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业技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业技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业技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业技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业技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丰富、乡村习俗清晰、村庄清洁、民主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使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才能使农民增收。而目前我国农村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主要有:国家职能部门的推广,以遍布广大农村的农技站为主,知识采取从上往下传递;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通过培训等方式进行;农民相互之间的交流;科研人员、推广人员与农民相互之间交流的参与式推广方式,这种方式在传播技术方面优势明显,双方信息相互交流,技术传播快,成为目前最好地传播知识、技术的方式之一。下面通过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具有隐性知识特征的生产技术传播模型,并运用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模型分析的结论,印证相互作用传播方式下农民生产技术传播的规律。1农民隐性知识获取及农民数量的数量见表1本系统动力学模型只考虑在一定区域内的某一类具有隐性知识特性的技术知识的传播情况,这类隐性知识的获得其主要是通过模仿、学习、相互探讨、专家咨询等方式,我们将这一过程简称为“隐性知识”学习过程,将某一区域内的人分为两类:L1类,没有获得这一具有隐性知识特征的技术且从事与之相关生产的人,称为隐性知识学习者;L2类,拥有这一具有隐性知识特征的技术且从事与该技术相关生产的人,称为隐性知识传播者。根据相互作用传播方式,隐性知识学习者将从隐性知识传播者中学到技术知识。用L1(t)表示时刻t未获得该项隐性知识且从事相关生产的农民的数量,R1(t)表示时刻t未获得该项隐性知识农民数的变化率,L2(t)表示时刻t已获得该项隐性知识且从事相关生产的农民数量,R2(t)表示时刻t已获得该项隐性知识农民数的变化率。下面我们建立带有两颗树的隐性知识传播变化情况的系统动力学入树模型。1.1未获得隐性知识的农民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在未获得某项隐性知识的农民的这颗树中,其枝由时刻t通过隐性知识学习获得技术的农民数量A1(t)及区域内中途加入的没有获得隐性知识的农民数构成B1(t),a表示一个具有隐性知识的农民数通过与不具有隐性知识的农民相互作用而使某一个农民获得隐性知识的比率(用通过相互作用获得隐性知识的农民数除以拥有隐性知识的农民数和没有隐性知识的农民数的乘积),因此a×L1(t)×L2(t)就表示通过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传播方式获得隐性知识的农民数量,由于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部分中途加入的没有隐性知识的农民,其中中途加入的农民人数用区域人数d减去当前从事该项生产的农民数与没有隐性知识农民的进入率相乘,假设没有隐性知识农民的进入率为b/年(当然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没有隐性知识的农民中途退出,因此我们所指的进入率为净进入率),其数字的大小可反映该行业生产对农民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建立了未获得某项隐性知识的农民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见图1: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建立没有获得隐性知识且从事该项生产的农民变化数的流位流率方程:(1)没有获得隐性知识的农民数的流率方程:R1(t)=B1(t)-A(t)(2)通过相互作用传播模式获得隐性知识的农民变化数的方程(每月):A(t)={a×[L1(t)+B1(t)]×[L2(t)-B2(t)]}/12(3)中途加入的没有隐性知识农民变化数方程(每月):B1(t)={b×[d-L1(t)-L2(t)]}/12在上面的方程中,中途加入的没有隐性知识农民的进入率b为当前从事该项农业生产的农民总数(L1(t)+L2(t))的表函数,单位为人/月。因此我们建立了没有获得隐性知识且从事该项生产的农民变化数的微分方程为:dL1(t)dt=b×[d−L1(t)−L2(t)]−a×[L1(t)+B1(t)]×[L2(t)−B2(t)]12dL1(t)dt=b×[d-L1(t)-L2(t)]-a×[L1(t)+B1(t)]×[L2(t)-B2(t)]121.2流位流率分析在获得某项隐性知识的农民的这颗树中,其枝由时刻t拥有该项隐性知识农民的流位变量L2(t)、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获得技术的农民变化量A1(t)及退出的拥有隐性知识的农民变化人数B2(t)构成,农民的退出主要由于风险和其它因素(如从事生产的人数剧增,利润减少等因素),用获得隐性知识的人员的退出率来表示,假设退出人数占获得隐性知识人员的比例为c/年。另外考虑某项产业对周围环境和基础实施存在一定的要求,所以对从业人员数量存在一定的约束,增加当地行业容纳率,超过当地行业容纳限制时,当地行业容纳率其数值为零直至为负数。因此我们建立了获得某项隐性知识且从事相关生产的农民的流图,见图2: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建立获得隐性知识且从事该项生产的农民变化数的流位流率方程:(1)获得隐性知识的农民变化数的流率方程:R2(t)=(A(t)-B2(t))×K(2)通过相互作用传播模式获得隐性知识的农民变化数的方程(每月):A(t)={a×[L1(t)+B1(t)]×[L2(t)-B2(t)]}/12(3)中途退出的拥有隐性知识的农民变化数方程(每月):B2(t)={c×L2(t)}/12在上面的方程中,退出率c为当前从事该项生产且拥有隐性知识的农民数L2(t)的表函数,当地行业容纳率k为当前从事该项农业生产的农民总数(L1(t)+L2(t))的表函数。因此我们建立了拥有隐性知识且从事该项生产的农民变化数的微分方程为:dL2(t)dt=a×[L1(t)−B1(t)]×[L2(t)−B2(t)]−C×L2(t)12dL2(t)dt=a×[L1(t)-B1(t)]×[L2(t)-B2(t)]-C×L2(t)122农业技术传播的成功率为了解不同条件下农业技术传播的规律,黄志坚分别从三种情况考虑农业技术传播的规律:一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传播成功率对农业技术传播的影响;二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拥有隐性知识农民数目对农业技术传播的影响;三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拥有隐性知识农民数目减半,拥有隐性知识的农民数目加倍对农业技术传播的影响,得到相应的对比分析。相关结论为: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提高农民学习技术的成功率是保证技术传播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有效地利用农技推广站、农民协会、专家田间指导、致富带头人的技术示范作用,有助于成功率的提高,同时政府部门努力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也是保证技术能及时被农民掌握和应用的关键;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发挥拥有技术农民的示范作用是保证技术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这些拥有技术农民取得的成绩是农民亲眼所见,因此这些技术更能被农民接受。因此发挥农民之间的互帮互助,调动致富带头人的积极性,通过传帮带,使农业生产技术迅速传播;在拥有隐性知识的农民数减半,但传播率加倍的情况下,高的传播成功率是确保农民获得技术的根本保证;且能弥补拥有技术农民较少而带来的传播速度慢的不足,行业达到稳定从业人员数目的时间也较早到来。3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的成员进行经常而广泛的接触张生太(2004)在研究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模型时有以下结论:结论1:只要存在隐性知识传播(本文就是传播成功率大于零),获得隐性知识者就会增加,其数量趋近于从事生产的人数,也就是隐性知识在该行业获得普及。结论2:传播成功率越大,组织内部最终获得该隐性知识的人越多,其数量越快接近于从事该行业生产的人数。因此组织要想使其隐性知识在组织内部广泛而迅速传开,一个最重要的措施是使组织内部的成员能够进行经常而广泛的接触,尽量增大接触率,从而提高传播成功率。结论3:当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的接触率、成员的调入(调出)率和知识遗弃者比率为常数时,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与拥有隐性知识的人数有关。拥有隐性知识的人员越多,隐性知识传播的速度越快。结论4:当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的接触率和成员的知识遗忘率为常数时,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与成员的调入(调出)率有关。当成员的调入(调出)率小于接触率与知识遗忘率之差时,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可以在组织内部传开;当成员的调入(调出)率大于接触率与知识遗忘率之差时,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就不能在组织内部传开。由此可得,组织要想使其隐性知识在其内部快速传开,就需要尽量减少组织成员的调入(调出)率。对于农业技术传播来说,就是拥有某项农业生产技术的人员若不从事该项技术,改行从事其它农业生产,将减缓该项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速度,从而进一步说明提高拥有农业生产技术农民数目的重要性。张生太在分析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内涵、特点及传播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组织隐性知识传播的微分动力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组织要想使其隐性知识在组织内部广泛而迅速传开,首先是要使组织内部成员能够进行经常而广泛的接触,尽量增大组织成员之间的接触率。其次是要尽量减少组织成员的知识遗忘率。第三是要尽量减少组织成员的调入(调出)率。4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通过农业技术传播的系统动力模型分析和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的考虑总结,可知提高农民人力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