新不仅在于相较于传统媒体,使用了更多的新兴技术和终端设备,更在于它在创作内容、受众、技术的全面革新。如今,全球正处于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下,数字拍摄与制作技术、计算机虚拟成像技术、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航拍、VR等新媒体技术纷纷进入到纪录片创作领域,使当下纪录片多元形态并存在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下,促使纪录片行业出品形态多元化。单反、微单等新兴便携拍摄设备也为全民提供了一个大众化、普世化的影像记录平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的出现则使得观众随时随地观看纪录片成为可能,打破了以往必须在家观看电视的限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进步,纪录片开始出现“微纪录”、“新媒体纪录片”等新纪录片形式,拓宽了纪录片发展空间。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媒体背景下,各传播媒介趋于融合,这也使得伴随新媒体发展出现的新媒体纪录片的宣发渠道产生了巨大的革新。微纪录片不仅可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传播,而且可以利用各大门户网站进行传播,如搜狐、爱奇艺、优酷等,现在这些门户网站已由原来的购买新媒体纪录片版权逐步发展成为自制新媒体纪录片,比如《侣行》《遇见你》《斯诺克小子》《棒球小子》等。

新媒体技术推动纪录片发展2.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根据前瞻公司的相关咨询报告,2019年,我国新媒体平台的纪录片产能创了新高:优酷全年播出700小时纪录片,其中原创纪录片260个小时,占比35%;腾讯视频自制纪录片23部,约占全年新上线项目的1/3,其中主控生产15部,联合出品8部;哔哩哔哩投资金额过亿元,出品并上线纪录片16部,合计55.6小时。而随着新媒体对纪录片产业的全面影响,相关数据呈现明显增长。2018年我国全网纪录片网媒关注总量、微博提及总量、视频点击总量及微信公众号刊发总量与2017年相比均有大幅提升:微博提及量增幅高达257%,活跃纪录片视频点击量、网媒关注度增幅均在100%以上,微信公众号刊发量的增幅达到63%。下沉化从地域上说,尽管北上广深对纪录片的关注度仍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但一二线城市视频消费市场已趋于饱和,而三四五线城市仍拥有广阔市场。从用户画像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当下新媒体纪录片受众画像正呈现年轻化、性别平等化趋势。尽管纪录片用户画像男性偏多,但女性用户更愿意消费,因此,视频网站愿意适量增加女性向内容,来吸引更多女性用户。得年轻人者得纪录片天下,巩固现有客户基本盘,激发潜在客户对纪录片的观看欲望,是各大视频网站纪实频道的相同目标。年轻化近几年的新媒体纪录片也开始结合互联网平台推陈出新,将新兴的互动元素融入到了纪录片当中,其中翘楚是开创弹幕文化的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弹幕是影像制造者与观看者共同创造的话语。对用户而言,弹幕是一场无关时间与空间的狂欢,它营造出万人在线之感,令同一社群得以汇聚与交流,形成虚拟的观影氛围,令用户的情感得到满足。对视频平台而言,弹幕有助于及时了解用户反馈,直观感受到用户爱憎。在系列节目的播出中,弹幕更是提供了后续节目调整的方向与空间。以二次元、弹幕起家的B站,其弹幕文化在国内视频网站中遥遥领先。B站自制纪录片《人生一串》总弹幕量为90.9万,《历史那些事》总弹幕量为17.2万。结合互联网平台推陈出新项目三新媒体纪录片策划第一节选题与策划1.题材的含义2.选题策划的价值标准3.选题渠道以及影响因素4.选题分类以及初学者建议题材的含义

1926年,格里尔逊看了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作品《摩阿纳》之后,在纽约《太阳报》上发文评论,文中首次使用“documentary”(纪录片)一词,并对它作了这样的解释: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比尔·尼科尔斯(BillNichols)在《纪录片导论》中说道:“纪录片谈论真实的情境或事件,以及众所周知的事实;它们不涉及新的、无法证实的事情。它们直接讨论现实世界,而不用寓言方式。”

纪录片的创作对象是没有限制的,回顾中国当下的纪录片创作,不乏有突破和创新的实践,如《航拍中国》、《乡村里的中国》、《二十二》等纪录片。这些影片的题材各异,创作手法也各有特色,但都在各自的题材范围内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影像。

世界著名的自然纪录片创作者雅克·贝汉(JacquesPerrin)在电影节接受采访时说到:“出于宇宙观价值观,拍摄自然纪录片是一种义务。我认识到有种宇宙价值,跟全世界居民都息息相关的价值,那就是自然,就是环境。”雅克·贝汉能够在自然纪录片的拍摄领域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创作时的世界观密不可分。在创作时,纪录片的题材创新与突破需要纪录片创作者在思维和视角上先有所突破。题材的含义中国纪录片早期的创作题材主要是以表现底层人物和有争议性的话题为主,但正如文物题材纪录片的出现给我们的启示意义,归根到底,纪录片还是拍给大众看的,我们不过度吹捧纪录片所代表的艺术内涵,也不贬低其形式特色。在中国纪录片题材开拓的版图上,纪录片创作者还需要更进一步地拓展思维。当我们不再为了拍什么而苦思冥想,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把内容拍好时,对如何寻找纪录片的创作题材的疑惑或许会迎刃而解。选题策划的价值标准纪录片的选题策划虽然多种多样,选取角度广泛,但总的来说,其作为一种观照人们现实生活的视频体裁,具有记录文献史料、观照现实生活、开展社会教育的价值标准。1.选题策划要具有普遍性

纪录片的选题不仅要是社会热点,更要具有普遍性,只有普遍性的内容才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当下,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乡村振兴发展、贫富差距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都应成为纪录片创作者的选题策划范围。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因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尤为重要,也应该成为纪录片的重要题材。我国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不同的改革,这种改革使得社会的结构形态和价值体系、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世界都处于变化之中。纪录片作为人们生活的纪实报道,应该去关注各个领域出现的新变革。选题策划的价值标准

2.选题策划要具有人文性纪录片选题策划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拍的是能反映中国文化的人和事,这才能反映中国的真实状况。这说明纪录片不仅要能够给人们带来新鲜的东西,还要具有人文性。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在进行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时,只有重视人文性,才能使制作出来的纪录片“有血有肉”,也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但要注意的是,在对弱势群体、边缘人群进行关注时,不是“仰视”或“俯视”他们,而要用平等的视角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体现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例如B站自制的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针对B站年轻用户多的用户画像特征,运用“解说+小剧场”的形式,对历史进行另类解读。尽管是历史纪录片,但该片却一改传统历史纪录片的严肃样态,自带“中二”气质,以“网络段子”“剧场独白”“脱口秀”等为年轻用户所喜爱的形式来展示内容,极强地突出了新媒体纪录片人文性的特征。第二集《我在我家偷文物》将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庄士敦设定为神探,在人物造型上模仿《神探夏洛克》,在字幕过渡上则引用莎士比亚名言。该片解说词亦令人耳目一新——“作为‘00后’的溥仪,对缺少自由的官禁生活开始不满”“进入青春期的溥仪,不想再当死宅,他要去宫外看看花花世界”“确认了眼神,溥仪遇上了对的人”······其中运用大量网络热词,看似荒诞却一语中的。充满人情味的新媒体纪录片逐渐将单纯的“内容供应”改为“内容组合”。各种品类的视频优势互补通过冷热搭配的方法,更能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在新媒体纪录片策划中,唯有保持深厚的人文性,以拍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为出发点,方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互相借鉴与吸收,最后达到持续创新、有所发展。选题策划的价值标准3.选题策划要具有新颖性在目前复杂的社会里,纪录片的选题范围很广,重要的题材也很多,有些已被拍摄成不同的作品。对于纪录片创作者来说,同类题材的创作不应是简单的重复,而必须要有新的视角,给人以新的内涵、新的启示,才能使作品的拍摄有意义。因此,针对同一题材,纪录片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要有新的视角,给大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纪录片在选题策划上追求不同的题材和视角,既是大众追求新鲜文化的体现,也是娱乐化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纪录片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惯用的形式窠臼,以互联网思维主动与其他艺术形式、传播媒介建立合作关系。这使得新媒体纪录片的选题策划呈现出“选题新颖”的特点,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纪录片+其他视频品类”将单纯的“内容供应”改为“内容组合”,冷热搭配、优势互补、推陈出新。选题策划的价值标准例如,腾讯视频推出的《奇遇人生》节目以“纪录片+真人秀”的方式呈现,形成“综艺+纪实”的新制作趋势。节目运用大量的解说和旁白渲染讲述十几位明星的旅行体验和人生感悟,情感真切、内容真实。节目融合纪录片元素,进行跨界创作,展现了其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又如,B站自制的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以“纪录片+小剧场”的形式创造了新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形态,以传统纪录片内容混搭各种创意形式,如真人系脱口秀、MV、综艺、短剧、广告等,依据史实合理改编,发掘历代史料中有趣的事件元素,呈现真实鲜活的历史故事。传统纪录片创作手法和创意手段交替使用,严谨细致与生动多样相得益彰,该片用年轻、创新的形式传播中国历史文化,将传统晦涩的国学文化通过新颖的形式进行包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这便是选题新颖所起到的倍增效果。选题渠道以及影响因素纪录片是对人们真实生活的记录,也是对大自然奥秘的反映。选题策划恰当的纪录片,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丰富人们的知识,开拓人们的视野。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纪录片难免会受到商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时,不仅要考虑纪录片的商品属性,还要注重大众的收视趋向,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的价值观念来判断。选题的孕育、产生经过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构思的,有采访发现的,有上级布置的,但不论哪种,都是生活的昭示和社会的需要。而选题的产生又与媒体性质、创作者身份有关。选题的取向集中地表现了媒体的性质和传播宗旨。当今纪录片大体有三种来源:官方或半官方媒体、制作公司和独立制片人。三种来源的作品有其共性同时也存在较大差异。选题渠道以及影响因素官方或半官方媒体是传播和舆论的主渠道,强调以社会效益为主。一般是根据国内国际情势需要拟定一个时期的纪录片选题,由媒体投资。由官方直接拨款制作某种公益性题材纪录片的情况罕见,影视人常称之为“计划选题”或“命题作文”。公司的选题强调社会益与经济效益并重,该者以经济效益为主,独立制片人自选题目往往是在原本的基础上强调创作者的爱好和兴趣,总的来说,选题来源在东西方都大同小异,只是这三种来源的数量、比例有不同之处,官方渠道的计划选题多半内容重要、政治性强,自然是反映官方观点,强调社会效益。虽然命题作文比自选题目文章难作是不争的事实,但计划性选题条件优越,同样也有助于纪录片创作者的发挥。成功的计划性选题可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该片不仅在美国国内引起轰动,其中《苏联战场》和《英国战场》两个子部分分别在苏联与英国两国放映,也大受欢迎。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较量》《周恩来外交风云》和2004年的纪录片《小平您好》在电影院和电视上播放后引起轰动,不仅有着较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取得了空前的经济效益。选题渠道以及影响因素不管选题如何产生,纪录片创作者都应自觉地把记录历史轨迹、反映时代脉搏的社会责任和个人兴趣结合起来。一般来说,尽量不要例行公事式地承担自己不感兴趣、没有信心或力不从心的任务。保持创作主体的热情和心态主动,是艺术创作成功的基本条件。对艺术创作而言,“兴趣”绝非贬义词,创作主体的兴趣是保证创作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相反,应付任务的创作,容易失之于粗浅。作品的艺术样式取决于作品题材和创作方法,同时与个人追求有直接关系。因而,策划必须对题材内容、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进行总体考虑。成熟的创作者能掌握多种创作方法,面对不同题材内容挥洒自如,在接触选题之初便能大体知道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制作成何种样式,达到何效果。也就是说,题材既定,方达、样式也同步酝酿、确定,比如,面对某一历史题材,大都会优先考虑综合性手段,采用写意(思辨)形式。因为写意风格不受时空限制,允许自由驰骋。面对某种发展中的事件则有可能选用写实(客观记录)风格。因为写实风格总是着眼于发展中的事件过程和状态,进行跟踪记录,保持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创造出更具客观性的作品。选题渠道以及影响因素此外,传统纪录片的选题较为受限,多被束缚在了与新闻纪实和自然风景相关的选题舒适区。而新媒体纪录片依托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视频网站优势,突破传统纪录片在选题上的窠臼和限制,可以大胆选择与新兴的内容方式和元素进行跨界融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纪录片以往的窘境。例如,优酷开设了独立的纪实频道,并在2018年5月成立了“优酷泛纪实中心”,旨在全力打造经得起市场与用户考验的纪实节目。最具代表性的是,优酷与知了青年联合打造了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系列,摄制组奔赴中国各地以及日本等地区,将镜头对准极具匠心的20位亚洲匠人的手艺生活,用微纪录的形式展现精妙的20件器物及各地的人文风情。此外,还邀请“全民女神”林志玲加盟节目,除了担任分享人,她还利用声音记录并和网友分享20位匠人的故事。具有标志性嗓音的林志玲和纪录片的跨界混搭,带来出其不意的视听感受,《了不起的匠人》借助互联网平台选题的延展性和开拓性,以“新内容+跨界运营+产品化”的文化营销模式为新媒体纪录片树立了成功范式。选题分类以及初学者建议选题是每位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大千世界历史、人物等纷繁庞杂,创作者不可能见到什么选什么,而要依据创作目的去判断,以及从大量可能拍摄的线索中挑选具体的选题。在纪录片创作中,“真实是基础”,也就是说凡是以纪录片名义出现的影片,应真实反映拍摄对象,这个要求决定了纪录片选题必须来自历史中曾经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实。从广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事实难以尽数,人类社会的现实丰富多彩,每天都会发生无数的事件,似乎都可以纳入纪录片选题范围,但其实不尽然,“好看是关键”。选择好的题材是纪录片创作成功的基础,选定一个好的题材等于纪录片的创作成功了一半。决定影视艺术作品最终是否成功的标准是观众是否认可,因此纪录片创作的“好看是关键”这个要求,决定了创作者必须选择合适的题材,以符合特定观众群体的观看需求,这也意味着创作者在决定开始拍摄某部纪录片前,必须有明确的创作目的和市场定位意识。以创作题材为标准,纪录片可以分为新闻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自然科技纪录片、人文社会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六种类型。其中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相对集中的选题领域和功能指向。要创作一部纪录片,首先要寻找选题。从哪些领域寻找选题,从什么角度确定选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因此,熟悉并比照具体的纪录片创作题材的类型要求来寻找选题是一种更具可行性的方式。选题分类以及初学者建议一是新闻纪录片和理论文献纪录片。这两种类型的纪录片一般都需要表达明确的主题,且要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从事社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受众以及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高度认可的观众是主要观看群体,因此这两种类型纪录片的市场定位主要为宣传。二是历史文化纪录片和部分自然科技纪录片。这两种类型的纪录片通常会讲述人类历史或者自然科技领域发生的重要事件,便于那些有求知欲望的观众在观看时学习相关领域的一些知识。三是部分人文社会纪录片。这种类型的纪录片通常会讲述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人生经历,容易引发那些在生活中曾经或者正在遭遇某种变化的普通观众的情感共鸣。四是人类学纪录片和部分自然科技纪录片。这两种类型的纪录片通常会讲述一些大多数人生活经验之外的隐秘或者独特的事件,会使那些怀有强烈好奇心的观众获得不同于一般的观影体验。五是部分人文社会纪录片。如某些以纪录片名义制作的“真人秀”节目,带有娱乐化色彩,这类节目具有很强的纪实性,可以满足那些希望带来娱乐休闲效果的观众的期望。纪录片创作是专业性非常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纪录片的初学者,通常会面临包括经验较少、设备资源有限等一系列困难。绝大多数初学者刚开始时没有能力很好地把握选题,更不大可能具备从事纪录片创作的条件,如理论文献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需要动用很多资金、人力、物力等,往往是团队作战。人文社会纪录片门槛相对较低,创作难度相对较小,是培养初学者创作能力的理想类型,因此推荐初学者在学习纪录片创作时首选此类。初学者应该善于利用有限的创作条件,用心观察周边普通人的生活,发掘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呈现他们的情感世界,积累创作经验,然后逐步提升自己的创作层次。第二节调研与采访1.资料收集2.实地调查3.形成想法4.讨论议题资料收集纪录片创作者获得选题线索后,要结合选题的价值要素进行初步判断,如果觉得选题没有什么拍摄价值,可以放弃,然后重新选择,如果觉得选题具有很强的拍摄价值,那么就可以进人下一步工作,也就是纪录片选题的调研论证。为了稳妥起见,创作者在正式进人拍摄地点前,需要通过相关渠道做一些资料收集工作,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文字资料。文字资料由文字出版物构成,包括回忆录、报刊、学者研究成果、档案资料等,是保存事件记录的间接资料。在视觉表现上文字资料的效果最差,但文字资料也是内容最丰富的资料,它可以为策划者提供对事件全方位的认知,特别是那些来自遥远历史的文字资料以及专家研究成果,对于纪录片策划的意义重大。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手法就是一种有历史依据的再现,而那些与历史事件有关的档案文件则提供了认识历史的直接路径。二是影视资料。影视资料可以分为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图片资料包括图片、照片、画册等。图片资料保存了对事件更为真实、形象的记录,特别是那些在事件现场拍摄的照片,倘若直接出现在未来的纪录片中,将会以前所未有的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震撼观众的心灵。画册则是图片资料中的艺术化形式,在画家题材的纪录片中,其可以在影片中出现,也可以作为参考资料为后期影像制作提供方案。视频资料是活动视频,包括事件目击者的视频记录、电视新闻现场记录以及更为全面的新闻纪录片资料。视频资料将事件的过程加以动态性的呈现,是资料中最为生动形象的部分,对于理论文献纪录片而言,对视频资料的取舍将直接影响到影片的可视性。资料收集三是网络资料。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文字资料查阅还是影像资料查阅,网络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上有丰富的资料来源以及很多专业资料库,可以扩大资料查阅范围,提高资料查阅的效率。三种不同类型的资料为纪录片前期策划提供了可以进入的路径,伴随着资料收集的深人,纪录片的选题策划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资料收集并不是用现有的资料去佐证已有的结论,而是从资料中去发现新的线索。翻阅发黄的档案去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甚至一段已经被忽略了的文字记录、一张不起眼的照片都有可能成为改写历史的证据。至于那些已经逝世、在生前被记录下的事件参与人的活动视频,就更加弥足珍贵了。资料收集为纪录片提供了直接的素材,使策划文案的写作成为可能。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根据资料所提供的线索,深入事件现场进行调查。收集到的资料仅提供了有关事件的线索,而要将这些线索变成形象的画面,则必须到现场勘查,制定可行的拍摄方案。实地调查重点针对如下问题展开。(一)可以拍摄的环境环境包括事件发生背景、人物成长环境等。以战斗为例,尽管已经过去多年,但依照环境依然可以对当年的战斗过程进行一次形象化的描述,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斗,就可以从周围的山势、地形来描述敌我双方的进攻路线。名人故乡的村镇街道、山川地势也可以与名人的成长经历联系起来,如纪录片《邓小平》将邓小平的成长经历放在四川东部乡村的生活背景下叙述,用镜头记录这位世纪伟人的成长家园。实地调查

(二)可以拍摄的人物人物是事件的中心,不同的人物在纪录片拍摄中的地位不同。事件的参与者是纪录片的中心人物,在拍摄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专家作为学术权威,拥有对事件的第二发言权,拍摄者拥有第三发言权,通过影像,拍摄者将自己的调查过程展示给观众。纪录片策划通过实地调查、与人物交流,建立起与被拍摄者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三)可以采访的话题采访是了解事件的直接路径。来自图书馆、档案馆的资料大多为官方资料,是不全面的,真正对事件鲜活的记录其实在民间。纪录片策划可通过与拍摄对象的接触确立采访的话题,通过对事件亲历者的采访,可以直接获得事件发生的细节信息,使纪录片对事件的呈现更加生动形象。实地调查(四)历史事件在现实中的回响历史已经远去,但在今天,依然有些场景与细节保存了现实与历史的关联。通过实地调查,纪录片策划可以发现一些场景与细节的价值。拍摄纪录片就像考古,要一点点地收集研究资料,去实地走访、观察、询问和调研,找出客观真实的值得记录的人物故事。例如纪录片《小镇里的中国》耗时近9个月,实地调查了中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22个小镇,行程超3万千米,非正式人物采访265人次,带机采访120人次。虽然采访本身也是由不知到知的学习过程,但是行动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会直接影响采访质量。许多成功的经验中,往往有一条:熟悉情况,深入采访。不管什么题材,先接触有关文字材料,肯定会对策划选题有利。那些思想深刻、形式生动的作品,那些出色的访谈,那些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的银幕片段,总是得益于事前的充分准备。形成想法纪录片的使命是将鲜为人知的外部世界展现给大众,其中既包括人类社会,也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界或者是人们关心的热点和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纪录片的故事性越来越被重视,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或以一个事件为主线编织故事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欢迎。纪录片创作的普遍思路,是通过具体故事讲述人生命运,即使是庄重严肃的纪录片也以讲述故事的剧情片居多,生活经历和社会事件成为纪录片中的故事、情节,从而把教育性、理论性题材做得饶有趣味并更具可视性。如何让纪录片更好地讲故事呢?一是要确定讲什么故事;二是要把握好讲故事的技巧;三是弄清楚如何根据观众需要展现这个故事。通过前期的积累,运用故事逻辑线,将散落的细节放在一起,进而形成整体。讨论议题在选题策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融人主创者的主观情感和兴趣,主创者对内容的取舍、形式的特色都应有所设计。在策划过程中,对内容、形式等问题,众说纷纷在所难免,甚至意见完全相反的情况也不少见。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几天,也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持续几年。策划时间的长短,首先与选题难易有关,也与准备工作周家程度有关。越是复杂的选题越需要花费时间精心策划,周密准备。“磨刀不误砍工”,策划中的不同意见有利于主创人员开阔思路,深思熟虑;周密的策划、准备工作,犹如建筑施工蓝图,是纪录片创作必不可少的程序,多花些精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从意见分散到形成一个最佳方案,主要靠编导者的鉴别力和主见。这种鉴别力和主见固然是艺术才能的表现,但更依赖于前面所说的长远准备和专项准备。确定一个创作方案的原则是理想与可行性的统一。面对某一题材,总会产生多种理想方案。然而,实际情况较之理想往往要打折扣,创作方案应该立足于可行性基础上。轻而易举完成者难有好作品。只有经过一番努力、攻破几个难点达到预期效果者,才与佳片有缘。当最初的想法与创意得到了肯定意向后,还不能确定能否获得拍摄资金,根据这些不同领域代表的要求,还要举行会议进行讨论。讨论的议题包括纪录片的主题与目的、观众群体、实现手法、可操作性等各个方面。下面以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后方》为案例,简述该片为学习纪录片策划和拍摄带来的启示和经验。讨论议题在拍摄纪录片《大后方》之前,重庆市委宣传部与西南大学合作组建了抗战大后方研究中心,整个团队以重庆为中心研究其抗战历史30多年,积累了一大批学术成果和档案史料,并且采访了大批一流的学者。在史料收集方面,《大后方》创作团队一是由总撰稿提出理念和拍摄纲要;二是电视编导在专家指导下广泛地读书,熟悉历史;三是主创团队(历史顾问和电视制作团队)

展开头脑风暴,分集切磋;四是由视团队边拍摄边写本子;五是专家讨论修改本子和剧本大纲,在关键处和细节处与主创团队反复斟酌商议,与拍摄团队交流沟通,形成共识。

在资料的选择上,该片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是断依据的历史素材必须是信史,其次在于用历史时代的原始影像资料还原历史。三年的拍摄中,摄制组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影像资料的采集上,足迹遍布全国,还远赴美国、英国机构和个人手里搜寻索材,这些原始影像占了整个纪录片60%——80%的长度,几乎每一集都有一些观众从未见过的影像素材,从而真正做到了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讨论议题通过对纪录片拍摄实例进行分析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相关知识,《极地》是一部西藏题材人文社会纪录片,拍摄区域覆盖了西藏全域73个县市,摄制组历时两年进行拍摄制作,共拍摄了36000多分钟的素材,拍摄素材也是从100多个人物故事中甄选出来的21个故事。《极地》讲述了21个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生活中每个环节、细节都体现出朴实而又追求卓越、努力奋斗的特点。这部纪录片关于素材的甄选,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的。一是关注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包括藏医药、藏刀、藏舞、唐卡以及民族节庆等。二是要去平常们难以到达的地方,呈现少数民族群众当下最本真、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比如,乡村电影放映员白玛曲旺去为一个只有八户人家的小山村放映电影,牵马要走一天多的山路,路上有泥石流、滑坡,人和马还要通过滑索道穿过河谷。三是彰显种正向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野生动物保护员多吉次巴带着家人工作生活在无人区,方圆百里见不到其他人,收入也不高,但他们仍旧一直在这里坚韧而乐观地生活着。讨论议题在历时两年的拍摄制作过程中,摄制组单车行程共计四万千米,覆盖西藏全部县市及四省藏区部分区域,跨四季拍摄。这对拍摄人员的身体素质也是极高的挑战,除了对于拍摄人员的要求,对于拍摄时间点的要求也是极高的,有的场景可能只是一瞬间出现,必须要及时捕捉。比如《极地》片头冰湖里的波浪,那是纳木错湖解冻的一刻产生的。除此之外,一天内其他时间这种场景就不再出现了,倘若错过便再也无法拍到那个镜头。还有反复无常的气候条件,尽管目前的天气预测比较准确,但是也会存在预测不准的情况。在雅鲁藏布江用无人机拍摄时,由于气象条件变化,经常出现风把无人机打落损坏的情况。所以拍摄时要准备好足够的设备,以及做好设备的保护措施,在拍摄之前对于拍摄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变化进行合理掌握。第三节拍摄准备1.创作人员分工组建摄制组2.预算与签订合同3.选择外景地4.选择设备5.起草拍摄进度表拍摄准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高,新兴的技术革新也驱动纪录片拍摄手法的不断创新和升级。在前期制作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拍摄手段,如航拍、水下拍摄、太空摄影等。这些新的拍摄手段让用户以新的视角获得知识,丰富了纪录片的选题和画面。在后期制作过程中,3D立体、CG(计算机动画)、VR、AR、MR(混合现实)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纪录片的局限,带来了360度全景视频的实拍形态多角度、多方位采集和剪辑素材,让观众有了更真切的沉浸式体验,使得纪录片更具趣味性。目前,一些视频网站开始尝试运用VR设备制作虚拟现实纪录片,给用户三维、四维、游戏和服务的交互式体验,以奇观性、真实性为特征的自然类、科技类纪录片成为VR视频的主要内容提供者。高清视频技术(4K/8K)的普及,则赋予了纪录片创作更多选择。《故宫》中运用3D数码复原技术仿真再现了场景,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视角;《航拍中国》中大部分镜头均由航拍完成,给观众带来了多视角.超视距的观影体验,宏伟地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些拍摄制作上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对我们新媒体纪录片创作团队的拍摄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周全的准备。而且,相较于其他视频题材,纪录片拍摄地域跨度大、拍摄周期长、天气和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多,所以拍摄过程调整的弹性比较大。为了最终呈现出一个满意的画面效果,在开拍之前做好拍摄准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创作人员分工组建摄制组要拍摄出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在正式投入拍摄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主要包括制片管理工作、搭建创作团队、理解选题意义、再次实地考察、准备摄制设备等等,其中一些具体细节的落实,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都需要由制片来完成,在建立项目组织机构的时候,要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和权限,而在搭建项目执团队时,则要明确其中每一个人的具体任务。纪录片创作团队的组建和构成一般是制片部门负责,这个团队的组建直接关系到制片模式的选择,而采用何种制片模式,将在相当高的程度上影响着纪录片的制作路线。整个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需要众多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包括制片人、相关专家者、赞助商、导演、摄影师、灯光师、录音师、剪辑师、后期制作人员、发行商、管传策划人员等,他们的职责涉及创作过程的各个方面,需要在相应的阶段和时限内完成既定任务。学生纪录片创作还可能会涉及配音、录音、场记、制片等。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在各小组中的分工只是为了实战练习进行的设定,目的是让每个人有一个大致的身份定位。在实战训练中,各分工学生可以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之外,参与到创作的各个环节中来。不过,为了能充分训练学生,让每位同学都有事情做,得到实际锻炼,可以规定每个创作团队的成员最多不超过五人。因此,前面提到的其他工种,通常可以由承担五大工种的同学来兼任。在学生创作团队中,分工协作、默契配合是极其重要的,关系到整个创作能否成功完成,否则因为一个人的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创作团队的创作目标无法完成。预算与签订合同虽然不同投资规模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制片预算项目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其大致包含以下几个主要事项:1.调研考察预算:(1)文案策划调研费(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人工费、咨询费等);(2)前期采访调研费(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人工费、咨询费、资料费、设备使用费等)。2.拍摄制作预算:(1)设购置和租赁费(包括电视像机及附件、专用电视摄像器材、录音设备、灯光设备等的租赁费用);(2)摄制人工费(包括导演、制片人、专家顾问、摄像师、灯光师、录音师、美术师、化妆师、道具师、场记、助理人员、外联人员等的费用)。(3)外景拍摄费(包括室外场地费、车费、过路费、餐费、住宿费等)。(4)内景拍摄费(包括演播室费、室内场地费等)。(5)材料费(包括购买存储卡、电池、灯泡、道具以及置景等的费用)。3.后期制作预算:(1)设备购置和租赁费(包括录像机、调音台、非线性工作站、录音棚等的购置或租赁费用)。(2)编辑人工费(包括导演、专家顾问、剪辑师、调音师、特效师、配音师、助理等的费用)。(3)其他制作费(包括视音频采集费、办公费、通信费、文印费、版权费、保险费、律师费、税费、管理费等)。预算与签订合同

4.宣传发行预算:(1)宣传费(包括媒体发布费、媒体公关费、广告费、会议费、推广活动费等)(2)发行费(包括策划费、国内外代理费、行政管理费等)。(3)宣发人工费(包括经理人、代理人、专家顾问、策划人、文案、外联人员平面设计师、办公文员、会计公关人员等的费用)。(4)不可预见费用(包括人员更替、突发事件、意外事件、自然灾害不可抗因素等产生的费用)。5.投资回报预算:(1)项目的营收利润等;(2)项目的社会效益等除上述事项之外,申视纪录片的摄制筹备阶段还有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内容,就是依照法律法规签订各种合同。这些规范的合同是电视纪录片制作项目正常运行的法律保障,既能厘清当事人各方的责权利关系,又能预防蓄意的违约行为,也为日后解决纠纷提供了合法依据。选择外景地在外景地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外景地与自身拍摄内容的契合度以及设备的准备情况。首次进人一个地理空间时,拍摄者要迅速判断哪个区域、哪个角度是视觉上最好的、最能表现空间气氛的,这没有太多的基础理论可以参考,而主要依靠长期实践所积累和培养出的意识。先要观察、感受这个空间,这固然一分钟就解决了,但一定要意识到这道程序的重要性,不能一进来就跟着演员拍摄,演员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这样就无法控制整个视觉的环境。必须要先去选择场景,然后再拍摄能够有助于阐释主题的素材。外景地的选择还要考虑天气的变化,需要提前查询外景地的天气,场外的阴晴变化对拍摄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会出现不同的拍摄效果。选择设备要在纪录片拍摄创作过程中针对事件的具体发展变化情况做出独特的、合乎内容和审美要求的表现处理,就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认识能力的准备、艺术感觉的准备,还有对事件的具体环节的判断和对时机把握的准备,甚至还可能需要做技术操作方面的准备。其中,最基础的就是相关设备的准备工作。(一)基础准备工作。

纪录片摄制前期准备的关键环节是进一步检查相关的硬件设备和拍摄实地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拍摄设备的选择应该是导演、摄像师和摄制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的结果。一般情况下,摄像师和摄制组其他成员在听取导演关于拍摄纪录片的类型、风格、特点和目的的阐述后,根据预算经费和成片特点按最简单实用、最高效经济的原则挑选拍摄设备。(二)准备复查工作。

顾着纪录片拍摄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特殊的助拍摄设备也成为常用设备,如群长不等的臂和升降机、长短不等的硬软道、各种手持或穿戴的斯坦尼康摄像机(稳定器)、GOPRO运动摄像机、多轴遥控航拍飞行器,这些均需要精心调试。起草拍摄进度表规划好进度才能推动纪录片拍摄有条不紊地进行。起草拍摄进度表主要针对三个方面:一是前期资料准备;二是中期拍摄;三是后期制作。在拍摄之前就要进行纪录片总的规划,在不同的阶段也要进行不同的规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1.策划背景策划背景交代影片选题的背景资料,需要对影片拍摄的人物(或事件)的重要性以及拍摄的目的做说明。2.内容概述内容概述提供对影片拍摄内容的总体概述,并通过内容概述让阅读者感受到影片的精髓。3.制作思路制作思路包含导演阐述和作品所欲达成的目标两部分内容。导演阐述是导演对影片拍摄制作手段的要求和对未来影片概貌的理解,需要明确拍摄方式、技术分工、再现手段等内容;作品所欲达成的目标是对完成后的作品的要求,为了确保制作出的作品是精品,导演应该在策划阶段对作品的艺术质量提出要求。4.剧本结构大型纪录片为多集纪录片,剧本结构是对分集内容、操作方式的介绍。5.播出渠道播出渠道指作品制作完成后可供播出的渠道(电视台、电影院、网络新媒体等)。6.制作规格制作规格包括技术含量、作品长度、版本等。7.制作费用制作费用是影片制作从前期策划开始的全部费用.项目四新媒体纪录片导演工作任务一了解导演的基本素质第一节对导演的要求很多人认为纪录片导演与故事片导演有很多相似之处,即安排拍摄并告诉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但是这两者之间同样具有非常大的区别一一纪录片导演面对的是真实的故事而非虚构的剧情。拍摄纪录片,一般没有剧本可循,往往是在拍摄的过程中,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故事线索会突然冒出来。与传统纪录片相比,新媒体纪录片更能发挥垂直内容精耕细作的优势,过往人们对于纪录片往往抱持刻板印象,认为纪录片是严肃、呆板的,传统的大众传播也仅是单向传播,并日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传播。作为创作团队的核心,导演在新媒体纪录片创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下面我们将一起讨论一名合格的新媒体纪录片导演应该具备的素质。1.基础扎实

作为一名新媒体纪录片导演。必须具有扎实的影视艺术创作功底,熟悉电影语言和各种纪录片的影像表现形式。除此之外,新媒体纪录片目前通常使用的是各类易的科技设备,如无人机、VR设备、云台稳定器和手机等。因而,导演对设备也象相应的了解。2.目标明确在拍摄之前,导演必须十分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达,即要有明确的拍摄计划和目标。其中也包括对新媒体纪录片的拍摄设备、播放台等进行选择和目标定位,因为新媒体纪录片从拍摄到传播都是使用新媒体的设备及平台,导演要对媒体资源进行整合。除此之外,平台的选择也是导演要考虑的重要部分。3.明确创作风格新媒体纪录片的风格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主题解构模式、直接记录模式也可以是实验主义模式或参与模式等等。但是,在一部新媒体纪录片中最重要的是早演必须选择和确立一种风格和形式并使之贯穿始终。当然也有在影片中突然变换风格的,成功的范例有弗兰克·兹维坦诺维(FrankCvitanovich)制作的《通向威根码头》(TheRoadtoWiganPier)。除此之外,新媒体纪录片中VR纪录片也占很大的比例,其风格更多以技术性打造的视觉效果为主。4.1纪录片《三日为期》宣传图4.学会倾听和交流大部分故事片导演更喜欢说而不是听,他们习惯指挥影片而不是导演影片,但是新媒体纪录片导演这样做行不通。他们需要尝试着去理解人物复杂的性格和隐藏在其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精彩的画面。除此之外,新媒体纪录片有快速双向交流与反馈的特点,因而弹幕也成为导演与观众交流的方式。在“受众本位”的时代背景下,调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是成功的一大关键。5.具备做决断的能力在新媒体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导演面临的困难常常就是要快速做出决定。事件的发展进程无法预知并且经常处于变化中,导演需要以敏锐的眼光迅速做出判断,指挥摄影机捕捉最重要的信息,并保持反应灵活,时刻准备随着事态的发展确定新的拍摄方向。新媒体纪录片导演需要团队、需要文本、需要资金,这些是最基础的。除此之外,大多数纪录片是有文化与内涵的,需要导演具备很高的故事驾驭能力,需要相应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沉淀,同时也需要其做出判断。对于新媒体纪录片,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以新媒体平台作为播放终端播放的纪录片。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人们观看视频变得便捷起来,那些选题独特、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纪录片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由此也体现出导滴在选材上的果断处理,即抓住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元素,并对所选题材不断展开挖掘。4.2纪录片《人生一串》宣传图

第二节导演的眼光导演作为整个纪录片创作团队的核心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要决定选题和题材,还要随时与拍摄团队保持沟通,他的眼光和思考决定了整部作品品质的上限。1.选题的眼光

纪录片选题要求导演对社会和生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力,具备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清醒的意识,从而让所拍摄的一切处于一个未被外界干扰的自然状态。2.选择人物的眼光新媒体纪录片导演应该学会尊重人、热爱人,热爱其所拍摄的对象,和人物交友。但这也不能完全保证记录到自然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当摄像机、灯光、录音设备摄制人员出现时,原来非常自然的人都可能变得不自然。大多纪录片都以跟踪为拍摄法,往往跟踪拍摄就伴随着导演的采访和引导,此时,导演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3.对真实性的捕捉新媒体纪录片导演也要具备其他类型导演所具备的能力和条件,同时导演还要提高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性。导演运用自己的力量记录人们的各种生活状态,反映出表象的生活,揭示出各种潜在的联系,最后把这些信息传递给世界。一部好的纪录片固然应该追求百分之百的真实,但是摆拍和引导也是不可避的,这就涉及真实的界限问题。比较适用于流程化操作的纪录片甚至会采用纯摆拍的方式,但摆拍也只是为了能让观众对事件有更好的了解。只要尊重摆拍对象的客观规律,这样拍摄就无可厚非。4.选择拍摄现场的眼光纪录片的拍摄现场多是纷乱和复杂的,导演要保持独立的思考空间和清醒的意识,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最好的办法,因为所拍摄的事件和人物是不可能无限等待下去的。第三节确定主题与视角导演在确定主题与视角时需要坚定的态度。视角即为角度,是选题的切入点,关乎纪录片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方向去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选择独特的视角,就可以用与众不同的方式表现社会风貌、时代气息、生活氛围和人物心态。视角决定作品的切入点,视角的选择影响到主题的挖掘。决定了整部纪录片的内容走向。确定主题与视角后,导演要根据人物主线等进行调研,更好地为新媒体纪录片是终呈现做准备。社交媒体是用户与用户互动的平台,在此平台上,观众不再像以前一样单一地接收信息,还可以成为内容的产出者。这一多元化的平台为纪录片的创作者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为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以更加独特的导演视角创作出更符合大众审美的纪录片作品。4.3纪录片《远方的家》截图

例如《人生一串》,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不需要特意选取专门的整段时间、以移动电子设备作为载体,在等车或者吃饭的时用较短几分钟就能看完一个故事。这种精简的叙事方式,十分契合现代快节奏生活模式下空余时间少且压力大的年轻人的观看需求。相较于叙事恢宏严肃、需要人们花长时间去思索和研究作品背后深层含义的传统纪录片而言,这类轻松易懂的主题是最适合新媒体纪录片的。第四节题材的选择好的纪录片题材决定了纪录片成功的大半,题材先行是纪录片拍摄的重要原则,主创团队一定要在结合当下热点的同时,尽量寻找没有被前人踏足过的领域,以期做到出奇制胜。1.选材要契合时代精神,反映时代主题

审时而度势,度势而选题。作为纪录片导演,如何高扬主旋律,展现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并将其以纪录片的形式渗透在作品中,需要在前期的选题上下功夫。2.选材注重平民化视角,彰显人文关怀国以民为上,民以生为先。新媒体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在民间,所拍摄的故事也大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近年来,新媒体纪录片在题材的取舍上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作者以强烈的“平民视角”和“人本”思想,在普通人中挖掘选题,讲述百姓生活的苦辣酸甜、悲欢离合,反映他们的欲望、情感、意志和要求,在普通人身上展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真善美。让广大受众在心灵深处体会到人文关怀。3.注重选取能够记录心灵的题材当前,纪录片的发展已从记录生活本身发展为在生活中记录人们的心灵,即不仅记录生活本身,还要还原生活,展示其中人们的生存状态,更要深入到故事人物的情感世界,揭示人的灵魂。有个性的自然环境和人群是新媒体纪录片的两大主题,而让所拍摄的人的心灵和自然达到完美统一则是纪录片的最高境界。任务二采访调研阶段的导演工作在正式拍摄前,导演需要获得被拍摄者的充分信任,这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但对整部影片的成功能起到奠基作用,所以做好拍摄前期的采访和沟通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第一节导演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动机是人类的一切活动、行为的基础。拍摄者、被拍摄者、观众三者的互动关系是构成纪录片的主要元素,拍摄者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被拍摄者的行为,也会从中体现自己思维的痕迹,而如果拍摄者曲解了被拍摄者的动机,就无法共同建构这部纪录片,这里的拍摄者也可以视同导演。通过了解导演和被拍摄者的关系、能够解读纪录片更微妙的情感和意义。只有在两个人保持平等的状况下,才能听到对方内心的声音,否则对方就只是一个拍摄对象、这就是导演与被拍摄者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包含了三个要素:旁观、介入和自我。1.旁观以时间推进叙事,导演作为旁观者凭原始拍摄动机选择被拍摄者,在之后的拍摄中应尽量减少与被拍摄者的接触,忽略被拍摄者的被拍摄动机;放弃对镜头前被拍摄者生活的控制,遵循时空发展规律,只对后期剪辑进行控制。安德烈·巴赞(AndreBazin)认为电影的真实有三个方面,包括表现对象的真实、叙事结构的真实、空间时间的真实。2.介入介人是拍摄者根据已确立的反映客观事实的视角适当运用某种拍摄手法作用于被拍摄者的做法,是导演的主观思想对创作的影响,也是导演的组织行为对客观事物的原发状态造成的影响。导演拍摄一部纪录片的原始动机是其规划成片蓝图的基础,凭借这一规划对创作主体以及创作环境进行介人和干预。导演介入后,作为拍摄者成为被拍摄者生活的参与者,而被拍摄者的生活则可能改变导演曾经规划的故事的发展走向。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动机关系会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展现和纪录片主旨的表达。马斯洛(AbrahamMaslow)在关于动机的理论中认为:“人的动机是根据自身需求的被满足而不断改变的,当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动机会向高层次需求转变。“4.4纪录片《夏日纪事》截图

因此,动机是处在变化中的,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动机关系也在变化。同时,在导演与被拍摄者之间始终存在“第三者”,拍摄者与被拍摄者都无法忽视这个“第三者”。纪录片工作正是通过纪录片创作去结识各种各样的人,体验不同的人生境遇。摄像机具有侵犯性,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会缓解或加剧这种紧张。人与人的关系就像物理运动原理“相对运动,绝对静止”,每段关系组成我们人生中的轨迹线,但这条轨逐线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改变。哪怕再亲密的关系都很可能因为另一段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