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准与法规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_第1页
食品标准与法规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_第2页
食品标准与法规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_第3页
食品标准与法规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_第4页
食品标准与法规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标准与法规FOODSTANDARDSANDREGULATIONS联系方式mail:wyy101021@163.com第一节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第二节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法规与标准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食品标准与法规2学习重点:1、了解CAC、WTO、ISO等国际组织职能、及一些相关规定。2、熟悉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标准和法律法规3、掌握食品认证管理的程序及相关规定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食品标准与法规34.1.1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一)食品法典概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AlimentariusCommission,简称CAC),1963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成立。CAC旨在建立一套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国际标准、食品加工规范和准则的国际组织,目的: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并消除国际贸易和不平等的行为。(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组成及运行机制2012年,CAC已拥有成员国180个成员国。覆盖全球99%的人口。CAC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在意大利罗马和瑞士日内瓦轮流举行。CAC秘书处设在罗马FAO食品政策与营养部食品质量标准处,由FAO及WHO总干事直接领导。CAC的组织机构包括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一般问题委员会、商品委员会、政府间特别工作组和地区协调委员会。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4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CAC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其分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来完成。法典委员会28个专业分委会中,有8个被称作一般问题的委员会影响最大:

食品卫生(美国)、食品标签(加拿大)、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荷兰)、兽药残留(美国)、分析方法和采样(匈牙利)、特殊膳食与营养(德国)、一般准则(法国)以及进出口食品检验和认证体系(澳大利亚)委员会。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5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作用(1)保护消费者健康和确保公正的食品贸易。(2)促进国际组织、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在制定食品标准方面的协调一致。(3)通过或与适宜的组织一起决定、发起和指导食品标准的制定工作。(4)将其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纳入CAC标准体系。(5)修订已出版的标准。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6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四)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体系的组成

食品法典包括:标准和残留限量、法典和指南两部分包含了包括所有向消费者销售的加工、半加工食品或食品原料的标准。有关食品卫生和技术规范、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评估及其残留限量制定和污染物指南在内的广泛内容。食品法典体系中的标准可分为:通用标准、专用标准。

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7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通用标准包括通用的技术标准、法规和良好规范等,由一般专题委员会负责制定;专用标准是针对某一特定或某一类别食品的标准,由各个商品委员会负责制定。CAC标准共分13卷314项标准。在314项标准中,通用标准87项,专用标准227项。按标准具体内容,可将CAC的标准分为商品标准、技术规范、限量标准、分析与取样方法、一般导则及指南五大类。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8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五)食品标准的制定、修订与采纳1.CAC制定标准的原则及步骤①CAC或其附属机构经协商决定制定标准;②秘书处准备推荐标准草案(ProposedDraftStandard);③推荐标准草案送交各成员国及有关国际组织评审;④评审意见交附属机构或其他有关机构研究、修改推荐标准草案;⑤推荐标准草案经秘书处交CAC采纳为标准草案(DraftStandard);⑥秘书处将标准草案送交成员国和有关国际组织评审;⑦评审意见交附属机构和其他有关机构研究,修改标准草案;⑧秘书处将标准草案及有关成员国书面建议交CAC正式采纳为法典标准(CodexStandard)。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9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2.成员国对法典标准的采纳CAC标准供各国政府采纳的形式有三种:第一,完全采纳(fullacceptance):有关国家保证产品符合法规标准所定的所有要求。符合标准的产品不能因本国法律和管理问题阻碍其流通。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允许以标准规定的名称和内容在本国流通。第二,目标采纳(targetacceptance):有关国家计划在几年后采纳标准,同时将允许符合标准的产品在本国流通。第三,参照采纳(acceptancewithspecifieddeviations):有关国家虽然采纳标准,但修改或不同意某些特殊的规定。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0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4.1.2世界贸易组织(一)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简称WTO)概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WTO现有成员158个(截止到2013年3月2日),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7%,有“经济联合国”之称。(二)WTO的组织机构WTO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是部长大会,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可对多边贸易协议的所有事务作出决定。部长大会下设总理事会和秘书处,负责WTO日常会议和工作。总理事会设有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三个理事会和贸易与发展、国际收支、行政预算三个委员会。秘书处设总干事1人。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1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三)WTO的宗旨、目标及地位WTO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和稳定地增加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最优运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并以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称的份额。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2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WTO的具体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巩固原来的关贸总协定为贸易自由化所作的努力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为实现这些目标,各成员应通过互惠互利的安排,切实降低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消除歧视性待遇。WTO的地位是:WTO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与其前身关贸总协定相比,WTO在调解成员间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3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四)基本原则1.公平贸易原则:倾销、补贴。2.关税减让原则:双边,最惠国待遇。3.透明度原则:法律、法规等及时实施、发布。4.针对“国营贸易企业”原则:商业标准和竞争。5.非歧视性贸易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6.一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配额、许可证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4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五)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WTO/TBT)的主要内容1.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含义一国为实现下列目标而对进口产品实行的种种限制性措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1)保护人身安全和人体健康机动车安全座带;香烟“吸烟有害健康”(2)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与SPS协议的出发点不同,各国出台相应的法规为使处于水、大气和土壤污染中的动植物免受濒于灭绝的危险。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5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3)保护环境(4)防止欺诈行为:主要是通过标签(分等、包装要求和尺寸规格、质量等)规定的信息来保护消费者。(5)其他目标质量、技术协调一致和贸易便利化。质量法规,例如:要求蔬菜和水果达到规定尺寸方可进入市场。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6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各成员在国际贸易中市场准入的门槛,具有二重性。合理的措施对贸易有积极作用,如保证了合格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确保了不同国家合格产品之间的公平竞争;充分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对合理的要设法跨越。不合理的措施则背离上述五大合理目标,背离《TBT协定》的最小贸易限制原则、基于科学和国际标准的原则和非歧视原则等,对贸易会有恶意的限制作用,不合理的则要坚决打破。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7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技术性贸易措施案例:有一段时间我国被美国海关扣留的食品批次中,25%左右是由于营养标签不符合美国食品营养标签法的规定;另有8%的批次是因为使用了未经FDA(美国食物与药品管理局)认可的添加剂。美国研制HDTV(高清晰电视)技术时,一开始便充分应用数字压缩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利用现有的TV设施传送和播送问题。为此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ECC)规定:①美国的HDTV应当既能用卫星,又能利用现有的地方广播电视设施播送;②美国的HDTV必须与现有的普通电视机和电视节目兼容。这两条“合理”的规定,一举把日本和欧盟的HDTV技术排斥出美国市场。日本规定微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必须用日语编程。这样就把美国的微机阻挡在日本市场之外,从而保障了日本微机工业的高速发展。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8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2.《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

》的宗旨:(1)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能为提高生产效率和推动国际贸易作出重大贡献,为此,鼓励制定此类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但是希望这些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包装、标志、标签等不会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2)认识到不应妨碍任何国家采取必要手段和措施保护其基本安全利益,保护其出口产品质量,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或防止欺骗行为,但不能用这些措施作为对情况相同的国家进行歧视或变相限制国际贸易的手段;(3)认识到国际标准化有利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及帮助其制定采用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克服困难。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9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3.《TBT协定》的基本原则(1)无论技术法规、标准,还是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都应以国际标准化机构制定的相应国际标准、导则或建议为基础;它们的制定、采纳和实施均不应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2)在涉及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以及保护环境等情况下,允许实施与上述国际标准、导则或建议不尽一致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但必须按规定程序予以事先通报;其他成员方对此提出的书面意见应予以充分考虑。(3)实现各国认证制度相互认可的前提,应以国际标准化机构颁布的有关导则或建议作为其制定合格评定程序的基础。(4)在市场准入方面,TBT要求实施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

(5)在贸易争端进行磋商和仲裁方面,遵照执行“关于争端处理规则和程序的谅解协议”。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20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4.《TBT协定》与《SPS协定》的关系《SPS协定》是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定的简称。与WTO其他某些协议所具有的内容相对独立且自成一体的特点不同,《TBT协定》与《SPS协定》在很多方面是相一致的。它们都承认WTO各成员制定技术性规范并对进口产品适用这些规范的权利;但又都同时通过订立针对这些技术性规范的制定、实施的纪律,以及使用大量相同的规定来规制这种权利。《SPS协定》与《TBT协定》在适用范围与具体内容上互补。在适用范围上,《SPS协定》适用范围界定清楚但相对狭窄。由该协议所调整的SPS措施其实就是用于防范所列举的四种风险的各种技术措施。它们原本是属于TBT措施范畴的,是被《SPS协定》“特定化”了的TBT措施。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21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4.1.3国际标准化组织(一)国际标准化组织概述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简称ISO):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具权威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其前身是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和联合国标准协调委员会。成立于1947年。ISO创立和工作的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国际物资交流和服务,并扩大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22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二)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步骤和组织机构1.工作步骤一般可分为七个阶段:(1)提出项目;(2)形成建议草案;(3)转国际标准草案处登记;(4)ISO成员团体投票通过;(5)提交ISO理事会批准;(6)形成国际标准;(7)公布出版。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23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2)组织机构理事会是ISO常务领导机构。理事会下设8个工作委员会,包括:执行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合格评定委员会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发展委员会情报委员会标准样品委员会标准化原理委员会。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24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技术委员会又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要求下设若干技术委员会分会,现有218个技术委员会(TC)和600多个分技术委员会(SC),如ISO/TCl76是质量管理专业技术委员分会,IS0/TC207是环境管理专业技术委员分会,ISO/TC34是农产食品专业技术委员会,ISO/TC34/SC4是农产食品委员会谷物和豆类分专业技术委员会。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25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三)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则1.采用国际标准,应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国际惯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2.制定(包括修订)我国标准应当以相应国际标准(包括即将制定完成的国际标准)为基础。对于国际标准中通用的基础性标准、试验方法标准应当优先采用。3.采用国际标准时,应当尽可能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由于基本气候、地理因素或者基本的技术问题等原因对国际标准进行修改时,应当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控制在合理的、必要的并且是最小的范围之内。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26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4.我国的一个标准应当尽可能采用一个国际标准。当我国一个标准必须采用几个国际标准时,应当说明该标准与所采用的国际标准的对应关系。5.采用国际标准制定我国标准,应当尽可能与相应国际标准的制定同步。6.采用国际标准,应当同我国的技术引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老产品改进相结合。7.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的制定、审批、编号、发布、出版、组织实施和监督,同我国其他标准一样,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执行。

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27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8.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贸易需要的产品标准,如果没有相应的国际标准或者国际标准不适用时,可以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四)国际标准化组织负责的食品标准化工作内容1.术语2.分析方法和取样方法3.产品质量和分级4.操作、运输和贮存要求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28

第一节

国际组织食品法规与标准4.2.1欧盟食品标准与法规(一)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及职责在欧盟政策、法令、条例等制定和决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四个主要机构: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部长理事会)经济与社会委员会欧盟食品管理机构与欧洲委员会、各个成员国当局以及生产者和经营者共同组成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欧盟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由管理董事会、执行主任和职员、咨询论坛和一个科学委员会及若干个科学小组构成。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29第二节

其它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法规与标准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欧盟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的主要使命:是在食品和饲料安全所涉及的所有领域,为共同体立法及制定政策提供科学建议和技术支持。同时,对内部同一市场运行框架内的动物健康和福利、植物健康和环境给予关注,并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给予高度保护。另外,就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食品和饲料安全的风险监测和风险特征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30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二)欧盟制定和采用标准的原则一方面立足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保证其地区和成员国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充分考虑到了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尽可能遵循SPS协议,借鉴(CAC),(OIE),(WHO)和(FAO)等规定和要求,有些甚至是直接引用。(三)食品标准法规体系1.技术法规2.农药残留标准3.有机农业条例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31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四)欧盟对农产品进口的基本要求要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至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第一,符合欧洲标准(EN),取得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认证标志。第二,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产品,要取得欧洲经济共同体安全认证标志CE。第三,进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市场的产品厂商,要取得IS09000合格证书。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32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五)欧盟《新方法指令》欧盟为了加快内部市场的统一,消除贸易技术壁垒,于1985年5月7日批准《技术协调与标准化新方法》(简称《新方法》决议)。该决议提出了用欧洲标准支持共同体技术法规的思想,即共同体法律只规定产品投放市场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而将制定达到这些基本要求的技术方案的任务交给欧洲标准化组织,明确界定了欧洲立法机构与欧洲标准化组织之间的关系,使欧洲标准成为支持法律、消除贸易技术壁垒的重要工具。依据《新方法》决议制定的指令称为新方法指令。新方法指令规定了保护公共利益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卫生和安全要求、财产或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33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欧盟食品安全协调标准是指在1985年实施《新方法指令》后由欧盟标准化委员会(CEN))制定的标准。即协调标准是按照指令的要求及规定的程序制订的,凡是符合协调标准的产品均可被视为符合新方法指令的基本要求,从而可在共同体市场自由流通。欧盟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目前主要以食品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为主。1999年欧盟对进口动物源产品含抗生素的限量标准是5×10-9,2001年提高到1×10-9,2002年又提高到0.1~0.3×10-9;超过这个限量的食品就地销毁。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34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4.2.2美国食品标准与法规(一)美国的食品标准自愿性和分散性是美国标准化活动两大特点。美国推行民间标准优先的标准化政策。行业标准是美国标准的主体。目前,美国全国大约有93000个标准,约有700家机构在制定各自的标准。标准主要是检验检测方法标准和被技术法规引用后的肉类、水果、乳制品等产品的质量分级标准两大类。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35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标准的制定机构:经过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认可的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政府部门。美国农业部农业市场服务局(AMS)制定的农产品分级标准有360多个,收集在美国《联邦法规法典》中。其中,新鲜果疏分级标准158个,涉及新鲜果疏、加工用果疏和其他产品等85种农产品;加工的果疏及其产品分级标准154个,分为罐装果疏、冷冻果疏、干制和脱水产品、糖类产品和其他产品五大类;乳制品分级标准17个;蛋类产品分级标准3个;畜产品分级标准10个;粮食和豆类分级标准18个。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36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二)美国的食品法规按照法律层次分:联邦法律和条例上下两个层次。美国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主要有《食品、药物和化妆品法》、《食品质量保护法》和《公共卫生服务法》等。条例层面的有《联邦肉类检验法》,《禽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公平包装和标签法》、《婴儿食品法》等。制定部门:美国农业部负责禽肉和肉制品食品安全技术法规的制定和发布。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负责其他食品安全技术法规的制定等。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37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三)美国食品技术法规的特点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38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技术法规的内容重点突出

标准和技术法规的范围明确技术法规与标准紧密结合,相互配合(四)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指导性原则:1.只有安全、健康的食品才可以进入市场;2.对于食品安全管理的决策要有科学依据;3.政府有执行的责任;4.制造商、分销商、进口商及其他相关者必须遵守规定,否则责任自负;5.制定过程透明且公众可以了解到。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39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4.2.3日本的食品标准与法规(一)日本的食品安全法规日本早在1947年就制定了《食品卫生法》。该法的四项要点:第一,宗旨是防止人类因消费食物而受到健康危害。第二,将权力授予厚生劳动省。第三,规定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出发,管理与食物有关的众多企业。第四,日本应用以危害分析临界控制点(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40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日本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有关法规:《消费生活用品安全法》《蔬菜水果进口检验法》《肉类制品进口检验法》“肯定列表制度”——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涉及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在该制度下,对所有农业化学品制定了限量标准,包括:“暂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简称“暂定标准”)和“一律限量标准”(简称“一律标准”)。此外,还制定了“豁免物质”清单。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41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2006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对食品、农产品中所有农业化学品残留物都作了明确规定。其中15种农药、兽药禁止使用;797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53862个限量标准;对没有设定限量标准的,执行“一律标准”,即含量不得超过0.01mg/kg。只有65种天然和化学合成物质(主要是营养剂)做为豁免物质不设限量。日本在食品中引入农业化学品残留物肯定列表制度,即禁止含有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s),且含量超过一定水平(一律标准)的农用化学品的食品销售。只有符合“肯定列表制度”要求的食品、农产品才能进入日本市场。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42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二)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输日食品的影响从食品安全管理的角度看,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该制度将由农业化学品引入的危及食品安全的所有因素置于控制之下,成为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该制度下的食品安全风险保护水平明显提高。而且,由于对每种产品制定的限量标准众多,常常超过200种以上农业化学品,增加了全面执行的难度,这给日本执法者在执行上留出了很大的随意性空间,从而可能对我国输日食品尤其是农产品构成潜在的歧视性威胁。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43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目前,中国对日出口主要农产品居前五位的为:水生动物及其产品类、蔬菜及其制品类、畜禽及其制品类、水果、坚果及其制品类、谷物及其制品类、茶及调味品类。而根据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规定,经比较发现,日本制定了产品“暂定标准”而中国未制定限量标准的14370条限量指标,涉及109种农药,179种(类)产品。考虑我国对日出口农产品状况和我国农药登记情况,我国有关部门筛选出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影响的农业化学品名单,包括农业化学品208种,涉及限量指标3915条,并制定出相应对策。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44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在兽药/饲料添加剂方面,日本有而中国无任何限量标准的兽药/饲料添加剂共120种,涉及畜禽及水产品45类,限量标准1824条;而中国和日本均制定了限量标准的兽药/饲料添加剂共116种,涉及畜禽及水产品87类,限量标准2553条。日本“暂定标准”中对我国出口贸易具有影响的农业化学品限量指标将会对我国粮谷类、豆类、蔬菜类、水果类、坚果类、油糖茶作物类和畜禽及水产品等类产品出口日本造成严重影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影响我国输日食品的特点体现在:1.涉及的商品范围广;2.涉及到的企业多;3.涉及到的标准覆盖面大,限量指标变化大;4.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检验检疫费用。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45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三)稳定和扩大对日农产品出口的对策1.企业、行业提高核心竞争力2.政府营造促进出口的政策和贸易环境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46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1.企业、行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农业资源多样化、地缘优势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推广“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加强源头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获得国际通行的产品认证和生产体系认证。提高组织化程度行业组织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改进经营策略,市场多元化,分散经营风险;改变依靠单一产品、依赖单一市场的状况;提高产品的加工程度和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诚信和自律;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和进口市场的动态;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47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2.政府营造促进出口的政策和贸易环境制订发展规划健全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启动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减免出口农产品检验检疫费用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完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培训)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48第二节其他国家食品法规与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已成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且能够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一项有效政策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源自工业产品的认证,是农产品市场化发展的产物,国际上对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机食品认证方面。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农业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背景下产生的。目前,逐渐形成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产品认证格局。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49第三节

食品认证管理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4.3.1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一、管理规章1.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号)《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自2002年4月29日实施;2.农业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的规定,无公害农产品由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两个环节组成。产地认定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产品认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组织实施。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50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产地认证1.管理部门: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认定工作。2.产地认证要求:(一)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标准要求;(二)区域范围明确;(三)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具体执行标准:NY5343《无公害食品产地认定规范》。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51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3.产地认证程序:(1)申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申请人,应当向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交有关材料。(2)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初审工作。初审不符合要求的,书面通知申请人。(3)申请材料初审符合要求的,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逐级将推荐意见和有关材料上报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4)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自收到推荐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有关材料的审核工作,符合要求的,组织人员对产地环境、区域范围、生产规模、质量控制措施、生产计划等进行现场检查。现场检查不符合要求的,书面通知申请人。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52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5)现场检查符合要求的,应当通知申请人委托具有资质资格的检测机构,对产地环境进行检测。(6)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材料审核、现场检查和产地环境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的,自收到现场检查报告和产地环境检测报告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并报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备案。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7)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有效期为3年。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有效期满90日前重新办理。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53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产品质量认证始于20世纪初美国开展的农作物种子认证,并以有机食品认证为代表。到20世纪中叶,随着食品生产传统方式的逐步退出和工业化比重的增加,国际贸易的日益发展,食品安全风险程度的增加,许多国家引入“农田到餐桌”的过程管理理念,把农产品认证作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同时能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有效政策措施。于是,出现了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GMP(良好生产规范)等体系认证以及韩国亲环境农产品认证、法国农产品标识制度、英国的小红拖拉机标志认证等多种农产品认证形式。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54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我国农产品认证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部实施的绿色食品认证。2001年,在中央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背景下,农业部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并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3年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标志、统一程序、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55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使用安全的投入品,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使用特有标志的安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定位是保障消费安全、满足公众需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是政府行为,采取逐级行政推动,认证不收费。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56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1.特点(1)认证性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执行的是无公害食品标准,认证的对象主要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是政府推动的公益性认证。(2)认证方式。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模式,运用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指导思想,强调以生产过程控制为重点,以产品管理为主线,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以保证最终产品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产地认定是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检查监督行为,产品认证是对管理成效的确认。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57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3)技术制度。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制度。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三个重点环节控制危害因素含量,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申请条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主体应当具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资质条件,具有组织管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承担责任追溯的能力。从2009年5月1日起,不再受理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和非生产性的农技推广、科学研究机构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请。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58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3.产地要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必须经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灌溉用水(畜禽饮用、加工用水)、土壤、大气等符合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质量要求,产地周围3公里范围内没有污染企业,蔬菜、茶叶、果品等产地应远离交通主干道100米以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应集中连片、产品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规模。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59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4.认证程序(1)凡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所在地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构(简称“工作机构”)提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申请,并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材料。(2)县级工作机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负责完成对申请人申请材料的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报送地市级工作机构审查。(3)地市级工作机构自收到申请材料、县级工作机构推荐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地级工作合并到县级一并完成),对全套材料进行符合性审查。符合要求的,报送省级工作机构。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60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4)省级工作机构自收到申请材料及推荐、审查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的初审工作,并组织或者委托地县两级有资质的检查员进行现场检查。通过初审的,报请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同时将全套材料报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各专业分中心复审。(5)各专业分中心自收到申请材料及推荐、审查、初审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认证申请的复审工作,必要时可实施现场核查。通过复审的,将全套材料报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核处。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61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6)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自收到申请材料及推荐、审查、初审、复审意见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全套材料进行形式审查,提出形式审查意见并组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专家进行终审。终审通过符合颁证条件的,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证书》。(7)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有效期满90日前按照规定的认证程序,重新办理。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62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四、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管理1.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图案由麦穗、对勾和无公害农产品字样组成。麦穗代表农产品,对勾表示合格,金色寓意成熟和丰收,绿色象征环保和安全。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63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2.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是政府对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的保证和对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是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以“无公害农产品”称谓进入市场流通的所有获证产品,均须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加贴使用标志。3.印制在包装、标签、广告、说明书上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图案,不能作为无公害农产品证明性标识使用。4.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印制工作应当由经农业部和国家认监委考核合格的印制单位承担,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印制。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64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4.3.2绿色食品认证管理一、概述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作为特定的产品质量证明商标,已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其商标专用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65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成立于1992年,是负责全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隶属农业部,与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在全国组建了42个地方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定点委托了46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72个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受农业部委托,制定发展绿色食品的政策、法规及规划,组织制定绿色食品标准,组织和指导全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专职管理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审查、批准绿色食品标志产品;委托和协调地方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和环境及产品质量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绿色食品科研、技术推广、培训、宣传、信息服务、示范基地建设,以及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66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二、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法规、规章1.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2014.1.3)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106号)3.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12年第6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67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三、绿色食品认证程序1.认证申请2.受理及文审3.现场检查、产品抽样4.环境监测5.产品检测6.认证审核7.认证评审8.颁证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68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四、绿色食品认证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申请人资格绿色食品认证的申请人必须是企业法人,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政府和行政机构等不可作为绿色食品的申请人。同时,还要求申请人具备以下条件:(1)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具有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条件和生产技术;(3)具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4)具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生产技术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5)具有稳定的生产基地;(6)申请前三年内无质量安全事故和不良诚信记录。批发市场、粮库,纯属商业经营的企业(如百货大楼、超市等)不能作为申请人。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69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2.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1)标志使用申请书;(2)资质证明材料;(3)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控制规范;(4)预包装产品包装标签或其设计样张;(5)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规定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70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3.申请认证产品的条件

(1)按国家商标类别划分的第5、29、30、31、32、33类中的大多数产品均可申请认证;

(2)以“食”或“健”字登记的新开发产品可以申请认证;

(3)国家公告既是药品也是食品的产品可以申请认证;

(4)暂不受理油炸方便面、叶菜类酱菜(盐渍品)、火腿肠及作用机理不甚清楚的产品(如减肥茶)的申请;

(5)绿色食品拒绝转基因技术。由转基因原料生产(饲养)加工的任何产品均不受理。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71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4.相关费用(1)绿色食品认证费同一企业申报的同类别的第三个产品开始为系列产品。非系列产品与系列初级产品收费标准不同;(2)标志使用费;(3)环境检测费,规模不同费用也不同;(4)产品检测费;对于国家扶贫地区的企业或国家扶贫企业可适当优惠。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72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5.后续管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人员对所辖区域内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将企业种植、养殖、加工等规程执行情况向中心汇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每年年初下达抽检任务,指定定点的食品监测机构、环境监测机构对企业使用标志的产品及其原料产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抽检,抽检不合格者取消其标志使用权,并公告于众。所有消费者对绿色食品都有监督的权利。消费者有权了解市场中绿色食品的真假,对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可直接向中心举报。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73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6.绿色食品认证标志的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绿色食品及绿色食品标志进行监督管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全国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的审查、颁证和颁证后跟踪检查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绿色食品工作机构(以下简称省级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的受理、初审和颁证后跟踪检查工作。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74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是申请人合法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凭证,应当载明准许使用的产品名称、商标名称、获证单位及其信息编码、核准产量、产品编号、标志使用有效期、颁证机构等内容。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分中文、英文版本,具有同等效力。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有效期三年。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标志使用人应当在有效期满三个月前向省级工作机构书面提出续展申请。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75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4.3.3有机产品认证管理一、基本概念1.有机产品,是指生产、加工和销售符合中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2.有机产品认证,是指认证机构依照《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按照有机产品认证规则,对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活动符合中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进行的合格评定活动。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76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二、港台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及标志中国香港和台湾的有机认证机构有六家。其中,台湾的有机认证是由行政院农委会辅导正式成立的有机农业团体办理验证事宜,并授权给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77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香港有机资源中心HKORC香港有机认证中心HKOCC国际美育自然生态基金会MOA台湾省有机农业生产协会TOPA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TOAF台湾宝岛有机农业发展协会FOA三、国际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及标志有机产品包装上都印有各国有机认证机构的有机认证标志,我们可以通过识别有机标志识别有机产品。国际上常见的有机认证标志有: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78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79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80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四、我国相关管理法规、规章1.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令第155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5.CNCA-N-009:2011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81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五、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管理要求1.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的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工作。2.地方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统称地方认证监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负责所辖区域内有机产品认证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工作。3.国家推行统一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实行统一的认证目录、统一的标准和认证实施规则、统一的认证标志。4.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应当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后,方可从事有机产品认证活动。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82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六、中国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及标志国内现有23家有机认证机构,截止目前,国内有机认证机构仅有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得到IFOAM的认可。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83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84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社会上还有其他鱼目混珠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因此,在选择认证机构时一定要查清是否有国家认监委的批准证书。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85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七、我国有机产品认证程序1.认证申请:有机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统称为认证委托人),自愿委托认证机构进行有机产品认证,并提交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规定的申请材料。2.认证受理:认证机构应当自收到认证委托人申请材料之日起10日内,完成材料审核,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认证机构不得受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有机产品生产产地环境要求,以及有机产品认证目录外产品的认证委托。3.现场检查及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按照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的规定,由认证检查员对有机产品生产、加工场所进行现场检查,并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对申请认证的产品进行检验检测。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86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4.认证决定:符合有机产品认证要求的,认证机构应当及时向认证委托人出具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允许其使用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对不符合认证要求的,应当书面通知认证委托人,并说明理由。认证机构及认证人员应当对其作出的认证结论负责。5.认证机构应当按照认证实施规则的规定,对获证产品及其生产、加工过程实施有效跟踪检查,以保证认证结论能够持续符合认证要求。6.认证证书有效期为1年。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87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八、我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管理1.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标有中文“中国有机产品”字样和英文“ORGANIC”字样。图案如下: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88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2.认证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认监委统一的编号规则,对每枚认证标志进行唯一编号(简称有机码),并采取有效防伪、追溯技术,确保发放的每枚认证标志能够溯源到其对应的认证证书和获证产品及其生产、加工单位。3.获证产品的认证委托人应当在获证产品或者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有机码和认证机构名称。4.获证产品标签、说明书及广告宣传等材料上可以印制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并可以按照比例放大或者缩小,但不得变形、变色。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89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5.对于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获证产品在认证证书标明的生产、加工场所外进行了再次加工、分装、分割的;不得在产品、产品最小销售包装及其标签上标注含有“有机”、“ORGANIC”等字样且可能误导公众认为该产品为有机产品的文字表述和图案。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90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4.3.4保健食品的管理1.我国保健食品管理制度的演变2005年7月,由国家食药局颁发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规定保健食品行业实行注册审批制度,被称之为“逐个审批制”,对审批合格的企业给予经营上的行政许可。2015年10月1日施行的《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该法令中对保健品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91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2.保健食品的注册管理1)注册的概念保健食品注册,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条件和要求,对申请注册的保健食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以及标签说明书内容等进行系统评价和审查,并决定是否准予其注册的审批过程;包括对产品注册申请、变更申请和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请的审批。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92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2)审批及受理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工作,负责对保健食品的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负责对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请资料的受理和形式审查,对申请注册的保健食品试验和样品试制的现场进行核查,组织对样品进行检验。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93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3)检验机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检验机构负责申请注册的保健食品的安全性毒理学试验、功能学试验(包括动物试验和/或人体试食试验)、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卫生学试验、稳定性试验等;承担样品检验和复核检验等具体工作。4)国产保健食品的注册申请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请,是指申请人拟在中国境内生产销售保健食品的注册申请。申请人应当按照规定填写《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请表》,并将申报资料和样品报送样品试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94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5)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是指已在中国境外生产销售一年以上的保健食品拟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注册申请。申请人应当按照规定填写《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表》,并将申报资料和样品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6)对保健食品研发及检验、验证的要求申请人在申请保健食品注册之前,应当做相应的研究工作。研究工作完成后,申请人应当将样品及其与试验有关的资料提供给国家食药总局确定的检验机构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检测。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95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拟申请的保健功能在国家食药总局公布范围内的,申请人应当向确定的检验机构提供产品研发报告;拟申请的保健功能不在公布范围内的,申请人还应当自行进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食试验,并向确定的检验机构提供功能研发报告。产品研发报告应当包括研发思路、功能筛选过程及预期效果等内容。功能研发报告应当包括功能名称、申请理由、功能学检验及评价方法和检验结果等内容。无法进行动物试验或者人体试食试验的,应当在功能研发报告中说明理由并提供相关的资料。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96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国家食药总局颁布的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以及其他有关部门颁布和企业提供的检验方法对样品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试验、功能学试验、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卫生学试验、稳定性试验等。申报的功能不在国家食药总局公布范围内的,还应当对其功能学检验与评价方法及其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并出具试验报告。检验机构出具试验报告后,申请人方可申请保健食品注册。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97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请与审批程序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98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7)进口保健食品注册申请与审批程序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998)9)变更申请与审批变更申请是指申请人提出变更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及其附件所载明内容的申请。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中载明的保健食品功能名称、原(辅)料、工艺、食用方法、扩大适宜人群范围、缩小不适宜人群范围等可能影响安全、功能的内容不得变更。申请缩小适宜人群范围,扩大不适宜人群范围、注意事项、功能项目,改变食用量、产品规格、保质期及质量标准的保健食品应当是已经生产销售的产品。增加的功能项目必须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范围内的功能。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00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10)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请与审批技术转让产品注册申请,是指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持有者,将产品生产销售权和生产技术全权转让给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并与其共同申请为受让方核发新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行为。接受转让的境内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是依法取得保健食品卫生许可证并且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企业。转让方应当与受让方签订合同,并将技术资料全部转让给受让方,指导受让方连续生产出三批符合该产品质量标准的样品。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01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3.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管理1)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有效期为5年。2)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3)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延长有效期的,申请人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个月前申请再注册。第四章国际食品法规与国际标准

食品标准与法规102第三节食品认证管理(1)ISO食品标准和CAC标准的范围和基本内容(2)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原则和方法(3)WTO/TBT协议的主要内容(4)欧盟《新方法指令》和协调标准的特点(5)美国、日本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特点(6)食品认证管理的发展趋势复习与作业要求食品标准与法规103儿童慢性咳嗽与处理1急性咳嗽,时间短于4周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2亚急性咳嗽,时间介于4-8周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3慢性咳嗽,时间超过8周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一.定义CONTENTSONE1二.咳嗽感受器与部位三种感受器

RARlike(快速适应性感受器,机械刺激为主)

Nociceptive(伤害感受器,化学刺激为主)

Polymodal(咳嗽感受器,机械刺激与酸)有髓神经纤维口咽部、喉、支气管树、外耳道与鼓膜A

神经纤维C神经纤维C类神经纤维感受器(VR1)无髓神经纤维通过释放神经多肽,刺激RARs主要位于支气管Opioidreceptor阿片受体,有μ、κ、δ和σ亚型麻醉镇痛剂通过某些肽类物质(如β-内啡肽)及μ阿片受体抑制咳嗽呼吸道中也存在μ受体,参与了芬太尼诱发呛咳过程慢性咳嗽经常(16~62%)同时由一种以上病因引起UACS,哮喘,GERD是各年龄慢性咳嗽最常见的三种原因慢性咳嗽是57%哮喘和75%GERD的唯一症状大多数慢性咳嗽能明确病因,使治疗有效率达84~98%三.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上呼吸道咳嗽综合症(UACS)

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炎,包括过敏性鼻炎增殖体肥大吸入综合症

胃食道反流病(GERD)

会厌功能障碍支气管源性疾病哮喘综合征病毒感染后咳嗽心因性疾病儿童慢性咳嗽(胸片正常)的常见原因常见的支气管源性疾病是儿童慢性咳嗽的第一大原因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非哮喘性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NAEB)<一>哮喘综合征有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肺功能异常有咳嗽及喘息发作,以夜间和清晨为重有特应性家族史对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受体拮抗药及支气管扩张药有效1.支气管哮喘有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肺功能大多正常;中央气道慢性炎症和支气管反应增高平滑肌收缩刺激肌梭内咳嗽感受器以咳嗽为主,偶尔有喘息发作以夜间和清晨为重对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受体拮抗药,支气管扩张药有效2.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过敏性咳嗽有慢性气道炎症,痰液嗜酸细胞>2.5~5%无气道高反应和肺功能异常仅有咳嗽,无喘息发作对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受体拮抗药有效;支气管扩张药无效3.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激素敏感性咳嗽常用的相关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3%NaCl雾化吸入诱导咳嗽痰液咳出或吸出处理后计数嗜酸细胞数痰液嗜酸细胞>2.5~5%诱导痰嗜酸细胞计数RSV毛细支气管炎与慢性咳嗽有密切关系RSV导致支气管结构或功能的持续损害RSV改变神经敏感阈值,咳嗽感受器阈值降低RSV诱导RSV-IgE形成,ECP增高RSV诱发咳嗽(哮喘、肺发育不全、气道吸入)<二>病毒感染后咳嗽以夜间及清晨咳嗽为主,可伴有喘息发作多持续3-8周,但对于早产儿、小于3个月的婴儿及伴有基础疾病的患儿持续时间较长部分伴有特异体质的患儿,对糖皮质激素及白三烯拮抗药物治疗有效是儿童慢性咳嗽常见原因之一分泌物直接刺激鼻咽部分泌物反流刺激咽喉分泌物导致鼻咽喉部神经敏感度增加<三>上呼吸道咳嗽综合症

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常年性非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感染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增殖体肥大引起UACS的原因有:临床表现喉部发痒、疼痛,咳粘液性痰及清嗓动作有咽后壁分泌物流动感咽后壁可见粘液样分泌物咽部粘膜呈鹅卵石改变(结节状淋巴滤泡)一代抗组胺药物/鼻减充药物有效胃食道反流酸性反流非酸性反流气管食管瘘吞咽协调障碍<四>吸入综合症胃食道反流反流形式:食道下端咳嗽感受器反流到咽下部或喉部(咽喉部反流)吸入气管或支气管肺多见于小龄幼儿,表现为喂水或奶时的呛咳部分见于神经肌肉受损或发育异常的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后会加重症状进食稠厚流质或鼻饲能明显改善症状吞咽协调障碍1.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污秽或刺激性有害气体;气媒性过敏原2.在集体环境中生活

幼儿园和小学<五>慢性或反复呼吸道感染3.支气管肺功能结构异常气道堵塞

支气管异物、支气管淋巴结压迫、异位血管.气道结构异常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慢性气道炎症麻疹肺炎后,先天性心脏病肺功能异常早产儿、支气管发育不良胸部平片或CT:明确肺部病变鼻腔镜:明确鼻炎及鼻窦炎鼻窦平片或CT:明确鼻窦炎吞钡、同位素、食道下端pH测定:明确胃食道返流支气管扩张或激发试验:明确哮喘或病毒感染后咳嗽诱导痰液试验:明确嗜酸细胞支气管炎纤支镜检查:明确异物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情况四.常用辅助诊断措施ONE1常见慢性咳嗽的处理方法过敏性鼻炎: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减充剂/抗组胺药避免过敏原/刺激物血管运动性鼻炎:鼻用嗅化异丙托品感染后鼻炎:第一代抗组胺药-减充剂鼻用嗅化异丙托品慢性鼻窦炎:抗生素+抗组胺药-减充剂

上呼吸道咳嗽综合症治疗原则避免接触过敏原;

阻断或减轻炎症反应和分泌物的产生;

治疗感染;

纠正结构异常

诊断为UACS诱发咳嗽的患者,如果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和(或)减充血剂(A/D)的经验性治疗没有效果,下一步应进行鼻窦的影像学检查吸入皮质醇,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反应性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受体激动剂,治疗夜间阵发性咳嗽一般不用祛痰药、中枢性止咳药和抗生素咳嗽变异性哮喘

(Coughvariantasthma)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及白三烯拮抗药物有效对支气管扩张药物无效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避免反复呼吸道感染

受体激动剂或溴化异丙托品缓解咳嗽必要时可吸入糖皮质激素一般在1岁后逐渐好转

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加强喂养指导稠厚食品鼻饲喂养吞咽协调障碍1.针对性抗病原治疗2.治疗局部慢性病灶3.调节机体免疫状态4.加强营养与锻炼

慢性迁移性感染重视病史与体检,包括耳鼻咽喉和消化系统疾病。根据病史与体检结果选择有关检查,由简单到复杂。先检查常见病,后少见病。诊断和治疗两者应同步或顺序进行。如前者条件不具备时,根据临床特征进行诊断性治疗,并根据治疗反应确定咳嗽病因,治疗无效时再选择有关检查。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原则

1.病史和查体,通过病史询问缩小诊断范围

2.常规X线胸片检查

3.胸片有明显病变者,可根据病变的形态、性质选择进一步检查。

4.胸片无明显病变者,如被动吸烟、环境刺激物,则脱离刺激物的接触,观察4周。咳嗽仍未缓解或无上述诱发因素,则进入下一步诊断程序。

慢性咳嗽病因诊断流程具体步骤:5.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和鉴别哮喘通气功能正常、激发试验阴性,进行诱导痰检查

6.怀疑呼吸道过敏者,可行变应原皮试、血清IgE

和咳嗽敏感性检测。7.存在鼻后滴流或频繁清喉时,可先按UACS治疗,联合使用第一代H1受体阻断剂和鼻减充血剂。对变应性鼻炎可加用鼻腔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症状无改善者,可摄鼻窦CT或鼻咽镜

8.对于饮水或喂奶呛咳者,可考虑改用稠厚食品,必要时进行短期鼻饲喂养。

9.上述检查仍未确诊,或试验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